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難忘的一部電影《建軍大業》800高中作文
期終考試後,我一直以來的希望落空了,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爸爸什麼也沒說,只是默默嘆氣,但我能夠看出爸爸對我的失望。於是,我經常因爸爸口苦婆心地勸說而暴跳如雷,我感到我和爸爸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好像一直要使我崩潰為止。爸爸於心不忍卻又無能無力,在窗外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的一個傍晚,爸爸帶我看了這部電影—《摔跤吧,爸爸!》。
這是發生在印度一個小村子的一個真實的故事(後文的爸爸皆為吉塔的爸爸)。
年輕時的爸爸身為一名摔跤手,可謂是戰無不勝,他希望自己能為國家的摔跤業奪得一枚世界金牌。後來,他退役了,於是他將自己的夢想寄託在未來的兒子身上。天意弄人,4個孩子竟沒有一個是男孩,全部都是女孩!爸爸的夢想就像一名新生的嬰兒,還未來得及啼哭就被活活地扼殺在搖籃里。後來大女兒吉塔和二女兒巴比塔把倆個高高大大的男孩打得落花流水,鼻青臉腫,爸爸看到了希望,他要把倆個女兒打造成世界冠軍,實現自己的夢想!
身為女孩卻要成為摔跤手,無疑成為當地人的笑話。同學的嘲笑,訓練的殘酷與辛苦一次次打擊著吉塔和巴比塔。為此,她倆曾一度反抗爸爸,甚至瞞著爸爸去聚會,被爸爸捉到後,爸爸卻什麼也沒說,但很明顯的能看到他臉上的怒氣。一位朋友告訴她倆:「訓練的過程雖然很累,但爸爸始終是為你們著想,只有變得強大,才能掌控自己的未來。否則,就只能做繁重的家務,14歲就得出嫁,嫁給一位素不相識的男人,幫他相夫教子度過餘生,這種人生沒有一點意義......」倆人猛然醒悟,發奮練習摔跤,在各種同男人一起的比賽中連連勝利。
時光飛逝,那年在泥地里勤奮練習的小女孩們已經長大,在一次全國比賽中,吉塔初露鋒芒,奪得全國冠軍。之後吉塔進入專業的體育學院學習,不料,被環境所「玷污的她」,忘本逐末,沉醉在曾經的榮耀與輝煌中不能自拔,在一次國際大賽中,首輪比賽就被淘汰,接著一次次的失敗,讓吉塔迷茫了,後來爸爸幫助她擺脫困境,重拾自信。
憑著頑強的毅力和金子般的信念,吉塔站上了決賽的殿台,雖然在這個關鍵時刻爸爸不在身邊,但吉塔仍記得爸爸的話:「我不能時時刻刻都在你身邊陪你,關鍵時候要看你自己,相信自己!」,最終,吉塔勝利了,她造就了印度體育史上的一道絢麗華章。
「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總是時時刻刻地為自己的孩子著想,他們就像成鷹,在我們能力充足的情況下,努力地將我們往高空提攜。但是,父母也有老去的時候,也有不能陪伴在我們身邊的時候,那時,我們必須磨煉自己,使自己擁有頑強的毅力和不屈的信念,要相信「頑強的毅力可以克服一切障礙」,在通往未知的人生之路上,努力地奔跑。
⑵ 建國大業觀後感800字,求!
電影《南京,南京》觀後感
今天,我看了一部愛國影片《南京,南京》,看了以後,心情特別沉重。
《南京,南京》反映的是1937年日本進駐中國南京進行大屠殺的真實寫照,慘絕人寰,或許電影對真實還有所保留,但是這已足夠了,足夠讓我們了解歷史,讓我們體驗當時處於戰爭悲慘的生活。
畫面中,無數投降的士兵和平民從各個方向被驅趕至一起,被淹死,槍殺,活埋,燒死,如退潮一般倒下,畫面殘酷的令人目不忍視。南京,成了真正的地獄。
陸建雄,小江,唐先生,姜老師,代表了南京城中無數偉大的中國人。在這座生死之城中,還有什麼比活著更恐怖,還有什麼比子彈更無敵,還有什麼比抵抗更需要勇氣,他們不會躲避,也不需要更多的言語,只是和中國站在一起,用犧牲,證明我們不會放棄。
整部影片彌漫著一種殘酷的壓抑和絕望,只有結尾才稍稍燃起溫暖的希望。被角川放走的小豆子在原野上肆意的奔跑,大笑,代表著中國的希望,明天雖然依舊殘酷,但希望已經傳遞下去。
影片以近乎殘忍的鏡頭語言,再現了那段滴血的歷史,讓每一個看過的人記住南京,記住前輩留下的血。同時,也提醒我們珍惜今天的和平與幸福。
回想整部影片,整理腦中的近代史資料,我們如今能做的,就是時刻將祖國放在心中,勿忘國恥,要有知恥而後勇的精神。讓我們一同從歷史的河流中吸取經驗。通過自己的努力,奮發,把祖國建設的更強大,更美好,讓她站在世界地位之巔上。
《建國大業》觀後感範文三:
昨天單位組織一起去看最近相當火的《建國大業》。這還是我第一次進電影院看電影,平常總是看一些網路版的,一是沒有人陪我去影院看,二是沒有人值得我陪去電影院看。
首先我要說一下,去影院看電影還是相當不錯的,呵呵。
《建國大業》作為為祖國六十年獻禮的影片還是相當不錯的。我不是說明星的多少的問題,而是它的故事的整體布局,它節奏的整體把握和它整體氣氛的烘托都是相當不錯的。
從抗日戰爭勝利的重慶會談到最後新中國的開國大典,中間四年多時間中的共產黨,國民黨和各個民主黨派之間的種種變化,糾葛都一一的展現。有人在看完後說,電影顯得有些倉促,各個時期過的有些太快了,我只能說在兩個小時的時間裡面展現出全景的建國過程,不管對誰來說都是相當困難的,韓三平的這種表現方式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我是接受了。
再說說具體的表演,張國立的蔣委員長無疑是「驚艷」的,在形體有差距的情況下能夠用神情,用內心把人物刻畫的入木三分,值得加分。宋慶齡,宋美齡兩位宋氏姐妹演的都相當不錯。國母淡定自若,榮辱不驚的形象深入我心,宋美齡為黨國四處奔波,可謂嘔心瀝血。王學圻事業的大爆發真是誰都擋不住呀!另外各位大腕的客串都沒有給自己丟臉。
再說唐國強自從開發出來演毛主席之後,我覺得就基本是那個樣子了,《長征》首次見他確實感到驚嘆,但是後來的所有影視劇包括《建國大業》,我感覺沒有什麼進步了,也許這就是極致了?也許毛主席真的就是這個樣子了?也許是審美疲勞了?咱也不知道了。劉勁等特性演員的表演在劇本的要求下倒是小有上進。民主黨派領導人的扮演者給人新奇,贊嘆的印象,民盟,民革這些主要領導人個人性格魅力的展示無疑是這部影片的特點之一。甄子丹,趙薇,馮鞏,章子怡,苗圃,郭德綱等人的客串都起到了自己的作用,可以說他們的角色,不用大腕也可以演,大腕的加入可以說是錦上添花。
最後,我覺得《建國大業》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也許是因為我第一次進影院的原因吧,對這部影片感覺挺好。呵呵
⑶ 建軍大業的觀後感怎麼寫五百字左右
《建軍大業》是一部描寫中國軍隊建軍的影片,全片以1927年南昌起義這一事件為主線,秋收起義為輔線的形式呈現出來的,高度還原了當初中國共產黨建立軍隊的困難,體現了老一輩革命者開創新中國的決心。
本片開頭從「四一二政變」開始,1927年4月和7月,中國國民黨內的蔣介石集團和汪精衛集團,勾結帝國主義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在上海和武漢等多地在全國范圍內發動反革命政變,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中國共產黨在陳獨秀的帶領下決定實施不抵抗政策,會議上毛澤東因為不贊成這個政策而被驅趕出會議大廳,以此引出了後面周恩來和毛澤東的會面,為後續劇情的發展做了鋪墊。
劇情根據時間的推移,周恩來率賀龍,葉挺等人的部隊與朱德會面,一起商討如何拿下南昌城。而此時的毛澤東則回長沙看望自己的妻兒,准備發動農民起義,發起秋收起義。8月1日這天,周恩來率領的共產黨部隊正式攻克南昌城,汪精衛在此之後急令發張發奎、朱培德等部向南昌進攻。8月3日起,中國共產黨前委按照中國共產黨中央原定計劃,指揮起義軍分批撤出南昌,沿撫河南下,計劃經瑞金、尋鄔(今尋烏)進入廣東省,先攻佔東江地區,發展革命力量,爭取外援,爾後再攻取廣州,留下朱德帶領三千部隊斷後,為先行軍爭取寶貴的時間。最後朱德率領殘余部隊追上先行軍,發現先行軍南下失敗,最後整合部隊前往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和。
本片因劇情內容的原因,所以整部影片都很熱血,讓人看了很激動,有種熱血沸騰的感覺。而且裡面的場景很貼合實際,不浮誇,很精緻,不失大體又面面俱到。影片的節奏不快不慢,恰到好處,細細品味又不會過於冗長。劇情抓住兩個點去描寫,很有空間感,不會跳出去,能緊緊的抓住影片的中心。
本片有兩處高潮片段。其一是周恩來等人率軍進攻南昌城,久攻不下南昌城的制高點,此時葉挺挺身而出,主動請戰,率炮兵部隊轟炸制高點,其顏色,背景音樂的搭配讓整部劇的情緒達到最高點,很燃。其二就是朱德率3000人死守三河壩,以3000人抵抗錢大鈞部隊1萬人,在最後一天,錢大鈞部隊發動最後的總攻的時候,朱德部隊留下的部隊嚴防死守,最終與錢大鈞部隊同歸於盡。最後的悲壯讓人唏噓,讓我們對革命先烈肅然起敬,是他們的犧牲才換來我們的今天。
整部片子,大部分劇情還原了歷史事實,是一部老少皆宜的歷史劇,值得大家前往電影院觀看。
⑷ 求建軍大業觀後感800字,越快越好
思路:首先介紹影片,再概括中國初建的窘境,最後展示自己的觀感。多寫中國建立後的偉大,歷史給予我們的思考,我們應該做到什麼。
正文:
作為「建國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建軍大業》延續了《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的大氣磅礴、氣勢恢宏的特點,整個影片給我的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高潮迭起卻又感人至深,影片結束後的很長的一段時間我的內心都無法平靜。
導演劉偉強大膽選用了很多青年演員:劉燁扮演毛澤東,朱亞扮演周恩來,馬天宇扮演林彪、劉吳然扮演粟裕,等等。正是這一個個鮮活甚至略顯稚嫩的面孔才更能拉近我們與偉人們的距離,褪去近乎神秘與崇敬的光輝,讓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能感同身受的體會到當年領袖們對革命的激情澎湃與艱難探索。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樣中國革命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已經完完全全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國內國際局勢紛繁復雜,各種反動、帝國主義勢力在苦難的中華大地上競相角逐。
國際上,列強環伺,鯨吞蠶食著中華大地。這一時期正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強國如奧匈帝國、德國同老牌兒的資本主義強國如英法之間爭奪殖民地的斗爭已經進入白熱化的階段,並最終演變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而當時的中國毫無疑問的成為了列強爭相瓜分的目標。
國內,辛亥革命之後袁世凱竊取了革命勝利的果實,復辟失敗最後身敗名裂而死,北洋集團分裂,軍閥林立,你方唱罷我方登場,各個軍閥爭相投靠帝國主義做其在中國殖民統治的代理人。這一時期軍閥混戰、互相攻伐,國內士匪橫行,商人投機倒把,民不聊生,勞苦大眾已經掙扎在生與死的邊緣。
在這樣復雜的局勢下,年輕的共產黨人也曾天真,輕易的相信了國民黨反動派,真心誠意的開始了國共第一次合作,共建黃埔,想再造共和、救民於水火。
可是隨著北伐軍節節勝利,蔣介石獨裁的野心也就日益膨脹,逐漸排擠共產黨員並最終演變成4.12反革命政變。影片剛開始描繪的就是這一段歷史。當反動派舉起屠刀時,手無寸鐵的學生和已經被收繳了武器的工人糾察隊只能像待宰的羔羊一般,任人幸割。
當井岡山會師的歡呼響徹雲霄的時候,毛澤東、朱德這兩位偉人四手相握,面對朱德「千難萬險,九死一生」的八字感慨,毛澤東同樣也用八個字「星星之火,可以嫁原」大膽而又堅定的對未來的中國革命做出了准確的判斷。最終經過二十一年不忘初心,堅持不懈的斗爭,共產黨人最終領導人民軍隊,盪滌宇內,掃平四海,趕走了國民黨反動派,改天換地,建立了新中國。
看完本影片我感觸良多,當年一群意氣風發的年輕人用自己的堅持改變了一個國家的命運,而處於生活安逸的新時代的我們,當我們在人生中面對挫折和困難時候,我們怎麼還能有理由輕言放棄!
⑸ 求建軍大業觀後感800字
133分鍾的電影,槍炮連綿烽火震天,一波波滿屏引爆的炸點真實再現了當年的歷史背景和被迫革命建軍的必要性。
劇中不僅有很多笑點,同時也有很多戳中內心的痛點和淚點,逼真再現了南昌起義、三河壩血戰、廣州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會師等歷史節點,這是何等驚心動魄的烽火青春。
電影中選擇了每一個角色出場時在姓名旁標注實時年齡的那一刻,就開始無聲的宣告,向世人展示了熱血青年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信念。
此片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三河壩戰役,敵人有三萬兵力,而我們只有不到三千人,為了給廣州起義的大部隊贏得突圍時間。
在朱德司令的領導下,戰士們成功浴血奮戰堅守了三天,但是傷亡慘重。
在第三天,朱德司令為了掩護大部隊的撤離,需要留下兩百壯士死守陣地,讓我驚訝的是,明知道留下就是死路一條,可是居然所有人都想要留下,留下來的犧牲,撤出希望的火種,是何等艱難的決定,這讓我非常感動!
在大部隊撤離之前,朱德司令對團長蔡晴川說了一句話:「要當勇士,不要當烈士」!
就在團長蔡晴川中槍倒下的那一刻,他腦中不斷地回想起這句話,他的身體突然就有了力量,終於拉響了炸彈控制器,與敵人同歸於盡。當錢大鈞打掃戰場時,站在蔡晴川面前敬禮時,敵人也為此震撼啦,這是多麼值得尊敬的對手。
兒時懵懂無知時曾聽爺爺講起過紅軍過草地、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從爺爺身上的三處彈孔就知道用鮮血換來的和平是多麼不易的,為了延續更多人的生命,英雄和英烈們,付出了很多很多……
從前,以為「壯烈犧牲」只是一瞬間,因為在書中讀到的時候僅用幾秒鍾,殊不知這卻是革命烈士的一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看到的是浴血奮斗的每一個人,而不是「花團錦簇」的小鮮肉,他們真切的詮釋了「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通過這部影片,更能看的出老戲骨們的魅力,也能看到小鮮肉們的進步。而對於我來說,作為一名中國人,怎樣在崗位中充分發揮帶動作用,為國家做貢獻是值得深思的。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我們正青春,生於和平年代之下,在感恩之餘,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力量,傳播健康正能量,樹立中國好形象。
在工作中不斷的提升自己,成為最有價值的中國人。但個人的力量始終是有限的,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唯有優秀的人民,中國才能走向卓越。
⑹ 建國大業電影觀後感800—600字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看了《建國大業》這部電影。爸爸告訴我:《建國大業》的演員陣容強大,百名巨星齊上陣,共同來為祖國成立60周年獻禮,幾乎囊括了中國電影界的所有明星和知名導演,可視為對中國電影演藝隊伍的一次大閱兵。毫不誇張地說:一不留神一個大明星出現了,一眨眼功夫幾個大明星就出場了。要是想在這部片子裡面去看大明星,那你一定會看的眼花繚亂。據說這些赫赫有名的大明星們都是不計報酬自願來演這部戲的,因為大家都想為自己母親的60歲華誕奉獻一份自己的力量。爸爸特別強調:「全世界只有中國才能匯集如此多的明星,才能拍出如此震撼、如此生動、如此精美、如此優秀的電影!」並且一邊兒看,一邊兒給我解釋我看不懂地方。
我們看得都很認真,最終共產黨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贏得了最後的勝利。在喜悅和歡呼聲中,我們開始建設我們的新中國。我想:新中國成立真不容易啊,看看毛澤東和周恩來他們喝酒,把頭緊緊地碰在一起,可見他們的興奮之情,對我們的開國領袖毛主席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尤其看過《建國大業》之後,對毛主席更加敬佩和崇拜了,還有周總理、朱老總、任弼時等革命老前輩們為了新中國的成立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和代價,當演到開國大典那一時刻,毛主席在神聖的禮炮聲中,庄嚴地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我忍不住熱淚盈眶,心潮澎湃。
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熱愛自己的祖國!長大了為建設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⑺ 建軍大業觀後感怎麼寫
該片講述了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中國共產黨挽救革命,於當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舉行武裝起義,從而創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故事。
1927年3月,蔣介石在南京另立中央,國名黨在武漢的汪精衛集團和南京的蔣介石集團的矛盾公開化,即所謂的「寧漢分裂」。由於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不斷擴大,從四月起南京等地的國民黨開始大量逮捕和處決共產黨人,發動了四一二政變,七月武漢國民黨決定清黨,發動了七一五事變。
社會動盪不安,志士心急如焚。
四一二政變,以筆為刃的孱弱書生,在國民黨的屠殺面前毫無還手之力;大量共產黨人被捕,在槍桿子下抱恨而終。妥協不是權宜之計,是無意義的退讓。
家國動盪,山河破碎,我輩皆是罪人。
親者痛,仇者快。偌大的一個中國,在災難面前只能妥協,做任人宰割的羔羊嗎?
不!任人宰割如何平天下?
「槍桿子里出政權」,唯有革命。
他們在黑暗中摸索,看不到黎明來臨的曙光。他們被現實嘲笑,在絕望中尋找希望。民主共和之路渺茫,各省獨立是權宜之計,中華民族究竟何去何從?
奮戰在革命前線的英雄給出了答案。
八月一日凌晨兩點,三聲槍響,掀開歷史帷幕。
南昌城內,朱德大宴賓客;葉挺,賀龍指揮部隊英勇作戰,黑夜中槍炮聲不曾斷絕,火光沖天,照亮了南昌頭頂的天。數小時的激戰,全殲守敵,攻佔南昌。辛亥革命全面爆發。
南昌起義轟動全國,那個在四一二政變毫無還手之力的中國共產黨,拿起了刀槍,踏上武裝革命的征程。
但革命的路途艱險,星星之火尚未點燃,何成燎原之勢?
得知起義消息,四面八方的共產黨員往中央靠攏,即便如此,革命力量仍然弱小。起義部隊撤離南昌南下,到達潮汕地區,遇到了優勢敵軍的圍攻,敵眾我寡,正面戰場卻停留在硬打硬沖。戰斗的潰敗已然成定局。主力軍被打散,留守的朱德帶領保留下來的軍隊轉戰湘南。此時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在長沙戰場屢遭重創。
1928年4月,井岡山風雲際會,兩支同樣敗退的起義軍,在井岡山匯成了一支再也打不垮的紅色雄獅——紅軍。
至此,星星之火,遍布全國。
我們何其有幸,生在這個國家日益強盛之時。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如今,無需我們血戰疆場,但赤子的一腔愛國之心難涼。我們銘記著每一段歷史,或輝煌,或屈辱,亦或千斤沉重。在歷史的影像里,我彷彿看見,飛機漫天轟炸,部隊在英勇廝殺,他們沖著喊著,哪怕倒下,他們也微笑著。
時代仍在召喚,作為中華民族稚嫩而充滿活力的一代,國家和人民對我們寄予厚望,我們要不斷完善和充實自己,把青春激情和活力集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正能量,書寫無愧於時代的壯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