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萬維宇宙觀後感
人類的發展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更是了解宇宙、認識宇宙的過程。古往今來,無數聖賢名哲、帝王將相面對浩瀚的宇宙,望而興嘆:
生我之前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
誰知天地初創時,開天化地為何人?
如果說人的一生就是想領悟自己是誰的過程,那麼人類的歷史就是希望領悟宇宙的過程。因此,人類追求永恆真理之夢是從沒有放棄過。
科學是現代人類探索宇宙的工具,科學的發展使我們不斷了解宇宙、認識自己。因此,科學之夢也就是追求終極宇宙之夢。
人類已知的所有理論,都與萬物一樣有生死變化之相。萬物有生有死,理論有生有死,任何理論從它誕生的開始,就存在前提條件,只要有前提條件,那麼它就開始進入生的階段,只要是出現生的概念,那麼它就會存在死亡的一刻。
從天圓地方,到地心學,再到日心學、宇宙膨脹學說等,人類尋找的宇宙理論一直處於生死替換之間,即舊的理論不斷被新的理論淘汰,新的理論又被更新的理論所替換。
從亞里士多德的輕物慢落、重物快落,到牛頓的萬有引力,再到愛因斯坦相對論、量子理論,人類對宇宙規律的認識也是不斷變化,到底什麼才是宇宙真正的規律?而這規律又是誰制訂的呢?
數學的不確性,毀滅了帕拉圖的理想國;理論在時空奇點處失效,毀滅了相對論的基礎。生命是什麼?如果意識就是物質,那麼任何人都會走向絕對死亡。那麼宇宙為什麼要生我?為什麼要毀我?為什麼要讓我存在宇宙之中?我們人類生存的意義是什麼?難道生存就是為了迎接死亡嗎?
因此,人類一直想追求永恆的生命,一直盼望了解真正的宇宙。上天,能否將天經賜給我們,讓您的子女了解您,以免我們終生遺憾!
偶然時空,作者在推論一個社會現象過程中得出一個奇特的結論,這結論直接導致了一系列新的思維方法,由此對宇宙有了一個跨時空的認識。作者認為這個新的思維方法能夠幫助我們了解世界,解開一系列的千古未解之謎。
因此,作者以這個思維為起點創立一種全新的宇宙理論,為了與其他的宇宙理論區分,作者命名這個新理論為萬維宇宙理論。
萬維宇宙理論是一種奇點理論,它是以跨越時空為基礎,利用天人合一、萬相歸元兩種超級跨時空思維來闡述萬維宇宙的本元,從整個宇宙的角度來系統研究萬物萬相的緣起緣滅,演示萬物萬相的變化規律。
萬維宇宙理論不僅能解釋我們自然科學中的一些千古之謎,諸如宇宙誕生之謎、生命之謎、時間之謎等,更能兼容現代物理學中的相對論和量子理論,解決這兩者之間水火不容的矛盾,它也是真正的宇宙理論。人類的一切學科都是人創立的,而人類來源於宇宙,因此真實的宇宙理論是萬學合一,沒有任何學科不被其映射。
萬維宇宙理論能不斷適應人類發展的永恆生命理論,陪同人類迎接跨時空旅行的時代。
『貳』 萬有引力觀後感
[萬有引力觀後感]萬有引力是永恆的,萬有引力觀後感。 從蘋果砸向牛頓的那一瞬間,萬有引力就從幕後走向了台前。 這四個字對於我從來都是只與物理相關,沒有想過人也是物體,也有引力。 這部電影有很多熟悉的演員,但卻沒在影院大賣,也可能是這種類型畢竟只能迎合小眾吧。影片有四個小故事,我分別給他們起了名字:一見鍾情,浪漫生活,中年危機,青春躁動的愛情。看著這些故事,我內心總在想一個問題:什麼才是愛情,什麼才是婚姻。 一見鍾情 一個安檢員對一個機場常客一見鍾情,一個偶然事件,他們相識了。之前都是匆匆的擦肩而過。但就是這些美好的瞬間成就了一段美好的愛情,觀後感《萬有引力觀後感》。 浪漫生活 一對恩愛的夫妻,因為想生寶寶,屢次不成功後,帶給雙方生活中一種揮之不去的陰霾和壓力,但是相愛的夫妻永遠能夠找到合適的溝通方式,對於他們來說,溝通的技巧不重要,重要的是回到幸福的日子裡。 中年危機 妻子出軌,丈夫監視,報復。車禍後,妻子想起他們之間的那些美好生活,回歸家庭,偶然發現丈夫才是車禍的幕後黑手。在丈夫選擇自殺的危急關頭,她選擇原諒了丈夫,畢竟那也是因為愛。 青春躁動的愛情 兩個年輕人,在跳傘隊,因為搭檔而相知相愛。女孩子吸毒墮落,男孩子相守等待。待女孩子戒毒成功,男孩子不離不棄。 從初中學物理開始,老師就說:力是相互的。我相信任何一種結果的出現一定是雙方「努力」的結果,好的是,不好的也是。 我現在的生活遇到了很多困境,這些無法擺脫的心境,我相信一定有自己的錯。但是為什麼我知道錯了,卻不想改變,不想努力?是我太過於驕傲,不願低頭,還是太過於迷茫,不知道該何去何從,因此沒有方向、無法努力。我想改變,先從強大自身開始吧。當自己內心有力量了,也許就會知道該何去何從了。看書,會見朋友,健身,吃好吃的,和父母團聚。。。 朋友們,等我養好傷吧。
『叄』 看戰爭影片觀後感五百~六百字
《鴉片戰爭》觀後感
電影《鴉片戰爭》開篇之語是:當一個民族真正站起來的時候,才能正視和反思她曾經屈辱的歷史。一下子引人深思!
道光年間,英國每年輸入中國的鴉片達一千八百噸,清政府每年流失白銀三千萬兩,而當時年財政收入僅四千萬兩。清王朝可以說是面臨致命威脅!
電影從一八三八年開始。道光帝看著林則徐帶「不出十年,我大清朝將內無銀兩,外無兵防」等驚人之語的奏章,憤怒且恐慌地說:「大膽!」略微沉思後決定宣林則徐進京。當時外有海關受賄,內有權臣貪贓,林則徐主張內閣立法,邊關厲行即能將鴉片禁絕,領旨決心禁煙,而此時的廣州港口英國人顛地開著金槍魚號正帶著鴉片和收買廣州總兵的金銀准備進入廣州。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無一例外,整個大清朝儼然成了一個超大的煙管,令觀者心痛怨恨。林則徐成了欽差大臣,行程都受到眾人矚目,但林則徐故意出人意表,在一眾官員在岸邊迎接時,只看到手捧官印的隨從,而林則徐卻仍在暗處,其實在此之前,他就已經對那些官員旁敲側擊,敲山震虎,令他們坐立難安。不得不贊一下!當然,不是贊那有黑幕的超強官僚陣容。
中國的官員在怕欽差又不得不迎欽差的同時,英美等國的商人正在中國富商家吃喝玩樂,真真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而此刻登場的一個歌妓引起了我的注意,她有動人的歌喉,年輕美麗的容顏,當然,這也成了她吸引陳家公子的資本,她還在宴席上吸引住了一個洋人—顛地。她也是有傲氣的,曾發誓賣藝不賣身,但她染了毒癮,這成了她的致命傷。由這個人也可見當時人們受鴉片傷害之深,即便是被騙染上毒癮,她也永陷泥潭,無法自拔了。因而被老鴇逼迫接客。
許多官僚對鴉片表面深惡痛絕,實則要麼是癮君子,要麼是靠著在海關給鴉片放行大撈一筆,同時還可上交一部分鴉片領取功勛。著實讓人痛恨的嘴臉。鴉片,權勢,謊言,利慾熏心編織了一張大網,將行將朽木的清王朝牢牢困住,掙不脫,擺不掉。
林則徐在廣州繳獲了所有洋商私藏的鴉片就以為清朝禁煙已取得成功,並立即上奏,並說洋人已頓首拜服。我們都知道那隻不過是表象,那些商人不過是暫時的、表面的臣服罷了。更可怕的風暴正在醞釀中。虎門銷煙共銷毀鴉片二百多萬斤,震驚國人,但一切都只是開始。銷煙的余煙還未散盡,戰爭卻即將爆發。為了利益,英國很快便制定了戰爭計劃,因為他們手上有中國的地圖,清楚中國的實力。道光帝在拜祭祖先,並告盡天下:「祖宗基業可守,可傳千秋萬代。」時,英國女皇正在和大臣說:要跟中國上自由貿易的課。英女王清楚地知道,若沒有自由貿易,英國會不復存在。顛地用青銅器、玉器、瓷器形容不同階段的中國,象徵著清王朝的瓷器粉碎的那一刻,許多議員動搖倒向贊成派,英艦開拔。廣州嚴陣以待,英艦北上盡管沿途遭遇抵抗,但仍不費吹灰之力就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七日後病中的皇帝才得知定海失守,而當時英艦早快到清朝的心臟了。而道光決定罷免有功的林則徐,禮待洋人,讓人心寒。而堂堂大清朝只有極少數人清楚地知道中外差別,林則徐被譽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所以他比任何人都痛苦。
道光在祖宗畫像面前失聲痛哭,一切都已無濟於事。
人們不得不深思堂堂天朝上國,怎會落入如此境地的呢?原因太多了!
鴉片戰爭前,中國實行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長期佔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本特點是土地為封建主所佔有,封建主將其租給或分給農民耕種,通過收取地租對農民進行經濟剝削和超經濟強制;農民沒有或只有少量土地,不得不租種地主的土地,並且對地主有不同程度的人身依附。封建土地所有制是農民在經濟上受剝削、政治上受壓迫的根源,
也是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緩慢和停滯不前的根本原因。直到解放後,經過土地改革運動,該制度
才被徹底廢除。「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自然經濟基礎決定了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重農抑商」基本政策。而瓦特改良蒸汽機開啟了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的序幕,使生產力大幅度提高。「可以這么說,沒有工業革命,就沒有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的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在當時就是英國一個國家能夠對抗整個世界。工業革命還使英國走進了現代化的大門,使英國成為第一個現代化的國家,這也就迫使著整個世界追隨著英國的方向現代化方向前進,因此,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是英國引領了當時世界的潮流,打開了現代世界的大門」(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錢乘旦教授)
自秦王嬴政滅六國,大一統,建立起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以來,中國歷代君主不斷強化王權,專制制度已然成為傳統。並且,長期以來實行以父系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等級森嚴的宗法制度。以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族權與政權的絕對權威讓人民的行為受到高度限制,自由與民主更無從談起。而在英國,16世紀西歐的宗教改革已經將人民從教皇的權威中解放出來,新教產生。文藝復興運動更是讓人性之美充分展現,人權觀念深入人心。個人的自由平等與慾望被放大。競爭進取的精神和科學求知的理論極大地推動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預示著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
中國歷史上有《詩經》,《離騷》等經典,也有《本草綱目》,《天工開物》,《齊名要術》等科學巨著,但大多數還是只關注人的內心,少有關注自然科學的。儒家思想經歷了一個從促進社會進步到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阻礙社會發展的作用。統治者只知重視文藝方面的成就,偏廢自然科學的發展,直接導致中國在這段歷史上沒有真正的自然科學。此外,正如經濟方面提到的乾隆遣回英國出使團的信中的話,歷代君主大臣大多認為中國地大物博,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壓根不需要向「外夷」學習。這種盲目自信也導致中國近代逐步落後於西方。
莎士比亞被贊為「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家」,瓦特改良了蒸汽機,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英國人尊重人才,鼓勵創造。「所謂的一個國家外部的崛起,實際上是它內部力量的外延,在自己的國家內部制度還沒有健全的情況下,就很難成為一個大國,即使成為一個大國,也不是可持續的。」(英國諾丁漢大學鄭永年 教授)其實這里的內部力量,就是說的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文化思想體系,社會結構等。英國之所以在鴉片戰爭前積聚如此大的能量,除了外部因素,更得益於其政治體制,社會結構上的民主傳統與文化思想體系中的科學傳統。而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歷史一直是專制的歷史,是統治者的政治專制,是儒家文化的思想專制,沒有民主,也談不上科學。
以上是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簡略的分析了一下當時清王朝敗給英國的原因。現在的中國已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向繁榮富強,但歷史永遠不能忘懷,更要不斷告誡自己:落後就要挨打!
望採納!!!!!!
『肆』 求《2012》的電影影評 300-400字左右
The world is ending in a matter of hours, yet justice and humanity don』t penetrate through the brain-shells of politicians. In order to save their own lives,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 keep the secret from the rest of human kind and also lets the man whose knowledge saves their lives die. This is the premise of 2012.
There is a scene long enough to mention that takes place in Tibet. In fact the last human beings die there and the new seed of the future human race starts at the neck of Mount Everest,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movie calls it. Perhaps what no movie reviewer noticed or saw the importance of mentioning is that the prophetic fictitious story of the movie not only makes a statement that Tibet is completely a part of China, but also it totally misrepresents the core culture of Tibetan people. A Tibetan woman killing animals in Tibet is taboo, it never happened except 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hen some women were forced to do so. Women killing chickens in the Chinese market is an everyday event, but a Tibetan woman killing a CHICKEN reflects the director』s cultural ignorance and it makes the movie even more ridiculous.
And in real life ethically speaking, Mr. Emmerich failed to hire Tibetan actors who can speak their own language. All the actors who play Tibetan characters are Chinese very poorly pretending to be Tibetans. Their Tibetan is hundred times worse than Zhang Yi』s memorized English or Leonardo DiCaprio』s Swahili (well I can imagine!).
好不容易給你找的,絕對專業,望採納,謝謝。
『伍』 愛是《萬有引力》!—— 《萬有引力》觀後感
[愛是《萬有引力》!—— 《萬有引力》觀後感]今天中午休息,看了電影《萬有引力》,愛是《萬有引力》!—— 《萬有引力》觀後感。鏡頭感很強烈我喜歡。劇情由四段式的故事組成, 「邂逅」、「造人」、「出軌」、「重生」來表現不同主人公之間的愛情際遇。機場安檢探測器的突然失靈,讓延誤了飛機的商務男邂逅了純情女安檢員。一連串的爭執與誤會,男人發現了女安檢員對自己的過去和現在竟然了如指掌。其實,四年裡,每一次邂逅,在這個男孩沒有注意的一個又一個瞬間,女孩記錄了每個細節,我知道那是純純的,偷偷的愛。。。。求子心切的「科學」夫婦,用盡解數嘗試「造人」方法。兩性瑜珈、助孕食譜、體位動力床……一番荒誕瘋狂的嘗試非但沒有成功,重要部位還意外受傷。一次本性釋放的讓他們對孕育愛的結晶有了全新的感觸和領悟,其實夫妻間,緊張的神經是不對的,愛是放輕松,放輕松,觀後感《愛是《萬有引力》!—— 《萬有引力》觀後感》。。。十字路口交通燈下的一起「意外」車禍,幕後卻暗藏著丈夫居心叵測的復仇計劃——用自己的方法懲罰不忠的妻子與其情人。當愛情與情愛的矛盾不可調和,最終愛泯滅了仇恨,融化了妻子,釋放了老公。 對愛人的冷漠,對過往的冷淡,是婚姻的劇毒。。。。。愛你,但是背叛你,愛你所以傷害你。。。 讓我們從中換個角度解決問題,不要在邊緣中求快樂和解脫,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一個家如此,千萬個家亦如此。。。青梅竹馬的男女本是花樣雙人跳傘的絕佳拍檔,女孩卻因吸毒而被迫結束了賽場生涯。面對女友的墮落與消沉,男生用自己的方式改變著她被毒品侵蝕的心。殘酷的愛情將兩人推向死亡的懸崖,相擁跳下,等待他們的是粉身碎骨亦或重生……愛,是萬能的,是萬有引力,把愛人從懸崖拉回來,把自己也拉回來。。。。。。愛,有過,那好,找回來。。。。。片子也是《雙食記》的導演趙天宇執導的, 是很喜歡他的鏡頭,這幾個故事,給我很多提示和新的視角看待愛情和婚姻。。。。。
『陸』 關於戰爭的電影作文,讀後感500字。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2000字】
在經過這段時間的仔細閱讀後,我發現這本世界名著給我了新的不一樣的感覺。這是一本世界名著,是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在上高一的時候我曾經閱讀過這一本書,可是當時就是僅僅讀了一下,沒有太大的感觸,我想是因為當時的思想還是比較局限,理解能力還很欠缺,在加上文化程度在那兒,所以度了就僅僅是讀讀,讀了也沒什麼特別深的印象,可是這一次,我就很認真的讀了一遍,感覺和原來有很大的不同這次讀的時間比上次的還要短一些,可能是因為原來接觸外國小說不熟悉,現在讀的多了,感覺是比原來讀起來快多了,並且有了很多有感觸的地方,說了這么多還沒有說這是一本什麼書呢,這是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我開始讀的時候還有些不太懂,覺得裡面涉及的方面特別多,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從這本書中就可以看到外國的很多東西,比如說他們的生活的方式,說話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這本書中特別是思想方面和軍事方面是兩個兩點方面是很只得看的地方。這本書的契機是為了探尋俄國社會的出路,我想這也是這本書本身所想表達的一個目的,但是從這個目的來看我就的還是有點片面了,我覺得可以說這本書中所表達的東西已經到了一個全人類的高度了,我想這就是一個著名的思想家和作家的特有所在吧,當然裡面還包含著很多的文學上的東西,文學色彩也是非常重要的非常有價值的,雖然我不能在這大放厥詞,高談什麼文學,我也不是很懂,我也沒有資格,但是這本書很吸引我,我覺得這就達到了文學的目的了。當我要從新閱讀這本書時,也做了一些准備工作,因為我不想和上次一樣,沒太大收獲,我想只有這樣才會讓我收獲的更多,更加容易理解到作者真正想表達的,讀這本書才有意義,本書的寫作背景是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鴻篇巨制,完成於1863—1869年之間,字數達到了130多萬字,歷經7年的艱辛創作受到列寧的高度稱贊,這時也不得不說說作者了,他是19世紀最偉大的作家,出身於貴族家庭。1847年他退學回故鄉在自己的領地上作農奴制的嘗試,他曾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在軍隊的幾年生活使他看到上流社會的腐化,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的10月份他離家出走,之後病逝於一個小站,享年82歲。這些就是讀這本書時的一些准備,下面就這本書來詳細說說。
這本書知道字數就知道是很長的要不作品,可是在結構方面,卻是做的井井有條。每一步作品在結構上都是非常難把握的住的,並且像這樣一類的鴻篇巨制更是難上加難,可是托爾斯泰卻憑著他自己的文學天分,在本來就矛盾著的戰爭與和平之間穿梭自如,一點都不覺得矛盾,在內容結構上井然有序絲毫不亂,便文章更清晰明了,而且托爾斯泰似乎特別擅長描繪一些比較難描繪的場面,可是他卻描繪的就像浮現在眼前,一下子就能想到那種場面,寥寥幾筆,卻描繪的恰到好處。比如說描寫那些大場面,戰爭是個非常難描寫的場面,可是他卻描繪出了一個真實的戰場,有比如說大型的宴會、舞會他用簡單的幾句話,簡短又精煉的把每一個人的性格、心理全部都描繪出來了,並且是和盤托出,使人一讀就能感受到那種場面和場面的氣氛,一點都沒有雜亂無章的感覺,我想這一點是相當厲害的了,不是一般的作家就有這跟能力做到這么到位,這么恰到好處而無半點累贅,這是其他的作家不能相及的。
當然我是特別喜歡他在語言方面的描述。說到這一點腦子里就出現了我記憶很深、觸動很大的句子,在《戰爭也和平》上中有這樣幾句話「這一個死的好!拿破崙望著博爾孔斯基說,安德烈公爵心裡明白,這是指他說的,他集中全身的力量想動一動,發出一點聲音。他輕輕動一下腳,發出可憐的、微弱的病人的呻吟。「啊,他還活著。」拿破崙說「把這個青年人抬起來送到救護站去」。我自己就很喜歡這一段話,這段話具有鮮明強烈的對比效果,語言不多,但是把他們的心裡都通過語言的形式全部顯現出來,特別是拿破崙,就可以看出他的性格。,還有一段話也是我非常喜愛的,在《戰爭與和平》下中有這樣一段語言我還記得:他用手撫摸著她的頭發,「我整夜都在叫你……」他說。「要是我知道……」她含著淚說。「親愛的……」也許是說:「好孩子,為什麼不進來呢?」「可是我願意,我願意他死」這每一句話的字數都很少,卻僅僅幾個字就都可以代表一大串長的句子,並且很到位,從這也可以看的出語言的一些特色並且有很長很深的意味,感受其中的神奇的表達效果,語言魅力,這本書出現了和很多並都大放異彩。
『柒』 地球的力量 紀錄片讀後感1000字
《Planet Earth》——由BBC拍攝和製作的11集地球紀錄片。以前的我對這類自然紀錄片的興趣並不算太大,但是當我看到那一句著名的評語「空前絕後的地球禮贊」,以及豆瓣和IMDb上9.8的高分時,也不得不對這部片子好奇起來。8G高清版,看完之後,完完全全地嘆服了……Planet Earth的確不愧「空前絕後的禮贊」這一贊譽。
巨大的預算,前後5年的拍攝時間,高畫質的攝影,革命性的高超速攝影機,細膩的衛星畫面,使得這部紀錄片有了極度震撼人心的力量。奔涌河流,雄壯山脈,幽深洞穴,冰雪世界,蔚藍海洋,蒼茫沙漠,奇幻叢林,浩瀚草原……每一集都是一場絕對的視覺盛宴。David Attenborough爵士的解說很精彩,語氣和情緒都拿捏得非常到位,聲音也十分富有磁性,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在看畫面的同時看中文字幕稍稍分散了我的注意力吧。那些動人得讓人不敢相信的畫面,讓我看的時候甚至有著幾欲落淚的沖動。那種驚心動魄的美麗透過超清晰的鏡頭更加具有沖擊力,尤其是那些極其少見而珍貴的畫面。一旦念及這片子中幾十秒的鏡頭可能就意味著幾個月甚至幾年內幾百個工作人員的全天候付出,我就忍不住由衷地心生敬意。
影片中所述的地方,幾乎都是人類的影響力無法涉及的地區,也許正因為此,這些地方才能得以保存那種原始而豐饒的美景。這部紀錄片創造了很多項記錄,包括很多以前從未到達過的地區,以及首次被拍攝的動物。我想那些拍攝人員必定都是心懷著對自然的無比熱愛和崇敬,否則不可能能夠如此准確地捕捉到她每一瞬的靈氣和神韻。鏡頭下這些景色美得令人屏息,大自然豐盛而端莊的美讓人心生敬畏,只能頂禮膜拜,不敢興起玩味之心。
在這樣的大美面前,清晰地感到人類的渺小。
幾乎所有的動物一生最大的關鍵詞都是——覓食。說起來難以想像,絕大多數動物每天只為兩件事情活著:食物,以及為了獲取這些食物所做的准備。因為,在現在越來越惡化和貧瘠的自然界,找到食物已經越來越艱難。這使得每一次機會都不能有一絲一毫被浪費。一次降水、一場花開,甚至17年才一輪的蟬蛻,和海底的火山噴發,都會成就一場盛宴,帶來局部的暫時的生命繁衍。這是大自然不定期給予動物們的歆享。
除了這些之外,最震撼我的,就是動物的遷徙行為。為了溫暖、為了食物、為了水源、為了繁衍後代……各種各樣的原因,使得動物們長途跋涉,前往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旅途總是漫長而充滿凶險的,艱苦的天氣,透支的體力,還有最大的威脅——伺機而動、准備享受這季節性盛宴的天敵們。冒著無數的危險,它們上路了。有些是一生中第一次,而有些,是最後一次。
印象最深的遷徙動物:
蓑羽鶴。為了到達印度境內的越冬場所,每年都要進行一場地球上最有挑戰性的遷徙——飛越喜馬拉雅山脈,那被稱為「連鳥都飛不過去」的天塹;
鮭魚。為了從海洋回到它們的產卵地,它們穿越整個北半球,奮力逆游而上達數百英里,構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洄遊;
雪雁。它們在墨西哥灣越冬,到了春天便一路飛過北美洲前往已變綠的北極苔原,這就意味著它們要進行一場長達三千英里的馬拉松式遷徙,耗時達三個多月;
蒙古瞪羚。為了繁衍後代,跨越茫茫草原,這是一年一次地球上規模最大的遷徙,然而卻極少被人親眼目睹;
……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捌』 電影the million pound note的影評
《百萬英鎊》是一部老掉牙的電影,1953年拍攝,1958年就譯制到了中國。電影講的也是一個老掉牙的故事,一個美國人亞當斯陰差陽錯來到英國,身無分文。正好有兩個英國富豪在打賭,給了他一張百萬面值的鈔票,要求他不動用這筆錢而在倫敦生存30天,看他是否能生存下去。說到底,這張鈔票不過是一個符號而已,因為亞當斯必須在30天後原封不動把它還回去。但是,英格蘭銀行確認鈔票是真的。故事由此展開。當亞當斯是一文不名的窮小子時,遇到的是白眼和鄙夷,而當他拿出這張鈔票後,很快變成了倫敦名人。亞當斯靠著這張鈔票的符號價值,不但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還賺了20萬英鎊。
《百萬英鎊》的原作者是馬克·吐溫。這位諷刺小說的高手,在這篇作品中把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寫得淋漓盡致。但是,馬克·吐溫可能沒有想到,他這篇作品從企業經營的角度看,可以得到另一種解釋,即「馬太效應」的管理學意義。所謂「馬太效應」,來自《新約·馬太福音》:「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人們一般用這段話描述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兩極分化」現象,常用它來感嘆社會的不公。但實際上,「馬太效應」反映出了管理的一個基本法則,即資源向高效率者傾斜。《聖經》的這段話,原本就是對做生意的總結。對能賺錢的,還要給他更多的錢;而對不能賺錢的,就要把他手裡的錢收回來。
管理實際上就是一個「兩極分化」過程。不管我們對「兩極分化」在情感上多麼深惡痛絕,現實中的管理者誰也不能繞過「兩極分化」的考驗。資金也好,市場份額也好,管理中的物流、財流,甚至包括人流,都是向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方向流動。管理的本質,是同市場的本質是一致的,就是更有效、更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資源。如果擱置倫理學上的考慮不論,那麼,管理就是「取貧補富」的過程(至於財富如何在社會中再分配,不是企業家更不是管理者的事)。所以,企業高層必須弄清楚一個道理,在管理中,你是「劫貧濟富」,還是「劫富濟貧」?如果是前者,那你還算明白高管的責任所在;如果是後者,那你只適合當傳教士式的慈善家或者當羅賓漢式的俠客。
電影里的亞當斯,面臨的就是這樣的問題。如果他不能用這張百萬英鎊的鈔票帶來效益,那就是一個失敗者。哪怕他違反諾言把這張鈔票兌現分給同他一樣的窮人也是一樣。管理者面對所有者的資產,只有增值的義務,沒有縮水的權利。當一個億萬富翁從事慈善事業時,他的角色已經轉變。代理人同委託人的身份是不一樣的。現實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企業高管忘掉自己代理人身份而把自己當作所有者的現象,這只會導致管理錯位。
電影中的亞當斯,因為有了這張鈔票,從而有了在商場縱橫捭闔的資本。現實中的經營活動,往往也同初始條件有關。於是,有許多人在困境中往往怨天尤人,覺得自己的失敗是由於沒有「貴人相助」,缺乏起步資金。但是,仔細思考一下電影的安排,有些很有意思的細節。
馬克·吐溫給亞當斯在小說中安排的背景,是一個熟練的操盤手。小說中亞當斯是這樣介紹自己的:「我正給舊金山的一個礦業經紀人打工,把證券交易所的門檻摸得清清楚楚。我是隻身混世界,除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一身清白,就再也沒什麼可依靠的了;不過,這反倒讓我腳踏實地,不做那沒影兒的發財夢,死心塌地奔自己的前程。」如果沒有這一背景,我們很難想像,假定是一個沒有任何證券和金融知識的流浪漢,即使給了他這張鈔票,他能用這張鈔票來干什麼?
在商業運營中,起步資金是必須的,但不是全部。如果自己沒有本事,即使白送給你「第一桶金」,你也不會讓它產生效益。許多經營失敗者,不是沒有第一桶金,而是把金子使喚成了白銅。俗語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就是說的這個道理。蘋果砸在牛頓頭上,能夠砸出萬有引力定律來。但如果是砸在別人頭上,充其量是砸出一個包而已。所以,凡是商業競爭中的失敗者,都有必要反問:上帝為什麼不眷顧自己?
上帝之所以眷顧亞當斯,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很誠實。馬克·吐溫在小說中,選擇這位鈔票的持有者頗費了一番腦筋。他開出的條件是「有頭腦、特誠實」。然而,這樣的人是稀缺資源。兩位富翁在人選上犯了難。「他們檢閱著一張張經過窗前的臉。有的雖然老實,卻不夠聰明;有的夠聰明,卻不夠老實;還有不少又聰明又老實的,可人窮得不徹底;等到個赤貧的,又不是外地人——總是不能盡如人意。」最後看到了亞當斯,總算找到了合適的人選。
假如亞當斯是個騙子,那麼,這張鈔票可能會被用來作為騙術的道具。然而,這個電影就無法按原來的構思演下去,諷刺喜劇片就會變成破案懸念片。現實中的經營者,有不少人都是馬基雅維里的信徒,或者是韓非式權術的傳人。這些人往往能奏效一時,但無法堅持久遠。有些經營者,推崇的是「厚黑學」。他們忘了一點,玩權術者,最終會被權術套住;行騙術者,最終會被揭開騙局。尚未套牢、尚未揭穿者,不過是時候未到而已。由於誠信比欺騙費勁,所以,欺騙往往會在短期內比誠信有更大的收益。一旦在經營中開始玩權術和騙術,就會產生一種類似吸毒式的成癮魔力,直到最後破產。所以,從長遠看,只有建立信譽,才是經營的正道。這在經濟學研究重復博弈問題中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
錢能生錢,這是誰都知道的。但是,不是誰都能做到這一點。電影中的亞當斯,拿上標志財力的鈔票,一開始僅僅是用它作為自己生活消費賒賬的信用保證。而鈔票本身並不能用來付賬,這樣,遲早會出問題。亞當斯一開始也為此而困惑。但很快,他的職業訓練和技能就派上了用場。他開始用自己已經形成的聲望和信譽,從經營陷入困境的朋友那兒接手了礦山招股。憑借他的證券和股票經營知識,他引導著股市的走向。這裡面沒有暗盤交易和內幕消息,而是正常的「借力打力」。
如何使自己掌握的資源發揮其最大效用,這是值得每個管理者認真思考的。迄今還有不少管理者,一談起別人的興旺發達,往往把眼光盯在最初資本上,而不是盯在資本運作上。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把台灣的崛起,歸因於當初從大陸運過海峽的那些黃金上。不妨設想一下,電影中的亞當斯把這張鈔票像寶貝一樣地供奉起來,小心翼翼地看著它。那麼,它就不是資源,甚至還會變成負擔。如何用自己最擅長的本領,把資源充分利用起來,這正是管理者的本職。如果只是追求投資而不關注資本的合理使用,恰好反映出所有者和經營者的錯位。
作者:劉文瑞
『玖』 讀了牛頓和萬有引力定力的讀後感。150字
讀了牛頓和萬有引力定力的讀後感
一提到牛頓,大家應該並不陌生吧!他是17世紀偉大的科學家,他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最令我難忘的就是我最近讀的《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文中講述的是:牛頓有一回坐在樹下思考問題,突然,一個紅彤彤的大蘋果從「天」而降,「咚」的一聲砸在牛頓的頭上。看見蘋果落地,他陷入了沉思:為什麼這個蘋果不是往天上飛,而是往地上落呢?他圍著這個問題反復思考、研究,經過一次又一次地實驗終於找到了答案 ——萬有引力。
我讀了《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我深受感觸。牛頓之所以能發現萬有引力,是因為他不僅有遠大的志向,還細心觀察生活中的細節,善於思考問題,動腦筋,而且還有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和牛頓相比,我就慚愧了。當我在學習上遇到疑難問題時,總是選擇「逃避」的態度,不假思索的寫幾個字草草了事。比如有一次,我在書上發現了一個詞「蔫頭耷腦」,其中的「蔫」我不認識,可我又懶得查字典,於是就按讀半邊的方法讀成了「焉」。
現在我知道了:我們應該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要善於觀察身邊的事物,勤於用腦思考,要有一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
從今以後,我一定要改掉以前的壞習慣,讓我的腦子積極開動起來,做一個善於觀察,勤於思考,不恥下問的好學生,相信成功一定是屬於我的。
『拾』 求一篇物理方面的觀後感
教學實踐和心理學研究表明,初中學生有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但分析判斷能力還不成熟,自主性還不強,因此還需要給予正確的、及時的指導。在探究學習中完全放手、束縛太多都不現實,不僅不能實現教學目標,對後續課程的學習也有負面影響。因此探究性學習活動中,既需要學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師的必要指導,在互動中實現教學目標。
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一節公開課中,最初是想完全開放,自主探究。即創設情景後,由學生觀察、討論、猜想平面鏡的成像特點,然後自行設計方案、小組實驗,檢驗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終得出成像特點。但是,試教過程中,明顯感到實在太難駕馭,有的學生甚至對我的意圖也不完全明白,結果只好臨時調整教學策略,效果自然不理想。通過反思,認識到只有好的願望、好的理念,不考慮學生的現狀,自然不會獲得理想的效果。
上公開課時,根據初二學生的認知能力重新設計了方案,適當增加了教師的指導,針對同學們的猜想,分步實驗,逐個檢驗,及時交流,教師也成為研究主體中的一員,效果就理想多了。由於把學習過程還給了學生,沒有了教師的絕對權威,學生們依據自己的天性、智力水準,自然地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認知過程,他們的熱情自然高漲,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討論,設計不同的方案,選取不同的實驗用具,積極動手實驗,再思考、討論、交流,儼然一幅科學研究的情景。除了通常一些方法(如人舉左手,鏡中的像則舉右手等)外,學生在活動中又找到了幾種很有創意的方法。例如檢驗平面鏡成像和物體相對於鏡面是否對稱時,一學生在拿起點燃的蠟燭在鏡前移動,發現蠟燭傾斜(開始並不是有意的)時,鏡中像也發生了傾斜,但傾斜的方向與蠟燭正好相反,運用數學中軸對稱的知識,便得出物像相對於平面鏡對稱的結論;另一學生在實驗時,手中沒放下的火柴盒「幫了大忙」,他發現手中的火柴盒在蠟燭的左側時,火柴盒的像在蠟燭像的右側,調換一下位置,像也跟著變化,於是也得出了物像對稱的結論。顯然,同學們在課堂活動中已經成為了教學主體,他們為自己的發現(或稱為創新)而歡欣,我想這樣的親歷的探究過程他們會終生難忘。
探究教學活動是一種特殊的認知和實踐活動,教師和學生都是主體,也必須成為主體,他們各自通過自己的能動作用,履行各自的角色,並且和諧互動,只有這樣,探究教學活動才能順利展開。如果教師、學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積極、能動、自主、創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色,便失去了主體的特性,那麼,探究教學的目標也就不可能實現。
探究活動應允許學生出錯,不追求活動的完整性
由於器材、環境、知識水準、操作技能等原因,學生的實驗結果和結論有時誤差較大。教師若以此為契機提出問題,通過分析、討論,找出原因,改進實驗方法,這對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和綜合能力會大有益處。切不可輕率指責、否定。同時,課前分組也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能力狀況,活動過程中及時組織交流,以使學生學會傾聽他人的見解,從而學會攜手合作以實現活動目標。當然,課後的補救也是必要的。對探究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小組或個人,教師應提供再探究的機會,幫助他們在分析失敗原因的基礎上,改進實驗方法,完成探究,消除失敗產生負面影響的可能。共性的問題,教師要採取恰當的措施補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課題。這很正常,正是問題或錯誤,才有了改進和創新。
《研究串聯電路特點》的一節課中,由於分組自主探究,學生的活動熱情很高,八個小組中的五個都由實驗數據歸納出了串聯電路中的電流、電壓特點。但是,有一個小組,實驗數據幾乎無規律可循,另兩個小組的實驗數據近似與電路特點相吻合。在交流時,由於受到有正確結論的小組的影響,後兩個小組的代表說:「我們的實驗數據顯示:串聯電路中各導體中的電流基本相等;串聯電路中各導體兩端電壓之和基本等於電路兩端的總電壓。」而實驗數據出現問題的那個小組的代表交流時講道:「我們小組的實驗不能驗證串聯電路中電流、電壓的猜想是否成立。」這種情況的出現非常正常,由於連接電路時導線接頭處接觸電阻的影響或操作不當,導致實驗失敗。考慮到本節課的時間有限,我只做了對三個小組探究活動的肯定和對他們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的認可,先請同學們(包括實驗結論正常的同學)就此實驗現象自己分析原因,留待下一節課再交流、討論。雖然教學進度被打亂,我還要花費一節課的時間來「善後」,但能讓同學們動起來,積極地探究新的、更深一步的課題,這不正符合了
2.應用
利用上述問題的結論可以解決「內陸地區為什麼比沿海地區溫差大?」的問題。
當然,在探究活動中我們也要注意一些問題:
1、開放性決不意味著放任自流,整個教學事態的發展必須處於教師的引導、控制之下;也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更輕松一些,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學生的自主活動能夠有序、有效?這就要求設計者更充分地估計學生學習現狀、教學內容的難度,同時更恰當地進行環境設計、媒體設計等。
2、 教師在培養學生探究實驗時,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網路學習的能力,現在網路非常發達,在搜集資料時,也許幾乎想搜集到什麼就能搜集到什麼。例如在「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時,在網路網站輸入「阿基米德實驗」後,馬上就找到了「杠桿法」、「抽水法」等一些取材容易、簡單可行的驗證阿基米德原理的方法。當然也比較容易地搜索到了不錯的免費課件。
3、 真實的教學環境相比,在探究教學設計中教師有充足時間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周密計劃、反復檢查。因此,教師要對探究教學所涉及的各個因素進行反復的預演,達到能夠比較精確地控制這些因素,特別是對整個探究過程的把握,是設計的難點之一。
4、 鼓勵提問,科學的發展、技術的進步都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得好:「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教師該從一開始實施課題探究教學時,就要保護、促進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因為多數學生還未養成發問的習慣,而且此時心中即使有問題也顧慮重重地怕自己提的問題太簡單、怕提錯了問題被別人笑話而不願和大家一起探討,更不用說進行深入的課題探究了。鼓勵學生提出各種問題是完成設計的關鍵為此,我們應該深刻理解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曾講過的這句話:「錯了也沒關系,錯了馬上改,可怕的倒是提不出問題,邁不出第一步」。
5、為了較好地完成物理探究的教學工作,教師首先要去適應新形式的變化,教師不是知識的信息庫,不可能回答出學生們提出的所有的問題。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蘊藏著巨大的潛能,教師的作用就是要把每一個學生的潛能開發出來。要善於在學生進行物理探究的每一個過程中,進行點撥與指導,使學生能夠在物理探究過程中學習知識,學習方法,學會研究。這是一項艱苦而有意義的工作,教師們應克服一切困難並努力去完成好這項工作,並善於總結物理「探究活動」的教學經驗,使之不斷完善。
最後還要注意:物理「探究活動」不以傳授物理知識為主要任務,而是以學生主動參與社會、生活實踐,親身體驗並從實踐中感悟、探究為主,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或親身體驗獲得直接經驗,並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加工等,得出結果。
第3篇.對概念的形成及規律的建立,這應是課堂教學的重頭戲,對這一過程教師必須加以充分的「稀釋」,使學生知道其來龍去脈,從中體驗物理學家研究問題的方法及科學探索的艱辛。例如《牛頓第一定律》,如果只是簡單地告訴學生一個靜態的結論,而不是引導學生循著規律的發現過程去體驗一番,這不能不說是教學的一大缺憾。為此,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必須注重挖掘隱含在知識背後的科學方法,使其成為發展學生科學思維的源頭活水。在這一節中我安排學生探討以下幾個問題:
1、亞里士多德根據直覺得到的觀點錯在哪裡?(由於時代的局限性,亞里士多德沒有考慮摩擦力的存在。)
2、伽利略研究問題的方法有何特點?(實驗事實+科學推理=正確結論,這種研究方法對以後的科學研究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3、伽利略對科學的貢獻是什麼?(「毀滅直覺的觀點而用新的觀點來替代它。」——愛因斯坦)
4、笛卡兒對伽利略的表述作了何種改進?(運動的方向性問題,伽利略時代還沒有把物理量區分為矢量和標量。)
5、牛頓又是如何補充和完善前人的理論的?(①物體的運動並不需要力去維持,②提出了慣性的概念。牛頓第一定律實際上是伽利略思想的繼承。)
6、牛頓第一定律揭示的是什麼自然規律?(力和運動的正確關系)
7、你對牛頓「如果說我在科學上有什麼貢獻的話,那是因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別人看得更遠的緣故」這個說法有何感想?(這是一句實事求是的摯語。)
在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中,教學重點應定位在充分展示科學家的原發現過程及揭示伽利略的研究問題的思想方法上,在教育和教學的層面進行適當的剪輯和編制,讓學生追根溯源,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內心體驗和主動參與的「再發現過程」或「亞研究過程」,使學生真實體會到真理的發現過程是一個螺旋式上升過程。
要善於用邏輯推理與數學推導的方法進行探究教學
許多物理學的規則、公式,都是運用已學過的舊知識在具體的條件下,通過數學的嚴密推導而得出結論,這又是一個學習的重點,涉及到兩個方面:其一為邏輯推理方式;其二為思維的方法。例如,力學中的動能:我們不僅要知道其表達式,更應知曉其推導過程:外力對物體做的功,如果用表示物體的動能,則有,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公式,可得: 則我們把叫做動能。
4.
探究式教學作為一種現代物理教學模式,應作為我們教學改革和發展的方向,但不可能一步到位。在目前,關鍵在於教師對於探究性教學的認同和對於有效的物理教學的責任感,同時,教師自身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引導學生開展科學探究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將科學探究作為物理教學的指導思想,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逐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向探究教學的方向發展。第一,將科學探究的思想體現在具體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之中。例如伽利略開創了實驗研究的先河,他對自由落體的研究堪稱科學探究的典範;牛頓經過對天體運動的長期思考,最終發現了萬有引力,將地球與天體的運動規律統一起來,這都是科學探究歷程中的豐碑。第二,就像科學家的探究過程一樣,學生的探究方式是靈活多樣的,而不是一整套具體的模式和程序,教師應注意啟發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的意識和能力。第三,科學探究並不一定需要裝備良好的實驗室,教師要想辦法利用生活中的低成本的物品,因陋就簡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
嘗試解答並進行驗證」的過程去揭示知識規律,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其實質是讓學生學習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從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物理的理解和認識是通過親身經歷的學習過程而逐漸形成的。物理課不應當是聽課、記筆記、做實驗、做習題的結合,而應當是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不斷探究物理現象的本質與內在聯系的過程,將科學探究作為物理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這是體現物理學的本質與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發展相統一的要求,是物理教育發展的趨勢。
、如何把探究精神滲透到物理教學中
(
物理學科是以實驗作為載體的,許多現象可以說明所要講述的物理知識。在教學中我通過探究實驗的設計,讓學生去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探究實驗的教學首先要提出所要探究的問題,提出的問題要新,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習《摩擦力》時我提出:我們都知道,走路靠的是摩擦力,平時我們走得很穩,可是下雨天走路容易摔跤,想知道是什麼原因嗎?那我們就一起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下面就讓學生進行分組探究實驗:一組探究摩擦力與接觸物體的材料是否有關,二組探究摩擦力與接觸物體的粗糙程度是否有關,三組探究摩擦力與正壓力是否有關。其次要引導學生根據已學過的物理知識和生活經驗,對問題進行科學猜想,鼓勵大膽提出假設,開展討論,分組設計檢驗猜想的實驗方案,包括選用哪些實驗器材、先後測量哪些物理量、具體如何操作等。例如在《重力》一節的教學中,「探究重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要引導學生猜測重力的大小可能與形狀,體積,質量等因素是否有關,並設計選用相關材料進行探究。再次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探索實踐活動,去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喜愛質疑、樂於探究、積極求知的心理傾向。例如在《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教學中,我安排了「觸鼻」演示,裝置很簡單,效果卻不錯。取約二米長的線繩系在天花板上,下端拴一鐵球。演示時,請學生中的「勇敢」者上來,讓繩拴著的鐵球偏離平衡位置,恰好能碰到參與者的鼻子,這時釋放鐵球,當鐵球返回時,不管是下面的觀看者還是上面的參與者都十分緊張,而鐵球卻在剛要碰到參與者的鼻了時戛然而止,參與者安然無恙。由於學生參與了整個演示過程,感受十分深刻,對理解「機械能守恆定律」很有幫助。
在概念的形成及規律的建立中進行探究教學
5. 運用「無錯原則」主動參與探究性實驗
「無錯原則」實際是「無責怪原則」,即只要學生積極參與就予以鼓勵,不怕學生失誤,而是千方百計找出其值得肯定的地方,給予恰如其分的鼓勵,幫助學生在和諧的探究性物理實驗教學過程中樹立自信心、上進心,這是教師教學思想、教學作風、教學技巧的一種獨特表現。
、使學生在探究性物理實驗中和諧發展
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具有兩層意思:首先使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都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其次是使學生在全面發展基礎上具有特長。為此,在探究性物理實驗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對學生科學探究過程思維方法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促使學生和諧發展。物理探究性實驗學習過程,其中含著對學生物理思維方法的培養過程,物理思維方法多種多樣,而對學生進行逆向思維訓練我情有獨鍾,頗有心得。例如,在探究性實驗學習「電磁感應」之前,可先讓學生回顧奧斯特實驗,並設問:既然電能夠產生磁,那麼反過來磁是否能產生電呢……又如在探究性實驗學習了凸透鏡成像規律之後,可讓學生先判斷照相機、幻燈機的成像性質,然後運用逆向思維分析解釋他們的成像原理。如此這樣,學生對一些物理知識問題在腦海中就產生了一定的逆向思維的習慣 ,有利於物理探究性學習。
和諧發展是全面發展的一個新的層面,只要擁有了和諧的教育理念,注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把和諧的理念貫穿教育教學的始終就能夠實現學生和諧發展的最研究成果
通過近一個學期的研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學生在科學探究中合作形成一種必不可少條件,從科學探究中的提出問題到最後結論的得出,無不充滿著學生和諧、快樂的交流,使學生團結、和諧氣氛中獲得了知識。
在科學探究中運用和諧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工作過程,應貫穿教學的始終,不是一個階段性的任務,本學期剛接新的班級,開展本課題其目的主要培養學生在科學探究中的合作意識,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探究活動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