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為什麼死
在世界文學史上,安娜·卡列尼娜不是第一個自殺者,也不是最後一個。她以死表達自己對非本然性的生活的抗議和否定,以此贏回自己做人的尊嚴,而不僅僅是為了解脫和懲罰。安娜就是這樣的人,她活著的時候為自由、為尊嚴、為真誠而受盡屈辱,她只能以死來捍衛自己做人的尊嚴,而不是單純地把死作為一種懲罰的手段。

安娜的悲劇告訴我們,單純的兩性之愛不足以建立起穩固的完整的自足的世界,藉助於本然的生命力的迸發與釋放雖然可以在一定范圍、一定程度上突破人生困局,但從根本上講非但不能拯救個人,反而將個人逼進死胡同。但若以為托翁意在將個人激情、個體行為納入社會掌控之下,就可能曲解了托翁的本意。
如果一個人「不聽從他靈魂里神秘的、歡樂的召喚,如果他羞愧地走過生活為他准備的最大的樂趣」,豈不是辜負了神的意旨?在社會和社會輿論面前,安娜是無罪的。但在上帝面前,安娜是有罪的,罪在那裡?是她的任性嗎?是她的嫉妒嗎?是她的猜疑嗎?是她的自殺嗎?《聖經》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安娜臨死之前,獲得了一種我稱之為「靈視」的本領,在車廂里,有一對夫婦坐在她對面,好像挺恩愛的,然而洞若觀火一般的安娜一眼就看穿了他們關系的真相。「這是虛偽的,全是謊話,全是欺騙,全是罪惡」。這是世界的本相。這一本相令人作嘔,難以容忍。
在安娜看來,人生的痛苦註定是無止無休的,「簡直想像不出一種不痛苦的生活環境」。她說:「我不是活著,而是在等待著一種拖延了又拖延的結局。」這個結局是什麼呢?安娜也迷迷糊糊,晦暗難明,但她已預感到肯定不是什麼好的結局,也不會有什麼好的結局。她處在一種無止無休的懸置狀態,對未來充滿疑惑和恐懼。相伴而來的就是對生存的厭倦,虛無感開始在其內心世界逐漸漫延浸潤。既然生存是虛無,是徒勞,再折騰來折騰去,有意思嗎?別人也許有精力、有興致去折騰,可是安娜不想了。
不可否認,安娜明確地把死當作一種懲罰的手段,來懲罰弗隆斯基子虛烏有的背叛,這表明計劃一開始付諸實施的時候,安娜的心理實際上已經非常扭曲了,精神已處在非理性因素的控制之下,在去往車站的路上,她雖然洞若觀火一般,但唯獨對弗隆斯基的真實情感把捉不定,以至做了最後的誤判。正如結局所顯示的,安娜把非正常死亡當成了一種懲罰人的手段。
⑵ 《安娜卡列尼娜》最後的結局是什麼啊
最後的結局是:安娜認清沃倫斯基的虛偽和遭遇人情冷漠後卧軌自殺,陳屍車站。故事以悲劇告終。

(2)安娜卡列尼娜電影結局擴展閱讀:
1.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品。 作品講述了貴族婦女安娜追求愛情幸福,卻在卡列寧的虛偽、渥倫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終落得卧軌自殺、陳屍車站的下場。庄園主列文反對土地私有制,抵制資本主義制度,同情貧苦農民,卻又無法擺脫貴族習氣而陷入無法解脫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時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書在矛盾的漩渦中顛簸。這部小說是新舊交替時期緊張惶恐的俄國社會的寫照。 該書通過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愛情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網路全書式的作品。
2.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托爾斯泰生於貴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學,1847 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 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只好呼籲人們按照「永恆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為考察歐洲教育,托爾斯泰再度出國,結識赫爾岑,聽狄更斯演講,會見普魯東。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 1873~1877年他經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1889~1899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 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從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於一個小站,享年82歲。
⑶ 如何點評電影《安娜·卡列尼娜》
導演在電影中表現出的這種博愛我是很欣賞的,並不去刻意製造正面和反面角色。但是每個人人生觀,個性的不同就已經足夠去製造電影中的沖突和矛盾。
對不同的人,社會應該更加寬容才是。無論是對安娜這樣追求愛情奮不顧身的人,還是列文這樣理性道德和權力的衛士,或者是苦苦維持家庭和諧,忍受丈夫在外沾花 惹 草的多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都有可愛可憐之處,我的觀點。
⑷ 安娜卡列尼娜電影值得看嗎
我看的是
蘇菲瑪索
的版本,感覺不好看
可能是看過書的緣故吧,覺得電影演的特別空洞,只是蜻蜓點水的帶過重要情節,原著中最重要的人物心理刻畫都
沒辦法
盡善盡美的呈現出來。畢竟電影是比較單一的呈現方式,而文字則厚重得多。如果是單純的看電影的話,畫面並不算特別華麗,情節也不夠精彩,而且雖然蘇菲瑪索演得很傳神,但是她畢竟是個
法國人
,總覺得缺了一股
俄國
女人的味道。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⑸ 《安娜·卡列尼娜》結局什麼意思 沒看懂啊
安娜認識到渥倫斯基的虛偽,因為他並不愛他的母親。
大吵之後,渥倫斯基憤然離去,她覺得一切都完了,安娜准備自己坐火車去找他,她想像著現在正和他母親及他喜歡的小姐談心,她回想起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個被侮辱、被拋棄的人,她跑到車站,在候車室里接到了渥倫斯基的來信,說他10點鍾才能回來,她決心「不讓你折磨我了」,起了一種絕望而決心報復的心態,最後安娜身著一襲黑天鵝絨長裙,在火車站的鐵軌前,讓呼嘯而過的火車結束了自己無望的愛情和生命,這段為道德和世間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後的結果由安娜獨立承擔,留下了無限感傷。

(5)安娜卡列尼娜電影結局擴展閱讀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品。
作品講述了貴族婦女安娜追求愛情幸福,卻在卡列寧的虛偽、渥倫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終落得卧軌自殺、陳屍車站的下場。庄園主列文反對土地私有制,抵制資本主義制度,同情貧苦農民,卻又無法擺脫貴族習氣而陷入無法解脫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時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書在矛盾的漩渦中顛簸。這部小說是新舊交替時期緊張惶恐的俄國社會的寫照。
該書通過女主人公安娜追求愛情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網路全書式的作品。
⑹ 關於安娜卡列尼娜電影的問題~麻煩幫忙
書中安娜代表的當時社會中的女性,愛情是她們生活的全部,然而卡列寧則是代表當時的男權的形象,在卡列寧心裡愛情只是他人生的一小部分,在生活的反反復復中卡列寧對安娜的愛情變淡薄,這樣安娜心中的對愛情的渴求的熱度卻沒有消減,矛盾從而產生。在這樣的感情缺失的情況下,列文便填補了安娜心中的對愛情的渴求!
⑺ 電影 "安娜·卡列尼娜 " 講的是什麼,好不好看
故事發生於十九世紀的聖彼得堡,安娜在少女時代就嫁給了比她大二十歲、身世顯赫的卡列寧,但他們之間並沒有愛情。如今八年已經過去,年輕美貌的安娜不僅在外貌上,在精神氣質上更是遠遠超出其他貴族婦女。她的性格是一團火,她那刻板冷酷的官僚丈夫是無法將其撲滅的。在一次旅行中她遇到了英俊的軍官渥淪斯基,他不顧一切地追求她,終於使這團生命之火無比熱烈地燃燒起來。追求自由平等的安娜勇敢地離開了卡列寧,然而在那個時代,婦女根本無法支配自己的命運,她要求離婚被拒,丈夫還威脅她將因此再也見不到心愛的兒子。安娜投奔渥淪斯基,過了一段短暫的幸福生活,然而這有限的快樂卻給她帶來了無限的痛苦,不久渥淪斯基便對這段情感到厭倦,渴望重新恢復在軍中無拘無束的日子。安娜則日益思念愛子,最後在絕望中撞火車自殺。這團黑暗中的火終於永遠地熄滅了。
迄今為止最高水準的《安娜》。嘉寶的氣質恰如其分地表現了一個已婚女人的喜怒哀樂。此前嘉寶曾拍過同一個故事,片名叫做《情》(Love)。1948年的英國版總長123分鍾,由費雯·麗主演,雖有一流的演員組合和服裝設計,但整部影片顯得拖沓,毫無生氣。1985版長150分鍾,主演傑克琳·比瑟特,即原裝電視版《查理天使》主演之一,但斯科菲爾德的卡列寧成了最大的亮點。1997年版又譯《愛比戀更冷》,主演索菲·瑪索
是經典劇,藝術氣息比較濃
⑻ 安娜·卡列尼娜的劇情簡介
影片表現了安娜·卡列尼娜的悲慘的愛情。安娜難以忍受丈夫卡列寧的偽善和冷漠,她與青年軍官沃倫斯基相愛了。她要求與卡列寧離婚並且帶走兒子。卡列寧為了名譽與地位,不願公開離婚,想委託律師悄悄地替他辦理了手續並不讓安娜帶走兒子。安娜難以忍受丈夫的偽善,也抑制不住對沃倫斯基的感情,她決定離家出走,他們一起去了義大利。思念兒子的安娜回到祖國,卡列寧百般阻撓她與兒子相見。社會輿論對她的壓力也很大。安娜再次提出離婚,卡列寧拒絕與她辦手續。而此時的沃倫斯基也和別人好上了。安娜悲憤地卧軌自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