『壹』 絕戰觀後感800字
今日上午,學校組織觀摩了一場電影,它的名字叫——《絕戰》,看後讓人感觸萬千!
《絕戰》一片,以國共兩黨軍隊斗爭為背景,展現了紅軍寧化模範連在黨的領導下,在連長張啟明的率領下,與敵人軍隊鬥智斗勇,屢次取得戰斗勝利的光輝發展歷程。描述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寧化模範連作為長征路上紅軍的後衛部隊,為掩護中央紅軍主力和由福建閩西子弟為主組成的紅34師渡過湘江,絕命斷後,死守雷公山絕地,以一個連的兵力對抗敵人一個團的追兵,最終鳳凰槃涅的英勇事跡,書寫鐵血忠魂,再現了閩西兒女的赤膽忠心。
《絕戰》是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的獻禮影片,是以新一代年輕人的角度去描述80年前的真實事件。影片以「湘江戰役」為背景,講述紅34師為了掩護中央主力突圍,擔當後衛與敵人浴血奮戰、鳳凰涅槃的故事;影片生動地再現了當年的情景,隸屬於紅34師的寧化模範連連長張啟明,率領模範連與數十倍的敵軍展開生死搏鬥的場景。
在湘江戰役中,由於敵軍加緊圍剿,形勢嚴峻,紅軍大部隊被迫戰略轉移。在長征途中的湘江一側,模範連接到阻擊敵軍的圍追堵截的任務,由此展開了一場生死絕戰,模範連以幾乎全軍覆沒的偉大犧牲,換來了中央主力紅軍順利渡過湘江。紅34師擔當阻擊任務,他們中沒有逃兵、沒有投敵、甚至連傷員也不願被俘。在絕地雷公山,張連長靈活運用了「戰略戰術」,奇計百出,牽制住敵軍追兵,順利地掩護紅軍主力渡過湘江,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慘烈的戰爭背景下,影片也描繪了溫情的一面:張連長因誤會而與護士細妹相識相戀,引發出一系列感人的愛情故事。80多年前,紅軍一無所有,共產黨人克服了各種難以想像的困難,到今天,我們的國家實力強盛,這種成績與我國人民和全黨全軍的建設是分不開的。這種軍人的血性,軍人的剛毅在電影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精神代代相傳,中國一定更強!
——這是我看《絕戰》後的觀感。
『貳』 大學生觀看電影《三大戰役》觀後感1500字以上
本人高二生,以下是我的解答。(包括復制黏貼,雖然反對洗腦)
看完精彩的電影後,我的心情是久久不能平復,戰場上的廝殺,將軍們的博弈,在一張小小的地圖上!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真的是來之不易,這一切要感謝老一輩解放軍,是他們,為我們而拼搏,是他們,為人民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共產黨解救了中國人民!
古語有雲: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中共先進的階級性是取得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中國共產黨代表了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其革命目的是推翻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封建殘余勢力在中國的反動統治,為人民謀福利,為中國謀前途,由於其革命目的的進步性能夠得到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加快革命勝利的步伐。②中國共產黨以先進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理論指導,同時又能根據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做出有利於中國革命進行的調整,最終憑借先進理論與注重實踐的結合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③中國共產黨建立了廣泛的人民民主戰線,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孤立了不得民心的國民黨反動政權,將其迅速埋葬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取得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認真讀書,將來做祖國的棟梁,投入社會的建設!
『叄』 寫一篇800字的抗日電影觀後感
自開始記事起,就從老一輩的口中聽了一些關於抗日戰爭的故事,盡管如此,對這一塊中國人都應當正視的歷史知道的還只是一點皮毛,對其中所要表達的共產黨員的精神也沒有很深地去體會過。這次的紅色經典欣賞正好給了我這個重溫歷史,挖掘和體驗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精神的機會,在眾多的紅色經典書籍電影中,我選中了《太行山上》這部電影,不僅因為它剛好能滿足我對於抗日戰爭的這段歷史的探索,同時我覺得這部電影所反映其中的共產黨員的優良精神和素質也是當今共產黨員所應具備的。
《太行山上》是以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當時的八路軍總司令率領剛剛改編完的八路軍三個主力師東渡黃河,挺進抗日前線,建立太行山根據地的光輝歷程。影片集中反映了八年抗戰中的幾次重大戰役,從平型關戰役、陽明堡戰役到擊斃日酋阿部規秀中將的黃土嶺戰役,真實地再現了當時戰爭的情景,演員們以精湛的演技刻畫了一個個優秀的共產黨人的形象。這其中震撼我的並不僅僅是戰場上的號角齊鳴的壯麗場景,更是共產黨人那種勇於面對,堅忍不拔的精神。平型關戰役中,在兵力單薄、裝備較差的惡劣環境下,八路軍將士憑借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鬥志,一舉擊敗了日軍精銳板垣師團,將平型關十里大峽口變成了侵略者的墳場,鑄就了歷史上著名的平型關大捷,得到了山西人民的熱情擁戴,以此從正面歌頌了我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是民族抗日的中流砥柱,反映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確,表現了八路軍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看一部電影,並非只是在看,而是要思考我們是否能從這部作品中學到什麼或者說有什麼道理值得我們借鑒的。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明確和擺正自己入黨的動機,堅定自己入黨的信念,認清自己的職責才是最重要的,我想我應當要以黨員的標准來要求自己,而在這部影片中,有許多當時優秀的共產黨人所具有的基本素質在現今的共產黨員的身上仍適用的,他們的大智大勇、吃苦耐勞、臨危不懼、勇於向前是我們當中的大多數所缺乏的,他們分析問題的客觀、理智也是我們所應學習的。我想,作為21世紀的共產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我們應當延續前輩留下來的光榮傳統,在以後的日子裡,實事求是,建立良好的群眾基礎,為祖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出一份力。
『肆』 一篇關於戰爭電影觀後感
戰爭片《第九連》觀後感
或許因為父親是軍人的緣故,從小我就喜歡觀看戰爭題材的影片。小時候每到夏天,村子裡就會放映露天電影,雖然常常都是千篇一律的諸如《地道戰》、《鐵道游擊隊》等抗戰題材的老片,但還是令我興趣濃厚。
那時看戰爭片,純粹就是為了觀看打鬥的場面,著眼於武功隊隊員飛檐走壁、如履平地以及彈無虛發、槍槍斃命,還有八路軍指戰員大智大勇,擼著白袖子,舉著盒子炮,三下五除二便打退留著人丹胡的小日本之類。那時候,這種電影不管是在觀時還是在觀後,都會令我有一股酣暢淋漓的快感,看完一部這樣的片子,那些關於「打鬼子」的英雄夢要做上好幾個晚上。
隨著兩次大規模的世界戰爭的遠去,屬於那個時代的戰火硝煙也漸行漸遠。當人們回過頭去觀看那些戰火連天的往事的時候,或許不再去糾纏血與火的本身,而是開始突破表象搜尋戰爭的深層原因。影視的鏡頭里的主角,不再都是錚錚男兒,他們也開始「懦弱」,開始有淚,開始擁有平常人的情感。從平凡到偉大是一種進步,從偉大再到平凡則是一種境界的提升,這種現象對於整個社會而言是可喜的。
一直以來,似乎戰爭大片的製作都屬於美國,他們的《野戰排》《獵鹿人》《拯救大兵瑞恩》以及史泰龍的《第一滴血》系列,等都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曾經在二戰中大放異彩,以及在兩極格局中居於重要地位的前蘇聯,也就是現在的俄羅斯,他們製作的經典影片確實屈指可數。一部以蘇聯斯大林格勒戰役為題材的《兵臨城下》,雖然讓世界掀起了一股「狙擊崇拜」,但畢竟製作商不屬於俄羅斯。
俄羅斯,這是一個屢經戰火、自立自強的民族,誰也不敢忽視這個民族骨子裡所存在的尚武精神。寶劍久久地沉默,是為了保證瞬間的出鞘能夠攝人心魄。2005年的一部《第九連》,以王者姿態向世人展示了俄羅斯民族沸騰的熱血精神。一個民族的偉大之處,不在於如何高調宣揚勝利的戰果,而在於不斷反思曾經的錯誤和失敗。《第九連》把視角投向那場讓俄羅斯民族留下永久疤痕和陣痛的戰爭。中亞的興都庫什山脈,在那裡,曾經有過一場持續十年的戰爭;在那裡,一個貧窮而又落後的的國家讓俄羅斯這頭巨熊領略到了什麼叫做為自由而斗絕不屈服,這個國家叫做阿富汗。
六名來自西伯利亞的青年被送進了軍營。最初,他們是那樣的桀驁不順,蠻橫地剪掉理發師的頭發,肆意地對「軍妓」奧莉婭吹口哨;他們為了減少訓練量而在背包里塞滿衣服;他們捉弄高度近視的爆破教官。但後來,他們被送上了阿富汗的土地,剛下飛機的第一次大爆炸,便讓他們知道了什麼叫做真正的戰場。
接下來,思塔斯毫無防備地被村莊里的穆斯林小孩從背後開了槍,鮮血染紅了利達契夫的雙手。彼托維斯基踩著朝陽,他想用畫筆記錄下清晨的山岡,卻被武裝人員的子彈擊碎了頭顱,鮮血染紅了他那還未完成的畫作。倖存的利達契夫看著滿地犧牲的戰友,看著沾滿著戰友鮮血的高地,他抱著頭,蹲在地上,沒有理會一旁的長官,任憑淚流滿面。
影片的最後,當看到夕陽下滿山岡躺滿的屍體,伴隨著壯士的悲泣,我想誰都會在內心深處產生深深的觸動。這場戰爭的意義到底在哪裡?軍人的職責到底是什麼?這些問題,在利達契夫最後的內心獨白中,好像已經給出了答案。
入侵阿富汗肯定是一場無謂的戰爭,因為當初這些新兵都是以國家的名義來到前線的。但是,那個他們為之流血犧牲的國家,在戰爭結束的兩年後便宣布不復存在。國家不存在了,那這場戰爭的意義又算是什麼?
軍人的職責永遠是服從,無條件地服從,羅素的權力理論告訴我們,在危機情況下,所有人的權力欲都會轉化為一種絕對的服從。軍人需要隨時隨刻面對生死,所以服從則表現為一種常態。從另一角度講,一支軍隊只有貫徹了服從精神,才能轉化為一支鋼鐵勁旅。所以軍人的服從精神並非出於主觀,而是出於本能加客觀。因此,我向來不會去指責軍人在戰爭中所謂的殘酷,軍隊在戰場的行為都是可以理解的,當然這種理解是不能用純粹的日常人性去解讀,而應該站在戰爭的具體環境當中。在戰爭的環境當中,軍人已經不再是一個正常的人。暴力有很多外化形式,包括打鬥、性暴力、臟話等等。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來看,打鬥這種原始行為屬於本我,本我是最易激發的,而且是與生俱來。所以一旦在敵我戰場上待久了,打鬥暴力用之過多,難以避免的其它相關形式的暴力也會出現,只是程度不同罷了。從這個層面講,這幫俄羅斯小伙又是贏得了戰爭的,因為他們守住了自己的高地。
為了給大部隊開路,蘇聯人用火箭彈群摧毀了整個村莊。在火箭彈起飛的瞬間,電影畫面中出現了一名穆斯林老人,他正抬頭望著飛來的導彈,那眼神里,很平靜,似乎對於這種災難他們早已司空見慣。一個見慣了災難的民族,是難以征服的,因為他們已經擁有解決一切災難的經驗。因此,對於那些窮兵黷武者來說,不管是對於自己還是對於他人,始終是一場災難。
『伍』 觀電影《三大戰役》有感
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重要是描寫感受,具體範文如下:
在星期六的晚上,我在家中看了一部電影:《三大戰役》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在「9.18」事變後,我國清朝腐敗無能,被日本帝國侵略了我國的東北三省,在戰爭中,中華人民死傷無數,他們盡自己所能哪怕犧牲掉自己的性命也要保衛祖國,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誓死將敵人趕出全中國。
在幾年的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終於將敵人趕出了中國。革命烈士們為成立新中國,為中華人民未來的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這幾場戰役中,有傑出的將士們沖鋒陷陣,拚死突圍敵人的包圍圈。
戰士們冒著生命拚死包圍敵人,敵人被圍成一團,之後便被四周夾擊起來。敵人被打的哭爹喊娘,狼狽不堪,最終舉手投降。您還聽說過「狼牙山五壯士」嗎。
在日本軍隊圍剿狼牙山的時候,有五位英雄誓死阻擊敵人,那幾位英雄占據了有利地形,隨著敵人的不斷進攻,他們又沒有什麼增援力量,就靠著他們已有的武器儲備和險峻的地形消滅了許多日本士兵。
但敵人仍在源源不斷的進攻,英雄們在沒有子彈的時候,奮力拚搏。之後他們有用山上的石塊砸向敵人,但由於眾寡懸殊,他們只有等待敵人到近處的時候,採用肉搏的方式殺死敵人,在敵人冒出頭的時候,他們用尖銳的石頭往敵人頭上砸、扔。
在一段時間的拼搏後,狼牙山五壯士全都犧牲了。他們是革命的一面鏡子,鼓勵著我們為國家的繁榮而獻出自己的力量。
看了《三大戰役》這部電影後,我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得到了極大的啟示:落後就要挨打。我們的戰士們在抗日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難,但我們的戰士們總能化險為夷。
我們要學習戰士們不怕苦、不怕累的崇高品質,我們學習時遇到了困難,必須學會在逆境中不能悲觀消沉,而要努力看到積極的因素,從而改變自己被動的局面。
『陸』 關於二戰經典戰役的觀後感700字
斯大林格勒戰役觀後感
作為這個世界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俄羅斯民族一直有著與其他文明截然不同的文化源流和民族性格。這一點不僅僅體現在音樂、美術、文學等方面,也通過電影這種復合藝術類型呈現在大銀幕上。更重要的是,所有的這一切藝術類型,都帶有濃厚的俄羅斯式的詩意,無論浪漫還是華麗,亦或是赤裸裸的殘酷。
《斯大林格勒》是由費多爾·邦達爾丘克執導的當代俄羅斯戰爭電影,作為俄羅斯早期功勛導演之子,家學淵源的邦達爾丘克在吸收了部分好萊塢電影精華之外,依然固執地堅持著,用俄羅斯美學與詩意來詮釋電影這門藝術。這部最新版《斯大林格勒》濃墨重彩,敘事沉穩,充滿了俄羅斯電影所獨有的特徵,深沉而悲憫,即便是在描述一整個民族歷史上最為慘烈的災難,依然充滿了希望與同情,令人沉浸其中,久久無法忘懷。
不同於前蘇聯時期大而全的電影模式,新版《斯大林格勒》以戰史上著名的「巴甫洛夫大樓」為原型,從小處著手,刻畫了五位身份、背景各異的蘇聯戰士與一名小女孩純潔的戰時愛情,以及他們之間那超越了男女之情的偉大情感。與之相對應,按照好萊塢人性化原則,影片同時也安排了一對德國軍官與俄羅斯女人之間的「斯德哥爾摩式」的悲劇愛情,以此作為陪襯。
雖然與時俱進地採用了IMAX3D制式來完成本片,同時在電影細節處也有不少對好萊塢電影乃至華語動作片的借鑒,但是整體而言,《斯大林格勒》還是一部標準的俄羅斯電影。氣勢恢宏的場面調度,色彩濃郁、華麗得好象油畫一般的每一幀畫面,以及緩慢卻牢牢抓住觀眾情緒的詩意化敘事節奏,甚至是在表現戰爭時,那種頑強不屈的精神,都帶有鮮明的俄羅斯文化特徵,充滿詩意,情感充沛而莊重。
從故事結構而言,《斯大林格勒》完全不同於好萊塢戰爭大片,以慘烈的河岸攻防戰開篇之後,影片迅速轉入膠著而又漫長的單兵作戰環節,而正是這漫長的過程中,導演娓娓道來,用充滿詩意的浪漫筆觸,精緻地刻畫了每一個角色,每一幀畫面,直到最後高潮部分的降臨。一般觀眾不容易接受的是,影片在最後高潮部分處理時的反其道而行之,情感和情緒遠大於直觀的視覺沖擊,想要象好萊塢電影那樣,享受一頓視覺盛宴的觀眾,看到這里或許會稍微有些失望,但是沉下心去仔細體會其中人物的命運和情感的話,或許才會更加懂得這部電影。
最後必須多提一句影片中,有關德國軍官與俄羅斯女人這條副線。盡管只是展現殘酷戰爭對於人性戕害的副線,但是這條副線或許也提供了最大眾化的敘事邏輯。尤其特別的是,整部影片當中,兩人之間始終語言不通,操著各自民族的語言,卻依然能夠在最後達成心靈的共識。那種糾結甚至對立的感情,也更加凸顯出戰爭的殘酷,以及人性偉大的光輝。其中不少的鏡頭和橋段完全喧賓奪主,極致浪漫,甚至可以單獨成篇。
『柒』 觀《大決戰》有感800字作文
活動。陽光明媚的一個下午,學校要組織我們觀看一部戰爭片《大
決戰》,對於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能通過電影重溫當年的這
場戰役,真有些熱血澎湃啊!
影片通過恢弘的場景,再現了1940年在山西我八路軍以破
壞日軍佔領的交通線、礦山為目的的破襲作戰。據統計,參與作戰
的中國軍隊總計達到105個團,因此命名為「百團大戰」
影片再現了侵華日軍的殘酷、狡詐,一面的誘降蔣介石,一面
又對成都、重慶採取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實施大規模轟炸,手段極
其殘忍。「東方慕尼黑」的陰影籠罩著中國大地,中華大地滿目瘡
痍,民不聊生。為了打破日軍在華實行的「囚籠政策」,我八路軍
總司令彭德懷,左權任副參謀長,率領我八路軍同敵人展開了一場
你死我活的斗爭。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129師
和晉察冀軍區等共105個團40餘萬兵力,對華北地區河北、山
西的日偽軍發動了一次進攻戰役。這次戰役共進行大小戰斗180
0餘次,攻克據點2900餘個,殲滅日偽軍45000餘人,給
日偽軍以沉重打擊,鼓舞了中國軍民抗戰的鬥志,增強了必勝的信
心。
影片中通過場景的展現,向我們展現了當時極其殘酷的歷史背
景,中國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中華兒女怎能任人宰割?通過對
人物的刻畫展現了八路軍戰士英勇殺敵、不顧個人安危,機智勇敢
的形象,通過刻畫彭德懷總司令,左權等一系列人物形象,讓我們
看到了偉人的運籌帷幄,英雄膽略。中國人民戰爭的勝利果實來之
不易,在戰爭中,老百姓極大地支持和擁護,給了八路軍戰勝敵人
的勇氣,八路軍不愧是「正義之師」「威武之師」,正所謂「得民
心者得天下」。
看完這部經典影片《百團大戰》,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先
輩們的抗爭、犧牲換來了今天和平時代幸福的生活,每天迎著和煦
的陽光,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讀書,憧憬未來,這是多麼美好的生
活!
珍惜和平,珍惜這個美好的時代!要做就做新時代的領跑者!
『捌』 戰爭電影觀後感800字
難生共鳴的「我」
文/夢里詩書
個人對戰爭片的好壞之分,從不指在電影能有著多麼宏大刺激的戰爭場面,而更在於其本身能否用那些鮮活真實的生命去承載戰爭之殤與和平之思,但《我的戰爭》中一味的戰火渲染,劇情的散亂,人性的蒼白,都只是使電影變的膚淺平庸。
難以否認這是一部在戰爭場面上下了不少功夫的作品,可惜於逼真的戰爭並沒有去寫實其所帶來的冷酷殘忍,電影只是用戰爭在不間斷的渲染著主旋律的英雄情懷,但這不是一部虛構的《指環王》,無數人的生死都可賦之笑談,戰爭背後有著多少的苦難,數以萬計的英魂卻只是在電影中成為了襯托那一腔英雄熱血的悲情,這樣的作品從本質上來說,雖然稍勝於全然無法入目的抗日神片,但與前者不思戰爭之殤的做法並無不同。
《我的戰爭》雖是一部以小人物為視角的作品,但電影並沒有為觀眾帶來一個小人物面對戰爭的那種真實,其只是一再的用一場接一場的戰火來營造看點,殊不知這樣建立起來的戰爭早已敗絮其中,愛情的附加不但難以引人共鳴,反而使故事充滿了虛假的做作,而單一化的視角,更令本錯綜復雜多方角逐的鏖戰,變成了一場毫無戰術可言的自欺欺人,如若不是電影將背景在伊始設定於了抗美援朝,那麼這甚是一場可以套搬於其他戰爭之中的移花接木。
在現如今,不論意識形態如何,戰爭片所最終著點的都必當該是反戰,電影看完後給人的觀感絕不是熱血沸騰,心潮澎湃,而是對戰爭原罪本身深省的反思,以此再突顯的愛國主義情懷才會變的真摯動人,但在這部劇情散亂的電影中幾乎無從建立起真摯的人物情感,人海戰術的犧牲亦變的難有感懷,當生命的逝去只是變成了電影強行煽情的手法,這樣的戰爭片且不談對比何般他國經典,就拿馮小剛的《集結號》來說也是謬之千里。
一部好的戰爭電影,最為根本的是有對生命的尊崇和戰爭的反思,但無論從諸多國產的抗日神片,還是這部以「我」來著點的抗美援朝,卻連這一點都做的乏善可陳,又能拿什麼來引人共鳴,追思先烈。
『玖』 濟南戰役的影片觀後感600字以上
參觀濟南戰役紀念館有感
稿件來源:政策法規處 提交時間:2005-2-3
元月27日上午,局裡統一組織全體黨員參觀了位於英雄山下的濟南戰役紀念館,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在解說員的講解下,熟悉了解了那段永遠值得我們懷念的歷史。
1946年,我華東人民解放軍在許世友、粟裕等將軍的領導下,經過八天八夜的浴血奮戰,殲滅敵守軍十一萬,古老的濟南城獲得了新生,七十萬人民過上了新的生活。濟南戰役的勝利沉重打擊了蔣介石的重點防禦計劃,從根本上動搖了敵人據守大城市進行頑抗的企圖,濟南戰役以其空前偉大的勝利,寫就了一段令人盪氣回腸的歷史。我華東人民解放軍在那場悲壯激烈艱苦卓絕的戰斗中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五千多名烈士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熱血與戰火、赤誠與英勇,如泣如訴,如歌如詩,要弘揚於世,更要珍藏在心。
撫今追昔,革命戰爭改天換地,而每一步勝利要付出多麼沉重的代價,我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曾經浸透著烈士的鮮血,悲壯千秋業,殊勛勵後人,為解放濟南而犧牲的先烈們長眠在英雄山下,他們帶著永恆的希望走了,但定格的歷史記載著英雄們戰火中的青春,紅旗飄飄,昭示著革命江山千代萬年。時時回頭傾聽歷史的沉穩的足音,我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責任,唯有無愧於歷史的人,才能無愧於將來,我們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共產黨員,沒有經過戰爭的洗禮,但我們要繼承遺志,珍惜大好時光,發揚革命戰爭年代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和精神,時刻不忘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永遠保持黨員的先進性。和平年代,人民的幸福已不需要我們黨員付出鮮血乃至生命的代價,我們只要時刻不忘自已人民公僕的身份,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可以不負黨員的稱號。
我是一名普通的黨員,曾經在部隊工作,參加了中國許多新式輕武器的試驗鑒定工作,對比展館內各式各樣的輕重武器,我國現有的武器裝備已經精良了很多,無論是在射程、射速、還是殺傷性能等方面。但是對比西方等發達國家,我國的武器裝備還是落後了許多,當年先烈用步槍打敗了敵軍的飛機大炮,靠得是什麼,是千千萬萬的人民群眾,就是因為有了一輛輛的獨輪車、一雙雙軍鞋,才有了濟南戰役的勝利。我們當前開展的先進性教育活動,就是要全面提高黨員的素質和覺悟,進一步提高服務人民群眾的意識,真正做到為民、務實、清廉,讓人民群眾真心的跟著黨走,愛國愛黨。這樣即使西方大國擁有再現代化的武器,我們國家也不會懼怕它們,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才能發揮一個東方大國的重要作用。
先烈們,安心的長眠吧,新一代的共產黨人一定會把你們用生命換來的濟南建設得更加美好。
『拾』 戰爭電影影評 800字
你要的是影評還是觀後感?就當影評了! 《集結號》影評: 在《集結號》中,我們看到的戰士不再英勇無敵,也看不到那些符號化的革命英雄主義場面,因為在導演馮小剛看來,怕死是人類的本性,沒有人願意打仗。 鏡頭從對准將軍改為描寫普通士兵,英雄也「怕死」不會主動請戰、犧牲時更不會高喊口號撞槍子兒……電影表現戰爭的方式有很多種,作為第一部大製作的戰爭商業大片,《集結號》也會凸顯英雄主義,但肯定不是傳統的主旋律戰爭片。馮小剛希望通過這部影片至少講清楚一件事情,「怕死是人類的本性,但在這種本能下主角穀子地又做出勇敢的舉動,這個反差,對比出來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我們熟知的一些戰爭片中,敵人總是潰不成軍,好人往往以一敵百,而力圖還原戰爭真實的《集結號》將把人從神身邊拉回來。 《集結號》的拍攝,既有規模宏大的戰爭場面,也有注重細節的巷戰鏡頭。《集結號》中我們看到的,不再是過去一些戰爭片中「戰士」躲著炸點和子彈跑,「好人怎麼炸都炸不死的」的神奇場面,相反,這里的「戰士」們迎著炸點上。 《集結號》的劇本非常簡練有力,比如過去戰爭英雄站起來一邊豪言壯語一邊機槍掃射,四周倒了一大片自己還沒事兒,但這次不少英雄「剛站起來還來不及說一聲『啊』,就已經中彈陣亡了」。馮小剛表示,影片希望從士兵角度塑造一系列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他們將脫下高大全的外衣,一個個真實地犧牲在戰場上。 正是因為每一次犧牲都非常寶貴,以往的戰爭片中經常出現的「主動請戰」劇情這次也不會再有,這些符號化的革命英雄主義場面在《集結號》劇本中被做了更多人性化的細節處理,比如最英勇的排長焦大鵬,為了保留連隊血脈在關鍵時刻選擇了撤退。馮小剛表示:「這部電影我要解決這么一個問題,沒有一個人是願意打仗的,他一定是怕打仗的,怕死是人的本性,我必須把這種真實感還原出來。劇中主角穀子地除了堅定不移執行命令,考慮得最多的就是士兵的生命。」 《集結號》的劇情以及場面刻畫給人以給人以心靈的震撼~~英氣我們發自內心的共鳴!也許宣傳標語會是《集結號》的最簡潔有力的評價——每一個犧牲都是永垂不朽的集結號! 追問: 是800字嗎??? 回答: 800出頭!每行40字的規格,你可以數一下!空格我可沒算字!你不能讓我正好800字吧~~ 追問: o(∩_∩)o... 謝謝啦 回答: 額~~ 不用謝啦~~ 但,不採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