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集結號電影觀後感2000
我們沒有戰爭的記憶,但我們應該對每個犧牲表達應有的敬意。集結號吹響了,這是馮小剛表達敬意的方式,也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正逐漸失落的情懷。那些混合在黑色焦土,模糊血肉中的,屬於男人在質感,伴隨著這悲壯的號聲,被重新潤色,提煉。理想,勇氣,意志,信念,情誼這些散發著光芒和硝煙的詞彙,象一枚炮彈轟入我們的生活。那些英雄,我們不能忘記;那些失落的情懷,我們沒有忘記的權利
電影院是我除了發呆唯一能去的地方。《集結號》吹響。
從進電影院至今,那悲壯的集結號,一直響徹在我的大腦,浸入我整個身體,每一個細胞,每一根血管,都被敲打著,充斥著。好久沒有一部片子能讓我流淚了。對於感情戲,早已經麻木,而面對這樣鐵骨錚錚的的場面,我忍不住悄然掉淚。原本此類題材一直覺得都不太適合我,所以當亮劍被朋友津津樂道的時候我並不熱衷,只是偶爾換台的時候瞄上幾眼,人物刻畫也形象,也生動,但都激不起我的觀看慾望,習慣以愛情為主要創作題材的我,骨髓都是填充的浪漫主義。
馮小剛的賀歲片老是應一句:鐵打的葛優流動的女主角,永遠的黑色幽默,無論《大腕》無論《甲方乙方》等等。而這次來了個三百六十度大轉彎,他換上了很MAN的張涵予,也不再寫咱老百姓的平常小日子了。殘酷無情的戰爭,一次事先未知的有去無回戰役,一群生死與共、血肉相連的士兵,一個丟失了自己身份但是永不放棄的執拗連長,一段永遠沒有吹響的集結號,一段不為人知的背棄故事故事類型轉變了,但對於大多數百姓的觀眾仍是被感動著,被震撼著。
我無權跟專業影評人一樣去評價《集結號》是否有深度,是否有內涵,我就是一個普通的觀眾,按照我的個人習慣,我仍坐在電影院的角落,專心投入的去看導演\演員等工作人員創造出來的作品。那種身臨其境的戰爭場面,直入心扉的緊張和恐懼,那些平凡普通如鄉下孩子的戰士,那麼多不知名的戰士犧牲都那麼的揪心hellip
;感動著,觸及心底,觸動靈魂。男主角穀子地在中國革命史上還是算一小人物,帶領一個連47個戰士奉上級命令守在窯場打狙擊戰,他們死守在窯場,等待集結號的響起,直至彈盡人亡。他一個人活了下來,他把所有的戰士的屍體都掩藏在窯里,讓他們不至於被炸飛而沒有完整的軀體炸碎了,就捏不起來了--穀子地語。他穿著敵人的軍裝逃出來而被誤認為是戰俘,他被扭曲了,所以他要咆哮,所以他要怒吼。47個死去的戰士被定為失蹤,從解放戰爭的戰場,到朝鮮戰場,再到進入和平年代後,穀子地的後半生就是在為了給九連正個名,為了尋找47具遺骸、為追溯他們烈士的稱號而存活著在他不懈的找尋中,我看到了一種屬於真正的中國男人的脊樑,那就是堅忍不拔百折不撓,鐵骨錚錚!他所受的一切委屈和不理解無不令人為之動容!
我永遠無法用我淺顯的文字來刻畫我內心的震撼和感觸,文字與我用,也永遠略顯蒼白。我們在今天的和平下,感受著戰爭的殘酷,體會歷史的嚴肅。向逝去的革命烈士們,致敬!
2. 集結號的觀後感是什麼
很多人都將《集結號》與「拯救大兵瑞恩」和「太極旗飄揚」來做比較,我認為這種比較其實沒有意義,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念,《集結號》在我們的傳統文化和政治現實下,拍成這樣已經很棒了。
影片的前半部分的戰斗場景很慘烈,也很真實,讓我想起我的姥爺。他也是參加了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經歷過無數戰斗,但是很奇怪,我小的時候他從不給我講他的戰斗故事。看了這個片子,我有些明白,每一個經歷過這種場面的人大概都不會喜歡去回憶,特別是親眼看到那些與自己一同出生入死的兄弟死亡的慘狀,恐怕終其一生都會努力地去忘記,而不願意去觸及那些一碰就痛的往事。姥爺到了暮年後,神智有些不太清楚,有時為了想讓他說說話,我們就故意把話題引到那場戰爭上,姥爺每次都重復一個字「跑」,跑啊,跑啊,不停地跑。這部電影讓我真正理解了姥爺所說的這個字,在電影的某個場景,我在恍惚間彷彿看到時光倒流,我的姥爺回到二十多歲,正在戰場上奔跑。
戰爭是殘酷的,比戰爭更殘酷的是遺忘。人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當硝煙散盡,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創傷稍一平復,人們就把那些浴血奮戰的勇士忘記了。影片的後半部分描述了穀子地的執著尋求和人們的遺忘,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現實中,許多老兵的後半生是悲慘的,當他們為了拯救那些活著的人而浴血奮戰,落下各種殘疾後,那些被拯救的人們卻以最快的速度將他們遺忘,這些老兵就在貧困與病痛的折磨中了其殘生。真的無法辨明,到底是戰死沙場更幸福些,還是最終貧病交加的好。
我們從小學習許多英雄的故事,也能夠記得許多英雄的名字,可是祖國的解放大業並不是幾個英雄就能完成的,在他們身後,佇立的是千千萬萬的無名英雄。他們拋頭顱,灑熱血,馬革裹屍,至死不悔,他們並不為人所知,他們並沒有被後輩傳頌,我們看到的只有高高聳立的英雄紀念碑,所以,網易上新開的老兵紀念堂才會人潮湧動,我們在那裡了解這些真實的老兵的故事,也在那裡為他們獻上最真誠的敬意。
雖然影片中仍然保留了適當的馮式幽默,但是我還是不能理解也不能原諒在放映過程中居然有幾個女孩肆無忌憚地笑了起來,在寂靜的影院中,那笑聲顯得如此清晰與刺耳,希望這無知與麻木的笑聲不會打擾先烈們的英靈。
看完影片並沒有想流淚的感覺,只是感到胸口像堵了塊大石頭,很悶,喘不過氣。或許正如老公說的,這部片子之所以具有震撼力,並不完全是因為馮導多麼天才,而是因為,命運是最好的導演,是這個故事本身的真實成就了這部影片,也感動了諸多觀眾。
有些東西值得用一生去尋找,有些榮耀值得用生命去換回。我還是有一點小小的遺憾,如果這些戰士不是在打中國人,而是在打日本人就好了。同為華夏子孫,即使是打反動派,手足相殘也難免讓人心痛,但願這種同根相煎的慘劇永遠不要再重演。
最後,在這一年的歲末,無比虔誠地祈願世界和平,但願世上不要再有戰爭
3. 《集結號》觀後感
解放戰爭期間,一連連長老谷接到三團團長的命令,帶領士兵火速趕往陣地完成一項阻擊任務,以便讓大部隊安全轉移。他們約好,一連聽到集結號之後,就可以突圍撤走。但全連戰士始終沒有聽到集結號的吹響,除了老谷一人倖存外,其他的戰士全部戰死。從此以後,尋找團長問清楚為什麼集結號沒吹響,成了老谷一生的追求。 幾十年後,他才得知,三團團長早就犧牲在了朝鮮戰場上。團長的警衛員道出了秘密:當年大部隊轉移的時候,團長根本沒讓號手吹號,當時已經決定用一連的犧牲去換取大部隊的安全轉移。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團長仍然為自己的決定內疚懺悔。老谷最終原諒了團長。
核心故事:當張涵予飾演的連長穀子地所帶領的47個戰士傷亡慘重時,由廖凡飾演的排長焦大鵬在犧牲前告訴穀子地:我聽到集結號了。焦大鵬是全連最勇敢的戰士,由他說出的這句話讓穀子地震驚。但是穀子地本人卻沒有聽到號聲,於是他決定繼續堅守下去,結果47個戰士最終全部陣亡。從此穀子地開始了尋找真相的過程……進入和平年代後,這47名戰士被定為「失蹤」,穀子地的後半生就在尋找47具遺骸、為追溯他們「烈士」的稱號而存活著…… 。
意義:窮其一生,追尋真相。
4. 求《集結號》電影觀後感
集結號觀後感
--犧牲小我,保全大我對么?
影片分兩部分。前部分,主要是戰爭慘烈的場面。穀子地連長帶著全連弟兄向陣地進發的時候,他回頭看向身後,鏡頭拉近,他眼神凝重,但心存希望。可是他不知道,他正帶著全連所有的弟兄走向絕望和死亡,因為,集結號永遠不會響起。
影片後部分,穀子地無法從失去弟兄的悲慟和陰霾中解脫,他耗其畢生去尋找,盡力彌補失去戰友的遺恨。他悲憤地在團長的墓前哭喊,你們怕被敵軍咬死?我們全連弟兄都被咬死了!他執著的挖著汶河邊的煤礦,試圖挖到戰友的屍骨;他終老在汶河畔,終生守候著他的戰友。
2小時零3分鍾,影片結束了,我悄悄拭去眼角的淚,想問,犧牲小我,保全大我,到底是不是對的?到底是不是該歌頌的?
對於指揮戰略上看,犧牲小部分,保全大局是沒有錯的。兵書有雲,丟卒保車。這樣能夠保存大部分實力,以贏得最後的勝利。可是,在人性面前,這難道是對的么?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生的權利,都有死亡的恐懼。在殘酷的戰爭面前,人是多麼的渺小。整個電影,似乎都在對這個進行反思。反思戰爭的殘酷,反思犧牲的價值,反思生命的脆弱,反思人性的執著。
穀子地是執著的。他的人生故事在電影前半部分已經基本結束了,從那場戰役後,正如他所說,他的耳朵什麼都聽不見,那集結號的號聲在他耳邊響個不停。他的後半生是他前面慘痛人生的註解。他沒有家庭,沒有妻兒,他只是固執的尋找和回憶,即使是那樣慘痛和悲壯的記憶。
再慘烈的犧牲,只能用烈士稱號和榮譽獎章來衡量,再痛苦的別離,也只能用大米的斤數來計算。逝去的就是逝去了,活著比什麼都好。戰爭是殘酷的,也許這正是影片試圖告訴我們的。
5. "集結號"觀後感
結號觀後感 --犧牲小我,保全大我對么? 影片分兩部分。前部分,主要是戰爭慘烈的場面。穀子地連長帶著全連弟兄向陣地進發的時候,他回頭看向身後,鏡頭拉近,他眼神凝重,但心存希望。可是他不知道,他正帶著全連所有的弟兄走向絕望和死亡,因為,集結號永遠不會響起。 影片後部分,穀子地無法從失去弟兄的悲慟和陰霾中解脫,他耗其畢生去尋找,盡力彌補失去戰友的遺恨。他悲憤地在團長的墓前哭喊,你們怕被敵軍咬死?我們全連弟兄都被咬死了!他執著的挖著汶河邊的煤礦,試圖挖到戰友的屍骨;他終老在汶河畔,終生守候著他的戰友。 2小時零3分鍾,影片結束了,我悄悄拭去眼角的淚,想問,犧牲小我,保全大我,到底是不是對的?到底是不是該歌頌的? 對於指揮戰略上看,犧牲小部分,保全大局是沒有錯的。兵書有雲,丟卒保車。這樣能夠保存大部分實力,以贏得最後的勝利。可是,在人性面前,這難道是對的么?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生的權利,都有死亡的恐懼。在殘酷的戰爭面前,人是多麼的渺小。整個電影,似乎都在對這個進行反思。反思戰爭的殘酷,反思犧牲的價值,反思生命的脆弱,反思人性的執著。 穀子地是執著的。他的人生故事在電影前半部分已經基本結束了,從那場戰役後,正如他所說,他的耳朵什麼都聽不見,那集結號的號聲在他耳邊響個不停。他的後半生是他前面慘痛人生的註解。他沒有家庭,沒有妻兒,他只是固執的尋找和回憶,即使是那樣慘痛和悲壯的記憶。 再慘烈的犧牲,只能用烈士稱號和榮譽獎章來衡量,再痛苦的別離,也只能用大米的斤數來計算。逝去的就是逝去了,活著比什麼都好。戰爭是殘酷的,也許這正是影片試圖告訴我們的。 《集結號》體現了導演和編劇的水準,是國產大片里能把故事講好的一部。要想知道編劇劉恆有多牛逼,可以看看電影的原型小說,楊金遠的《官司》。這部一萬字的短篇小說慘不忍睹,連基本的短篇小說敘述手法都成問題,只能勉強稱之為一篇語句流暢的記敘文。而劉恆從這篇記敘文里提煉出來的故事,和改編出來的劇本,比原著不知道強到哪裡去了。細心的觀眾可以看一下電影中的對白和細節,「大聲吼你就不怕了」,「炸碎了,就捏不起來了」,還有拿到烈士追認文件時,穀子地木然的臉和唯一的一句話:「等等,我得把臉先洗干凈。」從中能看到點東西,一些國產大片里不尋常得見的東西。 要說到深度,《集結號》算不上有深度,《太極旗飄揚》里那種錐心刺骨的傷痛和悲情是沒有的,甚至《伯恩的身份》里那種對喪失身份的焦慮和壓迫感也沒有多少。穀子地這個人,被塑造成一個完全喪失自我,一心只為兄弟們存活的軀殼,以極為簡單的邏輯和堅持活在這個世界上。而與此同時,他的情感爆發在後半場太多,反而削弱了影片的力度。但是,這是可以原諒的,完全可以原諒的。誰都能想到,如果把戰爭渲染得再殘酷一些;把穀子地的身份轉變再加強一點,從戰斗英雄變成叛徒俘虜甚至因此下獄;把結尾去掉,改為穀子地在紙錢堆里燒掉追認烈士通知書,最後去汶河邊自殺,可能更為震撼。不過,那就不是大片了,而是一部最昂貴的國產地下電影。 雖然是一部商業電影,但是馮小剛至少拍了半部很MAN的電影。至少戰爭場面里的中國軍人行動如風,出槍迅捷,可以說得上是很「颯」。要說真有什麼缺陷,那就是太他媽像美軍了,太像《兄弟連》之《巴斯通》戰役,那些戰士過於現代,而沒有真正解放戰爭時農村子弟的質朴。可他們都是很鮮活的人,會恐懼,會悲傷,會貪生求活。軍人形象不再是傳統手法里那種大無畏加點小毛病的模式:英雄在光榮中死去,生前他偷過甘蔗。穀子地槍殺戰俘,單憑這個情節就強於一打國產戰爭片。 在三大導演里,我還是最欣賞馮小剛。張藝謀在扮演明星,陳凱歌在扮演藝術家,只有馮小剛還是個拍片子的,至少他很聰明,知道往哪裡捅群眾會笑,往哪裡捅人民會哭。《夜宴》是他嘗試大片的開始,雖然非常不成功,但是在《集結號》上他迅速找到了正確的感覺。他懂得如何說好一個故事,能夠找到投錢的大頭,能整合手裡的資源,拍出一部80分以上的電影。馮小剛極少做90分以上的電影,但是他的幾乎每部片子都在80分以上,不服不行。先前,我擔心他的電影被《投名狀》擊敗。但是現在看下來,陳可辛怕是要擦一把冷汗。 也許,《集結號》所有值得批評的地方,都蘊藏了一種可能性---馮小剛知道應該怎樣,但是他也知道只能怎樣。一個烈士等於700斤小米,也只有小剛敢在賀歲大片里那麼拍。在這個意義上,在中國拍大片,張導和陳導我們都已經領教過了,真正值得期待的,還只有小剛。
6. 一篇《集結號》影片的觀後感,有自己感想的,謝謝!
我們沒有戰爭的記憶,但我們應該對每個犧牲表達應有的敬意.集結號吹響了, 這是馮小剛表達敬意的方式,也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正逐漸失落的情懷.那些混合在黑色焦土,模糊血肉中的,屬於男人在質感,伴隨著這悲壯的號聲,被重新潤色,提煉.理想,勇氣,意志,信念,情誼....這些散發著光芒和硝煙的詞彙,象一枚炮彈轟入我們的生活.那些英雄,我們不能忘記;那些失落的情懷,我們沒有忘記的權利....
電影院是我除了發呆唯一能去的地方.<集結號>吹響.
從進電影院至今,那悲壯的集結號,一直響徹在我的大腦,浸入我整個身體,每一個細胞,每一根血管,都被敲打著,充斥著.好久沒有一部片子能讓我流淚了.對於感情戲,早已經麻木,而面對這樣鐵骨錚錚的的場面,我忍不住悄然掉淚.原本此類題材一直覺得都不太適合我,所以當<亮劍>被朋友津津樂道的時候我並不熱衷,只是偶爾換台的時候瞄上幾眼,人物刻畫也形象,也生動,但都激不起我的觀看慾望,習慣以愛情為主要創作題材的我,骨髓都是填充的浪漫主義.
馮小剛的賀歲片老是應一句:鐵打的葛優流動的女主角,永遠的黑色幽默,無論<大腕>無論<甲方乙方>等等.而這次來了個三百六十度大轉彎,他換上了很MAN的張涵予,也不再寫咱老百姓的平常小日子了.殘酷無情的戰爭,一次事先未知的有去無回戰役,一群生死與共、血肉相連的士兵, 一個丟失了自己身份但是永不放棄的執拗連長,一段永遠沒有吹響的集結號,一段不為人知的背棄故事.....故事類型轉變了,但對於大多數百姓的觀眾仍是被感動著,被震撼著.
我無權跟專業影評人一樣去評價<集結號>是否有深度,是否有內涵,我就是一個普通的觀眾,按照我的個人習慣,我仍坐在電影院的角落,專心投入的去看導演\演員等工作人員創造出來的作品.那種身臨其境的戰爭場面,直入心扉的緊張和恐懼,那些平凡普通如鄉下孩子的戰士,那麼多不知名的戰士犧牲都那麼的揪心…… 感動著,觸及心底,觸動靈魂.男主角穀子地在中國革命史上還是算一小人物,帶領一個連47個戰士奉上級命令守在窯場打狙擊戰,他們死守在窯場,等待集結號的響起,直至彈盡人亡.他一個人活了下來,他把所有的戰士的屍體都掩藏在窯里,讓他們不至於被炸飛而沒有完整的軀體"炸碎了,就捏不起來了"--穀子地語.他穿著敵人的軍裝逃出來而被誤認為是戰俘,他被扭曲了,所以他要咆哮,所以他要怒吼.47個死去的戰士被定為"失蹤",從解放戰爭的戰場,到朝鮮戰場,再到進入和平年代後,穀子地的後半生就是在為了給九連正個名,為了尋找47具遺骸、為追溯他們「烈士」的稱號而存活著……在他不懈的找尋中,我看到了一種屬於真正的中國男人的脊樑,那就是堅忍不拔百折不撓,鐵骨錚錚!他所受的一切委屈和不理解無不令人為之動容!
我永遠無法用我淺顯的文字來刻畫我內心的震撼和感觸,文字與我用,也永遠略顯蒼白.我們在今天的和平下,感受著戰爭的殘酷,體會歷史的嚴肅.向逝去的革命烈士們,致敬!
7. 集結號觀後感
[集結號觀後感]
影片《集結號》是一部感人至深而又引人深思的戰爭題材著作,集結號觀後感。在中國解放戰爭的歷史背景下,一支普通的連隊以全連連長以下全部陣亡的代價換來了大部隊轉移的時間。戰後經連長穀子地不懈地執著,九連陣亡將士們的在天之靈終得以告慰。
看到最後,熱淚早已盈眶,我心潮澎湃。許多疑團縈繞在我的腦海里。團長為什麼要欺騙一支連隊?他早已下命令不吹集結號,卻通知九連將士以集結號為令,聽到號聲才能撤離陣地。
依我所見,團長這樣做首先是為了安撫將士們的情緒。讓他們心中有期盼。時時刻刻都想著「只要聽到集結號聲,立即就可以撤出陣地。」放下包袱,輕松作戰。其次,團長不忍心下達犧牲全連這樣殘忍的命令。讓這個善意的謊言慰藉他羞愧的心靈。最終,九連將士們光榮地完成了任務——戰至最後一人,也決不撤離陣地。
九連四十八名將士怎能僅憑他們的血肉之軀和落後的裝備抵擋住國民黨成千上萬的精良部隊三次瘋狂的進攻?
伏擊戰的優勢是一方面,但我認為這其中最重要的便的軍魂。九連將士們一個接著一個地倒下,面對強敵,他們沒有怯懦,沒有恐懼。在他們堅毅的面龐上,我似乎看到戰友的離去激發了他們更高的鬥志。他們互相鼓舞,肩並著肩,視死如歸,感動著每一個人,觀後感《集結號觀後感》。他們之中沒有逃兵,即便是最膽怯戰爭的指導員也被將士們的大無畏精神所觸動。毅然決然地加入慘烈的戰斗之中。而有著精良裝備的國民黨軍隊面對這樣頑強而兇悍的敵人也只得灰頭土臉地逃跑。
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失小我成大我;有時犧牲未必不是重獲新生。九連將士們以他們嚴明的紀律性履行軍人的職責。狹路相逢勇者勝;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九連將士們以他們的軍魂——大無畏精神戰勝一個又一個敵人。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我們要以嚴明的紀律性和勇敢大無畏的精神面對人生航行中的一次次風浪;勇攀生命征途里的一座座顛峰。
09512031 陳尹軒
〔集結號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8. 集結號觀後感20篇
集結號觀後感(一):鮮血承載著一份職責和勇氣,淚水蘊藏著一份情義與感動,號聲凝聚著對生存的期望。那聲悲愴的集結號遙遠了,「以前」已概括不了他的滄桑,唯有歷史,灰白的一段歷史,冰冷而又陌生的記憶,冷不丁經心激起情感上的一層漣漪。看完《集結號》思緒被帶到那個為人民幸福斗爭的戰爭年代,解放戰爭時期,九連連長穀子地帶領全連四十七名兄弟奉團長的命令堅守狙擊陣地,以集結號為令撤退。然而團長為為戰爭全局思考,沒有吹響集結號,致使九連全體戰士在打退敵人的三次進攻後,除穀子地以外全部壯烈犧牲,並按失蹤處理。為給九里哦按正名,穀子地張開了執著的探尋,最終在烈士墓前吹響了47個生命一向想聽,甚至死也沒有聽到的集結號。故事情節就是如此簡單,這簡單的背後卻屹立著那些被遺忘的人英雄。沒有人生來是英雄,他們都是被那個年代所傲。為了革命勝利,為了人民幸福,即便是拋頭顱灑熱血,他們在所不惜。「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意」在這部影片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詮釋。連長穀子地堅守上級所下達的聽不到集結號絕不撤退的命令,帶著47個弟兄死守汾河攔截戰壕,只為了爭取大部`隊撤退的寶貴時刻。當連中有人提出自我已經聽到集結號響了,可穀子地沒聽到,他懷疑自我耳朵被炮火震聾了,問代理指導員王金存他是否聽到集結號。這個文弱書生此刻彰顯了英雄本色,他說他沒有聽到,正因集結號根本沒有響。他沒有昧著良心講話,盡
9. 集結號的觀後感
「不管幾點鍾,以集結號為令,隨時准備撤退。聽不見號聲,你就是打剩的最後一個人,也得給我接著打下去!」
「是!」
團長的命令,連長的回答,構成《集結號》整個故事的核心。1948年,中原野戰軍獨立二師一三九團三營九連拖上個臨時指導員共47人堅守汶河南岸舊窯廠,這是一個營的軍力也只能抵擋四個小時的險要之地。
47條年輕的生命,有日夜盼望回去的家,有朝思慕想的親人,47個鮮明的個性,觸碰著心靈最深處的感動。幾個有血有肉,立體豐滿的人物形象,向我們展示著最真實的人性。
九連連長穀子地,在戰場上驍勇善戰,冷靜而不失人情味,把每一個戰士放在心裡,勝於親兄弟。在汶河南岸眼看著自己的戰士一個又一個地倒下,集結號又遲遲未響的疼痛與焦慮;當有人提出集結號已經吹響自己又真的沒有聽到,選擇留守陣地時的堅忍;被誤會是國民黨俘虜時的忿忿;抗美援朝戰場上面對地雷,懷想死去兄弟時的愧疚,渴望救贖的煎熬;一直堅持尋找已經改編了的獨二師的堅持;在烈士陵園里得知集結號根本沒有為九連吹響過時的憤怒;在舊窯廠誓死要將死去弟兄們的殘骸挖出以證明他們堅持奮戰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不是無名失蹤者時的瘋狂;遲來的追認烈士通知到來是的激動 ......
還有姜茂財,九連的阻擊手,用身體支撐住了炸葯包炸毀了敵人的坦克;還有呂寬溝,為穀子地找一塊能走的手錶,讓他能知道時間而犧牲;還有黑子。。。
一個一個不僅僅高聲吶喊口號的真英雄,每一個都是有著最淳樸原始的愛國情感的讓人印象深刻的戰士形象。殘骸找到了,1948年到1958年,整整遲到了十年的證明,烈士的稱號,他們不再是無名失蹤者,也沒有人能抹黑他們的功績!
向穀子地、焦大棚這樣長眠於地下的無名英雄致敬!
向所有默默無聞的英雄和烈士們致敬,這也是《集結號》最質朴最動人的聲音。
10. 求幾篇《集結號》電影的觀後感!
有許多人都說電影《集結號》是一部戰爭片,但我卻感到她更像一部倫理教育片。本片導演馮小剛說《集結號》是表達誠意的作品,我認為還是很有道理的。戰爭的殘酷場面只不過是為這部片子的主題思想鋪墊一個前提,其真正的思想主題是在弘揚「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