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半是聖徒一半是魔鬼小說讀後感
。。。。覺得好恐怖啊
《聖徒》備受吸血鬼肆虐的人類社會里,毫無希望的人類開始沉迷於宗教和信仰,而教會也成為了這個烏托邦城市裡權力最大的...
Ⅲ 彝族電影《我的聖徒》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正在美國舉行的第十二屆中美電影節11月3日揭曉「金天使」獎,涼山文廣傳媒集團收獲頗豐,出品的電視劇《彝海結盟》拿下「金天使」優秀中國電視劇獎,出品的電影《我的聖徒》拿下「金天使」年度最佳中外合作藝術電影獎。
在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電視劇司、國際司和美國電影協會以及中國駐美大使館、駐洛杉磯總領館和駐舊金山總領館的共同支持下,中美電影節已經成為一年一度的好萊塢城中盛事。今年,中美電影節邁入第十二屆,盛況空前。《彝海結盟》的主創人員——總顧問劉伯承元帥之子劉蒙將軍、總製片人高成生、導演王偉民及夫人舒蕭霖、執行製片人王倩以及果基小葉丹的扮演者游大慶也與中美兩國影視界的領軍人物齊聚洛杉磯,共同交流,合作發展。中美電影節組委會包括好萊塢著名製片人、導演等業界大咖對《彝海結盟》所代表的中國電視劇製作水平高度評價。據悉,參加本屆中美電影節的中美優秀影視作品有300多部,其中電視劇作品近百部,競爭非常激烈,包括國內外很多優秀電視劇和熱播劇
所以我個人來看,這部電影更多的是站在了政治角度上對彝族同胞們的宣傳片,雖然其中的景色已經劇情卻有其可圈可點之處,但是總體來說不經驗,這也符合國產拿獎的電影,我們總是不會欣賞的一貫原則。其中至少有兩點我不是特別滿意,第一,兩個女主角,一個不會說少數民族語言,另外一個演技浮誇。第二,電影整體看上去有點枯燥乏味,民族特色太突出,反而有點脫離實際。
Ⅳ 剛看完一部外國電影(聖徒)是描述人類與吸血鬼之間爭斗的事情,個人覺得非常好看,有看過的嗎
看了,怎麼啦? 吸血鬼和平常的吸血鬼題材中那種高雅的吸血鬼形象不同,裡面的吸血鬼,長相怪異,惡心!本片還有中國女星Maggie Q!是這部吧?
Ⅳ 2500字的紀錄片觀後感 急急急
網路上的,僅供參考 《親愛的》紀錄片觀後感在教室初次看《親愛的》這部紀錄片,當時沒有什麼感受。因為要寫觀後感的緣故,自己又多看了幾遍,然後慢慢有了些感覺。四分之三畫廊是主人翁Mrs.L所經營的畫廊,四分之三的意義是指,這個世界,男女人各佔二分之一,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很顯然,從這個數字可以看出Mrs.L具有女性主義傾向。然而,這也只是Mrs.L的想法。目前,在中國社會這個大環境下,大多數女人還占不到二分之一的地位。可以說,當今社會男女不平等的現象還普遍存在。這是有很長的歷史社會根源的。中國古代,從來都是男性佔主導地位,對女性的要求往往是「三從四德」、「女子無才便是德」、「三綱五常」,要裹腳,要有貞節牌坊等,女性的社會地位低下。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很低,因此,女性更傾向於妻憑夫貴、母憑子貴等等,慢慢地,女性逐漸失去了自我發展的意識,欣然接受、安於從屬狀態。隨著時代的發展,西方思想的逐漸滲透,中國女性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但無可否認,盡管有外來思想的洗滌,目前為止,中國社會仍然沒有改變男性佔主導地位的狀態。稍微留意一下,我們便可以從職業類別、廣告甚至公廁等得到論證。Mrs.L,從1999年婚姻失敗之後,才開始重新思考她的人生,正如她自己說的那樣,32歲離婚是她的一個轉折點,她曾經也彷徨過,之後重新開始尋找自我。去美國留學,偶然的機會讓她接觸到關於女性方面的研究,然後,她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Mrs.L是女性主義的積極擁護者。從Mrs.L的婚姻經歷來看,女性對於婚姻的期望是很高的。很多女性結婚之後,滿足於婚姻生活,孩子、丈夫成了她們生活的全部,以致於婚姻失敗後,她們會一下子失重。有些人可以從中頓悟,開始另一段新的生活,像Mrs.L;但更多的人選擇了消沉,或者選擇再婚,再次跌入婚姻漩渦中,這是很悲哀的,也是很明智的。女人自立自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對於一般的女性。這當然也是由於目前這個社會還沒有達到兩性平等的緣故。換個角度,男性佔主導地位,表面看來,他們處於優勢的地位,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實際上,男性被社會寄予了太多太高的期望,有時,他們內心很無奈,個性是很受壓抑的,很可憐。舉個很簡單很平常的例子。愛情,對於我們這個年齡階段來說都並不陌生,也各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我們不知道,不同的人會在浪漫與現實之間做如何的選擇?在許多年輕人眼中,特別是還處在求學階段,還沒有經受過世俗社會洗染的學生,以及正沉浸在初戀中的人們,愛情是很神聖的,很理想的。在愛情的國度里,不該存有「門當戶對」,容不得半點強權豪奪。然而,我們不能否認,在老一輩的人里,依然很重視「門當戶對」,雖然其含義相對於以前的更開放、明理,但它同樣與以前的含義有千絲萬縷的牽連。在金錢和強權的誘惑威逼下,現代的愛情也有可能成為時代的犧牲品。現實社會,人們可以接受男性家境好、女性家境好的結合;男性家境好,女性家境一般甚至不好的結合;男女兩性家境均不好的結合;但人們往往難以接受男性家境不好,女性家境好的結合,特別是在農村,這個現象更為普遍。反對的聲音往往來自女性的親友。表面看來,是為女方著想,不希望女方跟著男方受苦,實質上反映了社會無形的意識影響著人們,讓人們認為,男性應該是強壯的、有能力的,能令女性幸福的,這種幸福,是建立在金錢的基礎上的。男性,有時很可憐。Mrs.L四分之三畫廊里,有關人物的作品,幾乎全部都是女性的。女性主義在這得到了很充分的體現。這讓我想起了前一段日子裡看過的一本言情小說,那是一部以女尊社會為社會背景來構造人物的小說。小說裡面的女性人物形象的構建可以說是完全依照男性的標準的。只是男女性別交換了,其實質還是一個男權社會,因此,在閱讀那本小說的時候,我總會無意識地錯把主人翁看做是男性。小說里的男性人物基本上都是娘娘腔,是女性用來消遣的工具,且還承擔著生育功能,這讓我覺得有點荒謬。我覺得若真要構建女尊社會,就不應該完全按照男權社會男性的標准來塑造女性的角色地位、社會身份、性意識等,而是要重新建立一種新的社會規范、性別意識等。 以上關於女尊社會這一段話,只是我個人看了那本小說後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兩性平等、兩性和諧相處,依然是我所嚮往的生活。 紀錄片《圓明園》觀後感我們常常看到的表達是這樣的:「圓明園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與此相類的有長城、兵馬俑、都江堰,乃至金字塔、空中花園……我們後代在緬懷圓明園的時候,紀錄片拍攝者在利用現代技術還原圓明園那美輪美奐、恍如人間仙境的景觀的時候,恐怕難免都會對「古代人民的智慧」充滿敬意和嘆服。我們似乎早就形成了一種審美習慣與思維慣性,就是歷史上那些存留至今的「文化遺產」是我們的自豪與驕傲,我們應該因為這些驚人的藝術品而憑生所謂的民族自豪感。可是,有沒有人問過,這些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怎麼來的,誰讓它們結晶出來的,勞動人民又是不是願意把自己的智慧這么結晶出來?而結晶出來的,除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是不是還有血汗和眼淚?在一個君主一人意志便可翻覆萬千黎民生活的時代,我不相信這些古代奇跡的創造者們全是出於對藝術的熱情和對美好的嚮往而自覺自主地進行了這流芳百世的藝術創作。也就是說,這些奇跡的創造者最初可未必想要參與創造什麼流芳百世的藝術奇珍。范喜良想參與建造那個即使在宇宙中也能看到的蜿蜒蟠曲的帶狀圍牆么?他不想,他只想和孟姜女安安分分地過自己的日子,可是歷史卻把他生生封鎖進了那萬惡的牆垣,並引導他那原本柔弱堪憐的妻子放開喉嚨,唱出古代女性反對強權的第一個高音。進一步說,這些從古代倖存至今的奇跡一般的建築大多不過是為了滿足統治者的慾望而興建的,兵馬俑意在陪葬,金字塔僅是墓穴,而圓明園,那個被毀棄的,被認為是最偉大的萬園之園,不過是清朝皇帝度假休閑的一棟特大號別墅。也就是說,這些被我們稱頌、追憶、嘆惜的所謂古代建築奇跡,在當時乃是統治君主的意志體現,只不過是他們私慾的實質化而已。從這個角度上說,任何贊美長城、圓明園等浸漬了古代人民血汗的藝術品的論調,都是虛偽的,至少是冷血的。這是因為其在贊美的同時絲毫沒有注意到這藝術珍品乃是由多少原本無辜的人民用鮮血與汗水構建起來,而這構建的過程,又必定導致我們無法對這些所謂奇跡抱一種簡單的欣賞態度。在我看來,我倒寧願我們的歷史上沒有這些藝術珍品,因為每一件流傳下來或沒有流傳下來的建築都是在向我訴說,我們現在坐享著的,不是什麼祖宗的遺留,而是自己民族同胞的鮮血。而進一步說,我們從這些鮮血淋漓的建築物中得出的所謂民族自豪感有時不是靠得住呢?我要說,如果說一個人作為後代在看到長城時對於長城裡面范喜良的屍身沒有絲毫敬畏,那麼我便拒絕接受其因為長城產生的驕傲與自豪的合理性。如果我們會因為歷史上遭受的侵略而對侵略者恨之入骨,那麼我們怎麼可能對那些憑一己好惡就荼毒天下的統治者保留好感?倘若一個人將長城、兵馬俑、圓明園作為炫耀中國歷史悠久華燦的論據,那麼我將無法相信這些奇跡的創造者能夠死而瞑目。也就是說,圓明園本身固然是一件精雕細琢、妙趣天然的建築奇珍,但我們在贊嘆它的美好的同時一定要記住,這美好的代價,恐怕就是多少人民流盡的血汗,以及多少血汗匯集成的稅銀。 2.在試圖通過想像來還原那場掠奪的時候,耳機里響起的是加勒比海盜的插曲。曲調雄渾豪勇,攪得人血脈賁張。可是當我想像當年英法聯軍耀武揚威的場面時,再輔以這首曲子就顯得如此諷刺。在看紀錄片的時候,大家對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對英法聯軍的控訴印象都很深刻,尤其是最後那句充滿正義感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做英吉利,一個叫做法蘭西」,足可以令我們對雨果憑生敬意。雨果在這一歷史場景中的表現之所以為人稱道,在我看來絕不僅僅是他所表現出的仗義執言的正義感,更在於他把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了自己的祖國。也就是說,盡管他同樣是一名法蘭西公民,卻在法國軍隊犯下惡行的時候絲毫沒有護短之意,反而旗幟鮮明地指責自己那些犯罪的同胞。我想我們不能不深究雨果此舉能夠帶給我們的思索。我們在這里不妨做一個換位思考,如果當年入侵圓明園的也有一個中國(這個假設自然把圓明園假設到國外去了),並且也犯下了打砸燒搶的罪行,那麼中國人民是否會如雨果一般對中國軍隊犯下的惡行毫不留情地進行聲討與問責?還是因為所謂的民族自尊拒絕承認中國這種行為屬於赤裸裸地侵略,是天字第一號的強盜行為?中國人又是不是會在百年之後宣稱,如果當初中國不去侵略,那麼那個被侵略國便難以走上現代化的國家進程?如果你問我,作為被侵略國而去假設自己是侵略國,這種假設有什麼意義。我的回答是這么一句疑問:中國歷史上自然有過極度煊盛的年代,也有過征服鄰邦的履歷,那麼請問,中國歷史上在攻擊別國的時候,是否亦扮演過強盜,乃至殺手的角色?不要跟我說沒有,因為中國人也是人類,不是聖徒,不是清心寡慾六根清凈的方外之人,中國人也有慾望,也會搶奪,也有犯罪的資質。而且,中國的歷史並不僅僅有一個近現代史;我們不是經常自豪於自己輝煌雄強的漢唐風采么?我之所以提到這些,實在是因為我不覺得我們僅僅記住自己受到的屈辱就夠了。因為倘使如此,如果有朝一日歷史給我們一個掠奪他人的機會,我們便未見得不會轉變為今天我們仇視的掠奪者轉生。我覺得,倘若我們能夠在記住所受的屈辱的同時,一並記住自己曾經給過別人的屈辱,那麼我們便有理由自信,我們這里是一個有良知的民族。寫到這里必須補充的是,不難想像,雨果的指控必然與法國政府所希望的背道而馳。然而雨果仍舊能夠秉筆直書,這種做法實在需要勇氣。我們不妨再做一個假設:如果當時的法國政府對文字管制極為嚴苛,如果雨果會因為他對法國軍政的批評而可能遭到跨省追捕並鋃鐺入獄,最後因為「躲貓貓」而慘死在監獄之中,他還能夠拿出這樣大的勇氣來留下這段令中國人對其大生親近的文字么?為了正義,或許他仍舊會寫下自己的指責,但是否能夠發表出來呢?倘使竟能發表,又會有多少人響應呢?這段文字最後又是否會被法國當局所消除湮滅呢?當然,我們應該為雨果慶幸,因為上述假設在歷史上顯然沒有成立。所以,雨果能夠在今天仍舊令中國人為其勇敢正義而喝彩,恐怕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功勞。 3.在校園網論壇上看到很多寫觀後感的,眼光大多鎖定在「不能固步自封」,「落後就要挨打」之上,更有願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氣人物。能得到這樣的影響,恐怕足以說明《圓明園》這部紀錄片的目的是達到了的。最後補充兩句感想:掠奪者註定被唾罵與譴責,不論他們扯什麼淡。與歷史進化發展之潮流相悖的做法總歸會失敗,這句話不止適用於被評論者,同樣適用於評論者,沒有例外。我的話說完了。
Ⅵ 通過無人區和天下無賊兩部電影從道德思想方面寫一篇觀後感
天下無賊是一部有趣的電影。如果不包括其中的那個搞笑的搶劫和那個莫名其妙出現的警察。
一列快速賓士的列車,多少隱喻著我們這個快速發展中的道德失范的時代。一群賊和一個天真的傻根,和兩個棄惡從善的牧羊犬,則隱喻著一個道德自救的希望。
如果我們不是被欺騙的謊言蒙蔽了眼睛,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感覺到我們的時代,是一個道德危機的時代。如果我們有清醒的頭腦,我們就會知道所謂的「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是多麼的自大。畢竟以目前中國社會的道德狀況,如果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那麼這將意味著,人類的21世紀將是一個黑暗的世紀。
天下無賊,是一個理想么?難道這就是我們的理想?
值得我們思考的有很多,畢竟如蘇格拉底所言,沒有經過反思的人生不值得活。
傻根,是誰?首先,當然我們清楚,傻根是每一個心中的善端。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也許有人說,人真有善端么?那在於我們看待人,看待人性。正如孟子是在人之異於禽獸的角度定義人性的。如果從這一角度看,人性當然是善的。我們只能假設人性是善的,否則我們就無法將人和動物區分開來。在這里,正如康德所說,應然必然轉變為實然。人性應該是善的就必然轉化為人性本來是善的。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人性的善端,只是在於其源流的清澈,而不在於其深廣,流長。如果社會基本正義,在多數情況下,我們不需要追溯到這一善端,就可以保證人的基本的道德倫理底線。但是如果我們的社會屢屢突破道德的底線(就象今天的中國一樣,要把教師不得猥褻女學生,官員不得貪污,醫生收受了紅包後不得把紗布留在病人肚子里寫成規則)那麼我們就要回溯到這一人性的善端,重新召回人性的善端。這也許是傻根在被再次提及的意義所在。
但是,傻根作為人性的善端,本身是不是善的呢?傻根和劉德華扮演的以惡從善的狼,誰更是善的呢?如果我們回到康德的觀點,道德就是一種責任,作為有限理智的人,他的生活就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搏鬥。沒有意識到道德的誡命,僅僅憑借著本能作對了事情的人,並不能說是道德的。如果這樣,傻根只是非道德的。任何人,只要出生於傻根的環境,成長於傻根的環境,他就會那樣。這時,傻根,沒有經過生活理性的反思,只能是非道德的。而,劉德華扮演的狼,在最後,走入了道德的聖殿。
狼,怎樣才能棄惡從善呢?為了什麼?影片開始後不久,當我看到,為了一個未出生的孩子,狼准備棄惡從善時,我就預言了劉德華的死亡。正如魯迅所言,我們要扛住黑暗的閘門,放孩子們走向生路。也如基督教中,必須要用聖子的血才能洗清人間的罪惡。最後,果然,劉德華的血流到了傻根的頭上。其實,傻根就是那個未出生的孩子,他們同樣是聖潔的。這,是罪惡時代的宿命。也是所有準備在一個罪惡時代成為道德的人的使命,他們必須成為聖徒,必須流血,流自己的血……我想問我自己,我准備好了么?你呢?
如果劉德華,是一匹「餓極了的孤狼」,那麼葛優帶領的是一群狼。如果孤狼可以憑借傻根和未出生的孩子的召喚,棄惡從善。那麼,狼群呢?他們有沒有機會棄惡從善?這回到哲學和神學上來,我們看到,每個人,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但是,一個社會,卻需要建設一個基本正義的社會機制。否則,再好的醫生,也會收紅包,盡管,他未畢會把紗布留在病人的肚子里。正如我在前幾天所說的,做一個好人,為什麼這么難?這就是一個制度的問題了。但是我們要有信心,如果所有的狼都信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那麼狼群必然自相殘殺而死,不是么?所以天道不死,正義不滅。這中國古人說過,古希臘的柏拉圖也借著蘇格拉底之口在《理想國》中曾經辯駁過。
《天下無賊》,是有趣的,它顯示了我們時代的道德困境,也顯示了救贖之道。雖然,市場化的操作(那段搞笑的搶劫)和政治意識形態的壓力(那個莫名其妙的警察)都減弱了了影片的力量。
不過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對傻根的農村背景的過分強調,有最近些年來民粹主義的影子。我們要小心,這些過分強調農村美好的虛幻的泡影。在最近50年的歷史中我們曾經見過這樣的例子,在俄羅斯的革命前,民粹主義和布爾什維克也曾有過聯合。再把這和對葛優的掉書袋的文化的強調結合在一起(比如,還記得那個成語么,作繭自縛?),就可以知道,我所說的不是小事了。善良的,最求道德的人們,小心!
Ⅶ 圓明園的電影觀後感,300字以上
觀《圓明園》有感
震撼,是我看完電影的第一感受。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位皇帝150多年的 經營,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無數能工巧匠,傾注了千百萬勞動人民的血汗,把它精 心營造成一座規模宏偉、景色秀麗的離宮。 全園面積合計5000多畝。圓明園不僅匯集了江南若干名園勝景,還創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園林建築,集當時古今中外造園藝術之大成。可以說,圓明園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也是中國人民建築藝術和文化的典範。不僅如此,圓明園內還珍藏了無數的各種式樣的無價之寶,極為 罕見的歷史典籍和豐富珍貴的歷史文物,如歷代書畫、金銀珠寶、宋元瓷器等,堪稱人類文化的寶庫之一,也可以這樣說,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館。
然後便是深思,圓明園的歷史變遷,正是清王朝由盛入衰的歷史。圓明園的瑰麗,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而自康熙三朝以來的無數的能工巧匠,結合無數人心血的圓明園,卻在英法聯軍的鐵蹄下,付之一炬。令人心痛,發人深省。
當英法聯軍野蠻般的殺入北京,燒殺搶掠,讓圓明園在三天三夜的大火中湮滅時,清政府在哪裡,咸豐皇帝在哪裡。這是清政府無能的表現,是清政府閉關鎖國,固步自封的必然後果。
白駒過隙,時光荏苒。當圓明園大火的硝煙早已散去,列強瓜分中國的時代早已不復返的今天,當我們洗血恥辱之後,我們更不能忘記,落後就要挨打。封建帝制嚴重製約了中國的發展,再加上清政府的無能表現,讓中國近兩百年來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面對歷史,圓明園只是其中的縮影,通過看這部片子,讓我們21世紀的年輕人對國家有了更深的感情,也許我們無法個個都做到在戰場上如軍人一般上陣殺敵,我們無法都能如國家領導人一樣為國事操勞,但是我們可以以自己的熱情為社會主義事業添磚加瓦,我們可以努力學習,在各個領域上為國家做出貢獻。讓過去落後挨打的局面不在重現。這,我想,應該是如今每一個青年都應擔當的責任。
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是一句反復告誡青年的箴言了。我覺得,這句話不應僅僅是放在嘴邊而已,在經歷看電影這樣一次獨特的洗禮之後,它深深的落在我的心頭,我願為之奮斗,願君與之共勉。
請您用大理石、漢白玉、青銅和瓷器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綢緞,綴滿寶石…… 這兒蓋神殿,那兒建後宮,放上神像、放上異獸,飾以琉璃、飾以黃金、施以脂粉…… 請詩人出身的建築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 請您想像一個人類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宮殿,是神廟…… ——維克多雨果1861年11月25日於高城居 1644年,一支北方游牧民族入主北京,佔領了象徵至高皇權的紫禁城,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帝國——清開始了其在中原的統治。清朝前期出現了著名的康乾盛世,這種四海之內一片繁榮的景象使滿清皇帝開始沉醉於自己的文治武功之中,圓明園因此而被修建起來,雍正帝時期大規模擴建圓明園,經過整整一個世紀的修建,這個曠世園林擁有100多組景觀,近1000座宮殿,佔地5000多畝。至乾隆帝時期,圓明園已成為盛世的象徵,然而盛世背後隱藏的危機足以使皇帝戰栗,曾今被視為蠻夷之地的西方正在進行著巨變:1776年美國獨立,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生產方式發生前所未有嬗變的工業文明下的西方蒸蒸日上,而率先進入工業文明的英國正在進行著資本擴張,中國成為其在遠東地區的目標。1793年,為了打開中國的大門,馬嘎爾尼率領英國代表團訪華,乾隆帝在接見這位使者時說出了著名的「大清乃天朝大國,無所不有,用不著與西方蠻夷互通有無。」之言論,而馬戛爾尼在離開之際,也同樣給出了著名的預言:「大清帝國好像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因為它的體積和外表。但是一旦一個沒有才乾的人在甲板上指揮,就不會再有紀律和安全了。」 事實確實如此,當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城時,自大在西方的堅船利炮下顯得蒼白無力,在英軍遠程大炮的連續轟炸之下,大沽口炮台化為一片廢墟。兵器和技術的懸殊差距決定了聯軍的勝利是必然的。之後英法聯軍開始洗劫京城,當然,包括圓明園,那些獨一無二的藝術珍品被掠奪殆盡,拿不走的便當場毀掉,最後,聯軍一把火燒了圓明園,大火持續燒了三天三夜,昔日被譽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化為灰燼,只留下了一片焦土。 1861年,法國作家雨果在一封信中這樣寫到: 在地球上某個地方,曾經有一個世界奇跡,它的名字叫圓明園。它匯集了一個民族,幾乎是超人類的想像力所創作的全部成果。這是一個震撼人心的尚不為人熟知的傑作,就像在黃昏中從歐洲文明的地平線上看到的亞洲文明的倩影。你可以去想像一個你無法用語言描繪的仙境般的建築,那就是圓明園。那裡不僅有藝術珍品,而且還有數不勝數的金銀財寶。這個奇跡現已不復存在。一天兩個強盜走進了圓明園,兩個勝利者一起徹底毀滅了圓明園,我們所有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來也抵不上這座神奇無比光彩奪目的東方博物館,多麼偉大的功績,多麼豐碩的意外橫財。在歷史面前這兩個強盜,分別叫做法蘭西和英格蘭。
上個禮拜在當代影視鑒賞課上看了《圓明園》這部讓人嘆為觀止、引以為傲,又憤恨不已、怒聲一片的經典影片。 看了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樣的文章開頭似乎過於平淡呆板,但不如此卻不足以表達我內心的情感。看過之後,我立刻就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毀了吧,還是毀了好,如此完美的東西根本就不是人間所應該擁有的,它只屬於天國!
我們且先不論圓明園的歷史背景以及是否奢華。如果有人能重建圓明園的話,我相信只有上帝能夠辦到。美,無須用如何華麗精緻的字眼,當你被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景色震撼的時候,你能想到的也許就是這一個美字,甚至你雖然想到了,卻無法發出聲音。當人的某種情感達到極限的時候,越是簡單原始的字眼,越能表達人的內心真實。無論恢宏壯麗、清新淡雅、金碧輝煌、山明水秀,還是人文之極、自然之天成,到了圓明園這兒都只能歸結為一個字:美!
除了美,圓明園的規模之大,組建築之多,都足夠使人瞠目結舌。建築式樣之繁復多變,簡直已非人力所及。人的想像力真是恐怖的東西,怪不得上帝要把具有好奇心的人類趕出伊甸園。你可以試想一下,600個足球場一個挨一個的拼接起來是什麼概念,在這片土地之上幾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美景,人工的,自然的,東方的,西方的,甚至是穿越時空縱貫古今的,但並無些許的雜亂,而是如此的和諧,彷彿那片土地天生便是如此。集所有想像力、建築智慧、詩意與藝術和龐大的物質財富於一體,世界上確實曾經真有這么一個地方,它的名字便是圓明園。當兩個強盜扔下火把的那一刻起,就註定再也不會有如圓明園這樣的東西出現在人世之間。
影片中有一個溫馨而動人的場面,在牡丹園中,富貴的皇家牡丹爭相競艷,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代暢游於其中,其樂融融。讓更多的人相信,康熙是因為太喜愛聰明活潑的乾隆而傳位於雍正。如果我們相信這樣一個說法,那麼正在來臨的大清帝國的盛世便有了一個完美的開頭。而這片牡丹所在的園子便成了歷史的功臣,當然它扮演的更大角色應是歷史的見證者,正如它的一生所走過的那樣。只不過它當時還只是皇四子胤禎的別園,自然也還不叫圓明園。
我一直搞不明白,康熙皇帝是如此的喜愛自然科學,以致義大利傳教士郎世寧便投其所好進獻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以求得到皇帝的接見,卻為什麼他的後世子孫卻如此的不好此道,以致使帝國失去了一個繼續引領風騷的絕佳契機。雍正登上皇位之後,不知是出於感思親情還是攀比好勝之心,開始大肆擴建圓明園。加上乾隆的長期建設,以致在半個世紀之後,圓明園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奢華、最完美的皇家園林,其實亦可稱之為桃源仙境、紫宮天府。世界上最勤奮的皇帝非雍正莫屬,在他統治帝國的十三年間,平均每天休息不到四個小時,為大清盛世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在乾隆繼位之後,他擁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財富。國庫中的銀兩多得以致於影響了市面上正常的貨幣流通。圓明園便是在這樣一個鼎盛的時代逐漸完成。乾隆聽說法國的水法享譽歐洲,便吩咐傳教士們在圓明園中修建了一個更大規模的水法,一個中西合璧的水法。在徹底平定了回部准格爾貴族的叛亂之後,乾隆便為來自維族的愛妃修建了富麗堂皇的伊斯蘭式建築,以慰其思鄉之情。當一個男人可以用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財富來取悅一個真正愛著的女人的時候,不知羨煞天下多少女子,郁悶死天下多少男子。
歷史的真相,往往被繁華所遮掩。大水法建成三年之後的一件小事,便已預示著帝國的最終命運。乾隆皇帝下令廢棄大水法的機械提水裝置,而改用人工提水。歷史與文化的慣性竟然如此不可阻擋,連一個小小的噴泉裝置也保不住。也許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在現代文明面前一旦失去了強有力的掌舵者便會毫無疑問的沉沒。更為讓人深思的是,英使馬噶爾尼送來了最好的大炮和槍械,但他們在角落封閉的房間里一睡便是五十年。鴉片戰爭之時,清軍用的仍然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軍勇士們仍然在用戰馬和彎刀沖鋒。雖然他們的勇氣讓英法帶兵的將軍們感到震撼,但結果卻是英法聯軍以五人的微小代價擊敗了帝國三萬大軍。誰都沒有想到,奇技淫巧竟有如此的威力,不知逃亡途中的咸豐皇帝作何感想。如果說第一次鴉片戰爭還沒有讓帝國真正嘗到教訓的話,那麼這一次,便是對皇室信息的毀滅性打擊。
英法聯軍佔領圓明園之後,上萬人進行了兩天公開的大搶劫,充分暴露了人性的弱點與卑劣。能拿走的全拿走,不能拿走的全砸爛。為了公平起見,將軍們號召士兵保持紳士風度,把文物財寶重新上繳然後進行了三天的公開拍賣,。最終每個普通士兵平均得到了大約4磅重黃金的獎賞。格蘭特將軍於額爾金勛爵商議,為了徹底打擊清廷信心,以便在條約談判中取得最大的利益,決定徹底毀掉圓明園。並藉此向世人宣告,他們曾經來過北京,他們是勝利者,以免他們的偉大功勛被後人所遺忘。三千五百名士兵開始有組織的有條不紊的焚燒圓明園,海淀一帶的其他幾座皇家園林也隨之焚滅。當聯軍把大炮架在安定門城門之上對准紫禁城的時候,戰爭結果已可想而知。
圓明園見證了大清帝國的繁盛與衰敗。清帝國的命運已不僅僅是其自身的命運,而是代表著更為宏觀更為深層的整個中華古代文明的命運。從大秦帝國到大清帝國,2000年的時光,是如此的漫長,雖飽經風霜曾屹立不倒;卻又是如此的短暫,在三槍兩炮聲中大廈傾頹。秦和清的發音如此相近,如果我是一個宿命論者,只好承認,該結束了。可圓明園何罪,竟離此劫,永不超生。
今天,老師給我們看了圓明園的紀錄片。燈熄滅了,我斜斜地靠著椅背,一副悠然的模樣。看著一個奇跡,一點點成形,一點點成長,直至毀滅。燈重新打開的時候,我猛然間發現,自己的右手竟一直是呈握拳狀的。不很長的指甲,早已在掌心留下了五個深深的紅印。有一些仇恨,我們真的不應該忘記。有一些仇恨,我們必須放在心底,以另一種驕傲,另一種自豪,去宣洩我們心中這一份傳承的仇恨。
仇恨是無法用血液來記憶的,真實的畫面給人的印象會異常的深刻。圓明園不應該被重建,有一個地方寄存著,一個名族的仇恨與屈辱,不是很好嗎?這一部紀錄片所投入的巨資很值得。他若喚醒了中華名族心中的仇恨。這無法被血液所傳承的仇恨。怎樣的巨資都是物超所值的。只是我不知道,在看見畫面里的毀滅那麼殘酷的進行的時候,我為什麼可以聽見笑聲,不是一聲,是一小片帶著令人心痛的爽朗的笑聲。那一刻心莫名地覺得好冷。原來,這就是魯迅當時的感受啊!他們對這個國真的會愛嗎?多少人信誓旦旦地宣誓著自己對祖國的愛。成年禮的那一天,我清楚地記得我無法念下「熱愛祖國」這一句話。因為我不知道我能否一直一直,一刻不忘地深深愛下去。這一句話的承諾,有著一生必須付諸行動的重量。愛是否可以放棄,那時仇恨是否也一起消失了?仇恨不再被記得,愛也是否就此中斷了?若是我無法做到,我不願輕易許下承諾。我無法說愛,因為我無法保證我可以把這份愛永遠放在心裡,永遠記住這一份不可遺忘的重量與承諾。
仇恨不應當被遺忘,以往的同時多少恥辱也一並被淡化,被遺忘?也許以德抱怨被所有人所推崇,但這又是否是對與你有恩之人的不公?遺忘仇恨的同時,難道不是也遺忘了感恩嗎?沒有對比的世界是虛無的空洞。恩怨必須分明。仇恨不是用來報復的。以戰止戰,只會帶來新一輪的仇恨與災難。我們用另一種方式,用我們自身的強大,用我們自身的驕傲,去宣洩我們心底的仇恨。那一份恨應當被永遠放在心裡。
我們也許總在不停地追逐著自由。可有時世界給了我們這樣的權利,卻又同時給了我們相反的義務。我不想說我們的重擔有多重,更不想說歷史對我們有所期盼。重擔理當使我們自己給自己定下一個重量。而不願我們如何,歷史都會微笑著向前,不論興衰恥辱。毀滅,又是否在時間里靜靜地等待,等待著復活的那一天?
走出教室的那一刻,突然間發現自己的指尖竟是冰冷的,北京的雪還沒有化盡。這一場一場的雪,又是否能夠隔著時間去熄滅那一場讓整個民族憔悴的大火呢?那麼。我們的心又是否該忘記那一段屈辱,那一份仇恨,然後一笑置之,只當是一場電影而已呢?
1.
我們常常看到的表達是這樣的:「圓明園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與此相類的有長城、兵馬俑、都江堰,乃至金字塔、空中花園……我們後代在緬懷圓明園的時候,紀錄片拍攝者在利用現代技術還原圓明園那美輪美奐、恍如人間仙境的景觀的時候,恐怕難免都會對「古代人民的智慧」充滿敬意和嘆服。我們似乎早就形成了一種審美習慣與思維慣性,就是歷史上那些存留至今的「文化遺產」是我們的自豪與驕傲,我們應該因為這些驚人的藝術品而憑生所謂的民族自豪感。
可是,有沒有人問過,這些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怎麼來的,誰讓它們結晶出來的,勞動人民又是不是願意把自己的智慧這么結晶出來?而結晶出來的,除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是不是還有血汗和眼淚?在一個君主一人意志便可翻覆萬千黎民生活的時代,我不相信這些古代奇跡的創造者們全是出於對藝術的熱情和對美好的嚮往而自覺自主地進行了這流芳百世的藝術創作。也就是說,這些奇跡的創造者最初可未必想要參與創造什麼流芳百世的藝術奇珍。范喜良想參與建造那個即使在宇宙中也能看到的蜿蜒蟠曲的帶狀圍牆么?他不想,他只想和孟姜女安安分分地過自己的日子,可是歷史卻把他生生封鎖進了那萬惡的牆垣,並引導他那原本柔弱堪憐的妻子放開喉嚨,唱出古代女性反對強權的第一個高音。進一步說,這些從古代倖存至今的奇跡一般的建築大多不過是為了滿足統治者的慾望而興建的,兵馬俑意在陪葬,金字塔僅是墓穴,而圓明園,那個被毀棄的,被認為是最偉大的萬園之園,不過是清朝皇帝度假休閑的一棟特大號別墅。也就是說,這些被我們稱頌、追憶、嘆惜的所謂古代建築奇跡,在當時乃是統治君主的意志體現,只不過是他們私慾的實質化而已。
從這個角度上說,任何贊美長城、圓明園等浸漬了古代人民血汗的藝術品的論調,都是虛偽的,至少是冷血的。這是因為其在贊美的同時絲毫沒有注意到這藝術珍品乃是由多少原本無辜的人民用鮮血與汗水構建起來,而這構建的過程,又必定導致我們無法對這些所謂奇跡抱一種簡單的欣賞態度。在我看來,我倒寧願我們的歷史上沒有這些藝術珍品,因為每一件流傳下來或沒有流傳下來的建築都是在向我訴說,我們現在坐享著的,不是什麼祖宗的遺留,而是自己民族同胞的鮮血。
而進一步說,我們從這些鮮血淋漓的建築物中得出的所謂民族自豪感有時不是靠得住呢?我要說,如果說一個人作為後代在看到長城時對於長城裡面范喜良的屍身沒有絲毫敬畏,那麼我便拒絕接受其因為長城產生的驕傲與自豪的合理性。如果我們會因為歷史上遭受的侵略而對侵略者恨之入骨,那麼我們怎麼可能對那些憑一己好惡就荼毒天下的統治者保留好感?倘若一個人將長城、兵馬俑、圓明園作為炫耀中國歷史悠久華燦的論據,那麼我將無法相信這些奇跡的創造者能夠死而瞑目。也就是說,圓明園本身固然是一件精雕細琢、妙趣天然的建築奇珍,但我們在贊嘆它的美好的同時一定要記住,這美好的代價,恐怕就是多少人民流盡的血汗,以及多少血汗匯集成的稅銀。
2.
在試圖通過想像來還原那場掠奪的時候,耳機里響起的是加勒比海盜的插曲。曲調雄渾豪勇,攪得人血脈賁張。可是當我想像當年英法聯軍耀武揚威的場面時,再輔以這首曲子就顯得如此諷刺。在看紀錄片的時候,大家對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對英法聯軍的控訴印象都很深刻,尤其是最後那句充滿正義感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做英吉利,一個叫做法蘭西」,足可以令我們對雨果憑生敬意。
雨果在這一歷史場景中的表現之所以為人稱道,在我看來絕不僅僅是他所表現出的仗義執言的正義感,更在於他把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了自己的祖國。也就是說,盡管他同樣是一名法蘭西公民,卻在法國軍隊犯下惡行的時候絲毫沒有護短之意,反而旗幟鮮明地指責自己那些犯罪的同胞。我想我們不能不深究雨果此舉能夠帶給我們的思索。
我們在這里不妨做一個換位思考,如果當年入侵圓明園的也有一個中國(這個假設自然把圓明園假設到國外去了),並且也犯下了打砸燒搶的罪行,那麼中國人民是否會如雨果一般對中國軍隊犯下的惡行毫不留情地進行聲討與問責?還是因為所謂的民族自尊拒絕承認中國這種行為屬於赤裸裸地侵略,是天字第一號的強盜行為?中國人又是不是會在百年之後宣稱,如果當初中國不去侵略,那麼那個被侵略國便難以走上現代化的國家進程?
如果你問我,作為被侵略國而去假設自己是侵略國,這種假設有什麼意義。我的回答是這么一句疑問:中國歷史上自然有過極度煊盛的年代,也有過征服鄰邦的履歷,那麼請問,中國歷史上在攻擊別國的時候,是否亦扮演過強盜,乃至殺手的角色?不要跟我說沒有,因為中國人也是人類,不是聖徒,不是清心寡慾六根清凈的方外之人,中國人也有慾望,也會搶奪,也有犯罪的資質。而且,中國的歷史並不僅僅有一個近現代史;我們不是經常自豪於自己輝煌雄強的漢唐風采么?
我之所以提到這些,實在是因為我不覺得我們僅僅記住自己受到的屈辱就夠了。因為倘使如此,如果有朝一日歷史給我們一個掠奪他人的機會,我們便未見得不會轉變為今天我們仇視的掠奪者轉生。我覺得,倘若我們能夠在記住所受的屈辱的同時,一並記住自己曾經給過別人的屈辱,那麼我們便有理由自信,我們這里是一個有良知的民族。
寫到這里必須補充的是,不難想像,雨果的指控必然與法國政府所希望的背道而馳。然而雨果仍舊能夠秉筆直書,這種做法實在需要勇氣。我們不妨再做一個假設:如果當時的法國政府對文字管制極為嚴苛,如果雨果會因為他對法國軍政的批評而可能遭到跨省追捕並鋃鐺入獄,最後因為「躲貓貓」而慘死在監獄之中,他還能夠拿出這樣大的勇氣來留下這段令中國人對其大生親近的文字么?為了正義,或許他仍舊會寫下自己的指責,但是否能夠發表出來呢?倘使竟能發表,又會有多少人響應呢?這段文字最後又是否會被法國當局所消除湮滅呢?當然,我們應該為雨果慶幸,因為上述假設在歷史上顯然沒有成立。
所以,雨果能夠在今天仍舊令中國人為其勇敢正義而喝彩,恐怕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功勞。
3.
在校園網論壇上看到很多寫觀後感的,眼光大多鎖定在「不能固步自封」,「落後就要挨打」之上,更有願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氣人物。
能得到這樣的影響,恐怕足以說明《圓明園》這部紀錄片的目的是達到了的。
最後補充兩句感想:
掠奪者註定被唾罵與譴責,不論他們扯什麼淡。
與歷史進化發展之潮流相悖的做法總歸會失敗,這句話不止適用於被評論者,同樣適用於評論者,沒有例外。
我的話說完了。
Ⅷ 求 肖申克的救贖 觀後感或影評,字數不要太少
《肖申克的救贖》:美國司法制度罪惡下對人性的救贖
——□文/Sea
久仰《肖》大名,網上對其評價頗高,影評很多。《肖》曾經和《阿甘正傳》一起被提名奧斯卡,棋逢對手,兩部影片都極優秀。結果前者惜敗與後者。但是金子是不會被埋沒的,隨時間的流逝,《肖》的身上產生了令人驚奇的現象,《肖》飛彈沒有被貶損遺忘,像許多落選影片一樣,反而評價越來越高,推崇倍至。
【壹】
《肖》批判了美國的司法制度的種種弊端,以及對人性的壓迫折磨。一開始,安迪被送上法庭。我們知道,舉證制度應該由控方提供證據,不得由被告方舉證,如果控方無法提供足夠的證據,那麼被告被無罪推定。影片中,警方找不到安迪的槍,依靠的只是安迪可能的殺人動機和同樣口徑強制射出的子彈,根本沒有充足的確鑿證據。安迪就這樣被無辜的送進了肖申克監獄,一呆就是19年。
監獄比地獄還可怕,囚徒是毫無還擊能力的羔羊,獄官們冷酷無情得統治著眼皮底下的小可憐蟲們。在他們眼中,這些囚徒不值一錢,只分有用的工具和無用的工具。諷刺的是,獄長是個凶暴虛偽的魔鬼,卻口口聲聲「聖經」。美國司法制度的漏洞暴露得淋漓盡致,獄官殺人如草芥,對囚犯的司法保護機制嚴重缺失。獄官還利用稅務制度的漏洞獲得利益,以堂皇的手段收受賄賂……導演用工筆,冷靜大膽的暴露出美國司法制度的惡。在影片中這些醜陋現象的背後,我們可以感受到編導對這些弊端的強烈批判。
這些弊端壓到囚徒身上,就導致了囚徒們人性的扭曲。一堵高牆將自由擋在外面,長久地困於高牆內,囚徒們已經習慣了沒有自由沒有希望以及存在於監獄里的一切。然而畢竟人性沒有毀滅,人性里渴望自由、幸福的本能還在做頑強的掙扎,於是他們感到迷茫、失落、痛苦。70多歲的老頭子已經把自己深深融進了肖申克監獄,卻被冷酷的獄官放了出來,已經如此高齡的人象新生兒來到外面的世界,處境是極其艱難的。更重要的是,他已經沒有精力沒有能力再將靈魂從肖申克監獄抽出,融入這個新世界了。所以他在痛苦掙扎後選擇了離開,離開這個不屬於他的世界。
安迪來到了肖申克監獄,一切都變得不同於以前的古板呆滯,開始有了生氣。他是囚徒們的人性救贖者,他要救贖的不僅是自由,還有活力、幸福、知識……他讓囚徒們開始覺得生活是有希望的,希望不是個危險的東西。安迪建立起圖書館,給他們放音樂,教他們知識。就連固執的瑞德也有了可喜的改變。正是有了安迪的救贖,瑞德出獄以後雖然極不習慣,但畢竟沒有步老頭子的後塵,因為他擁有了希望,他渴求自由,他想要幸福,他明白了安迪「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真義。面對壓迫,面對不幸,不能苟活,要敢於追求幸福。
安迪的救贖還體現在粉碎了獄長一夥豺狼之徒,讓他們得到了可恥的下場。片中暴力恣睢的一位獄官被抓走的時候「哭得象個小女孩似的」,獄長也飲彈自盡。充分顯示了安迪的高超手段和大智慧,他實在是位神人:面對檢查的極度冷靜,越獄、提款……令人拍案叫絕。一方面這個結果反映出導演在批判美國司法制度同時,仍然對美國整個司法制度持肯定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美國人「幸福要自己爭取」的理念,而不能考等待命運的施捨。
【貳】
影片色調大部分時間陰暗、冷峻、壓抑,在影片片尾卻開始越來越明快鮮艷,最後更是碧海、藍天,沙灘上兩位相處19年的老友重逢,畫面上的鮮艷明快的顏色彷彿都要從銀幕上噴射而出。在此結束,肯定了對人性的救贖,對自由的追求,對希望的珍視。
《肖》以瑞德,這樣一個既是局中人,又是旁觀者的視角描述了這樣一個救贖的故事,讓人既能客觀看待,加以分析,又可以主觀投入,感同身受。
影片在鏡頭處理上非常熟練老道。大量運用景深鏡頭,賦予深刻寓意,加強效果表達。例如安迪終於逃離監獄,跑到了小水潭。鏡頭後景是監獄,被雷電黑暗籠罩,象徵著邪惡,對人性的壓迫。鏡頭背景是一個雷電交加的小水潭,大雨滂沱,以此襯托出雷電交加的苦熬19年的安迪,一朝出獄,得到自由的狂喜、極度激動和興奮。另外一個景深鏡頭是安迪飛奔,前景的一排樹枝快速地掠過,這個鏡頭很好的表達出安迪越獄後終獲自由的狂喜心情。其實在前景布置樹枝的手法是很常用的一種方法,可以在許多影片中看到。還有的是用木箱代替樹枝,比如槍戰片、武俠片。
還有一個鏡頭,安迪進入獄房時導演給了一個安迪抬頭看天空的主觀鏡頭,藍天和黑暗涇渭分明,以顯示監獄的黑暗對人性的壓抑。
還有一個場景,男青年小偷被槍殺那場戲。獄官從黑暗中出來槍殺他,隨後又隱入黑暗,象徵獄官們的邪惡黑暗。而唯一一處光源來自上方的小燈,燈光照在血泊中的男青年上,昏黃微弱,寓意光明被邪惡黑暗壓制,無力而軟弱。
導演的蒙太奇功力也是爐火純青。在影片開頭,導演用平行蒙太奇手法,一邊是安迪妻子與情人激情火熱的鏡頭,配合著粗大的喘氣聲。一邊是安迪無精打採得悶著酒,只有酒水流動和裝槍的單調刺耳的聲音。這既是平行蒙太奇又是對比蒙太奇,將安迪面對妻子的背叛的悲痛淋漓盡致得表現出來。這還沒完,接著導演插入第三條平行線索,安迪在法庭被控方律師指責,在一 、二條平行線索中插入控方律師的話外音,音畫雙軌,這樣不僅表現了安迪在當時時空的灰冷心情,也表現出安迪在法庭上百口難辯的窘境。實在是大師手筆。
導演還在多處運用了重復蒙太奇,來暗示人物命運,顯示人物心理的變化。典型的,是將老頭子和瑞德分別出獄的重復蒙太奇。鏡頭處理上,老頭子出獄時,有一個景深鏡頭,後景是肖申克監獄,這個鏡頭象徵著老頭子的心還在裡面,他屬於那裡,暗示老頭子前景暗淡。當瑞德出獄時,導演沒有再給出肖申克監獄一個鏡頭,相反,給出了監獄對面的景物。這反映出瑞德心態比老頭子積極,暗示瑞德的未來的光明的。
還有一個重復蒙太奇是瑞德的3次審核的,這個主要反映了瑞德心態的變化,就不再贅述了。
看《肖》並沒有看《阿甘正傳》那樣的舒暢興奮,但無意都是享受的。《肖》是部發人深省、耐人尋味的傑作,它需要你細心的體驗,它禁得起長久的感受。
【叄】
為什麼美國、香港有這樣越獄題材的,反映監獄黑暗的影片,而中國大陸沒有?難道中國大陸的監獄都非常干凈,沒一點污穢?搞笑!
Ⅸ 電影沖出逆境的觀後感
沖出逆境的劇情簡介 · · · · · ·
安東尼·菲舍爾(德里克·盧克飾),是一個從小失去父母的孩子。他先是被送進孤兒院,後來被一對夫婦領養。在養父母的家中,菲舍爾度過了一個悲慘的童年,不僅被養父母濫施以私刑,還被沒有血緣的「姐姐」折磨。不幸的遭遇使菲舍爾養成了暴虐的性格和仇視女人的心理。
長大後的他,來到海軍服役,因為性格問題經常引起麻煩。於是,他被命令接受軍中的心理醫生傑羅姆(丹澤爾·華盛頓飾)的心理治療。
治療的過程是艱難的。開始的時候,傑羅姆甚至無法了解菲舍爾的真正想法。直到後來通過慢慢接觸,用感情的力量感化他,兩人才漸漸開始了真正心靈上的溝通。而黑人女孩謝莉爾(喬伊·布賴恩特)、傑羅姆夫人(薩利·理查森飾)在菲舍爾轉變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視。是她們溫暖了菲舍爾的心,讓他擺脫了兒時的陰影,重新找到了生活的航標。
2003年
金衛星獎 Outstanding New Talent
德瑞克·盧克
2002年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 Best Breakthrough Performance by an Actor
德瑞克·盧克
2003年
獨立精神獎 Best Male Lead
德瑞克·盧克
Ⅹ 電影 冰雪勇士 觀後感
沒有大明星、沒有大場面,跟《拯救大兵瑞恩》更是沒有可比性。但這部低成本獨立電影在當年的10多個小型電影節上都所向披靡,水準中上,可以說是對得起觀眾的「良心之作」。對二戰題材感興趣的朋友更是不容錯過。
引進片《冰雪勇士》(Saints and Soldiers)雖然在電影片名的翻譯上一貫延續了中影不著四六的風格,但就影片本身而言,還是非常值得觀看的。
影片原名「Saintsand Soldiers」直譯過來應該是「聖徒和戰士」,也有意譯為「聖戰士」的。不過從這兩個名字來看都有點宗教意味,估計中影也是考慮到國內觀眾的習慣,才把片名翻譯成《冰雪勇士》的。但這個名字差點讓我以為這是一部登山題材電影。
之前有媒體介紹《冰雪勇士》時,說這是一部「視覺效果上直逼《拯救大兵瑞恩》的影片」,我覺得這話有點不負責任———如果真有觀眾是沖著影片中根本不存在的戰爭場面去的,他要是失望了你給退票錢啊?如果非要給影片一個定義的話,我覺得這應該是一部低成本的、講述人性在戰爭環境中如何被異化以及得到拯救的影片。
如果以類型片分類的話,可以歸為戰爭/劇情/冒險影片。本片的歷史背景是二戰歐洲戰場上著名的「巴斯通戰役」,或者說「突出部戰役」。如果有喜歡HBO的電視劇集《兄弟連》的觀眾,就會發現這個時間正好是《兄弟連》中第六、第七集中的背景。而影片的主角也如同《兄弟連》、《拯救大兵瑞恩》甚至《最長的一日》一樣,也屬於著名的「嘯鷹師」———101空降師。可能是因為這些原因,《冰雪勇士》一片在畫面風格上也和《兄弟連》這兩集中的風格頗為類似,有意淡化的色彩讓整個畫面顯得肅殺冷寂。影片中只有幾處小規模班排級戰斗,場面也拍得中規中矩,由於受到資金、場面等外因限制,顯得並不激烈。
作為一部拍攝成本只有70多萬美元的低成本影片,《冰雪勇士》的重點顯然不在於戰斗場面的體現,而在於描寫小分隊中的人物以及他們的性格。作為一部只有90分鍾的影片,其故事非常簡單:四個美國兵從德軍大屠殺的槍口下逃了出來,又碰到一個被擊落的英國偵察機飛行員。為了送出飛行員手裡重要的情報以拯救數千名戰友的生命,他們在暴風雪中艱難跋涉了一晝夜,沖過德軍的封鎖線,最終三人陣亡,只有兩人到達基地。
這是一個情節簡單的戰爭片,但是比很多更復雜更花哨的片子更有看頭。影片涉及的人物不多,起始是四個男人(甘德森、古爾德、肯德里克、迪肯)加一桿槍,後來又加入了一個英軍飛行員溫利,再後來小分隊遇到了一個法國婦人和小女孩,還有德國士兵魯道夫。雖然影片篇幅不長,但是每個人的性格和特點都刻畫得很飽滿,每個人在故事發展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隱喻了和平、人性等不同主題。
從這個角度來說,《冰雪勇士》是非常值得推薦的,因為當導演在資金、場景、道具、演員都非常有限的情況下,仍然能幾近完美地講述出一個完整而且含義豐富的主題,這個過程最終體現到銀幕上,就會給觀眾帶來一種非常愉悅的觀看體驗。
按照我對電影的分級辦法,從難看到好看一般是「追悔萬分、昏然入睡、如坐針氈、聚精會神、興高采烈」這么五級。用這個辦法來評電影,是我長期總結出來的經驗。對於《冰雪勇士》來說,它就應該處在「聚精會神」和「興高采烈」之間。
最後還有一點比較有趣的是,二戰時德國的Half- track履帶車現存的非常少,當時拍攝《拯救大兵瑞恩》時都只炸了一輛,而這部電影中則出現了兩輛,而且都給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