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青藏鐵路紀錄片觀後感200字
用生命守望——《青藏鐵路》觀後感
「清晨我站在青春的牧場,看到神鷹披著霞光……。黃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崗,看那鐵路修到我家鄉,一條條巨龍翻山越嶺,給雪域高原送來安康,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青藏鐵路,歷經了半個世紀,穿越了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今天,這條一千多公里的鐵路,已經鋪展在世界的屋脊,在堅硬的鋼軌上,深深地鐫刻著無數建設者生命的印記。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前,這依然是一條刻滿死亡記錄的道路,它的路標就是荒野中連綿延伸的白骨。2007年10月27日下午,指揮部組織我們收看了六集《青藏鐵路》紀錄片後,我才了解到,建設這條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里程最長的高原鐵路是人類鐵路建設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青藏鐵路格爾木-拉薩段全線1142公里,所經地區幾乎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最高點海拔5072米,其中超過海拔4000米的線路長達960公里,超過海拔5000米的有50多公里,還有一段131公里的無人區,沿線地質條件復雜,滑坡、泥石流、地震、雷擊等災害嚴重。氧氣不足,空氣中含氧量只相當於海平面的60%,那裡年平均氣溫在攝氏零下5度左右,極端最低氣溫攝氏零下45度,晝夜溫差最大可達30攝氏度,不少路段都缺乏飲用水,又處於鼠疫源地……。在這重重艱難困苦阻擾下,我們的青藏鐵路建設者硬是克服了高寒缺氧,多年凍土和生態脆弱這三大世界性建設難題,用自己的力量縱貫起一條在外國人眼裡根本不可能修建的鐵路,一條基本實現「無人化」自動管理和全線設備「免維修」的現代化鐵路,一條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生態環保型鐵路。我對青藏鐵路評價最高的是它的「四最」:昆侖山隧道全長1686米,世界最長的高原凍土隧道;風火山隧道海拔4905米,世界海拔最高的凍土隧道;清水河特大橋全長11.4公里,世界上建在高原凍土地段上最長的鐵路橋;安多鋪架基地海拔4700米,世界海拔最高的鋪架基地。這些正是讓今天的中國為之興奮的挑戰,無疑,這是一場艱難的挑戰,但挑戰激起的卻是一個古老民族的血性與進取的雄心。在青藏鐵路修建施工過程中,精神力量支撐著每一位建設者,互古沉寂的高原荒野是生命的禁區,也是生命的極限。然而,一種青藏鐵路建設者鑄造煉就的精神感動和啟示著一個急劇變動的時代,這就是十多萬青藏鐵路建設者在艱苦卓絕中培育出來的「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的精神,這種精神只用於青藏鐵路,只屬於青藏鐵路建設者的專利。當我看到無數建設者在鏡頭前接受記者采訪時流露出的自然表情和聽到他們從嘴裡迸出來的滾燙話語,我情不自禁的流淚了。他們中有年過五旬的老人,有剛從學校畢業的學生,有勞燕分飛的壯年,有新婚燕爾的夫婦,有帥氣強壯的須眉,有美麗堅強的巾幗。青藏鐵路的宏偉場景正是這一位位平凡的個人所書寫,正是這一雙雙辛勞的巧手所描畫。就是這樣一群黃皮膚、黑眼睛的中國人,打破了一個歷史的、一個世界的一個禁錮和一個神話,在創造了跨越高原的人間奇跡的同時,他們依舊普通,依舊平凡。此時此刻,我的內心有一種熱血沸騰的沖動,那就是續寫魏巍先生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同時,電影中的「對自己還是挺滿意,就是對孩子欠得太多了」這句朴實的話也深深的感動了我,一種從未有過的感動,真的。從頭到尾看完《青藏鐵路》,我的眼睛一直是濕濕的。同樣是鐵路建設者,沒能參加青藏鐵路的建設是我一生的遺憾,因為中國,乃至世界就這么一條青藏鐵路。
㈡ 鐵道衛士觀後感
思路:觀後感的寫作要把握兩個要素,一個是「觀」,一個是「感」:首先要體現「觀」,要為讀者介紹所觀電影的主要內容、精彩片段、價值導向等等,使第一次接觸這電影的人也能清晰、快速地掌握;其次是「感」,要在文章中體現出自己的思考,因文章產生的啟發,或者對文章中觀點的反思等等。
《鐵道衛士觀後感》
《鐵道衛士》主要講述了抗美援朝期間,我公安科長高健為粉碎敵人炸毀鐵路的陰謀,冒充成敵人特務,打入敵人內部,最後將特務抓獲並排除了列車炸彈。
這是一部以情節表現為主的影片。從影片情節沖突的設置來看,敵特分子預謀實施破壞我鐵路運輸線和我公安機關為防止敵特的破壞而展開偵查工作,構成影片中兩條方向相對的行動線索,影片中出現的所有人物都分別被拴系在這兩條線索上的某一個特定位置,並對這兩條線索的推進發揮著或強或弱、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處於這兩條線索中的雙方對於對方的人員情況和行動步驟,有一個隨著劇情的推進,從最初的互不知曉、摸底到逐漸互相掌握、了解的過程,兩條線索在這一過程中逐漸靠攏,情節沖突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強化。到最後雙方互相攤牌,兩條線索終於交匯,情節沖突也達到高潮。
影片在結尾處所使用的情節片常用不衰的「最後一分鍾的營救」的表現手法,確實給人印象深刻。偵查科長高健和特務馬小飛在滿載軍火的列車頂上殊死搏鬥,高健在列車駛入長嶺隧道前的最後一刻蘇醒過來,排除了即將爆炸的定時炸彈的場景,在上述兩條行動線索交匯處,起到了將劇情推向高潮的作用,即使今天看來,仍有驚心動魄的效果。
㈢ 寫一篇中國高鐵紀錄片觀後感,1000字以上
我在電視上看到了高鐵成的先進事跡,我感到無比的震撼與感動。這讓我體會到我作為一名當代青年,應該如何確立和實現人生價值的重大現實問題。高鐵成捨己救人的精神體現了人民子弟兵奮不顧身、真情為民的高尚情操,也展示了當代革命軍人無私奉獻、敢於擔當的思想境界。高鐵成見義勇為、臨危不懼,三進火海、身負重傷仍與大火搏鬥,竭盡全力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軍愛民的英雄之歌。
「阻燃戰士」高鐵成的事跡展現了當代革命軍人捨生忘死、心繫百姓的衛士情懷,譜寫了忠誠無畏、無私奉獻的新篇章,鼓舞、激勵著我們武警官兵和解放軍戰士們以實際行動踐行「永遠做黨和人民忠誠衛士」的錚錚誓言。
英雄的壯舉充分體現了當代革命軍人時刻把忠誠於黨的根本要求鐫刻於心。軍人的忠誠是一個國家不朽的魂魄,是一個民族不屈的脊樑。高鐵成關鍵時刻,經受住了生與死、血與火的考驗,踐行了對黨的無限忠誠。
高鐵成在危險面前英勇無畏、舍己阻爆,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英雄樂章,是當代軍人的楷模,是全體市民及駐綏部隊官兵的學習榜樣。
在以後的學習和工作中,我一定要學習高鐵成忠誠於黨、熱愛人民、報效國家、獻身使命、崇尚榮譽的理想信念;學習他勇於擔當、不畏犧牲的膽識和氣魄;學習他不計回報、無私忘我的高貴品質。
最後,我用一首藏頭詩來贊美我們偉大的英雄戰士高鐵成:
高山松柏萬年青,
鐵骨銅筋笑北風,
成就今生英雄志,
好開駿業啟鵬程!
㈣ 鐵路安全教育片觀後感500字
眾所周知,鐵路作為國民經濟大動脈和大眾化交通工具,在我國經濟建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關重要。因此,鐵路各部門應經常性地開展安全教育活動,但有些單位卻總是走過場、走形式等作秀行為的發生。所以,筆者以為,安全教育切莫裝腔作勢。
對於鐵路運輸部門來說,安全教育幾乎是一項年年講、月月學、天天喊的「必修課」。但即使是這樣,安全事件仍然屢有發生。究其原因就是很多單位在安全教育上缺乏創新、方法不活、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因此難以取得明顯的成效。
許多基層單位習慣以一成不變的老方法開展安全教育活動,掛掛橫幅、貼貼標語,以讀規章、念通報、傳達文件等「你講我聽」的灌輸式教育方法為主,最後再象徵性地做做試題就草草結束。一年到頭,這樣的安全教育活動周而復始,一次活動不外乎就是一次作秀,很多職工深感厭煩、乏味。
預防作秀行為發生的關鍵,在於創新教育方式方法,激發職工的參與熱情,增強安全教育活動的吸引力,同時還要注重因材施教,使安全教育入腦入心。此外,鐵路各部門還可以將安全教育活動融入安全文化建設當中,通過懸掛安全警示標志、舉辦安全漫畫展等方式,使職工耳濡目染,自覺養成遵章守紀的良好習慣。
(摘自:http://news.tielu.cn/pinglun/2013-07-24/6082.html)
㈤ 鐵道衛士(上)觀後感
在「文革」前十七年的公安題材電影中,攝制於1960年的《鐵道衛士》可以算得上是整體成就較為突出的一部作品。
□宋強
中國的公安題材電影,到上世紀50年代後期,已經成為中國電影中獨具特色的一個題材種類,形成了貼近中國公安工作實際,緊跟當前國家現實政治斗爭形勢,現實主義創作原則指導下莊重、嚴謹、朴實的美學旨趣的藝術傳統。應該說,在此基礎上本應迎來一個電影思想內涵提升和藝術表現拓展的新的發展階段。但遺憾的是,自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以後,社會政治風雲動盪起伏,嚴重地波及到文藝創作領域,有的甚至就是直接在文藝領域掀起波瀾,使整個中國文藝的正常發展受到遲滯。對於中國公安題材電影創作而言,到上世紀60年代前期,基本上仍停留在50年代所達到的水平上,難以繼續進展前行,頂多也不過是在50年代業已形成的創作模式框架內沿襲重復,整體上沒有超越前10年的創作。在這一時期的影片中,攝制於1960年的《鐵道衛士》可以算得上是整體成就較為突出的一部作品。
從故事內容上說,《鐵道衛士》沒有跳出上世紀50年代反特影片的固定套路:圍繞著一樁陰謀(其性質肯定是反革命的政治陰謀)的實施,境外的派遣敵特與境內的潛伏敵特聯絡勾結;我公安人員在得知此陰謀的最初信息後,展開偵查活動,派出人員冒名頂替,打入敵特集團內部,掌握敵特行動部署,最後將敵特分子一網打盡,徹底粉碎他們的陰謀。我們在這之前的《天羅地網》《虎穴追蹤》《寂靜的山林》《羊城暗哨》等影片中都可以看到此類大同小異的故事模式。
《鐵道衛士》是一部以情節表現為主的影片。從影片情節沖突的設置來看,敵特分子預謀實施破壞我鐵路運輸線和我公安機關為防止敵特的破壞而展開偵查工作,構成影片中兩條方向相對的行動線索,影片中出現的所有人物都分別被拴系在這兩條線索上的某一個特定位置,並對這兩條線索的推進發揮著或強或弱、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處於這兩條線索中的雙方對於對方的人員情況和行動步驟,有一個隨著劇情的推進,從最初的互不知曉、摸底到逐漸互相掌握、了解的過程,兩條線索在這一過程中逐漸靠攏,情節沖突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強化。到最後雙方互相攤牌,兩條線索終於交匯,情節沖突也達到高潮。這兩條線索的相向推進和最終交匯,主導了影片的情節走向,也撐起了影片的劇情結構。
從電影觀眾觀賞影片的角度來看,反特影片注重緊張、驚險效果的營造,而這又離不開懸念效果的生成。《鐵道衛士》沒有有意識地通過設置謎局來造成懸念效果,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去煞費心思地琢磨、猜測誰是真正的敵人?他們想干什麼?他們是怎麼乾的?它採用的是一種展開式的情節結構模式,雖然劇情中的敵我雙方對於對方互不知悉,雙方的人員情況和行動過程卻都清楚無誤地呈現在觀眾面前,這兩條線索的曲折推進始終沒有對觀眾的敵我、正反判斷形成干擾,以造成撲朔迷離的劇情效果。觀眾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情節迷宮中的猜測、推理和分辨,而更多地集中在思量這兩條線索往後將會怎樣推進,到底能否交匯,其結果將會如何等方面,這是懸念效果生成的另一種方式和途徑。與那種布設層層迷障,讓觀眾左猜右想,直到最後才弄明白誰是真正的罪犯的懸念生成方式(如《羊城暗哨》所做的那樣)相比,如果說後者是採用的「抑制」的手法的話,那麼前者採用的就是所謂「延宕」的手法。在《鐵道衛士》中,這種「延宕手法」 的運用還是比較圓熟到位,沒有給人以生澀、牽強之感。這也許就是它能夠在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公安題材反特電影中顯得突出的原因之一吧。
最後,說到電影的懸念效果,《鐵道衛士》在結尾處所使用的情節片常用不衰的「最後一分鍾的營救」的表現手法,確實給人印象深刻。偵查科長高健和特務馬小飛在滿載軍火的列車頂上殊死搏鬥,高健在列車駛入長嶺隧道前的最後一刻蘇醒過來,排除了即將爆炸的定時炸彈的場景,在上述兩條行動線索交匯處,起到了將劇情推向高潮的作用,即使今天看來,仍有驚心動魄的效果。
電影《鐵道衛士》的情節模式,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十七年時期反特類型的影片在藝術表現方式和手段上的一些特點,通過對這一模式的解析,我們可以對十七年時期中國公安題材電影在形成自己藝術風格和傳統方面的一些情況有所了解。
警察心聲
□徐錦
《鐵道衛士》中的一些對白,如今聽來也還是那麼親切,像「只要認真依靠群眾,那就是天羅地網」,「只要牢牢記住黨的教導,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敵人就是再狡猾,也逃不出如來佛的掌心」,等等,也許會讓今天熱衷韓劇日劇的中國少男少女們說,這就像在背書,根本沒有個性。但是,在當時的那種時代背景,即解放初期,人民剛剛享受當家作主的權利,而美蔣特務顛覆新政權野心不死,總是伺機搞破壞,因此人民具有極其高昂的革命鬥志和警惕性,如此說來,那樣的對白倒是真正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特色和人物特徵。而這種具有時代烙印的藝術提煉和藝術加工,由於來源於生活和實踐,因此聽來並不顯干澀,加上演員和群眾表演得都富於激情和真情,因此觀眾都被劇情深深吸引。劇中對白所再三強調的「依靠群眾」,如今依然是我們公安工作得以順利開展所講求的「群眾路線」。正是全心全意地依靠群眾,我們的公安民警才能夠在不斷變革的時代大潮中堅定方向,屢建殊榮。遠的不說,今年殺害四名大學同學並潛逃的全國通緝犯馬加爵,就是由普通老百姓發現並檢舉報告公安人員,從而落入法網的。
老觀眾的心聲
□阿彪
《鐵道衛士》的故事情節照今天的判斷標准來看仍然曲折生動,而且充滿懸念,引人入勝;照樣看得心潮澎湃。甚至一些特技鏡頭因為是演員親自表演而顯得異常的珍貴,像偵查科長高健飛身從疾馳的吉普車上跳下追趕火車的場面,以及他與潛藏特務馬小飛在火車頂上的激烈搏鬥等等,盡管當年的拍攝手段根本無法與今天的高科技技術相比,但它們是那樣的真實與朴實,實在得讓我們情不自禁為英雄人物擔心,並對英雄產生了深深的崇敬。
有特色的歌曲
「嘿啦啦啦……天空出彩霞,地上開紅花,中朝人民力量大,打垮了美國兵呀,全世界人民拍手笑,帝國主義害了怕。嘿啦啦啦啦……」這是抗美援朝時期的一首著名歌曲,在影片開始出現,點明故事發生年代。(付輯)
老作家細說創作往事
□本報記者 程林傑
作者曾經參與破案
《鐵道衛士》的作者之一是王文林,王文林說《鐵道衛士》是集體創作的。當年的合作者還有兩位,一位叫馬家驥,一位叫陳文同。當時他們三人都供職於沈陽鐵路公安局,他是辦公室主任,馬家驥和陳文同是辦公室的幹事。
劇本寫成是1956年底,先後發表和轉載的有《電影文學》《北方文學》《鴨綠江》等刊物。王文林介紹說,這部電影以著名的抗美援朝戰爭為背景,取材於沈陽鐵路公安局破獲的兩起敵特案。劇中大智大勇的偵查科長高健的生活原形是他的戰友———沈陽鐵路公安局的偵查科長。
有趣的是,這位偵查科長在案件偵破後期因病住院了,王文林接替他搞完了案子。豐厚的生活底蘊,或許是高健這個人物真實、生動的原因之一。
他說:「搞了多年的公安工作,我最深刻的體會就是公安工作始終要堅持群眾路線。劇中人物何蘭英為破案提供線索,立了大功,生活中的原形就是我們的一位女治保員。」
王文林後來調到公安部創作組。在這個著名的四人創作組有李文達(著名作家、群眾出版社原社長)、趙明(電影《寂靜的山林》的作者)、張志民(著名詩人,文革後曾任《詩刊》總編)。王文林是創作組里最年輕的一位。說起已經仙逝的李文達,王文林還嗟嘆不已。周總理改一字動全身
工作中王文林曾多次接觸周總理,親耳聆聽總理的教誨。令他記憶猶新的是1974年1月15日,我國公安機關成功地破獲了蘇聯大使館間諜案。參與案件偵破工作的王文林,與新華社的著名記者穆青合寫了通訊《蘇聯間諜落網記》。1月15日夜,總理親自審閱這篇署名為「新華社特派記者」的稿件。看完後,總理中肯地批評了王文林。總理說,「王文林同志,你是搞公安的,但要學習國際法,你在文中寫了『捕獲蘇修間諜謝苗諾夫』,這個提法不妥,謝苗諾夫是蘇聯大使館的一秘,按國際慣例,是享有外交豁免權的,這樣見報後(指捕獲一詞),外國人會笑話我不懂國際法,你說對不對?」後來經當時外交部的安致遠、錢其琛等同志反復推敲、商榷,將「捕獲」一詞改為「拿獲」。
王文林對總理懷著十分渾厚的感情。他說:「我寫的電影《熊跡》(署筆名『公卓』)是1974年4月總理住院前夕交給我的任務。遺憾的是4月份總理住院後,再也沒能出院。」
《熊跡》是王文林根據謝苗諾夫蘇聯間諜案為素材創作的另一部電影,也是我國第一部彩色公安故事片。「只可惜上映時,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已經逝世了,這也是我多年來一直遺憾的一件事!」
導演、演員訴衷腸
導演呂熒說「遺憾」
《鐵道衛士》的導演是呂熒,他對自己的這部片子並不滿意,因為它誕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1958年開始拍攝,1960年攝制完成 ———那是著名的大躍進時代。那時,全國各大電影廠出產的影片恐怕可以和現在每年出品的電視連續劇相媲美,所以呂熒導演對自己的這部作品印象並不太好。(楊翼)
「老壞人」———方化
有意思的是,在那個以好人和壞人劃分的年代,電影人物更是顯得涇渭分明。由於是反面人物,所以表演這些角色的演員名字也不能出現在主演的名單上,盡管他們表演得也是那樣的盡心盡力。在《鐵道衛士》中扮演暗藏特務吳濟春的著名演員方化,戲份不少,但在主要演員名單上卻沒有「名分」。方化的遭遇可以說是那個年代扮演反派角色演員的典型遭遇,善良的中國觀眾將他們扮演的角色和他們本人混為了一談,從而剝奪了他們成為明星的待遇。方化在《平原游擊隊》中將日本鬼子松井小隊長刻畫得比真鬼子還像鬼子,因而在文革中還受了不少罪。晚年他還為此整容,希望能夠改改自己留在銀幕上的形象,演演正派人物。現在的環境寬松多了,中國的觀眾再也不會以貌取人,但方化卻過早離世了,再也聽不到觀眾給予他熱烈而尊敬的掌聲了,想到這里就覺得挺辛酸。(楊翼)
你就是美國佬
「文革」後期,文方熒老師是山田大隊埔隆片的片長。他高高的個子,高高的鼻子,十足的老外模樣,還有那口不咸不淡讓本地人聽得吃力的廣州話,很快就被村裡的男女老少認識———人們都叫他「高佬方」。電影隊到村裡放映《鐵道衛士》。電影放完了,村民們帶著崇敬和好奇問他:「那高鼻子美國佬就是你扮的呀?」他笑著反問:「扮得像不像呀?」「很像,很像。」他的笑臉流露出自豪。有人為他可惜:「怎麼不在片頭或片尾打上你的名字和演員表呀?」他憤憤不平:「都讓四人幫給拿去了!」
㈥ 觀《鐵道游擊隊(電影)》有感
今天,我觀看了《鐵道游擊隊》這部老電影,電影主要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山東南部棗庄礦區以劉洪、王強為首的一批煤礦工人和鐵路工人,不堪日寇的欺壓和蹂躪,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秘密建立起一支短小精悍的游擊隊,他們「飛車搞機槍」、「血染洋行」、「智打票車」、「夜襲臨城」、「打岡村」、「搞情報」、「奪布車」、「上濟南」、「下徐州」……活躍在日軍侵華戰爭的主要鐵路命脈——津浦線的山東沿線,鼓舞了鐵路沿線人民的抗戰士氣,有力配合了主力部隊的對日作戰,最終成為黨的抗日小組。
看完這部電影後,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主人公劉洪、王強等以勇敢頑強的精神毅力與日軍戰斗,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們都不屈服,並且一直抱著國家、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信念,他們不讓老百姓受一點傷,誓死護衛老百姓。這種愛國愛民的精神正是我最佩服的!
給留下深刻影響的人物是被日本鬼子嚴刑拷打但卻不落一滴淚的 方林嫂,她雖然是個女流之輩,但性格卻剛烈無比。回過頭看看我們,遇到一點小困難就退縮,絲毫沒有想過要去克服,如果我也生在抗日戰爭年代,說不定早就被日本鬼子打死了,因為我不敢反搏,也不敢抗爭,或許有時還會因為遇到難過的坎兒而哭鼻子。但是,看過《鐵道游擊隊》後,我相信自己再也不會是從前那個遇到困難就退縮的沈雨婷了,我一定會變得很堅強,很勇敢,不會再什麼事都依賴爸爸媽媽了。
我要感謝《鐵道游擊隊》這部電影,感謝電影中的抗日英雄們,是他們,讓我懂得了獨立克服困難的道理,讓我知道了要做一個愛國愛民之人。
㈦ 觀看鐵路安全教育片觀後感300字
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願望.我幻想著自己變成風.假如我是風,就會一年四季、晝夜不停得為大家服務.春天,我飄過種子,它就會變成那五顏六色的鮮花和亭亭玉立的樹木.花兒又跳起了優美的舞蹈,還不是因為我從百花叢中拂過.柳樹發出嫩綠的小芽,還不是因為我從枝頭掠過啊!「小動物們,你們不能再睡了,新的一年已經來臨.」我呼喚著.他們聽到我的聲音,一個個都從睡夢中醒來,干起了各自的活.我從小朋友的臉上吹過,他們都顯得精神抖擻,活潑有力.夏天來了,我又用力地吹了起來,「刷、刷」樹下乘涼的人們脫離炎熱,神清氣爽.我飄過枝頭,一棵棵樹木顯得鬱郁蔥蔥,十分茂盛.知了在枝頭「唧唧」地叫著,好像在說:「好涼快啊!」秋天,我再次拂過,天變高了,變藍了;雲朵變白了,淡了.一片片紅里透黃的樹葉在空中為我伴舞.有時,我喚來雨妹妹滋潤大地,有時我提醒大雁到南方過冬,提醒其他小動物們儲存好食物,做好過冬准備.冬天裡,我時時囑托「風兄弟」不要太沖動,當心別把小朋友們刮感冒了,可他們不聽勸告,橫沖直撞,橫行霸道,於是,我沖到高空,把「雪媽媽」請來,讓她為大地蓋一層厚厚的白絨毯,這樣,小孩子就會快樂起來,活躍起來了,他們打雪仗、滾雪球、堆雪人……玩得可開心了.朋友們,有的風脾氣暴躁,有的風性情溫和,我願做一屢溫柔的清風,讓大自然和人們感受我真心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