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誰可以告訴我關於黑鷹計劃的真相看過這部電影的發言,看完後感覺人權真的高於主權
樓主你好關於歷史上真實的黑鷹墜落事件,指的是美國1993年在非洲國家索馬里的軍事行動。這次軍事行動的目的是協助聯合國在當地進行人道主義援助,同時消滅當地軍閥和反政府武裝。其中最重要的一次任務發生在首都摩加迪沙,由美國陸軍游騎兵部隊和三角洲特種部隊合作進行,目的是捉拿索馬里軍閥頭目艾迪德及其政府幕僚。但是由於准備不充分以及情報錯誤,導致抓捕行動陷入混亂,兩架美軍160特種航空團的UH60「黑鷹」直升機被先後擊落墜毀,直升機上的倖存成員陷入民兵的包圍之中,抓捕行動隨即變成拯救行動。美軍在摩加迪沙陷入索馬里民兵甚至平民的重重圍攻,激戰15小時才在巴基斯坦維和部隊掩護下撤回安全區,共有19名美軍士兵在行動中喪生,而索馬里平民和民兵傷亡超過1000人。
索馬里的軍事行動是美國在越戰以後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次軍事行動。1993年底,美國政府對索馬里徹底失去信心,當時的柯林頓總統最終下令撤軍。這次行動也使美軍看到城市作戰戰術方面的一些不足,促使其改進城市戰術方法,為日後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中的城市作戰提供了經驗教訓。
黑鷹墜落(Black Hawk Down)不僅僅是2002年拍攝的反映這一事件的影片的名字,同時在美國,這個片語也指代整個失敗的索馬里軍事行動。
講人權高於主權 只不過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政治集團用來干涉別國內政的一個常用的借口罷了,他們只是需要這么一個借口或者是理由,來干涉其他國家的內部事物或者直接出兵或者對其他國家進行經濟封鎖和制裁,只是為了達到他們自己的一些目的,並不是真正要為這些所謂的「無人權」國家的公民來謀取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權利。
② 南斯拉夫橋電影.影評..初2作文.800字左右
鷹墜落影評:
摩加迪沙,索馬里的首都;
摩加迪沙的憂郁-Mogadishu Blues,電影《黑鷹計劃》的一首原聲配樂;
首都是非洲東部的一個海濱城市,歷史名城,風景勝地;配樂是Hans Zimmer作曲的,
旋律凄美動聽;電影則講訴了一個憂郁、悲傷的故事。
《黑鷹計劃》我以前看過N遍,可是最近我聽了一遍這部電影的原聲配樂,才感覺好
象真正懂得了電影要講的主題。
電影的畫面很美,無論是在燦爛晨曦映襯下祈禱的伊斯蘭教徒虔誠身影, 還是外表
很酷的美軍黑色MH60直升機在碧海白沙上面飛駛而過, 拍攝講究的畫面令人印象深
刻,就連最後美軍大兵著名的摩加迪沙長跑,也是用了縮短景深的遠焦鏡頭, 狼狽
的場面都拍的很藝術化。
不過,本片是憂郁的,而且這優美的畫面更加重了憂郁的程度。
記得第一次看《黑鷹》時,只是滿眼殘酷的巷戰、種類繁多的美軍裝備、 簡陋但是
頗具殺傷力的AK、RPG,144分鍾轉眼既逝;第二次看細細的品味了爆棚的DTS音效;
然後是看花絮、聽評論音軌,最近一次是聽原聲配樂。
Leave No Man behind!
這句美軍的座右銘,相信凡是看過電影的人都能有印象, 這句話還頻繁的出現在各
種《黑鷹》海報的顯著位置上,幾乎就成了整部電影的濃縮標志, 但僅僅是標志,
卻不是主題,這句話只是代表著三角洲特種部隊和游騎兵是優秀的作戰部隊, 也可
以看作是一種軍魂的體現,是值得稱道的,是可敬的。
再看看影片中的另一主角,摩加迪沙,摩加迪沙反抗的武裝民眾, 他們沒有美軍的
精良武器裝備,沒有類似Leave No Man behind的豪言壯語,他們有的僅僅是對美軍
的仇恨和人數上的優勢;他們沒有可以標榜的軍魂,卻有著頑強不屈的民魂, 也是
值得敬佩的, 當我看著這些人數多到和美軍不成比例的、憤怒的人群時,不由自主
的想到了另外一句比較經典的台詞:「看!這座城市,它就是瓦爾特」。
而本片就是講述這樣的雙方正面刀血相見、槍炮相對的故事,慘烈、血腥的2個多小
時,由於導演斯科特精湛的影像控制能力和高超的節奏調控水準, 使我一開始過多
的注意了畫面的本身,而略微忽略了一些畫面以外的東西, 直到我有機會可以避開
那精彩的畫面而安靜的傾聽了同樣精彩的15首原聲配樂, 我才被音樂指引著並真切
的觸到了那份憂郁。
一種經過血與火洗禮的憂郁,一種生死對決的憂郁。
一隻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很有戰鬥力的軍隊被派到陌生的異國他鄉征戰, 他們面
對的是人數眾多的反抗的民眾,戰斗到最後,也許他們捍衛了自己的天職, 但是卻
付出了生命,同樣的,反抗的一方也是,而且付出的更多, 這場戰斗對雙方來講都
是憂郁的,是相當沉重的憂郁,是最悲傷和痛苦的那種憂郁, 但區別在於反抗一方
憂郁的有價值,值得回味,可以炫耀, 而留給美國大兵的則好象只有憂郁,噩夢般
的憂郁。
配樂中的那首<摩加迪沙的憂郁>,其實應該題為<「山姆大叔在」摩加迪沙的憂郁>。
從這個角度看,影片名翻譯作《黑鷹計劃》並不合適, 而是原意的《黑鷹墜落》更
切中主題,更符合全片悲劇的憂郁氣氛,能濃縮全片的並不是那句:
Leave No Man behind
而是這句:
Black Hawk Down
空軍一號影評:
又看一遍《空軍一號》,越發感覺與其說它是部大片倒不如說它更象槍稿,越發感嘆我們長期以來怎麼會把這樣一個靠謊言維系的國家當做典範。
影片剛開始,由好萊塢常青樹哈里森·福特裝的美國總統詹姆斯·馬歇爾就長篇大論,為了表示莊重和決心他盡量保持中低音:死者永記我們袖手旁觀,死者永記我們沉默無語……
表達了美國對身處暴政的各國人民不能及時相救的懺悔,從此,政治上的得失經濟上的算計將無法阻止美國捍衛道德的勇氣;從此,美國絕不再向恐怖分子做任何妥協。
6名武裝分子在一名內線的幫助下劫持了美國總統的專機——空軍一號。馬歇爾總統的光輝形象立即得以展現:為了身體力行剛剛發表的演講,為了表現他對家庭觀念的高度重視——一個在危難關頭不拋妻棄女的好丈夫好父親,他毅然留了下來,並迅速升級到蘭博版。政治是現實的,《逃出紐約》里的總統就比《空軍一號》里的真實許多,他沒有留在被劫持的飛機上,因為2億美國人民比飛機上的家人、幕僚更重要,因為絕密情報比總統本人更重要。
美國片就是好看,在這么緊張的時刻它還不忘幽默提及總統的棒球手套和與之映襯的毫無主見的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副總統。
超人在行動:他首先幹掉了一名劫機者,隨後放光了燃料,威逼看守人質的一名劫機者欺騙了兩個戰友打開了關押人質的房門。這里編的不太象,既然幹了這一票既然是為了信仰怎麼會受死亡的恐懼所左右?
劫機者頭目為了逼超人總統出來同時也為了顯示劫機者的暴虐,導演特意安排了他槍殺了一名漂亮的公關秘書,對女性的關懷,對弱者的同情使觀眾認定劫機者禽獸不如。
看來,向隱藏的武裝人員喊話「塔利班,你們這些膽小鬼!你們只能看著你們戰士的屍體對著西方被焚燒,卻不敢來為他們收屍」的美軍心理戰部隊得到了馬歇爾總統的真傳,因為馬歇爾總統也擅長激將法:「你難道沒有榮譽感嗎?」是啊,恐怖分子們,你是一個男人,為什麼不光明正大地出來戰斗呢?為什麼要殺害手無寸鐵的人呢?你難道沒有榮譽感嗎?
那麼,同樣的,既然是男人,焚屍就焚了,但為什麼在曝光之後說這屬於衛生處理呢?你難道沒有榮譽感嗎?
也許是編劇尚存一點公理。當然了,不能一邊倒,葷素搭配才讓人更有食慾。於是,劫機者總算說出了指責美國虛偽的話:「你們為了省油錢而殺了數十萬伊拉克人。」並對馬歇爾的女兒說:「你父親是西裝筆挺只用導彈的殺人犯。」但這個插曲不足以抵消劫機者的殘暴。如同剛吃完一碗魚翅馬上用減肥葯拉得精光。
結果不用說當然是果敢頑強智勇雙全的馬歇爾總統取得了最後勝利,捍衛了榮譽履行了諾言,取得了精神文明——親身實踐了決不向恐怖分子妥協的決心,向世界展示了美國總統的光輝形象;物質文明——拯救了被劫持的家庭和內閣成員的雙豐收。
影片不光成功塑造了一位不畏強暴英勇正義的美國總統,展現了可愛的美式理想主義,還隨手對俄羅斯剛剛復甦的左派力量和歐洲小朋友小小調戲了一下:劫機者的理想是恢復甦聯,免使俄羅斯人淪為黑道和妓女,那麼左派簡直就是恐怖分子的同黨了;不知一直希望擺脫美國陰影的歐洲人看到自己的戰機從頭至尾為空軍一號護航,搜尋救生艙比美國還要積極的時候是什麼心態?
我的心都不禁為之澎湃了!
多好的一部電影!多麼緊湊的情節和宏大的場面!多麼具有精神感召力和道德優越性!但同時又多象一個神話啊!
為了對共產主義形成包圍,為了防止共產黨在印尼奪權,美國對蘇哈托的殘暴統治不聞不問;對智利的皮諾切特政權聽之任之;對以色列針對阿拉伯世界的暴行公開縱容。它才不會管什麼蘇哈托屠殺了近四十萬共產黨人,皮諾切特讓無數人失蹤,沙龍一次就殺害了一千多名巴勒斯坦的老人和孩子。
凡是無力成為美國現實或潛在對手的,凡是願做仆從國願當表決機器的,無論怎樣胡作非為美國都絕不會把它們列上黑名單——多象「兩個凡是」啊!而如果不聽話的國家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了(沒干就造謠硬說它幹了),那美國就會發給這個國家的反對派無數桶油漆和不幹貼,在大街小巷寫滿「他完蛋了」。
就連對當年脫離蘇東集團的南斯拉夫,美國也表示歡迎並提供美援,盡管它是個社會主義國家,美國當然的意識形態敵人。杜勒斯國務卿曾對欲脫離蘇東集團的華約國家許諾:只要退出華沙條約組織,美國不會以這些國家採取任何特定社會形式而順利得到美援。這並不是說美國可以容忍它的社會主義死敵們,做事需要一步一步來,首先讓華約縮水,然後再分而化之。這不禁讓我想起《馬橋詞典》中馬橋人的味覺,他們對好味道的形容只有甜一個字。同樣的,只要底線是不反美,只要是跟美國的敵人對著乾的,就會被美國認為是甜,就是「政治正確性」的最終體現。美國從來沒干過「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的傻事!
我不想簡單地說誰是誰非,在國際事物中用這種簡單的道德判斷更顯得沒有意義。美國這么做是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著想,美國所自誇的義薄雲天也是為了達到推行自身利益的粉飾。這都很好理解,也可以理解。
但我完全不解的是,我們這樣一個有如此深厚底蘊和濃烈意識形態色彩的國家,怎麼會有相當一批精英分子長年追隨這些不著四六的東西?怎麼會人雲亦雲地重復騙子自己都不信的幾個概念?怎麼會以做「一夜美國人」為豪?
可能,這就是60年代與70年代的差別。所幸的是,享受80年代自由主義成果的60年代懦夫們已經到了他(她)們的深秋,而70年代出生90年代成熟的「中國優先論」者們,已越來越多地進入了中間管理層。
辭藻華麗的槍稿可能還會繼續蒙蔽一部分人,但是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跳過槍稿,閱讀正文。
這就是結論
③ 黑鷹計劃觀後感,在線等
誰的戰爭,誰在墜落
似乎美國每次的海外派兵都不是很成功。在後勤上性丑聞不斷,在前線上又不斷暴露射殺友軍和虐待戰俘的事;後方反戰呼聲隨著死傷人數的上漲此起彼伏。
這就要反省為什麼打仗,為誰打仗?戰爭的目的。影片中的台詞很能准確的表達發動戰爭的錯誤, 「這不是你的戰爭,你不了解這里的歷史。這是我們自己的內戰……」。據研究機構調查發現,美國人是最不了解世界的人,世界的發展似乎與他們無關。美國人往往用自己的文化和制度來思考看待替代其它國家的文明發展,其實這是個很大很大的錯誤。一個無可挽回的錯誤。
本片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發生在1993年10月3日,地點是在政局動盪的非洲國家索馬里的首都:摩加迪沙。由美國陸軍三角洲部隊和游騎兵部隊的120名特種精英組成的特別行動小組受命深入摩加迪沙完成雙重使命:為當地群眾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同時捉拿索馬里軍事政府的兩名高級將領。
意外發生了,由於准備不足和情報錯誤,美軍陷入了包圍。更遭的是,兩架運送美軍的黑鷹直升機被索馬里軍隊擊落,一場原本計劃1小時完成的秘密任務衍生成戰爭事件。其中一架黑鷹上的全部官兵當場死亡,另一架黑鷹的駕駛員陷入索馬里軍隊控制區。被隔絕在摩加迪沙街頭的美軍一方面焦急地等待救援部隊,一方面又要想辦法解救黑鷹上的隊友。
黑夜漸漸降臨。在充滿敵意的城市中,這一小隊美軍彷彿風雨飄搖中的孤舟,隨時會遭遇滅頂之災。數量不到百人的美軍突擊隊必須對抗5000名以上索馬里軍人的猛烈攻擊,在人數和火力相差50倍的緊張情勢下,一場無可避免的戰役展開。他們與索馬里軍隊發生了激戰,結果美軍有18人陣亡,73人受傷,索馬里軍隊有上百人陣亡。堆積如山的彈殼灑落在戰場上。
經驗豐富的三角洲部隊老兵和年輕的游騎兵部隊官兵在並肩作戰的過程中,彌補了彼此之間的隔閡,領悟到戰友之間生死之交的兄弟情誼,也感受到戰爭的殘酷。摩加迪沙之戰是美國自越南戰爭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地面戰爭,傷亡也最慘重。美軍增員前往救援,並堅持「無論生死,所有弟兄都要回來,決不放棄任何一個同胞」。
影片真實的反映了戰爭的無情和殘酷,但除了錯誤的戰爭,還能表現什麼呢?導演只好告訴觀眾我們不能留下同胞,因為他們會被俘虜,會受到非人的待遇。多麼可笑,美國人的生命是無價的,他們的命比什麼都重要,可看看片尾的字幕,在摩加迪沙街頭的戰爭中美軍死亡18人,敵軍游擊隊死亡1000多人,多具有諷刺意義。難道這些被稱為暴民的人就應該送死嗎、難道他們就沒有親人?美國受過軍事訓練的特種部隊們射殺這些業余游擊隊時,難道就沒有想過他們的生命。當然,戰爭是殘酷的,你不殺他,自己就會死亡。影片中唯一表現游擊隊親情的地方恰恰是最感人的。一個美國士兵落單躲在平民的住宅里,他已被包圍。當他從後門出去時腳下打滑摔倒在地,正是摔倒躲過了小孩的子彈。子彈誤傷了自己人。小孩扔掉步槍撲在男人的身上嚎啕大哭,死去的男人肯定是他最至親的人。美國兵這時沒有開槍射殺小孩,他看了看,不知該怎麼辦,獃獃的幾秒鍾才擇路逃跑。
美國人擁有高科技,擁有先進的武器,擁有最精悍的特種兵,制定了機密的作戰計劃。派不到百人的精兵執行抓人任務,時間計劃不到半小時,幾個部隊協同作戰,空中有阿帕奇直升機支援。地面有線人,一切天衣無縫,應該是一次突襲。但從部隊出發開始,行蹤就被游擊隊所掌握。我們看到一個小孩在高地拿著磚頭手機在通報消息,敵人很清晰的知道出動了多少架直升機,從開始就被動,最後還陷入了令美軍頭痛的巷戰,怎叫行動不失敗。
過分的相信電子情報,聽命於後方指揮部的調遣,完全不了解地形,怎麼可能贏得作戰。捍馬式戰車在狹窄的街道中亂穿,完全聽命於空中直升機的調度,而直升機的指令又來自後方的情報中心,估計後方的情報來自於衛星或別的。但指令中斷時,就只有挨打的命了。這些士兵完全沒有了生存的嗅覺和機敏的經驗。不知他們的特種訓練都煉些什麼。
在熬過了不眠子夜後,終於在增援部隊的求援下逃離了市區,回到了安全地帶。真不知街道兩邊目的當地平民的歡呼在諷刺還是嘲笑他們,反正我是不覺得是在歡迎他們活著回來。
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下,士兵開始懷疑自己當初參軍的目的,和懷疑戰爭的真實意義。他們只有活著回來,這才是他們要考慮的。
誰的戰爭,誰在墜落,不是直升機墜落,而是美國人的所謂民主和解救的理想在墜落。士兵的理想在墜落。「你們沒有談判的權力,只有作戰的義務」這時游擊隊對美軍俘虜所說的。
④ 大家都看過《黑鷹計劃》 《歲月神偷》吧,談談你們的觀後感
我自己就不說什麼原創了,給你看看迅雷的評論。
黑鷹計劃 http://data.movie.xunlei.com/movie/49612
歲月神偷 http://data.movie.xunlei.com/movie/58298
網頁往下拉,才能看到長篇評論。
⑤ 電影《黑鷹計劃》和游戲《三角洲部隊5:黑鷹墜落》的劇情是完全一樣
這不是什麼誰先誰後的問題。黑鷹計劃和黑鷹墜落都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也就是說你看的劇情是真實發生過的。
⑥ 黑鷹計劃這部電影是完全依照歷史拍攝的么被俘虜的那名飛行員最後怎麼樣了,電影里沒演啊
不完全是~~電影肯定要經過藝術加工的 ~~飛行員被釋放了 最後有文字說明的~
⑦ 求一篇黑鷹墜落觀後感
今天看了《黑鷹墜落》,這部電影的著力點是要描寫美國軍人如何在索馬里英勇作戰,為維護世界范圍內的人權而流血犧牲。 音樂很棒,尤其是結合了非洲土著的音樂,很有憂傷的感覺;鏡頭的運用也很棒,把復雜的情景勾勒地遠近分明;效果當然也很棒,看到那些黑鷹直升機,悍馬裝甲車,連我這個對軍事不感興趣的門外漢都覺得很酷。 有不錯的地方,自然也有些有錯的地方。 我覺得最讓我對這部電影不滿的一點就是電影試圖掩蓋美國在非洲犯下的罪行。 電影的開始,講到游騎兵隊長被問到為什麼加入到這場戰爭中來的時候,他的回答是,他覺得應該做一些事情來改變這個世界,因為索馬里的政局動盪,因為有30萬人在屠殺中喪失生命,因為這些人沒有受到教育,因為這些人只知道不停得相互仇視,所以他覺得,「應該做一些事情,來改變這個世界。」 非常良好的願望,非常誠摯的心靈。 然而事實是這樣的嗎? 當美國總統在痛心那些因為911事件失去親人的兒童時,他有沒有想過伊拉克因為禁運,有數十萬的兒童死於飢餓和營養不良;當美國的大兵一邊在奢談人權、奢談改造世界的時候,他們一邊在揮起鞭子虐待俘虜,並以此來打發軍營生活的無聊;當美國的將軍下命令說不準射殺平民,即使是結婚的車隊也被當成是恐怖分子而遭到轟炸,即使是美國的保安公司都可以開著車,拿著槍,在大街上隨意射殺平民,就象是一場打獵游戲…… 「應該做一些事情,來改變這個世界。」 這時候我還能相信這是一個有正義感,有良知、理性的人的言語嗎? 什麼?人權?狗屁人權! 不就是為了石油嗎?說出來,沒有人會覺得這樣做不可理解。但是,一邊要做婊子,一邊又要豎牌坊,讓人覺得真他媽的惡心。仔細看看自己的屁股是不是真的象所說的那麼干凈,不要總是盯著達爾富爾! 歷史上這種事情發生的次數還少嗎? 哥倫布屠殺美洲土著,澳大利亞改造原住民……,有哪一件不是打著拯救落後的民族去的? 這部電影的開場白就是「這部電影基於真實的故事」,我覺得如果有個問題沒有弄明白,這種真實的故事,就永遠不會停止發生。 這個問題就是——「這個世界,真的有人需要拯救嗎?」
⑧ 黑鷹墜落讀後感
今天看了《黑鷹墜落》,這部電影的著力點是要描寫美國軍人如何在索馬里英勇作戰,為維護世界范圍內的人權而流血犧牲。
音樂很棒,尤其是結合了非洲土著的音樂,很有憂傷的感覺;鏡頭的運用也很棒,把復雜的情景勾勒地遠近分明;效果當然也很棒,看到那些黑鷹直升機,悍馬裝甲車,連我這個對軍事不感興趣的門外漢都覺得很酷。
有不錯的地方,自然也有些有錯的地方。
我覺得最讓我對這部電影不滿的一點就是電影試圖掩蓋美國在非洲犯下的罪行。
電影的開始,講到游騎兵隊長被問到為什麼加入到這場戰爭中來的時候,他的回答是,他覺得應該做一些事情來改變這個世界,因為索馬里的政局動盪,因為有30萬人在屠殺中喪失生命,因為這些人沒有受到教育,因為這些人只知道不停得相互仇視,所以他覺得,「應該做一些事情,來改變這個世界。」
非常良好的願望,非常誠摯的心靈。
然而事實是這樣的嗎?
當美國總統在痛心那些因為911事件失去親人的兒童時,他有沒有想過伊拉克因為禁運,有數十萬的兒童死於飢餓和營養不良;當美國的大兵一邊在奢談人權、奢談改造世界的時候,他們一邊在揮起鞭子虐待俘虜,並以此來打發軍營生活的無聊;當美國的將軍下命令說不準射殺平民,即使是結婚的車隊也被當成是恐怖分子而遭到轟炸,即使是美國的保安公司都可以開著車,拿著槍,在大街上隨意射殺平民,就象是一場打獵游戲……
「應該做一些事情,來改變這個世界。」
這時候我還能相信這是一個有正義感,有良知、理性的人的言語嗎?
什麼?人權?狗屁人權!
不就是為了石油嗎?說出來,沒有人會覺得這樣做不可理解。但是,一邊要做婊子,一邊又要豎牌坊,讓人覺得真他媽的惡心。仔細看看自己的屁股是不是真的象所說的那麼干凈,不要總是盯著達爾富爾!
歷史上這種事情發生的次數還少嗎?
哥倫布屠殺美洲土著,澳大利亞改造原住民……,有哪一件不是打著拯救落後的民族去的?
這部電影的開場白就是「這部電影基於真實的故事」,我覺得如果有個問題沒有弄明白,這種真實的故事,就永遠不會停止發生。
這個問題就是——「這個世界,真的有人需要拯救嗎?」
⑨ 關於黑鷹計劃的影評
黑鷹墜落總共看過5次以上,印象中最好的戰爭電影之一,說成是最好的都不為過。感覺這部電影的電影人確實是懷著向烈士致敬的心情在完成本片,在我這種業余的人眼中看來基本上沒有紕漏,戰術動作瀟灑標准,裝備還原也基本屬實,特別是小隊步行轉移,巷戰,類似於CQB場景的戰術動作完成的非常專業,被彈面保持的一直都非常好。 其實所起黑鷹墜落就不得不說起摩加迪沙的一晝夜,畢竟這部電影都可以稱的上那次事件的紀錄片了。 美國在索馬里的失敗是多方面的。在戰術上,沒有控制沿途狹窄街道上的制高點,悍馬車的裝甲能力嚴重不足(有兩輛布拉德利也不是這個樣子啊~),新兵菜鳥(摔下飛機那位)直接擔任特種作戰的尖兵任務…… 在戰略上,美國在索馬里之行的是人道主義救援任務,是解救索馬里人民於軍閥統治的水深火熱之中,為何索馬里的民眾在當地軍閥的組織下將美國士兵深陷於人民戰爭的海洋一晝夜。再為何巴基斯坦的維和部隊明明擁有重裝備卻又魏巍縮縮不願支援。 這部以真實為特點的電影,在每一個美軍士兵死亡或者給特寫,或者給慢鏡,輔以悲涼的背景音樂,好不壯烈。而對立面的索馬里眾多的民眾就像動物一樣,高叫,沖鋒,被射殺,死亡。再聯想到被「解放」的伊拉克境內,隆隆的爆炸聲。 長期以來的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的世界警察形象,恐怕和這次維和性質的軍事行動的失敗不無關系……
⑩ 電影黑鷹計劃故事背景是
1993年10月3日,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街頭。
由美國陸軍三角洲部隊和游騎兵部隊的120名特種精英組成的特別行動小組受命深入摩加迪沙完成雙重使命:為當地群眾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同時捉拿索馬里軍事政府的兩名高級將領。
意外發生了,由於准備不足和情報錯誤,美軍陷入了包圍。更遭的是,兩架運送美軍的黑鷹直升機被索馬里軍隊擊落,其中一架黑鷹上的全部官兵當場死亡,另一架黑鷹的駕駛員陷入索馬里軍隊控制區。被隔絕在摩加迪沙街頭的美軍一方面焦急地等待救援部隊,一方面又要想辦法解救黑鷹上的隊友。
黑夜漸漸降臨。在充滿敵意的城市中,這一小隊美軍彷彿風雨飄搖中的孤舟,隨時會遭遇滅頂之災。他們與索馬里軍隊發生了激戰,結果美軍有19人陣亡,73人受傷,索馬里軍隊有上百人陣亡。一場原本計劃30分鍾完成的突擊行動,變成了15小時的漫長煎熬。
經驗豐富的三角洲部隊老兵和年輕的游騎兵部隊官兵在並肩作戰的過程中,彌補了彼此之間的隔閡,領悟到戰友之間生死之交的兄弟情誼,也感受到戰爭的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