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1500字
觀後感首先就是把電影主要內容加以概括,再選擇一個比較重要的點,也可以是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話加以表達。最後聯系實際生活,抒發下真情實感。
正文
在教室看了《辛德勒的名單》,對我的觸動很大,之後在寢室我又看了一次,這部長達三小時的電影有太多的東西是震憾到我的腦子里,骨子裡。
描述二戰的電影我們都看過很多,但是如果要我們在記憶里找出最經典的,《辛德勒的名單》必在其數。這是一部磅礴偉大的電影,在這部電影里,我能強烈的感覺到生命的重量!救一個人就是救了全世界!
整部影片中,最令我觸目驚心的,不是焚屍場面的慘烈,也非毒氣室中的恐慌與絕望,而是一個相對平淡的早晨。這個早晨,一群可憐的猶太人正在一個德軍轄區的電網內如牛馬般不堪重負地勞作。而該轄區的長官葛夫呢?
他正光著上身站在卧室外的陽台上欠背伸腰,悠閑地俯視著他統御的猶太人。在他背後的卧室里,他的女生睡得正香。舒展完筋骨之後,葛夫緩緩踱回屋內拾出一條狙擊槍瞄準遠處勞作稍顯遲慢的猶太人,將他們一一擊斃。他歪著頭,嘴裡叼著枝煙,表情平和。
每一聲槍響,都驚擾到葛夫女生的睡眠。她使盡渾身解數,想讓耳朵逃到槍聲之外,可她失敗了,因此她難受極了——槍響驚擾了她的睡眠,她難受極了。這決非突發事件,而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殺戮在他們的意念之中,已經不具有任何刺激性了,這種十分態的事件已被他們看作常態。這一點,我覺得比殺戮本身罪惡百倍。
有戰爭的地方就有英雄的存在。集中營的生命彷彿畜生一般廉價,被隨意的踐踏。猶太人的遭遇令人唏噓不已,戰爭的慘痛代價讓人不忍。人性在戰亂中迷茫,如辛德勒所說戰爭從來只會凸顯人性丑惡的一面,我們也看到納粹軍人對生命的漠視和肆意的殘殺無辜的波蘭猶太人。
慶幸的是我們也看到戰爭的無情卻激發辛德勒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他以自己聰明的頭腦在戰爭中以低廉的勞動力獲取了巨額的收入,是冷血資本家的代表。然而他又是良知尚存的,一次次救了那些猶太人,把他們帶進了自己的避難所。
在影片的結尾,當收到倖存的猶太人送給他的金戒指,上有希伯來文: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一個世界,辛德勒先生情緒坍塌,一向以來以為自己已經做的很好的正義勝利感也敗給了無力和沮喪,他指著自己的車,表示那能和歌德軍官換10個人,又指向自己的胸針,表示那能換2個人,甚至更多。
他淚流滿面,抱怨自己的不夠發奮,沒能賺更多的錢,以至於他能拯救的猶太人才區區1100多人。那一幕,著實讓我動容。在傾家盪產並且就要踏上流亡之路前,辛德勒先生最後徹底展示他偉大的一面,我肯定,他對於所有無辜的人類都有著宏大的愛。
那一刻,居然好想哭。真正偉大的人從來不以自己的功績而自傲,卻還在檢討自己的不足引為罪孽。事實上,正如戒指上的箴言,辛德勒先生正是那段最黑暗歲月里的那道最亮的光。辛德勒的名單上的每個名字,則是生命的份量!
Ⅱ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360字
作為一個長期生活在中國的普通青年,耳濡目染在中華文化中,對於西方這個文化傳統與我們有著很大差異的世界的很多東西是無法直觀與順暢的理解與接收的。同樣,當我不得不去看老師交代下來的《辛德勒的名單》的時候,三個小時多的時間的確是很難受的。盡管如此,看完之後,畢竟還是有些體悟。 影片的背景取材於二戰期間德國法西斯對於佔領區內的猶太人的種族滅絕的政策。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德國企業家在戰爭期間救助一千二百多名猶太人,使他們避免被納粹屠殺的故事。對於這發生在西方,且已經過去幾十年的歷史,我沒有多少直觀或者是很明朗的體會。觀看電影前,腦袋裡想到的可能只是一個數字:六百萬。可能也就是幾張曾經在歷史教材上看到過的關於大屠殺的圖片。餘下,我可能不是很清楚了。其實說實話,相對於當今世界六十多億的地球人口,相對於幾千年戰爭中死難的幾個億的人來說,六百萬不是最巨大,最令人震撼的。但是,當這個數字發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當這種種族滅絕政策發生在某一個特定民族的身上的時候,這背後的歷史終究還是無法讓任何一個稍微有些人性的人忘懷掉。困難的雖然不是自己本民族的同胞,但是身為同一生物種族,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點都無法用木然與無視去對待(當然,這是不包括一些不敢正視歷史,死不悔改的頑固種族與異類的)。幾十年前這場在歐洲的慘劇至今依舊是我們心中無法釋懷的一種苦難,一段無法允許誰去玷污的記憶...... 外國的人名總是很拗口的。從昨天觀看《肖申克的救贖》到這部電影。三個多小時,我實在沒有記住多少個名字。或許,只有模模糊糊的「辛德勒」「斯泰恩」「海倫」,又或者極個別的軍官的名字;也或許,這譯製片的字幕給我留下的也只是幾個數字而已:六百萬,一萬,一千一百多,三百多......。但是也就是這幾個模模糊糊的人名,也僅僅是這幾個字幕上的數字,我開始明白這簡單與模糊的背後,竟然是如此的沉重,如此的鮮血淋淋。哪怕是在一部並不是紀錄片的電影中間...... 沒錯,辛德勒一開始並不見得是什麼英雄與好人。和許多人一樣,他只是一個投機者罷了,一個利用德國對猶太人的種族政策投機發財的商人。酒色財氣,他樣樣精通;在德國社會中,他憑借自己的強悍的交際能力與猶太人的死對頭,納粹的劊子手稱兄道弟。甚至,甚至他自己,一開始也是一個很堅定的納粹。起初,對於猶太人,他只是在利用他們而已。利用他們為自己工作,為自己賺錢,為自己獲得權利與好的生活享受。一開始在小小程度上對猶太人的庇護不過是在庇護自己的錢財而已。但是,正是這樣一個人,正是這個我們認為不是好人的人,在一場由自己的民族發起的針對猶太人的大屠殺中,他散盡了家財,也被自己的民族關起來過,最終的結果也不過是逃難,在自己的國家戰敗後。但是一千一百人啊,一千一百個本來應該在大屠殺中死去的跟辛德勒並沒有什麼親屬關系的生命,在這個不偉大的人的庇護下,他們成為了戰後整個歐洲為數不多的猶太人。電影簡介中說戰後由辛德勒救出的猶太人以及他們的後裔竟然超過了整個波蘭的猶太人。前後幾個數字,不得不說,很多時候,我們該承認一些東西,承認這個好像不是好人的好人:他的確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正如最後猶太人送他的戒指上刻著的那行字:凡救一命,即救世界。他,難道不能說是猶太人的庇護神嗎? 看完三個多小時的影片,對於很多的事情我還是有著自己的一些思考:例如種族滅絕,例如戰爭,例如戰爭中的人與事...... 二戰,納粹,法西斯,這一系列的詞語,戰爭結束了幾十年的歲月里依舊是很多人難以忘懷一些東西,尤其是對於那些從那個年代過來的倖存者。以影片為例,德國法西斯僅僅是
hao123精彩資訊,每日最新最熱隨時
頭條新聞 娛樂八卦 精彩視頻
在二戰的幾年中對歐洲的猶太人就帶來了不止六百萬的死亡,更別說這場有人以來,規模最大,損失最重的一次全球性戰爭。種族滅絕是很多的國家與民族的「傑作」。似乎每一個民族都能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哲學,也似乎只有手中有槍的民族,他們才能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上帝最傑出的作品。死亡,是他們加之在他們認為不是跟他們同等地位的民族身上的。無法去理解這「用民族的劍為民族的犁爭奪空間」的邏輯。當我在電影中看到幾十個劊子手就能把成百上千個猶太活人當做豬狗一樣的屠宰的畫面時,我無法去言語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就好像歷史書上提到僅僅幾千的日本鬼子就能佔領我們上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一樣。壓迫與被壓迫在我的心底實在無法找到一個很直白順暢的邏輯關系去理解。歷史的構成究竟是什麼,我不明白...... 同樣,一份名單成為生或者死的界定線,我也沒有弄明白。當辛德勒用錢財,用關系在這個生與死的斗爭中換取到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的時候,我不禁要問:生命竟然可以用價錢來商量?戰爭年代裡,人與人,人與事,事與事,到底是怎麼樣的內在邏輯?戰爭,這個一直給我們帶來悲哀的斗爭形式為何總是如此的受到各個民族,各個年代,各種信仰的人的喜愛?人類的生存與動物界的弱肉強食究竟有什麼樣的區別與聯系? 不懂的太多,而懂得的太少。面對這樣一種局面,除了悲哀,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樣的意義? 當年強勢的德國人對付的是弱勢的猶太人,而如今強勢的猶太人又在對付著處於弱勢的巴勒斯坦人。幾十年,僅僅幾十年,不少的猶太人對當年德國的屠殺一直耿耿於懷,而如今,又有多少的猶太人看到了他們屠刀下處於悲慘境地的巴勒斯坦老百姓?無論長幼,無論男女,也無論軍或者是民。一顆高科技的炸彈下去,失去的是鮮活的生命,留下的只不過是未來歷史書上的數據而已。不懂,不懂...... 當然,不可否認,一個在那個時期處於優勢地位的德國商人能冒著生命危險去拯救被自己的同胞視為不是人的猶太人,辛德勒是偉大的。他救活的不僅僅是一千多條生命,救活的也不只是種族屠殺屠刀下的一群猶太人,最重要,也是最為人們懷念的是,他救活了正義,救活了那個硝煙彌漫的戰場中人類獨有的人性。從這個角度來講,雖然我與他生長的文化區域不同,但我還是得向他獻上最崇高的敬意。辛德勒,英雄! 影片結束了,那場戰爭也結束。但是新的戰爭,新的「名單」也正在醞釀與產生。或許結局的時候辛德勒的話是最有深意的,他說不是他在戰爭中救了猶太人,而是他們的自救而已。換做今日,是不是可以說人類要發展,只能靠自救呢? 懂得自救的人群,懂得珍惜的民族,懂得寬恕與諒解的國家,世界,才會有她永恆的立足之地,未來也才會有她光芒四射的英姿...... 期待不再有《辛德勒的名單》,期待和諧真正有一天成為世界上所有種族的最至高無上的真理。 一瓣心香,送與辛德勒。一片虔誠,願人類和諧安康!!(選自網路,自己刪減一下吧)
Ⅲ 求一篇辛德勒名單的影評 200字左右
那段辛德勒哭著說「我還能在救一個,我還有表,還有車,我應該還能再救一個」時,我被他震撼了,他是一個德國人,他是一個商人,他靠著戰爭靠著血統發了一筆橫財,他可以過好日子了。但是他的良心不允許他這么做,他靠著超強的交際能力和財力,救出了2000多猶太人,整部片的基調是灰暗的,但我們卻看到了人性的光輝!
這是一部黑白電影,唯一的色彩是一個小女孩,穿著一件小紅裙,辛德勒第一次看到她時,她還是個活潑的孩子,但第二次見到她時,她已經變成一具屍體,這給了辛德勒很大的感觸,才會讓他更堅定的想要救出那些猶太人。
它描述了戰爭、種族、性、信仰、信念、金錢、同情、國家、生生存活、覺醒、循環、困厄、侵犯、堅守、放棄,它說的是流離、剝奪,它說的是一條紅色的童裙,它在說底線,它在說家園,肉與靈。它是一部電影,是一部史詩,是一段歷史,是一個民族的創傷與性靈!
Ⅳ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
項鏈和項鏈的朋友
Ⅳ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300字
自己刪幾百字
對這部磅礴偉大的電影,實在不敢妄加評論。可是,又覺得對於這樣一直想看卻一直不敢看的電影,如果不寫點什麼,也實在難以告慰自己粗鄙又真摯的感情。
哎,好生糾結。一如辛德勒先生的每一次抉擇。又很慶幸自己是在這個時候才看的這部電影,小一些時,微薄的耐性一定無法讓我對著黑白片花上3個多小時,一定會干出中途睡著、吃零食等挫事來分散注意力吧?
一直以來對猶太民族都有著難以言說的好感。他們的聰明勤奮以及在世界各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為世人矚目,甚至連他們的面容我都喜歡,尤其是女生,多半有著挺直的鼻樑,以及深邃的大眼睛,眼裡總是閃爍溫柔而智慧的光芒。
這樣的一個民族,卻一直經歷著磨難。一直到現在,以色列不曾得到過真正的和平,戰火蔓延,二戰期間,更是經歷了令人發指的瘋狂屠殺,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政權,將這個充滿智慧、善於創造財富的民族列為劣等民族,趕盡殺絕成為最通用的政策。一個個集中營林立,槍聲不斷,每一聲槍響,都是一個無辜的猶太人的倒下,有強壯的男人,有清秀的女人,也有稚嫩的孩童。
即使對這段歷史有不算太詳實的記憶,看《辛德勒的名單》時,還是一陣陣的揪心。力求還原於真實的一幀幀影像,讓我只覺影片持續時間過長,實際上對於那漫長屈辱的屠殺史而言,
三個多小時不過是滄海一粟的渺小吧?
即便如此,還是深深折服。辛德勒先生的拯救行為,猶太人的頑強、樂觀、聰明等美好秉性,納粹軍官的殘忍,歷歷在目,猶如乘坐時光機,回到那段令人不忍目睹的黑暗年代。
最喜歡斯皮爾伯格的地方正在於他並不刻意強調主人公的高大全的絕對美好,而是本著紀錄片的真實,因此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個真實的人,辛德勒先生的投機心理,做為一名商人的奸詐,最開始的對於猶太人的麻木,在影片開始便能輕易知曉,但這些並不影響他的偉大。不像國內許多人物傳記電影總喜歡在謳歌贊美的同時,把偉人的瑕疵一並抹去,不百分百完美誓不罷休,殊不知一個總是考一百分的好學生必定是一個無趣的學生,一個從來不曾萌生過任何小邪惡念頭的人也必定是一個乏味的人。
猶太女人的智慧與果敢實在讓我深深震撼。在納粹軍官要進行體檢,只留下健康的猶太人以作為工人時,那些瘦弱蒼白的女人紛紛刺破自己的手指,硬是擠出鮮紅的血液,姑且充當胭脂,而後抹在每個人的臉上,以便讓每一位女人看起來臉色紅潤一些,製造身體健康的假象。對生的渴望那般強烈,實在讓我唏噓不已。活著的人,為什麼要鄙薄自己的生命?不過又覺得自己甚愛說教,看了這樣的鏡頭,就要上升到生命誠可貴的高度,也實在多餘。在那樣艱難的情勢下,選擇生還是死都不容易,而在最壞的年代裡,每一位猶太人卻爆發出無限的勇氣以及能摧毀一切的團結,即使在有限的躲藏空間里,因為空間的逼仄,而拒絕更多的人的自私與決絕,看起來還是帶著一絲絲的果敢。
突然發覺自己幾乎就要把猶太群體當做本片主角了,事實上,每一位猶太人的鮮活、真實,才讓這部有意表現辛德勒先生的電影這般深入人心。我熱愛那個民族的抗爭、重建的勇氣、以及能屈能伸的柔韌。這部電影里看不到《南京!南京!》中以劉燁為代表的愛國硬漢角色,猶太人的群體堅韌卻一覽無余。順便多言一句,在看完該片後,便覺得南京一片的拍攝手法有多麼拙劣,妄圖從不同角度表現南京大屠殺,卻讓人對那段歷史更加模糊。我總覺得,真正尊重歷史的電影,不需要過多的鋪墊以及渲染,近乎於紀錄片的忠實,會讓電影更加好看。或許我始終熱愛敘事文甚於抒情文吧?
在影片的結尾,當收到倖存的猶太人送給他的金戒指,上有希伯來文: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一個世界,辛德勒先生應該是情緒坍塌,一直以來以為自己已經做的很好的正義勝利感也敗給了無力和沮喪,他指著自己的車,表示那能和歌德軍官換10個人,又指向自己的胸針,表示那能換2個人,甚至更多。他淚流滿面,抱怨自己的不夠努力,沒能賺更多的錢,以至於他能拯救的猶太人才區區1100多人。那一幕,著實讓我動容。在傾家盪產並且就要踏上流亡之路前,辛德勒先生終於徹底展示他偉大的一面,我肯定,他對於所有無辜的人類都有著宏大的愛。那一刻,居然好想哭。真正偉大的人從來不以自己的功績而自傲,卻還在檢討自己的不足引為罪孽。事實上,正如戒指上的箴言,辛德勒先生正是那段最黑暗歲月里的那道最亮的光。他的愛與付出,讓蒙受重創的猶太民族有了復興的基礎,看到片尾的文字描述,辛德勒猶太人已經有將近6000人時,深感安慰。其時是1994年,暌違15年過去,已經遠遠不是這個數字了吧?九泉之下,倘若有知,辛德勒先生一定會綻放舒心微笑吧?
在他簡單的墓碑上,擺滿了每一位扮演者及原型按照猶太儀式放下的石頭,最後一位緬懷者放上了玫瑰花。在罪惡橫行霸道妄圖一手遮天時,正是辛德勒先生的人性綻放的光芒,讓我們在漆黑里苦等也不至於徹底絕望。
寫到這里,已經是五味雜陳。一張張猶太人的倉皇表情、辛德勒先生的優雅剛毅走馬燈般晃過。辛德勒先生,我也想在你的墓碑上放上一塊石頭。
Ⅵ 辛德勒名單 100字觀後感
影片中很多細節是緊緊相鏈,並充滿連綿不斷的藝術氛圍。尤其是辛德勒相關的細節,例如睿智巧妙的交際行為,例如迂迴曲折的救人方式,例如看似紙醉金迷聲色厭馬卻隨時隱藏殺機的交際場所。因此基本是平靜而關注的看著這部電影,關注當中的每一個細節。看著作為納粹黨員的辛德勒冒著叛國的危險,用他的智慧、膽識和強有力的交際手腕,用他的堅強信念和定力,一次次的以自己的財產和生命作成本,去挽救一個個的猶太人。
過程中感動與震撼是時時都有的,但更為吸引的,是辛德勒言行舉止和堅定眼神所表現的人格魅力。所以在影片臨結束之前,心中的欣賞和思考,大於感動與震撼。
偉大的人性光輝,非凡人格藝術魅力。這部片子所帶給我的思考與啟悟、感動與震撼,它們的高度,是其他所有看過的片子都沒有到過的。以至於對這影片,我只有感動,只有感激,同時也嘗試著,學著去感恩...
Ⅶ 電影辛德勒名單的觀後感
當一個人的心在某一時刻有過了前所未有的傷痛、悲恨與無奈。這說明了什麼?我想他己經揣摩出何為生活的底層,一個民族以及整個世界的恥辱。那充滿血腥的片段,那毫無人性的殺戮,那驚恐的眼神、、、、、這一幕幕都展現在我們的面前,這一切的感觸和情景都源於一本小說《辛德勒的名單》在讀它時候,我總能感覺到一種隱藏在人性後面的非常詭異的危險在書中講述的故事裡探頭探腦,讓我在恐懼中極力想弄明白那是什麼。
小說的開篇,就直接描寫了辛德勒這個人,這個誕生於奧地利的年青人,是一個放盪的,充滿活力,不拘小節,對愛情不忠實的人,極力追求肉體感觀上的刺激,甚至在成年之後成為一個戰爭時期的投機商,大發國難財,而在戰前,他就已經加入納粹黨。這樣一個人,成為一個挽救一千一百名猶太人的英雄似乎不可思議。但就是這個人,在痛苦地明白了猶太人面臨的命運的時候,不惜代價,不顧自己的安危,傾家盪產,四處奔走,才最大限度地保住了一千一百名猶太勞工的生命,他的工廠生產不出一件合格的成品。對此,這個投機商人滿不在乎,他只在乎他的工人在當時惡劣的環境中是否能夠存活下來。他曾對他們說:你們不要害怕,你們和我在一起。這句用上帝的口吻說出來的話,被那些幸運的猶太人當作自己活下去的精神支撐。而他也終於做到了,那些被他拯救的猶太人,命名自己與自己的後代為辛德勒猶太人,這些猶太人現在遍布全世界。
在辛德勒整個拯救活動中,他一刻不停地周旋於黨衛隊或大或小的軍官之中,用金錢與個人魅力去打動他們,從而放他所庇護的猶太人一條生路。 在那些被辛德勒拯救的猶太人心裡,辛德勒就是一個神,因為與其它拯救者不同的是他本身就是一個納粹黨,一個生活優越的富商,所以他在戰中的所有行為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引領他的一定是他身上豐富的善良人性。在他眼中屠殺本身就是一種罪惡,不管它是罩在什麼光環下。這些想法讓他勇敢而堅定。他最後幾乎傾家盪產的逃亡給他本人也染上了濃烈的個人英雄主義的悲情色彩。
但一千一百名被拯救者與七百萬被屠殺者的比例實在是太懸殊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七百萬,這個數字龐大得讓人失去了概念.猶太人在初期心中還殘存的一線生存的希望也與他們的生命一樣逐漸被消滅掉,他們用盡各種手段逃生,甚至跳入糞池中躲避追捕,但其中的絕大多數還是被奪去了生命。猶太人因為長期的宗教教義的感化,認為只要馴順就會躲過災難,從而在被驅趕、被掠奪、被屠殺的時候幾乎沒有一點反抗,使消滅猶太種族的行動異常順利,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諷刺,因為到最後,馴順沒有挽救一個猶太人的性命。他們的姓命是如此的廉價,他們就是德國軍官的練槍靶,一聲聲撕心裂肺的驚叫,一雙雙驚愕的眼睛,一陣陣痛徹心扉的哀苦,應和的是德軍的歡呼聲,夾雜著德軍愉悅的心情,一聲槍響便意味著一個人的死亡,一片片猶太人倒在地上,這一切的一切都透過了德軍的雙眸,而反射出的卻是滿臉的蔑視,那隻不過是一種游戲,一種殺人的游戲,一種消遣時間的方式,不過如此、、、、、、這是戰爭嗎?它沒有任何戰略意義和經濟動機,它所面對的不是士兵,甚至不是一個國家,而是手無寸鐵的,分散於各個角落中默默生活的,沒有任何過錯的平民。讓猶太人死光就是它最終的目的。猶太人的遭遇是德國人、歐洲人以至全體人類的永遠的恥辱。
現在的猶太國家以色列精良的武裝與強硬的態度帶有強烈的自我保護色彩,我想這也是被魔鬼們以行動教化的結果,讓羊生生地也長出了尖利的牙齒。
德軍終於被處絕了,但一位在審判廳旁聽的猶太倖存者說了一句讓人擔憂的話,他說德軍作為死神每天都會出現在他的夢里。我想所有的魔鬼,他們至今活著,不只在猶太人的夢中,而是在每個人的靈魂中。
我在看完這篇小說的時候,曾設想如果我是辛德勒我是否會那麼偉大,如果我是德軍,我是否會那樣殘暴,但由於人性的怯懦,我不曾也不敢設想我如果是一名當時的猶太人我會怎樣,我會怎樣生存,怎樣死去。我寧願做任何人,而不願意是他們,因為他們的慘烈,因為我的懦弱。所以我在當時很可能也只是一個茫然無知的旁觀者。
這篇小說就是這樣一個引人思考的東西。我不想說它是一本多麼具有教育意義的書,但它確實有一種讓人警惕的東西,它所警告的不是人的某些習慣,不是人的某些品行,而是人的人性。
看它,就象進入了一間外形普通,結構嚴謹,光線陰暗的房間,房間里沒有門也沒有窗,但卻充滿著猶太冤魂的呻吟,讓我們時刻感受到巨大的恐懼與悲哀。當面對焚屍爐、毒氣室、與猶太人驚懼疑問的眼睛的時候,你永遠不能無動於衷。
Ⅷ 電影<<辛德勒名單>>1500字觀後感
辛 德 勒 名 單 觀 後 感
辛德勒名單拍攝於1993年。全片採用黑白模式,講述的是二戰期間一位本想借著戰爭發財的一個納粹黨員商人在看到一次屠殺後改過自新開始營救猶太人的故事。
不知道這樣講確切不確切。辛德勒便是那位納粹黨員。他開了家鍋碗瓢盆工廠,僱傭集中營中的猶太俘虜,憑借廉價的勞動力以及軍方的支持發財。他只需為軍方支付廉價的猶太勞動力的錢即可。猶太人在集中營中可以被肆意殺害而無需任何理由,唯一的理由可以理解為納粹軍官想殺人。一個夜晚,軍方出動,開始了屠殺猶太人的行動,辛德勒看到了這一幕,他被深深震撼,迷茫的不知所措,若有所思。辛德勒有位猶太會計,他是辛德勒的得力助手,在他的一番話下,辛德勒最終決定盡力拯救這些猶太人。他盡自己的努力從集中營中帶走更多的猶太人進自己的工廠,而猶太人也知道,進了辛德勒的工廠便是安全的。阿曼是集中營中一位為首的納粹軍官,他兇狠殘暴,在猶太人心中,看到他既是看到死神。
在與辛德勒的一次交談中,趁著喝醉酒,辛德勒告訴阿曼說君王都會寬恕別人。阿曼若有所思。第二天清晨阿曼沒有像往日一樣殺人,而是出奇的赦免了將自己馬鞍掉在地上的猶太男孩,可當他照鏡子時才發現,原來秉性難改,他迅速跑到陽台,對已經下樓的男孩開了第一槍,也許是出乎他的意料,男孩並沒有逃跑,他又開了第二槍,男孩還是沒有逃跑,也許這時男孩想著自己已經難逃一死而沒有任何必要跑掉了,也許阿曼受到男孩的刺激而像男孩開了第三槍致命的一槍...男孩死了,阿曼還是阿曼沒有任何改變。全部為黑白的鏡頭中出現了一個紅色的身影,他是一個無辜可愛的小女孩。第二次出現便是在焚屍場上。關於片名叫辛德勒的名單是這樣的:辛德勒要回家鄉,他想借機以開軍工廠為名帶走1000名猶太人以免他們在這里被殺害。而辛德勒只能用像阿曼付費的方式帶走他們。辛德勒為此支付了幾乎全部財產。不料,滿載猶太婦女的一輛火車中途停錯了站,進入了納粹又一個集中營。。婦女被勒令脫掉衣服進入一個鐵門的黑房間,本以為是傳說中的毒氣房,當浴頭噴出水時婦女們笑了,原來他們還可以活下去。當辛德勒知道這件事情後,他又用金錢收買這里的軍官,帶走了這些猶太人。來到辛德勒家鄉的軍工廠,七個月這些猶太人沒有生產出任何一件軍工產品,辛德勒面臨破產。而後,二戰終於結束,這些猶太人終可以存活。這些猶太人即是名單上的1100多人。戰爭結束,當辛德勒得知還有幾個猶太人沒有進入這份名單時,他痛苦不已,他為自己沒有多拯救這幾位猶太人而懊惱傷心。。。有句台詞留給我深刻印象,是一位猶太媽媽見到他的女兒說的:片刻的生命,終究是生命。說的太對了,無論何時,哪怕苟延殘喘,片刻的生命終究是生命啊。
看《辛德勒名單》是需要耐心的,要忍受數個小時的壓抑,要忍受單調的黑白,要忍受緩慢的敘事。我第一次看,以為電腦壞了,怎麼是黑白的。第二次看,知道電影本就是黑白的。黑代表深夜,白代表陽光;黑代表絕望,白代表希望;黑代表沉淪,白代表誕生;黑代表罪惡,白代表善良。只有黑白的世界才能顯示那個時代。
說實話,我不大喜歡看《辛德勒名單》,不喜歡不是因為電影拍得不好,而是我的心難受。我看了《辛德勒名單》之後,沒有看第二次,不要看。但是我尊敬斯皮爾伯格導演。這個偉大的導演,世界上沒有幾個導演如他,能把藝術片拍得好看,也能把商業片拍得深刻。難怪,有人這么極端地說:沒看過他的電影,不算看過電影。
《辛德勒名單》使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在二戰時候,納粹軍是如何殘殺猶太人的。當人們即將遺忘這段歷史時候,斯皮爾伯格不失時機拍出這部電影,花費十年心血,詢問許多的歷史學家,詢問了許多的猶太人看法。為了拍攝這部影片,斯皮爾伯格首次放棄了慣用的電影特技,也拒絕請好萊塢影星主演,收集了大量的相關資料,請來了當年集中營的倖存者作副導演,並請被辛德勒拯救的猶太人作影片的顧問。斯皮爾伯格耗費了2300萬美元就完成了這部長達3小時15分鍾的影片,並謝絕了片酬而將全部個人贏利捐獻給美國大屠殺博物館。
正因為此,這部反省歷史浩劫的人道主義之作,其思想性和藝術性都達到了空前深度。在次年的奧斯卡評選中,《辛德勒名單》一舉獲得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最佳剪輯、最佳音樂獎。當時的總統柯林頓在一次正式的新聞發布會上嚴肅地說道:「你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去看這部電影。」
於是斯皮爾伯格和《辛德勒名單》一起在電影史永遠流傳下去。
談到這里,我說點題外話。前不久,皮爾伯格請辭奧運會藝術顧問,顯然承受了很大的政治壓力。在拍攝了電影《辛德勒名單》後,斯皮爾伯格專門成立了研究猶太人種族滅絕問題的基金會,而當美國國內有人專門撰文將達爾富爾內戰渲染成「大屠殺」、批評他漠視達爾富爾人權狀態時,他的身份決定了他必須作出請辭選擇。其實,皮爾伯格的辭職是政治斗爭的結果。
《辛德勒名單》感動我的是,影片中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情感。無論是納粹軍還是猶太人。猶太人在黑暗境遇里的所散發的人性的光輝,和在殺戮中忘記自我的納粹軍官所沖擊的人性之惡,他們之間的強烈對比,使得我們不得不思考——到底是什麼使得人如此殘殺同類,而在處於軟弱處境的人如何掙扎著希望,目睹砍向他們的屠刀寒光?
在人被戰爭機器撕裂之時,唯有靈魂最深處的未滅的人性還在支撐著,對抗著戰爭的機器,才使得人類最後不被毀於這樣的互相殘殺。辛德勒就是表現這樣可敬可親可泣的人性,挽救了數千猶太人性命。罪惡有多大,善良就有多大。善良是罪惡高壓下所產生的反作用力。
談到這里,我再一次唏噓:中國為什麼沒有這樣反映抗日戰爭尤其南京大屠殺的電影?幾乎所有有識人士認為:國際社會對「南京大屠殺」沒有關注,是因為中國還沒有為此誕生引人深思又感動人心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