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450字天那邊觀後感
電影天那邊觀後感
一個進山支教的志願者,一群樸素的孩子,一個淳樸的老師,一個相當貧窮的村莊…一個為了理想,一個為了愛情,一次理想與現實的較量,一次愛情與信念的賭注。
對於電影我了解的、懂得的並不多,但我卻知道一些來自於身邊的小小感動,感動有時是莫名的,讓你想流淚,而流淚的多少能夠洗滌一些什麼渾濁的東西?在看這部電影時,我的淚水刷刷流著,被那一幕幕場景所感動。自己以後同樣也會走上教師這條路,試想自己又會如何、又當如何呢?
這部電影中:劉醒龍把老師比作「天行者」,也許正是應了《易經》里德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看到《天那邊》這個題目,不禁讓我想踮起腳尖,仰望天空,俯卧大地。是啊!天那邊又是什麼呢?暮色蒼茫有有無中,地平線消失之遠啊!
天那邊還是天,但是那同一片天空下的土地,卻是不同的世界,貧富差異、階級等級、圈子層次,這些都能在我們的努力下融合,真正成為同一片天嗎?
這部片子給人以飄雪輕松地感覺,整部片子都是在喜劇的氛圍中蔓延的,但這種笑又不得不是沉重的,就如西方人口中所說的「鉛笑」。影片選取在意瀟湘之地,一個山明水凈的小小山村。《天那邊》用一種溫情帶喜的敘事方式,講述了兩位來自「中心地帶」皇城根兒的大學生馱載著自己的理想幸邊支教的故事。
「相當順利,相當興奮,相當開心」的大學生江可可,懷揣著對大學生許曉萌「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旦旦信誓,為了愛情來到這個偏遠的也是「祖國的大好河山」,只是沒有娛樂,沒有好吃好喝的湘地小村。一開始,他們的愛情是多麼令人羨慕啊!然而在「跳一段酒醉的探戈」,最後終將「腳趾頭無從是從」而惶然離開。江可可的都市麵包式的愛情,讓回眸鄉土的許曉萌休克。我們又該如何來看待這段愛情呢?是嗤之以鼻,還是感慨不已。原本以為會是美好的結果,卻落得那般:不歡而散,天各一方,成為陌路人。是該責怪江可可的背信棄義,對愛情的不堅定?還是要說是許曉萌的錯誤的執著。她不該用去鄉村支教來檢驗他們的愛情的堅貞,她應與江可可回去嗎?到底是誰的錯,埋葬一段美好戀情。這看起來,難以分辨。也許我們要用辯證的思維來思考。江可可是一個紈絝弟-子,從小生活在國外,優越的環境,身邊有著萬般的寵溺,從沒受到委屈與艱苦。家境條件優越的他又怎能忍受得了那麼貧困艱苦的生活環境。電話沒有信號,也沒有電視,就連唯一可以消遣的電腦也被電燒掉,沒有好的物質條件,這對於他來說是無法生存的。因而,在那樣的殘酷的現實面前,他選擇放棄愛情回到原本的他的都市生活中,也並不奇怪,但不可否認他對許曉萌的愛是有的,只是…而許曉萌,雖也有一顆唉江可可的心,卻用三個月的支教來進行考驗,或許對於大多數女孩子來說,這並不奇怪,很多女孩也會那樣做。可一遇到殘酷的現實,她所堅信的愛情卻經不起波折。最終還是散了,淚灑而終。通過這部電影中愛情,讓我們看到了現實,知道了愛情的脆弱,愛情在現實面前到底值多少,愛情還是輸了低下了頭,現實始終還是佔了上風。同時又提醒著各位,讓我們明白在愛情上我們要萬分慎重,不然會傷得很深很深,愛情並不是我們想像得那麼美好。
從另一側面看,這部影片可以說是一次城市與鄉村的二元對話,是一次意味深長的「中心地帶」與「邊遠地區」的對話。影片以兩個「北京來的帶著都是文明的」外來者」在列車上近距離的用手機背對背通話來勾勒出都市人眼裡的鄉村黑白粗筆。實際上江可可、許曉萌代表了兩種聲音和兩種身份的言說。江可可是一個都市文明對鄉土文明的懼進者,他所謂的羅曼蒂克愛情是建立在都市文明的麵包之上的。在其屢次偷雞,被狗咬傷的一聲喊叫和著山區變得狼嚎,則是都市慾望的流露顯現,也就決定了他會離開,像不得不獵物的乏獵狗一樣悻悻地離開。而許曉萌則是一個都市文明的包容著,她的理想訴求是建立在鄉土人情之上的。鄉村與城市的差距竟如此之大,不知隔了多遠多遠,貧富差距、階級等級、圈子層次…現在是社會主義社會,中國走的是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直說著實現共同富裕,卻久久不見實現,相隔之遙遠。中國是日益富強起來了,但農村還是那樣貧困,農村的教育更是如此之落後,農村孩子不能受正規教育,更不用提好的教育水平了,這是為什麼?我想說:我們的政府很有錢,有錢到幾千億外匯儲備被美元貶值得燒掉,有錢到可以給陝西發現周老虎的自然保護區投資幾千萬建立老虎保護基地。GDP年年都在告訴人們在增加。但卻看不到農村人得到多大的實惠,可能我們國家的包袱太沉重了,但是作為生活資料的提供者來說,他們為什麼要承擔一切的不幸?中國社會竟是如此,在社會主義的旗幟下,社會要走向共同富裕,卻…農村與城市的差距何時才能隔得近些,成為比鄰,而不是反向發展,何時真正擁有在同一片天空下。
值得一提的是許曉萌的奉獻精神,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勇氣和魄力,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這樣的決心和毅力,不是每個人都那麼的偉大,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樣。許曉萌是值得人們佩服的,試想:現在大學生不計其數,又有多少人像許曉萌那樣賭上自己的一生。就拿我自己來說:以後也會走上教師這條路,可我卻不可能如她那樣奉獻,太現實了,我做不到。故事的最後,是以照一張全家福照片結束,一張沒有羅老師,只有一把鮮花的合影。我潸然淚下,感嘆農村教育,感嘆中國的教育。何時。國家對農村教育的重視才提升起來,發揮其應有的責任,讓鄉村向城市靠攏。
這部影片,讓我看到了、想到了許多。城市與鄉村的差距之大,中心地帶與邊緣地帶的距離,先進的都市人民與無知的鄉村人之間的距離,現實與愛情的沖突…許多許多。天那邊還是天,何時真正成為一片天?
2. 天那邊的觀後感
看了這部電影的名字《天那邊》,讓我想起很久以前看過的一個故事,是一個「山那邊」的故事,講的是一個隱落在群山中的村子,一個在村子裡成長的孩子,從小站在家門口,望著那一山又是一山的綿延群山,問他的父親:「父親,山那邊是什麼?」他的父親蹲在門檻上,抽一口草煙,面前的大山在他眼裡變得混沌,嘶啞的回答他的孩子:「山那邊是另一個世界。」孩子沉默,他仍然每天站在門前望著大山。後來孩子喜歡上了文學,文學帶他了解了山那邊的世界,他開始創作,作品帶著他,最終去了山那邊的那個世界……
而《天那邊》,兩個慣於豐衣足食還有足夠物質精神生活的都市小年輕,一個為了理想,一個為了愛情,從現代化的都市走向了落後的山村,開始了理想與愛情的考驗,一次理想與現實的較量,一次愛情與信念的賭注。
這部電影毫無疑問在反映一個當代大學生的支教現象以及中國許許多多落後農村裡的落後教育,有對有志青年敢於獻身的贊揚,也讓人看到中國教育現存的嚴肅問題。這是一部小成本電影,劇情不算新穎,甚至有點俗套。但這么一部沒有什麼突出特點的電影也平平凡凡地讓人並不厭倦的看完了。許曉萌身上對教育事業的熱情和對自己的理想與決定堅持到底的沖勁和決心,但同時也有著現代都市年輕人易沖動的個性和看事情做事情缺乏深思熟慮的思維方式以及那股隱隱的大小姐慣性脾氣;江可可身上典型的現代都市化青年形象,信誓旦旦,信念不定,對事物以新鮮感度之,在缺乏物質化的世界裡,他無法生存,即便是堪比生命還價更高的愛情,也擋不住他投身物慾都市的腳步;破羅身上的農村人的淳樸、敦厚同時也帶著點小小的私心,這樣的純民即便是在農村,恐怕也不是那麼多了。
看這部片子時,我想起了另一部關於支教的影片《美麗的大腳》:一位都市女教師、一位北大荒農村教師和一群貧困孩子之間的支教故事,至今倪萍那句「千里迢迢」還在我腦中留有很深的印象。還有一部記不得名字的電影,一個本是被拐賣到山區里的年輕城市姑娘,在逃脫人販子的路上逃到了一個落後的小山村,並在小山村裡當起了老師,後來又離開村子的故事。這雖然不是像《天那邊》和《美麗的大腳》一樣的支教,但也給了我不少感觸。這些在當時都給了我不小的觸動和感動。現在想來,在那些貧困的山區,能留住幾位支教的老師,這確是個令人心酸的嚴肅問題。我們在雜志上、報紙上、電影上、電視上看到過的那些頌歌,在生活中的現實實例又有多少?!
我們在歌頌這些支教事跡的同時,毫無疑問也在向世人展示那些偏遠山區的貧困處境,那些資源缺乏的孩子的困境,這在那些孩子的眼裡看來,不知又是何種滋味,從某種層面上來講,這並不利於他們的成長,只能讓他們增加自卑感。處於生活優勢的人,總是想靠著給予那些生活劣勢的人各種幫助來展示他們的無私,歌頌他們的奉獻,卻不曾考慮那些他們給予的對象,只覺得授予已經是偉大,卻不知那是另一種傷害。
王家衛早說過,天那邊是還是天,但是那同一片天空下的土地,卻是不同的世界,貧富差異、階級等級、圈子層次……這些都能在我們的努力下融合,真正成為同一片天嗎?
3. 《天那邊》的觀後感
《天那邊》觀後感 剛看完一部電影《天那邊》,不知道是處景生情呢,還是有著相同的處境和感受?說不清楚,看的過程中我的眼睛濕潤了好幾次。片尾說謹以此片獻給——所有奮戰在一線的教師和大學生志願者們許曉萌大學畢業的那一年,她和他的大學戀人江可可一起報名,志願去了山村支教。許曉萌第一次離開了家鄉,離開了自己的父母。沒有人知道她為什麼會這樣選擇,但是她真的走了,去了一個她從未去過的地方,去那裡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們到了大山深處的村子。開始了支教的生活。一切都是那麼新奇,一切都讓人感到一種無拘無束的自由。的確,這里遠離了城市喧鬧,遠離了塵世的紛亂,有的是湛藍的天空,有的是泥土的芬芳,一切看上去都像是世外桃源。然而,這一切似乎都是那麼短暫,只是一瞬間,便從許曉萌的指尖滑落。她遇到了一個人,一個改變了許曉萌人生軌跡的人,他就是羅老師。支教的生活是艱苦的,沒有好的住宿條件,沒有電視,電話沒有信號,沒有任何娛樂,只有背朝大山,腳底泥土,沒有可口的飯菜,吃頓肉都是那麼的艱難,從小家庭條件優越的江可可為了愛情義無反顧的跟著她直奔向大山,可是這樣的生活一天能忍,兩天能忍,三天能忍,最後可可還是選擇了離開,我沒有一點看不慣,沒有一點覺得他們的愛情經受不住考驗的感覺,其實我還真能體會和理解可可的心情和處境,他選擇離開並沒有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每個人都有選擇幸福的權利。可可走後,她哭了……。病倒住進了醫院。安慰許曉萌的人,正是羅老師。也許到了這個時候,許曉萌才真的長大了,她也覺得自己成熟了許多。可可的離去,讓她感到孤獨,但是孩子們的存在很快填充了這種孤獨。許曉萌漸漸開始了新的生活,一個完全獨立的生活。她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漸漸融進了大山,融進了大山裡孩子們的世界。3個月的支教生活結束了,許曉萌終究不是大山裡的人,她還是要離開。走的那天,很多人去送了曉萌,她哭了……在天的那邊,許曉萌開始了新的生活……回到城市曉夢繼續她的教育工作,可是得知了山村的羅老師為了修建學校上山背黃土遇到泥石流不幸遇難了的消息後,小萌離開城市優越的生活,義無反顧選擇了支援山區的教育工作……其實我還滿感動的,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勇氣和魄力,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這樣的決心和毅力,不是每個人都那麼的偉大,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樣,我還是滿佩服的,一個大學生放棄很多來到這個偏遠的山區支教,故事的最後是照了張全家福,一張沒有羅老師,只有一把鮮花的合影,看的我黯然淚下……雖然和影片相比我的生活相對優越許多,可是……知足應該長樂,但是,我始終內心孤獨,始終還是融入不到這里,我的心不在這,可能有一天我還是會跟可可一樣選擇離開……我不知道,說不清楚,反正看完這部電影挺難受的。不知道要表達些什麼了……
4. 《天那邊》觀後感
[《天那邊》觀後感]
黨課的最後一節課安排我們看電影《天那邊》了,剛開始只是聽說是個有關支教的電影,沒想到看了還蠻有趣的,《天那邊》觀後感。
剛開始還在琢磨著這對小情侶怎麼會一起去支教呢?原來那個男的只是為了證明他對那個女大學生的感情是堅貞不渝的而陪她一起去的。或許認為,這樣很甜蜜吧,這樣兩個人彼此可以陪伴,就不會孤單了吧。
剛開始貌似是這樣的,就這樣,他們如願以償的來到了天那邊的村莊,原本以為,三個月很短暫,愛情可以讓他們克服一切困難。可事實呢?男生終究還是走了,那個長滿野草的車站,沒有人,滂沱大雨,她哭了,所謂的愛呢?就這樣放棄了呢?他離開了,回到了天的那邊,也許他根本不適合這里,這個沒有寬頻,沒有電視,沒有信號,好久才吃頓肉的村莊。他的生活本是幸福的,充裕的。他的離開沒有回責怪,他有權利選擇這一切,觀後感《《天那邊》觀後感》。
男孩兒走了,女生也許就這樣成熟了,她懂得了更多。沒有他的陪伴照樣可以很充實的生活,從此她將所有的經歷投入到支教教育中來。漸漸地,她開始適應了這里的生活,也和這里的孩子打成一片,她也開始融進了這片土地。可是,所有的一切都來得太快,三個月就這樣過去了,她要回去了,那天的送別,孩子們哭了,很傷心地,她也哭了,滿是不舍。
回到城裡,生活平淡的過著,她還是繼續著她的教育事業,村長和她見面了,才知道羅老師死了,為了改建學校遇到泥石流了,她愣住了,一下子,她開始擔心天那邊的孩子們,沒有了羅老師,他們的學習怎麼辦呢?於是,她還是選擇了重返那片山,電影的最後一幕,是一張全家福,可是羅老師不在,代替他的是一束束菊花,那是孩子們對他的愛,對他的不舍,他們永遠也忘不了那個有著故事,卻一生從事教育事業的朴實的農人。
作為大學生,或許很少有人會選擇去一些偏遠地區支教,甚至有人難以想像去了那種與世隔絕的地方改怎麼生存下去。可是,我們總要選擇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方式,也許,在那個地方,我們可以,過的很好,我們可以成長很多。
〔《天那邊》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5. 急求電影《天那邊》的觀後感
許小萌的男友江可可的行為我可以理解,自小就在國外長大的他,不屬於鄉下,不屬於鄉下的孩子們,不屬於整天吃蔬菜的人。他有他的人生理想,雖然他去支教是打著愛情的幌子,但他真正教學起來,又很活躍,很現代化,只是他的思想不屬於這。然而,我相信他愛過,而且很愛很愛許小萌,只是這份愛情已經有些變味,有些讓他承擔較多的心理壓力。 羅老師及村長的「不信任」而不給他們課教,是怕孩子們受傷。羅老師能為了一隻雞要跟江可可拚命,因為那些家畜都是孩子們的希望。 當許小萌問學校惟一一位羅老師為什麼不跟她講學生們的家庭生活情況時,羅老師的話語讓我似乎有所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在這里,而不是在支教的學校。 「我怕我講了,對你講也是個麻煩。其實,我也是有一點私心的,你們的水平太高了,教的也太好了,將來小屁股們的水平也太高了,我對付不了啊。上回支教那個的白老師,又是美式教育,又是英式教育,還有社會主義特色教育,搞的好好,小屁股們歡喜的不得了,二個月就走了 ,到現在,小屁股們想起來還哭。你們來,我不是不歡迎的,只是三個月 半年,你不能待一輩子啊。你了解再透的情況,到時候你走的時候,你心理不會痛快,小屁股們的心裡也不舒服~ ... 」 我的教育水平非常有限,並沒有劇中本家許小萌那麼優秀,但我也是有信心教好他們。試想,當孩子們剛剛有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並且接受了一個陌生人,而這個已注入孩子們心裡的陌生人又要走了,對很多不懂的孩子們又是怎樣的打擊呢?而這種打擊又是接二連三的,這又何嘗不殘忍呢?而很多志願者來這支教的初衷就同許小萌一樣,為了實現人生的理想,為了自己課題的實驗和實踐。所以,導致為了不得不要自我保護時就產生了排斥行為,因為他們真正需要的是能在這里待一輩的鄉村教師,能給孩子們帶來知識,一直陪伴孩子們,送出一批又一批大學生的老師。而我們會在遠離親人、遠離以前的生活圈的鄉下待一輩子嗎?這種「排外」,導致了孩子們同樣不能接受到豐富的知識,不能受到正規的教育,就這樣一直落後著,有差距著,走出大山的慾望也將受阻且淡去。 孩子是一個國家的希望,是一個國家的明天,教育的好壞就關系著一個國家的命運。所以,國家招考一批教師是很明智的做法。我們只要盡己所能做到最好,不求回報的付出,那麼我們也不會失去來這的意義,不會失去志願者三個字。 然而,不允許支教而被分到各單位的我們,同樣受到了被「排外」的待遇,沒有交給我們真正應該做的事,我們能做的事。而說成「我們剛開始工作都是從端茶,掃地做起,你們來之後,我只對你們的安全負責,其它的我不管之類」。他們認為我們只待一年就走,不想給單位增添負擔,不想自找麻煩。依此看來,大學生西部計劃志願者越來越稱為某些的犧牲品,成為吞噬我們一年青春的怪物。 對此,我們想去推翻,想去改變,想做些有挑戰性的工作,想真正為我們富有蘊涵的大西北帶來東、南部的先進,讓我們的祖國更美好。因為我們年輕,我們有這份激情。但也許這份激情即將會淡去~我們的力量太小,我們的閱歷太少,我們做不了屈原,也不需要做屈原。 最終,我要說的是,不管我們受到如何有內涵的「排外」,我們始終是自己,要做自己,懷著當初的那份熱情,繼續尋求新路,做好我們自己,盡己所能,給這里帶來美好。這種待遇,誰說不是對我們人生的考驗和人生道路上的荊棘呢?
6. 天那邊觀後感
《天那邊》觀後感
剛看完一部電影《天那邊》,不知道是處景生情呢,還是有著相同的處境和感受?說不清楚,看的過程中我的眼睛濕潤了好幾次。
片尾說謹以此片獻給——所有奮戰在一線的教師和大學生志願者們
許曉萌大學畢業的那一年,她和他的大學戀人江可可一起報名,志願去了山村支教。許曉萌第一次離開了家鄉,離開了自己的父母。沒有人知道她為什麼會這樣選擇,但是她真的走了,去了一個她從未去過的地方,去那裡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他們到了大山深處的村子。開始了支教的生活。
一切都是那麼新奇,一切都讓人感到一種無拘無束的自由。的確,這里遠離了城市喧鬧,遠離了塵世的紛亂,有的是湛藍的天空,有的是泥土的芬芳,一切看上去都像是世外桃源。
然而,這一切似乎都是那麼短暫,只是一瞬間,便從許曉萌的指尖滑落。她遇到了一個人,一個改變了許曉萌人生軌跡的人,他就是羅老師。
支教的生活是艱苦的,沒有好的住宿條件,沒有電視,電話沒有信號,沒有任何娛樂,只有背朝大山,腳底泥土,沒有可口的飯菜,吃頓肉都是那麼的艱難,從小家庭條件優越的江可可為了愛情義無反顧的跟著她直奔向大山,可是這樣的生活一天能忍,兩天能忍,三天能忍,最後可可還是選擇了離開,我沒有一點看不慣,沒有一點覺得他們的愛情經受不住考驗的感覺,其實我還真能體會和理解可可的心情和處境,他選擇離開並沒有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每個人都有選擇幸福的權利。
可可走後,她哭了……。病倒住進了醫院。安慰許曉萌的人,正是羅老師。也許到了這個時候,許曉萌才真的長大了,她也覺得自己成熟了許多。可可的離去,讓她感到孤獨,但是孩子們的存在很快填充了這種孤獨。
許曉萌漸漸開始了新的生活,一個完全獨立的生活。她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漸漸融進了大山,融進了大山裡孩子們的世界。
3個月的支教生活結束了,許曉萌終究不是大山裡的人,她還是要離開。走的那天,很多人去送了曉萌,她哭了……
在天的那邊,許曉萌開始了新的生活……
回到城市曉夢繼續她的教育工作,可是得知了山村的羅老師為了修建學校上山背黃土遇到泥石流不幸遇難了的消息後,小萌離開城市優越的生活,義無反顧選擇了支援山區的教育工作……
其實我還滿感動的,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勇氣和魄力,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這樣的決心和毅力,不是每個人都那麼的偉大,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樣,我還是滿佩服的,一個大學生放棄很多來到這個偏遠的山區支教,故事的最後是照了張全家福,一張沒有羅老師,只有一把鮮花的合影,看的我黯然淚下……
雖然和影片相比我的生活相對優越許多,可是……
知足應該長樂,但是,我始終內心孤獨,始終還是融入不到這里,我的心不在這,可能有一天我還是會跟可可一樣選擇離開……
我不知道,說不清楚,反正看完這部電影挺難受的。
不知道要表達些什麼了……
《天那邊》觀後感 2008-08-05作者: 生花蛋子 聯系作者 最近吧,幾乎天天一部電影。昨天妹妹推薦看《天那邊》,講一個和我一樣年齡階段的女老師到偏遠山村支教。妹妹開始說是諷刺的,這樣的評論才諷刺,因為明明是感人為主。要說諷刺,也就那個信誓旦旦陪同而去的江同志滿口愛情最後忍受不了偏遠的落後與寂寞中途折回這個情景是諷刺的——諷刺都市愛情的脆弱、幼稚,經不起事實的考驗,在困難前不堪一擊。
我很喜歡小許,那麼執著那麼率真那麼堅毅那麼獨力。我也曾經想過如果有支教的機會我會義無反顧,到那些缺乏先進教學理念和現代化教育方式的落後地區貢獻自己的青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可是我知道,如果真有這樣的機會我會瞻前顧後考慮很多,哪怕只去三個月。所以,像許小萌那樣因為校長破羅的不幸去世而回到水咕嚕小學奉獻自己一生的事情,對我這樣的人而言更是天方夜談了。其實,類似的故事在生活中是有的。記得頭年在布政參加一個展現農村中小學教師風採的演講,我在網上一搜,搜到了好多類似的事例——到山區支教的老師因為感動於山區人民的質朴善良,感受到落後地區對教育的渴求,而心甘情願在支教地駐足,奉獻一生。
想來,好感動。感動於那種無私,感動於這些教師還能在這個浮躁浮華的社會保留人性的高尚和純正!
聽朋友說,鄞州區今年開展支教活動。去支教的輪到我們這年齡段的。好多26、27的至今還是單身,到那邊以後至少一年,耽誤了青春。一時怨聲載道。而且,他們那邊有範例——一對夫妻因為支教後感情疏淡而離婚了。唉,支教本是好事,但真正要實施真的會受到現實太多的阻撓。可以理解,有點悲哀。
想去天那邊,想像小許那樣,想帶上一個好的小江,帶上一個不會中途折回的小江。想和那裡的孩子生活,想帶給水咕嚕快樂。想在那山青青水盈盈的地方,在那遠離城鎮煩躁的地方,找到心靈的棲息地,找到特別勇敢的自己!
這有兩篇觀後感,看看那篇合適你。
7. 觀看《天那邊》有感 作文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剛畢業的女大學生——許曉萌。她和他的戀人江可可來到偏遠的山區支教,他們要在這里呆上3個月。他們都是從城市裡來的大學生,農村的支教生活剛開始對他們都很新鮮,但是時間一長,他們都面臨了不同的困難。生活的困難,還有村裡唯一的一位羅老師,以及那些孩子們都在無形中闖進了許曉萌的生活里。面對這些困難,她幾乎倒下了,但是她還是給了自己3個月的時間,如果雙方都能堅持3個月,她就會嫁給江可可。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許曉萌對這些學生的了解,她發現她越來越捨不得離開這里了。而就在這個時候,她的男朋友江可可走了,許曉萌沒有能留住她。大雨讓她病了,住了幾天的醫院,那一刻,許曉萌意識到自己真的長大了,她不再是個需要男朋友和父母疼愛的小女孩了,她要自己面對困難。3個月後,許曉萌回到了城裡。突然有一天,村長來了,給她帶了許多特產,也帶來了羅老師去世的消息。為了給學校建房,羅老師上山的時候被泥石流沖走了。許曉萌回到了村裡。放棄了城裡的優越生活,她覺得她是屬於教育事業的,而這份教育不是在別的地方,只在哪個她曾經呆了3個月,但是卻和孩子們建立了深厚感情的村裡。記者們知道了這件事,紛紛來采訪她。但是她一句話都沒有說,只是在照相的時候,孩子們主動在許曉萌旁邊放了許多花,這些花代表了去世的羅老師。影片剛開始的時候,我還誤以為是喜劇片,因為片中夾雜了許多湖南方言和各種搞笑的鏡頭。但是,看到最後,我卻笑不出來了。片中的許曉萌只是一個例子,在我們的生活中不知道還有多少無私奉獻著,為了教育事業奮斗在第一線的戰友們。他們的教育方法可能會很落伍,他們的教育觀念可能跟不上時代了,他們的教學手段可能也不是最好的。但是就憑著那一份赤誠,他們寧肯放棄優越的生活和曾經的愛情也要留下來,留在那個遠離塵囂的窮鄉僻壤。是什麼改變了他們?那裡的孩子不好學、不上進,那裡沒有先進的教學儀器,那裡的家長觀念落伍,那裡的生活單調、無聊。可是在什麼都沒有,什麼都落後的地方,是什麼促使他們留了下來?是村民的淳樸?或是那裡的空氣清新?抑或是為了一份榮耀?都不是!我想他們留下來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孩子,為了教育。也只有這一個目的,才讓許曉萌留了下來,才讓生活中的許許多多的老師放棄了青春長期奮斗在第一線。他們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人。這篇作
8. 電影《天河》觀後感500字
同樣是南水北調題材,主旋律電影《天河》雖然不乏淚點,但敘事結構較單一,情節有支離感,反倒是之前看過一部電視紀錄片《水脈》雖不出彩,倒是娓娓道來,可堪一看。
電影《天河》觀後感
在漢人的精神世上里,上古時期大禹治水的傳說至今仍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這個歷經日災人禍的國度,時常能在災難中找到榜樣並試圖通過榜樣的力量用以慰藉內心的傷痛,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之舉更被奉為犧牲恭喜精神的大義,的確,人類眾多心理活動之中,無論經歷怎樣的過程和挫折,都需求重頭振作起來繼續生活下去,繼續繁衍生息。
李幼斌、俞飛鴻、段奕宏主演、高明、小香玉、濮存昕、陳寶國郭達、姜昆、郁鈞劍、黃宏、宋春麗等聯袂出演的當代現實題材的電影《天河》,聚焦當代中國最為重要的水利工程之南水北調,要將如此宏大的題材搬上大銀幕實在絕非件容易的事,電影的切入點很重要,和以往主旋律電影相比,《天河》在人物設置及塑造上有了很大的改動,摒棄了高大上的「完人」典範,而是試圖通過關聯人物生活的細節延伸出戲劇的沖突,藉此映襯人性的偉大和自私的兩種極致,還特別呈現了人情世故——這數千年中國文化里最值得說道和玩味的部分,最終導入「飲水思源」這一確實表達的主旨。
李幼斌和俞飛鴻飾演的夫妻,兩人全是南水北調工程里的核心,李幼斌飾演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副總指揮董王川,俞飛鴻飾演的周曉丹則是掛職負責移民搬遷崗位,段奕宏飾演的江浩既是董望川的學員兼得力干將,但在工程最為關鍵的時候,江浩卻近乎決裂般背棄了恩師,而後兩人的在次相遇是在南水北調的一個招標會上,中標民營企業的代表江浩再一次站在了恩師和老上司的面前,這其中究竟是為了一己私利,還是他有什麼難言之隱?
搬遷的沖突也在持續發酵,周曉丹這一攤的崗位也是焦頭爛額,不但和本人的小叔子到翻臉之境地,更是一口堵住了前來說情的公公,家務事和崗位似乎各自撇清而又剪不斷,她的委屈和抱怨能向誰傾吐?牙齒碎了她也只能本人往下吞咽 耗費巨資和十幾年時間的南水北調工程,其中的故事又何止這些。將這樣的題材搬上銀幕,如何取如何舍全是艱難的抉擇,最終將主角設置為工程的一個高管和他的同事親友之間紛紜復雜的關聯為主要線索,在董望川這個角色身上,濃縮了千千萬萬為南水北調工程付出無數心血的水利人的身影,大禹當年治水為了泄洪改堵為疏,使萬千民眾免於洪水災害,而今的南水北調的「大禹」們同樣為了萬千民眾飲水,既是惠民工程,也是人類活動對自然的破壞超采地下水作出適度補救。
作為一部電影,《天河》既生動再現了南水北調工程中這些感人的情景,還兼顧到了電影敘事的流暢的畫面的美學感受,在增進了主旋律電影視聽上的觀賞性的相同,也讓主旋律電影有了更多想像的空間和可能。
9. 電影「天那邊」觀後感
剛看完一部電影《天那邊》,不知道是處景生情呢,還是有著相同的處境和感受?說不清楚,看的過程中我的眼睛濕潤了好幾次。
片尾說謹以此片獻給——所有奮戰在一線的教師和大學生志願者們
許曉萌大學畢業的那一年,她和他的大學戀人江可可一起報名,志願去了山村支教。許曉萌第一次離開了家鄉,離開了自己的父母。沒有人知道她為什麼會這樣選擇,但是她真的走了,去了一個她從未去過的地方,去那裡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他們到了大山深處的村子。開始了支教的生活。
一切都是那麼新奇,一切都讓人感到一種無拘無束的自由。的確,這里遠離了城市喧鬧,遠離了塵世的紛亂,有的是湛藍的天空,有的是泥土的芬芳,一切看上去都像是世外桃源。
然而,這一切似乎都是那麼短暫,只是一瞬間,便從許曉萌的指尖滑落。她遇到了一個人,一個改變了許曉萌人生軌跡的人,他就是羅老師。
支教的生活是艱苦的,沒有好的住宿條件,沒有電視,電話沒有信號,沒有任何娛樂,只有背朝大山,腳底泥土,沒有可口的飯菜,吃頓肉都是那麼的艱難,從小家庭條件優越的江可可為了愛情義無反顧的跟著她直奔向大山,可是這樣的生活一天能忍,兩天能忍,三天能忍,最後可可還是選擇了離開,我沒有一點看不慣,沒有一點覺得他們的愛情經受不住考驗的感覺,其實我還真能體會和理解可可的心情和處境,他選擇離開並沒有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每個人都有選擇幸福的權利。
可可走後,她哭了……。病倒住進了醫院。安慰許曉萌的人,正是羅老師。也許到了這個時候,許曉萌才真的長大了,她也覺得自己成熟了許多。可可的離去,讓她感到孤獨,但是孩子們的存在很快填充了這種孤獨。
許曉萌漸漸開始了新的生活,一個完全獨立的生活。她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漸漸融進了大山,融進了大山裡孩子們的世界。
3個月的支教生活結束了,許曉萌終究不是大山裡的人,她還是要離開。走的那天,很多人去送了曉萌,她哭了……
在天的那邊,許曉萌開始了新的生活……
回到城市曉夢繼續她的教育工作,可是得知了山村的羅老師為了修建學校上山背黃土遇到泥石流不幸遇難了的消息後,小萌離開城市優越的生活,義無反顧選擇了支援山區的教育工作……
其實我還滿感動的,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勇氣和魄力,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這樣的決心和毅力,不是每個人都那麼的偉大,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樣,我還是滿佩服的,一個大學生放棄很多來到這個偏遠的山區支教,故事的最後是照了張全家福,一張沒有羅老師,只有一把鮮花的合影,看的我黯然淚下……
雖然和影片相比我的生活相對優越許多,可是……
知足應該長樂,但是,我始終內心孤獨,始終還是融入不到這里,我的心不在這,可能有一天我還是會跟可可一樣選擇離開……
我不知道,說不清楚,反正看完這部電影挺難受的。
不知道要表達些什麼了……
有人開始說是諷刺的,這樣的評論才諷刺,因為明明是感人為主。要說諷刺,也就那個信誓旦旦陪同而去的江同志滿口愛情最後忍受不了偏遠的落後與寂寞中途折回這個情景是諷刺的——諷刺都市愛情的脆弱、幼稚,經不起事實的考驗,在困難前不堪一擊。
我很喜歡小許,那麼執著那麼率真那麼堅毅那麼獨力。我也曾經想過如果有支教的機會我會義無反顧,到那些缺乏先進教學理念和現代化教育方式的落後地區貢獻自己的青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可是我知道,如果真有這樣的機會我會瞻前顧後考慮很多,哪怕只去三個月。所以,像許小萌那樣因為校長破羅的不幸去世而回到水咕嚕小學奉獻自己一生的事情,對我這樣的人而言更是天方夜談了。其實,類似的故事在生活中是有的。記得頭年在布政參加一個展現農村中小學教師風採的演講,我在網上一搜,搜到了好多類似的事例——到山區支教的老師因為感動於山區人民的質朴善良,感受到落後地區對教育的渴求,而心甘情願在支教地駐足,奉獻一生。
唉,支教本是好事,但真正要實施真的會受到現實太多的阻撓。可以理解,有點悲哀。
想去天那邊,想像小許那樣,想帶上一個好的小江,帶上一個不會中途折回的小江。想和那裡的孩子生活,想帶給水咕嚕快樂。想在那山青青水盈盈的地方,在那遠離城鎮煩躁的地方,找到心靈的棲息地,找到特別勇敢的自己
10. 電影《天那邊》觀後感 要500多字
《天那邊》電影觀後感
看了好幾遍這部電影了~
剛開始看這部電影,只是把它當做喜劇片,特別是村長帶著女主角剛剛進村時候的那一段,面對攝像機的近距離問候特寫,一種無厘頭的感覺,邊看邊笑,一笑而過。看到中間的時候,則是在覺得好笑之餘,更多的是看到了山區之貧瘠,教育之落後,最後落的一感嘆,中國內陸部分山區的教育的卻是需要改善啊。看到最後的時候,,則是,落的深情款款的淚,為了故事的本身的真實,為了山區教育的落後,為了破羅老師的慘死,甚至最終,因為電影中許老師的勇於投身於山區教育的精神所感動,而毅然決定去某個偏遠地區支教。
「天那邊」用一個非常常見的題材,反應出了很多實事的反思,年輕的愛情,大學生的價值觀念,高尚的情操與品德,城鄉的失調與差距„„這些社會問題的暴露,原來也會那麼的真實與震撼!
影片講述的兩大學畢業的城市青年男女,為響應國家鄉村教育志願來到一個叫水咕嚕鄉咕嚕村水咕嚕小學的地方做為期三個月的志願教育服務。當然,其中,不妨實說的是,男女主角最初之所以選擇來支教並不是因為有什麼宏偉崇高的目標,對女主角許曉盟來說,這僅僅只是一個能掙脫父母對自己嚴厲約束的一個借口,而對男主角江可可來說,這更是一場為贏得愛情而參與的游戲。最初,他們也曾被鄉村優美自然的風景所感動,而當這一切都失去了新鮮味道的時候,鄉村的條件,艱苦的生活,沒有希望的田野,於初出城門的他們來說,這一切是多麼糟糕透頂。於是,江可可選擇逃離,選擇了放下為了愛情而掙扎在簡陋鄉間的游戲,回到了天邊的宏城。而許曉萌則是毅然選擇繼續留下來實現那為期三個月的支教諾言。
許曉萌是值得我們敬佩的,因為她的愛心,責任感,與那份為孩子們無悔的付出„„她休克在與江可可分別得那場雨中時,我知道,那一次的跌倒,承載著深愛的遺憾,緬含了無盡的傷心!落淚的不僅是那蒼茫的天空,還有許曉萌暢快的宣洩;破碎的不知是閃電劃破的天幕,還有那一份行將彼岸愛情的終結!走了,留下了,許曉萌終究不是江可可,我們從兩人的性格中讀出了許多的差別,也許江可可並沒有錯,因為他反應了這個時代多數大學生的特點;亦或許許曉萌太偉大了,因為她代表著更為珍貴的覺悟和博大的理想。歸根到底,兩人的矛盾,只是兩種價值觀的體現,只是不同選擇的使然!我們希望能出現千千萬萬個許曉萌,
可我們卻總把期望寄託在了別人的身上;
天那邊的風景,
我們不乏欣賞的藝
術,卻少了適應的勇氣!覺醒的一代人,是否錯在大學生?也許不盡然
...
天的那邊,沒有醉酒探戈,沒有戈壁沙漠,沒有爛漫風情,有的只是,山間,
那淡淡的質朴,那淡淡的真誠。天的那邊,於一些人來說,不一定就是最好的選
擇,
然而,
有的人選擇了永遠的留在屬於自己的那片天,
有人選擇了天那邊為了
某個信念而付出一生,
誰又能說誰是誰非呢?不是每一次的熱情都能用一生來承
諾,不是每一時沖動就真能把一生做賭注,可是,她做到了,在天那邊,她尋到
了,她用她那獨特細膩的情感和敏銳的目光尋到了自己,尋到了真正的自己。
天的那邊,只是選擇,只是選擇罷了!或許,天的那邊,僅僅只是屬於某一
個人,抑或,某一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