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活字印刷術的故事
活字印刷術發明
被譽為「文明之母」的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古代的印刷術分為雕板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兩類。雕板印刷術先行出現,在公元前,中國已懂得印章捺印的方法,後來又會拓印碑石,至隋遂發明雕版印刷之技術。雕版印刷盛行於唐而完善於宋。直至本世紀初期,雕板印刷一直是中國文獻和圖籍的主要印刷方式。在這1000多年的歷程中,雕板印刷術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雕板的材料除了木板外,又有石板、銅板;印刷除單色外,又有彩色套印;印刷品則從初期的單頁圖文、小型書籍,進而發展到大型類書的印製。五代時期刻印《九經》等儒家典籍130冊,花費時間22年。宋代刻印《大藏經》歷時12年,刻板13萬塊。明清時期集佛、道二教典籍所刻印的《道藏》、《續道藏》亦是工程浩大的雕板印刷壯舉。
活字印刷
雕版印刷事業,從唐代推廣應用,到宋代得到普遍發展,大大地豐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對於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學術傳統,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雕版印刷術比起以前的手寫傳抄手段不知要節省多少人力和時間,對於書籍的生產和知識的傳播來說,確實是一個巨大的革命。但是,雕版印書必須一頁一版,有了錯字難以更正,如果刻一部大書,要花費很多時間和木材,不僅費用浩大,而且儲存版片要佔用很多地方,管理起來也有一定的困難。而在雕版的基礎上發明的活字排版印刷術則可以解決這些矛盾,進一步提高印書效率。
活字印刷術就是預先製成單個活字,然後按照付印的稿件,撿出所需要的字,排成一版而施行印刷的方法。採用活字印刷,一書印完之後,版可折散,單字仍可再用來排其它的書版這個方法直到現在也是世界上生產書籍、報紙、雜志的方法之一。
㈡ 活字印刷術是誰發明的 百度網盤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是北宋發明家畢升。最初,畢升先用木頭做字模,木材遇油墨會膨脹,字跡模糊不清。畢升又改用膠泥做字模,印出來的字跡非常清晰,於是,膠泥活字開始進入到印刷業當中。印刷時,工人們先准備好一塊鐵板,上面放鬆香和蠟,四周用鐵框圍起。根據書稿要求在框內排滿活字後,把鐵板放在火上烘烤,待松香和蠟熔化,再用另一塊平板在上面壓平。等到松香和蠟冷卻凝固,塊活字版就完成了。工人在上 面塗上油墨,就可以進行印刷。印過以後,把鐵板放到火上燒熱,松香和蠟熔化,活字就可以拆下來。
活字印刷術
㈢ 活字印刷術=印刷術
早在畢升前中國就有了印刷術,那時的做法是做一大塊泥板,上面寫滿需要列印的字,因此沒印一篇文章就需要制一版,既費時又麻煩,後來畢升早了活字,這樣就可以通過排列組合來制各種版,大大節省了人力與時間,於是被廣泛採用。因此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中是活字印刷術而不是印刷術,但現在幾乎很少用那種製版法了,所以
在大部分情況下大家是默認活字印刷術=印刷術的
㈣ 畢升的活字印刷術
先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統一的單字,用火燒硬,使其成為膠泥活字,然後把它們分類放在木格里,一般常用字備用幾個至幾十個,以備排版之需。排版時,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葯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一個個從備用的木格里揀出來,排進框內,排滿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烤。等葯劑稍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待葯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時,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紙,加上一定壓力,就行了。印完後,再用火把葯劑烤化,輕輕一抖,膠泥活字便從鐵板上脫落下來,下次又可再用。
㈤ 活字印刷術的步驟是怎麼樣的
活字印刷術具體步驟如下:
1、製作毛坯: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像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制隨用。
(5)活字印刷術電影完整版擴展閱讀:
畢升與活字印刷術:
畢升是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人,比德國人古騰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
畢升是一介布衣,家境不好,他十二三歲那年,就去杭州一家書坊當學徒工。這家書坊是私人作坊,老闆是書商,主要就是刻書、印刷、販賣書籍。
當學徒工期間,畢升學會了如何手工印刷書本,掌握了雕版印刷術的基本製作技藝。他發現,雕版印刷術有一個最大的缺點,每次需要印製一本書,製版師傅就需要重新雕一次版。
畢升不斷思考著改進的辦法,怎麼才能夠提高印刷的效率。在慶歷年間,畢升終於找到了解決辦法。他製作出一副特別的膠泥片,在每塊泥片上都刻不同的文字,然後放進窯里燒硬,變成一副活字
㈥ 畢昇的活字印刷術
A、泥活字
㈦ 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
[編輯本段]
【活字印刷追源】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
自從漢朝發明紙以後,書寫材料比起過去用的甲骨、簡牘、金石和縑帛要輕便、經濟多了,但是抄寫書籍還是非常費工的,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至遲到東漢末年的熹平年間(公元172-178年),出現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大約在公元600年前後的隋朝,人們從刻印章中得到啟發,在人類歷史上最早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貼上抄寫工整的書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紙正面和木板相貼,字就成了反體,筆劃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沒有字跡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體凸出的陽文,和字體凹入的碑石陰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時候,在凸起的字體上塗上墨汁,然後把紙覆在它的上面,輕輕拂拭紙背,字跡就留在紙上了。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業發展到全盛時期。雕版印刷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顯缺點∶第一,刻版費時費工費料,第二,大批書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錯字不容易更正。
北宋平民發明家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改進雕版印刷這些缺點。畢升是北宋中期的一個普通平民知識分子,當時人稱布衣。他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復試驗,在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製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
畢升的方法是這樣的: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象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復的時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制隨用。為便於揀字,把膠泥活字按韻分類放在木格子里,貼上紙條標明。排字的時候,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葯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揀出來一個個排進框內。排滿一框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葯劑稍微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葯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的時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紙,加一定的壓力就行了。為了可以連續印刷,就用兩塊鐵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兩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後,用火把葯劑烤化,用手輕輕一抖,活字就可以從鐵板上脫落下來,再按韻放回原來木格里,以備下次再用。畢升還試驗過木活字印刷,由於木料紋理疏密不勻,刻制困難,木活字沾水後變形,以及和葯劑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開等原因,所以畢升沒有採用。畢升的膠泥活字版印書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升份,工作效率就極其可觀了,不僅能夠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質量,比雕版印刷要優越得多。現代的凸版鉛印,雖然在設備和技術條件上是宋朝畢升的活字印刷術所無法比擬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為人類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中間,我國的平民發明家畢升的功績不可磨滅的。可是關於畢升的生平事跡,我們卻一無所知,幸虧畢升創造活字印刷術的事跡,比較完整地記錄在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名著《夢溪筆談》里。但是除開西夏文字的幾本推測為活字印刷的佛經外,中原地區無發現活字印刷的中文印刷品!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幾百部甚至幾千部書,對文化的傳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板費時費工,大部頭的書往往要花費幾年的時間,存放版片又要佔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會因變形、蟲蛀、腐蝕而損壞。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書,版片就成了廢物。此外雕版發現錯別字,改起來很困難,常需整塊版重新雕刻。
活字製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拼版,大大地加快了製版時間。活字版印完後,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復使用,且活字比雕版佔有的空間小,容易存儲和保管。這樣活字的優越性就表現出來了。
用活字印刷的這種思想,很早就有了,秦始皇統一全國度量衡器,陶量器上用木戳印四十字的詔書,考古學家認為,「這是中國活字排印的開始,不過他雖已發明,未能廣泛應用」。古代的印章對活字印刷也有一定啟示作用。關於活字印刷的記載首見於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畢升用膠泥制字,一個字為一個印,用火燒硬,使之成為陶質。排版時先預備一塊鐵板,鐵板上放鬆香、蠟、紙灰等的混合物,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擺滿要印的字印,擺滿就是一版。然後用火烘烤,將混合物熔化,與活字塊結為一體,趁熱用平板在活字上壓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進行印刷。用這種方法,印二、三本談不上什麼效率,如果印數多了,幾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為了提高效率常用兩塊鐵板,一塊印刷,一塊排字。印完一塊,另一塊又排好了,這樣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製成20多個字,以備一版內有重復時使用。沒有準備的生僻字,則臨時刻出,用草木火馬上燒成。從印板上拆下來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內,外面貼上按韻分類的標簽,以備檢索。畢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實驗發現木紋疏密不一,遇水後易膨漲變形,與粘葯固結後不易去下,才改用膠泥。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發明並未受到當時統治者和社會的重視,他死後,活字印刷術仍然沒有得到推廣。他創造的膠泥活字也沒有保留下來。但是他發明的活字印刷技術,卻流傳下去了。
1965年在浙江溫州白象塔內發現的刊本《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經鑒定為北宋元符至崇寧(1100~1103)年活字本。這是畢升活字印刷技術的最早歷史見證。
宋人周必大(1129~1204年)曾被封為濟國公,老年時從沈括那裡學來了畢升的方法,印了自己的著作。他也做了一點小改動,把鐵板改為銅板。銅板比鐵板傳熱性好,易使粘葯熔化,但銅板比鐵板價格貴,這對一個公爵來說就算不了什麼。
元代的姚樞(1201~1278)提倡活字印刷,他教子弟楊古用活字版印書,印成了朱熹的《小學》和《近思錄》,以及呂祖謙的《東萊經史論說》等書。不過楊古造泥活字是用畢升以後宋人改進的技術,並不是畢升原有技術。
清康熙六年翟世琪出任饒州推官,集磁戶,造青磁《易經》一部。所謂青磁(活字)據專家分析可能是以制青瓷的瓷土燒成的陶活字。
1718年山東泰安人徐志定製成陶活字,印《周易說略》。他將泥土煅燒後製成活字用以排版印書,採用的仍然是畢升用過的方法。
19世紀安徽涇縣的翟金生,因讀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所述的畢升泥活字技術,而萌生了用泥活字印書的想法。他費事30年,制泥活字10萬多個。1844年印成了《泥版試印初編》。此後,他又印了許多書。20世紀60~70年代在涇縣還發現了翟金生當年所制的泥活字數千枚。這些活字有大小五種型號。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了畢升的發明是可行的,打破了有人對泥活字可行性的懷疑。
1962年發現於安徽徽州的翟氏泥活字模。
與楊古同時代的王禎(1271~1368年)創制了木活字。王禎是山東東平人,是一位農學家,做過幾任縣官,他留下一部總結古代農業生產經驗的著作——《農書》。王禎關於木活字的刻字、修字、選字、排字、印刷等方法都附在這本書內。他在安徽旌德請工匠刻木活字3 萬多個,於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試印了6萬多字的《旌德縣志》不到一個月就印了一百部可見效率之高。這是有記錄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王禎在印刷技術上的另一個貢獻是發明了轉輪排字盤。用輕質木材作成一個大輪盤,直徑約七尺,輪軸高三尺,輪盤裝在輪軸上可以自由轉動。把木活字按古代韻書的分類法,分別放入盤內的一個個格子里。他做了兩副這樣的大輪盤,排字工人坐在兩副輪盤之間,轉動輪盤即可找字,這就是王禎所說的「以字就人,按韻取字」。這樣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減輕了排字工的體力勞動。是排字技術上的一個創舉。元代木活字印本書雖已失傳,但當時維吾爾文的木活字則有幾百個流傳下來。
明代木活字本較多,多採用宋元傳統技術。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的《唐詩類苑》、《世廟識余錄》、嘉靖間(約1515~1530年)的《璧水群英待問會元》等都是木活字的印本。
在清代,木活字技術由於得到政府的支持,獲得空前的發展。康熙年間木活字本已盛行,大規模用木活字印書則始於乾隆年間《英武殿聚珍版叢書》的發行。印製該書共刻成大小棗木木活字253500個。印成《英武殿聚珍版叢書》134種,2389卷。這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書。
用金屬材料製造活字,也是活字印刷的一個發展方向。在王禎以前,已有人用錫做活字。但錫不易受墨印刷很困難,難於推廣。公元15、16世紀之際,銅活字流行於江蘇無錫、蘇州、南京一帶。銅活字印刷在清代進入新的高潮,最大的工程要算印刷數量達萬卷《古今圖書集成》了,估計用銅活字達100~200萬個。
[編輯本段]
【韓國對歷史的有意歪曲】
活字印刷術、渾天儀、豆漿,這些都是中國人熟知的發明,不過,有好些韓國人聲稱它們的發明權歸韓國。這不,因為韓國的一本古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屬活字印本,於是韓國人便聲稱自己是活字印刷術發明的祖先。
爭議聯合國認定韓最早金屬活字
韓國學者敢於宣稱「起源國」在於有「活字實物」、「印刷物文物」兩手證據。一手證據是《白雲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下稱《直指》)。韓國駐華使館官方網站稱:2001年6月,《直指》終於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最古老的金屬活字印刷品;2005年9月韓國政府資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清州為《直指》舉行了大型紀念活動。
另外一手是他們根據《夢溪筆談》的記載對畢升的泥活字進行了還原,發現了「問題」,例如「易碎」、「不牢固」等等。韓國學者提出,畢升僅僅還停留在理論階段,只是一個設想,並沒有付諸實施。
話說《直指》作為韓國金屬活字的「孤證」,受到了超越國寶的尊崇,宣傳攻勢十分了得,前總統金大中親自參加了古印刷博物館的活動,清州市和慶州市有「直指路」、「直指橋」等等——可見,韓國人已經把活字印刷當作發展旅遊業的金字招牌。為了打造這個金字招牌,韓國前後動用了數以億計的金錢——僅僅是2000年的清州國際印刷出版展覽會和清州古印刷博物館開館十周年慶典,韓國政府便投入150億韓元舉辦。
熱評韓印刷術「改良」並不實用
大部分網友第一反應都是「憤怒」。網友「騎著扁擔拿著牛」說:「就好像亨利·福特埋頭生產了100多年汽車,最後讓我們對門的二大爺給申請了一個汽車專利,那於情於理於法都是說不通的。」網友「技術犯規」說:「那日本人是不是可以說汽車是他們發明的?」
網友「李大水」則認同韓國「發明金屬活字」的說法,認為「金屬活字印刷確實是朝鮮人在畢升的泥字印刷的基礎上改進的」。網友「白馬非馬」則指出韓國的金屬活字確有明顯改進之處,他說:「中國的墨是水墨,不適合於金屬版的印刷。」
對此,網友「丁尼費閣」指出歐洲、韓國的印墨與中國一樣,「是煙炱和膠混於水中製成」。網友 「executioner13」則提出改進並非發明。他說錫活字在宋末王禎《造活字印書法》一書中已有介紹。這位網友指出,「『發明』一詞不宜濫用,濫用則有悖歷史的真實,反倒讓人莫名其妙。」
北京大學現代出版研究所所長肖東發教授更是指出,由於採取了「列印」方式,韓國的金屬活字最初每天僅能印10頁,經過多年改造後達到韓國金屬活字印刷頂峰的「甲寅字」一天也只能印40頁,速度上遠落後於採用「刷印」的中國的泥字、木字及金屬字印刷術。
應對「復活」活字應加強考古宣傳
面對韓國的兩手證據,中國提出了「活字實物」、「印刷物文物」和「印刷發展史」三方面的證據。
依照《夢溪筆談》中的記述,後人完全可以再造畢升當年發明的活字,清朝就有蘇州李瑤、安徽涇縣翟金生用畢升遺法制泥活字證明可行。
而在當代,北京印刷學院課題組在2002年完成了這一工作,對韓國學者「易碎」、「常使活字掉下來」等質疑作了明確的否定。
該課題組按照《夢溪筆談》「薄如錢唇」的描述製作了1.2厘米高和0.6厘米高兩種規格的活字,經專業測試和印刷試驗,不存在「易碎」問題。該課題組介紹,韓國學者製作的活字易碎可能是因為太薄或者燒制工藝不成熟。
至於韓國學者質疑「常使活字掉下來」,課題組根據當時配方松香、蜂蠟和紙灰,只要粘葯用量配比合理,固版和拆版的效果都很好,黏著力也不差。課題組認為,韓國學者提出的問題實際上是由於使用了不良配葯,或者是固版所用的粘葯與畢升原法不同。
除了今人對活字的「復活」,出土文物對中國四大發明也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近年不斷發現比韓國《直指》要早得多的印刷本,寧夏賀蘭山山嘴溝石窟里發現的西夏(1038-1227)文獻甚至詳細記錄了參與印刷各個工序的人員名單。
從印刷發展史的角度看,必然先有雕版印刷,後有活字印刷。雕版印刷起源於中國,最晚在唐代已經發明。
訪談印刷乃文明利器非秀不可
於翠玲(以下簡稱「於」):韓國對活字印刷術的宣傳氣勢的確很大,但並不足以證明它們就是起源國。我國在元代王禎的《造活字印書法》里就記載了南宋時金屬活字的情況:把錫字用鐵條穿成行,排在字盤里,然後用界條隔開來印書。充分的歷史事實證明,中國金屬活字印刷的起源時間最遲應該在南宋,也就是12-13世紀,這早於韓國。
記:我國在印刷史的展示上與韓國相比有哪些欠缺?
於:相對於韓國,我們在宣傳自己「國寶」方面確實不夠重視,可能是中國寶貝太多了。以展覽為例吧,中國印刷博物館地址很偏僻,在北京大興區黃村,很多人都不知道。而韓國的古印刷博物館規模很大,設有印刷文化室、印刷工具室、《直指》金屬活字工房模擬館等。尤其模擬館有幾組蠟像來展示活字印刷的步驟,從燒蠟、制模、排字到印刷、裝訂,每道工序都有3-4個真人大小活動蠟像演示具體操作,並配有解說。這個博物館還展出了來自韓國各地的大量的活字。韓國總統也曾到這里參觀,大大提升了國民對活字印刷的重視。韓國在舉辦其他學科國際會議時,也會組織與會人員參觀古印刷博物館。
記:在宣傳推廣上,我們需要怎樣補課呢?
於:據我所知,上海要籌建一個出版博物館,這也是其中的一個做法吧。另外郵票也是一個推廣平台,現在全世界以德國印刷術發明家谷登堡為頭像的郵票有幾十種,而有關畢升的郵票,我國卻連一枚都沒有設計發行。同時韓國還配套有各種媒體的宣傳,「直指 」二字的標志常常醒目地出現在各種媒體和當地的建築物上,而我們誰能說出中國印刷的標志?印刷為文明利器,一國之文化系焉。在擁有四大發明這些寶貝的時候,也要學會「吆喝」,千萬別以為「酒香不怕巷子深」。
史料鏈接
畢升活字發明早韓國近400年
活字印刷術是中國人引以為豪的四大發明之一,發明者畢升,時間在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比韓國的《直指》早近400年。
同時代的科學家沈括在其著作《夢溪筆談》中對此有詳細記載,不僅記載了造活字的方法是「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還記載了許多細節,當時活字印刷已有明確的分工,「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當時字型檔的檢字法為按讀音分類查找,「每韻為一貼,木格貯之」;字型檔中每個字都有數個,常用字更多,以備重復;如果是罕見字,則臨時製作。
1965年,浙江溫州出土一件印本殘頁《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經有關專家考證認定為是畢升之後大約50年(1103)北宋時期的泥活字印本,應是迄今發現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非常確鑿,傳統的韓國學者也承認「金屬活字」不過是材料不同,韓國學者徐有榘(1764-1845)在《怡雲志》卷七的《活版緣起》中說:「沈括《夢溪筆談》記膠泥刻字法,斯乃活版之權與(起源)也……或用銅造——我東(朝鮮自稱)尤尚之。」
㈧ 活字印刷術-- 怎麼印 步驟
活字印刷術的操作步驟非常簡單,把需要的字排好版後,用墨一刷就可以了,具體操作步驟如下所述:
1、首先在排好的版上刷上水,接著刷上墨,注意墨要刷的均勻。
㈨ 什麼是活字印刷術
在北宋的畢A發明活字印刷術以前,印書作坊里都採取的是雕版印刷,刻字工人在一塊木板上刻好字後再印刷。如果雕刻時有字出現了錯誤,那麼辛辛苦苦雕刻的木板就沒有用了。這不僅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而且也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北宋時,一個印書作坊里有一個名叫畢A的刻字工人,由於日夜操勞,他的手上都磨出了厚厚的繭,每當他在木板上雕刻字的時候,總是嘆氣:「唉,要是這些字可以重復利用多好啊!」同事們聽了都紛紛嘲笑他:「哪有這樣的好事!好好乾活吧,別異想天開了!」
但畢A不甘心,他想起了小時候在泥巴上寫字時的情景,泥巴幹了,字跡就清晰了,但時間一長,泥巴就會出現裂痕,字跡也會逐漸模糊。要怎麼辦才好呢?畢A成天都思索這個問題。
一天,畢A看到妻子正在用瓦罐澆水,他靈機一動:「瓦罐不就是由泥巴燒制而成的嗎?」於是,他便向陶瓷工人學習燒制陶瓷,學會了這一技巧後,他又將字刻在泥巴上,經過燒制之後,字跡特別清晰。但這些字還是連在一起的,於是,畢A又將字雕刻成一塊一塊的,燒成磚後放在一個小木框內進行排版。但這些字是活動的,很容易松動,不方便印刷。於是,他又向人請教。在別人的幫助下,他終於找到了解決辦法。他在木框內澆上松脂和蠟,這樣每一塊字就牢牢地靠在了一起,之間也沒有縫隙。把書印刷完後,如果不再使用了,只需要輕輕敲打,一塊塊的字就會分離,這樣就可以反復使用。這就是畢A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它大大減少了工人的勞動量,而且節省了資源。
畢A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在1000多年前是一項很了不起的發明,從此以後很多書籍被大量印刷,促進了人類文明的交流。
畢A不顧別人的嘲笑,堅持自己的想法,克服了重重困難,最終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當你被別人嘲笑時,也會像畢A一樣堅持不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