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能幫我找一篇關於影片《決戰太原》的觀後感
4月26日下午2點,我隻身來到山西劇院,觀看了電影—《決戰太原》。本以為《決戰太原》只是普通的戰爭片,可看完以後,我對製作這部影片的工作人員以及這部影片肅然起敬。 《決戰太原》很特殊,整部影片幾乎沒有人物對白,它是由曾經參戰的老戰士們的講述和旁白組成的。 我討厭激動的情緒,但我不得不說,這部影片深深地震撼了我。 熒屏上那一段段辛酸的往事,一次次激烈的戰爭,把我帶到了60年前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雖坐在影院的椅子上,可我卻穿越時空,真真切切地看到了那長達半年的解放太原的戰爭。塵土飛揚,一千餘門大炮同時怒吼,這些,是太原抹不掉的痕跡。 戰爭是殘酷的。徐向前與閻錫山兩家相距十八里,兩人相差十八歲,徐向前率領第十八軍團功潰了閻軍,這也許是上天安排的吧。 說來也巧,徐向前是在閻錫山創辦的學校里接受教育的。本來,他應該成為一名國民黨員,可他卻遇到了共產主義,成為了共產主義事業的排頭兵。 許多年後,徐閻二人可能誰都不會想到,曾經的同鄉,曾經的學子與師長,竟會在許多年後的戰場上兵戈相向。戰場上沒有避讓,既然已毅然選擇了不同的道路,就得走下去。本身軍人就是一種選擇。 不管是抗日戰爭還是世界大戰,只要有戰爭存在人們就會受罪。你找不到可以幫你的人,他們一會兒是敵一會兒是友,有投誠的,也有背叛的。 不管怎樣,戰爭總是毀滅性的。維護和平吧,那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㈡ 決戰中的較量觀後感400字
我昨天還是看了電視,我一回去就發現放在走廊的變壓器,插板上面亮著耀眼的紅光,於是我不假思索就把電源接上了,幸好我有足夠長的插板,輕松就接到了電視上。昨晚電影頻道放映的是《絕秘飛行》,說實話這不是我喜歡的類型。
我最近看的比較喜歡的是《決戰中的較量》。故事講述了二戰期間,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出現的神槍手瓦西里。在一次戰役中,周圍都是屍體,一片戰爭的廢墟景象,鏡頭出現瓦西里彈不虛發地射擊德軍,他冷靜沉著的表現讓躲在一旁的文宣部軍官丹尼洛夫悉數看到,他被瓦西里的精準和精神折服,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而此時正值蘇軍的關鍵時期,赫魯曉夫親自統率,當他問所有官兵如何能夠制勝時,被問到的官兵回答得都沒有實際意義。站在後面的丹尼洛夫自告奮勇地回答說需要信心。赫魯曉夫也很意外,便問如何能夠有信心,回答是需要英雄人物的事跡和宣傳,而他推薦的人選就是瓦西里。從此瓦西里成為了英雄,無所不能,他的英雄事跡印成報紙四處宣傳,也因此他成為了德軍的目標獵物,德軍派出了他們最頂尖的狙擊手追殺他。
於是兩位頂尖的狙擊手之間上演了追殺。影片通過一個助手的死說明了德國狙擊手的神准和經驗之豐富。和瓦西里同行的有另外兩個同伴,他們約定每遇到跳躍,就輪流第一個先跳,因為第一個先跳的人被打中的機會很小,這給了狙擊手時間,後面的人也就更危險了。當瓦西里和他的同伴要從一個山洞跳過去的時候,瓦西里還是要第一個跳,他的同伴還戲謔地說,這次可是輪到我第一個跳了,於是他先跳,瓦西里緊隨其後,但是他的同伴被擊落到山下,瓦西里躲在山後面看著下面的同胞,氣喘吁吁。
不止一次,他跟宣傳官兵說他幹不了這,對手太厲害了,宣傳官兵卻始終對他的說法不予理睬,只是簡短地說他可以。中間還是出現了多次兩位神槍手之間的較量,都充分證明了德國狙擊手的實力不俗。這期間出現了一個插曲,卻決定了後面的結局。
他們還是每天參戰,每天應對各種戰爭中的出現的問題,炸彈四處亂飛,每個人每天都高度緊張,好像除了戰爭的慘烈看不到其他。有一天,這個男人堆里出現了一個女人,宣傳官兵跟瓦西里說,我把她也調來了。這個女兵也從事宣傳方面的工作,電影鏡頭充分地展露了宣傳官兵對她的喜愛。但是女兵喜歡瓦西里,他們一起聊天,講述自己的過去,女兵告訴瓦西里她的家人慘遭殺害,而德軍的殺害手段尤其令人發指,為了節省子彈,她的媽媽和爸爸也被捆在一起擊落到河裡,永遠地在一起了。講述的音調冷靜得讓人心痛。瓦西里也講述了他小時候跟爺爺一起打獵的故事,讓人倍感意外,如此的神槍手竟是師從爺爺。
㈢ 決戰黎明電影觀後感
解放軍猛虎團團長張正漢(韓青飾)在掩護我軍機關撤退的戰役中,碰到了老對手、國民黨軍傅作義部王牌師師長許天虎(修慶飾)。張正漢為掩護群眾轉移,在我軍機關撤退後,成長的煩惱作文結尾,遭到許天虎部隊包圍。張正漢被許天虎擊中胸膛後跳下懸崖……
王牌師「剿匪」大捷,許天虎趾高氣昂地回到北平,著名軍政女記者白茹玉(張延飾)第一時間采訪許天虎。當她得知張正漢身亡後,驟然大驚,因為張正漢恰是她昔日的戀人,成長的煩惱作文結尾。北平地下黨員向紅(練束梅飾)是張正漢燕京大學建築系的師妹,視張正漢為楷模並深深愛戀。在黨組織的幫助下,向紅轉輾參加解放軍,卻與死裡逃生傷愈歸隊的張正漢不期而遇……
㈣ 決戰太原電影電影的觀後感
《決戰太原》觀後感
星期天,我和爸爸一起觀看了文獻影片《決戰太原》。我幾乎是眼含淚水看完最後一個鏡頭,我彷彿被帶入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影片中處理烈士後事工作隊副隊長杜明學的痛心疾首,霍桂花冒死送達太原城防圖而終身殘疾的動情往事……很多鏡頭畫面,讓我好幾次都想掉眼淚。
太原,這一座擁有兩千五百多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六十年前,英勇的人民解放軍經過近半年的英勇奮戰,攻克太原,太原的歷史從此掀開嶄新一頁。《決戰太原》是以全國解放戰爭為歷史大背景,運用大量鮮為人知的真實資料,結合尋訪當年戰爭的親歷者,全方位多視角地描述和記錄了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閻錫山的部隊展開的異常激烈的太原戰役。《決戰太原》讓我們看到了當年真實的戰爭場面,那一個個珍貴鏡頭都是當年戰地記者冒著槍林彈雨,用鮮血和生命記錄下的。影片中大量鮮為人知的真實資料,全方位多視角地追述了戰爭雙方從謀劃到對決的歷史事實,捕捉到許多普通戰士動人心弦的戰爭經歷,以及後人尋找陣亡烈士親人那一幕幕催人淚下、發人深思的人文情懷,高度贊揚了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重要貢獻和英勇犧牲的革命前輩。
太原戰役從1948年10月5日發起,到1949年4月24日結束,前後歷時6月有餘,共計殲滅國民黨軍隊135000餘人,其中俘虜77000餘名。解放軍為攻取這座城市也付出了巨大犧牲。僅在太原解放戰役中就有7000多革命烈士長眠地下。當我們站在蒼松翠柏間獻花鞠躬的時候,當我們因英雄的戰士而自豪和驕傲的同時,我們的心情也是十分悲痛和沉重的。在烈士陵園,我看到一個個刻有烈士姓名的墓碑,還看到只有所在部隊名稱而無姓名的烈士墓碑,更有既無姓名又無部隊名稱的無名烈士墓碑,可能還有許多連墓碑也沒有的烈士永遠長眠在地下。他們是我們的前輩,是為了我們今天安寧的生存環境而英勇獻身的親人。
人類需要和平,60年後的今天,我們絕不能忘記這場成為歷史的戰役,更要保衛現在的和平與安詳。
㈤ 絕戰觀後感800字
今日上午,學校組織觀摩了一場電影,它的名字叫——《絕戰》,看後讓人感觸萬千!
《絕戰》一片,以國共兩黨軍隊斗爭為背景,展現了紅軍寧化模範連在黨的領導下,在連長張啟明的率領下,與敵人軍隊鬥智斗勇,屢次取得戰斗勝利的光輝發展歷程。描述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寧化模範連作為長征路上紅軍的後衛部隊,為掩護中央紅軍主力和由福建閩西子弟為主組成的紅34師渡過湘江,絕命斷後,死守雷公山絕地,以一個連的兵力對抗敵人一個團的追兵,最終鳳凰槃涅的英勇事跡,書寫鐵血忠魂,再現了閩西兒女的赤膽忠心。
《絕戰》是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的獻禮影片,是以新一代年輕人的角度去描述80年前的真實事件。影片以「湘江戰役」為背景,講述紅34師為了掩護中央主力突圍,擔當後衛與敵人浴血奮戰、鳳凰涅槃的故事;影片生動地再現了當年的情景,隸屬於紅34師的寧化模範連連長張啟明,率領模範連與數十倍的敵軍展開生死搏鬥的場景。
在湘江戰役中,由於敵軍加緊圍剿,形勢嚴峻,紅軍大部隊被迫戰略轉移。在長征途中的湘江一側,模範連接到阻擊敵軍的圍追堵截的任務,由此展開了一場生死絕戰,模範連以幾乎全軍覆沒的偉大犧牲,換來了中央主力紅軍順利渡過湘江。紅34師擔當阻擊任務,他們中沒有逃兵、沒有投敵、甚至連傷員也不願被俘。在絕地雷公山,張連長靈活運用了「戰略戰術」,奇計百出,牽制住敵軍追兵,順利地掩護紅軍主力渡過湘江,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慘烈的戰爭背景下,影片也描繪了溫情的一面:張連長因誤會而與護士細妹相識相戀,引發出一系列感人的愛情故事。80多年前,紅軍一無所有,共產黨人克服了各種難以想像的困難,到今天,我們的國家實力強盛,這種成績與我國人民和全黨全軍的建設是分不開的。這種軍人的血性,軍人的剛毅在電影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精神代代相傳,中國一定更強!
——這是我看《絕戰》後的觀感。
㈥ 觀看電影《大決戰》,並寫一篇觀後感
《大決戰——遼沈戰役》讀後感
星期三下午,我在網上觀看了《大決戰——遼沈戰役》。這場戰役十分精彩。下面就有我來給你們講一下裡面的劇情簡介吧!要認真看哦!
劇情簡介是:國共內戰時共有三個大戰役,遼沈戰役是第一個戰役,但他造就了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有利條件。一九四八年3月,為了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的需要,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他們率領了中央機關和解放總部離開了東北,來到了河北省與劉少奇、朱德等相討目前形勢。及時把握住戰略決戰的時機,並決定首戰殘擊已處處困境的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命令東北野戰隊主力南下北寧線。並封閉蔣軍後路。
林虎提出首先攻打長春,來殘滅沈陽援敵之戰役計劃,四八年七月,林彪致電軍委。決定按照毛澤東的意見。南下北寧線作戰。在此期間,蔣介石對東北蔣軍的撤與守,曾反復研究。出於政治利害的考慮,最後決定將主力撤至錦州,等待國際局勢變化。九月十二日,遼紳戰役開始。十月十四日,東野主力向錦州發起總共,僅用三十一小時便攻克錦州,殲敵十餘萬人。接著長春宣告解放。未幾,沈陽、營口亦相繼解放。在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同時,華東野戰軍勝利舉行了濟南戰役,中央軍委決定發起淮海戰役。
我覺得解放軍戰士們十分英勇,不怕敵人的炮火勇敢前進,就是死也還是前進。我們應該學習他們不怕困難,奮發向前,不怕犧牲,不灰心的精神,為祖國媽媽爭得許多許多的榮譽!讓它永遠閃耀!
㈦ 決戰太原 觀後感
在裡面我看到了戰士英勇奮戰的一面,同時也看到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災難,以及感覺到他們因為戰爭失去情人的痛苦。雖然戰爭會有很多不好但是戰爭的發生也是不可避免的,人們對它也感到無可奈何
㈧ 觀看電影大決戰,並寫一篇觀後感
《大決戰——遼沈戰役》讀後感
星期三下午,我在網上觀看了《大決戰——遼沈戰役》。這場戰役十分精彩。下面就有我來給你們講一下裡面的劇情簡介吧!要認真看哦!
劇情簡介是:國共內戰時共有三個大戰役,遼沈戰役是第一個戰役,但他造就了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有利條件。一九四八年3月,為了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的需要,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他們率領了中央機關和解放總部離開了東北,來到了河北省與劉少奇、朱德等相討目前形勢。及時把握住戰略決戰的時機,並決定首戰殘擊已處處困境的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命令東北野戰隊主力南下北寧線。並封閉蔣軍後路。
林虎提出首先攻打長春,來殘滅沈陽援敵之戰役計劃,四八年七月,林彪致電軍委。決定按照毛澤東的意見。南下北寧線作戰。在此期間,蔣介石對東北蔣軍的撤與守,曾反復研究。出於政治利害的考慮,最後決定將主力撤至錦州,等待國際局勢變化。九月十二日,遼紳戰役開始。十月十四日,東野主力向錦州發起總共,僅用三十一小時便攻克錦州,殲敵十餘萬人。接著長春宣告解放。未幾,沈陽、營口亦相繼解放。在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同時,華東野戰軍勝利舉行了濟南戰役,中央軍委決定發起淮海戰役。
我覺得解放軍戰士們十分英勇,不怕敵人的炮火勇敢前進,就是死也還是前進。我們應該學習他們不怕困難,奮發向前,不怕犧牲,不灰心的精神,為祖國媽媽爭得許多許多的榮譽!讓它永遠閃耀!
㈨ 電影 大決戰 觀後感
思路:根據電影《大決戰》系列的內容展開,並結合自己的觀點加以說明。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同時也是解放戰爭勝利70周年。關於三大戰役的記錄,我認為最為經典的當屬1991年拍攝的《大決戰》系列,我用了一周的時間陸續重溫了一遍。《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其中我認為最震撼的要屬《淮海戰役》。
60萬對80萬,延伸來說,為什麼人民解放軍能夠戰勝裝備精良、人數眾多的國民黨軍隊。以前只在歷史書中劃過知識點——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但具體來說,決定解放戰爭勝利的有很多,我認為關鍵一點在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並進行了徹底的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在主觀上得到了廣大農民的用戶,得到了農民的認可和支持,客觀上使得原本束縛在土地上的生產力得以釋放出來。這樣就是數以萬計的農民在主、客觀條件同時滿足的情況下,能夠奔赴前線,支援解放軍在廣闊的華中平原上「中原逐鹿」。
土地革命,一是走群眾路線,依靠群眾,發動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二是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正是如此,土地革命成功了,解放戰爭成功了。至於其他類似「戰爭藝術」種。
只不過是縮短了戰爭的時間的「把戲」罷了,當然也不能完全否認,但過分強調軍事指揮的重要性,特別是將國民黨部隊失敗的原因全部歸結於蔣介石的失敗指揮上,這難道不就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嘛
㈩ 電影《大決戰》觀後感700
大決戰》觀後感-共兩篇
(之一遼沈戰役)
我們看了影片《大決戰》的第一部。影片向我們展現了四十多年前,國共兩黨空前規模的一次具有歷史決定性意義的大決戰。決戰的開戰是遼沈戰役。影片通過對南下攻克錦州、黑山阻擊戰、攻克沈陽、營口圍殲衛立煌軍團,表現了林彪、羅榮桓的英勇機智和毛澤東軍事思想我勝利。影片通過一位農民在嫂用漆箱子築戰壕,充分表現了人民解放軍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忠心擁護和熱烈支持。
影片使我們看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千辛萬苦,和那時人們為了解放全中國做出的巨大犧牲。我們應當永遠學習這種奉獻精神。
(十一月六日)
大決戰》觀後感
(之二淮海戰役)
著名的淮海戰役,是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人民解放軍殲敵人數最多而且是以少勝多的偉大戰役。淮海戰役是解放軍的六十萬對國民黨的八十萬人。充分的表現了解放軍戰士的英勇無敵,指揮官的聰明果斷。在淮海戰役中,蔣介石狗急跳牆竟殘忍的想用化學武器。最後還被阻止了,這說明蔣介石發動內戰在國民黨內部也是不得人心的。陳毅說淮海戰役是用小車推出來的。人民群眾為了支援前線,發出了「傾家盪產,支援前線」的口號。
影片《大決戰》使我們看到那個時代歷史,使我們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我們在思想上受到了很大教育。
(十一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