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阿q正傳主要內容100字
主要內容:
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後閉塞的農村小鎮未庄為背景,塑造了阿Q這個身心受到嚴重戕害的落後農民的典型。他無家無地無固定職業,以出賣勞力為生,備受殘酷的壓迫與剝削。但他不能正視自己的悲慘地位,卻以「精神勝利法」自我陶醉。
阿Q從盲目的自尊自大到可悲的自輕自賤,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環境里的典型性格。阿Q的階級地位決定他歡迎革命 ,但他不了解革命,認識糊塗,精神麻木,結果被篡奪了革命果實的封建地主階級槍斃示眾。
《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上最偉大的篇章之一。
《阿Q正傳》充分反映了趙太爺一夥就是愚民政策的代表者、受益者,他們雖然也有阿Q精神,但他們並不是愚民,而是愚民的愚弄者、製造者。
他們自發或自覺地、有意和無意地體現和實現著愚民政策,他們君臨著、主宰著阿Q和未庄居民,他們壟斷著做人的資格、權利而把阿Q置於非人的地位,他們不準阿Q姓趙,不準阿Q戀愛,不準阿Q革命。總之,不承認阿Q是個人,也決不允許阿Q企圖爭為人的地位。
阿Q性格、阿Q主義正是在這樣的歷史社會條件下有如大石重壓下的小草一樣地扭麴生長、畸形萎黃、枯死。
《阿Q正傳》通過典型環境下的典型人物阿Q的塑造,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舊中國國民以「精神勝利法」為主要支柱的種種精神劣根性,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和失敗的根本原因,具有極其強烈的現實意義。
魯迅在這篇小說中表現出來的改造「國民性」的思想,魯迅對阿Q表現表現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小說的中心人物是鄉村流浪漢阿Q。
《阿Q正傳》通過阿Q和他周圍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國農民的麻木和不覺悟,揭示了人性的弱點,也折射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致命弱點。
《阿Q正傳》的深刻之處在於它不僅暴露了二十世紀初中國國民的弱點,而且也揭示了民族衰敗的根源。阿Q的失敗不僅是國民性的失敗史,也是民族的失敗史。通過阿Q這個典型,魯迅揭示了辛亥革命時期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同時也滲透了作者對民族和人民偉大的愛。
『貳』 阿q正傳讀後感100字
魯迅的小說作品不多,很多人詬病於魯迅的文學水準,但往往在一部小說里,先鋒般的洞察視線和觀察力以及立場可以縱深作品,魯迅恰恰就是依靠寫作技法以外的東西在縱深他的小說。一個「阿Q」刻畫出了幾千年來奴民的丑態,放在現在這個所謂的和諧社會里,依然是恰如其分到讓你會心一笑的地步。魯迅在批判人性時所展現的悲苦和憂愁,像他瘦弱的臉上的短發一樣,看起來很精神矍鑠,實際上內里只是為了省事。忘記是梁實秋還是誰說過魯迅「只會揭開傷疤不會提供葯方」,能提供葯方當然是最好了,但是能讓我們體會到揭開傷疤的痛苦,又何嘗不是一種遲來的歡樂呢?
『叄』 求一篇《阿Q正傳》觀後感
魯迅先生,我們熟悉;魯迅先生筆下的人物,我們更熟悉。而阿q,正是被我們熟知的人物中最典型的一個。有幸看了《阿q正傳》原著,有幸觀看了《阿q正傳》影視版。
第一個感受便是:影片與願著似乎有些不一樣。但是不一樣在哪裡,一時也說不出來。捧起《阿q正傳》再細細翻翻,細細琢磨,終於品出了一點來。
在先生的筆下,人物皆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形象,而阿q尤其讓人失望,阿q所處的那個未庄,甚至讓人感到絕望:趙太爺等的權勢者,吳媽等的保守者,以及王胡小d等一班無聊者,土谷祠老頭等冷漠者,沉重地讓人透不過氣,黑暗得使人見不到光。
阿q在那種環境中生存,你不能渴望他會是一個有人格,有自尊,有成就的人。他只是一個連最基本的生存權力也得不到保障的「蟲豸」。先生筆下的阿q,先生筆下的未庄,望不盡的是失望。
而在影視劇中,未庄與阿q身上似乎有了些許的希望之光若隱若現。其中最大的轉變便是土谷祠的老頭。
當阿q在賭錢時,老頭怕他又輸個精光,囑咐他早點回去休息,這讓人一愣,懷疑起這是否是那個冷漠無情的看祠老頭。
當阿q無錢給地保時,拿出過冬的棉被給地保時,老頭連忙拿錢贖回。地保嘿嘿一笑,說你這老頭可真會貪便宜。這時,我們感到這才是先生筆下的那個看祠的老頭。但是,接下來的事情又令人瞠目:老頭把棉被還給了阿q,嘆著氣過去了。此時的阿q眼中閃過一絲驚訝,心中肯定會閃過一絲感動,雖然他自己並不知道。我們又是愣了一愣,接而感到有些不快,亦有些欣喜。不快的是:人物形象與原著中已經是背道而馳了;欣喜的是阿q也有人關心了。
接下來的一幕,又令我們有所感動:當阿q上城回來以後,地保過來拿「孝敬」錢,阿q「酒後吐真言」,把自己如何「發財」一古腦兒告訴了地保。老頭責怪阿q,這種事情跟他說說可以,怎麼能跟地保這種人講呢。那種語氣,不是幸災樂禍的諷刺,而是出自內心的真誠的關切。就像一個老者對不懂事的孩子的那一種責怪中透出的慈祥。
未庄——未來的村莊中,終於可以看到未來的一絲曙光了。
而在阿q的身上,我們也看到了至少有一處的閃光點吧!
在阿q的「革命夢」中,當大夥都被派去搬傢具時,阿q讓管祠的老頭去休息,因為阿q認為他的年紀太大了。這一個小動作,讓我們感受到了阿q身上的那一種可稱為善良的那一份美好。這是一種希望,或許這一簇希望可以促成阿q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然而最終阿q還是死了,在沒有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之前死了,阿q身上的希望破滅了。但是,未庄的希望還是存在的。
魯迅先生曾在《「吶喊」自序》中說到:「至於自己,卻也不願將有以為苦的寂寞,再傳染給也如我年輕時候做著好夢的自己似的青年們」。我想,如果先生看到《阿q正傳》中土谷祠的老頭的形象,阿q那個唯一的可認為是人的閃光點,他應該是會同意的。
『肆』 阿q正傳觀後感800字
這個夏天真是出奇的熱,沒事干便倒在床上,隨手抓過一本書來看――《阿Q正傳》於是隨便翻開瞧瞧
我一口氣讀完了它,讀完後心裡久久不能平靜,又覺得可笑,又認為可悲。同時又佩服魯迅先生的才華。《阿Q正傳》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為背景,塑造了一個深受封建主義壓迫和毒害的不覺悟的農民形象。暴露出國民的弱點,寫出國人的靈魂。從作品的宇里行間中,我能體會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同時作者也集中描寫和痛徹批判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也通過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現和悲劇命運,深刻地總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作品在故事情節的展開和人物性格的刻畫,深廣的背景和人物的命運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組合得十分成功。
阿Q這一當時國民性格的典型,他臨死前,兩件最遺憾的事情是:畫押的圓圈畫得不夠圓,二是遊街時,沒有唱出幾句戲來。這是多麼的可笑,更是多麼的可悲呀!這決不是臨危不懼,而是愚昧至極,他毫無真正的精神世界,連動物都會同情他這一套的精神勝利法,阿Q沒有靈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軟怕硬的軀殼,他的存在對別人來說毫無意義。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會成為人們無聊時的談資。 如果現今社會中有人想靠著精神勝利法來存活下去,我想這應該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吧!因為不可能有老闆會想要用這樣的員工,不要說在工作了、如果再讀書時就有這種心態,我想有這種心態的人未來應該是非常的慘吧,就連在同學中也有可能站不住腳。而在文章中阿Q為了減輕外力給來的欺壓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來逃避現實,就因為這樣使得阿Q以自負來安慰自己,於是愈陷愈深,也就使得阿Q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也許精神勝利法是給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學,自己明明處於劣勢,但是卻又因為外在種種的失落,於是只有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安慰,但這畢竟只是一種自我麻醉的方法罷了,它並不會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強,所以也可以說它是一個人自暴自棄的表現方法吧。
『伍』 阿Q正傳讀後感200字
自己再刪減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未庄為歷史舞台,以批判阿Q的病態心理精神勝利法為重點來組織材料。作者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著眼於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歷史事件,設計未庄這樣一個閉塞落後的江南農村,作為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阿Q這個形象,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阿Q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
羅曼·羅蘭說過:「這部諷刺寫實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國大革命時也有過阿Q,我永遠忘不了阿Q那副苦惱的面孔。」
『陸』 阿q正傳讀後感300字
看了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發現他筆下所寫的阿Q是舊社會所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魯迅先生為何會寫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為了想要宣洩對人性弱點的看法吧!
從這篇文章裡面,我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這實在是一個要不得的想法。「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種種挫折後所發明出來的東西,說好聽一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根本就是駝鳥的心態,遇到困難只往地下鑽,不會真正的去解決問題,只能夠轉身就跑。在文章中阿Q為了減輕外力給來的欺壓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來逃避現實,於是愈陷愈深,他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精神勝利法是給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學,自己明明處於劣勢,但是卻又因為外在種種的失落,於是只有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安慰。
另外,阿Q生活在沒有人權的時代,他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他靠出賣勞力生活,給人家作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但是阿Q他連基本的人生權利也沒有,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連一間棲身的房屋也沒有,只好長年在土榖祠里落腳,然後必須強迫接受有錢人的欺負,以及村裡人們的戲弄、侮辱,這個現象讓我感到非常的無奈,在現今社會似乎也是有類似的現象發生,似乎有錢人在社會里就是老大、而沒錢的就只能成為有錢人底下的玩具一樣被玩弄。在沒有人權的社會里他的這些做法是否可以給予同情呢?
魯迅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應該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進步
『柒』 阿q正傳電影觀後感1500字
上了電影與文學,看了幾部電影,好像除了《阿
Q
正傳》
這部電
影意外其他的我都記不太清了,
也許因為它是魯迅先生寫的一部經典
作品,
我才感興趣吧!
很早之前就學過這篇文章可是卻沒有看過電影,
看過之後我又覺得這實為一部經典。
阿
Q
很卑怯,
他喜與人吵嘴打架,
但必估量對手。
口訥的他便罵,
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
子哭喪棒才舉起來,
他已伸出頭顱以待了。
對抵抗力稍為薄弱的小
D
,
則揎拳擄臂擺出挑戰的態度,
對毫無抵抗力的小尼姑則動手動腳,
大
肆其輕保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現。
阿
Q
的精神勝利法,他與人家打架吃虧時,
心裡就想道:
「我總
算被兒子打了,
現在世界真不像樣,
兒子居然打起老子來了。」於是
他也心滿意足儼如得勝地回去了。中國人的精神勝利法發明固然很
早,後來與異族周旋失敗,這方法便被充分的利用。
阿
Q
雖是極卑微的人物,
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裡,
甚至趙太爺的
兒子進了學,
阿
Q
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
以為我的兒子將比他闊得
多。加之進了幾回城更覺自負。
主人公阿
Q
代表了當時的中國人。
無論是從文中各個人物的意識
形態來看,
還是形如留辮者的字母
『Q』,
在在都透露出魯迅暗指的
真實人物—中國人。
影片不留情面地諷刺了當時中國人的一種自我麻
醉、自我滿足、
自我解脫與逆來順受的心態,以及中華民族自古以來
的一種劣根性,
包括自私自利、欺軟怕硬與精神勝利法。
在為中國人
指出這些缺點時,
魯迅可以說是毫不留情的。
但如果我們對中國人加
以仔細的觀察,
會發現他所描述的這種阿
Q
心態在當今社會中並沒有
消失
,
這也讓我大吃一驚。不同於其他的作家,魯迅更注重反應社會
與人性的丑惡,
而且他企圖通過一種讓我們產生反感的方法來讓人理
解他的想法。
阿
Q
的精神勝利法對我的影響尤為深刻,
其實生活中我們難免會
遇到不開心的事,
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失敗,
面對這種處境,
怎麼辦呢?
一味沉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
當然是不可取的。
因此現代人懂得如何
來緩解自己的情緒,這便是所謂的精神安慰。人們常說的退一步,海
闊天空,
便是其中之一種。
我們當然不可將這種正常的排解心理困惑
與苦痛的方法都謂之精神勝利法。
正常的精神安慰對人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每個人都必須學
會從失落中走出來,
都必須學會調節心理,
使它獲得某種平衡。
否則,
我們將長期處在名利的斤斤計較中而痛苦。
阿
Q
的錯在於他沒有任何
的原則,
凡事都計較,
凡失敗都要求得某種程度的超越。
而他又不是
通過現實的奮斗來實現,
只是作一番精神上的假想,
求得虛妄的勝利。
這種精神勝利法,
只會麻痹人的鬥志,
為我們的苟且偷生找到心安理
得的借口,不利於現實的改造,不利於人類的進步,是我們應該揚棄
的。
當我們事業失敗時,我們常會說勝敗乃兵家常事,誰笑到最後,
誰笑得最好;當我們受人欺侮時,我們會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當我
們失戀時,我們會說天涯何處無芳草。這些安慰都是我們所需要的。
因為只有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現實,
我們才能贏得最後的成功。
但是,
如果我們只會作虛無的寬解而不能夠有切實的行動,
那就不免帶有幾
分阿
Q
味了。
『捌』 看完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你有什麼感想 50字
看了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發現他筆下所寫的阿Q是舊社會所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魯迅先生為何會寫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為了想要宣洩對人性弱點的看法吧!
從這篇文章裡面,我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這實在是一個要不得的想法。「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種種挫折後所發明出來的東西,說好聽一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根本就是駝鳥的心態,遇到困難只往地下鑽,不會真正的去解決問題,只能夠轉身就跑。在文章中阿Q為了減輕外力給來的欺壓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來逃避現實,於是愈陷愈深,他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精神勝利法是給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學,自己明明處於劣勢,但是卻又因為外在種種的失落,於是只有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安慰。
另外,阿Q生活在沒有人權的時代,他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他靠出賣勞力生活,給人家作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但是阿Q他連基本的人生權利也沒有,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連一間棲身的房屋也沒有,只好長年在土榖祠里落腳,然後必須強迫接受有錢人的欺負,以及村裡人們的戲弄、侮辱,這個現象讓我感到非常的無奈,在現今社會似乎也是有類似的現象發生,似乎有錢人在社會里就是老大、而沒錢的就只能成為有錢人底下的玩具一樣被玩弄。在沒有人權的社會里他的這些做法是否可以給予同情呢?
魯迅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應該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進步。
『玖』 《阿Q正傳》300字讀後感
(1)
《阿Q正傳》讀後感
看了魯迅先生所寫的《阿Q正傳》,發現他筆下所寫的阿Q是舊社會所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魯迅先生為何會寫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為了想要宣洩對人性弱點的看法吧!所以魯迅先生用諷刺意味的手法寫出國人病態的社會和人性的善良與丑惡。從這篇文章裡面,我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那被踐踏的人權以及覺得自己永遠是對的的「精神勝利法」了,這實在是一個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這個方面來討論。「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種種挫折後所發明出來的東西,說好聽一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根本就是駝鳥的心態,遇到困難只往地下鑽,不會真正的去解決問題,只能夠轉身就跑。
如果現今社會中有人想靠著精神勝利法來存活下去,我想這應該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吧!因為不可能有老闆會想要用這樣的員工,不要說在工作了、如果再讀書時就有這種心態,我想有這種心態的人未來應該是非常的慘吧,就連在同學中也有可能站不住腳。而在文章中阿Q為了減輕外力給來的欺壓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來逃避現實,就因為這樣使得阿Q以自負來安慰自己,於是愈陷愈深,也就使得阿Q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也許精神勝利法是給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學,自己明明處於劣勢,但是卻又因為外在種種的失落,於是只有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安慰,但這畢竟只是一種自我麻醉的方法罷了,它並不會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強,所以也可以說它是一個人自暴自棄的表現方法吧。
還由於阿Q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他只能靠出賣勞力才能生活,在文章中有寫給人家作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但是阿Q他連基本的人生權利也沒有,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連一間棲身的房屋也沒有,只好長年在土榖祠里落腳,然後必須強迫接受有錢人的欺負,以及村裡人們的戲弄、侮辱,這個現象讓我感到非常的無奈,在現今社會似乎也是有類似的現象發生,似乎有錢人在社會里就是老大、而沒錢的就只能成為有錢人底下的玩具一樣被玩弄。在沒有人權的社會里他的這些做法是否可以給予同情呢?
這是我看完這本書體會最深和思考的一些地方,對於魯迅先生筆下的中國人雖然被諷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魯迅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應該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進步。
(2)
從阿Q想到的——《阿Q正傳》讀後感
魯迅的《阿Q 正傳》我已經讀過許多次了,至今依然還沒能完全弄懂其中的深意。大概是我自己頭腦特別笨的緣故吧,不像有些人那樣,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奧妙,一眼就能挖掘出它的現實意義來,並讓它創造出價值,帶來豐厚的社會財富(其實就是他自己的財富),同時也宣傳了我國偉大的文學家魯迅,為我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大廈的建設壘了n塊磚,加了m片瓦。我實在是非常佩服這些高明人士的頭腦和眼光的。
也許是因為我曾經讀了幾本古書,中了舊思想的毒,思想比較保守,屬於獃子一類,故從來只知道有為聖人立祠(如武侯祠——武侯可能是「智聖」),為鬼神立廟(如文昌廟、葯王廟等),而從不知竟會有人為阿Q這樣的不知名氏不知行狀更無豐功偉績且曾被拉到十字路口槍斃示眾的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建祠立廟的。然而,在我國的靈秀山水地紹興,卻有一家「土谷祠」專門為阿Q建立起來了。土谷祠是魯迅小說里阿Q住過的地方,是在未庄的。它何以會出現在紹興,我不得而知,也許這是分店或者連鎖店吧。但我又太孤陋寡聞了,沒聽說過哪裡還有一家土谷祠,這到現在為止應該還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也許未庄就是紹興,紹興就是未庄吧,但我又不懂考古,也沒有考證過。究竟土谷祠為什麼會開在紹興,那就只好等淵博的學者們來考證考證了。總之,現在紹興就是有這樣一家土谷祠。
那麼土谷祠里供奉的是什麼呢?我沒去過,不大清楚,大概就是社神穀神吧,好保佑當地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而,我們精明的商家,好像還沒這么博愛,眷顧到上至神只,下及黎民。但裡面又不供奉阿Q,因為他不是聖人,他們為阿Q立這一家土谷祠,只是因為這是阿Q曾經「下榻」的地方。就這問題我想來想去,最後總算想通了:所謂的「土谷」者,土地和稻穀者也。而現在保佑土地和稻穀之神,就是錢爺爺、孔方兄,亦即財神爺。試想那土谷祠的老闆、廟祝,不就是在這萬能之神的保佑之下獲得建屋買房的土地和吃飽肚子的稻穀嗎?至於阿Q和魯迅,只不過是財神爺香案上的香爐罷了,就專門等待那些熱愛魯迅、熱愛文化、熱愛旅遊的「香客」們前來上一炷香。想通了這些,我就更是對那些老闆和廟祝佩服得五體投地了:他們既保佑了自己的土谷,也給當地帶來了土谷,而且讓「香客」們獲得了無價的精神享受,就像是善男信女們禮拜禱告完畢之後的精神上的舒坦一樣。他們建立了這土谷祠,真是利己利人,利國利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真真足可為聖人矣!
上面說了這么多,彷彿都是從「耳聽為虛」的東西上引發的。紹興土谷祠的情況,我只是從那些寫得繪聲繪色的旅遊指南中的介紹和遊人的敘述中得知的,自己並未去過,看什麼時候去瞻仰瞻仰吧。然而,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卻是「眼見為實」的。阿Q有一些名言,那就是「我們先前——比你闊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或者是「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可是阿Q先前是不是很闊,他的兒子(不知道他有沒有兒子)會不會更闊,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阿Q的現狀很糟,這從小說中就能看出來,不用多說。阿Q的這些名言我好像不只是在小說里看過,彷彿在現實的世界裡也能經常看到、聽到過。也許是人們引用了阿Q的名言,並發揚了阿Q的精神吧。有時候,我很覺得咱們中國人對外國人的態度,很像阿Q對未庄人的態度,很落實了他名言里的精神。每當我們提起——尤其是在外國人面前提起——我們祖先的豐功偉績和他們所創造的燦爛的華夏文明,我們都總會禁不住油然而生起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因為我們的祖先繁榮起來之時,外國「諸夷」還處在蠻荒落後的時代——這種遙遙領先於外國的局面,從秦漢一直持續到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康乾盛世」。因此,現在我們能很自豪地在老外面前說:「我們先前——比你闊多啦!」(鑒於友好和禮貌,我們省略了「你算是什麼東西」,但有沖突時,這不客氣的話仍然是不會省略的)。所以,我們老是炫耀我們祖先的「四大發明」。然而,現在,我們卻總是對外國人——不管是哪一國的——青眼有加,幾乎到了諂媚討好的地步了;而對本國的同胞,卻動輒白眼相向,甚至大打出手——就像阿Q對小D和王胡。也許他們都學過阮籍發明的特殊眼球運動,或者這早就成了一種遺傳功能了。
不過,盡管我們習慣了炫耀過去,陶醉於n年前的繁榮昌盛,習慣於今天對外國人點頭哈腰,但我們畢竟還是自強不息的,這看我國經濟飛速增長的勢頭就知道了——如果連這點也沒有,那距離亡國就不遠了。因此,我們有些樂觀的預言家便斷言:「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或曰:「未來的全球化就是中國化!」我聽了這些偉大的預言,感覺好像是聽著阿Q在喊:「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可是既然那些預言是出於那些思維清晰頭腦聰明的分析家、預言家之口,我彷彿就沒理由不相信了。因為我沒有他們那樣的清晰的思維、聰明的頭腦和敏銳而且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而且我看著國家確實是一天比一天強大起來,這彷彿也就印證了那些偉大的預言了。是的,我們的兒子會闊得多!然而,這又像是以前有些同樣偉大的預言家看著這世界一天比一天壞,就預言1999年某一日(忘了是哪一日了)是世界末日一樣,那時也確實有很多人相信的。但我是從上世紀走過來的,也經歷了1999年的那一天。而我到現在居然還沒有死,世界居然也還在。
話說了這么多,不知有沒有掃了各位遊客的雅興;或者妨礙別人眯縫著眼睛享受幾百年前的繁榮盛世和夢想著幾十年後一統天下的大同世界;或者打擾了諸君做眼球運動。所以我還是盡快閉嘴吧,否則要該槍斃的就不是阿Q,而是我了——而我是知道我死了之後是沒有機會在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女)的。而且我也要學得聰明一點了,與人們一起高唱:「土谷祠不倒,阿Q萬歲!」;也只能與人們一起陶醉於我們祖先的繁榮盛世,並神往於那些偉大的預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