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一篇電影《海洋》的觀後感、600字~800字的
海是人類生命的搖籃,見過海洋的人都會被海的美所折服。無論是風平浪靜時,海的柔情,抑或是驚濤駭浪時,海的激昂。甚至在夜晚,黑暗也無法掩蓋海洋的美麗,而更顯出一番深邃的意境。每一種姿態的美都如此震撼,文字是難以言盡的。除非親眼所見,否則難以想像。
其實海洋的美麗遠不止於此,人們很難全方位觀賞到海洋之美。而在《海洋》播放的一百分鍾里,我卻被輕而易舉地帶進了海洋的世界,海的唯美、海的靈動、海的柔軟、海的深沉。各種姿態,穿過屏幕,透過眼球,傳達至我的腦海,竟遲遲難以忘懷。然而《海洋》帶給我的,除了超美的視覺震撼,更多的則是對人類殘忍行為深深的反思。
《海洋》由法國紀錄片大師雅克·貝漢執導,花費巨資耗時五年拍攝完成。片中的每一個畫面都唯美細致,堪稱完美。影片由一個第一次見到大海的小男孩提問而展開:這就是大海?大海是什麼?我想,如果是我,我也無法回答。海洋的浩淼無窮,確實是難以用言語表達的。甚至當你以不一樣的心情去觀賞時,海洋所表現的姿態,也是截然不同的。
《海洋》的前半部分,以展示海洋生命的多彩絢麗為主,譬如那巨大的沙丁魚群,在鯊魚的追趕下,疏密有致的排列組合,迅速地變幻出各種狀態的美;又如那成千上萬的海鳥,如箭雨般扎進海水中捕食的健碩之美;再如那成群結隊的海獅,被鯊魚追趕捕食而後為同伴的陣亡而閉目哀歌的悲涼之美……這一切,看在我們的眼中,不過是一個個震撼的畫面,而對於海洋生命來說,它們是有著喜怒哀樂的。它們也處在這樣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動物們的捕食雖然殘忍,但這是它們的生物鏈,自然之規則不可逆轉。我們且悲且嘆之,但它們的世界,我們是無權干擾的。正如小海龜與禿鷹的故事一樣,遊客不忍禿鷹吞食打探敵情的小海龜而出手相助,最後導致一大群小海龜接收到錯誤的信息而慘遭鷹群吞食。動物們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人類若任性伸出援助之手,終將違背初衷。即便如此,好心做錯事猶可饒恕,而有些人類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對海洋生物痛下殺手。
在《海洋》的後半部分中,導演鏡頭一轉,唯美和諧的海洋生態不復存在。隨著人類的入侵,海洋垃圾一再的驅趕著海水中的居民。不僅如此,圍獵、殺戮、剖屍、解體……似乎要等那深藍的海水被染得鮮紅,人類才能停下那充滿血腥的雙手。這將是怎樣一種悲哀?導演在影片前段部分締造的如夢如幻的奇妙世界,在人類狠心地將獵捕的鯊魚去鰭切尾,然後扔回海底苟延殘喘的那一瞬間,支離破碎了。那也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啊,人類怎能對它如此殘忍!在這強烈的對比下,導演喚醒了人類心底的良知,是的,這讓我們刻骨銘心。除了心靈的震撼之外,我想更多的,應該是反思。
影片最後提出了疑問:難道有一天,真正的自然風光會消失么?如果那一天真的到來,圍繞我們身邊的將是代替活生生的動物們的標本,被保存在動物園或巨大水槽中的人工的世界,而那樣的世界,僅僅是永遠失去的生物多樣性的一個縮影而已。
雅克·貝漢說:「我拍攝的這些自然紀錄片,本質上和政治片其實沒什麼不同,它沒有說教,也沒有對白,只是通過展現自然之美,讓觀眾自己感受到教育。」當然,我們不用僅靠幾部紀錄片就來完成教育,就像人不能靠不吃飯、不生產來保持低碳一樣。同樣也不能讓那些殺害海洋生命的人消失,人類能做的,只是用這些震撼人心的畫面來教育他們,感化他們。
海洋是人類的母親,她孕育了我們,也孕育了其他的海洋生物。假如人類還是如此不顧一切的破壞海洋生態,在海洋母親的眼中,這無異於看著孩子們在互相殘殺啊,這是多麼地殘忍。人類應該反思的,就是不讓這樣的殺戮悲劇繼續在海洋中上演,這應該也是拍攝者和觀影者共同的心願吧。是的,地球不僅僅屬於人類,那是所有生物共存的地方。
㈡ 一部歷史性連續劇觀後感
康熙王朝 觀後感
到這個暑假結束之前,終於看完了清康乾三朝的三部政劇:《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大帝》。
這三部電視劇很較客觀反映了清朝初年是如何一步步進入走出困境,收復民心,治理天下,最終到了清朝和中國的最鼎盛時期。
清初年間,「國內」滿人治理漢人,治理全國,滿汗不合,反清復明的民間思想,四處盛行。奸臣當道,鰲拜等人把持朝政。「國外」,台灣被割據,內蒙大漢野心勃勃,沙俄染指黑龍江,三藩割據,真是名副其實的內憂外患啊。
康熙爺,擺平了這些所有的內憂外患,最終給清朝的富強昌盛奠定了大環境的硬體基礎。雍正年間,更改吏治,變換治國方略,評定西北內亂,使得國家體制健全,國庫充盈,為大清的富強奠定了大環境的軟體基礎。而到了乾隆年間,真是萬事具備,國家富強,水到渠成,前後一共140年左右的時間,真是一部國家發展史略。
個人覺得:這三部正劇,拍的都很好,我都很喜歡,但是更喜歡《康熙王朝》。看後感覺,一個皇帝,雖然能夠被萬人尊敬,擁有天下,前朝有百官朝拜,後宮佳麗3000,所有的皇子都想爭奪的位置,但是,又有幾人能夠理解皇帝的無奈呢?身心具疲呢?
康熙7歲當上黃帝,17歲就很有沉浮,表面奉承依靠鰲拜,實際內地里努力學習歷史和治國策略,培養自己的心腹,在經過了容忍的委屈生活,終於使用計策絆倒鰲拜,正式親政,這時候,還是一個小孩子呢,康熙成長的如此之快,這和他的奶奶皇太後,孝庄太後有直接的關系。孝庄皇後真是不簡單的人,我接下來要看看關於孝庄太後的一些書。
對於康熙這個人,最最佩服,同事也人感到很惋惜無奈的有3點:
1、忍
面對鰲拜,忍,表面處處依靠鰲拜,實際里卧薪嘗膽提高自己的能力。
面對三藩,忍,在沒有搬到鰲拜的時候,經常安撫三藩,對三藩非常之好。
面對台灣,忍,大清是鐵騎讓取得的天下,不懂海戰,面對收復台灣,只好忍受台灣割據一方,而苦練水師和海將,最終一舉成功。
面對內蒙大漢,忍,沒有擺平三藩和台灣,康熙無法全身心抗戰內蒙大漢,只能用自己的親生女人送給蒙古大漢做妃子,忍辱負重。
面對沙俄,忍,待國家經濟實力增強了,才與沙俄開戰,有理有節。
2、無奈
皇帝也有太多的無奈:
康熙王朝中有這樣一句話:「都知道大清是朕的,其實又有幾個人知道,朕也是大清的」--在送女兒給大漢做妃子的時候說的話。
聽見阿哥之間互相揭漏彼此的錯誤的時候,康熙不是因為這些錯誤感到痛心,而是感受到阿哥之間的互相不團結而痛心。
「很多利用朕,朕最痛恨被人利用」
「在和蒙古大漢打仗的時候,聽說大阿哥在打仗的時候,失蹤了」 康熙第一句話說的不詢問自己的兒子是否遇到凶險,而是說:「我要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千萬不能讓蒙古大漢抓到了大阿哥,這是大清的奇恥大辱」。多麼可憐啊,已經不是一個父親,不是一個親人了,
「我首先是個皇帝,其次才是一個父親」
3、多磨難
差點死在鰲拜的手上,要不是孝庄皇太後,給康熙出謀劃策,勤勉教導,恐怕早就被鰲拜給廢了。
三藩造反,已經丟了半壁江山,康熙幾乎快崩潰了,後來還是孝庄皇太後的精神支持和鼓勵,才重新恢復鬥志,斗爭下去。
台灣問題,康熙打輸了幾次,先後幾次想和談,結果台灣不踩康熙,前後拖了兩年的時間,一方面容忍蒙古的侵略,一方面組建強大的水師。
看了這部電視劇,有種極大的沖動的想法,就是想親身接觸一下康熙這個人。可惜,這暫時是不可能的事情!在康熙,雍正,乾隆這三個人當中,不論是雄才偉略,個人魅力,還是沉浮和謀略,康熙無疑是最好的一個人。雍正,頂多算是勤勉,他的皇位到底是否是偷來的,且不論,就單單依靠一個漢人來頃全國之力打贏西北的那場戰,就知道他沒有什麼個人的謀略和魅力,但是做一個勤勉的皇帝已經非常的難得,而且他人近中年才獲得皇位,哪有康熙那種成長的艱辛和沉浮。至於乾隆,我一向認為他是一個很命好的人,所謂清朝最鼎盛的朝代,幾乎完全依靠康熙和雍正的堅信努力才搭建起來富強的道路。而乾隆還不懂的珍惜,開銷巨大,還養出和琛這個大貪官。
雍正王朝觀後感
一部洋洋灑灑的雍正王朝,終於看完了,感觸良多。人事的復雜真是以前沒有經歷過,也沒有想到過的。君臣關系,父子關系,利益關系,情感聯系,錯綜交織。
真與假,虛與實,情與理,明和暗,交相掩映,讓人真是難判對錯。身處各種聯系之中,要想獨善其身是不可能的。總有各種力量來左右你,在這種合力中,如何選擇自己的方向,真是煞費腦筋的一件事,而且一招不慎,可能會導致全盤皆輸。事事皆有多面,而人的眼光思路有時相對來說太短淺,即使自己殫精竭慮, 做出事來也未必周全,一個考慮不到的細節,都可能授人以柄。怪不得歌詞里會唱道:有道是人間萬苦人最苦……
人可能是這世上最復雜的動物了。怎麼判斷一個人也是最為復雜的難題之一。擇人很重要,卻又很難。人是多面的,很多時候也是表裡不一的,又富於變化,如何把握,確實讓人煞費腦筋,而且難保做出的判斷就一定準確。而且往往是感情與理智相互糾葛,讓人難下判斷。康熙在選擇未來得儲君的時候就經歷了一個復雜的過程。他首先立的太子是二阿哥,二阿哥兩歲的時候就被立為太子,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康熙很愛這個兒子,在他身上也寄託了很高的期望。然而,他後來的確讓康熙很失望,黃河發大水,康熙召集百官商議,他在康熙的後妃私會,而且他也拿不出任何建議,面對危難無所主張,是無能的表現;他舉薦四阿哥曲賑災治水,四阿哥的孩子病了,他沒有前去探望,是不體察人情的表現;四阿哥追繳國庫虧空,他欠了錢,卻賣官還錢,是昏庸的表現, 康熙當時雖沒有發難與他, 但在心裡卻在懷疑這難道就是我大清國未來的皇帝么;刑部冤獄受賄案,他是主謀,為了撈錢,不惜草菅人命,是暴斂的表現, 康熙很是心痛,已經在考慮是廢還是保了;在熱河圍獵的時候,他竟然去和康熙的後妃鬼混,結果被康熙發現,亂人倫,是任何一個做父親的都難以容忍的;康熙終於痛下決心要廢了他,這個決心可不是那麼好下的,由開始的懷疑, 到後來的揮刀斷情,康熙也經歷了艱難的心路歷程,因為那畢竟是他的兒子啊,是他一開始最愛的兒子啊!即使二阿哥如此傷康熙的心,康熙還是又給了他一次機會,恢復了他太子的地位, 自己出去巡遊,讓他做兼國,然而二阿哥此時不好好治理國事,卻忙於排擠異己, 抓住百官把柄,挾制以為己用,這些終沒瞞過康熙,讓康熙痛徹心扉的失望,然而康熙在部署防範的時候,還是給二阿哥留了條後路,把他寄給任伯安信寄回給他,寄一絲希望與他的悔意,而他卻在別人的挑唆下,用兵反抗,最終讓康熙對他徹底絕望,也陷自己於萬劫不復的深淵! 在對二阿哥失望,猶豫著廢掉他太子一位的時候,康熙也曾把些許希望放在八阿哥身上,但是八阿哥在審理刑部一案時,為扳倒太子以皇帝的名義騙肖國興供出太子,康熙知道了當時就說其心可誅!然後他又接受十四阿哥的建議,假造太子手諭興兵造反,康熙當時沒有仔細追查,但也覺察出了他奪帝位的用心;後來讓百官選儲君的時候,八王黨勢力的強大,更讓康熙警覺,擔心禍起蕭牆,於是又扶正了二阿哥,並進一步觀察,對八阿哥的那絲希望也灰飛煙滅了,再加上八阿哥管理戶部造成重大虧空,終使康熙對他作出最終結論,老八處處學朕,但處處學得不像,我以寬人治人,他卻以寬人收買人心,朕已積下很多陋習,把江山傳給他,非完了不可。康熙在帝位的繼承上,也考慮過十四阿哥,讓他去兵部歷練,然而終因他氣量不夠,也把他排除了,最終選擇了四阿哥。在爭奪地位的過程中,四阿哥看起來沒有涉入相互的爭奪,一心辦事,賑災治河,追回國庫虧空,居功不傲,燒掉百官行述,為朝廷為太子遮醜,用烏先生的話來說就是「爭是不爭,不爭是爭,俯為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雍正確實也沒有辜負康熙的希望,勵精圖治,承上啟下,實行新政, 更正了康熙朝的不少積習,充盈了國庫,為乾隆盛事打下了基礎!識人用人是一門很大很重要的學問,康熙很明智,在這一點上也經歷的曲折,確實很多事情撲朔迷離,不是一時能看得透,康熙採取的措施是徐察之,緩決之。以靜制動,表面寬和,內心暗暗觀察。古人也有訓曰: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康熙擇儲君是這樣,雍正也是這樣,對於弘時,科場舞弊案中雍正開始懷疑他了,但因愛子的死心,沒有深究到他頭上。弘時當時不但不替張廷祿說好話,還力主雍正殺了他,此般失德,讓雍正寒心,也不由得對他起了戒心……後來他又串通隆科多,八王爺逼供,雍正心知肚明,只是還不知道採取什麼措施的時候,他又派人去殺弘歷,而且派人滅口……最終雍正對他徹底絕望,讓這個無君無父的人自盡,那是自己的親兒子啊,當使雍正也是口中吐血,心痛啊!古往今來,人們都很看重德行,因為有才無德之人是一把會刺向自己的寶刀,不知何時會傷了自己……
如何識別人才,人才具有哪些重要特徵,這部電視劇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人才的幾大特徵,總結如下:有遠大的抱負,有金石不可動起心的心志;有寬闊的心胸,兼容萬物,采眾人之長為己所用;能屈能伸,能隱能顯,可進可退, 能上能下;做事認真,有一技之長,立身之本;有自己的道德准則,又可為之事,也有不可為之事,順天理,守人倫還是要做到的,我說認同的人倫包括守孝道,知恩圖報,有責任感,有同情心;果敢,敢做別人不敢做之事,孤獨的時候仍然能堅持自己的初衷……由此特徵,堪稱英雄,不知道我是否能識英雄於未名,呵呵!
中庸之道在於天容萬物,海納百川。對待周圍的人和事也是這樣。任何性格都有兩面性,有其讓人喜歡的一面,也有其讓人難以忍受的一面。要成大事,需能擇天下才為己所用,更需能容天下人,更需有能力制約這些人。雍正啟用烏先生, 烏先生乃牢獄之人,雖有才,脾氣卻很怪,有著文人典型的清高。雍正與荊棘叢中找到他,以禮待之,識人於未名,將他的文章銘記於心,抓住了士為知己者死的心理,使得烏先生盡心盡力為其效力,終幫他奪的帝位。十三阿哥俠肝義膽性情中人,對他忠心耿耿,他在十三阿哥受康熙責難的時候,也是力保,然而在十三阿哥的出現阻礙他追回國庫虧空的時候,他也能鐵面無私,避而不見……田文進雖一心忠於朝廷,但卻做事操切,不講方法,出現了不少適得其反的效果,激起百官的公憤,康熙卻力主讓他推行行政,對於出現的問題讓弘歷去妥善解決, 力排眾議,對他不加處罰,頂住壓力,推行新政,終見成效!年更堯殺伐決斷,大將之才,雖然只是他的一個包衣奴才,卻對他大膽啟用,不顧眾人非議。年更堯在逐步升遷的過程中,也有倒向八阿哥的短暫傾向,他一紙調令給拉回來了, 見年更堯有悔過之心,也沒有深究,只是告誡他自己才是他的天。後來讓年更堯任征西大將軍,打仗的時候,很多人反對年更堯出身低微,難以服眾,奢侈浪費,飛揚跋扈,他頂著壓力,一直支持這年把仗打完, 後來年回京,居功自傲,驕主傲臣,引起群憤,終被順利成章的處死。年更堯可進不可退,容寵不容貶,能奢不能簡,寧折不彎,有此下場,也是必然。李布叫花子出身,但為人機靈,處事靈活,且對其忠心耿耿,終不忘本,他讓其出任兩江總督,推行新政,成為其心腹,李布大錯沒有,小錯還是不少,他悉心勸解, 小施懲罰,集用人教人於一體,教人是為了更好的用人!對於高福,為酒色所迷,賣主求榮,在其利用完了之後,就用一杯毒酒結束了他的生命。對於可用之人,不惜一切拉攏,為狀元點燈,破格提拔劉末林作榜眼,並陪他喝酒,以九五至尊,禮賢下士如此,可見其明智,下士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是那麼簡單的。孫嘉誠當眾頂撞他,但因孫說的是事情,不擇罰他,反而升了他的官。怪不得那次和先生跟我說乾隆身邊既得有紀曉嵐,有的有和紳呢,各有各的用處。我雖然在自己的自白里寫了:想起我時,望一眼藍色的大海,以水的無形包容一切的有形,是我藍色的寬容……但我骨子裡還是堅持的是傳統文人受的教育,嫉惡如仇,,對自己欣賞的人全心付出,對自己不欣賞的人卻水火不容,清高不求人,把自尊看得比什麼都重,此為心胸狹窄的典型表現,我的心胸還需要磨練,方能真正達到我的自白里所說的寬容……
早就知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幾個字,但一直不知道,在這幾句話前頭還有兩個字「禁口」!言多必有失啊!十三阿哥就是因為一句無情最是帝王家,被在宗人府圈禁了半年。康熙教子之心用心良苦,但是卻也說明一個問題,說話真的得謹慎啊!出於利益之爭的漩渦的時候,自己的說的話,說不定哪句就被別人的耳目聽到了,傳到上司或相關人耳朵里,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正因如此,才會有那麼多廢話的發明,看似說了,很近乎,卻毫無內容,也毫無把並可抓。有些更聰明的人就用一些表面是一層意思,其實暗指令一層意思的話來進行交流溝通,性質上和暗號是一樣的。我以前很討厭這種東西,覺得這樣的人虛偽, 有話幹嘛不知說呢,拐彎抹角,而且我也懶得去揣測別人話後的意思,這樣的人反而還常被我排除在朋友圈子之外。我以前的認識真是狹隘!以後要學會解讀這種藝術,並學會應用。我是個肚子里藏不住話的人,怪不得那次玲玲成都的大爺告訴我說話不要太快了,不要沒看清形勢,就急於把自己心裡的話都說了!昨天劉偉來了也說在公司里關系太復雜了,各派耳目眾多,所以很少說這么多話了,而且他們的常用詞是「很難說」,做到不該說得不說,該說的說好,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是一種修行啊!怪不得人說學會說話是一生都需要學習的!
裡面各種利益關系的交織復雜,是我以前難以想像的。人在本質上都是自私的, 心裡都有自己的打算,為了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利益,他們結成各個利益集團,但是有些事又需要各種集團聯合起來共同去做,其間為了在其過程中實現自我利益最大化,明爭暗奪,相互掣肘,相互牽制……在此期間做首領的如何才能協調各方面力量,使其一致向前,是很大的一門學問。只用權力去制約是行不通的,要能各種手段結合,靈活恰當的運用,軟硬兼施,恩威並用,明暗互補,能為目的最好服務的手段便是好手段!作為各個利益集團,如何能既捍衛自己的利益集團,又保全自己,也需斟酌,像高福賣主求榮,肯定兩邊不容,白白作了利益斗爭的犧牲品。而且在相互合作的過程中,作為最高首領,希望大家團結一致,但也怕地下的人結黨,架空自己。也就是君主最為害怕的朋黨之禍,所以何時隨眾,何時獨自往來,自己心裡要有準確地判斷! 作為主要領導的,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制衡,來順利實施自己的權利!世間萬物相互制約,上受下制約,下受上制約,無論是誰都只是出於聯系鏈條之中,具備某些特徵,靠相互作用來運作。獨自的特權是行不通的。所說的忍,皇帝也要忍就是帝王也要尊重規律,為可為之事,不為不可為之事,這既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修行!責權利是統一的,人人都像為人上人,但成為了人上人還是會受許多因素的制約,有多大權力就得擔多大擔子,所以把握好自己能把握的也就行了,沒必要為了往上爬,而失了心性!
要做一件事很難,有心不惜力氣是不夠的,還得有方法,協調好各個部分的關系。很多時候,各部分是對立的,選擇一個就得犧牲另一個,像把自己的心割下一塊一樣,這是為上的,為中的在敵對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這種殘酷的游戲真是不敢輕易染指,但又逃不了!雍正一生為新政殫精竭慮,卻也難說身後馬明滾滾來。這種利益的較量,太殘酷了,雍正那麼堅強的人,最後還是暴卒……可敬,可悲,可嘆!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要善納人言,還要有主見,因為大多數人說的不一定是對的。在這一點上,帝王是最好的例子。皇帝每天要看來自各方的奏摺,聽取來自各方的意見,做出決策。如何結合別人的建議,做出自己的判斷,是人生一大課題之一。有主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其實是很難的,聽別人說得多了,往往就以為是正確的,忘了自己的初衷和立場。其實別人的話,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每個人的言論都是從自身的立場認識出發的,因此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其中也很可能由於利益向悖有欺瞞的成分,和自己的立場上要看的東西,其實是有很大出入的,作為智者要能選擇別人意見中對自己有利的部分,排除誤導因素,用別人考慮到的因素來豐富自己,作出最好的判斷!
㈢ 跪求電影《海洋》觀後感,假期過後就要交!
今天,爸爸帶我去電影院看《海洋》這部電影。
這是一部記錄片,拍攝了美麗的海洋風光和大海里各種各樣的生物。大海里有鯨魚,它們體形龐大,背上會噴出像噴泉一樣的水柱。還有海豚,它們成群結隊地在海面上跳躍,形成一道道優美的弧線。海底有很多白色的水母,它們的大腦袋像個大蘑菇,拖著很多柔軟的觸角在水裡飄來飄去。海底還有很多水草,五顏六色的魚在水草里鑽來鑽去,一群群可愛的螃蟹和聰明的小蝦在自由自在地玩耍。北冰洋的冰面上,有雪白的北極熊和胖嘟嘟的小企鵝,天空中還飛著一群一群的海鷗。
這部電影不只拍攝了大海的美麗風景,還記錄了人們對大海的破壞,比如往大海里扔垃圾,捕捉鯊魚並把魚翅切下來做菜。電影里,當鯊魚的魚翅和尾巴被切掉後,人們又把它丟回大海,它慢慢沉入海底,身邊的水都被血染紅了。看到這里,我覺得鯊魚很可憐,決心以後不吃魚翅,還要號召身邊的人也不要吃魚翅。
看完這部電影,我覺得大海是我們人類不可缺少的資源,只有好好保護它,人類才能好好生存下去。
㈣ 海洋教育主題活動的觀後感怎麼寫
《海洋》的前半部分,以展示海洋生命的多彩絢麗為主,在《海洋》的後半部分中,導演鏡頭一轉,和諧的海洋生態不存在了。隨著人類的入侵,海洋垃圾一再的驅趕著海水中的居民。不僅如此,圍獵、殺戮……似乎要等那深藍的海水被染得鮮紅,人類才能停下那充滿血腥的雙手。導演在影片前段部分締造的如夢幻般的奇妙世界,在人類狠心地將獵捕的鯊魚去鰭切尾,然後扔回海底苟延殘喘的那一瞬間,支離破碎了。那也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啊,人類怎能對它如此殘忍!在這強烈的對比下,導演喚醒了人類心底的良知,這讓我們刻骨銘心。除了心靈的震撼之外,我想更多的應該是反思。
影片最後提出了疑問:難道有一天,真正的自然風光會消失么?如果那一天真的到來,圍繞我們身邊的將是代替活生生的動物的標本 地球不僅僅屬於人類,那是所有生物共存的地方。
㈤ 反腐電影往事如煙觀後感
影片故事細膩動人卻力量十足。
影片故事細膩動人卻力量十足,女導演比爾以往一直以淡然敘事見長,《遺失在火中的記憶》雖仍保持這一基調,但比爾卻突破風格地加入了大量特寫鏡頭。
尤其是對角色眼神的特寫:哈里·貝瑞的哀傷而美麗的眼睛、德爾·托羅痛苦隱忍的眼神,以及兩個孩子天真及恐懼的大眼睛,這些鏡頭給人印象十分深刻,在適度誇張的程度上,成功地烘託了影片的情緒與氣氛 。
3、史蒂芬
奧黛麗·波克的丈夫,脾氣溫和、性格可愛,擁有一個十歲的女兒哈普、六歲的兒子多利。在尋訪傑瑞的途中,因為在街頭好心拉勸一位暴夫不要毆打妻子,導致在暴力中斃命。
㈥ 避暑山莊博物館觀後感
避暑山莊、外八廟集中國傳統文化之大成,所形成的「大避暑山莊文化」,超越萬里長城之實用功能,彰顯了康乾超越歷代帝王治世的至高選擇:結束了中華民族長達幾千年來南、北文化的對峙,同胞間血火弓刀的悲殘格殺和文明的毀滅與重建;實現了在封建專政體制下的民族大融合、大團結;大中國的「康乾盛世」由此而馳名世界,夏都—承德可稱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團結、和睦、進步的高度象徵。
封建社會建築蘊含的政治含義封建社會建築蘊含的政治含義封建社會建築蘊含的政治含義封建社會建築蘊含的政治含義, 與其說承德避暑山莊及外八廟是一座供遊憩的皇家園林,不如說那是一件政治工具。它是建造者的一種政治表態,建築的政治涵義才是它的本質。建造者藉助建築樣式表達王朝的政治態度。因而,避暑山莊及外八廟建築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離開了建築的政治象徵義這一核心主題來欣賞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無疑是失敗的。 避暑山莊始建於康熙四十二年,建成於乾隆五十五年,歷時87年,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是我國著名的古代帝王宮苑,也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園林,
佔地564萬㎡。避暑山莊包括宮殿區和苑林區。宮殿區為紫禁城的縮影,苑林區則象徵大清國疆土。 承德作為清王朝推行圍班和朝覲的地方,伴之而來的就是風行宗教政策,把喇嘛教作為統治蒙古的思想工具。康熙乾隆在承德修建外八廟,無非是闡揚黃教,「該以綏靖荒服,柔懷遠人」。 康熙作為軍事家,充分認識到承德是地處北控制蒙古諸部落,南拱衛神京的軍事重鎮。乾隆曾說過「我皇祖建此山莊於塞外,非為一己之豫游,蓋貽萬世至締構也」。由此可見避暑山莊和外八廟建築象徵清統治者的國家觀念。通過建築,可以看到這種國家觀念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以滿族為多民族國家的核心,居最高統治地位,推動多民族和睦共存的大一統局面形成;二是積極吸收漢文化,在保持滿族文化獨立性前提下,利用漢族文化維持國家政治正常運行。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以建築象徵的形式忠實地記錄了這兩點政治內涵,因而具有不同於其他皇家園林的歷史價值。 從康熙到乾隆這段時間內,是邊疆多事之秋。康熙、雍正、乾隆採取武攻文治、張弛兼用的辦法。在平定叛亂的同時,重視與各民族修好關系,和睦共處。清帝在木蘭圍場的圍獵中,採取了軟硬兼施的辦法以達到加強對蒙古諸部的統治。聲勢浩大的狩獵酷似軍事演習,不僅可以加強武備,提高士氣,給人以威懾的力量,同時又可以與蒙古王公聯絡感情,即使排除不安定因素。另外,外八廟建築的建立亦體現了「文治」策略的象徵義。 避暑山莊、木蘭圍場和外八廟在清代前期的特定歷史條件下,為安定祖國邊陲,加強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歷史作用。
承德,是一個風景秀麗,有著濃郁人文氣息的小城。當地人都管避暑山莊叫「山莊」,感覺就像慈禧管頤和園叫「園子」一樣,好像是他們家自己的東西一樣親切。山莊確實有歷史,它始建於1703年,而且是現存最大的皇家宮苑,比頤和園還大。這些建築都採用上等的木材,現在保存也很完好,陳而不舊,代表了滄桑和歷史。如果你去過山莊,你就會明白,為什麼它值得一去,因為它代表了皇帝的喜好,紫禁城代表著庄嚴與身份,但卻不代表皇帝的喜好,這個山莊
hao123精彩資訊,每日最新最熱隨時 頭條新聞 娛樂八卦 精彩視頻
觀後感
2
是後建的,集合了中國南北很多代表建築的風格,皇帝雖然坐擁江山,但卻不可能去遍中國的名山大川,所以他們就將自己所喜歡的風格建築都在這個山莊中體現,供自己欣賞,什麼蒙古包了、杭州的六合塔了、嘉興的煙雨樓、鎮江的金山,這里全有體現。
避暑山莊的宮殿,並不像北京故宮那樣雄偉,那樣金碧輝煌,倒是顯得有一些穩陳。一律都是青磚黛瓦,很像是山村人家。長廊畫棟,山石幽徑,又不失皇家風范。穿過正殿就是有名的煙波致爽殿了,這里陳列著清朝入關以後的發展、壯大、輝煌,以及衰落過程中的遺物、圖片。據說,當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時,咸豐帝就是逃到這里避難的,被迫簽下了喪權辱國的《中俄北京條約》,看看屋中的擺設,想像當年皇帝皇後在此居住的情景,滄桑百年,物是人非,不禁感嘆萬分。
從宮殿區出來,在「四面雲山」停下,這是山莊海撥最高的地方,站在這里,承德市及山莊全貌盡收眼底。昨晚下過一場透雨,山川清秀,清霧繚繞,遠處的棒槌山真如突兀林立的棒槌直指青天。山莊近處,山勢蜿蜒,蒼松挺秀,好一派煙雨蔥蘢的氣象!感覺剛柔相濟,陰陽協調,確是好。走走停停,隨後光顧的是「清風綠嶼」,導游講,這是皇帝聽歌看戲的地方,看戲就免了,這個地方,合適賞月聽歌,「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不要是簫與箏什麼的,撫琴最好,琴音與天籟之聲合二為一,應是人間天堂。不知康熙老爺子和咸豐皇帝在此聽歌,會是什麼不同的心跡呢?當然,我們絕對不會錯過「小布達拉宮」。它依山而建,非常雄偉,特別是主體建築「大紅台」中心的銅殿,大殿的殿頂部高出群樓,殿頂都用鎏金魚鱗銅瓦覆蓋,金光閃閃,富麗堂皇,極其雄偉壯觀。現在,這座金殿的瓦上,還留有日本侵略者刮金的刺刀印,此恨永久銘記。(照片上的我就在金頂的旁邊)
從金頂上沿著古樸的外牆下來,踏著那厚重的石頭台階,似乎能感覺到這里承載的一些歷史的韻味。帶著這些歷史余韻,我們又到了普寧街。漫步在普寧街上,不時可以遇見身穿清代服飾的男男女女,還有身著兵勇裝,手持長矛的清軍列隊巡邏,讓人恍若隔世,夢回大清王朝,感受到康乾盛世繁華的京城民間市井。這時,我才真正體味到「一街穿越『康乾盛世』,一憩玩味市井風情」這副對聯的內涵。
驀然回首,對於承德,我的內心涌動的一直是一種朝聖的心情。如果單純看旅遊景點的介紹,讓人覺得避暑山莊中的景觀和外八廟除了仿造江南名勝,就是對西藏、回疆等少數民族外域文化的縮小復制,沒什麼看頭,但要是真正走進承德的時候,任何模擬的感覺都沒有,而是很快將自己的身心融入到這里的人文歷史和自然山水之中„„
山莊咫尺間,直作萬里觀。避暑山莊只有五百多公頃,卻濃縮了中國的地貌和地形,濃縮了清代的歷史,身在山莊,就能了解到清代的一個興衰過程。忽地想起余秋雨先生的一句話:在這個羅圈椅上曾經休息過一個疲憊的王朝。是的,每個封建王朝,拉開的都是輝煌的大幕,最後奏響的卻又同是幾個嗚咽的音符。 因為,通過此次探訪歷史之旅,我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積淀,思考著中國古代的
觀後感
3
朝代更迭,歷史變遷,或許有人把它歸結為時間的輪回,歷史的必然。可是我卻覺得,每個朝代的興亡,都暗含著許許多多當代人應該借鑒和吸取的部分,就如同我們現在在建設的和諧社會。就拿此次的游覽來說,當那些當權者們拿著百姓的血汗,用那一根根名貴的樹木搭起自己的巢穴的時候,歷史一定會懲罰他們,果不其然,清王朝的輝煌與歷史也就在統治者們的腐敗和昏庸下,終結了。
新承德與近代夏都,歷史的「大避暑山莊文化」,與現代的「大避暑山莊文化」,雙雙合璧凝結成就了文化中國譜系裡一枚完整、唯一、碩大的文化系列圖譜。《避暑山莊盛世情》尊重多元化的文化藝術創作規律,以人類
共有的愛國情、領袖情、愛人情、民族情、團結情、兒女情„„統領全劇,讓觀眾在濃濃的情感審美過程中接受本劇的內涵,這樣才有理由成為一部表現避暑山莊、外八廟歷史的史詩性劇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