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電影紅日觀後感400字

電影紅日觀後感400字

發布時間:2021-07-24 16:16:55

Ⅰ 看完紅日電影的收獲與感想

今天我讀了《紅日》這部紅色經典,作者吳強以解放戰爭時山東戰場的漣水、萊蕪、孟良崮三個連貫的戰役作為中心,講述了共產黨華東野戰軍與國民黨的王牌軍74師之間展開的大規模戰役的故事,
讀《紅日》有感


漣水戰斗,描寫的是1946年秋末冬初人民解放軍沈振新軍守漣水城,國民黨王牌軍74師進攻連水城,人民解放軍經過苦戰以後,撤出陣地,北上山東的故事。
吐絲口、孟良崮兩次戰斗,描寫的是1947年2月至5月17日,蔣介石為一舉全殲山東解放軍,調集湯恩伯兵團20餘萬人,以張靈甫74師為前鋒由南向北齊頭並進,又命令濟南的李仙洲兵團由北向南推至萊蕪、新泰一線,企圖南北夾擊我軍。華野解放軍陳毅、粟裕兩位司令員決定留沈振新部在南線阻擊,大部隊則圍殲李仙洲部,著名的萊蕪戰役打響。萊蕪5萬敵軍企圖向吐絲口方向突圍。沈振新率部飛兵攻佔吐絲口,截斷敵軍退路,全殲李仙洲兵團。蔣軍不甘失敗又以張靈甫為先鋒,向我山東蒙陰縣進攻,妄圖聚殲我華野於沂蒙山區。陳毅、粟裕兩位司令員以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氣魄,圍殲74師,張靈甫卻不顧死活,占據孟良崮,妄圖以中心開花、四壁合圍的戰法置我軍於死地,兩軍72萬人在小小的孟良崮山區激戰三天三夜,血流成河,屍橫遍野。最後,沈振新部從山後小路攻入孟良崮主峰,直搗張靈甫指揮部石洞。張靈甫無路可走便自殺身亡的故事。
本書猶如一幅氣壯山河的畫,又像一首氣勢磅礴的歌。吳強老先生把人物寫得正直,把一幅幅畫呈現在我們面前,使我彷彿看到戰火紛飛的年代、在血雨腥風的戰爭歲月里,中華大地上有多少優秀兒女為了民族的解放事業,為了國家的安寧和和平而光榮犧牲,他們總是赴湯蹈火的與可惡的敵人搏鬥,用他們寶貴的生命,保衛人民的利益,
讀後感作文
《讀《紅日》有感》(http://www.unjs.com)。烈士們雖然離我們遠去了,奮斗不止的精神卻永垂不朽,一代一代的傳送下去。我們今天幸福的時代,我們的幸福生活是烈士們用生命和搏鬥的精神換來的,我們應該為他們感到驕傲。

這本書很好看,吳強老先生成功的塑造了沈振新、劉勝、石東根、秦守本、黎青、張老大娘等善於指揮的高級軍事領導到英勇善戰的普通戰士和熱情善良的人民群眾,我想:如果沒有他們的不怕犧牲,團結一致,對敵人無比的恨,對人們的無限愛,就不可能消滅74師,也就不可能扭轉山東戰場的局面,我們要感謝他們,向他們學習,努力學習本領,做一個建設祖國的有用人才. 「讓信念的力量托起明天的太陽,讓思想的燭光點亮我們的靈魂」

Ⅱ 電影紅日觀後感300字

在暑假中,我閱讀了一本叫做《紅日》的書。合上書,我的思緒卻早已飛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硝煙滾滾的年代。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我們的中華民族展現了她不畏艱難,奮力拚搏的精神。
在偉大的背後,是那些人民戰士們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建起了新的長城,換來了民族的崛起。在讀這本書時,彷彿我也來到了戰場上。只見遠處解放軍正與禽獸般的侵略者英勇地搏鬥著。空氣彷彿也被染成了血紅色,訴說著日本鬼子的滅絕人性。
在故事中,蔣介石帶領著自己的「王牌」74師,卻被共產黨消滅了。在激烈的戰斗中,劉勝受傷了,但是他臨死前還關心著前線的情況。最終,人民解放軍在戰役中,靈活地運用毛主席偉大的戰略戰術,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在那腥風血雨的戰爭歲月里,有多少誕生在中華大地的優秀兒女,拋頭顱,灑熱血,用頑強不息的鬥志以及他們寶貴的青春熱血,高舉起革命的火把,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出生入死,為新中國灑下了血汗。
我們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烈士們用鮮血和汗水換來。我們應該學習烈士們的精神,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Ⅲ 紅日 讀後感400字

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軍隊和解放軍相比,既有裝備和數量的優勢又有美國的支持,且國民黨軍隊指揮官的學歷普遍高於解放軍,為什麼卻遭到了如此迅速和徹底的失敗? 先看看張靈甫失敗的原因。我認為國民黨將軍張靈甫及其號稱天下無敵七十四師的滅亡主要是四個原因:首先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幫助蔣介石打內戰,站在人民的對立面,這是必然的原因;第二,其軍事上的冒進,使之成為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很重視的、下決心不惜一切代價要殲滅的重要目標,這是導火線;第三,國民黨內部腐敗,軍隊里派系林立,各自保存實力,打自己的小算盤,無法做到統一的調度和指揮,這是關鍵原因;第四,張靈甫及七十四師平時仗蔣介石御林軍「王牌中的王牌」驕橫跋扈,得罪了其他的友軍領導,致使其關鍵時期被人落井下石,這是重要原因。因為以上四點主要原因和種種其他因素導致了張靈甫這位國民黨軍中頗有能力的干將和王牌軍七十四師的全軍覆沒。張靈甫和七十四師不但是被解放軍圍困在孟良崮的孤軍,更像是被國民政府的腐敗包圍的孤軍,正是這種絕望使張靈甫走到了窮途末路,不得不一死報答蔣介石的器重之恩,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把他歸為悲劇英雄的行列了。 再說解放戰爭國民黨軍隊遭到迅速和徹底的失敗,以上因素也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再者老蔣的部隊沒有政工幹部,這一點他需要向毛澤東學習,打仗是打仗,政治思想工作必須得抓上去。國民黨官兵的「效忠黨國」只是口號,他們內心沒有驅動力。臨上戰場了,或許以大洋,或許以高官,這些對於可能生命不保的人意義可謂不大。我認為國民黨部隊滅亡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因其不得人心。古人雲「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果選擇站到了人民的對立面,最終只會被人民所淹沒。國軍的抗日英雄不乏其人,鐵軍、王牌軍也不少,裝備、數量更是占優,可就是沒打過小米加步槍的人民解放軍,為什麼呢?主客觀原因想找能找出一大堆來,但關鍵還是民心向背的問題。別說是機械化部隊,全套的美式裝備,就是美國人親自來也不行,看看朝鮮戰爭就知道了。劇中表現的共產黨人的信仰和國民黨人的官僚作風,對現在也有積極意義。國共戰爭,國民黨有兵,有武器,有大將,但仍失掉政權。就象以前台灣一樣,國民黨高高在上什麼都有,但打不過草根的民進黨。當年國民黨的失敗,一是敗在國民黨的腐敗,再是敗在沒有民眾基礎。他們打的是沒有國民支持的仗。而共產黨人看起來什麼都沒有,但他們內心有希望,他們希望翻身做主人,沒有任何願望比這更有意義,於是可以捨生,可以取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此言實不謬也。 總之,《紅日》是一部現實主義的成功之作,堪稱新中國軍事文學創作歷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Ⅳ 《紅日》的觀後感,!急!!!

繼杜鵬程的《保衛延安》以後,吳強的長篇小說《紅在用藝術形式表現重大戰役方面作了較好的探索。它以1947年山東戰場的漣水、萊蕪、孟良崮三個連貫的戰役作為情節的發展主線,體現出作者對現實戰爭小說的「史詩性」的藝術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結構和全景式的描寫展示出戰爭的獨特魅力。這三次戰役中,解放軍有敗有勝,各具特點,作家的描寫也有略有詳,各有側重,在敘述歷史事件的過程中,體現了其在小說結構上的匠心。作品採用先抑後揚的方法,先以漣水撤退來表現當時國共雙方力量的懸殊和解放軍面臨的嚴峻形勢。發生於1946年底的漣水戰役,以國民黨軍隊攻佔漣水,解放軍因傷亡慘重而被迫撤退而結束。漣水撤退在整個國共軍事沖突中只是一個小插曲,但作家將它一開始就展現在讀者面前,使整部作品充滿了懸念和吸引力,使後面戰事的發展成為讀者共同關心的焦點。而且,作家通過解放軍在戰場上的被動局面,既形象地表現了當時山東戰場上力量的強弱對比,為解放軍的最終勝利造成強烈對比,以說明戰爭勝利的來之不易;同時也為進一步刻劃國共雙方各具個性的人物形象作了很好的鋪墊。作家一開始就把解放軍放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絕境之中,這樣的結構布局在當時習慣於描寫解放軍「橫掃千軍如卷席」的文學作品中顯得獨特而又真實,體現出這位戰爭小說作家在當時的時代共名下對表現現代戰爭的獨到眼光。然後,作品再以萊蕪大捷的勝利作為過渡,最後以集中描寫孟良崮戰役殲滅國民黨「王牌軍」 74師達到高潮,三次戰役雖有主有次,卻渾然一體,作家在對歷史事件的敘述中,形象地完成了對時代共名的印證和闡述:即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現代革命戰爭,經歷了驚心動魄的艱難曲折,經過了無數的犧牲,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Ⅳ 紅色經典電影觀後感400

自從看了電影《地道戰》以後,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靜,因為英雄的形象總是浮現在我的腦海里。
地道戰發生在冀中平原上的故事,一次,日本鬼子要侵略冀中的人民,人民為了趕日本鬼子出中國,在每戶人家裡挖了一條通道,這做了陷井,經過了一場激烈的戰爭,冀中人民終於把日本鬼子趕出了中國,但是,高老忠為敲鍾報警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我覺得冀中人民很聰明,會用各種手段去對付他們,讓他們死無葬身之地,冀中人發會想到挖地道,家家戶戶連在一起,逃得容易,打仗也容易。
那已成為歷史,我們現在很少存在戰爭,因為人們不想打仗,他們想有一個溫馨的家,過著平平常常的日子,而我們小學生,應該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做出貢獻,所以全世界的人民要以史為鑒,珍愛和平。贊同283| 評論(12)

Ⅵ 一部紅色電影觀後感(300-----400字即可)

第一篇 《太行山上》觀後感 影片以中國1937年~1939年的歷史為背景,主要描寫了在抗日戰爭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在黨中央的領導下, 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率領剛剛改編完的八路軍三個主力師東渡黃河,挺進抗日前線,開闢建立太行山根據地的光輝歷程。電影表現了八路軍主力部隊與日寇的浴血奮戰的情景,第一次出現了八路軍所有將領的形象,也第一次在電影里集中表現了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陽明堡戰役,擊斃日寇「名將之花」阿部規秀的黃土嶺戰役等大型抗日戰役。 然而我覺得,《太行山上》不僅僅是一部血與火的戰爭片,還是一部充滿智慧與謀略的軍事片。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日軍瘋狂地在一個村子裡搜查朱德等人的下落,可正好在此之前不久,朱總司令已下命令讓大家都撤離了。凶惡的日軍便集中了整個村子裡的民眾,把他們全都關在一個房子里,命令他們只要說出八路軍的下落,就可以放了他們。但是,沒有一個人出聲。日軍的將領氣急敗壞,命令往房子里投毒氣彈。屋子裡的村民生不如死,可仍然沒有人願意屈服。這個時候,朱總司令正躲在離村子不遠的地方,他看到村民們因為自己而受苦,心如刀割,便要求通信員與總部取得聯系請求支援。身旁的將士不斷提醒他這樣做可能會暴露他們的隱藏位置,但總司令依然堅持要解救受難的民眾。在這危難關頭,有一名將士出來用明語(也就是俄語)與總部取得了聯系,順利把消息告訴了對方。而正在偷聽的日軍卻一頭霧水,搞不清出他們在說什麼。看到日本將領氣急敗壞又無能為力的樣子,真是大快人心啊!後來,八路軍支援部隊到來,成功地解救出了所有的村民。 與之產生明顯反差的是日軍的殘暴。日寇將領阿部規秀壓迫被八路俘虜後逃回的士兵跳火坑,半裸的日兵哭天搶地的喊著:「我有什麼錯?我只是不想打仗想回家。八路軍都不殺我,自己人倒要殺我。天皇陛下,皇軍必敗!」然後跳入烈火,在烈火中掙扎的日本裸兵形象,非常耐人尋味。 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八路軍之愛民如此,也難怪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朱德在平型關戰後向參戰指戰員訓話時說:「這是甲午戰爭以來,日本侵略者受到的最沉重的打擊,你們敢打必勝的信心和英勇頑強的戰斗,打破了所謂日本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你們的鋼鐵意志和犧牲精神,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民,中華民族,是任何強大的敵人都不可戰勝的!」 聽了這段話,所有在場的我們都被深深地震撼了。這番話真是大有分量,簡直是振聾發聵。我想,在此全世界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以及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之際,學校團委讓我們觀看《太行山上》真是太振奮人心了。當然,通過這部影片,我們都深刻了解到了戰爭的殘酷以及當年中國人民奮勇抗日的感人事跡,也清醒地認識到今天我們這么隆重地紀念抗戰勝利的偉大意義以及我們所肩負的復興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 第二篇 《黃河絕戀》 黃河,中華民族的象徵,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為她著書立傳。而今,馮小寧導演更以一部氣勢恢弘、昂揚著極強的生命力的《黃河絕戀》,再次讓我們領略了黃河的壯美。同時,讓我們看到了一幕戰火中偉大而聖潔的愛情悲劇,更讓我們聆聽了一麴生命的絕響! 影片一開始,作為美國援華軍官的歐文,在與日寇的一場激戰後,死裡逃生。爾後,在逃往革命根據地的路上,他走進了中國軍民的生活中,共同譜寫了一首偉大的國際友誼之歌。當他第一次看到影片的女主人公安潔時,便感到這是上帝派來拯救他的天使,並一再地稱她為「安琪兒」。隨著劇情的發展,我也深深地感受到「天使」一詞是多麼恰當地描述了安潔流星般美麗而短暫的一生。護送歐文去解放區的路曲折、驚險,生命隨時在生與死之間徘徊。一路走來,走出了安潔獻身革命的緣由,走出了安潔的父親及安父與黑子父親的恩怨化解;一路走來,走出了歐文對安潔的赤誠的愛戀之情,走出了歐文對黃土地、黃水河的痴迷;一路走來,走出了歐文對中國大地上這場戰爭特殊性的認識,更走出了歐文對生命與尊嚴的深刻理解。為了歐文——正義的化身,又有多少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啊!不知名的放牛娃、小戰士、黑子、黑子父親……特別是安潔,在滔滔的黃水河中,在面臨著生與死的選擇時,毅然用歐文送給她的信物——匕首,割斷了將歐文、花花和自己死死捆在一起的繩索,將生的希望交給了歐文、花花,而將死亡留給了自己。天真的歐文在將匕首送給安潔時,曾說過「希望你永遠用不著它。」,然而,這匕首最後卻用在了安潔自己身上!沒有豪言壯語,沒有慷慨激昂,有的只是默默的選擇,而這默默的選擇,卻譜寫了一曲輝煌壯美的生命絕響! 影片的結尾,滔滔的黃河岸邊,在老歐文深情的目光中,安潔終於與花花和自己爬上了河岸,並向著太陽升起的地方走去。這時,響起了影片的主題音樂—— 一首抒情壯美的小提琴曲,悲而不哀、哀而不傷的音樂,正如一麴生命的贊歌,耐人尋味,發人深思。安潔的生命去了,但「天使」卻永遠活在歐文的眼中,活在每一個熱愛生命、熱愛和平的人心中!

Ⅶ 紅色電影觀後感400字

第一篇《太行山上》觀後感

影片以中國1937年~1939年的歷史為背景,主要描寫了在抗日戰爭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在黨中央的領導下, 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率領剛剛改編完的八路軍三個主力師東渡黃河,挺進抗日前線,開闢建立太行山根據地的光輝歷程。電影表現了八路軍主力部隊與日寇的浴血奮戰的情景,第一次出現了八路軍所有將領的形象,也第一次在電影里集中表現了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陽明堡戰役,擊斃日寇「名將之花」阿部規秀的黃土嶺戰役等大型抗日戰役。 然而我覺得,《太行山上》不僅僅是一部血與火的戰爭片,還是一部充滿智慧與謀略的軍事片。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日軍瘋狂地在一個村子裡搜查朱德等人的下落,可正好在此之前不久,朱總司令已下命令讓大家都撤離了。凶惡的日軍便集中了整個村子裡的民眾,把他們全都關在一個房子里,命令他們只要說出八路軍的下落,就可以放了他們。但是,沒有一個人出聲。日軍的將領氣急敗壞,命令往房子里投毒氣彈。屋子裡的村民生不如死,可仍然沒有人願意屈服。這個時候,朱總司令正躲在離村子不遠的地方,他看到村民們因為自己而受苦,心如刀割,便要求通信員與總部取得聯系請求支援。身旁的將士不斷提醒他這樣做可能會暴露他們的隱藏位置,但總司令依然堅持要解救受難的民眾。在這危難關頭,有一名將士出來用明語(也就是俄語)與總部取得了聯系,順利把消息告訴了對方。而正在偷聽的日軍卻一頭霧水,搞不清出他們在說什麼。看到日本將領氣急敗壞又無能為力的樣子,真是大快人心啊!後來,八路軍支援部隊到來,成功地解救出了所有的村民。 與之產生明顯反差的是日軍的殘暴。日寇將領阿部規秀壓迫被八路俘虜後逃回的士兵跳火坑,半裸的日兵哭天搶地的喊著:「我有什麼錯?我只是不想打仗想回家。八路軍都不殺我,自己人倒要殺我。天皇陛下,皇軍必敗!」然後跳入烈火,在烈火中掙扎的日本裸兵形象,非常耐人尋味。 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八路軍之愛民如此,也難怪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朱德在平型關戰後向參戰指戰員訓話時說:「這是甲午戰爭以來,日本侵略者受到的最沉重的打擊,你們敢打必勝的信心和英勇頑強的戰斗,打破了所謂日本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你們的鋼鐵意志和犧牲精神,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民,中華民族,是任何強大的敵人都不可戰勝的!」 聽了這段話,所有在場的我們都被深深地震撼了。這番話真是大有分量,簡直是振聾發聵。我想,在此全世界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以及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之際,學校團委讓我們觀看《太行山上》真是太振奮人心了。當然,通過這部影片,我們都深刻了解到了戰爭的殘酷以及當年中國人民奮勇抗日的感人事跡,也清醒地認識到今天我們這么隆重地紀念抗戰勝利的偉大意義以及我們所肩負的復興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第二篇《黃河絕戀》
黃河,中華民族的象徵,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為她著書立傳。而今,馮小寧導演更以一部氣勢恢弘、昂揚著極強的生命力的《黃河絕戀》,再次讓我們領略了黃河的壯美。同時,讓我們看到了一幕戰火中偉大而聖潔的愛情悲劇,更讓我們聆聽了一麴生命的絕響!

影片一開始,作為美國援華軍官的歐文,在與日寇的一場激戰後,死裡逃生。爾後,在逃往革命根據地的路上,他走進了中國軍民的生活中,共同譜寫了一首偉大的國際友誼之歌。當他第一次看到影片的女主人公安潔時,便感到這是上帝派來拯救他的天使,並一再地稱她為「安琪兒」。隨著劇情的發展,我也深深地感受到「天使」一詞是多麼恰當地描述了安潔流星般美麗而短暫的一生。護送歐文去解放區的路曲折、驚險,生命隨時在生與死之間徘徊。一路走來,走出了安潔獻身革命的緣由,走出了安潔的父親及安父與黑子父親的恩怨化解;一路走來,走出了歐文對安潔的赤誠的愛戀之情,走出了歐文對黃土地、黃水河的痴迷;一路走來,走出了歐文對中國大地上這場戰爭特殊性的認識,更走出了歐文對生命與尊嚴的深刻理解。為了歐文——正義的化身,又有多少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啊!不知名的放牛娃、小戰士、黑子、黑子父親……特別是安潔,在滔滔的黃水河中,在面臨著生與死的選擇時,毅然用歐文送給她的信物——匕首,割斷了將歐文、花花和自己死死捆在一起的繩索,將生的希望交給了歐文、花花,而將死亡留給了自己。天真的歐文在將匕首送給安潔時,曾說過「希望你永遠用不著它。」,然而,這匕首最後卻用在了安潔自己身上!沒有豪言壯語,沒有慷慨激昂,有的只是默默的選擇,而這默默的選擇,卻譜寫了一曲輝煌壯美的生命絕響!

Ⅷ 《紅日》觀後感

漣水戰斗,描寫的是1946年秋末冬初人民解放軍沈振新軍守漣水城,國民黨王牌軍74師進攻連水城,人民解放軍經過苦戰以後,撤出陣地,北上山東的故事。
吐絲口、孟良崮兩次戰斗,描寫的是1947年2月至5月17日,蔣介石為一舉全殲山東解放軍,調集湯恩伯兵團20餘萬人,以張靈甫74師為前鋒由南向北齊頭並進,又命令濟南的李仙洲兵團由北向南推至萊蕪、新泰一線,企圖南北夾擊我軍。華野解放軍陳毅、粟裕兩位司令員決定留沈振新部在南線阻擊,大部隊則圍殲李仙洲部,著名的萊蕪戰役打響。萊蕪5萬敵軍企圖向吐絲口方向突圍。沈振新率部飛兵攻佔吐絲口,截斷敵軍退路,全殲李仙洲兵團。蔣軍不甘失敗又以張靈甫為先鋒,向我山東蒙陰縣進攻,妄圖聚殲我華野於沂蒙山區。陳毅、粟裕兩位司令員以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氣魄,圍殲74師,張靈甫卻不顧死活,占據孟良崮,妄圖以中心開花、四壁合圍的戰法置我軍於死地,兩軍72萬人在小小的孟良崮山區激戰三天三夜,血流成河,屍橫遍野。最後,沈振新部從山後小路攻入孟良崮主峰,直搗張靈甫指揮部石洞。張靈甫無路可走便自殺身亡的故事。
本書猶如一幅氣壯山河的畫,又像一首氣勢磅礴的歌。吳強老先生把人物寫得正直,把一幅幅畫呈現在我們面前,使我彷彿看到戰火紛飛的年代、在血雨腥風的戰爭歲月里,中華大地上有多少優秀兒女為了民族的解放事業,為了國家的安寧和和平而光榮犧牲,他們總是赴湯蹈火的與可惡的敵人搏鬥,用他們寶貴的生命,保衛人民的利益.

Ⅸ 電影紅日觀後感邊議邊論

《紅日》主要描述的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與國民黨軍隊的漣水、萊蕪、孟良崮三次戰役。從全新和比較現代的角度來講述那個「孟良崮上鬼神號,七十四師無處遁」的解放軍軍事史上的轉折之戰。一場解放戰爭中豪邁而殘酷的戰場即令人感動,又讓人心痛。因為,這是場中國人和中國人之間的對決,這是英雄與英雄之間的撕殺。戰爭中共產黨軍隊的勝利雖然最終為新中國的誕生奠定基礎做出了貢獻,但這場兄弟之間的撕殺仍然讓人感覺痛心。一邊是為勞苦大眾打天下奮不顧身,一邊是為蔣家王朝的「三民主義」浴血忠誠,宏大的戰爭場面,雙方都是不怕死的中國人。從來不懼怕死亡的解放軍戰士,遇到了軍紀嚴明訓練有素而有別於它的張靈甫74師,雙方的激戰激烈而悲壯。如果拋開戰爭的正義不談,雙方都是英雄,雙方沒有失敗者,張靈甫即便是為一個沒落的王朝戰死,那也是個值得尊敬的軍人,效忠其信仰的「忠臣」。
紅日電影觀後感一
翻開歷史,張靈甫同樣南征北戰,身先士卒,作戰中一貫沖鋒在前無視生死。對日寇的數次戰斗中,屢出奇兵,從容淡定,有勇有謀帶領將士沖鋒陷陣,打出中國軍人的骨氣和威風,成為同樣令日寇膽寒的鐵血將領。如此奇人,如屬解放軍陣營,同樣必是百戰百勝的戰神。可惜,一代名將面對昂揚鬥志萬民擁護的共產黨,終於沒有了馳騁疆場的豪情滿懷,沒有了陣前殺敵的淋漓酣暢,短暫的勝利後只有無可奈何一聲嘆息,舉槍自斃。歷史終究會還原真相,張靈甫雖然死在正義的解放軍炮火下,但是,他仍是我國著名愛國將領,也是一代抗日名將。公正的說,我們應該深深懷念他。
讓我們思考個問題,作出自己的一些見解:
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軍隊和解放軍相比,既有裝備和數量的優勢又有美國的支持,且國民黨軍隊指揮官的學歷普遍高於解放軍,為什麼卻遭到了如此迅速和徹底的失敗?
先看看張靈甫失敗的原因。我認為國民黨將軍張靈甫及其號稱天下無敵七十四師的滅亡主要是四個原因:首先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幫助蔣介石打內戰,站在人民的對立面,這是必然的原因;第二,其軍事上的冒進,使之成為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很重視的、下決心不惜一切代價要殲滅的重要目標,這是導火線;第三,國民黨內部腐敗,軍隊里派系林立,各自保存實力,打自己的小算盤,無法做到統一的調度和指揮,這是關鍵原因;第四,張靈甫及七十四師平時仗蔣介石御林軍「王牌中的王牌」驕橫跋扈,得罪了其他的友軍領導,致使其關鍵時期被人落井下石,這是重要原因。因為以上四點主要原因和種種其他因素導致了張靈甫這位國民黨軍中頗有能力的干將和王牌軍七十四師的全軍覆沒。
再說解放戰爭國民黨軍隊遭到迅速和徹底的失敗,以上因素也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再者老蔣的部隊沒有政工幹部,這一點他需要向毛澤東學習,打仗是打仗,政治思想工作必須得抓上去。國民黨官兵的「效忠黨國」只是口號,他們內心沒有驅動力。臨上戰場了,或許以大洋,或許以高官,這些對於可能生命不保的人意義可謂不大。我認為國民黨部隊滅亡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因其不得人心。古人雲「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如果選擇站到了人民的對立面,最終只會被人民所淹沒。國軍的抗日英雄不乏其人,鐵軍、王牌軍也不少,裝備、數量更是占優,可就是沒打過小米加步槍的人民解放軍,為什麼呢?主客觀原因想找能找出一大堆來,但關鍵還是民心向背的問題。別說是機械化部隊,全套的美式裝備,就是美國人親自來也不行,看看朝鮮戰爭就知道了。劇中表現的共產黨人的信仰和國民黨人的官僚作風,對現在也有積極意義。
《紅日》這部電視劇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成功的道路是充滿艱辛的,對不甘平庸的人來說那是一場長久的斗爭,只有選擇堅強,才不會消沉,才會以積極的心態挑戰苦難、挑戰未來;只有選擇堅強,知難而進,努力超越自我,才可能建立超人的業績,才會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紅日電影觀後感二
此次泰山之旅,長途跋涉。我坐在旅行車上,無暇觀望路旁的風景,忙於觀看電視連續劇《紅日》。這是一部取材於著名的孟良崮戰役的戰爭影片。在《亮劍》中扮演李雲龍的著名演員李幼斌,在劇中扮演國民黨現代化部隊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整個劇情復雜多變,高潮迭起。在此次戰爭中,武裝設備精良的七十四師為何一敗塗地,關鍵在於失去民心,軍隊內部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缺乏團結,更重要地失去老百姓這塊基石。共產黨的部隊雖然武裝設備遠遠比不上強大的七十四師,人數上又少,為何能戰勝強大的敵人,關鍵在於得民心,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共產黨的部隊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軍隊紀律嚴明,團結和諧,禮賢下士,得道多助,軍民齊心戰勝了強大的敵人。觀看此劇,感觸頗深。
一、民心是基石。革命戰爭是依靠人民群眾取得了勝利,當今改革開放30年取得的成就離不開人民群眾辛勤地勞動。一個企業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得益於廣大職工的集體智慧;一個學校要發展,更重要的是依靠廣大教師的愛崗敬業。民心可貴,值得珍惜,更值得保護。
二、團結是保障。革命戰爭中共產黨的部隊官兵齊心,軍民同心,大家團結起來,有何困難不可戰勝呢!5、12四川汶川地震,舉國震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全國人民團結起來,戰勝了自然災難。我們用信心凝聚力量,用理想鑄就堅強,用真情凝結關愛。
三、敬業是動力。革命戰爭中有那麼多革命志士,背井離鄉,奔赴前線,有那麼多革命志士為國為民,拋頭顱,灑熱血。多麼可歌可泣!他們對國家和人民敬業!今天作為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之一「愛崗敬業」,是對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敬業,這也是作為教師的一種動力。這種敬業精神必將推動著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四、行動是關鍵。從漣水之戰失敗,華野軍能及時總結經驗,採取正確戰略政策,服從大局為重,沈振新的部隊與國民黨部隊不斷周旋,最後一舉殲滅國民黨的黃牌軍,徹底粉碎蔣介石的夢想。行動要聽指揮,不能有個人英雄主義,驕傲狂妄只能導致失敗。

Ⅹ 誰能幫我寫一篇電影(紅日)的觀後感`

孟良崮戰役,張靈甫的決策是偉大的,從被包圍的局面,策劃出一個反包圍的計劃。蔣介石當時對這個計劃有非常高的評價,也下達了十個師的反包圍命令,而且評價這次反包圍是「中心開花,四壁合圍」,但可惜的是張靈甫為自己的失敗在前幾次戰役中就埋下了伏筆。
在片中張靈甫是一個極其自大的人,當然,跟他處在國民黨王牌中的王牌74師的師長位置有關,跟他前期連續打下多場戰役的勝利有關,跟蔣介石對他極高的評價和寵愛有關,這些都給你他十足的自信。但是他忘了,自己是身在一個派系林立,各立山頭的國民黨軍隊,身在一個沒有百信支持的軍隊。他的自大引起了同一兵團其他將領甚至兵團司令都對他反感。在前幾次戰役中不顧兵團司令的指揮,一直猛沖猛打,屢立頭功,屢次得到蔣介石的嘉獎,這讓黃伯韜,王天霞等人對他只有眼紅沒有欽佩。
網上有很多資料都說孟良崮戰役的失敗是張靈甫驕妄自大,孤軍冒進的結果。但是張靈甫這般身經百戰,狡詐過人者豈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到孟良崮戰役發起之時,74師距左翼的整編25師(師長黃百韜)僅4公里,距右翼的整編83師(師長李天霞)也只有6公里。74師與其後方據點垛庄一直保持通暢的聯系,而且王天霞的一個旅也支援上去了。只是張靈甫沒料到背後會突然殺出來華野的一個頭等主力。這支勁旅有如神兵天降般攻佔垛庄,使自己成了瓮中之鱉,還成功策反了王天霞的那個旅,後路被完全切斷。而且孟良崮上唯一的水源被特務營炸毀,缺糧缺水,空軍送來的裝備和糧食也被我軍用計得到了多半。缺水缺糧,直接導致部隊士氣渙散,戰鬥力不足。在國民黨,有兵權才有地位,也導致了王天霞這類人寧肯保住兵權,不肯全力支援的現象。當然,也和王天霞一直對張靈甫的盛氣凌人,懷恨在心有關。用全部火力將解放軍的防線撕開了一道口之後,只派了一個連上去,還囑咐連長,用兩個發報機,每小時給張靈甫發報一次,告訴他來的是一個旅,在385高地。這也直接導致張靈甫在戰略決策上的失誤,派出大部分戰鬥力去385高地和所謂的一個旅回合,再求突圍。就這樣,散失了最後一次突圍的機會。而黃伯韜雖然對張靈甫有成見,但是卻很佩服張靈甫的戰略和勇氣,一直在拚命想撕開包圍圈,可惜,他的對手是粟裕,圍點打援的專家。黃伯韜拼到張靈甫自殺還是沒有突破。

閱讀全文

與電影紅日觀後感4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流浪地球音樂賞析 瀏覽:140
父愛如山電影的觀後感 瀏覽:485
87電影院限制宅男 瀏覽:927
白血病電影網新陽 瀏覽:971
有個電影講17世紀法國妓女的 瀏覽:824
英文電影動畫形象 瀏覽:167
台灣最好的喜劇電影 瀏覽:710
法國微電影bd 瀏覽:204
哈爾濱國際廣場電影院影訊 瀏覽:706
地板岩漿完整版電影 瀏覽:469
電影三個天使完整版 瀏覽:482
電影洞結局 瀏覽:485
極限救援電影完整版觀看 瀏覽:863
孫燕姿演過周星馳電影嗎 瀏覽:304
有一部電影叫姐姐的 瀏覽:798
高斯奧特曼第一部電影 瀏覽:481
電影院3000塊不包吃包住 瀏覽:902
導演雲翔的電影游 瀏覽:151
宮崎駿電影純音樂歌譜 瀏覽:616
完整版電影青春在線觀看 瀏覽: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