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一篇原創紅色電影觀後感500字。
《三國志之見龍卸甲》觀後感
人生就像一個圈,一個老天爺畫好的圈,從起點繞一個圈後又會回到起點,這是趙子龍最後一戰也是第二次被困鳳鳴山時悟出的人生哲理。第一次被困鳳鳴山子龍披上了甲,一戰成名,從此成了常勝將軍,第二次被困時身心俱疲的子龍卸去了甲,人生就在這一披一卸之中畫了個圈。
時勢造英雄,英雄只是老天爺手中的棋子。從趙子龍與羅平安最後一次對話中可以看到了他內心的疲憊,這疲憊是因為有甲在身,主公的信任是甲、常勝將軍之名是甲、建功立業之念是甲,子龍雖早有卸甲之念,連年征戰的時局卻容不得他卸甲,也不知道該如何去卸。最後在鳳鳴山與後一輩的曹嬰一戰中,子龍終於悟到了自己只是諸葛亮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枚已經老得可以棄去的棋子,而這一切都是人生定數。明白了這一點後,他終於可以不僅卸下身上的甲,更重要的是可以卸去心中的甲了,這甲雖卸得晚了一點、悲壯了一點,但可以讓子龍在人生最後時刻很從容,無所負擔。上馬提槍,單人單騎,沖向的不僅僅是敵陣,也是奔向長久失去真我的精神家園。
不知道羅平安在給子龍卸甲後有沒有領悟到這一些,我想他在敲響最後一次戰鼓時應該是明白了。而年輕的曹嬰此戰之後一定也會與初時的子龍一樣給自己披上了一件難以卸去的甲,不知以後能否象子龍一樣領悟到,不光是她,就算是她的爺爺曹操以及諸葛亮等人都只是滾滾歷史車輪上鑲嵌的一枚棋子。
甲可以帶來尊嚴,可以吸引人的眼球,世人只知披甲之後的威風凜凜,卻又有多少人知道披甲容易卸甲難呢。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B. 跪求!!!!隨便一篇電影的觀後感 (原創)
這是一部比較有名的原創電影 海上鋼琴師
我只是偶然的點擊,偶然的發現一部很久之前一個朋友介紹我看的電影——海上鋼琴師。
記得她介紹我看的時候,我在網上搜索卻沒搜到,但是現在看到了……
影片開始的時候並不怎麼吸引我,但是看著看著,你會被他吸住眼球
一個什麼都不知道的孩子,被自己的親生父母拋棄在頭等艙的鋼琴上,被一個船上的煤礦工抱養。取名為1900,我個人認為這是他的幸運也是他的悲哀。抱養他的丹尼教給他的是:媽媽是一種馬,賽馬,是世界上最好的馬。他的一生從來沒有離開過這艘船,可以說是生在船上,死於船上。也可以說沒有人知道他的存在,除了MAX
孩子的天分是讓人覺得很恐怖
它發生在丹尼死後,丹尼因為船上的意外死亡,留下無可所依的1900,1900在一次進入頭等艙演奏的時候吸引了當時船上所有的人,此時被發現他的音樂天賦
當MAX回憶的時候,總會講起那是他一生快樂的記憶:
第一次見面的時候,他剛應聘到船上吹小號的工作,但是不到三天並不覺得這是一件喜事,船在海上駛的時候,晃動的很是厲害,他暈船嘔吐的很狼狽,此時1900經過的時候卻是如履平地,叫他跟上他,1900帶他到頭等艙的鋼琴就落座了下來,徑自彈起鋼琴,鋼琴聲一直在飄,鋼琴隨著船身患動而移動,那個場景真是一絕
一次,當他問及1900他的音樂靈感是哪來的時候,1900跟他講的卻是他看到的人生百態,船上的一個貴婦看起來就像和她的情夫一起殺了她的丈夫,現在正帶著珠寶在跑路;一個紳士有心事,腦中充斥著回憶卻無能為力;一個正在和一個男士跳舞的漂亮女士看上去就像是想變成修女的妓女……這些是他的靈感
他的音樂很像他,他想著的時候可以隨便更改曲風但是完全不落俗套,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觀眾,但是,每當有人喊起NEW YORK的時候,說明這一段旅程的結束,觀眾一鬨而散,只留下1900一個人——這個場景看起來很凄涼
在他被人挑著要比賽的時候,他第一曲彈了平安夜,第二曲彈了和挑戰者一模一樣的曲子,第三曲他揮灑盡至,汗如雨下,震驚了場下所有的人,曲畢後,可以拿一根沒著的香煙在鋼琴後面的弦上而點燃……
他唯一的一張膠片唱曲是因為一個在他窗口留下影子的女生而存在,他的所有靈感都來自於人類,他不會讓他的音樂離他而去,本來想送給那個女生,但是最終沒有成功,然後他把膠片掰壞——
最終,他下定決心為那女孩子下船的時候,看到陸地上高聳的建築時,斷然斷了上岸的念頭,從此不再想著下船……但是並不是高聳的建築讓他怯步,而是城市街道的無盡頭……不知什麼是城市的盡頭,他害怕他所看不到的盡頭
有人說,1900他看透了人生百態,為什麼看不透自己的人生,我是覺得他已經看透了一切,只不過他已經沒有可以留戀並為之存在
最後的結局是他死於那艘船上……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不畏懼死亡的,人的生命很寶貴,那是因為我們還有愛我們的人,生活在一個從小就適應的世界,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正確面對失意和挫敗的態度,以及如何調試自己,每個人其實都不堅強的……
C. 紅色經典電影觀後感600字左右,要原創,急急急!!
的發揮更死光光ujhfgusguysufi戶籍事故還就不用搜狗還不要和骨髓夠isghouysghu比較好素加胡須不顧戒指vbzu
D. 紅色經典電影觀後感(原創!)灰常感謝!!
《地道戰》,它主要是講:1942年到1944年那幾年,日本侵略軍在冀中平原上「大掃盪」實施了三大策略:「殺光、搶光、燒光」。冀中人發由於軍力不足,不能對抗敵人,就創造了新的斗爭方式----地道戰。創建地道戰以後,敵人就往裡面攻擊,想方設法地破壞。但是聰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來防備,敵人沒有得逞,他們既怕又恨,但又對我們沒辦法。在地道里作戰時,民兵隊長高傳寶利用人群來傳播消息,使隊長的意思能傳播給人群。人們有了地道戰,敵人的「掃盪」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勝利。
觀看這部電影的同時,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古代的中國人民如此聰明,而現在的中國人卻如此地脆弱無能,就拿諾貝樂獎這個事例來說吧,在外國已經有很多人得了諾貝樂獎,但我們中國卻只有幾個人獲得了諾貝樂獎,真是天壤之別啊!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中國人並不比別人笨,為什麼會這樣?告訴你吧,因為我們中國人不懂得合作,只懂得為自己爭權謀利。我們回想一下《地道戰》吧,如果他們不合作,能修建成地道嗎?如果他們不合作,能想出防毒方法嗎?所以我呼籲大家不要再爭取權謀利了,你倒不如把爭取謀利的時間來為國家作奉獻,這樣也許對你會更好。
同時,我也希望我們小學生好好學習,不要玩世不恭,好好學習,不要辜負大家對你的期望,長大為國家做奉獻。以史為鑒,珍愛和平!
二.《地道戰》全片的劇情是1942年,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對冀中抗日根據地發動大掃盪。日本鬼子從炮樓出來不斷襲擊鄰村老百姓,進村後,他們燒殺搶奪,無惡不作,老百姓對他們咬牙切齒,恨之入骨。
高家莊群眾在黨支部書記高老忠、民兵隊長高傳寶的領導下,隨機應變,因地制宜,把土洞、地窖改造成戶戶相通、村村相連的多口地道,而且一直挖到敵人的炮樓底下。某夜,小鬼子山田隊長率日軍在天黑之際偷襲高家莊,這事被老鍾叔發現了,高老鍾意識到鬼子進村將是老百姓的一場災難。面對凶惡的日本鬼子,他一路小跑,毅然來到村中的老槐樹下,解開繩索,拉響了那口報警的大鍾,就在鍾聲回盪在高家莊的上空時,山田的槍聲也響了,這位忠誠的老鍾叔倒在了山田的槍口下……高家莊人民被激怒了,他們望著老鍾叔的遺體,立下了錚錚誓言,他們要為老鍾叔報仇!
鬼子一出炮樓就會被藏在地道里的民兵發現,他們連忙告訴村裡的老百姓,趕快下地道,敵人進村後,什麼也發現不了,可是,民兵連長高傳寶和他的所有民兵早已做好戰斗准備,一聲令下,四面開火,敵明我暗,戰術自如,打得鬼子措手不及,亂竄亂跳。敵人在逃往炮樓的途中,被我埋伏在田野外的民兵從地下向神兵一樣殺出,打得鬼子潰不成軍。最後,活捉了日本鬼子小隊長。高傳寶揪著小鬼子的衣領說:「你抬起頭來看一看,這是什麼?這是人民!只有人民才能創造出這樣的奇跡,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六十幾年後的今天,回望六十幾年前的崢嶸歲月里,高家莊的地道戰中的地道是奇跡,而我說冀中平原的勞動人民們才是奇跡!他們發揮自己的智慧創造了地道,戰勝了的困難,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自己的家園和祖國!他們在抗日戰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三.自從看了電影《地道戰》以後,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靜,因為英雄的形象總是浮現在我的腦海里。
地道戰發生在冀中平原上的故事,一次,日本鬼子要侵略冀中的人民,人民為了趕日本鬼子出中國,在每戶人家裡挖了一條通道,這做了陷井,經過了一場激烈的戰爭,冀中人民終於把日本鬼子趕出了中國,但是,高老忠為敲鍾報警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我覺得冀中人民很聰明,會用各種手段去對付他們,讓他們死無葬身之地,冀中人發會想到挖地道,家家戶戶連在一起,逃得容易,打仗也容易。
那已成為歷史,我們現在很少存在戰爭,因為人們不想打仗,他們想有一個溫馨的家,過著平平常常的日子,而我們小學生,應該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做出貢獻,所以全世界的人民要以史為鑒,珍愛和平。
E. 電影孔子觀後感 要原創!600字以上
看完本片我首先想到的一個詞就是「三人成虎」,寫這段文字前我又想到的另外一個詞就是「眾口鑠金」,不幸的是這兩個詞因為某些影片之外的原因都被強加到了《孔子》身上。之所以說這些話,是因為《孔子》不但超出了我的意料,而且打動我了,盡管片中有不少謬誤和不足,但是我還是堅定地認為這是一部誠意之作,它有應該被批評的地方,但是不應該被貶低到如此地步,因此我決定冒著「生命危險」嘮叨幾句。
我首先理解本片的編導們對一些學者針對影片中出現的文史錯誤進行挑刺的反應,因為整個觀影過程使我感到編導們已經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盡力了,在商業目的的前提下的確是想把本片做得足夠好,這在影片的整體製作水準上是能體現出來的,因此當被人詬病時,免不了覺得委屈,問題在於反應方式上有過激之嫌,當然這不排除是在故意炒作。坦率地講,作為一部反映歷史人物的電影,除了一些可以接受的藝術加工和改編之外,《孔子》依然犯了很多文史方面的錯誤,這似乎成了國內目前這一類電影創作上的通病,這也反映了製作方的急功近利,這才是應該注意的問題。一些學者出於文史研究的嚴謹態度,對本片提出批評挑出毛病,這個是可以理解的,這樣的「挑刺者」的存在是有積極意義的,他們對一些容易誤導觀眾的常識問題提出修正,這是一件好事。只是就目前的現狀而言,這二者之間無法形成積極互動和良性循環,這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影片中的孔子臨終說了這樣一句話:「後人對我的贊賞是因為這部書(應是指《春秋》),對我的誤解也是因為這部書。」孔子生前顛沛流離如喪家之犬,死後極盡哀榮成萬世師表,古今之人或膜拜之或鄙夷之都不過是從自身需求而產生的主觀行為,孔子在世之時恐怕從來沒想過自己如何偉大或者渺小,他只是擁有一個強大的精神世界,並且為了一個理想不斷前進而已,能夠在困境中始終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這才是孔子的偉大之處,因此這部電影至少在這個層面上具備了應有的感染力。
應該大膽肯定的是演員的表演。愛耍寶的周潤發在本片中一點都沒耍寶,而是老老實實認認真真地表演,不管影片之外關於他的其他評價如何,在《孔子》中他的表演很出色,氣定神閑,舉止有度,特別是老年孔子,更是一個白發蒼蒼流離失所的仁厚長者形象;他的對手陳建斌飾演的季孫氏也相當有性格,專斷而不失大氣,是個叫人無法恨之的反面人物;而任泉飾演的顏回更像個熱血青年,單純執著,也可圈可點;還有作為「香艷」作料和炒作話題出現的周迅版南子雖有賣弄風騷之嫌,但也叫人眼前一亮。一部電影,演員表演能叫人信服,就至少不能算失敗,奉勸觀者心胸要寬廣,不能抱著對演員的偏見和其他因素去看待這部電影。
夫子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這恐怕誰都無法給出個確切的答案,因為畢竟那是兩千年前的事情了,再加上孔子在中華文化圈中的顯赫地位,以及其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使得這個題材比之於其他傳記作品的拍攝更有難度。本片把夫子塑造得文武雙全,甚至刻意突出了他的武力和軍事指揮才能,雖有誇大之嫌,但是作為電影作品,這種適當的誇張從娛樂性的角度去看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沒有做得很過分,這和目前某些涉及到歷史人物的影視作品中不負責任的誇張和演繹相比高明了很多。更何況,史載夫子身材高大、膂力過人且酒量不俗,因此這種藝術加工也算不無根據。至於片中的顏回之死,雖然進行了「乾坤大挪移」式的改編,但是考慮到是為了增加影片的觀賞性而且並沒有影響歷史事件的整體面貌,因此也是可以理解的。編導的目的想是借這個戲份突出孔子、顏回之間的師徒情深,加重悲情戲份,並且藉此賺取一部分「意志薄弱」的觀眾的眼淚,而且這個目的也達到了,這些改動都不算過分,至少不叫人覺得無恥。
《孔子》的敘事手法上存在著毛病,但是這不足以否定影片全部。本片的票房恐怕不容樂觀,在前期的宣傳上就存在很大誤區,如果我們把先前媒體上關於本片的一些話題視做是製作方的炒作的話。首先,製片方先前有意突出本片的視覺特效,事實上這樣的影片再炒作特效也沒用,支撐影片的又不是你的特效,況且再厲害的特效你能比得上近在眼前的《阿凡達》?這就等於以卵擊石,不自量力。其次,在「子見南子」這個極具想像力的故事上的炒作很失敗。夫子千百年來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他在一些人的眼中就是神聖的,而且近年來隨著社會整體道德的失衡,人們很希望夫子的儒家思想來救市,因此在這個問題上做文章是不明智的,只會給人們造成「這又是一部胡編濫造的無恥之作」的錯覺。
而事實上先前被炒得沸沸揚揚的「子見南子」這個給人無限遐想空間的娛樂話題現在看來不過又是一個無聊之極的噱頭,其實是什麼都沒有——就是一個女粉絲和自己的偶像見面聊了幾句而已,當然女粉絲免不了有一臉崇敬和愛慕之情,而男偶像雖然也知道這個女粉絲美艷動人,但還是保持了應有的禮節,雙方就共同關心的話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坦誠友好的協商,並在此基礎上重申了雙方的一貫立場,即女粉絲依然一如既往地仰慕男偶像,男偶像依然矢志不渝地堅持自己的志向——僅此而已,這裡面沒有絲毫褻瀆夫子的地方。更何況,夫子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也有七情六慾,後人沒有必要一定給夫子戴上「坐懷不亂」的枷鎖,在「子見南子」這個問題上別說夫子沒有任何問題,即便有又如何?允許別人追求幸福享受愛情,就不許夫子會見一個女粉絲,說不定南子還真是夫子的一個最談得來的知音呢。一個流落在外的孤獨的旅人,在偶然的機會下遇到一個大概是談得來的女朋友就免不了多聊了幾句,這個問題是個問題嗎?實際上這個問題還是基於鄙視女性的男權主義而產生的,即夫子見過了一個名聲不好的女人就可能「有問題」,這是衛道士們的一貫伎倆。因此後人再拿「子見南子」這個問題來說事才是真的無聊無恥,就電影中「刻意突出」的「子見南子」的情節而言不排除是出於吸引眼球的商業需求,但在實際演繹上做得並不過分。
本片實際上是試圖把孔子拉下神壇,從一個凡人的角度去詮釋這個「聖人」,比如他也有缺點,不經意間見了南子給後人留下口實;比如他也有愛好,愛喝酒好武術,這些表現手法都不失為操作性較強的辦法。有家小而不能享其樂,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愛國家而不能報其君,戀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懷理想而不能償其志,孔子實際上真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失敗者」。但是就是這個「失敗者」周遊列國十四年,受盡風霜之苦離別之痛,嘗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依然在堅持在求索,這才是孔子思想立足萬世的根本,正是這個「失敗者」奠定了中華文化二千年以來的文化核心,使後人受益匪淺。因此,當影片最後皓首霜須的孔子再回到闊別多年的故國之時,跌落塵埃痛哭失聲,既符合一個受盡顛沛之苦的遊子應有的情懷,也凸顯了這個於平凡之中孕育偉大的生命個體的不同凡響之處,同樣地這一手也深深撥動了我內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既然能打動人心,我自然會忽略它的其他不足之處,在此發出感喟,就算長歌當哭祭聖賢吧。
F. 電影《親愛的》觀後感。要原創
看完點映,我想給五星,並非片子已臻完美,而是為了這個題材。如果能夠多一些這樣的題材,以電影撬動(也許是敲動)現實,即便劇作不夠完美劇情不夠觸動又如何?大陸的影院里可以放映這樣的片子大牌的演員可以比較沒顧忌(片酬和得獎壓力)地出演這樣的片子,即使商業立足點又如何?何況黃渤和郝蕾的演技已經無法用喜歡或者很棒來置評。
只是導演誤把苦難當情懷。
提筆很重,落筆太輕。
我承認我哭了,但終究有隔靴搔癢之感。
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題材,現實中,每天都在發生這樣的事情,多得是,田文軍和魯曉娟這樣的父母。
孩子並非一個超大版的錢包,而是你身體的一部分、你的延續,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他們活下去的意義所在。
我們都無法體會那種丟失帶來的巨大空洞感和絕望感。
只是你可以嘗試去感受一下,從演員們精湛的演技里,觸摸到丟失孩子為人父母的疼痛和絕望。
但是從一開始,我就知道,這不是一部講失蹤兒童父母痛苦或宣傳打拐的電影,導演的立足點應是在倫理和法律的沖突上。
事實上,這是一個很討巧的點,也是在打拐背後隱藏的更大更深的關注點。
離婚夫妻面對孩子丟失所引發兩個家庭的動盪,人販子的妻子是否有領養孤兒的權利,生二胎是否對丟失孩子的背叛,為生二胎給丟失小孩開死亡證明的法情沖突,丟失孩子對人販子養母的感情,找回孩子重新與親生父母建立感情和聯系,得不到法律援助的農村婦女,善鑽法律漏洞的律師與法律的沖突,無生殖能力的丈夫把責任推給妻子,司法的灰色地帶,人販子妻子的懷孕,以及埋的副線——教師母親和罪犯女兒,包括你看到的法庭跟一般想像中威嚴庄嚴的法庭也不太一樣。這些沖突所代表的社會意義和沖突本身都振聾發聵。
有法律問題(打拐法的不健全),也有倫理問題,更多的是法律和倫理的沖突,這個內核是非常多好萊塢電影的內核,所以我說這是一個討巧的點。而意義自不必說,陳可辛導演是個文化導演,他和他的編劇思考得很多也很深。我們也能看到這種思考產生的表達野心。
可惜的也在於此,太多想說的,反倒一個都說不好。
影片用了差不多一半篇幅講丟孩子和找孩子的事情,但正如導演所說,劇情真正開始其實是在找到孩子之後。作為電影來說,這裡面的沖突才是有意思和有力量的。但是塞進去的東西太多,顯得太倉促。所以在鏡頭結束在趙薇飾演的李紅琴在醫院里因為懷孕而痛哭時,大部分人的反應是:啊,結束了!而我的反應是:我以為剛開始。
我知道這個結束的意味,但不認可。
影片提出了非常多的問題,也試圖做了一點探索,但並沒有提供導演和編劇的思索。
只是泛泛帶過,然後終結在一種奇妙的荒謬感。
誠然,這個設計很精彩,但這樣一個主題的片子落點放在人販子老婆的懷孕上,無論如何都算是一種有意識的玩弄技巧。
哪怕是結束在孩子帶著一口安徽普通話開始新生活上也好啊。
畢竟,這是一部曾用名為「親愛的小孩」或者「打拐」的片子。
莫要為戲劇沖突走得太遠而忘記最初想表達的東西。
G. 求一篇電影觀後感800字左右,原創,簡單就好,不要太高深,最好是勵志的電影
《阿甘正傳》觀後感
「人生就像各種各樣的朱古力,你永遠不會知道那一塊屬於你。」阿甘母親的這一句話,向我們闡明了:每一個人的生命軌跡都是存在,而且是獨一無二的。阿甘,就正是聽著這樣的教誨,一步一個腳印地踩出了屬於自己生活的奇跡。
在影片的開頭和結尾,會看到:在廣闊的藍天下,一根輕盈而潔白的羽毛從天而降,緩緩地降落在阿甘的腳下。我想,這其實正是影片在暗示我們:這個世界上,如果有人把生命看得像羽毛般純潔、平淡而美麗,那麼,這個人,一定是阿甘。
幼年的阿甘曾經腿有殘疾,於是,阿甘的母親就不得不為她心愛的兒子套上一個笨重的鐵架,以輔助其行走。於是,每每放學後,同伴們就會在路上譏笑阿甘、玩弄阿甘,甚至追趕著阿甘扔石頭。往往這時,那位女同學珍妮喊道:「阿甘,快跑。」然後,阿甘驚慌,拔腿就想跑,跌倒了掙扎著爬起……漸漸地,鐵架子便不在束縛著他,最後他奔跑如飛了。同伴們追不上他,只能眼睜睜的巴望著而束手無策。這,應該說是阿甘人生中的第一個奇跡。
憑著驚人的奔跑速度,阿甘進了橄欖球隊,以後又進了大學並最終順利畢業。不久,他參加了越戰。在越南戰場上,阿甘的部隊中了埋伏,一聲撤退令下,阿甘記起珍妮的囑咐:「打不過,就跑。」阿甘於是轉頭就跑。他成了唯一倖免的人。看到這里,觀眾大概都會發笑。阿甘如果不是跑得快,就不可能後來返回去救出負傷的戰友;阿甘如果不回去拯救戰友,那麼阿甘也就不是阿甘了。
也許,曾經,有的人常常會感覺到生活的負擔過重,就因為面前的困難重重,而整天垂頭喪氣、鬱郁寡歡。阿甘呢,信念是這樣的單純,目標又是這樣的清晰,即使先天不足,甚至是面前有窮山惡水,可愛的阿甘也絕對能夠以一顆絕對平常的心視之,並最終一一跨過。從而達到生命之巔、獲得自己最終的輝煌。
阿甘一生中只有一種愛支撐人生,那就是母愛;阿甘一生只愛一個女孩珍妮,除此他永遠心如止水;他可以為了紀念死去的戰友巴布,而干起自己並不熟悉的捕蝦業(僅僅是由於巴布的一句話)……
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阿甘的心中只有一個目標在指引著他,他也只為此而踏實地、不懈地、堅定地奮斗,直到這一目標的完成,又或是新的目標的出現。沒有單純的抉擇就不會沒有心靈的雜念;而沒有心靈雜念的人,大概才能夠在人生中舉重苦輕。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誠實、守信、認真、勇敢而重視感情,對人只懂付出不求回報,也從不介意別人拒絕,他只是豁達、坦盪地面對生活。他把自己僅有的智慧、信念、勇氣集中在一點,他什麼都不顧,只知道憑著直覺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過了兒時同學的歧視、跑過了大學的足球場、跑過了炮火紛飛的越戰泥潭、跑過了乒乓外交的戰場、跑遍了全美國,並且最終跑到了他的終點。
每個看過《阿甘正傳》的人都會從中得到些許感悟: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風搏擊,或隨風飄盪,或翱翔藍天,或墮入深淵……
H. [原創]某電影觀後感。
[[原創]某電影觀後感。]
,[原創]某電影觀後感。。但也正因如此,才可以維系悠久。家族成員的任務或者許是:守 護 與 守 候 的義務吧。。。。守 護 與 守 候...
...當戀情積淀為親情,或者許才是生涯的開端,觀後感《[原創]某電影觀後感。》。來自偵探X的挑戰書QVOD
[原創]學習觀影曉理動情。
〔[原創]某電影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I. 急求電影《美麗人生》觀後感,求原創
同樣是關於二戰的片子,它沒有辛德勒的名單那麼血腥直白,也沒有生死朗讀者的特殊視角,它只是由快樂的一家作為切入點,透射了整個二戰的殘酷與無情。
父子倆的游戲,我想這父親是無比的天才,正是李醫生所說的。他清楚地意識到他們的命運會將是如何,但是他跟清楚的是,這樣惡劣的局勢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太殘酷了,於是他編出了如此善意的謊言。那些穿插在「游戲」中的環境暗喻著各式各樣不堪的折磨與酷刑。正是這位樂觀的父親,母子倆最終以最完滿的方式在二戰之後存活下來,贏得了1000分,乘著坦克回家。只是,母子倆也許不知道,他們的親人在月黑風高的日子裡,在殘破的巷子里,被德軍瘋狂的掃射,永遠地離開了他們。他再也無法對他的愛人說:Bonjour,Princess!他再也無法繪聲繪色描述游戲的精彩,他再也無法以基度王子的身份歡樂地舞蹈了。
世界上最殘酷的事情就是陰陽兩重天。我想,這個電影讓我最深的感覺就是殘酷。從被雞蛋弄臟的政務官到一直被偷帽子的布店老闆,他們可笑的行為似乎在暗喻著什麼,只可惜我現在無法讀懂。
故事的前半段是愉悅的,充滿驚喜的。然而這一切都是為了突出二戰時期的冰冷與窒息。那些過去的歌舞昇平似乎隱隱地為日後的災難埋下伏筆,這樣的人生似乎需要誰的犧牲來成全。
基度是堅強而勇敢的,他憑著他的人格魅力,象徵著一大批熱愛和平熱愛生活的人們。
倘若有這樣的人生活在身邊,夫復何求?
我們都需要美麗人生,但是我們要學會珍惜。當一次又一次的戰爭漸漸平息,我們應當做的是珍惜,愛護身邊的所有人,包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