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二戰電影觀後感,從歷史角度考慮,不少於300字
日本二戰電影《吾為君亡》觀後感
1,首先我是名中國人,我承諾一生忠誠於我的祖國,也願意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為國家獻出生命。
我不是軍人,也不是鼓吹歷史充滿仇恨的憤青,更不是崇尚戰爭敬拜戰爭的右翼傾向分子。
下面我將要打出的文字只是我看了這部電影後,自己的真實感受與想法。
2,毫不誇張的說,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曾數次流淚。我強制著試圖不讓我的淚水滑落,但是這些抑制不住的淚水卻在頑強地為那些青春年少,剛毅勇猛的戰士,為那些溫柔善良,和美堅韌的女人毫不吝嗇的涌流。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的民族精神與民族靈魂。日本民族的精神與民族靈魂通過這部電影完整的展現出來,看了之後讓我肅然起敬,同時也心生惶恐。
我深深地理解為什麼日本在戰後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內能夠從戰敗國的陰影中脫影而出,並由一片廢墟資源匱乏的彈丸島國一躍發展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強國。
也懂得為什麼大多數日本人的工作態度與人格素質及其他們的產品會在世界上得到廣泛的尊重與好評。
這些輝煌的成績體現了一個成功民族的精神魂魄所在。也正是他們這種堅韌,忘我,百折不饒,視死如歸,凝聚團結的民族精神與魂魄才托起了當今世界上一個繁榮強大的大和民族。
3,我們中國人在稱呼日本的時候總是「小日本,小日本」的叫著。日本的確小,國土面積小,個頭相對也小。但是他們的民族精神與國民信仰卻齊天之大。
人的生命最寶貴!但影片中,近乎每個士兵卻無畏自己年輕的生命,無懼自己胸膛里的熱血,為了國家的榮譽與興亡毫不猶豫的去戰場赴死。
這種精神信仰比天還要大,這種民族氣節比天還要高。偉大的信仰與氣節是無邊無盡的。那些神風戰隊的成員,那些赴死的人,那些生機勃勃充滿朝氣的生命,在他們每一顆鮮活跳動的心臟里誰又沒有親情,愛情,友情?
面對所有珍貴的情感,卻沒有人選擇逃避。每個人都在義無返顧的接受死亡。即使知道了必將失敗的結果,卻仍然赴死,這不是愚昧,更不是無知。這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國家精神在激勵他們要這樣做,必須去做。
生命之大,親情之大,愛情之大,友情之大,這些看起來最大的意識形態卻在國家,民族面前顯現的如此渺小,甚至無法比擬。
4,影片逐一為我們展現出親情,愛情,友情的珍貴,但更多的是通過這些珍貴的情感來揭示戰爭的殘酷與反思。
人類永不停息的競爭社會里,國家和平的前提與保障是民族的強大與繁榮。我們知道一個國家想要發展興盛,靠安逸封閉與努力創造是遠遠不夠的。
歷史告訴我們,真正和平的保證靠的是強大堅實的武力基礎,甚至靠的是強悍的侵略與擴張。
這種和平保障的侵略與擴張體現在一個國家民族的信仰上與這個國家的精神本質原動力基礎上。
美國是當今世界霸主。我們簡單回顧下美國的歷史就會不難發現,美國幾乎所有發達成果都是建立在侵略與擴張的前提下繁榮起來的。
美國建國2百多年,卻有1百多年在戰爭。現在的美國人都在說要和平要和平,實質上卻在骨子裡考慮著戰爭,考慮著如何在戰爭中繁榮。
5,1776年的美國,從那一年開始註定要與戰爭結盟。從墨西哥灣到菲律賓海沿線,從一戰二戰的肆虐到越戰伊戰的屠殺,從歐洲到亞洲,從美洲到非洲,從地中海到太平洋到南大西洋,美國式的侵略擴張幾乎橫跨了整個世界,就是這樣無數次的「正義自由」的戰爭,使美利堅人確立並堅信了他們的民族信仰與民族精神,繼而造就出一個在軍事領域,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有著豐厚碩果的戰略美國與霸主美國。
一位美麗善良的未婚妻跪俯在即將開著殘舊飛機去捨身赴死的飛行兵腳下,嘶聲的求著:「請帶我一起去吧,一起去吧。
⑵ 求歷史題材電影的觀後感!
電影《珍珠港》 【原名】Pearl Harbor 【譯名】珍珠港 【年代】2001 【級別】PG-13級 【國家】美國 【類別】戰爭/動作/浪漫 【導演】邁克爾·貝 Michael Bay 【主演】本·阿弗萊克 Ben Affleck,喬什·哈奈特Josh Hartnett,凱特·貝金賽爾Kate Beckinsale,小古巴·戈丁Cuba Gooding Jr.,亞力克·鮑德溫AlecBaldwin,庄·沃伊特Jon Voight,丹·艾克羅伊德Dan Aykroyd 【製片】傑瑞·布魯克海默 Jerry Bruckheimer 【長度】184 Mins 【對白】英語 【出品】試金石公司(Touchstone Pictures, USA 【電影劇情】 兩個飛行員和一個戰地護士的愛情 1941年12月7日,一個祥和的早晨,日軍向美國在太平洋上最大的海軍基地珍珠港發動突然襲擊,進行了兩個多小時的轟炸,致使美國太平洋艦隊18艘戰艦沉沒或受重創,死亡、重傷和失蹤人員不計其數。12月8 日,羅斯福總統向日本宣戰,自此美國正式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就是在這段宏大的歷史背景下,影片講述了兩個飛行員和一個美麗的女護士之間的感情糾葛。雷夫和丹尼是一對相交多年的好友。二戰爆發後,雷夫作為美國空軍的志願人員在英國皇家空軍服役,而丹尼則被派駐扎到珍珠港的空軍基地。雖然兩人身處異地,但卻同時愛上了戰地醫院里的女護士伊雯琳。就在此時,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發生了。3 個彼此深愛著的人的命運與轟轟烈烈的戰爭密不可分地聯系在了一起……
麻煩採納,謝謝!
⑶ 誰有歷史電影觀後感(300字)
這是一部宏揚無產階級革命主義精神的主旋律影片,本片有著較強藝術風格與文學品味,同時又是一部製作精良具有史詩風格和悲劇色彩戰爭題材。與以往渲染美感和壯烈的戰爭題材影片不同,《亮劍》不打算消解戰爭的真實和殘酷,《亮劍》是一部戰爭藝術和傳奇色彩融會貫通的主旋律作品。影片中愛國精神與英雄主義、鐵血丹心與人世常情、鬥智與斗勇、友情與愛情交相輝映。片中刻畫出了一個可以媲美「石光榮」、「姜大牙」的軍人李雲龍,他身經百戰,性情暴烈,表現出一種鐵血軍人的氣勢。這里八路軍不再是攻無不克的神兵天將,而是打得漂亮說得明白的人間鐵軍 當你翻開中國的歷史,最慘不忍睹的一頁肯定是清朝末期。在清朝初期,清兵的鐵騎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的一支軍隊。那時英國還沒工業革命,美國還是「土著」,其他國家就更不用說了。可你再看看清朝末期,一會兒八國聯軍,一會兒日本來侵略。號稱萬園之園的圓明園被一個胡亂的借口燒了,台灣被迫割讓給日本,好好的皇帝陵墓被挖掉一半珍寶,堂堂慈禧太後還被開腸破肚……這些事還不是因為當時的中國落後、不思進取造成的。 任何一支團隊都要有自己的傳統。傳統是什麼?傳統是一種性格,是一種氣質。這種傳統和性格是由這支團隊組建時首任長官的性格和氣質決定的。他給這支團隊注入了靈魂,從此不管歲月流失,人員更迭這支團隊靈魂永在。這就是魂。中國人現在太需要一種敢為人先的精神,一種勇立潮頭不倒的精神,一種敢想敢說敢做的精神,一種鐵嘴銅頭橡皮肚的精神了。一句話,狹路相逢勇者勝,逢敵亮劍當自強。劍鋒所指,所向披靡!亮劍精神,就是我們的魂。 和平年代,不再需要我們以命相搏,但,英雄主義精神絕不能丟!亮劍,是在金錢權勢面前保持純潔高尚的情操;亮劍,是在攀登科學技術高峰時遇挫折不氣餒、敢於向科學最前沿發起猛攻;亮劍,是在國內國際經貿戰場上的鬥智斗勇寸利必爭;亮劍,是在思想領域和其他意識形態的堅定不動搖;亮劍,就是在中華民族崛起的征程中,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什麼樣的艱辛,我們都敢於面對它,研究它,戰勝它,哪怕失敗一千一萬次! 一支軍隊要有軍魂才能戰無不克,推而廣之,我們國家不正是因為有黃河、長江這兩條巨龍的盤繞,這種國魂的存在,五千年來既有漢唐的輝煌也有南宋的積弱,使我們民族能夠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 狹路相逢勇者勝。即使倒下,也要成為一座山,一道嶺,是為「亮劍」之精神。人生如戰場,同樣需要「亮劍」;學習亦如戰場,同樣需要「亮劍」,只是方式不一樣,但同樣在鬥智斗謀,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我們斗的是誰更努力,學習方法,學習興趣,這一切的一切都激勵我們勇敢的向前沖,共同演義現代傳奇故事。 古語:「由獅子統領的一群綿羊戰勝得了由綿羊統領的一群獅子。」可見領頭羊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李雲龍才會取得勝利…… 這一切都告訴我們:該亮劍了!
⑷ 看完美國電影《聞香識女人》你最大感受是什麼
中校去他哥哥家的那段戳中了我的淚點,他一點都不想,死,哪怕這個世界上有一絲絲的溫暖,他都可以留下,看的時候沒關彈幕,中校在他哥家吃飯被辱罵嘲諷的那段,彈幕飄了一句「好可憐,他明明那麼開心,為了去.他哥哥家還刻意給自己做了一身新衣裳...」那一刻,他真的不再是一個咄咄逼人的中校了,而是一個滿心期待溫情的的老人,就像我們小時候過年的時候會期待家長給買新衣服一樣,他那種孤注一擲卻失望 的情緒,真的太讓人難過,他甚至將去哥哥家做成了自己計劃中的一部分,可見這件事對他有多麼重要。
⑸ 求反映1840~1949的歷史經典影片,用來寫觀後感的。
1884年中法戰爭《虎嘯南天》
觀《虎嘯南天》有感
今年暑假我觀看了《虎嘯南天》這部電影,《虎嘯南天》主要是再現了1884年中法戰爭這段歷史,雖然我們在教材中也學習過這段歷史,但是也只是了解大概,真正觀看了這場電影,他帶給我的震撼與啟迪是巨大的.
《虎嘯南天》這部電影氣勢宏大,場面精彩壯觀,在演繹重大歷史題材的電影中,堪稱典範。尤其是電影中的幾個場面。1885年1月底,法軍主力7000餘人在船頭一帶向廣西邊境大舉進軍。就在這個時候,馮子材率軍趕到前線,毅然擔負起保衛祖國西南邊疆的重任。行前,他祭別祖先,囑托家人:萬一軍有不利,百粵就非我所有,要帶家眷、奉香火馳歸江南祖籍,永為中國民,免得受外人奴役。他還把兩個兒子帶在身邊,准備萬一戰死沙場,好料理後事。馮子材以七旬高齡,素孚眾望,召集各路將領開會,勸告大家消除派系成見,以國事為重,同心協力保衛國家。在會上他被眾將公推擔任前敵主帥。在戰斗中,馮子材率士卒身先士卒,激勵將士猛烈搏鬥,終將法軍擊退,遏阻了法軍對中國邊境的窺伺。而就在前線中國軍隊取得重大勝利的同時,背後腐敗的清政府卻與法賊締結和約,割地賠款,成了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生的奇怪結果.
看到這里,我既激動又氣氛,激動的是一百多年前我們還有如此英勇的戰士,如此英勇的老同志在前線奮戰,拋頭顱灑熱血,感天動地,氣氛的是最後為啥還會出現這樣的戰爭結果,實在不能讓人接受,氣憤之餘,讓人對無能的清政府更添一份唾棄。
如今中國近百前的歷史悲劇,雖已為過去,但它幾乎是一部中近代史的縮影,一個可悲可泣的歷史教訓,當引起後世的無限深思!沒有一個強大的祖國,中華民族何時揚眉吐氣!
試看今朝,美國一家獨大,他想打誰就打誰,朝鮮戰爭,阿富汗戰爭,南斯拉夫戰爭,伊拉克戰爭,中東動亂等等,都是打著給人家帶來和平的謊言發動的。多少百姓無家可歸,多少妻兒老小慘遭塗炭,有誰給他們做主,有誰給他們撐腰,沒有,因為他們沒有一個強大的祖,這就是強權,沒有理可講的。
滄海橫流,驚濤岸,似乎還在默默地唱著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中法戰爭雖然已經過去一百多年,但他記錄著清王朝的腐朽無能和中華民不可屈辱侮的民族氣節!如今,在這個弱強食的世界裡,我們要牢牢記住,落後就要挨打,要想不被欺負,就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國家領導集團,帶領全民搞好建設,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提高綜合實力,把我們的家園建設的無比強大。作為一名當代中學生,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呢,《虎嘯南天》這部電影喚起了我對歷史的學習興趣,激發了我對學習的熱忱,過去我貪玩逃課,今天我深深地感到自責,開學了我更應該努力學習,將過去不努力的損失彌補回來 ,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將來投入到國家的建設中來,為實現富強中國夢而努力.
⑹ 看完美國電影《怦然心動》,政治老師讓我們寫觀後感。100字
我始終以為電影電視都是要講故事的,講給觀眾聽,而不是自說自話、自我欣賞。故事講好了,應該是具有普遍意義的,也即無論世界哪個角落的人,都能看得懂,會產生共鳴,而不用費勁巴拉地去探究故事發生的背景、文化和歷史淵源,不用猜測導演的意圖和片中的隱喻。我相信,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中總有些相通的地方,真善美的標准不會因社會制度的不同而產生多大差異,教導人向善,是各國教育的主旋律。 繞來繞去,說了這么多,其實就是想說,《怦然心動》是一部好好講故事,並且講了一個好故事的影片。我相信這部影片誰看了都能懂,而且會被片中天真無邪的愛戀所感動。當然,以我們一貫的寓教於樂的標准來看,它也是一部「很有教育意義」的影片,不僅講了一個讓人怦然心動的兩小無猜的早戀故事,萌動的情感、不諳的思考都是兒童特有的,而非小孩講大人的話。同時影片涉及到親情和倫理、偏見與包容、夢想與現實、堅持與放棄、自尊與自愛等等一系列人類共通的問題,很容易引起觀者的共鳴和思考。 朱莉的勇敢與堅持、自尊與思索、愛心與善良都讓人怦然心動。作為成年人,面對我們認為對的事情,我們是否會不在乎別人的眼光而堅持自我?像朱莉保護那棵樹一樣?面對弱者,我們是否能毫不猶豫地施以愛心,伸出援手?像朱莉對待自己弱智的叔叔和無人競拍的同學那樣? 在這里不能不飄揚一下美國電影,作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我發現他們經常會拍出一些溫馨感人,給人以希望,讓人感受到人間美好的影片。片中的女主角朱莉雖然小小年紀,但也能代表很多美國電影中的女性,她們自尊自愛,美麗浪漫,她們獨立思考,敢愛敢恨,追求自由平等和人格的完整,她們腳踏實地做事,不浮誇不虛榮。 當然作為一個十來歲的小孩,她也不是天生啥都懂,影片很好地表現了朱莉在大人的引導下的自我成長。朱莉的父母無疑是她的榜樣,而布萊斯的外公無疑給了她力量。 相比之下,我們文化中的孩子就沒有朱莉那麼幸運了。首先,他們敢爬上那麼高的樹嗎?當然在鋼筋水泥的森林裡,他們也沒有樹可爬,只有爬樓了。會有人告訴他們在樹上看到的風景多麼不一樣嗎?他們能因為在一棵樹上看到了美景體會到了人生的樂趣,就勇敢地保護它不被砍伐嗎?他們的父母一定會發瘋般地勸孩子下來,求消防或公安幫他們救孩子。最最關鍵的一點,他們敢早戀嗎?他們會聽從內心的召喚,讓感情油然而生嗎?會在七歲的時候對某人一見鍾情,然後就一直渴望著與他的初吻,並用行動勇敢表達嗎?如果有這樣的孩子,在我們的世界裡,她一定是另類,甚至被歸入壞孩子行列,一定會讓老師費盡了口舌,讓父母操碎了心。我們的孩子呀,太可憐,被教化得太早,太苛刻,因此喪失了許多作為人的本能。 現在政府總是在提倡創新,我們為什麼缺乏創新人才?我看都是教育惹的禍!這個教育包含了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中國孩子聰明、學習好,舉世公認。但能力呢?比如愛的能力。如今剩男剩女成了一個社會話題,剩下來的原因很多,而且因人而異,但其中有一個原因不能忽視,就是有人不懂得怎麼去談戀愛,因為他們從小就沒談過戀愛,也沒人教他們怎麼談戀愛,相反多少成年人會談早戀而色變?試想如果他們像朱莉和布萊斯那樣情竇初開的年齡就嘗試著去愛,而且有成年人的引導,他們也不至於在談婚論嫁的年齡為如何愛而煩惱了吧。 再看看人家的課堂,觀察小雞孵化,做個實景火山噴發,我們的素質教育、課改是不是學的就是這些東西呀!人家那可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而且雖然素質了,課改了,我們聽到看到的依然是被課業負擔壓得抬不起頭、早出晚歸難得見到太陽、周六日奔走於各種培訓班的孩子們;依然是在好幼兒園、好學校門外支起帳篷、打開躺椅、徹夜排隊苦苦等待的家長們。 相形之下,朱莉和布萊斯是何等幸福快樂!他們上下學有校車,周圍有夥伴、有鄰里之間的交往,他們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比如朱莉的哥哥在車庫里自組樂隊,高中畢業不急著上大學,而是玩兩年音樂再說,這要擱中國的家長還不得急死。 扯得有點兒遠,但又是不得不發的感慨。 我喜歡朱莉,她不是女孩中最漂亮的,但那雙閃亮的大眼睛也令人難忘;她感情細膩,會在高高的樹上看日出日落;她心地善良,會在別人最窘的時候伸出援手;她可以跟成年人談論永動機;她會為心愛的男孩送去自家的雞蛋。太可愛了!片尾兩只小手終於交疊在一起,而此時悠然唱響的那首歌,徹底把我融化了。世間最美好的事物不過如此。
⑺ 看美國紀錄片《秘密》的感想
看了《秘密》這部紀錄片。哲學家的一些經典話,引起內心很多的感慨和波動,雖然還不能全部吸收領悟,但或多或少也學到了一些,也會嘗試轉移和改變對人、事、物的一些想法和看法。
想要改變自己的處境,要先去改變自己的想法。有時候因為一件事而憤怒、沮喪、生氣,心裡總是想著不好的一面,不去排除它、抗拒它、結果它總是如影相隨。影片中講:當心情不好的時候,聽一首喜歡的歌曲,做一件喜歡的事情,應該把注意力轉移到好的事物上去,欣賞它美好的一面。讓自己深呼吸,讓心靜下來,情緒沉澱下來,這樣負面影響會離而去,讓自己感覺良好,做什麼事也會游刃有餘。
哲學家說,應該過得快樂;沒有人過生活;沒有人代替;沒有人能為創造;控制快樂和幸福的是自己。因此,想要快樂與平和,先要改變自己的想法和態度,它會幫助、溫暖、指引、在生命的旅途中,創造屬於自己的宇宙。充滿信心的踏出第一步,不需要看到整個樓梯,只要踏出第一步就好。
影片中的秘密就是「吸引力法則」,吸引力法則顯得比較主觀,但是一個人的主觀願望卻往往成為了這個人今後的方向和目標。如果一個人在主觀里總是想著失敗,那麼他在客觀上又怎麼能夠創造成功的條件呢?
其實「吸引力法則」還有一個最大的明證,可以回過頭去看看周圍的人,看看朋友,看看他都是些什麼樣的人。這些朋友,其實都是願望和心靈吸引來的。所以,在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決定改變,首先在心底里要做一個幸福的人。
「吸引力法則」真是人生的一大秘密,它可以涵蓋人生當中所有的境遇。當看這部影片的時候,真的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⑻ 求電影 美國往事 的觀後感 600字左右。
《美國往事》影片背景是美國戰後發展迅速而導致的各種社會問題的出現,以及倫理面前,人們求生存的本能鋌而走險地去挑戰各種極限:親情、友情、愛情、背叛以及信念等等。似乎20-60年代美國大城市生活縮略的紀錄。通過主人公面條的回憶將故事逐漸展開。故事始終在面條和邁克斯之間的糾葛中進行,用了很多的閃回和倒敘,時空交錯。一開始,通過牆洞里的一雙眼睛,閃回到久遠的1921年,回溯了面條童年到青年時代的生活經歷:迷戀鄰家女孩;為小兄弟報仇而飽受牢獄之苦;一群窮孩子搞惡作劇的水中嬉戲;搶珠寶店時面條對卡蘿爾的施暴……35年,伴隨著內疚和悔恨,面條領悟:往事不過是南柯一夢。誰贏了?人生的一場游戲里似乎沒有贏家。片中的音樂,長笛吹出緩慢、哀怨、略帶懷舊的情調。每個音符都在闡釋著主題,述說著一段值得回憶的往事……
在很多選擇面前,人其實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只是選與不選的問題。選擇了就跟隨它走,不選擇的就交於時間。而人們總是耐不住被選擇而積極的選擇去選擇。結果依然是殊途同歸。選擇也許只是加速或拓寬了生命的進程,最終的結局永遠都可能出乎我們的預料。謊言和寡義最終是經不起歲月驗證的。只是那個時候為此受傷的人可能已對此不再掛懷,被稱之為了寬容;此時此刻的傷疼和困擾,在今天往後的一天天的時間流走中最後磨損消失,被稱之為了往事。就像面條與麥克斯,不同的理念、不同的堅持,便展現了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生結局。沒有過去可能沒有今天!但是沒有今天的努力和對今天選擇的堅持,明天又怎麼能在自己的掌控下呢?到了明天,也許會後悔今天的決定以及對昨天的留戀,然而過去的只能過去了。或許當生活即將停止前行而生命垂垂老已之時,我會回首自己的往事、檢討自己的一生。而現在只願意把今天過的屬於自己:愛戀著自己的愛戀、喜歡著自己的喜歡、責任著自己的責任,盡量不去留有遺憾。而把自己與今天的不合「章法」、不能溝通不能選擇的部分交付給無奈、交付給時間……人人都說活在當下,對其內涵的理解卻千差萬別。人要入世卻總在尋求著出世,因此而產生的矛盾是卡在對當下的確認。個性的差異以及自重、自愛、責任心等基本品質的具備程度決定了對當下的選擇。沒有完美的答案,因而沒有完美的選擇。每個人的選擇都屬於他(她)自己,即使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沒有人可以替你過活或背負著你去承載你的人生。有時,幸福與痛苦在生命真正的涵義里是難分伯仲、難畫經緯的。如何審視生命的軌跡?「不違人性的行為我給自己理由」,朋友的一句話,給彎曲的生命以溫暖與安慰,堪稱經典!你的內心是否真有幸福快樂或痛苦壓抑也只有自己最清楚。人生的一次錯過,幸還是不幸?一切均不會從來,當然就不會有答案、不會有結論……拗口的表達,生澀的文字,只是自己當下的感覺而已
《美國往事》除了感動與震憾,還留下些什麼,一種淡淡、哀傷的音樂,把我們帶入了另一個世界,這就是著名的影片《美國往事》。 很多人看完之後,忍不住要說:這是我最愛的一部電影。 同感,它將我整個身心俘虜,讓我感動與哀傷------
⑼ 歷史老師要求寫一篇讀後感或觀後感,關於美國南北戰爭的電影的觀後感吧,急求!!字數500字左右,語言別太
葛底士堡戰役觀後感
葛底士堡戰役,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一場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大決戰(相當於中國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此戰的勝負,將直接決定美國政府是由北方資產階級領導,還是由南方奴隸主來領導。最終的結果,是北方資產階級領導下的北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掌控了戰爭的主動權,並最終取得了國家政權;而羅伯特李所率領的南軍則遭到了致命打擊,其精銳部隊被全殲,從而徹底喪失了爭奪政權的資本。於是就有了現在的美國。
葛底士堡戰役與我國的解放戰爭極為相似:戰爭之初是南方強於北方,而最終結果卻是北方獲勝,並且都是在正面的主力大決戰中徹底擊敗了敵人。
葛底士堡戰役,實際上是北軍給南軍設下的一個圈套,其目的就是吸引驕傲自負的南軍就地進行決戰,依靠地形優勢和縱深防禦來疲憊敵人,先消耗主動進攻的敵軍兵力,瓦解其士氣,最後再給予致命打擊。這一戰術與後來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突出部戰役極其相似。此戰可謂是縱深防禦戰理論的經典之作。
從雙方的實力對比就可以知道,南軍的戰鬥力明顯高於北軍,其士兵人數和整體素質也明顯高於北軍。如果在不佔優勢的情況下正面對決,北軍幾乎沒有勝算,然而,歷史卻南軍總司令給羅伯特李開了一個大玩笑,這場戰役從一開始就是不公平的。由於南軍的多次決策失誤,北軍從一開始就占據了地形的優勢,並將這種優勢保持到了最後。
縱觀葛底士堡戰役全局,伯羅特李對南軍的戰敗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原因如下:
1、戰役開始只是一場小規模的遭遇戰,一隊自負的南軍步兵旅在沒有友軍掩護下,孤軍深入北軍要地,結果在葛底斯堡附近被北軍擊潰。初戰失利,伯羅特李咽不下這口氣,於是派遣越來越多的部隊到此集結,北軍也毫不示弱,最後引發了雙方十幾萬人的主力大決戰。
看看葛底士堡的地形,就明白南軍是為何慘敗了,這里是北軍選定的戰略要地,中間是高地,高地外側是無遮無攔的平地,有幾千米寬,一千多米縱深,居高臨下,易守難攻。葛底士堡的高地的兩頭是山丘,山勢陡峭,樹木林立,同樣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如果羅伯特李不是盲目的自負和狂妄,是不會選擇在此與北軍硬碰硬的。
2、戰役開始初期,雙方都在調動大部隊集結時,南軍的大部隊已經發動攻擊了,而北軍主力還在幾十公里之外強行軍,因此,戰役開始不久,羅伯特李的軍隊取得了明顯優勢,北軍節節敗退。然而,南軍指揮官卻沒有及時攻佔葛底斯堡前後兩個山丘中的任何一個,也沒有乘勝追殲北軍,奪取葛底斯堡的所有戰略要地,這是南軍最大的失策。
也許南軍一開始就沒打算在此決戰,只是想協助友軍掃清障礙後就離開。遺憾的是,當羅伯特李聽說北軍主力已經集結在此, 便轉而調整部署,決定發動葛底士堡戰役。這是羅伯特李犯下的第一個戰略錯誤,拿破崙曾說過「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朝著敵人所期望的方式去作戰」,而羅伯特李就是最好的反面教訓。他在南軍未取得任何地形和兵力優勢的情況下,在敵人所選定的地區加入了大決戰,只能說明羅伯特李由於狂妄和自負而犯下了不可饒恕的大錯。
3、當葛底士堡所有的高地和重要據點全被北軍據守後,南軍不管從哪個方向發起攻擊,都是極為不利的,北軍居高臨下,那可是泰山壓頂的勢頭。當南軍對葛底士堡的前後兩個山丘,屢攻不下而損失慘重時,羅伯特李就應該進行戰略轉移了,可惜他仍不放棄,一錯再錯,居然把南軍最精銳的3個佛吉尼亞師,共15000人的主力部隊,調往葛底士堡中央防區,發動了葛底斯堡的最終戰役,他要不惜一切代價拿下中央高地,徹底擊垮北軍,一戰定乾坤,因為,他堅信自己的這三個師是無敵的。
而他的副將,朗斯特里特將軍早就告訴他了,即便中央高地只有5000北軍士兵防守,南軍要挺進1000多米的空曠平地,不但要承受北軍猛烈的火炮的打擊,還要翻越數個障礙物,就至少要損失一半以上的兵力,而一旦北軍增派援軍過來,則必敗無疑。結果伯羅特李依然不聽勸告,一意孤行地發動了總攻,結果南軍3個精銳師幾乎全軍覆沒。
南北戰爭中的葛底士堡大決戰勝負,與所謂的新制度戰勝舊制度,正義戰勝邪惡完全無關,在戰爭中起決定作用的,是雙方指揮官的指揮藝術、力量對比、戰局形勢和士兵的戰斗意志等因素,這其中就包括「天時、地利、人和」。而葛底士堡可以說是一場由「地利」和「人和」所主導的戰役。
⑽ 有關歷史電影的觀後感
看完了《李小龍傳奇》
,影片總體上還是相當不錯的,陳國坤做到了形神兼似,把李
小龍的霸氣和截拳道的搏擊之道詮釋的淋漓盡致;
雖然有人說漏洞太多,
武打場面不夠精彩,
但瑕不掩瑜,
本片其實側重的是講述李小龍成長之路與創建截拳道的悟道之途,
讓我體味到
了真正的武學道學精神,這恐怕是以前我對李小龍武術思想一知半解的部分。他
,
是我們中
國人的驕傲
,
是我們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開路者
,
也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
.
不過說老實話
,
這部
電視劇是具有一定的觀賞性
,
但是其可信度卻並不高
,
記得葉問先生說過
,
兩種人
,
一種是有德
行的武家
,
一種是狂妄之徒
.
我想大家都明白李小龍是什麼樣的武術家
.
我喜歡他身上的那種永不言敗的血氣男兒,
喜歡他的自信樂觀,
富有公平與正義的氣
質。面度強權和暴力,他迎難而上,不屈不饒。他永遠是一個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命運是
與眾不同的。我還清晰地記得,
當他面對黑社會的霸道與蠻狠時,
他挺身而出,不顧自己的
生命安全,與正義為又,與邪惡為敵。他是個精力旺盛充滿魅力的小夥子。很快,我就被這
個年輕人的強烈個性所吸引了。
他可以在這一分鍾講個粗俗的笑話,
而下一分鍾又滔滔不絕
地談論道家與禪的哲學。
他流露出親和的感召力,
一旦他出現在你的面前,
不知為什麼,你
會被他極富吸引力的個性和獨特的笑聲所
「
催眠
」
。
從一開始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個與眾不同
的李小龍(不知道李小龍如果生在我們身邊的普通家庭會怎麼樣?)
,他不單純聽父母、老
師、師父、同學、朋友們的話,他更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很多人把他定義為「狂妄」
,
我更願意說是「偏執狂」——看來精彩的世界是由「偏執狂」創造的。當他露出那誠摯的、
孩子般的笑容時,
你沒法不喜歡上他。
很少有這樣的年輕人會闖入你的生活,
並教給你一個
無法用金錢來衡量其價值的
「
秘密
」
--
自我認同感。今天,我心靈中的寶石開始發光,而他知
道,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定會完全理解這一切。
」
李小龍的人格魅力無論是作為武術家還是電影明星都是一個巔峰。
他的朋友
(渾旦傑
西、木村武之、伊諾山度、布萊爾、徐迪雅等)對他的支持與幫助,他的對手(山本岡夫、
霍夫曼、
勞力士、
察爾王等)
和他的坦誠交流,
他的合作夥伴
(好萊塢、
嘉禾)
對他的贊賞,
都讓我們覺得李小龍太幸運了,
太有魄力了。
李小龍他非常善於學習並尋求創新。
他以詠春
拳為基礎,融入拳擊、空手道、柔術、跆拳道等武術的精華,結合中國老子的哲學思想,創
立的截拳道(截即是防,拳即是功,道即是自然功防的方法)
。說他是天才,一點都不為過。
在我看來,
李小龍的截拳道真正達到了道學的
「
大道無形
」
的地步,集中各家所長,熔
爐歷練,化若天成,拋棄了招式與門派,乃至達到了無招勝有招,心靜如水,大象無形,隨
心所欲的境界。
最重要的是,在他身上有許多的好的人格品質值得我去學習。我還記得,當
他在奧克蘭的跆拳道比賽中得到了冠軍後,
在朋友的建議下,
他的武術事業可以在這兒更好
的發展。面對此時,
他在西雅圖的事業和學業,他果斷的作出了自己的選擇:放棄在西雅圖
的武術成就和學業,
果斷的去奧克蘭追求自己的人生夢想。
在這個過程中,
所表現出來的智
慧和意志,以及他的格言:只要你想好的事情就不要猶豫,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就怎麼做!
我最欣賞的就是他的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品質。
他的自強不息的精神,
他的自信樂觀豁
達,伸張正義,堅強的毅力,耐吃苦,敢於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有堅定的信念和立場,獨
立和完善的人格。敢於挑戰自我,不怕苦與累,很有毅力,每天堅持跑步來鍛煉身體,能夠
換為思考去體諒和理解在別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