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電影十二公民觀後感1000字

電影十二公民觀後感1000字

發布時間:2021-07-26 08:19:08

Ⅰ 《十二公民》600字影評怎麼寫

學生時代看《十二怒漢》之前,讀過大篇溢美之詞,看完倒有點不過如此的感覺,好是好,但似乎沒那麼神。這次抱著「翻拍能有多厲害,中國又沒陪審團」的心態,《十二公民》讓我大大吃了一驚。論品質,像看完一部精彩的動作片一樣酷爽,而回味有限,大致是四星,之所以給足滿分,就像片里的諸位「陪審員」一開始那樣,是體驗超出了預期,把感性經歷當做了判定標准。此外還有種新鮮感,英美劇的法庭戲看多了,而一群中國人為了這個唇槍舌戰,的確是首見,算是一種沒有特效的電影奇觀吧。

劇作的本土化並不是簡單的照搬,這也可以理解,國情不同,但主創挑戰而非模擬經典的努力也是顯而易見的。除了案件的大量細節和話劇式的故事格局,不少微妙之處都做了改頭換面,連整個故事前提,也成為一群家長的齊聚,賦予他們一個共同的價值觀交集。有影評指出,這樣的身份設定是硬傷,因為大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家長很難聚到一塊,不如改成學生自行拉來親戚熟人更妥當,說的固然在理,但如此一來就失去了上述共性,很多以情動人的「在座各位的孩子……」(請無視乾爹)就無從發揮。多位陪審員反復強調,他們是為了孩子,才來這么一場假戲真做的討論,若不是家長,這個最強的動機支撐就垮了。

前幾年在天涯看到一個貼,說是不要再自稱老百姓了,我們是國家的公民,要享有公民權利雲雲,但公民到底需要承擔何種責任,帖子里吵成一團也沒說出個所以然。《十二公民》強調了公民這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向我們示範公民的重要義務之一,就是積極、客觀地參與公共事務,並且不因個人的情感左右妨礙客觀判斷,這也是西方陪審團制度賴以維系的前提。當然,這場示範最終仍要落足到主旋律上來,由一位最終揭曉是檢察官的成員來挑頭和維持,並且在片尾打出冤案昭雪的字幕,表明偉光正的法律工作者和沒有陪審團的中國法律足夠主持公道,不過這並無損於影片的示範價值,而且主旋律的私貨也夾的毫不拙劣,頗有點正能量效應。

大概看到一半的時候,我有個很強烈的感覺,這片在普及合理懷疑的法理之外,還有一層使命,就是促進社會階層之間的和解。每位陪審員都代表了一個特定的人群,而人人心裡都藏著疙瘩,一開始禮讓三分,一團和氣,故事節奏也較緩,等到討論關鍵證據,頓時觀念碰撞激烈,處處針尖對麥芒。這群人包含了巨富、中產、公務員和底層混混等,社會階層跨度大,價值觀分歧明顯,社交交集小,平日里做酒肉朋友互相傾訴的機會幾乎為零,難得的機會齊聚一堂,開誠布公,交流三觀,抹平偏見,消除心魔。影片採用了一種客觀的立場,個人記憶可能對履行公民責任感有所助益,如曾被打成右派的老人,也可能構成阻撓,例如那父子不合的出租司機。他們因為這樣那樣的個人原因,做出有罪與否的判斷,但最終都回歸了理性。植入大量社會時代話題也是出於同樣的目的,對「乾爹」、富二代的仇視,對外地打工者的歧視,最終都被理性壓倒,委婉地對大眾的有色眼鏡做出批判。按照普法路線,故事應該定格在司機舉起的手就結束,而影片又加了一段人人互助互愛的五講四美宣傳片,也是對和解主題的體現。

拋開那些強調法理、揭示社會面貌的部分,這也是一部相當好看引人的商業片,很多特效大片到了文戲就讓人昏昏欲睡,而《十二公民》能從頭至尾使人保持興奮。從這個角度來看,比花大錢看3D大片更值。只要你不是太懶得動腦,這里頭獲得的智力愉悅,一點也不比那些懸疑經典差。只是現如今,大部分觀眾已經習慣了只為巨星和巨額投資買票,該片的商業前景註定無法樂觀。但我還是希望大家能去看一看,在這個時代,一部翻拍經典又受制諸多的中國電影,能拍成這樣已是殊為不易了。

Ⅱ 電影(十二公民)1800字觀後感

影評都是每個人看完之後最深的感觸,不是自己的要來何用?去豆瓣吧,那裡很多「影評人」

Ⅲ 如何評價電影《十二公民》

《十二公民》是一部難得的好電影,充實的內容和緊湊的結構帶來強烈的戲劇張力,讓人覺得編劇有話要說,有情懷不得不表達。
雖然改編自美國1957年著名電影《十二怒漢》,但其本土化做得非常地道,完全從北京市井文化中生長出來。盡管借鑒了原著的結構框架,但內容講的的的確確是中國社會原汁原味的話題,從不同背景里走出來的人因其特有的立場和偏見而產生矛盾沖突。
整個故事只在一個場景里展開:十二名背景不同的司法學院學生家長聚集在一個室內場所,圍著桌子坐下,為學生們組織的模擬法庭所審理的一件司法案扮演陪審員,針對案情進行討論,根據陪審團的結果來決定學生們是否通過本次英美法的補考。
演員神一般的演技更在狹小的空間里把有理由的矛盾沖突發揮到淋漓盡致,兩個小時的時間讓人目不轉睛,即便盯著單一的場所也不覺得無聊,而分析案情時,窗外天氣由晴轉雷陣雨再轉晴的過程,也完美配合了十二個人之間的關系由客氣到緊張到意見達成統一的轉變。分析案情時,在人物敘述案發現場的情形時,火車轟鳴聲和腳步聲,多重音效的自然配合顯得簡潔而有力。

Ⅳ 電影《十二公民》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講述了十二個陪審團員,經過分析案件,最後為含冤的刑事案件人員成功翻案的一部電影,拍攝手法不叫高超,一個場地,拍出了很多當時的社會背景及階層。

Ⅳ 電影《十二公民》影評,十二公民好看嗎

看過了國產片《十二公民》,毫不誇張地說,本片絕對可以排進年度華語電影前五甚至前三名!從電影技法上說,還有些不足之處,但戴著枷鎖跳舞能如此出色,已經讓人贊嘆不已。本片台詞極好,自然緊湊,毫無絕大部分華語電影浮泛做作之病。韓童生老師在本片里表演非常棒。

Ⅵ 寫一篇電影《十二公民》(中國)觀後感800~1000字

觀《十二公民》
一、對待證據要有吹毛求疵的態度。任何證據都要經過詳實的推敲論證,形成證據鏈。案中關鍵證人有被害者樓下的老人以及窗戶對面的女子。一個憑借「聽覺」,一個憑借「視覺」讓眾人都堅信是富二代殺死了其父親,但通過8號陪審員的推敲發現,其實作為上了年紀的老人只是根據自己的經驗(樓上經常有父子爭吵聲)斷定死者就是富二代所殺,窗戶對面的女子也是在沒有戴眼鏡的情況下只是根據模糊的音像而草率斷定是富二代所為。他們在作證時也許並未想到,這種「言之鑿鑿」的證據如果被法官採信將意味著什麼,這就告誡法官,在審查證據的時候,要多考慮證據可能與事實不符的情況。

二、要用理性的思維對待案件。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對同一件事的評價就會存在差別。法官在裁判案件的時候應盡量做到憑借事實與法律判案,不受個人情感左右。劇中十二個人,每個人都從事不同的行業,都有不同的人生經歷。剛開始之所以有11個人都判定富二代有罪,很大程度上源於他們的感性認識,他們對證人的話毫無懷疑。當然,還有很大一部分人存在嚴重的仇富心理,他們認為富二代就是不學無術,特別是在一個父親坐過牢,繼父一夜暴富的家庭長大的孩子更是什麼事都可能做的出來。撇開證據不談,他們內心就已經預存了偏見。作為法官,在認定案件事實時,如果不能堅持理性判斷,那麼又會造成多少冤假錯案。

三、任何一件錯案對當事人的打擊都是毀滅性的,應避免冤假錯案。劇中給我震撼最深的莫過於五號陪審員的一句話:「萬分之一的錯誤對當事人來說就是百分之百的災難」。一個錯案對他人來說可能無所謂,但對當事人來說那將是毀滅性的,即使有遭一日被平反,被冤者回到社會同樣會遭到異樣的眼光,也會嚴重消弱司法的公信力,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在《論司法》中所說:「一次不公正的審判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是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審判則是把水源破壞了。」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當下,作為法律人我們不僅要用嚴謹的態度對待每一個案件,同時也要擔起普法的重擔,加大法制宣傳,提高群眾法律素養,讓正義以看得見的形式得以實現。

Ⅶ 如何評價電影《十二公民》

把一部非常成熟的話劇搬到電影大熒幕上,而且這12個人都扮演著陪審,並且每個人的角色都是那麼的成功和深入人心,在製造一個虛擬法庭的場景下,讓人們用思想,用道德,用常識,去判定一個人究竟有沒有罪,這部電影真的非常非常的棒,不過還是有一些缺點的,所謂瑕不掩玉,就是這部電影太過真實的吧,把話劇的場景搬到大熒幕上,而缺失了電影的那種張力和電影的一種表現手法我覺得這部電影還有再進步的空間。

閱讀全文

與電影十二公民觀後感10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影劇院電影院單方造價 瀏覽:275
災難電影大全老鼠 瀏覽:577
拍大尺度電影被處罰的演員 瀏覽:622
有什麼好看的鱷魚電影 瀏覽:397
鬼馬小精靈電影版英文字幕 瀏覽:737
韓國電影什麼的姐姐 瀏覽:176
少林足球電影達叔在劇中的名字叫啥 瀏覽:509
愛情電影簡述 瀏覽:479
怦然心動是一部有深度的電影 瀏覽:238
草原上的薩日朗電影觀後感 瀏覽:724
情慾酒店電影完整版 瀏覽:420
鄧超有一個13歲的女友是什麼電影 瀏覽:964
科幻青春愛情電影 瀏覽:134
布魯是什麼電影 瀏覽:600
電影絕色神偷中文版 瀏覽:773
世界公認十大最好看的十部電影 瀏覽:965
孔雀電影名字 瀏覽:833
唯一一部在故宮拍攝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518
一部泰國控制鬼的電影 瀏覽:644
電影對時代有什麼意義 瀏覽: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