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加繆《局外人》的讀後感
《局外人》是法國著名存在主義作家加繆的第一部小說,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整部作品以平淡語言敘述,通過主人公心理與外部環境的描寫,反映了主人公默而索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即默而索是這個世界的局外人,他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小說以默而索母親的死開篇,母親的死並沒有讓他過度的傷心,他甚至連母親的最後一眼都不看,也不流淚,將母親埋葬後,他為回到阿爾及爾離開那鬼地方而興奮不已,「我想到我要上床睡它十二個鍾頭時我所感到的喜悅」。回到阿爾及爾,他便和女友鬼混在一起,游泳、看滑稽電影,他早將母親之死拋之腦後。對於老闆的調任巴黎,他的回答是「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麼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並不使我不高興」。而女友的求婚,他的態度是「怎麼樣都行」。鄰居萊蒙請他寫信,讓他幫助自己對付自己的情人,他想都沒想,欣然答應,「他問我是不是馬上寫不方便,我說不」。而他不知道,他在不自覺地捲入一場斗毆中,最後在海邊,他開槍打死了一個對手。 接著,他被審判,雖然他有罪,但對他的指控卻讓人發笑。對母親的死無動於衷成了檢察官手中的把柄,他振振有詞地說道:「我控告這個人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於是,默而索被判了死刑,但他似乎對這一切毫不在乎,當他知道上訴無望之後,他依然平靜地等待著死亡,並拒絕向神父做自己最後的懺悔。 整篇作品以時間為線索,可歸納如下:母親之死—→被調任與女友求婚—→幫鄰居對付其情人—→開槍殺人—→被判死刑。整個過程似乎默而索都是一個「局外人」,他對這個世界似乎麻木了,對於一切東西,他都接受,唯獨最後拒絕對上帝的懺悔。 但我認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時時刻刻參與到這個世界當中,他一心想按自己的方式活在這個世界上。之所以把母親送進養老院,是因為自己和母親無話可說,而養老院里有許多老人作伴,他「明白為什麼她要在晚年又找了個『未婚夫』,為什麼她又玩起了『重新再來』的游戲」,他認為「母親已經離死亡那麼近了,該是感到解脫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所以,對默而索而言,真實情感與外在的表現並無關系,他雖傷心,但母親的死並不會讓他流淚。對於老闆的攤派巴黎,他並沒有雄心大志,他知道「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麼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並不使我不高興」。女友的求婚,他認為「這無關緊要,如果她想,我們可以結婚」。以上兩點說明默而索對自己擁有的一切已知足,他不是一個對生活貪婪的索取者。出於對鄰居的幫助,他寫信幫鄰居對付其情人,殺死阿拉伯人是因為他當時產生了幻覺,他看見「刀鋒閃閃發光,彷彿一把寒光四射的長劍刺中了我的頭」。在監獄里,他屢次拒絕接見神父,因為他不信上帝,是因為他「對自己有把握,對一切都有把握,比他(上帝)有把握,對我的生命和那即將到來的死亡有把握」。到離死前,他「體驗到了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我過去是幸福的,我現在仍然是幸福的」。 但默而索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顯然與整個社會要求它的成員信守的傳統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是互相排斥的,這個世界不斷在排斥他,所以他成了這個世界的「局外人」,被處決時,他發出了最後的喊聲:「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美,為了使我感到不那麼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
『貳』 看完加繆《局外人》後的感受
《局外人》是法國著名作家阿爾貝·加繆所寫的小說,描述一個叫默而索的年輕人安葬母親之後,一直到因為防衛過當致人死亡而被判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說語言冷靜又乾脆,稍嫌單調的敘述揭示了默而索復雜的內心世界。
小說開頭一句即是:「今天,媽媽死了。」不知所措孩子一樣的口氣,大凡成人提到該類事,會尊稱母親,可是默而索卻不是。接著又是一轉:「也許是昨天……」,不經意間,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經心和恍惚。接下來,讓人有點憤然,他從頭到尾沒有哭,還在母親遺體前抽煙。第二天,他就遊玩的不亦樂乎,帶女友回家過夜。還幫一個名聲狼藉的鄰居懲罰他的情婦,因為「沒有理由不讓他滿意」。女友要和他結婚,他覺得「怎麼樣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愛她,他竟然說「大概是不愛她」。最後迷迷糊糊殺了人,對於法庭上的辯論也不關心,好像與他無關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與其說是因為殺了人,不如說因為被指控「懷著殺人犯的心埋葬了母親」。在臨刑前夜,他拒絕神甫,卻想起媽媽。小說最後一句:「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麼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許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讓讀者不由震驚!
小說的開頭和結尾,都是那麼不凡,使得中間的有點枯寂有點冷淡的述說,頓時變得意味深長,平淡中現出深刻。作者把《局外人》的主題概括為一句話:「在我們社會里,任何在母親下葬時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險。」這種生存的荒誕感,人和社會的剝離的痛楚感,才使得小說有深沉的哲理。事實,評論界把《局外人》標簽為哲學小說。
問題是,默而索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從上面的簡述,默而索似乎是個冷漠的人,因為在母親下葬時候竟然不哭。默而索為什麼不哭?小說最後解釋道:「媽媽已經離死亡那麼近了,該是感到解脫,准備把一切重新過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來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這樣的「理性」使得他和整個社會道德系統脫節。
我們活在社會,必須接受傳統的價值觀,如感情,愛情,事業,金錢等等。我們不能不遵守約定的風俗習慣,譬如母親下葬時候要慟哭,娶一個女人時候要說「我愛你」,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解。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背離這一切,那麼無疑就成為社會這個「局」外面的人,最終被社會拋棄。
在社會拋棄了默而索,默而索也同時拋棄了社會。雖然生活在社會中,可是價值觀游離在社會之外。默而索的悲劇在於——他沒有明確否認永恆,但是也不為永恆做一點努力,是一種含糊的態度。當大家都這樣解釋世界的時候,默而索卻要另外的方式來理解這個世界,難免成為局外人。
生存的無奈,在於精神往往和肉體的分裂,人和社會的背離,生之無限渴望和死亡無限逼近的矛盾。於是生存有時候就很荒誕。
仔細想想,我們每個人都是局外人,或多或少。譬如差生在課堂上,成為局外人。乞丐在繁華都市,成為局外人。每個異類,在他的特定環境里,都是局外人。默而索游盪在我們周圍,千千萬萬,每個孤獨的背影,詮釋了生存的荒誕和無奈。
『叄』 《局外人》讀後感
《局外人》讀後感
糾纏與解脫,幻滅與真實,拘禁與自由,愛與救贖。於他,沒有什麼悲傷逆流成河,更沒有什麼思之如狂,因為已經做好覺悟的人,早已失去了人性的自由和廣闊。深以為終有一日將會塵埃落定,卻忘了思考自己是否還有時間去等待。
人生的荒誕和虛無,總以那般優雅而高貴的姿態,隔斷了,他的望眼欲穿。於是變成了一個局外之人。
我甚至可以想像得到,莫爾索在最終的法庭上等待著判決的樣子,沒有彷徨,也沒有畏懼,就那樣淡然地環顧著四周,靜靜地聽著律師和檢察官激烈的言辭。曾相信自己的刑罰將被減至最低,但判決卻是死亡,而其中心原因竟是在母親遺體前未哭,抽煙,第二天陪女友等。確實,這是事實,但也早已脫離了原始的案件,唯一牽扯上的不過是說此為能證明他的殘忍無情,因而能預謀好去殺人。
這就是法律,判決一個罪犯,一個只能稱為局外人的罪犯?這就是現實,讓一個真實的正直的人面對社會的譏諷?這就是一個人該有的權力,連死亡之前,還要受到神甫的精神壓制?我尚記得莫爾索每一句「媽媽」,語氣的親昵,尚記得他從開始的正常不過,到最後承認自己是異類的無奈。但當他面對所有的痛苦時,卻仍舊期望著,「我期待處決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來看熱鬧,他們都向我發出仇恨的叫喊聲。」
這時已然只剩下了對社會的諷刺。
社會現實扭曲著一個原本完整的人,直到殘缺不全,血肉模糊,卻仍不放過,必須毀滅。正如書末說,生命接近死亡所感到的是解脫。只有死亡才能洗刷罪惡。問題是他到底有沒有這般重的罪。罪惡至死刑,罪惡到一切的罪惡都只是強加上去的罪惡,罪惡到連想想都是罪惡。直到整個生命都只剩下了罪惡。唯有虛無與無盡的荒誕將隨無辜生命的逝去得以永存,卻死的毫無價值可言。哦!對報社也許能產生點微小的利益。
不論是女友瑪麗,還是損友雷蒙,在檢察官犀利的言辭面前所有的語言都只是蒼白而無力的證詞。他們是不同的人,卻都在最後變成了同樣的角色。比如說雷蒙惹到別人卻把無關的好友主人翁莫爾索也拖下了水,瑪麗深愛著莫爾索卻在最後說著可以指認莫爾索殘忍無情,道德敗壞的言辭。他們都是無意的,但可以說是無辜嗎?那莫爾索呢,同樣的無辜,卻因為糊塗而成了罪犯,且被判決以死刑。還有鄰居沙拉瑪諾老頭與他那生了病的西班牙獵犬,老頭在狗還跟著他的時候只懂打罵,丟了時,終於傷心。而事實是,在這樣一個社會階層中不論誰犯了錯都是錯並且是永遠無法挽回的。
當然,我們不能說主角太笨,也同樣不能抨擊社會是有多麼的虛假,因為沒有了掩飾就不是一個完全的社會。只不過真正不幸的卻是成為一個被社會所排斥的局外人。因為在那時,如同莫爾索,一個內向的人,因為內向的性格變成了冷酷無情,一個沒有野心的人,因為隨意的態度變成了殘忍凶惡。設想,就算是法律不給他死亡的制裁,在不斷承受雙重精神暴力後也終將走上死亡的路途,一切不過是殊途同歸。這個社會永遠也容納不下這樣一個獨特的,淡然的,對生活報以不在乎態度的人。世人所認可的不過是大眾眼裡的正常與自然。包括人本應有的慾望及自私。然後這樣一批人組成了競爭的社會,而他們只認可和他們一類的人。
當他在逼仄的鐵牢里看向黑暗的卻無比廣闊天際時,也許只剩下了被塵埃遮住了的唯一的眼,其實生命,早已一無所有。到最後的最後塵埃依舊以那般優雅而高貴的姿態,隔斷了,他的望眼欲穿。這是社會的現實,也是現實的人生。
人何以無跡,眼前滿是塵埃。局內的事實卻尚未落定。
『肆』 局外人完整版電影
姜佑澤-局外人-國語-953012.mpg
『伍』 局外人的電影劇情
故事講述了一名美國大兵、前戰犯,二戰後在日本黑道迅速崛起的故事。
『陸』 求小說讀者幫寫路遙的《人生》讀後感,或者《局外人》讀後感!!!
致所有即將畢業的大學生
人生如風,是可以穿越荊棘的!
——題記
畢業在即,尋找工作的事情如翻江倒海的浪潮肆意地撲打過來,在這個岌岌可危的關頭,在這個風雨飄搖的時刻,我像浪尖上一隻小船。一切,於我,是那麼的無助,那麼的艱難。
在這個風雨如晦、步履維艱的人生旅途上,我翻開了路遙的《人生》。原來,我在揭開主人公人生扉頁的同時,也揭開了我自己人生的另一頁。
「一切毫無辦法,嚴峻的生活把他趕上了這條塵土飛揚的路。」
《人生》的主角叫高加林。和我們一樣,他二十齣頭,有一定的學識,有滿腔的熱情,有高遠的理想。總覺得自己會像一隻大鳥,撲騰著翅膀,在祖國的蒼穹翱翔。
和很多農村青年一樣,他出生於山窩窩,父母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苦命的父母含辛茹苦供養孩子到縣城讀書,為的就是孩子今後能吃上一碗「公家飯」,去除身上的牛糞味。
但生活偏偏要對高加林開玩笑,由於社會的黑暗,高加林被人從教師崗位上刷下來,重新變為農民。
為了生活,昔日為人師的他要提上籃子到集市上叫賣。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他的難堪。
有學識的人把尊嚴看得重於自己的生命,雖然做農民不是一件沒有尊嚴的事,可是一個曾經被人捧上天的人,現在摔下來了,他一定會比其他人痛上一百倍。就像一個氣球,吹得很大很大,終於炸得粉身碎骨。
而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旁人的冷嘲熱諷。
這多麼像現在的我們。四年前,我們考上大學,四里八鄉的人都豎起了大拇指,為我們戴上了「知識分子」的高帽。從那以後,我們成為了孩子們學習的楷模,家長們總說:「看看隔壁家的×××,認真學習考上了大學,將來一定有出息。」
可是,四年後,我們回來了,沒有加官進爵,沒有衣錦還鄉。我們難受的是旁人奇異的目光,更忌諱旁人無心的詢問——在哪裡工作?月薪多少?
一切毫無辦法,殘酷的現實把我們趕上了一條更現實的路,四年來無憂無慮的生活結束了。就如一場夢,現在被驚雷炸醒。
「生活的變化真如同春夏秋冬;一寒一暑,差別甚遠!三年前這樣的夜晚,他或者在明亮溫馨的教室里讀書;或者在電影院散場的人群里,和同學們說說笑笑走向學校……
現在,他卻拉著茅糞桶,東避西躲,鬼鬼祟祟,像一個夜遊鬼一樣。」
生活的步伐往往不遵循經濟學「等量代換」的原理。人生,常常都不是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
生活對高加林是不公的,讀書的時候,他比別人付出更多,他比別人天資聰穎,他比別人才華更甚。但不意味著,他比別人有更輝煌的事業。我想,讓他更無奈的,是這個不公正的社會——很多人走後門,搞關系;是這些不平等的眼光——人們歧視他是農民出身,土包子。
於是他只能走回他父親的路,用橛子在土地上書寫人生的詩行。而昔日的同學,憑借著家裡的關系,或是某某局的科員,或是某某單位的儲備幹部。
生活就是這樣不公;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突然想起郭敬明曾寫過的一句話:「十二歲之前的生命都像凝聚成那一個相同的點。而在十二歲那年,生命朝著兩個方向,發出迅速的射線。」
的確,二十三歲的我們也一樣。也許一年前,我們都坐在同一間教室里聆聽同一個老師的同一種教誨。但是十年後,有的人或是飛黃騰達,加官進爵;有的人卻要為三餐節衣縮食,奔波忙碌。
看慣這一切的高低錯落吧,生活最真實的面貌就是這樣。不想和別人的差距拉大,我們只有奮斗、奮斗、再奮斗……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柳青
這是寫在《人生》扉頁上的一段話,路遙借用柳青的這段話概括了高加林的人生,當然,也啟發了我們的人生。
高加林在人生不得志的時候依然點燃理想的火種,照亮了生命里漆黑的路途。他的生活道路真的遇上很多岔道口。後來,他憑著真才實學平步青雲了,但在愛情這個岔道口前,他走錯了——他拋棄了昔日和他同甘共苦的愛人巧珍。
「究竟是生活開了他一個玩笑,還是他開了生活一個玩笑?」
是的,在未來的生活里,我們也會遇到許多的岔道口。我們在保持生活熱情的時候,或者,真的要增加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
「我們要有堅強的性格。一個軟弱的人不能長期勝任艱苦的勞動。性格的堅定是建立在信仰的堅定的基礎上的。一個人要對社會、事業等方面沒有正確的認識和堅定的信仰,也就不可能具有性格的堅定性。而一個經常動搖的人怎麼可能去完成一項艱難困苦的事業?
性格也不不完全是天生的,主要是在長期社會生活中形成的。我們不僅要在創作實踐中,更重要的是應該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尋找困難,在不斷克服各種困難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性格。不要羨慕安逸和享樂,不要陶醉在一時的順利和勝利中,我們應不斷的強迫自己自找苦吃!
對生活應該永遠保持熱情!……」
這段路遙寫在《人生》序言裡面的話,是我要對我自己以及更多即將走向社會的人要講的話。
人生就如一陣風,它是能穿越荊棘的。只有穿越過荊棘,這陣風才能吹綠萬山遍野,才能吹來萬紫千紅,才能迎來人生的春華秋實!
『柒』 局外人 電影
《局外人》說是要拍成電視劇,所以不會拍電影了
而且原作很長,要是拍成電影的話,恐怕不會好的,因為時間限制,好多想表達的都無法呈現。
所以就好好期待電視劇《局外人》吧
『捌』 誰能給我一篇電影觀後感,大約550字
很久之前就聽說一部籃球電影《扣籃對決》要上映,昨天終於是有時間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裡面最吸引我注意的就是《家有兒女》裡面的小劉星也在裡面飾演角色。他在裡面演的是猴子。先不說劉星的表演,說說這部電影吧。
看完電影之後最大的感觸就是,這是一部完全沒有特技的電影。籃球曾經是我少年時候的夢想,夢想著像喬丹一樣飛翔在藍框,夢想著像艾弗森一樣突破過人。沒想到電影里的小主人公們做的夢和我年輕時候的夢一樣,他們做到了我沒有實現的夢!
影片的一開始就把籃球這個主題引了進來,一個瘦瘦的大男孩,編織著自己的籃球夢。青春勵志題材的東西,一向都是很首觀眾追捧的,這部影片也不列外。不過這部電影,更像是一種嘻哈風格的勵志電影。街頭籃球這個主題下,嘻哈文化是一定不能少的。Jason這個人物的出現填補了這一點。嘻哈的勵志,正是這個年代的孩子們願意看到的東西。他們厭倦了教課書般的說教,更喜歡以另外一種方式去釋放他們的年輕和活力。我想如果所有的青少年都看這部電影的話,那麼他們更願意把自己的激情用到籃球場上。這一點上導演做的很好。用一種游戲的方法來教育孩子。當然這不是一部教育題材的電影,這些側映出來的東西就不知道觀眾能不能消化吸收。
總的來說這部電影能打90分,題材切合奧運之年的精神,內容也是十分健康,積極向上,劇情的安排上沒有用很多復雜的手法,簡單易懂的故事,可以讓所有的人都能很容易的看明白是怎麼一回事。這一點和很多國內的電影不同,導演總是喜歡拐彎抹角的說事情,好像只有引人入神的故事情節才能吸引觀眾。這樣的安排可能和導演的性格有關系,據說導演是在外籍華人,西方文化的影像,使得導演在做這部中國電影的時候,更像是一部外國電影的風格,簡單的開場,直奔主題的內容。這可能就是中國人和外國人的不同吧。其實越是簡單的東西,越是難以做好,能夠把簡單的故事拍出內涵,能夠讓簡單的東西做的引人入勝,這才是一個導演的功力所在。美中不足的地方當然也有,不過我們不能忽視一個問題,作為一個小成本的電影,資金是最大的障礙,現在的電影就是一項燒錢運動,沒有錢是不可能有那麼大手筆的製作的,不過這也成全了導演的一個願望,那就是不用特技。很多大成本的電影很多的資金都是用在了電腦製作上。這部小成本的電影沒有那麼多的資金去做特技處理,反而給觀眾帶來了一部最真實的籃球電影。這也不正是我們最想看到的東西嗎?真實,原始的電影製作在現在是很難看到的了。
越是真的東西才越能打動人。總之看完之後帶給我的感動遠遠大於《大灌籃》。同是籃球電影,如果朱延平導演換個題材,不要拍攝籃球,把這些演員編織起來拍攝一部武俠片的話,我想效果會比拍攝籃球題材強一百倍。兩部電影看完之後,我給《灌籃》打50分,要是沒有周傑倫可能只有30分。恰恰相反的是,《扣籃對決》讓觀眾們從新認識了籃球,認識了人生的價值觀。讓我們這些久居城市的人們回想起了自己的成長之路。那不就是我們一步一步走來的原始寫真嗎!
用一句話來結束這部電影的觀後感就是:年輕就應該飛翔!!
『玖』 電影《局外人》簡介人物怎麼樣啊
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