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只要有家在——《2012》觀後感
[只要有家在——《2012》觀後感]
2011年8月17日,星期三,多雲
電影《2012》是2009年大型災難片,這是一部迄今為止在中國反響最大、掀起了「世界末日」浪潮的科幻片、災難片!
《2012》的場面是震撼的,我出於好奇、震撼和感動,完整地看了三遍,感受頗深,因此,忍不住要講述自己的「末日旅程」,只要有家在——《2012》觀後感。
第一次「末日旅程」完全是出於它的名聲。
終於看了聽說很久的《2012》,總體感覺是「震撼」。《2012》中出現了太陽不穩定的高發期,這一點已有科學證實,於是出現了一系列的災難:10級左右的大地震幾乎遍布全球;地球磁極減少80%,導致南北極嚴重錯位,幾乎顛倒。美國太平洋海岸成了南極點;地殼漂移,城市沉入海底,掉進深淵;高達1500英尺的海浪席捲陸地;夏威夷成為一片火海,到處是在地震留下下的「傷痕」……
看過《2012》的,心都被恐怖的畫面所填滿,所有人都在不安地懷疑、詢問,2012年地球毀滅是真的嗎?我想:導致這種心理的原因還有一個,之前無數的科幻片中提到的時間都是在50年後的時間段,距離我們很遙遠,我們考慮不到,但2012就在眼前,而且2012還被強調出來:電影題目便是它!
我在看過《2012》之後的兩個月時間里,多多少少被它所影響,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你看《2012》了嗎?感覺怎麼樣?《2012》帶來的恐懼感,讓人們產生出種種不好的聯想,我也很想知道答案,但慢慢地我便釋然了,因為豈人憂天是沒有用的,我們無論怎樣想,該來的終歸會來,不該來的想破腦袋也沒有,所以,《2012》倒是讓我更珍惜現在、珍惜生命、珍惜眼前的一切了。
第二次「末日旅程」是為了讓媽媽也感受一次震撼。
第二次看《2012》我看到了不同的人、相同的現實社會現象。《2012》中有許多典型的例子,例如:電影中有個胖的俄羅斯大款,在現實生活中同樣不少,中國的富豪們遠遠不及,他們被稱為:超級爆發戶,於是就有了電影中那輛先進又伴有搞笑的聲控名車。哦,還有那兩個跋扈的富二代。
導演似乎是不太喜歡英國王室,不然不需要那個貌似英國王室或貴族的帶著愛犬的上方舟的富太太,那一幕真滑稽,頗有趣。
有一點,我想說,有信仰並與本國人民在一起的領導人是值得我們尊敬的,如留下來的美國和義大利的領導人,盡管他們的信仰不同。我只希望真到了那一天他們真的會留下。
我想,非洲各國應該是不在這四十六個國家裡面的,不過沒關系,因為還有非洲裔美國人在,非洲裔是不會因為這次災難而消失的,而最終,他們又回到了自己的根——非洲大陸。
最後是中國。至於中國,軍人是嚴肅的,嚴肅得不近人情;工人是無私的,可憐的。我無法准確理解軍人們認為的「普通人是沒有機會的」,雖然成千上萬的貴族、高層也如此認為,雖然他們自己是工具,很可能也會被拋棄在方舟之外,但我仍然無法接受我心目中軍人「一絲不苟」的把沒有票的美國一家人拋棄在冰凍的中國大陸上。那個藏族工人是善良的、老實的,我同情所有建造諾亞方舟的中國工人,就像幕僚長反問的,難道那些中國工人都要上船嗎?美國人同樣是虛偽的,因為就算那兩位科學家(博士),也不會覺得欠了中國的造船工人的。
除了人們的內心,我還「欣喜」地注意到美國人一反常態,居然把拯救人類的重任拋給了中國。
我想,一種可能是美國終於認識到了中國的崛起,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已經不容忽視,中華人民的力量他們不敢再小視、瞧不起;另一種可能就是,正因為中國的強大,他們認識到了這一點,並充分利用了它,用它來幫助自己,幫助全世界的有錢人度過難關。我想,中國是樂意接受這項偉大並光榮的任務(使命)的,只是到後來,有「美國方舟」卻沒有「中國方舟」!
我曾看過網上針對這一點的評價,有迥然不同的看法:「……世界上還有哪一個國家,可以提供如此巨大的一個製造基地,而且是要秘密進行」,「確實沒有看到中國什麼事,僅僅是造了幾艘船罷了。中國人不要給自己臉上貼金了,這樣很惡心的。」
這件事情,我們誰都不能給正確的解釋,也許只有導演才最清楚。
第三次「末日旅程」是同學打發時間,也就是今天。
第三次的重溫《2012》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錢」的重要。人為錢死,人因錢生。
這部電影反映出的另一個問題:有錢就是王道。錢在自然面前好使嗎?之前,我一定毫不猶豫地說出:不好使!但,現在《2012》改變了我的想法,有錢能生存,觀後感《只要有家在——《2012》觀後感》。10億歐元,這不是一個小數目,我們甚至想都不敢想,但10億歐元一張方舟門票真的就是事實。我居然自己都覺得很可笑而忍不住查了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財富,驚奇地發現,比爾.蓋茨手中的「現錢」也才能買13張左右的門票!
當然也有例外,好人有好報,團結才能生存。我們的主人公一家人也活了下來。但反過來一想,真正不花錢高價買門票而活下來的人一共才有多少個?屈指可數。災難面前,人人平等。這仍是這部影片想表達的思想主題。那些有錢人、富翁和各國的高級官員能逃到方舟上,他們保住了生命,但出於人性和自身的努力而獲得生命的人,他們還得到了生命中最美麗、最可貴的東西——家,大家。
其實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影片中各種人物的親情、愛情、責任的展示,以及人類不分國籍互相關愛、災難面前相互扶持。每個人物都是人類不同國籍和層次的典型代表,當然反面人物也是不可缺少的。
我們的主人公——「傑克遜」一家人,當他們偷偷進入方舟一路上相互扶持,尤其是傑克遜返回去檢修時,兒子對父親的愛終於爆發了,趁大家不注意,尾隨父親,兩人齊心協力在最後幾秒鍾解決故障,大門終於合上,巨大的方舟發動了引擎,整個船上的20萬人脫離了危險;諾亞回到母親身邊,媽媽問他爸爸呢,他說就在後面,可沒看到傑遜,母子倆抱在一起為失去親人哭泣,指揮中心的人們都陷入了默哀中,就在此刻傑克遜出現了,當他浮出水面與前妻、兒子熱情相擁的畫面通過監控顯示在大家面前時,所有人歡呼雀躍起來。這是人的本性。我被深深感動了,有什麼東西順著面頰落下來,這是我最感動、欣慰和開心的時刻。
美國總統,他再偉大也是一位父親,就在勞拉登上美國「空軍一號」以為父親正在指揮中心忙碌時,他打來了那個訣別電話:「勞拉,如果你在登機之前知道,我想你是絕不會離開的。」
再看我們的「反面一號」——尤里,他給了我極大的觸動。當方舟大門要關上時,尤里用盡全身力量將兒子舉起,扔上了方舟,而自己卻悲慘地葬身大海!我的心被突然刺痛了,眼淚不由自主地向下掉,尤里一直是我最痛恨的,他自始至終冷酷無情,這樣一個人物卻在生命最後一刻為了兒子犧牲,那一個拼盡全力的動作讓我記憶猶新,無論怎樣的人心中都是有愛的,我真正懂了他的父親。他漠視小人物的殘忍,以及在危難時刻毫不猶豫地丟掉信任他的拳擊手和戰友時的無情,在那一刻徹底消失!他是一位偉大的父親,為兒子爭取活著的權利!將希望全部寄託在了生命尾聲的那跳躍著向上的一舉!
看完《2012》,我問同學:「如果末日來臨,你會怎樣?」她笑了一下:「我們是沒有錢上方舟的,我會……」她不說了,也許她自己也不清楚。
如果災難來臨,我們誰都逃不了,就把親人多看幾眼,然後親親臉頰和額頭。就像博士在印度的那位偉大朋友,死亡前最後一個舉動是一家三口相擁著等待海嘯的來臨和死神的降臨,毫無畏懼,面帶笑容,也許親情真的可以戰勝一切更為偉大吧!
「如果末日來臨,我想,我會和父母一起甜美地睡上一覺,在夢境中離開世界,那是最幸福的死亡方式。」同學驚訝地望著我,她的眼睛一閃一閃,打趣地問:「你睡得著么?」我無奈地說:「誰知道呢!」
那個中國藏族老太太說:「我們都是地球的兒女!」這句話道出了人性的良知,也是對影片中那個個對生命的尊重的行為的詮釋,她代表了最平凡的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民。
最後災難結束,地球平靜,女兒問:「我們什麼時候回家?」父親說:「我們到那裡建立一個新家好嗎?」
「只要我們在一起,哪都是家」
地球是我們最大的家,你的親人是你最溫暖的家。只要有家在,什麼危險都不怕,只要有家在,「2012」也無所畏懼!
……
〔只要有家在——《2012》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2. 電影《我想有個家》觀後感
看了《我想有個家》之後,我覺得那個叫小花的小女孩很愛那個爺爺,也很愛嬸娘、叔叔。雖然爺爺、嬸娘、叔叔都不是她的親人,可是小花把他們都當成親人一樣對待。爺爺出去幹活了,突然天下大雨了,小花拿著衣服去找爺爺。嬸娘得了一種病,那種病會讓人生不出孩子。小花聽說了這件事,她每天放學之後就跑到山上去抓螞蚱。開始的時候嬸娘不喜歡她,是因為多一個人就少一碗飯,可是後來因為小花做的事情太感人了,所以嬸娘就喜歡她了,還讓小花叫她娘。小花很認真在學習,所以她每次考試都考第一名。後來她考上了大學,後來她回到了那個養她的小山村,當了一名老師。我要向她學習,學習她身上的亮點:有一顆感恩的心;非常勇敢;會孝敬老人;熱愛學習,努力學習。我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3. 宣傳片《家》的觀後感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動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忽然封建勢力的沒落,是文學史上的里程碑。
覺新是這部小說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由於他處在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為維護這個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採取「不抵抗主義」。他與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戀情,但是在這個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們作主的。他的父親為他做了親,他沒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親為他安排的一切。雖然他的內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說一個「不」字。而後他與妻子瑞鈺成了親。祖父死後,陳姨太以「血光之災」為由,不許瑞鈺在家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到城外去。這事對覺新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但他還是接受了,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為他,鬱郁寡歡而死。然而對於這一切悲劇的發生,他無力反抗,甘願繼續痛苦地過著「舊式」的生活。
小說中的另一個典型角色覺慧,覺新的弟弟,卻有著與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說典型地塑造了覺慧這個大膽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積極參加了學生聯合會組織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動,猛烈抨擊封建家庭。在婚姻問題上,他敢於沖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對於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他也敢於大膽反抗。最後,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
《家》還重點描寫了幾個有著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鳴鳳和瑞珏。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鬱,瑞珏賢慧,鳴鳳善良卻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作品通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際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的人們的迫害,強化了全書主旨。
《家》是一部充分體現了巴金創作成就和風格的優秀作品,它充分顯示出了巴金在現代文學小說創作領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覺新的悲劇
覺新是巴金先生筆下的《家》中十分重要的人物,也是一個個性極其鮮明的人物。巴金先生也曾說:「我應當在覺新身上花費更多的筆墨。」可見,覺新這一人物在作者心中的分量以及其舉足輕重的地位。
可以簡單分析一下覺新這一人物形象。覺新這個人物可以分作兩個階段來看。第一階段是他從小直至中學畢業。這一階段的覺新,還沒有感受到命運的殘酷,而且又是那樣的出眾。「他生來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聰穎,在家裡得著雙親的鍾愛,在私塾得著先生的贊美……他在愛的環境中漸漸地長成……在中學里他是一個成績優良的學生……他對於化學很感到興趣,打算畢業以後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學里去繼續研究,他還想到德國去留學。」他在一番順境中成長,憧憬著美好的未來。正如書里所寫:「他的腦子里充滿了許多美麗的幻想。在那個時期中他是為一般同學所最羨慕的人。」如果沒有大的變故,覺民將一步步朝著自己的理想邁進,走上人生的坦途。
可是命運卻在此時跟她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他的未來從此改變。從中學畢業開始,覺新步入了他人生的第二階段。僅僅因為長輩間在麻將桌上的矛盾,他痛失了青梅竹馬的愛人,與一個不相識的女子結婚。而這段婚姻竟是由抓鬮來決定的,如此荒唐的做法改變了他的一生。出國留學也隨之化為泡影。接著他在父親的安排下過上了大少爺應有的生活,也開始承擔起了大少爺應負的責任。他不是只知道吃喝享樂的花花公子,而是在父親去世後努力撐起這個家,雖然他的肩膀還是那樣稚嫩,可是他已被剝奪了青春。他必須要面對的大家族裡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許多有形和無形的箭便開始向他射來。」「在和平的、愛的表面下,他看見了仇恨和斗爭,而且他自己也就成了人們攻擊的目標。」開始的他並沒有選擇沉默,「他憤怒,他奮斗,他以為他的行為是正當的。然而奮斗的結果只給他招來了更多的煩惱和更多的敵人。」他的斗爭毫無結果,反而會把他拖得更加疲憊。於是他選擇敷衍家人,「他犧牲了一部分時間去討她們歡心,只是為了想過幾天安靜的生活。」他苟且度日,把曾經的夢想拋棄,直到有了孩子,他才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己的未來。可是,無法迴避的是,他還要在那個大家族內周旋。他採取「作揖主義」「無抵抗主義」,其實這並非他的初衷,而是他在復雜的家族斗爭中所作出的無奈之舉。而覺新的悲劇正是在這種種無奈中展開。
覺新的悲劇不是他一個人造成的,而是由整個家族和社會造成的。
首先,覺新的自身原因。他在面對事情時過多地選擇了逃避、忍耐、順從。即使是犧牲自己和所愛的人,也要去遵從舊傳統。為此,他出國留學的夢想破滅了,他心愛的梅嫁與他人,最終他深愛的妻子也因此慘死郊外,連在她臨死前二人都沒能見上最後一面。覺新曾感嘆:「我們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只有犧牲的資格。」可是,他那毫無原則的苟且順從,犧牲的不只是他自己的幸福,更有別人的幸福甚至性命。這完全是懦弱的表現。「他不說一句反抗的話」,如果說是出於無奈,那麼「沒有反抗的意思」 則完全是因為他性格的懦弱,懦弱到毫無疑義的聽從著家人的擺布。覺新的悲劇,他自己的懦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其次,家族原因。第一,覺新的家族地位。他是家裡的長房長孫,他從一出生便註定要承擔起整個家庭的重任。他是整個家族的未來,他承載著家人的希望。家庭就是他整個生活的中心,他的一切都要以家族為重。因此,他很難把視野投向整個社會,也就不會針對社會弊端做出抗爭。這一特殊地位註定了他不能像覺慧那樣激進,不能勇敢地做出反抗。第二,覺新的思想根源。這一點是由第一點衍生而來的。作為一個封建大家庭的長子長孫,他自然被寄予了厚望,接受良好的教育,當然這教育也是封建倫理的教育。儒家思想的孝悌觀念自然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里。這也在思想上給他戴上了沉重的枷鎖。在他的思想里他已不是簡單的為自己而活,他活著就是為了整個家族。它完全是封建禮教的奴隸。恪守著長房長孫的規矩。他完全成了一個傀儡,被人玩弄,任人擺布,沒有思想也沒有靈魂。
最後,社會原因。在封建社會日趨瓦解的時代,像高家這樣的封建大家族也註定走向腐朽和墮落。家族的逐漸腐化令覺新認識到它所嚴格遵守的舊傳統再也無力支撐起這個家,現實的巨大壓力使覺新變得迷茫不知所措。他始終認為封建秩序是不可動搖的,因而在紛亂的境況中他只有選擇墨守。
覺新是處在新舊制度之間的人,矛盾的境遇也造成了他矛盾的人格。
覺新從小接受的是傳統封建禮教的思想,是完全從他的祖父、父親身上繼承下來的。同時他又處在社會轉型的時期,與弟弟們一起如飢似渴的閱讀進步刊物。「每天晚上,他和兩個兄弟輪流的讀這些書報,連通訊欄也不肯輕易放過。他們有時候還討論這些書報中所論到的各種問題。」他的思想雖不如覺民覺慧激進,被稱作「劉半農的『作揖主義』的擁護者」,也常說自己「喜歡托爾斯泰的『無抵抗主義』」,可他的思想畢竟超越了封建禮教的范圍,是一大進步。而且他這樣又能夠「把《新青年》的理論和他們這個大家庭的現實毫不沖突地結合起來。它給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論,一方面又順應著舊的環境生活下去,自己並不覺得矛盾。」他正是在這種矛盾當中尋找理想與現實的交叉點。或許只有在這時他才能找回那顆年輕的心,自己才不至過早的老去。
覺新最大的悲痛莫過於兩位至愛的人的離去。
當他來到梅的床前,看著她「安靜地躺在床上,眼睛微微閉著,頭發飄散在枕畔,瘦削的臉像紙一樣地白」,他心中會是怎樣的滋味?悲哀?悔恨?痛心?可這所有的一切都無濟於事,無論什麼都已無法挽回那隕落了的年輕的生命。寂寞的荒廟中又有誰能陪伴那孤獨的生命?
當瑞珏的聲聲苦叫從窗里飛出,闖進他的耳朵,他又是怎樣的心情?一扇破舊的木門最終使他們陰陽兩隔,至死都沒能見上一面,在門外狂吼的他又是怎樣的痛苦?那兩扇破舊的木門最終「攔住了最後的愛」。
直到此時,覺新才悔悟到:「真正奪去了他的妻子的還是另一種東西,是整個制度,整個禮教,整個迷信。這一切全壓在他的肩上,把他壓了這許多年,給他奪去了青春,奪去了幸福,奪去了前途,奪去了他所愛的兩個女人。他現在開始覺得這個擔子太重了。他想把它摔掉。他在掙扎。」這如果說算作思想上的覺悟的話,那麼他幫助覺慧離家便可稱作是將這一覺悟付諸實踐。他是真切的感覺「這個家需要一個叛徒」,真切希望這個腐朽家族的改變。
覺民這一典型形象揭示的是懦弱的個人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飽受煎熬和摧殘,最終葬送自己及他人的幸福的悲劇。他與覺慧構成鮮明的對比,也讓人們看到了在新舊時代交替的背景下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矛盾。
《家》讀後感
很小的時候就看過巴金老先生寫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長大後閑來無事隨手還會翻翻這本書。
《家》以嫻熟的藝術手法,塑造了眾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個形象都寫得血肉豐滿、個性鮮明、栩栩如生。
小說中的人物有七十來個,其中既有專橫,衰老的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道學馮樂山,腐化墮落的五老爺克定,又有敢於向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剛烈丫頭鳴鳳,溫順馴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長孫媳瑞鈺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嚮往自由平等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其實,《家》一書是寫在中國社會劇烈大變革時期一代青年走過的歷程。覺新、覺民、覺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種不同的性格,他們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館中。因為性格的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
覺慧應該是巴金老先生筆下具有一個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個典型人物。巴金曾在他的這個第十版序中這樣寫到:「一個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個舊家庭裡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氣來了。 」覺慧正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有著新思想,看到了社會的弊端,他反對舊禮教。同時,他也很幼稚。但是,他敢於反抗,並且最終沖出了那個封建禮教的大家庭的束縛,乘著不停東流的綠水走入了他嚮往的新生活。
書中還有一個特別顯著的氣息:到處閃耀著青春的色彩。這種單純而自然的環境就是作者本人所寫的那樣:「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
巴金老先生筆下的《家》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而《家》的那些子弟們正代表了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專橫、衰老、腐朽的最高統治者高老太爺。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機構中腐敗、貪婪的官員。那些官員仗著自己的官職,隨意支配人,在無形中,人們對他產生了怨恨,對他也產生了無形的威脅。還有像狡猾貪婪的四老爺克安的貪官,他們運用自己的小聰明,毫無顧忌地從公家手中「榨錢」,行賄受賄是樣樣不缺。社會中也有像腐化墮落的敗家子五老爺克定的青少年,他們整日沉迷於網路的虛擬世界,他們由於承受不了社會各方面的壓力自甘墮落。盡管有如此之多的「烏雲」,但它永遠遮擋不住「太陽」的光輝。
總之,《家》這部作品從思想內容上,對摧殘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專制制度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對那些在封建禮教的重壓下受苦、掙扎最後作了犧牲品的人們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對那些為爭取自由的生活而奮斗的人們進行了大力的歌頌。
這個社會永遠都是在進步的,並不會因為有什麼不進步的羈絆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夠停止;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得了時代的潮流。在走過的途中,它會噴發出應由的水花,這就會形成一股股奔騰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勢,向著唯一的海流去。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
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熱情、有進步思想、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文學巨匠之一。1928年,旅居法國的巴金在巴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滅亡》,此後,他陸續創作了一系列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卓越影響的長篇小說和中、短篇小說。
30年代是巴金小說創作的第一個高峰期。這期間,他先後完成的長篇小說有《死去的太陽》、《海底夢》、《砂丁》、《春天裡的秋天》、《雪》(即《萌芽》)、《新生》、「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在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時創作的最高成就。30年代,巴金還創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說,其中短篇小說集有《復仇》、《光明》、《電椅》、《抹布》、《將軍》、《沉默》、《神·鬼·人》、《沉落》、《發的故事》等。巴金的短篇小說題材非常廣泛,涉及的生活面也很寬。它們廣泛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傾訴了民眾的呼聲;有些作品還表現了外國人民的生活。
抗戰期間,巴金主要在後方從事文化界的抗日救亡工作。40年代,他的小說創作出現了第二個高峰期。這期間,他創作的有重要影響的小說有「抗戰三部曲」《火》及《憩園》、《第四病室》、《寒夜》等,另外還有70多篇短篇小說。其中《寒夜》是巴金於40年代創作的最有成就的作品,它標志著作者寫作技巧的進一步成熟。
《家》是巴金30年代創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從1931年問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輝和動人的藝術魅力吸引著廣大讀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著重要的地位。
長篇小說《家》以20年代初期中國內地城市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地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國封建社會和家族制度的縮影。從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讀書知禮、事事如意」,家庭內部尊卑有序,禮法森嚴;但實際上,在這個大家族中處處都充滿著激烈的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為了爭奪家產,陳姨太、克安、克定等打著維護家族榮譽和高老太爺的招牌,耍盡了花招。他們先是鬧「鬼」,嚇死了老太爺,接著又鬧「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們很清楚是軍閥混戰,導致商場被毀,但卻硬逼覺新賠償股票的損失,並且在老太爺屍骨未寒時大鬧分家。除此而外,這個封建大家庭揮霍奢侈的寄生生活,還造就了一代整日只會揮霍無度,過著窮奢極欲糜爛生活的「敗家子」,這在高家「克」字輩人物身上顯得尤為突出。如高老太爺最喜歡的五兒子克定,不但嫖、賭、抽大煙、玩小旦樣樣精通,而且還騙取妻子的金銀首飾去當賣,在外面私設公館,蓄妓取樂。
作品在揭露這個封建家庭罪惡的同時,還側重表現了封建制度、封建禮教對青年一代的摧殘和迫害。覺新和梅本是青梅竹馬、真誠相愛的一對戀人,只是因為雙方母親在牌桌上有了磨擦,就兒戲般地拆散了這對情侶,使梅在痛苦的折磨中悲哀寂寞地離開了人間。瑞珏是在陳姨太之流鬧「血光之災」的邪說中喪命的,她和梅一樣,也是封建禮教的犧牲品。被封建禮教摧殘的除了梅和瑞珏外,還有在高家做丫頭的鳴鳳、婉兒等。鳴鳳只有17歲,就被高老太爺當做一件禮物送給了「死教會」的老惡棍、年已花甲的馮樂山做小,結果這位年僅17歲的少女被逼得走投無路,投湖自盡了。然而,鳴鳳的死卻沒有使這場悲劇完結,丫頭婉兒又很快被高家用來替代鳴鳳,繼續著人生的悲劇。
作品還表現了以覺慧為代表的一代覺醒了的青年同這個罪惡家族的斗爭。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響,一方面在社會上積極參加宣傳革命思想的學生運動,一方面在家庭內部和封建勢力、封建禮教展開勇猛的戰斗,最後,他們真正敲響了這個封建大家庭的喪鍾。
《家》是一部思想相當深刻的現實主義力作,作品通過以覺慧為代表的青年一代與以高老太爺為代表的封建腐朽勢力的激烈斗爭,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和家族制度的腐敗與黑暗,控訴和揭示了大家族和舊禮教、舊道德的罪惡以及吃人本質,並且揭示了其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同時,作品還以極大的激情歌頌了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抗爭以及他們與罪惡的封建家庭的決裂。
4. 電影《家》的觀後感
一直就非常崇拜我國著名文學大師巴金,敬仰他的人品,也喜歡他的小說,特別是他的早期作品《家》《春》《秋》,我都曾一一拜讀,那部家喻戶曉的不朽名作《家》更是愛不釋手,看了又看。從似懂非懂的少年時期,我就閱讀了小說原著,到了青春年少的青年時代,又觀看了五十年代拍攝的同名影片,還有幾部由他的原作改編的電影《英雄兒女》、《寒夜》等
等,都是當時轟動一時,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時隔多年,近期浙江教育科技頻道,正在熱播新拍的電視連續劇《家》,又被其中的精彩劇情所吸引,不愧為名著,
其經典名作的地位永遠也不會動搖,只是歲月交替,作品的人物命運由誰來演繹,劇情的切入點由那位導演來掌控而已,其中的主題是誰也不會更改的,否則違背了
原作的精神,就不是一部成功的改編作品。
早期電影版的《家》,主要表述的是以高家長孫覺新的愛情悲劇為主線,塑造了覺新、梅表姐、瑞鈺三個年青人的悲劇命運,覺新善良忠厚、懦弱順從、逆來順受、
得過且過的軟弱個性,在聽命於包辦婚姻和承受家庭重擔時,不僅使自己丟失了梅表姐純真美好愛情的追求、瑞鈺賢妻良母式的奉獻,更是軟弱的把她們送上舊禮教
的絞刑架。影片控訴了舊社會封建禮教的愚昧與罪惡,是包辦婚姻,媒妁之言吞噬了他們的青春和生命。其中孫道臨的英俊瀟灑,黃宗英的美麗善良,張瑞芳的溫柔賢淑,以他們的精湛演技把人物的悲劇命運刻畫得淋漓盡致,雖然劇情已是日漸模糊,但他們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至今記憶尤新。
盡管教育科技頻道的電視連續劇才播了幾集,我還是被吸引了,電視劇以全景式的畫卷展開,全方面地詮釋了幾對青年男女對自由戀愛的嚮往,對包辦婚姻的抗爭,
對封建禮教的強烈不滿,有的屈服,有的反抗,有的為之付出了生命。客觀地說黃磊的形象稍遜於孫道臨,但他的氣質很好,演技也確實不錯,不愧為表演系的老
師,僅僅三集就把覺新的懦弱順從、逆來順受,忠厚善良,無力抗爭的悲劇性格展現於熒屏,我由來已久的善心為之動容,居然流下來自內心深處的淚水,完全融入
角色的悲劇命運之中,為他怒其不爭感到壓抑,為他忍受屈辱感到悲哀。。。。。。因為劇情剛剛展開,其他人物的表現如何一時無法評價,啊、不是評價,只是個
人的一點看法而已,隨著劇情的發展,一定會有更多的精彩等待著我們,因為高潮肯定會在最後發生,我將拭目以待。
收起
5. 作文<<幸福的家>>電影觀後感
幸福,我們是如此想享受它帶來的那片刻溫柔。當我們苦苦尋找幸福的時候,或許我們已經錯過了許多原本幸福的時刻。當我們費盡千辛萬苦獲得所謂的幸福時,你才發現幸福原來很簡單,簡單的讓你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什麼是幸福?這個問題就如你問什麼是宇宙一樣。每個人在心中都有自己的幸福標准,只要達到了這個標准,你就是幸福的。別人的幸福不一定是你所想要的,而你自己的幸福未必對別人有用。幸福是自私的,只有自己才能體會那片刻的快感。如果非要給幸福下個定論。我覺得無非有兩點:一是和你相愛的人在一起;一是做你最喜歡的事情。
克里斯·加德納則擁有後一種幸福。作為一個單親長大的他,在28歲的時候才見到自己的親生父親,於是他想讓自己的兒子一直都活在自己的保護下。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投資專家。可是,面對生活的困苦,妻子還是離開了他。接著,沒有房租的他開始帶著兒子過著流浪的生活。一方面他要努力通過沒有薪水的6個月實習期;一方面他要賣醫療儀器藉此糊口;一方面他要保護好兒子的幼小心靈。當他咬牙堅持住後,他終於成為了一名正式的經濟師,這離他的夢想更近了。在那一刻,站在人群中的他激動的不知道如何來表達內心的感受,他飛速的跑到兒子面前和他相擁,眼中的淚花在這一刻則是幸福的淚水。雖然,這對他來說只是一個起步,不過,這確是他的人生轉折。
得到幸福的過程是如此的艱難,也正因為艱難,我們才會珍惜。當聖誕節的那天,他和兒子無家可歸的流落在車站,他用自己的幽默讓兒子得以度過一年中最美好的一天,然後在廁所里相擁著度過他們最漫長的一夜。當他在球場上對兒子說:「如果你有夢想,那麼請保護好它。」在那一刻,他都未必能堅持住自己的夢想,但是他卻鼓勵兒子能夠堅信夢想。
兒子是他的最大動力,而夢想讓他不至於崩潰。其實,幸福是什麼?幸福只是你在實現自己目標後的一種心理反應。這種心理反應帶來整個人精神上的振奮,讓你又有更強大的精神動力。看著克里斯·加德納的眼神,我所體會的不是幸福的來源,而是夢想的偉大。我們都有自己的夢想,而有能力的人則把夢想變成現實。這個過程中,雖然會有很多的阻力,但是,我是否應該堅信自己的能力,我是否應該相信自己的目標。社會雖然有很多的不公平,但是既然很多人都能在這個規則下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標,那我為什麼不能找到自己的幸福。當幸福來敲門的時候,我應該用滿懷感激的心來享受我所付出的一切。其實,幸福或許就在身邊,而我只是沒有發現而已。
找一個愛的人或做喜歡做的事情,好簡單的幸福。就是這么簡單的幸福卻未必都能實現。但是,很容易實現的東西還有價值嗎?
6. 我想有個幸福的家觀後感400
寫作思路及要點:從「我」的角度來想像出不幸福的家庭,並從中得到感悟感嘆幸福家庭的美好。
正文:
我曾以為,我可以容忍,可以冷漠,可以置身世外,但我似乎做不到。
今天,他們又吵架了,原因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們吵得很兇,從房裡一直吵到大廳。我站在一旁,像是在看一場已經看了幾百遍的電影,想關掉,卻找不到按鈕。
同一個結局,爸爸摔門而出,媽媽窩在沙發上,弟弟躲在陽台中的角落,可以想像他緊咬下唇,努力不發出聲來的樣子。生在這種家庭,不知是 該哭還是該笑,這是上帝對我的磨勵嗎?
我打了電話給爸爸。告訴他有事商量。看著眼前兩個坐在一起卻不想問侯的人,我的心向下沉。我一沖出家門,外面下著小雨,想哭泣時的淚水,無聲無息,卻滲進心裡。
我走了很久,在原地打轉。我想,他們太自私了,因為相愛想在一起,卻因為無力相處,而讓彼此變成了受害者。
不知不覺間,我走到了一座電話亭旁,亭子的另一邊躺著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掏了掏口袋,只有一枚硬幣,那是今天早餐省下的。走到路邊的公話超市,拿起電話想撥號,我的朋友是如此的少,唯一隻有媽媽的號碼。
「喂,孩子?」那邊傳來聲音,「快回家吧。」
眼淚落下,摔在地上,碎成幾十瓣。我只是一尾不小心上岸的魚,皮膚被曬得乾裂,迫切希望有一朵浪花,把我拉回大海。
原來,堅強的外殼下還有一個如此脆弱的我。原來,我那麼渴望有一個幸福的家。
爸爸,媽媽,你們能給我一個幸福的家嗎?
7. 電影快樂到家觀後感600字
1月15日,《快樂到家》這部電影的首映日,我拖著同學去看了。
剛剛坐進電影院,也是剛好趕上時間,電影也就這么的開始了。
樂樂就是開頭吧,開始的電影就看見一身黑的樂樂在各大街市穿來穿去,最後來到一家寵物店前面,看見了裡面的小狗在水池裡面玩的不亦樂乎的場景,於是它就心動【?】了。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想盡辦法鑽進了鐵大門,望瞭望正在聊天的兩個女店員,直接沖進了水池,開始洗澡。不得不說,還真挺可愛的。
第二個記憶深刻的片段就是吳昕要求何老師還有維嘉馴養樂樂,好讓它去參加比賽,一開始覺得何老師演的威廉好討厭,唯我獨尊,清高,自大,假,而維嘉,勢力,見錢眼開。不過到後面何老師喝醉酒跟樂樂傾訴的時候,場面真的好溫馨。
哦,對了,我最喜歡何老師在開始出場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別把自己當做人。」當時電影院里的人們,都笑了起來,真的很搞笑。
首先覺得好遺憾,票根拿手機拍下後找不到了,不曉得存到哪個文件夾里了,回到家翻了半天也沒找到,本想曬出來的和大家一起為快樂到家加油的。
盼星星盼月亮終於把快樂盼回家,這個部電影故事很簡單,實在的說看了以後覺得他們更適合當主持。不過這部電影的確傾注了快樂家族太多的心血和經歷,為的只是在15周年到來之際給我們這些喜愛他們的朋友獻上一份禮物,我們應該本著感恩或者支持的態度來對待。他們本身是主持人投身於演繹角色中確實很為難,我覺得他們都有很大的突破。謝娜和海濤的本色出演讓我覺得沒的說。維嘉何炅兩兄弟性格迥異演繹的生動明了。至於那個豬腳樂樂,不愧為「萌寵影帝」。快樂到家讓我更愛快樂家族,其實任何作品都凝聚著台前幕後一大群人的心血和汗水,呈現出來了有限。在好的作品難免有瑕疵難免有負面評價,何況是一群主持出身的人,再次我覺得我們應該給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勵,讓他們越走越好。
當然不止樂樂很棒,裡面的那群屌絲狗都很不錯,他們沒有語言但是卻做了很多用語言都演說不了的精彩。大愛狗狗!
不知道行不行,看你喜歡不喜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