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起風了宮崎駿電影觀後感

起風了宮崎駿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7-22 22:56:14

Ⅰ 宮崎駿的新作《起風了》的觀影感受是怎樣的

起風了這首歌也好好聽啊,火起來了

Ⅱ 宮崎駿的新作《起風了》的觀影感受是什麼

我相信無論你何時觀影,都會像我一樣心中充滿了復雜的感受。
之前手機答題,比較零碎,在此重新整理一下。
--------以下有部分劇透-------
堀越二郎。零式戰斗機設計者。
去看期盼已久的起風了,正是在大選剛剛結束之時。宮崎駿也一反以往的明確反戰態度選取這樣一個人物作為主人公,講述了一個戰爭年代的夢想故事。作為一個中國人,對飛機與戰爭的千絲萬縷的聯想讓我有些如坐針氈,但過後深思熟慮,又彷彿明白了開場那句話的意思。
【風立ちぬ、いざ生きめやも】"起風了,我們只有努力活下去"先客觀評價一下這部影片的各個方面。
畫面一如既往的美麗,滿眼都是宮崎駿式的顏色。人物的動作惟妙惟肖。影片中充滿了很多細節,包括@killua 提到的和服上飛機的紋樣。還有在夢境中飛機零件的扭曲。
故事情節除了最後結局如金魚姬一樣有些略感倉促之外,起伏節奏還是很好的。開場就很震撼,後半淚點頻繁。沒有感到無聊或拖沓的空隙,兩個多小時過得很快。
音樂在本次觀影之前特意去聽了久石讓大師的課。在提到現在的創作之時,他說自己目前追求的境界是電影音樂引導觀眾感受情節,而非喧賓奪主。為此我特意注意了一下,整體比較自然,不象他從前的作品如菊次郎的夏天那樣,讓人有明確的旋律印象。除了預告片中那一小段偶爾有印象之外,一般注意不到音樂的存在。另外有一些地方其實是非常能影響觀眾對影片節奏的把握的(包括男主角幾次進出夢境)。我覺得久石讓一定程度上的做到了他追求的方向。
人物略有不同的是這次的女主角並不像前作那樣出彩,可能畢竟還是因為是男主角傳記。人物塑造方面,妹妹和主角上司兩個配角可以說是相當成功。
另外不知道歷史上的二郎是否真是那個性格,但影片中塑造的二郎是一個非常認真嚴肅的青年,也就是日本人常說的"まじめ真面目"。從他禮儀正確,服裝整齊,思想正派(救被欺負的學弟),鞠躬標准,不輕浮不苟言笑,沉默多於興奮,這簡直就是東京大學學生的典型代表。(與其他大學相比東大的學生往往有這種傾向)
影片里並沒明寫二郎的大學但是有強烈暗示。當女主角說自己住上野附近的時候,二郎說"我的學校在本鄉。" 本鄉的大學也就是指東京大學的本鄉校區,也就是當年的東京帝國大學。後來查詢了一下,歷史上的二郎也是畢業於東京帝國大。
下面想討論一下個人感受和理解。
觀影時因為不能全部聽懂台詞的每一字一句,所以我始終對影片所傳達的中心思想感到疑惑。甚至我期盼著宮崎駿能給個反戰的結尾。但是還是沒有等到。
在影片中他也有過多次對於戰爭態度的暗示。
"這飛機要飛去中國""我們在和許多國家打仗。中國,蘇聯,英國,美國。。。"
甚至還出現一位德國佬,對主角說,這度假會館,真是個好地方吧?呆在這里,你就可以忘記在和中國打仗,忘記滿洲政權,忘記我們在和很多國家打仗,忘記我們是在和全世界做對。。。"
主角的夢境里,他崇拜的飛機設計師也一遍遍的和他說,飛機不是用來戰爭的道具,是一種美的東西。等戰爭結束,我要做這樣的(公交車一樣的)飛機,雲雲。
但歷史上的二郎沒有因為自己製造的是殺人武器而放棄。現實中的二郎到底是出於何種想法,我們無法了解,而宮老想要塑造的這個二郎是一個只一心愛著飛機的人。可謂是飛機狂魔。為了造出他追求的美的飛機,甚至無所謂戰爭,無所謂它是不是殺人機器。雖然他也開玩笑般地說,"這飛機質量有點重,若是不帶機關槍那就正好能飛!"但事實上,他對戰斗機的改造,直接幫助了日本後來對重慶等地的侵略。這是他生命中一個巨大的矛盾點。
第二個矛盾點,則是愛情與事業的矛盾。讓真愛的女孩放棄重病的治療陪自己度過,為了事業,放棄了心愛的人。在我們看來甚至可以稱為自私。
宮老塑造的,就是這么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物。
對於飛機的追求實現的同時,也是殺人武器造成之時。影片結尾,一瞬出現熊熊大火慘不忍睹的戰爭場面,主人公的真愛也隨風飄逝。結尾並不完美,甚至不是個好下場。
我認為要理解電影的主題,就必須把觸動我們神經的那一部分擱置。這是一個狂熱為了追求事業的男人追夢的故事。為了這個夢他在愛情上留下了遺憾。這個夢是否正確,他是否真的實現了,有何意義,都不在影片的討論范圍,每個人自有自己的答案。
「起風了,我們只有努力活下去。」那個貧窮破敗的日本,頗是和八十年代尚未崛起的中國類似。主角們撫摸著德國製造的飛機,感嘆著「我們差的不是設計,根本就是技術上比人家落後了20年。」,這情景似乎也存於我們中國人的心中。要興國,唯有鑽研技術,拚死追趕,通過他們的手造出日本自己的飛機。
別說這是美化戰爭侵略,這只是意圖表現普通人在時代潮流中的無奈。主人公固然可以像德國同行一樣,因為厭惡戰爭而拒絕設計飛機。但是主人公卻沒有選擇這條路。無論它是正是邪,他在矛盾中走了下來,貫徹了屬於自己的做法。這可能就是影片想要表現的最主要的一點。
活下去並不是那麼陽光單純,並不是有單純的善與惡的道路讓你選擇。但是即使如此,你還是要以自己的方式,努力活下去。
我們會做的夢,也很復雜很糾葛,或許看不到希望,或者無法忤逆歷史的潮流。但我們究竟有沒有把它貫徹的決心?既然主人公選擇了投身戰爭也要造出他美麗的飛機,那我就可以犧牲一切不被理解也要追尋我期望的和平。這就是我在這部影片中得到的鼓勵。

Ⅲ 起風了觀後感

首先,贊美一下宮崎駿電影一如既往的超凡感官,單單就從這些精美絕倫的場景感官上來看,就能看出大師的態度和投入,讓人感嘆和佩服,也更加激勵人心。

         閉上眼睛首先回味出來的電影場景就是起風的那一幕幕。正好看片的這天陽光明媚風也很大,樟木樹也正是換葉的時候,風一吹,紅色的樟木葉落英繽紛,而且真的有簌簌的聲音。在樹下,看著葉子們旋轉著飄落下來,風一吹,又翻了好幾個跟頭,有些還迎面而來,那種動感的美妙,以我的水平無法來用語言形容,於是我想用手機拍下來,可在手機鏡頭中看到的也完全無法完整呈現。但在這部電影中,我好像真的看見了風一樣:那被風吹走的帽子、那被風颳走的傘、那被風吹亂了的頭發、那隨風搖曳的樹葉植物們、那乘風而起的紙飛機、還有起風時明快的藍天和白雲……我在想像宮崎駿在做這部動畫的時候,對這些風的表現是花了多少的精力、觀察和思考呀,這是要用多少張原畫來表現一個風的鏡頭呀,而又是經過了多少次的修改最後才表現出這種充滿著希望和美好的風呀。剛才看完片子時,我站在陽台上看著樓下那棵鐵樹,風一吹,細長條子的鐵樹葉此起披伏,在陽光的照耀下反著光一閃一閃地抖動著,我想像著這樣一個場景,宮老在跟原畫師們說鐵樹葉被風吹過時要有抖動感,很細微,但很自然,你們要這樣這樣這樣畫出來……

         這種美妙動感的另一經典表現就是「頭發」!從千與千尋中,宮老就表現了「富有感情」的頭發,頭發在風吹時、在主人的各種情緒下都有不同的動態。這部電影中,頭發一如既往的那麼有人性味,除了風起時那自然的動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男主堀越二郎上司的那個發型,中分開的頭發,隨著他走路的步伐一上一下地跳動著,關鍵是相當符合這個人充滿干勁的那種作風。

         另外一個被震撼到的超凡場景就是東京大地震的那一幕了。之前看過日本NHK電視台拍的風起了幕後紀錄片,說當時創作這部電影時,正好日本又一次經歷了大地震,那次地震確實也是一次巨大的破壞,單從電視新聞里看到各種地震及地震後的場面,就讓人不禁覺得恐懼,恐懼這突然的死亡、恐懼生命的脆弱。當看到電影里的這段場景時,之前的那些新聞報道又呈現在眼前,一排排的房子像波浪一樣起伏翻越,屋頂上的瓦片像被掀了一層皮一樣掉落,然後一切都支離破碎;禍不單行的還有大火,留下一片片斷壁殘垣的灰暗場景。

         確實,這是一部讓人看了以後感覺很沉重的片子,但沉重的同時,似乎也沒有那麼絕望。

Ⅳ 起風了這部電影到底是想說什麼我看不懂那高深的含義以及最後那個結局想說什麼_求解

《起風了》在闡述著戰爭背景下的年輕人對自己的夢而堅定不移的付出自己的同時,更是將宮老爺子的電影中一貫的愛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但是和很多電影的故作嬌柔且雜亂的劇情不同的是,這部電影更多的是表現了二郎對夢想的渴望與追求,對穗子真摯的心更是令人動容。電影中有許多關於戰爭的描繪,但是在飛機成功起飛之後,《起風了》卻直接跳過了戰爭,直接面對最後二郎似夢非夢的走向自己親手設計的飛機的「屍體」。

隨著那句「起風了,我們還是要努力地活下去啊。」的台詞出現,不僅是菜穗子隨風流逝而去的告別,更象徵著每個人都要為了夢想而努力的拼搏,勇敢的往前走,並要有繼續向前的勇氣,這也是宮老爺子想要告訴觀眾的。

角色介紹

1、男主人公

男主人公守候著其實在當時是無法治癒的女主人公節子(原型就是堀辰雄的未婚妻綾子),與她一起享受著二人世界。節子最後的離去對於他來說只是意味著節子肉體上的死亡,他相信他們兩個人的感情是會永遠繼續著的。

2、節子

作為一個飽受病痛折磨的病人,節子和她的愛表現得細微且隱諱,甚至不易被察覺,她注視著「我」的眼、注意到「我」頭發上附著的雪……作者通過這些細微動作的描寫來表現一位病弱少女的細膩、平靜但情意滿滿的愛。

Ⅳ 電影起風了的觀後感

這是宮崎駿導演自出道以來的第一部根據史實改編的影片。電影以「零戰」(零式艦上戰斗機)設計者堀越二郎為原型,講述了一位日本少年執著的飛行之夢。 堀越二郎設計的零式戰斗機,不僅成功偷襲珍珠港,並且在二戰期間,還以其卓越的性能,在整個太平洋戰區神出鬼沒,令亞洲各國深受其害。因此,在網路上的中文論壇,即使是宮崎駿的粉絲,也有人表示這是「宮崎駿最爛的一部片子」,因為「那一堆零戰的殘骸,真心讓人感到惡心。」 「我姑且相信宮崎老爺子的人品,我姑且相信他不是美化戰犯。但這一部也實在是太爛!你的優點在哪裡?對人類的反思在哪裡?」一位中國的宮崎駿動漫迷無比失望地這樣寫道:「「無論是不是反戰的用意,零式題材都令人反感。」 而另一群始終支持宮崎駿的鐵桿粉絲們,則大聲反駁說: 「不要懷疑宮老爺子的三觀,在他的動畫世界裡,一切都是這么的干凈。」 「宮崎駿沒有轉向,這是反戰作品。」 作為一位不夠虔誠的宮崎駿動漫迷,我至今沒有完整地全部看過宮崎駿的所有作品,因此對宮崎駿作品的敘事方法和表達理念等種種,其實了解有限。但就《起風了》這一部作品而言,我個人的觀後感是: 看完這部電影,我腦子里反復出現的,是一個日文單詞---「夢中」。 「夢中」在日文中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夢の中」---睡夢之中;二是指「熱中」--著迷、入迷。 在整部片子里,我只看到一個入迷地執著於飛行夢想的日本少年。他傾注所有的青春,只為了想製造出更好的飛機,讓它更快更遠地飛上藍天。而其他的:反戰也好、美化「零戰」殺人機器也好,這一些這一切,我通通沒有看見……。不是我忽視,而是影片沒有告訴我,所以我看不見。 這不是一部反戰片,也不是一部戰爭美化片。這只是一部如實描繪夢想輪回的影片:夢想的發生、夢想的實現,夢想的破碎….從夢想破碎的殘骸中,如何回歸到下一個夢想的追尋與探索---這就是《起風了》這部電影告訴給我的全部。 它與戰爭或罪惡無關,僅僅只是在單純地詮釋一個夢想:它或許只是一個曾經的日本少年所擁有的夢想,又或許是日本這個國家曾經所擁有的夢想。這是一部以夢想呼喚夢想的影片。而實現夢想的根本前提,是「好好活下去」。 宮崎駿導演在《起風了》這部電影公演時,接受日本共同社專訪時曾說: 「雖然堀越二郎生活的時代也發生了很多事情,但人們還是活著。地震會發生,核電站也沒有消失,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已成為所有人自問的命題。但是我認為不必感到失落。只要有喜歡的人、好好吃飯、愛護孩子,這樣活著就可以。」 我相信這是今年72歲、時刻感到「死亡就在身後」的宮崎駿導演的肺腑之言。對於善於思考的人而言,一個人的思維廣度,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與之成正比的。面對曾經發生過的歷史,除了反思,還同時需要一份能夠接納的坦然---這無關對錯,也無關善惡,因為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不可逃避,但歷史必須面對。 而一個人對於歷史的認知,我想,很大程度是取決於其歷史觀中的時間單位的:若以100年為一個時間單位,我們看到的是國與國之間的互相殺戳、記住的是民族之間的相互厭惡與仇恨;但若以1000年甚至更長為一個時間單位的話,我們則會看到整個人類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戰爭史。或許,只有站立在人類長河的岸邊,面對整部人類發展的戰爭史,我們的內心才能遠離仇恨,才能跨越國家、民族這些概念所帶來的種種障礙,拾起同為人類的悲憫。 曾經看過一本關於宇宙論的入門書《宇宙は本當にひとつなのか》(宇宙真的只有一個嗎),書中介紹說:銀河系在整個宇宙中,最大不超過0,5%,或者更小。而太陽系位於銀河系邊緣,僅僅只是銀河系極小的一部分。而地球,只不過是太陽系八大行星與數以億計的太陽系小天體中的一顆毫不起眼的小行星而已。作為太陽系最年輕的星球,地球的年齡大約為45.4億年。 而作為地球這顆小星球上的生物—人類,能夠存活的最高壽命不過120年。 即使我們能夠活滿120年,在浩瀚恆久的宇宙中,依舊連一顆塵埃都算不上。生命如此短暫卑微,每個人都是來這個星球稍事休憩便得馬上離開的過客。為什麼要有這么多的仇恨?為什麼要有這么多的厭惡?為什麼要以國家民族為理由,互相殘殺、你死我活? 所以,宮崎駿導演說:為了國家、為了人類,必須怎樣怎樣,放棄那些豪言壯語吧!在半徑30米或是100米的范圍限界內,做你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守護你能夠守護的家人和朋友,就可以了。

Ⅵ 起風了這部電影的觀後感300字

首先,贊美一下宮崎駿電影一如既往的超凡感官,單單就從這些精美絕倫的場景感官上來看,就能看出大師的態度和投入,讓人感嘆和佩服,也更加激勵人心。
閉上眼睛首先回味出來的電影場景就是起風的那一幕幕。正好看片的這天陽光明媚風也很大,樟木樹也正是換葉的時候,風一吹,紅色的樟木葉落英繽紛,而且真的有簌簌的聲音。在樹下,看著葉子們旋轉著飄落下來,風一吹,又翻了好幾個跟頭,有些還迎面而來,那種動感的美妙,以我的水平無法來用語言形容,於是我想用手機拍下來,可在手機鏡頭中看到的也完全無法完整呈現。但在這部電影中,我好像真的看見了風一樣:那被風吹走的帽子、那被風颳走的傘、那被風吹亂了的頭發、那隨風搖曳的樹葉植物們、那乘風而起的紙飛機、還有起風時明快的藍天和白雲……我在想像宮崎駿在做這部動畫的時候,對這些風的表現是花了多少的精力、觀察和思考呀,這是要用多少張原畫來表現一個風的鏡頭呀,而又是經過了多少次的修改最後才表現出這種充滿著希望和美好的風呀。剛才看完片子時,我站在陽台上看著樓下那棵鐵樹,風一吹,細長條子的鐵樹葉此起披伏,在陽光的照耀下反著光一閃一閃地抖動著,我想像著這樣一個場景,宮老在跟原畫師們說鐵樹葉被風吹過時要有抖動感,很細微,但很自然,你們要這樣這樣這樣畫出來……
這種美妙動感的另一經典表現就是「頭發」!從千與千尋中,宮老就表現了「富有感情」的頭發,頭發在風吹時、在主人的各種情緒下都有不同的動態。這部電影中,頭發一如既往的那麼有人性味,除了風起時那自然的動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男主堀越二郎上司的那個發型,中分開的頭發,隨著他走路的步伐一上一下地跳動著,關鍵是相當符合這個人充滿干勁的那種作風。
另外一個被震撼到的超凡場景就是東京大地震的那一幕了。之前看過日本NHK電視台拍的風起了幕後紀錄片,說當時創作這部電影時,正好日本又一次經歷了大地震,那次地震確實也是一次巨大的破壞,單從電視新聞里看到各種地震及地震後的場面,就讓人不禁覺得恐懼,恐懼這突然的死亡、恐懼生命的脆弱。當看到電影里的這段場景時,之前的那些新聞報道又呈現在眼前,一排排的房子像波浪一樣起伏翻越,屋頂上的瓦片像被掀了一層皮一樣掉落,然後一切都支離破碎;禍不單行的還有大火,留下一片片斷壁殘垣的灰暗場景。
確實,這是一部讓人看了以後感覺很沉重的片子,但沉重的同時,似乎也沒有那麼絕望。是的,故事講述的是這樣一個蕭條的年代,地震毀滅、相較西方的各種落後,但整個片子在那邊一句一句的講述,不緊不慢,然後在一點點得前進著,就像日本在戰後一點點重建、日本的飛機技術也在一點點縮小與西方的差距。我覺得宮崎駿的整個態度是在很客觀的展現,展現恐懼的那一幕幕,也展現希望的那些力量。這部電影的編劇和腳本都是宮崎駿,所以,再次不得不感嘆贊美一下,大師真的很會講故事。
這個故事中最喜歡的橋段就是堀越二郎的那些夢了。一開場就是那個夢的開始,日本少年堀越二郎和西方飛機設計師大師(請恕我弱爆了的記憶力,我忘了大師的名字了)在一片起風的原野和天空下相遇,大師引領堀越二郎找到設計飛機這個夢想的本質。然後故事中穿插的另外一個個夢,都是大師對堀越二郎的啟發,或者其實是堀越二郎聆聽自己內在聲音的一種表現。這些夢很美好,特別是在那麼沉重的故事基調下,這些夢讓人看到希望和單純的夢想。超級喜歡這樣的故事設計。
但是,這部片子最讓人有種淡淡的憂桑的就是,當這樣美好的夢想照進殘酷現實時,帶來了很多矛盾和令人迷茫的思考。
終於能拋出這個最大的爭議的問題了:這是一個講述零式戰機設計者的夢想故事,是的,他的夢想是實現了,可是零式戰機在二戰中毀滅了多少生命,帶來了多大的災難,那麼這樣一個戰爭工具的設計者的故事,到底還能給人帶來美好嘛!剛才提到的那部NHK紀錄片里有一段也講到了這樣一個爭議點,連宮崎駿老婆都在問他這個矛盾,紀錄片里是說宮崎駿可能就把他的立場通過電影來告訴各位觀著了。我的理解就是,可能在開場的那個夢中,大師說的那句話其實也表明了設計飛機不是因為戰爭的目的也不是商業的目的,設計飛機對堀越二郎來講就是單純的夢想,懷著單純的理想去做,盡力去實現,他是「天才」,單純得為設計更好的飛機而生。只是,他生在那樣的一個時代里,被政治所影響所利用,所以最終那麼美好的東西成了戰爭的武器。
那麼,如果他也知道這將成為戰爭的武器,成為帶來災難和毀滅的工具,那他完全可以拒絕去製造啊,為什麼他還要去做這件事呢。這就是當夢想照進殘酷現實的最大矛盾。在堀越二郎身上,夢想,可以說是執著,也可以說是一種自私。他對設計飛機這件事情執著是毋容置疑的。他對設計飛機的所有熱愛和思考可以從他那些夢境中一窺究竟。他在學校努力學飛機設計,甚至連家都不回,就像他妹妹來他學校的地方看他,第一句話說的就是哥哥真是混蛋真的都沒有回過家,他對夢想的執著勝過了對家人的關心。他的妻子不顧病情危化的風險放棄治療,從山上的醫院來到他工作的地方,為了兩人能夠度過最後那段美好的時光,其他人勸他還是送她妻子回山上治病比較好時,他說他沒辦法放下飛機設計而她回山上醫院;而且他晚上還要加班設計,雖然倆人牽著手的橋段很溫馨的感覺,但現實是她妻子是個病人,這根本沒法休息好,更加讓人無法理解的是設計的時候他的煙癮來了,雖然妻子說抽煙沒關系,但他就沒考慮到妻子是個肺結核病人煙味對病人很不利的么,我想他對設計飛機的愛還是略勝於對妻子的愛吧。所以,可能對他來講,他只想設計出更好的飛機,美好的飛機而已,可能這有點像只把頭埋在沙坑裡的鴕鳥,對夢想的執著讓他只單純得去想設計出更好的飛機這件事,給其他事情的空間就不大了。不過換個方式想,他對飛機設計如此投入付出,也是出於內心的一種熱愛,單純得遵循內心盡力去做想做的事情而已,這可能也談不上是自私吧。當夢想照進殘酷現實,這真是一種糾結的矛盾啊。

Ⅶ 起風了觀後感200字

那是一個動盪的年代,戰爭、飢餓、疾病、天災,死神的陰影籠罩全球,卻無法遮擋心頭閃現的夢想和希望的光芒。平凡的日本少年堀越二郎迷戀游弋長空的飛機,夢中他與義大利飛機設計師卡普羅尼成為朋友,享受著飛行帶來的樂趣。
恐怖的關東大地震,二郎邂逅一生的掛念——里見菜穗子,短暫的相逢,無序的混亂中又失之交臂。在命運的指引下,被稱為天才的二郎如願成為飛機設計師,他和前輩同儕共同努力,絞盡腦汁提升飛機的性能。歐洲的先進設計讓他們痛心疾首,另一方面又充滿矛盾的打造著融合了夢想和殺人屬性的機器。他追逐夢想,並與菜穗子重逢。動盪的昭和時代,風雪飄搖之中步伐從未停止……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主人公堀越二郎從小就有著航空夢。在片頭中,他夢見自己做著自己做的飛機,暢快地在天空中翱翔,穿過村莊,穿過稻田,穿過河面,給我的感受是他非常幸福,快樂。在他飛翔的途中,突然遇到了一個無比巨大的飛機,上面載著許多穿著詭異的飛行員,乘坐在與他相似的飛機上。剎那間,這些飛機紛紛落下,導致堀越二郎一個不小心,便從空中跌落。
但出乎意料的是,在他落地的時候,居然看到了與他一樣有航空夢的義大利飛機設計師卡普尼,通過交談,與之成為朋友。這件事深深地鼓舞著堀越二郎,使他更堅信自己的飛行夢,並為之不懈努力。一次求學旅行時,恰逢關東大地震,堀越二郎在命運的羈絆下,遇到了與之邂逅一生的里見蔡慧子,在那場地震懂,熱心的堀越二郎幫助了里見蔡慧子,且做好事不留名,之後也去訪問過里見蔡慧子一家,但是里見蔡慧子已經搬家了,可緣分並沒有在此結束。
很快,堀越二郎就在學習製造飛機的課堂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並成為兩個代表之一,遠出德國去學習造飛機技術,他深深地欣賞德國先進地造飛機技術,並認真學習總結,將在德國學習到的知識帶回到國家去。一次偶然地出行中,堀越二郎幫助里見蔡慧子撿起她的傘,兩人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漸漸地,通過幾次接觸之後。他們相互想起了彼此,並相互喜歡,私下裡定為夫妻。
在堀越二郎的飛行夢上,他成功地製造出了第一架飛機,看飛機順利地起飛,很快達到了一流的速度,堀越二郎和他一起工作的夥伴們已經領導們都非常高興,認為這是日本飛行技術上的突破,但就在著陸的瞬間,飛機發生了爆炸,夢和飛機都成了碎片。但堀越二郎並沒有氣餒,在里見蔡慧子地鼓勵下,他繼續努力。不久之後,他的第二架理念飛機便橫空出世。帶著興奮地心情,他再一次來到了試飛現場,但不幸又發生了。飛機再次墜毀。
服務雙喜禍不單行,他親愛的里見蔡慧子得了不治之症——肺結核。在那個年代,是無法治好這個病的,化療是唯一的辦法了,但是為了愛情,里見蔡慧子毅然決然放棄治療,千里迢迢去尋找他的愛人,給他心愛的人關懷和鼓勵。兩人相依為命,不離不棄,在一次玩耍中,堀越二郎隨手做了一個飛機模型與里見蔡慧子相互玩耍,但是出乎意料,那個飛機飛地非常平穩,這給了堀越二郎靈感與啟迪,他廢寢忘食。
但就在此時,知道自己身體已經不行了的里見蔡慧子選擇了默默地離開,離開了她心愛的人,離開了她愛的世界。在巨大的悲傷中,堀越二郎並沒有放棄夢想,他決心帶著心愛的人的支持與期盼,堅持完成了飛機地設計與製造。終於,他的飛機成功起航,並且將飛機製造推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趕上了他夢中的朋友卡普尼,且在夢中遇見那個打著傘,對著他微笑的心愛的人,在天空的另一邊等待著他。
這是宮崎駿導演自出道以來的第一部根據史實改編的影片。電影以「零戰」(零式艦上戰斗機)設計者堀越二郎為原型,講述了一位日本少年執著的飛行之夢。就《起風了》這一部作品而言,我個人的觀後感是: 看完這部電影,我腦子里反復出現的,是一個單詞---追夢。 在整部

Ⅷ 800字的《起風了》影評

此片的製作人鈴木敏夫認為,如果宮崎駿有所謂的「遺言」想向世人交代,應該就是這部片子中所表露出「使盡力去面對眼前問題」的精神。[84]曾在吉卜力動畫《側耳傾聽》中配音的新聞評論家立花隆則認為此片就像明治維新後為了向西方急起急追、而最後落得失敗下場的日本。[85]而日本動畫導演細田守在觀賞《起風了》的試映會後,於他的個人推特上表示著「這是一個我之前未曾見過、往後應該也不會有像它一樣的好電影」。[33][86]日本時報另表示《起風了》雖然有著其它電影常用的催淚手法,不過精彩描繪出二戰前的日本風味,整體給予5顆星中的3顆半成績。[87]而《起風了》在義大利第70屆威尼斯電影節參展時,劇中角色喬瓦尼·巴蒂斯塔·卡普羅尼的孫子伊塔羅·卡普羅尼(Italo Caproni)也親自前來觀賞,事後伊塔羅表示著「《起風了》就像是表現出一個大時代的濕壁畫,是個非常美麗的電影。」[88]現實中堀越二郎的兒子堀越雅郎對於因這部電影的上映、而讓更多人能夠曉得他的父親一事向宮崎駿表達謝意,並在觀賞作品中不時落淚。[89][90]
但《起風了》里牽涉的題材也惹惱了一些日本境內的民族主義者,加上在電影上映當月宮崎駿在吉卜力發行的刊物《熱風》里批評關於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修憲的言論,而將宮崎駿視為國家叛徒。[91][92]另有日本海外的韓國民眾,在網上論壇上指責身為曾拍攝過老少咸宜作品的宮崎駿、竟然製作一部讓人想起日本軍國主義的動畫,尤其里頭出現的零式戰機、曾是二戰時不少韓國人民被強迫去擔任勞工所組裝出來的。[91]之後曾有韓國駐日記者向宮崎駿反應此問題,而宮崎駿隨後在每日新聞上表示著「我不確定堀越二郎是否該承擔某種責任只因為他是生在該時期的人」。[91]另外,雖然此片未在中國大陸上映,但中國中央電視台在此片在日本上映次日就在《中國新聞》欄目上以「宮崎駿新作引日本民眾對戰爭反思 《起風了》以二戰為背景 延續反戰理念」為題對其進行專題報道,給予其高度評價。[93] 人民日報也在官方微博上也稱「有一種力量叫宮崎駿」。[94]中國政府官方媒體給出的積極評價引發外界聯想大陸是否會在年內引進此片,但業內人士估計此片不會在年內引進。[95]
也有對於《起風了》的批評是出自於無關開發戰爭武器的內容,而是因動畫中有不少抽煙的橋段、被日本禁煙協會提出對未成年有不好影響的警告。[91]而宮崎駿對此則回應「作品裡所處的1920、30年代,是社會對於香煙有害一事還不是很全面了解的時期」。[91]隨後禁煙協會的理事長作田學發表一篇聲明,表示請吉卜力工作室不要製作可能助長吸煙風氣、會抵觸到日本國內的未成年吸煙禁止法案的動畫作品。[96]而以椙山浩一為代表組成的吸煙文化研究會也跟著發表一篇表示「雖然查無1930年代期間的數據,不過在1950年代期間日本國內是有84.5%的男性有抽煙習慣,那《起風了》有大量吸煙畫面也是很自然的表現」,並請社會上各位尊重吉卜力工作室表現手法的聲明來聲援。[97]

Ⅸ 宮崎駿的新作《起風了》的觀影感受是怎樣的

宮崎駿老爺子是真的要放手了的第一印象.....畫面一如既往的明亮動人,表達了對夢想的追尋,但題材真的太沉重了。他想表達的是一種反思,他超越了他所處的這個時代。看完的時候總感覺整個人長長的鬆了口氣,也有點為老爺子要承受的和面對的擔憂(去看看新聞就知道了)。不知道你是否看了這部作品,但毫無疑問它值得你付出精力和時間去看。個人拙見,僅供參考:-D

Ⅹ 宮崎駿的起風了觀後感給我寫個300左右。

宮崎駿的收官之作《起風了》,一直提到夢,
宮老爺子用其一生的心血為大家帶來了那麼多有意義的作品,
正如影片中的堀越二郎那樣執著的追求著自己的夢,
只要有夢想終有實現的那天,用以鼓勵時下的年青人。
片中的另外一位對堀越二郎有過幫助的他的直接上司黒川,
就像現今的有著資深經驗的某些專家,雖然對新人持有質疑,但是只要你拿出成績,
他還是會站在支持的那一隊的。

劇中宮崎駿想要表達的另外一面:堀越二郎對愛情的執著和專一。
正如他對待工作時的態度一樣,一個人的優點是可以向各個方面延伸的。
他對堀越二郎的尊重,正如現今的好多粉絲對宮老爺子的尊重是一樣的,
他是間接的回饋大家的感謝。

閱讀全文

與起風了宮崎駿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龍門鏢局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3
關於音樂心理的電影 瀏覽:479
雨夜惡魔完整電影 瀏覽:41
無錫京東廣場電影院 瀏覽:397
陳坤演的一部電影學生 瀏覽:714
2020海口電影節 瀏覽:706
有一部電影超能力的 瀏覽:963
香港最早電影明星名字大全 瀏覽:81
丈夫電影泰國 瀏覽:135
一個人救很多人的美國電影名字 瀏覽:901
僵屍片豬豬俠電影大全 瀏覽:657
電影票有沒有兒童票 瀏覽:603
電影華沙起義圖片 瀏覽:477
國外愛情電影好歌曲 瀏覽:537
有什麼好看的希臘電影 瀏覽:288
豆瓣台灣電影黑白 瀏覽:805
中國電影第一票房是什麼電影 瀏覽:828
美麗人生電影在線網站 瀏覽:904
小鬼當家電影劇情圖片 瀏覽:828
周星馳電影我養你音樂名字 瀏覽: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