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電影山水情的觀後感

電影山水情的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7-21 21:40:57

⑴ 水墨動畫片的山水情

《山水情》編劇王樹忱,總導演特偉,導演閻善春、馬克宣,攝影段孝萱,動畫設計孫總青、姚沂、陸成法、徐建國、金國忠,1988年10月美影攝制完成。影片描述老琴師在回鄉途中尋覓知音,找到一個漁家少年,結為師徒。老琴師循循善誘,少年聰穎好學,終成大器。高山流水之間,老琴師將心愛的古琴贈給少年,獨自走向山巔白雲之間,少年彈奏古琴,悠揚的琴聲,送走消失在茫茫山野的老琴師……影片把人物作為主體,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做了相當和諧的結合,對於人物不佔重要地位的中國傳統水墨寫意山水畫有了突破和提高。攝影師打破前三部傳統逐格拍攝手法,對准原幅背景進行拍攝,再與逐格拍攝的動畫鏡頭相合成,充分發揮了中國水墨畫的特色。在處理師徒離別的影片高潮戲時,採用畫家現場作畫,攝影師現場拍攝的手法,再與動畫鏡頭合成,使影片充分顯示出藝術家們筆情墨意帶來的層次感和節奏感。這部僅18分鍾的影片,格調清新、灑脫、空靈、飄逸,將中國詩畫的意境和筆墨情趣融進了每一個畫面里。影片以景抒情,情景交融,那雲氣繚繞的山,那煙霧朦朦的水,虛中有實,實中帶虛,顯示出中國藝術的深厚傳統。同時,與之緊密揉合的各種現代動畫手法,把中國水墨動畫這朵藝術奇葩推向新的境界。在國內,該影片1988年獲第九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首屆全國影視動畫節目展播大獎和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1991年首屆上海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在國際上,該影片1988年獲第一屆上海國際動畫電影節大獎,1989年獲莫斯科青少年電影節「勇與美」獎,同年10月獲保加利亞第六屆瓦爾納國際動畫電影節優秀影片獎,1990年獲加拿大第十四屆蒙特利爾電影節最佳短片獎,1992年獲印度孟買國際電影節最佳動畫片證書獎。

⑵ 《山水情》這部作品講的是什麼求解!

劇情概況:
《山水情》是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8年出品的水墨動畫電影。由特偉、馬克宣任導演,王樹忱任編劇。
《山水情》講述了老琴師在歸途中病倒,並在荒村野渡遇到漁家少年,漁家少年在幫助老琴師康復後,老琴師傳授琴技,並把古琴贈予少年,老琴師離開時,少年撫琴相送,兩人敘寫純潔師生之情的故事。

劇情簡介:
老琴師在歸途中病倒在荒村渡口,漁家少年留老人在自己的茅舍里歇息,老人感到寬慰。翌日,老人病體康復,取出古琴,彈奏一曲,琴聲把少年引到他的身邊。少年學藝心切,老人誨人不倦,兩人結為師徒。秋去春來,少年技藝大進,老人十分欣喜。但慰藉之餘,思慮如何使弟子更上一層樓。一日,老人偶爾看到雛鷹離開母鷹獨自展翅翱翔的情景,豁然開朗。於是攜少年駕舟而去,經大川而登高山,壯美的大自然,使少年為之神往。臨別時,老琴師將心愛的古琴贈送給他,然後獨自走向山巔白雲之間。少年遙望消失在茫茫山野中恩師的身影,頓時靈感突來,他盤坐在懸崖峭壁之上,手撫琴弦,彈奏著心之曲,傾吐著對人生的贊美,悠揚的琴聲在山間回響 。

⑶ 我想知道有關動畫片《山水情》的所有信息

片名:《山水情》 品質:水墨動畫片
片長:19分鍾 攝制單位: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出品時間:1988年 編劇: 王樹忱
總導演:特偉 導演 :閻善春 馬克宣
人物設計:吳山明 背景設計:卓鶴君
水墨工藝設計兼攝影: 段孝萱
動畫設計: 孫總青、姚忻、 陸成法、徐建國、金忠祥
攝影:樓英 攝制:施有成、孫梅華
作曲: 金復載 古琴獨奏:龔一
演奏:上海電影樂團 指揮:王永吉

獲獎情況:
1988年獲首屆上海國際動畫電影節美術片大獎;
1989年獲第九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廣播電影電視部1988年優秀影片獎,首屆全國影視動畫節目展播大獎,蘇聯第一屆莫斯科國際青少年電影節勇與美獎,保加利亞第六屆瓦爾納國際動畫電影節優秀影片獎;
』89上海文化藝術節優秀成果獎;第一屆中國電影節短片匯展紀念證書。
1990年獲加拿大第十四屆蒙特利爾電影節最佳短片獎。
1991年獲89-90年度上海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
1992年獲印度孟買國際短片、紀錄片、動畫片電影節最佳童話片證書獎。
1993年獲第三屆全國電影電視聲音學會獎二等獎。
總導演:特偉 詳細>>
著名美術片導演、漫畫家。1960年特偉把水墨畫的技法與風格引入動畫電影,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震驚國際動畫界。特偉作為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首任廠長,在數十年中積極拓寬動畫片種,堅持走民族化道路,為中國動畫片貢獻了《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一系列經典作品。

編劇:王樹忱(1931-1991)
曾任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編導,上海市美協漫畫藝委會主任,《漫畫世界》編委。 導演的動畫作品有《哪吒鬧海》、《天書奇譚》等。

人物設計:吳山明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上個世紀水墨人物畫以「現代浙派」為一大勁旅,出身於現代浙派的吳山明開創了不同師輩的「當代吳家樣」,其意象、境界和筆墨之美,顯現出特有的藝術魅力,在當代畫壇上獨樹一幟。

作曲: 金復載
1942年生於上海。長期從事影視音樂的創作,動畫電影作曲代表作有:《哪吒鬧海》、《三個和尚》、《山水情》、《雪孩子》、《寶蓮燈》、等。曾獲「金雞獎」、「飛天獎」、「童牛獎」等多項優秀作曲獎。

古琴獨奏:龔一
上海民族樂團一級演員。1954年學琴,1966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師從12位琴家,繼承積累了大量古曲,在倫敦、新加坡、香港等地多次舉行過古琴獨奏音樂會。本著「望今制奇、參古定法」之原則,他對琴樂進行大膽而穩重的革新,在演奏、打譜、度曲、教學上均有所建樹,
山水情》:號稱中國近十年動畫片之最。該片融入了中國的道家師法自然、與世無爭思想和禪宗明心見性的靈感。傑出的水墨技法與古琴技藝無不出自大家之手。折服無數中外人士。絕對可以作為劃時代的見證。(轉自:80年代的動畫片大全)

含蓄、蒼勁的《山水情》,在空靈的山水之間更加重了寫意的筆墨,相比之下,畫功也尤其顯得純熟,其中還大量使用了古琴曲,也大大豐富了這部美術短片深邃、悠遠的人文情懷。

整部作品,充滿了詩意,讓人完全陶醉在水墨製成的山水之間。1988年的水墨動畫,相較之以前的作品已經趨於完美,無論是靜景還是活物都完全融入國畫的寫意之中,讓人心曠神怡。最後少年的一曲古琴(我對這一曲感慨很深,實屬經典),將動畫推向了高潮:融入少年對老者敬仰和師徒之情的樂聲帶動著畫面變化……讓每個觀眾從內心感受到動畫者們要表達的「山水情」……如果說《小蝌蚪找媽媽》完美的用水墨表現了動物惟妙惟肖的動作——賦予了水墨動畫生命的話,那麼《山水情》則賦予了水墨動畫中國詩畫般的心靈,向世人展現了中國的美。(轉自東方夷 中國動畫曾經的輝煌 山水情)

該片最大的特點在於充滿了隱喻性,充滿了中國式的優美韻味。那把琴是文士某種精神品質的物化;文士在最後離開走向茫茫前途時,除了水墨畫出的重重山巒,還有呼呼的風響徹耳際,這也是非常明顯的比喻。(

⑷ 電影槐秋觀後感怎麼寫

《槐秋》不僅記錄了石嘴山的礦山文化與地理人文,也承載著一個城市20年發展中的變遷史。通過這個普通家庭的變化,映射出石嘴山市從典型的煤炭工業城市,到山水園林新型工業城市的轉型。
影片不僅記錄了石嘴山的風土人情,工礦文化,地理風貌,也承載著一個城市20年發展的變化史、變遷史,這個影片塑造了周淑琴的人物形象,再現了向善向美的道德力量,通過普通家庭的變化,見證了五湖四海自強不息的石嘴山人,面對困難不放棄,不屈服,勇於戰勝,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風貌,揭示了石嘴山由工礦時代向生態時代的轉變,從煤礦工業城市到山水園林城市的成功演變。影片通過表達善良、愛心、孝道這些非常朴實的基調和氣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正能量。

⑸ 浩然在粉碎「四人幫」後寫過一部描寫山村男女青年相愛的長篇小說,後被長春電影製片廠改編成電影,當時的

《花開花落》

⑹ 山水情的影片評價

1988年由上海美術電影製品廠拍攝的《山水情》成了中國水墨動畫片的絕唱,也成了中國動畫徹底商業化之前的最後一部藝術精品 。(鳳凰網)
該片產生於上個世紀的80年代末,採用中國完全的水墨式作畫,情節並不復雜,整個片子甚至沒有對話,長度也只有十來分鍾,但卻一舉拿下若干國際動畫大獎,即使在今天看來,它仍然是國產動畫片中的精品 。(新華網)
《山水情》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水墨動畫片收關之作,也是水墨動畫中獲獎最多的影片。《山水情》被公認為水墨動畫至今無人超越的典範,其詩一樣的氣質、幽遠清淡的畫面已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網易)

⑺ 有哪些製作精良卻少為人知的電影或電視劇

《花火》《不一樣的天空》《初戀這首情歌》《少年巴比倫》這些都不錯,還有兩部電視劇《騰空的日子》《大男當婚》,這些都是這幾年我看過的感覺很不錯的影視作品。

⑻ 求電影(邊城)的觀後感

《邊城》里那一種沉重古老靜止的邊城風景,以及邊城小人物的生活狀況,如畫。而畫中的人物呢?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裡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這生活無形中就夠成了一幅圖畫,有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意象與味道。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凄婉的悲壯。 作為圖景,有永不退色的鑒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翠翠的母親與一個軍官私生下她就早死去,父親她剛誕生起就遠去。從小相伴翠翠的是黃狗,爺爺,渡船,渡口以及對母親依稀回憶。成年累月感受的是臨溪石頭,天光日月,河風。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的黑黑。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動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鼬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儼然圖景中一道風景。她生活在這亘古不變的圖畫里。 風和晴朗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閑。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岩石上曬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往水中拋去,鏃的使身邊的黃狗自岩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回來;或翠翠與黃狗張著耳朵聽祖父講城裡很多年前的戰爭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做成的豎笛含嘴裡吹迎親送女的曲子... 遇到過渡的是新娘。翠翠必爭著做渡船夫。站在船頭,懶懶的攀緣纜索讓船緩緩過去。花轎到岸拉,翠翠必戰在小山頭,目送這些遠去,方回轉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邊。獨自哼唱或采一把野花束在頭上裝扮新娘子... 平靜,古老而祥和,自然朴實。 然而翠翠卻是敏感脆弱,孤獨憂傷的。 倘使爺爺死了...吊腳樓上的曲聲與這幽怨的心思相對應。倘使爺爺死了,會有戶人家等著她?這是她唯一透破這圖畫的路? 引出了翠翠心中隱秘幽暗的一段愛情故事。 筆觸冷靜平淡,語句沒有任何宣染艷麗。白描淡淡的不能再淡。然而白描中仍看到結果的厚重。隱秘憂傷的是他們的愛情沒有開始就消失。 翠翠不做聲,心中只想哭,可是沒理由可哭。祖父再問下去,便引到了翠翠死去的母親...老人說了一陣,沉默了... 原來來做媒的是為大老。而站在對溪高岸竹林里為她唱歌的卻是二老。二老想做雲雀,二老有詩人性格。翠翠喜歡二老不喜歡大老。 文字總在二老是為要一座碾水房還是一隻渡船著游動,在渡船上爺爺反復詢問中延續。 二老愛翠翠,喜歡翠翠,他在碧溪阻為她唱了一十七個晚上的歌。他認定自己命中就是個撐船的。 翠翠感覺生活太平凡了,感到心中有些薄薄的凄涼,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 翠翠夢見在夢中被一個人的歌聲浮起來,上懸崖摘了一把虎耳草。 而先說媒的是大老,大老卻死去了。翠翠還不知怎麼回事就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二老因為家庭的阻力,舍棄翠翠下桃源去。翠翠的愛情破滅。爺爺死了,她仍與黃狗來弄渡船。 整個只在一幅平靜滄桑的的圖畫中。給人無以承受的悲嗆,無以承載的重量。 畫外多少人對這種白描的圖畫不感興趣?不會想像那裡是個世外桃源?但有多少人真正去過文中所表敘的生活? 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今天是我第三遍觀看電影《邊城》了,看著一幅幅清純而又自然的畫面,我又一次被影片質朴的人情和真摯的情感所深深打動!
六年前,當我第一次觀看電影《邊城》,為學生講述翠翠的故事時,我被這個凄美的愛情故事深深感染,自己的心也隨著翠翠而或喜或憂,或悲或嘆。那時,我大學畢業僅一年之久,帶著年輕般的輕狂,只是把故事講得熱血沸騰,並未深悟出其中的酸甜苦辣。又一個三年,當我帶著新一輪的高一學生再讀《邊城》時,我看到的不只是一段凄婉的愛情故事,而是作者筆下所描繪的理想人生形式——健康、優美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如今,再一次細細品味這篇經典之作時,作者筆下所描繪的湘西世界的純朴人情和至真人性,無不成為在這個物慾橫流、道德敗壞的時代下,凈化人們心靈的一曲聖歌。

今天語文課上,我們觀看了根據沈從文先生的小說《邊城》改編的同名電影。我認為電影的改編比較成功。之前沒有從頭至尾地讀過小說,但看過之後我的感慨也很多,在這里記錄下來。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小說描寫了兩個年輕人:天保和儺送與擺渡老人的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故事。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朴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這樣一個奇特的家庭:靠擺渡為生的老船夫和孫女翠翠二人。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儺送,從此對他產生了好感。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翠翠,託人向老船夫求親。兄弟倆人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事後外出意外而死。儺送也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痴心地等著儺送歸來。 (本人概括能力低下,故此段部分語句為摘抄。)
看電影時我最深的感覺就是,邊城的人民是一群善良、淳樸的人,他們保持著昔日寧靜和諧的生活環境與純朴勤儉的古老民風。電影中的山城是一個充滿鄉土人情的世外桃源。山城中的鄰里之間和睦相處,患難與共。像老船夫拒收過渡人塞來的錢;端午節趕集時賣肉的老闆給他多稱一些;生意人大方地送給他酒和粽子;還有在老船夫過世時,面對無依無靠、孤苦伶仃的翠翠,順順一家的無私幫助……這就是質朴的邊城人民之間濃濃的一份真情。我想,正是良好的民風造就了邊城的山水情。而這種民風在現今繁華的城市中已經盪然無存了。另外山村裡那片美麗的景色也深深地吸引了我。相對於在林立的水泥築起的高樓大廈中的城市生活,我更想往生活在那一片山清水秀的地方——那種生活是人與自然的融合。
而說到電影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屬老船夫了。他雖然生活並不富裕,而且工作十分辛苦,但卻始終保持著樂觀的心態,過著心滿意足的幸福生活。但是同時,他也有著重重的心事。他牽掛翠翠的將來。和翠翠相依為命,他將自己全部的愛傾注到了翠翠身上。他對翠翠的摯愛是那麼淳樸、善良。我有時候甚至覺得他就是為了翠翠而活著。而電影中的另一個主要人物——翠翠,則是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她和老船夫辛勤工作,樂於助人,在這兩人身上,我看到了勤勞、善良、淡泊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翠翠也多了一份憂愁,對愛情的羞澀和不解增添了她的煩惱。她和儺送的愛情是那樣的平淡、朴實,甚至兩人都沒有過談情說愛,更沒有過什麼海誓山盟,有的只是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洋溢著含蓄之美。而這種簡簡單單的愛情,不正是現在很多人所夢寐以求的嗎?
書中人物的這種朴實感情,同樣體現在天保和儺送兩兄弟身上。他倆既有對愛情的忠誠、堅貞,又有自我犧牲的美德。他們愛翠翠,都是以感情為重的。在他們心目中,愛情與錢財、地位這些功利的東西毫不相干。儺送不選擇碾房而寧願撐渡船;天保則為了成全弟弟而犧牲自己。他們用友善演奏出平凡而高尚的愛情之歌,不能不讓人為之動情。
電影中最妙之處即使結尾部分。儺送最後回來了沒有?翠翠等到他了嗎?電影都沒有給出回答,而是給予了我們一個廣闊的遐想空間……

《邊城》,現代作家沈從文的名作。沈從文系鳳凰人,一生都難以忘懷家鄉,特別是沅水,因而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此為環境題材的,《邊城》是其中代表。
故事發生在湘西一個風光秀麗,人性質朴的邊遠小城,即使是戰亂年代,仍保有一方凈土的小城,講述了翠翠及其祖父,天保大老,儺送二老等人之間發生的事。以翠翠的感情為主線,描繪了湘西生動的社會風俗,優美的環境,純朴的人情,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湘西地方的風情美和人性美。
學過《邊城》之後,不禁會為湘西美麗的環境,質朴的風情所吸引,在大腦中盡情勾勒美麗的畫卷,陶醉於青山綠水中,陶醉於端午龍舟的火熱中,陶醉於人們之間的朴實情感中,心隨著翠翠的一言一舉而起伏,為她歡喜,為她悲傷。
翠翠作為主人公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她的純真和善良一直縈繞在我的心中。在文字的描繪中,我可以想像出她美麗的樣貌,質朴的微笑,這大概是影視作品所不具有的優勢,文學作品留給人極大的想像空間,每個人都可以在心中描畫一個自己欣賞和喜歡的形象。
然而,在看過《邊城》的影片後,我卻發現影片中的翠翠和想像中的差別很大,就樣貌而言,自然不能過於苛刻,必定現實和想像總是會有差別,但有一點真的出乎我的所料,影片中的翠翠是個很沉默的角色,很少或者幾乎見不到她有什麼笑容,這對於我的想像簡直是一種顛覆。在我的想像中,翠翠應該擁有美麗而燦爛的笑容,因為這應該是自然山水養育的少女最明顯的特徵,笑容是一個人心靈的映射,從笑容中我們便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內心,體會出她的心靈是純潔還是狡詐,是開心還是憂郁。總之,在我看來,翠翠的笑容是不能沒有的,這就是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遺憾。

⑼ 動畫片山水情的繪畫方式有哪幾種

劇情概況:
《山水情》是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8年出品的水墨動畫電影。由特偉、馬克宣任,王樹忱任編劇。
《山水情》講述了老琴師在歸途中病倒,並在荒村野渡遇到漁家少年,漁家少年在幫助老琴師康復後,老琴師傳授琴技,並把古琴贈予少年,老琴師離開時,少年撫琴相送,兩人敘寫純潔師生之情的故事。

劇情簡介:
老琴師在歸途中病倒在荒村渡口,漁家少年留老人在自己的茅舍里歇息,老人感到寬慰。翌日,老人病體康復,取出古琴,彈奏一曲,琴聲把少年引到他的身邊。少年學藝心切,老人誨人不倦,兩人結為師徒。秋去春來,少年技藝大進,老人十分欣喜。但慰藉之餘,思慮如何使弟子更上一層樓。一日,老人偶爾看到雛鷹離開母鷹獨自展翅翱翔的情景,豁然開朗。於是攜少年駕舟而去,經大川而登高山,壯美的大自然,使少年為之神往。臨別時,老琴師將心愛的古琴贈送給他,然後獨自走向山巔白雲之間。少年遙望消失在茫茫山野中恩師的身影,頓時靈感突來,他盤坐在懸崖峭壁之上,手撫琴弦,彈奏著心之曲,傾吐著對人生的贊美,悠揚的琴聲在山間回響 。

⑽ 如何評價上世紀水墨動畫《山水情》

《山水情》這部電影算是中國水墨片之巔峰以及最後的絕響,融入了中國的道家師法自然、與世無爭思想和禪宗明心見性的靈感。事實上一年後還有一套水墨片《蘭花花》,導演李耕,90年代的廠長回憶,88年代尾美影廠應德國要求製作了一部動畫片,德國給的這筆錢支撐著發了最後兩年的工資,《蘭花花》應該是支撐工資下的作品。

閱讀全文

與電影山水情的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甘嶺電影背景音樂 瀏覽:456
美麗特工電影法國 瀏覽:562
七仙女電影名字 瀏覽:348
著名的外國愛情電影 瀏覽:710
囧媽電影在線觀看完整版甄嬛傳 瀏覽:804
1十二生肖電影演員表圖片大全 瀏覽:497
杜十娘完整電影觀看 瀏覽:733
拳皇真人版電影大全 瀏覽:743
劉德華毒梟電影免費觀看粵語 瀏覽:825
嘉禾動作電影大全 瀏覽:769
修女傳電影中英文字幕 瀏覽:864
法國電影廚師大盜 瀏覽:752
大學生畢業生存指南電影觀後感 瀏覽:801
愛奇藝有什麼好看的電影嗎 瀏覽:352
有什麼軟體可以免費看粵語電影 瀏覽:785
半人半海象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27
電影我是檢察官插曲名字 瀏覽:175
電影截圖文字頭像圖片大全 瀏覽:150
罪與罰完整粵語電影 瀏覽:358
電影中音樂反諷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