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火燒圓明園的觀後感500字以下
在學習中,我知道了圓明園是聞名世界的皇家園林;知道了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還知道了圓明園是世界上的博物館、藝術館。可是觀看了《火燒圓明園》後,我又知道了圓明園是怎樣被毀滅的。看了圓明園的毀滅,我真有些說不出的感情……圓明園里的建築雄偉壯觀,亭台樓閣玲瓏剔透,還有許多景點是仿照各地名勝建造的,圓明園里還有許多奇珍異寶。可是那麼美的園林,竟在短短的三天內,就被英法聯軍用殘忍的手段毀掉了。在這三天內,圓明園在英法聯軍的摧毀下變的不堪入目:他們把能拿走的東西統統拿走,拿不動的就用大車或牲口搬運,實在運不走的就任意破壞,這已經夠可惡的了,但是,英法聯軍為了燒毀罪證,用火把我國花了2個世紀的時間建造好的圓明園給燒毀了,英法聯軍任意的摧毀圓明園,可腐敗無能的清朝政府非但不去制止它,而且還去當他們的走狗!我覺得英法聯軍很霸道、野蠻,他們不擇手段的毀了圓明園,圓明園的毀滅就是英法聯軍侵略中國燒毀圓明園的最好罪證。然而,幾百年的風風雨雨已經過去了,現在圓明園已經不是以前輝煌的、燦爛的圓明園了,現在的圓明園是一堆殘垣斷壁,一堆廢墟。當時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那一刻將深深的印在人們的心裡。當時清朝政府是腐敗無能,花錢如流水。一頓飯都要花掉許多銀子,飯里吃的都是山珍海味;他們穿的衣服都是上等布料做的,也要花掉許多錢;大官人吃喝玩樂……花掉許多銀子。可他們知道,這些供他們吃、喝、玩、樂的銀子都是從老百姓身上搜刮來的銀子,他們吃著、穿著、用著老百姓的銀子,竟然還心安理得!他們根本就沒理老百姓們過的好不好,所以,當時我國只有挨打和受欺負的份兒了。看到圓明園那悲慘的結局,我更理解了「落後就要挨打」,知道了「閉關鎖國」的後果……只要能多多向外學習、交流,就會更加繁榮富強,不會為他人所欺!
② 電影《圓明園》的觀後感
電影給我的最大感覺,倒不是特效有多麼之震撼,特別是再看過了後來以《變形金剛》為代表的一系列視覺大片之後,回過頭來再看06年的《圓明園》,自然對當年初看時的驚為天人有著嗤之以鼻的態度,然而考慮到當下方興未艾的國產大片《機器俠》的特技,還是不由得感慨,凡是中國式的「大片」,必定要傍上好萊塢的特效團隊鍍層金才能稱得上是「大」,這也就難怪閱兵時,有人戲謔的說「閱什麼兵,像老美一樣拍部《變形金剛》就什麼都明白了」,雖說戲謔,但也不無道理。時過三年,中國本土電影的特級水平似乎沒有提升多少,中國軟實力滯後於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依舊,並且似乎愈演愈烈。
大片才肯砸錢,小片只能自給自足,但有意思的是,但凡是國產大片,受政府主流媒介稱贊的「主旋律」影片,始終跳不出自娛自樂的戲碼,反倒是那些小成本、以中國第五代導演為代表的一系列影片,在世界影壇頻頻嶄露頭角,在各大電影節也取得不錯的成績,頗有牆內開花牆外香的意味,也折射出中國電影未來的新希望。
這反映了當代中國電影的奇怪現象,究其原因,雖然改革開放已三十年,但政府對於在文化方面仍然沒有放開手腳,以電影來說,很多題材是導演不能拍得不能碰的,限制太多是主要因素,以廣電總局舉例,這位被戲謔成中國電影界「把關人」的青天大老爺,不僅敵對外來勢力的侵襲,更對於國產電影的發展不遺餘力的做出很大限制,以求國產必開國花,根正苗紅欣欣向榮,越是這樣,國產影片的大眾與小眾的劃分就越發明朗,像極了中國的城鄉差異,只不過城市發展了國際化了,諸如北京上海,而大眾電影、大片還是自娛自樂,難以走出去,小眾電影反倒帶著鄉村般的草根意識,取得不錯的成績。
大片如何走出去,這是中國電影人應該思考的問題。從政策上說,有官方的考量途徑。國家的開放,特別是在文化領域的開放是需要時間的,開放程度越大,所需時間越長,這點我們暫不做討論,但就影片本身,有沒有向海外市場發展的野心是關鍵。
在2000後屈指可數的走出國門的本土大片中,大多數致力挖掘的仍然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或者更直白一些,武術或者武打。這些在國人眼裡早已窮盡驚喜的題材在海外市場頗為受寵,然而任何一種毫無創新的繼續都勢必會使市場趨日漸向於飽和,所以《英雄》驚艷、《十面埋伏》驚訝,《滿城盡帶黃金甲》就乏善可陳了,特別是在中國導演講故事能力不盡人意的情況下,一回生,二回熟,單純視覺上的震撼已經不足以打動審美疲勞的觀眾。所以在近兩年武俠電影不足以打動海外市場而被拋棄時,國產大片開始進入一種越發厲害的自娛自樂的圈子。
如果說諸如《建國大業》這種主旋律大片,因其題材所限,投資再大製作再精良也不適合走出去,那麼紀錄片絕對是頗占優勢的題材。雖然在運作上,紀錄片不及一般商業片可以大肆進行商業宣傳、博人眼球,但在中國導演普遍敘事能力不盡如意的情況下,紀錄片忠於事實、對於劇情幾乎無所要求的「劣勢」反而成為國產大片的優勢所在。
如《圓明園》這樣的典範,不刻意迎合海外市場好萊塢慣式的「大愛」「英雄主義」主題,也不靠武打取勝,忠於歷史,做到「還原」二字影片就已經成功了一大半。而讓曾為《指環王》等眾多視覺大片的後期團隊作為特技製作,「還原」二字更增添了一份名副其實的籌碼。
然而作為這樣一部題材的紀錄片來說,只要有錢砸,真實還原的場景就越可以亦幻亦真,真正難能可貴的是整個影片團隊在紀錄片客觀公正性的把握上,這也是這樣一部紀錄片可以走向海外的關鍵。
影片按照年代的流動,以兩個外國人的視角來敘述圓明園的興起於落寞,用外國人的眼睛來講述自己的故事,十分討巧,既避免了主旋律性過於濃厚,又避免了民族情感過於偏激,規避了很多紀錄片的禁忌,同時也很自然地具備了國際化的視角,自然而然的展現出中外文化的差異,甚至以此為切入點,加入一些令人發笑的橋段,嚴謹之餘,又不失跳脫,兼具東西方受眾的心裡接受力。雖然個人歷史知識儲備有限,但還是看得出整個影片對於史實的把握是十分嚴謹的,但凡是影片刻意雕琢的,都在畫面中輔以史證,畢竟作為歷史的珍貴文物,很多證據我們了解甚少,但影片在這方面的衡量至少看起來是公正的、可信的。
影片另外一個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影片的立意,想必若是沒有媒體的預熱劇透,很多人觀影前都會把《圓明園》定位為一部記錄歷史的恥辱片,帶著強烈的民族恥辱感和責任心,而實際上《圓明園》刻畫清帝國的衰落的陰暗基調不過1/3的長度,展現圓明園遭受災難最終至毀滅的長度也不過1/5,這是影片紀錄片題材的最好還原和體現。如果說,圓明園是用各種珍寶打造的一個夢,那麼《圓明園》就是極盡可能的還原了整個夢的過程,用這個夢的絕大部分極盡渲染、極盡絢爛,讓人倍感美好與珍惜,淡淡的伏筆旁敲側擊成另一道導火索,隨著美好的褪去,最讓人情難以堪的夢碎還是到來,仍然以外國人的日記作為出發點,以國外人的視角陳述事實,在這樣的陳述中,不乏日記作者對於自我的質疑、對人性善惡的思考,這也是《圓明園》回歸紀錄片人性本質的一種體現,而影片最後也不過是寥寥幾筆對圓明園做一次歷史與現代的連接,未作過多刻意渲染,在經歷90分鍾的游歷後,各種思緒不需要影片做任何結論性的引導和交待,觀眾心裡自有定奪,這是《圓明園》的難能可貴之處,也是作為一部紀錄片應該具備的一種原則和大氣,《圓明園》做到了,任何抱有正常審美觀念的人,都不希望看到美好的事物被破壞,而4:1的影片節奏設置要比1:4來的更加發人深省、感同身受,相對於《建國大業》不斷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刻意,《圓明園》雖然並無做到此時無聲勝有聲,但強化情節對比,淡化感情傾向,側重投人心理的節奏和取向,則更加立意高明,因而也更適合走上國際舞台,將記錄片的優勢發揮出來。
如果說影片之內《圓明園》很好的做到了紀錄片應該秉持的加持,那影片之外,作為中國的記錄大片,《圓明園》就更多的呈現出商業化運作模式的創新,開拓意味十足。當然這樣的「開拓」還是要歸功於影片這樣一個「大歷史、大背景」的大題材作為調動受眾興趣的前提保證。影片外,這也是一次成功的營銷範例,打破了人們對於紀錄片一貫陽春白雪的印象,提前進行「點映」,利用名人效應做足公關,放下身段用商業模式進行包裝並不真意味著自降身價,反而在大眾層面上更易推廣,更易被接受,也更易起到紀錄片應該有的作用。這也充分說明,在市場經濟愈演愈烈的大環境下,沒有任何一種形式的藝術得以純粹到不摻雜任何商業利益,不少人對此嗤之以鼻,認為這是藝術走向毀滅的加速,誠然,不少噱頭大過實質的藝術殘次品是藉此獲取了不少商業利益,但真金不怕火煉,真正有內含有實質的藝術不僅需要,而且應當更加積極的採用商業的形式進行包裝,已取得口碑商業上的雙重成功。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盡管該片在一眾國產影片中占盡國際先機,成為06年的一匹票房黑馬,但仍然沒能在海外市場取得很好的成績。排除國際政治方面的隔閡,作為紀錄片題材,想要在世界范圍內取得太大的商業成功仍然還有不少困難,從全世界范圍內的受眾層面來看,缺少對紀錄片的觀影習慣和需求,也缺少一部真正意義上首開先河的「商業」成功紀錄片作為標榜,紀錄性與商業性在紀錄片領域還存在不小的隔閡
③ 圓明園觀後感(500以上)
今天,我學了《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我感到無比的憤怒和無限的惋惜!
圓明園是專供皇帝、後妃游樂的。他們為了變變花樣,換換口味,偶爾也想上街逛逛,到農村看看,就在園內造了「買賣街」、「山鄉村野」,「買賣街」上並沒有真正的居民,而是皇宮的人扮演的,「山鄉村野」並沒有農夫居住的村落,而是模擬建造供皇帝、後妃享樂之用。圓明園非常的美麗,圓明園有一些名勝是仿照各地名勝建造的,有獅子林、平湖秋月、安瀾園……,而且裡面的文物很多,很壯觀。圓明園佔地約5000畝,水面佔十分之四,大小山巒起伏,各態湖泊星羅棋布,凌空俯視如千島之國。本園佔地210公頃,水域約4/10。東部為園內最大水面福海,外圍環列10個小島,構成一處大型園林景區,共有10座園中園和建築風景群。福海略呈方形,東西皆寬五六百米,水面開闊。盛時每逢陰歷五月五日端午節和七月十五中元節,先後在此舉行龍舟競渡和放河燈等民俗活動。我真想去圓明園游覽一番啊!但是,好景不長,英、法聯軍在1860年的時候讓美麗的圓明園變成了灰燼。更讓我氣憤的是:他們竟然當場拍賣文物!一個青銅鐵器3英鎊賣掉了!一副圖畫則1英鎊賣掉了!這……簡直就是中國人的恥辱!!!
一代名園圓明園,毀滅了。它毀於英法侵略者之手,也毀於清政府的腐敗與無能。它的毀滅,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蠻摧殘人類文化的見證,又是文明古國落後了也會挨打的證明。我們中華民族不想欺侮其他民族,但也決不允許別人欺侮我們。為了讓圓明園的悲劇永遠成為過去。為了使我們中國不再落後,不再受外國的欺壓,我現在要刻苦學習科學知識,讓烈士用鮮血染成的國旗在空高高飄揚,永不垂下。
④ 圓明園讀後感500字
中國,曾經有一個百年的噩夢,那是一段恥辱。今天,我學習了《圓明園的毀滅》這篇文章。這篇課文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毀滅後的景象。讀後,我更恨透了那些殘暴的侵略者,也更增強了我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當我讀到圓明園昔日里 「金碧輝煌的殿堂,玲瓏剔透的亭台樓閣」時,彷彿自己已沉浸在昔日的圓明園里,感受那眾星捧月般的布局,風格各異的建築與珍貴異常的文物,有如置身於仙境一般。
最後一自然段,描寫侵略者闖進北京圓明園時,掠走了裡面的所有錢財寶物,掠奪持續了整整11天,並用熊熊烈火把圓明園連燒三天三夜,整個北京煙雲籠罩……,大火燒毀了中華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燒毀了華夏兒女的心血。從此,再也見不到圓明圓中那金碧輝煌的建築,那價值連城的奇珍異寶,那歷代名人書畫和珍貴的藝術作品。
這篇課文,讓我記住了中華民族的這段屈辱,記住了中國的那百年噩夢,記住了這血與淚的留給人們的教訓:落後就要挨打,貧窮就要受欺凌。只有國家強盛、民族興旺,歷史的悲劇才不會重演。所以,我在這里要向所有人呼籲:「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負則國負!」只有我們好好學習,認真讀書,長大成為棟梁之才,才能讓我們的祖國日益發展,日益強大!
⑤ 找一篇紀錄片《圓明園》的觀後感。字數在500~600之間。
圓明園那昔日的光輝哪去了?金碧輝煌的殿堂哪去了?玲瓏剔透的亭台樓閣哪去了?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哪去了?那熱鬧的「買賣街」、田園風光的山鄉村野哪去了?
原本華麗的圓明園,如今已是一片廢墟,那是英法聯軍一把火燒了的瑰寶與精華呀!好幾代帝王的夢想和人民的心血呀!
為什麼英法聯軍敢在中國的土地上肆意搶掠、燒殺、毀壞呢?為什麼中國人不敢去制止呢?答案是:當時的清政府太弱,太弱,弱到不堪一擊。想管?卻力不從心啊。
看了《火燒圓明園》的紀錄片,我感受到當時清政府的腐敗和「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看完電影,閉上眼睛,在我腦海了閃現出當時的圓明園是多麼金碧輝煌,多麼繁榮昌盛啊。突然又閃現出一幅悲慘的畫面:我們的部隊騎著快馬,手持紅纓槍,英勇的沖了上去。可還沒碰到敵人,就被敵人的機關槍一掃射,全部死翹翹。可那個指揮部隊的太監還不肯罷休,叫了一批射手,箭法好的,射中幾個人,劍法差點的,一個都沒射中。才殺幾個人,就都拜拜了。地上躺著的那一具具屍體,都是中華民族的烈士。看到這副情景,我更感受到當時清政府的腐敗。
法國著名歷史學家伯納·布立賽曾說過:圓明園劫難是中國歷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災難。他一直堅持自己的態度:對於歷史上所犯的錯誤和罪行,可以原諒,但不能忘記。為了中國的未來,我們努力奮進吧!
⑥ 電影<圓明園>觀後感
《圓明園紀錄片》觀後感
發布時間:2010-12-17
南京林業大學 曾慶梅
「在地球上某個地方,曾經有一個世界奇跡,它匯集了一個民族幾乎是超人類的想像力所創作的全部成果。這是一個震撼人心的尚不為人熟知的傑作。你可以去想像一個你無法用語言描繪的仙境般的建築,那裡不僅有藝術珍品,還有數不勝數的金銀珠寶,那就是圓明園。」
—法國雨果
《圓明園》給我的震撼,無與倫比。我跟著影片走進了圓明園的歷史,彷彿自己就是一個世紀老人,身臨其境般的參與圓明園築建的全過程。從一個普通的皇家牡丹小花園變成一個讓全世界人都仰慕的萬園之園!經過一個多世紀的修建,凝聚了一個民族所有的智慧和心血,圓明園這座神話般光彩炫目的東方博物館,是中華民族燦爛的五千年文明的縮影和載體!是偉大的中華文明的藝術寶庫!也是屬於全人類文明的藝術瑰寶!在觀看圓明園是怎樣一步步「豐滿」、完美的過程中,我為其宏偉和博大精深所震撼!我深深為自己的民族有這樣超人類的想像力而感到驚嘆和驕傲!也深深為自己體內有著中華民族的血脈而激動不已!那滾燙的血液就像奔騰不息的長江黃河,激起我無限深刻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我是那樣深情、陶醉和專注地觀看著,欣賞著。
然而英法聯軍罪惡的大火卻把這一世界奇跡毀滅!把我這個沉醉於圓明園的美夢中的「世紀老人」狠狠地拉回殘酷的現實!我站在當年閃耀著璀璨光輝的圓明園遺址上,看到的只是幾根凋零的斷壁殘垣,這是歷史留給我們何等觸目驚心的傷痕!我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在顫抖和疼痛著,我淚流滿面地哀悼著圓明園中的每一個陰靈!我扯著嘶啞的喉嚨吶喊:為何我華夏泱泱大國會被人欺凌得如此下場?五千年的源遠流長何以抵不過後起的蠻夷之邦?稱雄世界幾千年的金戈鐵馬卻淹沒在科學成果的堅船利炮之中啊!我心中有著深深的恨與惋惜啊!作為一個中國人,我無法面對那段屈辱和沉痛的歷史,卻不得不面對!我想到圓明園中去燒上一柱香,以敬慰園中陰靈,祈禱當年的兩個強盜「夕陽無限好,已是近黃昏」!盡管這是我小女子狹隘心腸,可我深切的恨啊!
然而我卻只能無奈地嘆息,永遠地嘆息!歷史留在我們心中的傷痕無法抹掉,可歷史留給我們的教訓是那樣的嚴厲醒目不容忽視!我們如若不做些思考,可怕的歷史將會重演!是什麼將一切改變?是什麼將世界縮限?是什麼拉悲劇來念?是科學!是發展!是進步!永遠都是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科學可顛覆世界,只有創新才能站在世界前列!狂妄自大,閉關鎖國,停滯不前,只會被歷史遺棄!哪怕你曾經再輝煌、再偉大,也會因為落後不思進取而變得瘦弱,暗淡無光,在風雨中搖曳直至消亡在歷史的沙漠中。
我們不甘消亡,我們痛定思痛,我們要擺脫被侵略者蹂躪的命運,我們要崛起,我們要壯大!於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真理為武器的中國共產黨誕生了;於是,在不屈不撓的抗爭中中華民族勝利了;於是,以偉大復興為夢想,以和平發展為宗旨的新中國成立了!多麼偉大而激動人心的時刻!多少年來,新中國在風雨兼程中成長著,雖然我們遇過一些挫折走過一些彎路,但我們的黨我們的人民始終以史為鑒,時刻牢記教訓!我們靠不平凡的勇氣,在小心翼翼的探索中艱難地前進著,奮斗著,為夢想努力著!中華兒女要用不枯的志氣向全世界證明:中華民族不會消亡!中華民族永不消亡!就像圓明園的輝煌留在世人心中的驚嘆一樣永不消亡!
⑦ 《圓明園》電影觀後感
[《圓明園》電影觀後感]《圓明園》電影觀後感2010-04-13 17:05圓明園,一個東方文化的集大成者,一個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後的藝術的結晶,就這樣在我的眼前由小慢慢發展壯大,達到頂峰,然後極速的毀滅,《圓明園》電影觀後感。強留在腦海的是這座曠世皇家園林帶來的震撼和褪不去的濃煙滾滾。誰也不會想到曾經那座小小的牡丹園會成為日後震驚世界的的圓明園,讓國人魂牽夢縈,為失之而痛心不已。圓明園歷時一個半世紀之久,規模之大,建築之多,寶物之豐是世界上其他皇家園林加起來都無法與之相比的。聯軍中的一位牧師看到圓明園情不自禁的說:"這是《一千零一夜》中才能出現的幻境",由此我們可以想像圓明園的曠世之美。她幾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美景,人工的,自然的,東方的,西方的,大清帝國的縮影,甚至神話中的仙境都能在其中看到。她集東方所有想像力、建築智慧、政治思想,園林藝術和龐大的財富於一體。雨果曾經這樣形容過她:"一個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的一切都匯集於圓明園。只要想像出一種無法描繪的建築、,一種如同月宮似的仙境,那就是圓明園。假定有一座集人類想像之大成的燦爛寶窟,以宮殿廟宇的形象,那就是圓明園。如果不能親自目睹圓明園,人們就在夢中看到她…"。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十二生肖噴水池,觀後感《《圓明園》電影觀後感》。之前屬於我國的珍寶,現在卻要國人花費巨資買回。當我得知我們以高價從外國買回銅牛頭、銅猴頭和銅虎頭的時候,我不知道我是該欣慰,該羞愧還是該憤怒。當大清還在以兩千年前的模式運轉,當乾隆下令廢棄西方的提水機械,當大清還在自詡為天朝上國,不屑與西方蠻夷互通有無,當西方列強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工業革命,殖民地擴張時,這個制度僵化,政治腐敗,閉關鎖國,科技落後的大清帝國註定要為自己的保守和自大付出慘重的代價,這樣悲劇性的歷史是無法避免的!馬嘎爾尼爵士說的很准確:大清帝國就像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她之所以在過去的一百五十年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它的體積和外表,但是,一旦一個沒有才乾的人在甲板上指揮,就不會再有紀律和安全了。於是不願看到的情景出現了,在英法聯軍的相對先進的炮火攻擊下,我們幾乎沒有能力反擊,看到英法聯軍不費吹灰之力以極少的傷亡人數像入無人之境一樣攻破大清的第一道以及最後一道防線時,我的心在滴血,看到我們的戰士勇往直前,用生命護衛自己的國家我很感動,看到英法強盜搶去和毀壞圓明園中的物品時,我很痛心,一個歷時一個多世紀空前絕後的東方博物館就這樣毀於一旦。看到他們毀壞圓明園,我多麼想沖過去去阻攔他們,我突然想到余秋雨和余秋雨筆下的敦煌石窟。讓我記憶猶新的還有一個場景,當英法聯軍焚燒圓明園時,他們發現了一個倉庫,裡面是馬嘎爾尼爵士贈於大清皇帝的禮物,其中不乏西方先進的武器,他們不明白大清為什麼從未設法改變他們落後的武器裝備,我不想知道答案,我只知道那是圓明園毀滅的原因。重溫這一段歷史,是每個國人的驕傲和也是每個國人的傷痛。圓明園,這座曠世的皇家園林,昔日的奢華不再,如今只剩下斷壁殘垣,她時刻警示我們要牢記歷史的教訓,激勵我們科學發展自己,不再重蹈歷史覆轍。我們要銘記,在中國,曾經有一個世界奇跡,她的名字叫圓明園。〔《圓明園》電影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⑧ <<圓明園>>觀後感標准500字
《圓明園》觀後感
上個禮拜在當代影視鑒賞課上看了《圓明園》這部讓人嘆為觀止、引以為傲,又憤恨不已、怒聲一片的經典影片。 看了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樣的文章開頭似乎過於平淡呆板,但不如此卻不足以表達我內心的情感。看過之後,我立刻就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毀了吧,還是毀了好,如此完美的東西根本就不是人間所應該擁有的,它只屬於天國!
我們且先不論圓明園的歷史背景以及是否奢華。如果有人能重建圓明園的話,我相信只有上帝能夠辦到。美,無須用如何華麗精緻的字眼,當你被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景色震撼的時候,你能想到的也許就是這一個美字,甚至你雖然想到了,卻無法發出聲音。當人的某種情感達到極限的時候,越是簡單原始的字眼,越能表達人的內心真實。無論恢宏壯麗、清新淡雅、金碧輝煌、山明水秀,還是人文之極、自然之天成,到了圓明園這兒都只能歸結為一個字:美!
除了美,圓明園的規模之大,組建築之多,都足夠使人瞠目結舌。建築式樣之繁復多變,簡直已非人力所及。人的想像力真是恐怖的東西,怪不得上帝要把具有好奇心的人類趕出伊甸園。你可以試想一下,600個足球場一個挨一個的拼接起來是什麼概念,在這片土地之上幾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美景,人工的,自然的,東方的,西方的,甚至是穿越時空縱貫古今的,但並無些許的雜亂,而是如此的和諧,彷彿那片土地天生便是如此。集所有想像力、建築智慧、詩意與藝術和龐大的物質財富於一體,世界上確實曾經真有這么一個地方,它的名字便是圓明園。當兩個強盜扔下火把的那一刻起,就註定再也不會有如圓明園這樣的東西出現在人世之間。
影片中有一個溫馨而動人的場面,在牡丹園中,富貴的皇家牡丹爭相競艷,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代暢游於其中,其樂融融。讓更多的人相信,康熙是因為太喜愛聰明活潑的乾隆而傳位於雍正。如果我們相信這樣一個說法,那麼正在來臨的大清帝國的盛世便有了一個完美的開頭。而這片牡丹所在的園子便成了歷史的功臣,當然它扮演的更大角色應是歷史的見證者,正如它的一生所走過的那樣。只不過它當時還只是皇四子胤禎的別園,自然也還不叫圓明園。
我一直搞不明白,康熙皇帝是如此的喜愛自然科學,以致義大利傳教士郎世寧便投其所好進獻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以求得到皇帝的接見,卻為什麼他的後世子孫卻如此的不好此道,以致使帝國失去了一個繼續引領風騷的絕佳契機。雍正登上皇位之後,不知是出於感思親情還是攀比好勝之心,開始大肆擴建圓明園。加上乾隆的長期建設,以致在半個世紀之後,圓明園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奢華、最完美的皇家園林,其實亦可稱之為桃源仙境、紫宮天府。世界上最勤奮的皇帝非雍正莫屬,在他統治帝國的十三年間,平均每天休息不到四個小時,為大清盛世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在乾隆繼位之後,他擁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財富。國庫中的銀兩多得以致於影響了市面上正常的貨幣流通。圓明園便是在這樣一個鼎盛的時代逐漸完成。乾隆聽說法國的水法享譽歐洲,便吩咐傳教士們在圓明園中修建了一個更大規模的水法,一個中西合璧的水法。在徹底平定了回部准格爾貴族的叛亂之後,乾隆便為來自維族的愛妃修建了富麗堂皇的伊斯蘭式建築,以慰其思鄉之情。當一個男人可以用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財富來取悅一個真正愛著的女人的時候,不知羨煞天下多少女子,郁悶死天下多少男子。
歷史的真相,往往被繁華所遮掩。大水法建成三年之後的一件小事,便已預示著帝國的最終命運。乾隆皇帝下令廢棄大水法的機械提水裝置,而改用人工提水。歷史與文化的慣性竟然如此不可阻擋,連一個小小的噴泉裝置也保不住。也許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在現代文明面前一旦失去了強有力的掌舵者便會毫無疑問的沉沒。更為讓人深思的是,英使馬噶爾尼送來了最好的大炮和槍械,但他們在角落封閉的房間里一睡便是五十年。鴉片戰爭之時,清軍用的仍然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軍勇士們仍然在用戰馬和彎刀沖鋒。雖然他們的勇氣讓英法帶兵的將軍們感到震撼,但結果卻是英法聯軍以五人的微小代價擊敗了帝國三萬大軍。誰都沒有想到,奇技淫巧竟有如此的威力,不知逃亡途中的咸豐皇帝作何感想。如果說第一次鴉片戰爭還沒有讓帝國真正嘗到教訓的話,那麼這一次,便是對皇室信息的毀滅性打擊。
英法聯軍佔領圓明園之後,上萬人進行了兩天公開的大搶劫,充分暴露了人性的弱點與卑劣。能拿走的全拿走,不能拿走的全砸爛。為了公平起見,將軍們號召士兵保持紳士風度,把文物財寶重新上繳然後進行了三天的公開拍賣,。最終每個普通士兵平均得到了大約4磅重黃金的獎賞。格蘭特將軍於額爾金勛爵商議,為了徹底打擊清廷信心,以便在條約談判中取得最大的利益,決定徹底毀掉圓明園。並藉此向世人宣告,他們曾經來過北京,他們是勝利者,以免他們的偉大功勛被後人所遺忘。三千五百名士兵開始有組織的有條不紊的焚燒圓明園,海淀一帶的其他幾座皇家園林也隨之焚滅。當聯軍把大炮架在安定門城門之上對准紫禁城的時候,戰爭結果已可想而知。
圓明園見證了大清帝國的繁盛與衰敗。清帝國的命運已不僅僅是其自身的命運,而是代表著更為宏觀更為深層的整個中華古代文明的命運。從大秦帝國到大清帝國,2000年的時光,是如此的漫長,雖飽經風霜曾屹立不倒;卻又是如此的短暫,在三槍兩炮聲中大廈傾頹。秦和清的發音如此相近,如果我是一個宿命論者,只好承認,該結束了。可圓明園何罪,竟離此劫,永不超生。
影《圓明園》觀後感
剛剛看了電影圓明園,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樣的文章開頭似乎過於平淡呆板,但不如此卻不足以表達我內心的情感。看過之後,我立刻就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毀了吧,還是毀了好,如此完美的東西根本就不是人間所應該擁有的,它只屬於天國!
我們且先不論圓明園的歷史背景以及是否奢華。如果有人能重建圓明園的話,我相信只有上帝能夠辦到。美,無須用如何華麗精緻的字眼,當你被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景色震撼的時候,你能想到的也許就是這一個美字,甚至你雖然想到了,卻無法發出聲音。當人的某種情感達到極限的時候,越是簡單原始的字眼,越能表達人的內心真實。無論恢宏壯麗、清新淡雅、金碧輝煌、山明水秀,還是人文之極、自然之天成,到了圓明園這兒都只能歸結為一個字:美!
除了美,圓明園的規模之大,組建築之多,都足夠使人瞠目結舌。建築式樣之繁復多變,簡直已非人力所及。人的想像力真是恐怖的東西,怪不得上帝要把具有好奇心的人類趕出伊甸園。你可以試想一下,600個足球場一個挨一個的拼接起來是什麼概念,在這片土地之上幾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美景,人工的,自然的,東方的,西方的,甚至是穿越時空縱貫古今的,但並無些許的雜亂,而是如此的和諧,彷彿那片土地天生便是如此。集所有想像力、建築智慧、詩意與藝術和龐大的物質財富於一體,世界上確實曾經真有這么一個地方,它的名字便是圓明園。當兩個強盜扔下火把的那一刻起,就註定再也不會有如圓明園這樣的東西出現在人世之間。
影片中有一個溫馨而動人的場面,在牡丹園中,富貴的皇家牡丹爭相競艷,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代暢游於其中,其樂融融。讓更多的人相信,康熙是因為太喜愛聰明活潑的乾隆而傳位於雍正。如果我們相信這樣一個說法,那麼正在來臨的大清帝國的盛世便有了一個完美的開頭。而這片牡丹所在的園子便成了歷史的功臣,當然它扮演的更大角色應是歷史的見證者,正如它的一生所走過的那樣。只不過它當時還只是皇四子胤禎的別園,自然也還不叫圓明園。
我一直搞不明白,康熙皇帝是如此的喜愛自然科學,以致義大利傳教士郎世寧便投其所好進獻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以求得到皇帝的接見,卻為什麼他的後世子孫卻如此的不好此道,以致使帝國失去了一個繼續引領風騷的絕佳契機。雍正登上皇位之後,不知是出於感思親情還是攀比好勝之心,開始大肆擴建圓明園。加上乾隆的長期建設,以致在半個世紀之後,圓明園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奢華、最完美的皇家園林,其實亦可稱之為桃源仙境、紫宮天府。世界上最勤奮的皇帝非雍正莫屬,在他統治帝國的十三年間,平均每天休息不到四個小時,為大清盛世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在乾隆繼位之後,他擁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財富。國庫中的銀兩多得以致於影響了市面上正常的貨幣流通。圓明園便是在這樣一個鼎盛的時代逐漸完成。乾隆聽說法國的水法享譽歐洲,便吩咐傳教士們在圓明園中修建了一個更大規模的水法,一個中西合璧的水法。在徹底平定了回部准格爾貴族的叛亂之後,乾隆便為來自維族的愛妃修建了富麗堂皇的伊斯蘭式建築,以慰其思鄉之情。當一個男人可以用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財富來取悅一個真正愛著的女人的時候,不知羨煞天下多少女子,郁悶死天下多少男子。
歷史的真相,往往被繁華所遮掩。大水法建成三年之後的一件小事,便已預示著帝國的最終命運。乾隆皇帝下令廢棄大水法的機械提水裝置,而改用人工提水。歷史與文化的慣性竟然如此不可阻擋,連一個小小的噴泉裝置也保不住。也許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在現代文明面前一旦失去了強有力的掌舵者便會毫無疑問的沉沒。更為讓人深思的是,英使馬噶爾尼送來了最好的大炮和槍械,但他們在角落封閉的房間里一睡便是五十年。鴉片戰爭之時,清軍用的仍然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軍勇士們仍然在用戰馬和彎刀沖鋒。雖然他們的勇氣讓英法帶兵的將軍們感到震撼,但結果卻是英法聯軍以五人的微小代價擊敗了帝國三萬大軍。誰都沒有想到,奇技淫巧竟有如此的威力,不知逃亡途中的咸豐皇帝作何感想。如果說第一次鴉片戰爭還沒有讓帝國真正嘗到教訓的話,那麼這一次,便是對皇室信息的毀滅性打擊。
英法聯軍佔領圓明園之後,上萬人進行了兩天公開的大搶劫,充分暴露了人性的弱點與卑劣。能拿走的全拿走,不能拿走的全砸爛。為了公平起見,將軍們號召士兵保持紳士風度,把文物財寶重新上繳然後進行了三天的公開拍賣,。最終每個普通士兵平均得到了大約4磅重黃金的獎賞。格蘭特將軍於額爾金勛爵商議,為了徹底打擊清廷信心,以便在條約談判中取得最大的利益,決定徹底毀掉圓明園。並藉此向世人宣告,他們曾經來過北京,他們是勝利者,以免他們的偉大功勛被後人所遺忘。三千五百名士兵開始有組織的有條不紊的焚燒圓明園,海淀一帶的其他幾座皇家園林也隨之焚滅。當聯軍把大炮架在安定門城門之上對准紫禁城的時候,戰爭結果已可想而知。
圓明園見證了大清帝國的繁盛與衰敗。清帝國的命運已不僅僅是其自身的命運,而是代表著更為宏觀更為深層的整個中華古代文明的命運。從大秦帝國到大清帝國,2000年的時光,是如此的漫長,雖飽經風霜曾屹立不倒;卻又是如此的短暫,在三槍兩炮聲中大廈傾頹。秦和清的發音如此相近,如果我是一個宿命論者,只好承認,該結束了。可圓明園何罪,竟離此劫,永不超生。
⑨ 圓明園的讀後感500字
《圓明園的毀滅》讀後感500字
今天我讀了《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我感受非常深:圓明園乃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林園、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然而,它被毀滅了!這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整個世界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圓明三園位於北京西北郊,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漫步園內,猶如漫遊在天南海北,飽覽中外風景名勝,彷彿置身於幻想的世界裡。圓明園不但建築宏偉,還收藏著各種奇珍異寶、歷史文物。
可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入侵北京,闖進圓明園。他們把凡是能拿動的東西統統掠走,拿不動的,就任意破壞。為了銷毀罪證,他們在園內放火,連燒三天。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就這樣被化成了灰燼。
我對英、法聯軍的這一行為氣得咬牙切齒。圓明園里的寶貝是我們中國的,為什麼卻被他們這幫賊搶走了呢?可見我們當時的清政府是多麼的腐敗無能啊!圓明園內收藏著各種奇珍異寶,換句話來說也就是我們祖國歷史文化的見證,我們祖國的歷史文化都被他們搶奪走了,這可不是一件小事啊!而是我國近代一百年一段恥辱歷史的見證!
這個世界上的瑰寶圓明園現在已經成為了一片廢墟,英法聯軍,你們所作所為永遠記在我們中國人的心裡,雖然現在已經過了很多年了,但是我們依然不辱國恥。當時圓明園被毀滅是因為當時中國人不強大,以後我們一定會漸漸地把中國發揚光大,讓別人不能欺負我們!
⑩ 求《圓明園》500字觀後感
《圓明園》觀後感
今天我看了一部大型的記錄片《圓明園》,它讓我感到我們祖國在建築文化上的空前絕後,也讓我感受到了,一個閉塞的國家的最終的結局。
我是一個學習建築的學生,也了解過世界上的一些偉大的建築,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那種給人以無比景仰之情。
可那長城與金字塔我都是在一些書上或一些短片上了解的,可是這一次給我的震撼實在是太大了,通過數字化的製作讓我們看到了先人的智慧與創造的力量。
圓明園集中了多少中國人的精力與智慧,從建築的一面反映了中國人的文化與生活方式,像那個田字形與萬字形的建築,圓明園多以封閉與隱閉而展現在我們的面前,這也可以看得出我們的國民是追求和平與安逸的生活的。他不希望有太多的人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同樣也是這個政府滅亡的催命苻
在慣穿整個記錄片中,以一種平實的讀白與清晰的畫面向我展示著一個歷史上偉大建築的誕生與滅亡也在展示著中華民族強大的清帝國的誕生與滅亡。
當我看到西方以中式為時尚是我的心情是多麼的激動,我以我做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而感到驕傲,我以我們的祖國有著五千年文化而感到自豪。但當我看到西方列強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時我無比的氣憤卻也無助。要是我也可以上戰場我想我一定會多殺幾個敵人的。
封閉則代表著落後的到來,「落後就要挨打」這也是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了。
所以,最後圓明園的滅亡也只是遲早的事了,當然中間有一段說乾隆皇帝說要建造歐式建築我覺得那隻是他的自大與攀比心理(當然,我覺得這也是中國人的一種心理)。
最後,圓明園被滅了,只不過它不是像阿房宮一樣是毀在中國自己人手裡而以,對於是什麼樣的人去做的這件事我不想去說什麼?你沒有別人強大你就無話可說,這不也正是達爾文的進化論嗎?可是人們為什麼要毀壞它呢?難道這真的是人們的天性!我不敢想了!
圓明園看完了,可是我的心情卻久久不能平靜,只有祖國的強大我們才可以安居樂業,要安居樂業我們就必須強大,要強大就必須要發展科技。科技對人類對祖國是多麼的重要。
我是學建築的,我會以自己微薄力量給祖國建築業添塊磚加塊瓦,也同樣給科技添塊磚加塊瓦,我想我一定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