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恰同學少年觀後感100字
恰同學少年讀後感
看了《恰同學少年》這部電視劇,有很多想法……
縱觀歷史,任何一個國家在其發展與崛起的時候,它的年輕人都有一種特殊的精神風貌,這種風貌極富時代氣息,正所謂「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西班牙崛起時候的鬥牛精神,美國的西部牛仔,前蘇聯的青年布希維克,中國的五四運動……民族精神的復興從來都是與時代青年的成長緊密結合的。那麼,「和平崛起」時代的中國青年,該具有怎樣的一種精神風貌呢?
把個人奮斗融入到民族昌盛中,把個人命運注入到國家崛起中,這樣的青年,必獲得巨大的成長動力和與之相輔相成的成就感與幸福感。
作為一個人,要有尊嚴,有靈魂;作為一個民族更要有尊嚴,有靈魂。這就是民族的品格,民族魂。
有人說:一個中國人是條龍,一群中國人是蟲。作為中國人當然不希望聽到這樣的聲音。《沖出亞馬遜》里的王輝對另一個中國隊友說:「記住,我們兩個就是中國。」
是啊,無論走到哪裡,我們華夏兒女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
我們有自己的民族品格,民族魂!
2. 恰同學少年觀後感
看過很多電視劇,看完後,不是為牽強的劇情報淺蔑的一笑,就是為虛構的事實報以閑適的遺忘!但是,自從看了《恰同學少年》後,我的心第一次被電視劇如此深深的震撼和「虜獲」。它的主題時刻印合著我的心境,給了我無盡的反思,它的精神也一直和我靈魂對悟,讓我的性情和劇情吻合甚至時時進行自我精神駁難!
《恰同學少年》給我們帶來了一種力量、一種召喚、一種深刻的理想追求!這些人類的美好品質不僅改造著那個時代,同時也影響著當代直至永遠!
《恰同學少年》在物慾橫流、理想匱乏的今天推出,不僅給了繁碌的現代人以休閑的安憩時刻,更多的應該是給予了現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缺少的精神營養和靈魂食糧。以毛澤東為首的一群貧寒學子,胸懷「掃天下」之鴻鵠志向,救民於水深火熱之中的憂患情懷,勇敢無畏,堅定自信,意氣風發,激盪青春,理想崇高,浩浩盪盪,戮力同心,同心同德,執著的朝著美好的前途進發。這些精神到處閃現,激勵著劇中人物也鼓動著我們的激情。可以肯定的是,劇中所反映出來的,正是我們年代整體所缺少的。這些劇情都是深刻的反映著主題,詮釋著主題,深化著主題!
勇敢無畏;看完《恰同學少年》,勇敢的激情只是輕描幾筆就充分的展現我們眼前不並且深掘我們的心理了!它撫慰了我們的懦弱或者是膽怯。把它發揮到極致應該是「猴子石」繳槍一劇了。一群只讀聖賢書、吃無憂糧兩百文弱書生面對三千正規裝備的武裝軍隊——何況是一群欲借戰亂發財、窮凶極惡的軍隊——他們雖然是戰爭敗軍,但是他們對手無寸鐵的老百姓依然如凶神惡煞般可怕。此時整個長沙城到處是一片混亂,民慌亂避難,群人無首。設想:此情況下,我們也是大學生——相當於毛澤東時的師范學歷——能做什麼呢?不是常有大學生吼叫勇敢、狂妄嗎?相比之下,現在大學生所謂的勇敢不是真實的勇敢,而像是無所付出的踐踏自己或他人存在的正當生命自由度,更像是心理上對殘酷現實無能的、無奈的嚎叫!而當時的他們,就是這樣的一群的手無寸鐵的青年學子振臂群應,戮力同心。勇敢的擔當起阻抗敗軍的驚心動魄的巨任,挽救了長沙城,在某種意義上也改寫著中國的歷史!
堅定自信;他們一群人的自信不是淺薄的狂妄,也不是廉價的驕傲,而是對自己人生的看重和對自身價值的尊重!他們在學業上對於丁舉士是後輩,毛澤東仍然對他不是盲目的敬仰,不是單純的崇拜,而是充滿明智的自信。
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當時,舊中國是滿目瘡痍,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大多是家境貧寒的年輕學子常思救國方針和沖破不公平的社會樊籬的責任!這可以從紀墨鴻督學和楊昌濟的對話側面得到印證!
理想;他們年輕的學子,不是淺薄的「一切向錢看」的價值觀,不是無憂衣食住行的低微理想,而是為了全體勞苦大眾的幸福和不合理而揮灑熱血的豪邁情懷。在理想和現實沖突時,他們選擇崇高的理想而顛覆既存的堅硬現實。看他們高聲朗誦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的情景,他們將自己的命運與中國的命運緊緊相連,他們將改造舊中國,改變國民命運當成自己的責任,他們一個個意氣風發、激揚文字,奮發圖強,在時局動盪中尋找中國的出路所在。把命運和國家前途緊緊聯系在一起,讓靈魂和身體與壯志一同燃燒!
激盪的青春;他們在貧困的環境和動盪的年代,不是對社會廉價的妥協和忍讓,而是對自己激盪的青春和殘忍的年代,不是沉淪歲月,不是浪費生命。而是以生命的分秒來鋪就輝煌的事業道路。用智慧的汗水來書寫偉大的人生歷程!更重要他們向貧苦宣戰,向現實嘲笑!
面對動盪的社會,迷茫的前途,以毛澤東為首的一群學子應用的跳起改造社會的重任的時候,就造就了他們非同尋常的偉大人生!他們的理想壯志和一切我們所缺少的優秀品質,難道看完此劇後,只有閑適的休息、心靈娛樂和單純的感動嗎?
3. 求一篇3000字以上《恰同學少年》的觀後感!
電視劇《恰同學少年》3000字觀後感
電視劇《恰同學少年》以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的求學生活為背景,真實表現了毛澤東、蔡和森、易禮容、何叔衡等一批偉大的共產革命先驅青年時期的成長歷程,同時再現了毛澤東與陶斯詠、楊開慧,蔡和森與向警予等在這個時期美麗純真的愛情故事。看完了這部電視劇,我主要以下有幾點感想與看法:
一、人物形象設計飽滿,基本符合歷史事實。
初看此劇,一股青春活潑之風立即撲面而來,有種「民國年代的青春偶像劇」之感。劇中人物個個光鮮亮麗、朝氣蓬勃、個性鮮明,實在是賞心悅目。尤其是扮演楊開慧、向警予的兩位演員,不僅有一種大家閨秀的溫婉氣質,更把聰慧、開朗、大膽、不服輸的新女性形象展現得淋漓盡致。毛澤東的形象也值得一提,本劇沒有找特性演員,而「重表演不重形似」,。不過這個毛澤東身材高大,英俊瀟灑,想必比歷史上的毛澤東形象更好,這種做法也是容易被觀眾接受的。
劇中第八集講毛澤東偏科的問題。校長孔昭綬由此請各科老師座談,老師們意見不一。「有的說毛澤東既聰明又勤奮,有的說是他聰明不勤奮,有的說他是勤奮不聰明,還有的乾脆說他是既不聰明也不勤奮。」(第八集孔昭綬語)為此,楊昌濟老師的解釋是「我國之教育,向來就有貪大求全之弊,如此駁雜而主次不分的功課設計,這科學嗎?這種恨不得將每個學生都培養成全才的教育模式,本來就為教育界的有識之士所詬病。」楊先生愛才之心有目共睹,但把偏科的問題歸到教育體制的錯誤上,這種說法有為毛澤東開脫之嫌。我們在正確認識毛澤東他性格中、才知上的不足之處,既無損他的光輝形象,反而可以為他增添一分親切、真實之感。
毛澤東是個理想化的浪漫主義的詩人,一個天生的反叛者,他性情中豁達、豪邁、不拘小節的一面,在本劇中也有多處表現。毛澤東一人誦《少年中國說》,後引致全校群誦(第六集);眾人大雨登嶽麓,在雨中狂歡(第十集),不禁讓我們感慨青年豪傑的滿懷豪情與欣欣向榮之貌;當年的學生們也真是敢作敢為,新校長上任大動干戈、推行月考,學生們為了反對他,全校三分之二的人都故意考不及格(第十三集)。
毛澤東在青年時期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學生領袖,學生老師都對他厚愛有加。楊昌濟因為看了毛澤東的文章決定在一師任教,在他窮困潦倒的時候一次次地接濟他;袁吉六先生起初不欣賞毛豪放的文風,但毛的作文終於得到了袁的肯定,對文章大加贊賞,後來因為張干執意開除毛澤東,他說「假如張校長要開出毛澤東,袁某現在就辭職。」(第十五集)
再說說全劇中的「大反派」劉俊卿。後來查證這是一個虛構的人物,歷史上並無此人,劇本創作者可能為了更加突出偉人的光輝,這也解釋了他無法避免的悲劇性命運。劉俊卿從小家境貧寒,靠老父親賣臭豆腐,妹妹在別人家裡當丫鬟做工勉強維持生計,供他讀書。他又是個有才華的年輕人,可惜利慾熏心,走上一條錯誤的道路,只看重官位高不高、薪水多不多。這與毛澤東在臭豆腐攤上交劉俊卿的父親和其他小攤販識字形成鮮明的對比。
他的外在是貧窮的,內在是少爺般的,他好面子,貪慕虛榮。不僅如此,他品質惡劣,嫉妒心強,不擇手段。他為了拿第一,偷了蕭子升兄弟的入學考試文章。在學校里他只同富家子弟王子鵬作伴,裝富擺闊,看不起學校的伙食,嘲笑吃剩飯的蔡和森,自己的家境條件又何嘗比他好呢?他與周南女校的趙一貞相戀,卻被一貞的父親反對。他從作弊開始,指控校長,印書案中告發原來的同學,搜查母校,走上為非作歹的不歸路。
紀墨鴻督學是劇中的主要反派之一,他宣揚讀書功利論,且在劉俊卿的犯錯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他的形象有血有肉,並不是單一的「扁平人物」。新校長張干就增加學費一事與他交談時,紀墨鴻說:「槍桿子面前,誰跟你講法律?」「人在屋檐下,你就得低下這個頭!」(第十四集)實則是客觀、無奈之言。
二、在情節設計上,本劇連貫客觀、合情合理、不嬌柔造作、不落俗套,注重細節。
第十二集中,劉俊卿的父親替校長擋槍身亡。早在第十集中,編劇就安排了劉父生病進學校治療,碰見作弊被抓的劉俊卿,由此劉父在校謀得一雜事之職。後來劉向湯薌銘告密一師舉辦「明恥大會」,帶人來抓校長。劉三爹勸孔校長穿自己的衣服逃走,回頭卻趁人不備,自己穿上了孔校長換下來的衣服,假扮孔校長引開了搜捕的士兵,最後卻慘遭殺害。劉俊卿幾乎親手殺了父親,痛不欲生。這鮮明的矛盾沖突,觀眾不得不佩服編劇的構思巧妙。
三、人物個性特點與歷史一脈相承。
有句古話說「三歲看到老」,從毛澤東青年的求學生活中,我依稀可以看到今後的毛澤東是個什麼樣的人。蔡和森說毛澤東「不是那種被規矩框住的人」,包括他為被偷考卷的蕭子升兄弟代答考卷,這也和他執政之後缺乏法治思想是有聯系的。另外,毛澤東上一師范的時候,數理化成績不好,在校長教導之前,他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認為以後「可以不當數學老師嘛」(第九集),這也反映了他忽視科學的缺點。建國以後,他沒有採納計劃生育的政策,還提出了「人定勝天」等不正確的口號;開展大煉鋼鐵運動,制定不切實際的糧食生產指標。這都給建國初期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十九集中,蕭子升貧家毛坐「霸王船」時說「他不是捨不得出這個錢,是你根本天生就想跟人對著干。」為此毛的解釋是「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蕭對此是明確反對的,這成了他後來廣為人知的名言,也能從一定程度上解釋文化大革命的發生。
第十集中,眾人跑入雨中登嶽麓,蕭子升一直停步不前,最後是被旁人拉去的。這既符合他的個性,或許也暗示了蕭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蕭瑜不是很十足的激進分子,他為人溫良恭儉,當毛澤東提出比較大膽的主張時,他總是加以勸阻。針對創建新民學會一事,他認為「改造全中國,這個目標也定得太高了,做人還是要腳踏實地,不能好高騖遠。」「我本來就沒想過當什麼英雄豪傑,改良社會,必須是積跬步而致千里的過程。」(第十八集)蕭子升沒有加入共產黨,一生信奉無政府主義,曾任國民黨北平市黨務指導委員,解放後長期旅居國外從事文字教育事業。
四、電視劇與歷史的出入之處。
毛主席給蕭子升兄弟各寫了篇文章,考進湖南一師,這是不對的。毛澤東與蕭子升的相識是在湘鄉縣東山學校,他們在這里同窗共讀只半年時間,但志趣相同,感情深厚。1911年兩人先後又到了長沙,蕭子升考入了省立第一師范。蕭子升進一師的時候,一師還是叫湖南中路師范學堂,到1914年才改名叫湖南公立第一師范。1913年毛主席考進第四師范,讀了半年的樣子,第四師范合並到一師。毛主席和蕭子升又成了校友。
在影片中,陶斯詠、向警予因毛蔡的入學文章二人得知二人;在毛澤東化名徵友中,四人正式結識(第八集)。第十八集中,蔡和森和向警予心心相印、互吐情愫,成為令人羨慕的一對。歷史事實是,向警予在長沙時,因與蔡和森之妹蔡暢的同學關系而結識蔡和森和毛澤東。1919年底,蔡和森、向警予、蔡暢等五十多人乘坐「盎特萊蓬」號法國郵輪從上海啟航前往法國。在35天的航程中,蔡向兩人經常一起觀看日出,討論學習和政治問題。在談到個人婚姻問題時,他們都強烈地反對舊式婚姻,主張大膽追求新式愛情和理想的完美結合。當郵輪停靠在終點站法國馬塞港時,他們倆都驚喜地發現自己完全被對方吸引住了。於是,「向蔡同盟」的愛情之舟揚帆啟航了。
劇中當年的學生蔡和森、向警予、楊開慧、何叔衡、羅學瓚等,教師方維夏等都在二、三十年代獻身於民主革命,他們中的大多數犧牲時還很年輕,若能 這樣說來,毛澤東是很幸運的,他既有一幫陪伴他成長的良師益友,在革命中經過多次劫難,也終得保全性命。毛澤東能成為新中國的開創者,有他自己的實力和膽魄,但運氣也是必不可少的。
4. 恰同學少年觀後感500字以上600字以下
少 年 強 則 國 強
——觀《恰同學少年》有感
梁啟超曰: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吸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題記
《恰同學少年》以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五年半的讀書生活為背景,展現了毛澤東、蔡和森、向警予、楊開慧、陶斯詠等一代人的生活,同時塑造了楊昌濟,孔昭綬等優秀教師形象。這群人在那個時代應該是最時尚的,最先進的,最現代的。他們追求真理,追求信念,現在任何青春偶像在他們面前都會黯然失色。
一直以來,對於偉人,我們只能從他們光輝的事跡中瞻仰他們,效仿他們,緬懷他們。然而,偉人也是人,沒有誰一出生就是偉人的。偉人最初也只是普通的人,是他們獨特的經歷,深刻的思考,大膽的實踐使得他們逐步鑄煉出優秀的品質而成就偉人的。
九十四年前,生活在動盪年代的熱血青年,心系國家的安危,帶著理想,帶著責任,走向了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
九十四年後,又是一群人,在熒屏上為我們再現了這樣一段動人的歷史。看了這對歷史,帶給了我們震撼,更帶來了深深的思考。
其實,它講的是青年時代毛澤東的經歷。本應該跟以前的那些「紅色經典」一樣的,但是,它又確實不一樣,走出了一條新的道路。它將毛澤東這個偉人還原為一個普通的農村青年。毛澤東也曾是一個普通人,他也是在求學過程中逐步探尋理想,成為一個有偉大抱負的人的。
我最喜歡的,其實是「雨中嶽麓」那段。古人雲:「納於大麓,烈風驟雨弗迷。」的確,在那個大雨的夜晚,在愛晚亭,當毛澤東說出:「趁著這滿山夜色歸你我所獨享,烈風驟雨中,凌其絕頂,一覽眾山,豈不快哉?」我的心,被震撼了。冒雨登山,現在的獨子連想都不敢想,有豈能體會到那份雨水沖刷的涼爽和快意呢?當他與蔡和森回到愛晚亭時,蔡和森說:「風,浴我之體;雨,浴我之身;烈風驟雨,浴我之魂!」當時的我恨不得能穿越歷史,回到92年前的那個夜晚,與他們一起雨中登山,只可惜,我生活在現代啊!
天穹高高鴻雁飛,書院深深松竹茂。曉霧重重盼日出,大地茫茫風雨驟。
詠長夜,攀北斗。蝶戀花,夢難求。書翻千秋史,談盡古今愁。美哉瀟湘偉少年,踏浪湘江競風流。
名和利,莫問候。書並劍,到心頭。揮毫萬山紅,舉臂托飛舟。美哉中華偉少年,他日神州競風流。
看著電視,聽著歌曲,內心總澎湃起一種感動和震撼。感嘆那個年代的風起雲涌,佩服先輩們的志氣和闖勁,也嘆息自己的生不逢時。沒辦法經歷上世紀20年代工農革命運動蓬勃發展,反動勢力為維護其反動統治對革命力量進行瘋狂反撲的革命斗爭風起雲涌的崢嶸歲月。這個時期國內外發生了「十月革命」、「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等大事,心中不免有些遺憾。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5. 恰同學少年觀後感(有要求滴- -)
《恰同學少年》像他的名字一樣,是一部紅色經典青春勵志小說。以毛澤東等青年在湖南第一師范五年半的求學生活為主線,充分的展現了以毛澤東、蔡和森、向警予、楊開慧、陶斯詠等為代表的優秀青年為尋求理想而奮發向上的鬥志,敢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與情懷,改造中國與世界的雄心壯志。
這篇文章以開始不被關注,到後來在觀眾中,尤其是青少年觀眾中產生了空前強烈的反響,網路上好評如潮。像毛澤東他們一樣,經歷了一個很大的轉變。毛澤東從小就生長在農村的三伢子,到成為偉大的職業革命家,做過教師,做過校長。蔡和森,從富有的家庭到貧困的家庭,再從第一師范的學生走到中國無產階級傑出的革命家、中國共產黨早期卓越領導人之一。這一切體現了他們改造中國與世界的雄心壯志,值得我們向他們學習他們這種偉大的精神。
《恰同學少年》不止講述了少年,更講述了老師。楊昌濟、開明的第一師范校長———孔昭綬、方維夏、黎錦熙、袁仲謙等優秀老師,講述了老師的偉大。
如果可以穿越時空,多願意回到他們那個時代, 那個時期國內外發生了「十月革命」、「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等大事,心中不免有些遺憾,無法去感受那偉大的時刻。
沒有那個人天生就那麼聰明,他們也努力過,累過。記得毛澤東的數理化、音樂、美術就學的不好,一次他還畫了一幅「半壁見海日」,大家笑他畫的有趣,數學學得不好他也會努力,他學的時候「蕭三」曾對他說:「第一遍你錯七道,第二遍你錯六道,第三遍你錯五道,你說你怎麼得了!」這句話充分表現了毛澤東學數學有多麼困難,可是他還是那麼努力的學習,真是我們偉大的榜樣。
《恰同學少年》這部書,其中的曲折劇情讓我贊嘆、感慨,更是為一代偉人的豪情壯志感到敬佩、為他敢作敢為的精神深深打動、為他敢於沖破舊勢力、舊習俗的精神所折服。
6. 有沒有《恰同學少年》劇本讀後感2500字左右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這,就是我所認識的《恰同學少年》中的少年毛澤東。
《恰同學少年》主要描寫了毛澤東等青年從1913年到1918年在湖南第一師范的求學和生活的經歷,從毛澤東入學,到孔昭綬校長被逼逃亡;從袁世凱被趕走,孔昭綬復任,到潰兵打回湖南,毛澤東帶領全校學生一起抗敵等等,無一不展現了毛澤東等優秀青年奮發向上的理想與抱負。
無論是演講台上大氣磅礴的毛澤東;睡在愛晚亭中不畏風雨的毛澤東;還是帶領學生嚇退敵軍時從容不迫的毛澤東,都令我記憶猶新。
《恰同學少年》里的毛澤東,是勤奮而認真的。他的老師曾經評價他,是「全校睡得最晚起得最早的人」。他每天晚上都有固定的時間去看書,卻經常看入了迷,一直藉助著淡淡的月光,看到深更半夜。有一次,他為了能夠好好品味一本書,竟將這本十分厚重,長達十幾萬字的書,全部抄了下來!他一直都「不動筆墨不讀書」,他說過:「我讀書不做筆記,就好像沒讀過一樣。」所以,他的每本書上,都密密麻麻的寫滿了自己的感想和評價。而他的課堂筆記,自然也一字不漏,上面還標注著許多三角、圓圈,旁邊也見縫插針,批滿了蠅頭小楷的評語。
《恰同學少年》里的毛澤東,是勇敢的。當湯薌銘在湖南十分猖狂,眾人都懼怕他時,毛澤東卻和同學們編了一本反對袁世凱的書,並在長沙各大學校中流傳。當敵軍懷疑毛澤東不是正規軍,槍管都抵到他腦門上時,他還是連眼睛都沒往槍這邊瞄一瞄,卻不緊不慢的提起茶壺,給自己喝空了的茶碗里續起水來。事後,一師的校長孔昭綬記下了這樣一句話:「全校學生皆曰:毛澤東通身是膽。」
《恰同學少年》中的毛澤東,還是儉朴的。他每雙鞋都要穿到破的不能再破了,前後裂幾個大口子,才肯換新的。在街上買鞋時,他連1毛一雙的鞋都嫌貴,最後反而把幾塊大洋都花在了買書上。做筆記時,不捨得買紙,他就把報紙的空白地方裁下來,作為記錄本。
「悵廖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正是有了這樣勤奮、勇敢、儉朴的優良品質,毛澤東才漸漸成長為一個具有雄才偉略、又胸懷天下的革命領袖,從而開創了一番偉大的事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7. 《恰同學少年》的觀後感
《恰同學少年》觀後感 前幾日翻看《曾國藩家書》,對曾文正公的「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感觸很深,又想起了毛澤東說過的「吾於近人,獨服曾國藩」,毛澤東青年學習時讀書筆記的中提到「治學無方,則百無一成」,這於目前之我是極為重要的,帶著對毛澤東青年時期的好奇以及自己青春的迷惘,特意於五一前從FTP上下了在成年人中反映一片大好的有紅色青春偶像劇之稱的《恰同學少年》。一看就著了迷,兩天多就一個場景不落的看完了一遍。其實爸爸早就推薦了這部電視劇,他讓我看的是求學精神,而看完此劇,我能體會到的則不僅僅是求學的那種執著,方方面面能讓我思考的實在太多了,必須將思緒整理理順,若不整理,則只能成為思想的碎片,一片片的最終會丟失掉,而這些畢竟太寶貴了,我體味到的這就是青春,真切而又易逝的年華。想想最初對爸爸的推薦還有些嗤之以鼻,真是羞死了。這又何嘗不是一種逆反的心裡或者妄自尊大的表現,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出人頭地,可年輕的孩子們偏生有自己的想法,而想法又多荒誕空無,即便如此,能一路堅持下來碰壁回頭亦可收獲許多人生經驗,但遇上那種意志不堅又乏自製力的,往往半途而廢,最終一事無成,而這樣的人又是絕大多數,這就是為什麼這個社會能成功的只是少數人的原因。扯遠了,下面進入正題。 這部優秀的國產電視劇首先是一部勵志片。今天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浮噪的世界裡,在這個快餐文化流行的急功近利的時代里,物質文明的發展遠遠超過了精神文明,精神和物質像是一對登山者,物質在前,精神(文化)在後,精神又總沿著物質走過的軌跡前進,物質起了絕對的導向作用,也無怪乎現在人的價值觀就是一切向錢看齊。對青年人而言,勵志將成為這個年代最大的問題之一。昔日青年人的偶像雷鋒、賴寧、保爾柯察金等早已在80、90後眼中染上了濃重的時代色彩,他們無疑已經不可能再激勵今天的青年人,本科有次黨課看《雷鋒》就像看喜劇片一樣搞笑就足以說明這種偶像的激勵作用已完全喪失;而像《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那樣的拼搏奮斗與命運抗爭的形象也曾激勵過一代人,現在讀來,仍會感到心靈的震撼,但對已經習慣了韓劇漫畫、網游聊天的大學生來說,物是尚且人非,隨著經濟的大發展,物(環境)都變了,最善變的人早已不知變成什麼樣子了。所以,今日之事,我認為如何勵志和偶像的選擇對青年人實為大大的問題。再怎麼發展,人性的問題是永恆,比如美醜善惡真假,歷代都會追求真善美,沒有聽說有誰痴情於假惡丑的。今日身邊青年之偶像,除了一些少男少女的追星粉絲外,無外乎商界的一些精英,像蓋茨、丁磊、史玉柱、陳天橋、唐晙等,不是說這些偶像不好,而是人們崇拜他們,以他們為榜樣幾乎是因為他們的錢和名,精神層面的追求往往或是沒有或是歸結為一句實現自我價值,這就是現在社會的縮影,錢幾乎成了評判的一切。《恰同學少年》中毛、蔡、蕭等人的理想讓現實中的我感覺都不曾擁有過青春,說的可能嚴重了些,但是青春與理想是永恆的話題,而永恆的話題是沒有終極答案的,我只是覺得這個時代的青年們在理想上可能出了點問題,也可能社會競爭太激烈了,人都越來越現實了。我正處在崢嶸歲月、豆蔻年華之中,於理想之種種也是一片混亂,迷茫之極,但通過這部片子,我起碼懂得了一定要積極地去思考這些問題,主席當年尚且混沌一片,但始終堅定執著,何況我這種普通人呢?我想起了大二時自己被生死觀困擾的那段時間,其實那就是對青春甚至人生思考的表現,想來還是讀的書太少了啊。 《恰同學少年》是一部文藝作品,既是文藝作品,就不必完全符合史實,並不是完全切合歷史就是最好,《恰》劇也一樣,若要強求和歷史完全吻合,不如翻歷史書或拍成紀錄片,要真那樣,恐怕也不會給我以如此震撼了,就像一個畫家的畫並不是越逼真就越好,因為這樣他永遠不如照相機逼真,這足以回擊那些企圖從歷史角度攻擊這部作品的人。說這些這些並不是針對具體哪一個人,可能是針對有時來自自己內心深處的詰問吧。《恰》劇將毛澤東的自信、堅定、執著、志向、膽識和才能表現地淋漓盡致,「自信人生兩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若不自信如此,焉能成一代奇偉之領袖?「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若無如此之霸氣抱負,焉能領導共產黨在兩千多年的三座大山的阻礙下成就一番開天闢地之豐功偉業?劇中,毛澤東說「於近日頗覺讀書獲得的知識有限,反不若向老師求教、和同學討論獲得的知識多」、「野蠻其體魄」、「他毛澤東沒有能不能做的,只有該不該做的」(這點讓我認識到面對問題時一定要敢於正視問題,直面問題的症結所在,即使你認為它不能改變或難於改變,也要去承認真正的問題),毛澤東的求學精神令人感動,率兩百學生軍繳了3000北洋軍的槍令人對他的大智大勇嘆為觀止,以前對毛敬若神明,但看了《恰》劇,忽覺毛的形象現實接近了許多,因為他也是從那樣一個青春的迷茫中走過,於世界、宇宙、社會、人類之種種感到一片混亂,而他卻堅定而努力,勤奮則是劇中諸多人物都具備的品質。 看此劇,我最大的收獲就是對青春理想的理解,現實中則是對勤奮求學之認可,以後可以不做學問、不搞研究,但已是碩士研究生的我難道不該本著求學求真理的態度去對待學問嗎?還有一點感觸深的,就是我目前的條件,包括學習條件、生活條件都是很優越的,所欠缺的,最大就是勤奮堅定了。
8. 跪求。。兩篇2000字的《恰同學少年》觀後感
有稿費沒..............2000字的觀後感都寫不出來啊??
給你總結下怎麼寫觀後後感,第一從影片下手,你覺得你看到哪些東西就寫出來(不要告訴我你沒看過),覺得對你來說產生了哪些共鳴,然後引申到現實(這樣就好發揮了),覺得你能從中得到什麼,又怎樣去做,然後寫出贊美的話,最後結尾,大概大概的可以搞個差不多
9. 電視劇恰同學少年讀後感300字左右
恰同學少年》是我看過的所有關於教育思想的電視劇中,最好的一部,也是令我有了很大感觸的一部電視劇。
在這部戲中,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的是毛澤東,他在戲中當演的角色是一名書生,雖長的並不帥氣,但他那堅定有神的眼神,讓人從他的眼神中看到了振奮中華的決心,衣冠雪白,與時常掛起的笑容,讓人可以看出他的質朴與純真善良。
毛澤東也時常立志,要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男兒志在四方」,一個人必須有志,才能成功。
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意思是說(如果)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練,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飢挨餓,使他備受窮困之苦,然後再把重大使 降落到這個人的身上。毛注席真的做到了,並且他成為了最優秀的革掵領導!
《恰同學少年》中,還有一個角色就是劉俊卿,他與毛澤東就是一個迥然不同的人,其實從一開始看到他的時候,我就很同情他,因為他是想讀書,卻因為家庭環境條件下,讀不起書,所以這點應該是很多人都贊成的,但是由於外界的各種因素,例如錢財與地位和權勢等,使他走上了不歸路,因此也使他的愛人一貞為他殉情,多麼可悲啊!最終劉俊卿才替自己的人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在這里用蔡和森與他做比較比較恰當,因為蔡和森的家庭背景與他很相似,蔡和森懂得奮發向上,將來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而劉俊卿卻一而在再而三的做錯了許多事。
希望這篇文章能啟發一些社會上的「閑」人,好好努力工作與學習!
為國家多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