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安徽著名劇種是什麼
黃梅戲
黃梅戲發源於黃梅,發展於安徽,尤其是上世紀50年代,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將黃梅傳統劇目《董永賣身》改編成《天仙配》搬上銀幕後,黃梅戲享譽海內外,成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1920年的安徽《宿松縣志》上記載有「邑境西南,與黃梅接壤,梅俗好演採茶小戲,亦稱黃梅戲。」《中國戲曲曲藝詞典》黃梅戲條目為:「黃梅戲,戲曲劇種。
舊稱「黃梅調」。流行於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區,源於湖北黃梅一帶的採茶歌。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編、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戲曲選集》序中寫道:「黃梅戲源於湖北黃梅縣的採茶歌,清道光以後流入安慶地區。」中國戲曲史家、戲曲理論家周貽白在《中國戲曲史發展綱要》中也說:「黃梅戲,源自湖北黃梅縣採茶戲」。
泗州戲
泗州戲是安徽省四大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於安徽淮河兩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它與山東的柳琴戲、江蘇的淮海戲同是由「拉魂腔」發展而來,彼此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血緣關系。泗州戲是與徽劇、黃梅戲、廬劇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優美的唱腔,動聽的旋律,唱響淮河兩岸,大江南北。
泗州戲的形成說法不一,許多人認為它發源於蘇北海州一帶,原是當地農民以「獵戶腔」和「太平歌」等民間曲調即興演唱的小戲,後傳入泗州(當時的州治今泗縣縣城,轄境約今安徽泗縣、五河、明光、江蘇泗洪、盱眙)並吸收當地民間演唱藝術,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戲。1920年前後,泗州戲才有固定的班社演出,並開始進入城市。
泗州戲原稱「拉魂腔」,又叫「肘鼓子」。叫它「拉魂腔」,是因為它唱腔優美迷人。叫它「肘鼓子」,多數人以為是它曾用狗皮鼓伴奏而得名,其實都說錯了。「肘鼓子」是由「周姑子」演變來的。
徽劇
徽劇是一種重要的漢族地方戲曲,主要流行於古徽州府一府六縣(歙縣、黟縣、休寧、婺源、績溪、祁門)和安慶市一帶。明末清初,亂彈聲腔傳入安徽一帶,與地方聲腔及民間音樂結合,在安慶府的石牌、樅陽、桐城等地形成撥子。乾隆年間,撥子與四平腔脫胎而來的吹腔逐漸融合,形成二簧腔。二黃腔又與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劇的基礎。
徽劇的音樂唱腔可分徽昆和吹腔與撥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調等類。徽昆以演武戲為主,多用嗩吶、鑼鼓,氣勢宏大。吹腔兼有曲牌體和板腔體形式,以笛和小嗩吶為主奏樂器。撥子用棗木梆擊節
B. 戲劇的種類有哪些
種類
1、按容量大小,戲劇文學可分為多幕劇、獨幕劇和小品;
2、按表現形式,可分為話劇、歌劇、詩劇、舞劇、戲曲等;
3、按題材,可分為神話劇、歷史劇、傳奇劇、市民劇、社會劇、家庭劇、科學幻想劇等;
4、按戲劇沖突的性質及效果,可分為悲劇、喜劇和正劇。
不過最基本、使用最多的分類是悲劇、喜劇和正劇,其中悲劇出現的時間早於喜劇,正劇也稱為悲喜劇。
1、悲劇:沖突的實質:「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悲劇的審美價值:「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2、喜劇:審美價值:「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3、正劇:將悲劇和喜劇「調解成為一個新的整體的較深刻的方式」。
戲劇,指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藝術的總稱。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即劇本。
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台上當眾表演故事的一種綜合藝術。
戲劇的起源實不可考,目前有多種假說。比較主流的看法有二:一為原始宗教的巫術儀式,比如上古中文,「巫」、「舞」、「武」三字同源,可能是對一種乞求戰斗勝利的巫術活動的合稱,即戲劇的原始形態。
另一為勞動或慶祝豐收時的即興歌舞表演,這種說法主要依據是古希臘戲劇,它被認為是起源於酒神祭祀。
戲劇是由演員將某個故事或情境,以對話、歌唱或動作等方式表演出來的藝術。戲劇有四個元素,包括了「演員」、「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場地)」和「觀眾」。
「演員」是四者當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須具備扮演的能力,戲劇與其它藝術類最大的不同之處便在於扮演了,通過演員的扮演,劇本中的角色才能得以伸張,如果拋棄了演員的扮演,那麼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戲劇。
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戲曲、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由於文化背景的差別,不同文化所產生戲劇形式往往擁有獨特的傳統和程式,比如西方戲劇、中國戲曲、印度梵劇、日本能樂、歌舞伎等。
現代的戲劇觀念強調舞台上下所有演出元素統一表現以實現綜合的藝術效果。演出元素包括演員、舞台、道具、燈光、音效、服裝、化妝,以及劇本、導演等的一切總稱,也包括台上演出與台下互動的關系(一般稱為「觀演關系」)。
在中國台灣地區,戲劇是一個范圍較廣的詞語,如舞台劇、電視劇、電影等以劇本為核心進行表演的演劇形式都統稱為戲劇。
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或稱之為劇本。
C. 太康縣名人有哪些
太康縣地處豫東平原,周口市北部,東臨商丘市柘城、睢縣,北連開封市通許、杞縣,西與扶溝、西華毗鄰,南與淮陽接壤,盛產小麥、棉花,素有「銀太康」之稱。
歷史上,太康名人輩出。西漢丞相黃霸、東晉太傅謝安、文學家謝靈運、東陽太守袁宏、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吳廣等名人巨擘光耀太康歷史星空。太康縣為中華謝氏、袁氏、符氏、何氏等姓氏發源地。
1、黃霸(?~前51年),字次公,西漢陽夏人,歷任陽夏遊徼、侍郎謁者,左馮翊屬下卒史,宣帝時任丞相職。《漢書.循吏傳》中曾有「自漢興,言治民吏,以霸為首」的記載。
2、謝安(320-385年),字安石,太康謝氏的代表人物謝安,東晉著名政治家、軍事家,陳郡陽夏人。他41歲步入仕途,從政25年,身居相位達16年之久,被追封為「廬陵郡公」。
3、謝靈運(385—433年),祖籍陳郡陽夏,世居會稽。祖父是謝玄。他自幼聰明好學,18歲時就襲封康樂公,謝靈運是我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派的開創者。
4、謝玄——東晉軍事家,淝水之戰的指揮者,河南太康人。
5、袁宏(約328~約376),東晉文學家。字彥伯,小字虎。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及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錄其詩、賦、序、贊、碑、銘、疏、表等20餘篇,亦多殘缺。
6、吳廣(?~前208),字叔,陽夏人。與陳勝同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
7、謝道韞,字令姜,東晉時女詩人,是宰相謝安的侄女,安西將軍謝奕的女兒,也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的妻子。
8、廬陵王妃:謝裕之女
9、謝裕,字景仁,東晉末年名臣,官至左僕射,與當時宰相劉裕關系非常密切。劉裕的兒子廬陵王劉義真便由父親做主娶了謝裕的女兒為妃。
10、袁齊媯南朝宋文帝袁皇後,諱齊媯,陳郡陽夏人,為左光祿大夫敬公袁湛的庶女,她在十六歲時,被選入宮,初拜宜都王妃,生有一子一女。
11、謝梵境,謝庄長子謝揚的女兒,479年4月,蕭道成篡宋建立南齊王朝,降封順帝為汝陰王,謝梵境為汝陰王妃,移居丹陽宮。是年5月,劉准死於丹陽宮,謝梵境不知所終。
12、競陵王妃:蕭道成代宋建立南朝齊,其子蕭賾繼位,是為武帝。武帝封第二子蕭子良為競陵郡王。蕭子良娶妻為原南朝宋武陵內史袁覬之女。
13、沈貴妃:北宋真宗沈貴妃,當朝宰相沈倫之孫女,其父為光祿少卿沈繼宗。1008年,沈貴妃以將相家女被真宗趙恆選入後宮。
14、謝皇後:成肅謝皇後,謝安後裔,宋高宗憲聖太後把她配給普安郡王,封咸陽郡夫人。普安郡王即位後,她被進封為貴妃。成恭皇後死後,皇後空缺,咸陽郡夫人被立為皇後,孝宗死後,謝皇後被尊為皇太後。謚號「成肅」。
15、謝道清:南宋理宗謝皇後(1210年至1283年),名道清,為謝安27世孫女,其父名渠伯,祖父名深甫。1227年9月謝道清進封為貴妃,12月冊封為皇後。
16、廢後張氏:明世宗第二位皇後,太康人張溱之女,1537年被選入宮,初封為順妃。1538年,陳皇後崩,張順妃被冊立為皇後。
17、許家印:河南太康人,廣州恆大實業集團董事局主席,08胡潤中國富豪排行榜第二。
18、程輝:河南太康人。專業致力於市場調查、戰略規劃和終端銷量提升,麥盛營銷顧問公司總監。擅長品牌規劃、產品策劃、營銷戰略規劃、銷量提升規劃等企業系統營銷策劃。
19、李歐梵:國際知名文化研究學者。1939年10月10日生於河南太康,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美國哈佛大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榮譽博士。著名教授、作家、文化評論員。
20、炫惟:河南太康人 ,獨立媒體人鄭州信息報鄭州信息網站長,著名作家,代表作《樂途》、《落日天涯客》。
21、賈霆:河南太康縣人,現居北京。第六屆全國優秀刑辯律師,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青少年作家記者協會會員、中國網等知名網站法治評論員,,資深死刑辯護研究專家。
D. 中國的戲劇種類有哪些
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
1、話劇
話劇指以對話方式為主的戲劇形式,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來到中國。與傳統舞台劇、戲曲相區別,話劇主要敘述手段為演員在台上無伴奏的對白或獨白,但可以使用少量音樂、歌唱等。
話劇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劇本創作、導演、表演、舞美、燈光、評論缺一不可。中國傳統戲劇均不屬於話劇,一些西方傳統戲劇如古希臘戲劇因為大量使用歌隊,也不被認為是嚴格的話劇。
現代西方舞台劇如不注為音樂劇、歌劇等的一般都是話劇。
2、歌劇
歌劇是一門西方舞台表演藝術,簡單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樂來交代和表達劇情的戲劇(是唱出來而不是說出來的戲劇)。
歌劇在17世紀,即1600年前後才出現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它源自古希臘戲劇的劇場音樂。歌劇的演出和戲劇的所需一樣,都要憑借劇場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戲服以及表演等。
一般而言,較之其他戲劇不同的是,歌劇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傳統聲樂技巧等音樂元素。歌手和合唱團常有一隊樂器手負責伴奏,有的歌劇只需一隊小樂隊,有的則需要一團完整的管弦樂團。
有些歌劇中都會穿插有舞蹈表演,如不少法語歌劇都有一場芭蕾舞表演。歌劇被視為西方古典音樂傳統的一部分,因此和經典音樂一樣,流行程度不及當代流行音樂,而近代的音樂劇被視為歌劇的現代版本。
3、舞劇
舞劇是舞台劇本的一種,是以舞蹈作為主要表達手段的舞台藝術。舞劇由若干要素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物、事件、矛盾沖突。舞劇作為舞蹈、戲劇、音樂相結合的表演形式,在我國歷史上源遠流長。
4、音樂劇
音樂劇是一種舞台藝術形式,結合了歌唱、對白、表演、舞蹈。通過歌曲、台詞、音樂、肢體動作等的緊密結合,把故事情節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表現出來。
雖然音樂劇和歌劇、舞劇、話劇等舞台表演形式有相似之處,但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對歌曲、對白、肢體動作、表演等等因素給予同樣的重視。
音樂劇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
5、木偶戲
木偶戲是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
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普遍的觀點是:"源於漢,興於唐"。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 木偶戲是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戲劇
E. 河南周口太康歷史、人物、景點、
太康,夏朝君主,生卒年不詳,啟長子,啟病死後繼位。太康自小跟著父親啟享樂,即位後生活比啟還腐敗,只顧飲酒游獵,不理政事,在去洛水北岸游獵時,為後羿奪去國政。實際上只在位兩年(名義上在位29年),病死,葬於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西)。另有年號「太康」,地名「太康」,書法家太康等。
太康縣,東臨商丘市的柘城、睢縣,北連開封市的通許、杞縣,西與扶溝、西華毗鄰,南與淮陽接壤。太康縣轄23個鄉鎮,768個行政村,總面積1759平方公里,總人口138萬,其中農業人口126萬,盛產小麥、棉花,素有「銀太康」之稱。
歷史上,太康名人輩出。西漢丞相黃霸、東晉太傅謝安、文學家謝靈運、東陽太守袁宏、吳廣等名人巨擘光耀太康歷史星空。太康縣為中華謝氏、袁氏、符氏、何氏等姓氏發源地。
近代名人 許家印——河南太康人(高賢),廣州恆大實業集團董事局主席,08胡潤中國富豪排行榜第二 程輝,河南人。專業致力於市場調查、戰略規劃和終端銷量提升,麥盛營銷顧問公司總監。擅長品牌規劃、產品策劃、營銷戰略規劃、銷量提升規劃等企業系統營銷策劃。 李歐梵,國際知名文化研究學者。1939年10月10日生於河南太康,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美國哈佛大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榮譽博士。著名教授、作家、文化評論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現代文學及文化研究、現代小說和中國電影。李歐梵教授的散文及評論常見於《亞洲周刊》、《信報》、《明報月刊》及《瞄》。
太康道情是受保護的全國非物資文化遺產。被譽為「天下第一團」的太康道情劇團的代表作是《王金豆借糧》.
太康縣境內已發現的古城遺址有:方城遺址、槐寺遺址、陶母崗遺址、劉庄遺址、馮異台遺址、大崔堌堆遺址、五子王遺址、玉皇閣遺址等。
太康縣境內古墓今存有:太康陵、仲康陵、陳子禽陵、高子羔陵、扶樂城漢墓、顧佐墓、王鈍墓等,古墓里的古磚上的文字清晰可見,具有很大的文物價值。
太康縣境內最有名的古建築是——文廟(又稱黌學),文廟上有全國罕見的立體龍雕.
太康咸牛肉
F. 好看的戲曲
過大年,看大戲。CCTV-11每年過年都會放的,四郎探母,龍鳳呈祥,挺適合的
G. 豫劇簡介
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豫劇形成以後,由於語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福調」;以商邱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又稱本地梆。
豫劇音樂豐富多采,唱腔屬板腔體。唱詞通俗易懂,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獨特的板式結構和比較完整的音樂程式。可分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飛板四大板類。豫劇的伴奏樂器分文武場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稱之為老三手或仨弦手。
後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場常用的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小鑼(又名堂鑼或手鑼)、手鑔、梆子、手板等。
豫劇傳統劇目約有七百餘出。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對花槍》、《三上轎》、《地塘板》、《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征西》等。建國以後,經過推陳出新,出現一批優秀傳統劇目,如《穆桂英掛帥》、《破洪州》、《唐知縣審誥命》等,普遍受到人們的歡迎;
同時還有改編演出的歷史劇《花木蘭》,神話劇《白蛇傳》,創作演出的現代戲《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結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許多劇目。
由於音樂工作者的創新與出新,譜寫出了一批膾炙人口的音樂唱腔,從而使豫劇成為全國人民所喜聞樂見的一種戲曲形式。
豫劇的行當和班社,俗話說:「四生四旦四花臉,八個場面(即一鼓二鑼仨弦手,梆子手鑔共八口)倆箱倌」。
四生是大紅臉(又叫紅凈、戲生)、二紅臉(又叫馬上紅臉)、小生、邊生(又叫二補紅臉);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副凈)、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正因為是男八女四的行當,把四生四花臉叫做外八角,以男角為主的戲叫做「外八角戲」。
豫劇歷史上有名的演員,據鄒少和先生回憶:「宣統間,小旦李劍雲者,陽武人,天賦佳喉,清脆圓潤,高下疾徐,婉轉曲折,璣珠走盤,無不如意,又復善制新腔。自李氏出,劇風為之一變,優伶界中感嘆為空前絕後之才」。
比較著名的須生有張小乾、張同慶、澎海豹、許樹雲。名小生有黃儒秀(黃娃、黃馬褂)、王金玉(筱火鞭)。紅臉王唐玉成,武曹彥章等。自從出現女演員後,著名的演員有:王玉枝、陳素真、常香玉、崔蘭田等。解放後的著名演員有:魏雲、王善朴、高潔、陳新理、馬琳、柳蘭芳等。
(7)太康道情電影完整版擴展閱讀
在中國地方戲大家族中,有許多源遠流長、魅力獨具的劇種,崑曲、越劇、黃梅戲、川劇、豫劇等,可以列出一串很長的名字。但有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這些劇種大都只在一個固定的空間內流傳,「變臉」雖奇但不出川,崑曲雖美但不過江,黃梅戲雖俏但只存在於一定的區域。
唯有豫劇不同,它雖是河南的地方戲劇種,但它的影響早已超出了河南。有案可查,豫劇在最興盛時期,流傳到包括台灣在內的20多個省市區,從三秦大地到「天府之國」,從青藏高原到東海之濱,皆有豫劇的專業院團和固定的觀眾群體。
就是在戲曲不很景氣的今天,豫劇還仍然在全國13個省市保留著167個專業劇團、1300多個業余劇團的十萬從業人員。僅就這一點而言,全國其他任何一個地方戲劇種都只能望其項背。可以說,豫劇雖然姓「豫」,但豫劇不是河南豫劇,而是中國豫劇,是「大豫劇」。
豫劇之「大」體現在它深厚的文化傳承上。一種曲調,一種聲腔,一種語言,其實都是一種文化載體,它承載著一種文化基因,延續著一種文化傳統。豫劇產生於河南,它的母體是中原文化,而中原文化又是中華文化的核心。
豫劇經過300多年的發展,不僅成為一個獨具特色的地方戲劇種,更成為一枝傳承中原文化的藝術奇葩,中原文化中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戀家念祖的故土情結、有容乃大的天下意識、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始終是豫劇表現的主要內容。這種深厚的文化滋養,使豫劇有了一種先天的文化優勢。
我們在欣賞古希臘悲劇時,總會感受到一種仰視而見的威嚴崇高,一種無法抗拒的精神力量,為什麼?就是因為古希臘悲劇的文化母體是產生於人類軸心時代的古希臘文明,它喚醒的是一種人類的共同記憶。
同樣,我們在欣賞其他地方戲時,可能只喚醒對局部文化某一個階段的記憶,但欣賞豫劇時則不同,那種家國情懷,那種鄉土氣息,那種酣暢淋漓會撲面而來,中華民族的堅忍不拔、錚錚鐵骨、大義擔當,會立即喚醒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整體記憶。
正是承載了這種深藏於一代又一代人血液里、靈魂中的文化基因,豫劇被賦予了一種巨大的生命氣場。不論何時何地,只要一聽到豫劇,哪怕是不經意之間,就會從心底迸發出一種家國意識,升騰起一種民族自豪,從而實現精神的回歸。
豫劇之「大」體現在它超強的傳播能力上。一個劇種的產生發展,必然依賴於一定的文化土壤,一旦離開了這種文化土壤,這個劇種就很難生存下去。如越劇也曾在全國20多個省市有專業劇團,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最後又回到了它的原生地。
但豫劇不同,它走到哪裡就會在哪裡落地生根,具有超強的傳播能力和頑強的適應性。很難想像,半個多世紀之前一個小小的豫劇隊到達台灣,在兩岸長期隔絕的情況下,它竟然能頑強地生存下來,並成為台灣與京劇並列的兩個公辦劇團之一。豫劇之所以能夠傳播到全國20多個省市區,原因在於它是與中原文化一起向外傳播的。
試想,當年台灣如果沒有50萬河南籍老兵,也就不可能成就台灣豫劇團。因為在兩岸隔絕的狀態下,聽豫劇就是台灣老兵排遣鄉愁的文化寄託,就是他們思鄉的文化想像。
豫劇在全國其他省份的發展大概也如此,如果沒有當年數萬河南戍邊將士,沒有當年無數河南支邊知青,沒有當年大批河南人向外遷徙,就不可能有新疆、青海、甘肅、四川等省豫劇團的出現。
可以說,河南人出現在哪裡就會把中原文化帶到哪裡,當然承載著中原文化基因的豫劇也就會被帶到哪裡。正是中原文化「根」文化的特性和兼容並蓄的品格,為豫劇的傳播提供了動力,並最終成就了中國豫劇。
豫劇之「大」體現在它取得的豐碩成果上。作品是一個藝術家的立身之本,同時也是一個劇種繁榮的標志。衡量一個劇種是否有創新的活力,最關鍵的是看它能否不斷地創作出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作品。在這一點上,豫劇恰好作出了最生動的說明。
歷史上,河南曾創作出《花木蘭》《穆桂英掛帥》《朝陽溝》《倒霉大叔的婚事》等眾多豫劇經典劇目,一個《朝陽溝》就傳承了三代人,演出了5000餘場,為中國戲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
同時,還產生了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桑振君、唐喜成、牛得草等一大批聞名全國的豫劇名家,他們如璀璨的明星,閃耀在新中國的藝術天空。
新世紀以來,豫劇更是厚積薄發,突飛猛進,《程嬰救孤》《鍘刀下的紅梅》《清風亭上》《香魂女》《常香玉》《村官李天成》《蘇武牧羊》《焦裕祿》等,接連獲得「文華」獎、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國家級大獎,數量雄居全國地方戲劇種之冠,展示了豫劇繁榮發展的強勁活力。
正如一些專家所言,新世紀中國戲曲發展的一個重要現象就是河南戲劇的崛起,而河南戲劇的崛起主要是豫劇的崛起,形成了全國戲劇看河南、河南戲劇看豫劇的大好局面,標志著豫劇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期。
豫劇之「大」體現在它敢與人類一切優秀文明的交流爭鋒上。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任何一種民族文化都應該有拿到世界上去交流的勇氣與構想,因為,只有在與人類一切優秀文明的交流碰撞中,才能夠去了解世界,才能夠去認識自己。在這一點,豫劇也進行了很好的實踐與嘗試。
自2008年起,豫劇《清風亭上》赴巴黎參加中國戲曲節,赴土耳其參加第14屆黑海國際戲劇節;
《大祭樁》赴義大利參加阿維利諾國際戲劇節,到奧地利維也納大學交流演出;
《畫皮》赴比利時參加第九屆那慕爾國際藝術節;豫劇電影《香魂塘畔的香魂女》榮獲第48屆休斯敦國際電影節兩項大獎;
河南豫劇團還與台灣豫劇團合作,在新加坡舉辦「亞洲豫劇論壇」。
此外,在配合「中非合作論壇」「歡樂春節」「中韓文化交流年」「中泰文化交流年」「中巴文化交流年」等國家重大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中,都有豫劇人的身影。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豫劇《程嬰救孤》先後赴義大利、法國、美國、泰國、巴基斯坦交流演出,並登上紐約百老匯舞台,而且完全按照百老匯的游戲規則,採用市場化的商業運作模式,開創了中國地方戲首登百老匯舞台的先河。
戲曲電影《程嬰救孤》榮獲第15屆洛杉磯國際家庭電影節最佳外語戲曲片獎,刷新了中國戲曲電影在該領域里的空白。日前,該劇組又接到國外有關機構邀請,今年將第三次赴美到百老匯、好萊塢演出,並到加拿大開展文化交流。
豫劇代表著中華文化,站在了中華文明與人類文明對話的最前沿,不僅提振了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為民族文化參與人類跨文化交流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
豫劇之「大」體現在全國豫劇交流合作的大格局上。長期以來,由於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全國豫劇院團一直缺乏深入的交流,更談不上卓有成效的合作。但這種局面現在終於被打破。
2013年7月,河南豫劇院成立之後,以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李樹建為核心的領導班子,心繫全國豫劇的發展,既管好腳下又兼顧天下,上任伊始就多次到外省調研豫劇在當地的生存狀況,並盡最大努力對他們進行幫扶,如邀請新疆石河子豫劇團到河南參加黃河戲劇節,並在河南巡演;派專人到河北沙河市,幫助組建沙河市豫劇團。
為加快全國豫劇人才的培養,促進全國豫劇院團的交流合作,2015年又先後舉辦了「首屆全國豫劇高級表演人才培訓班」「全國豫劇院團交流工作會」。
為展示全國豫劇的藝術風采,由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文化廳、(河南)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主辦,河南豫劇院、恆品文化·戲緣承辦的「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北京展演月」已於3月12日在北京拉開帷幕,來自全國6個省市13個豫劇院團的23台優秀劇目輪番上演。
這是全國豫劇首次聯合在北京展演,其時間之長、劇目之多、陣容之大,在豫劇發展史上尚屬首次,在全國地方戲中也首開先河,標志著全國豫劇交流合作、協同發展的大格局已經形成,必將促進豫劇在全國的繁榮發展。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在黨和國家大力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大豫劇」奏起的是中國戲曲的盛世交響,展現的是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同時也吹響了豫劇進軍全國和世界的集結號。「大豫劇」的旗幟將更多地飄揚在世界各地,成為「中國夢」中最動人的華彩篇章。
H. 楚雄電影油菜花開
2015年5月電影《油菜花開》在北京開機。該片講述了豫東平原上男女主角40年苦戀的凄美故事。
該片由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李群傑、中國戲曲家協會員杜廣林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男女主角40年的苦戀日子裡,每年盛開的油菜花成了他們彼此思念的信物。影片把太康道情這一中國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揉進故事中。為了完美呈現太康道情,劇組特邀請了太康道情劇團傾力加盟。
據悉,影片由北京市房山區委宣傳部、河南省太康縣委宣傳部、河南省遂平縣委宣傳部等多家單位聯合打造,邢樹民執導,李嘉明、趙聰、邢燕子、李君峰、鄒笨笨、於根藝等出演。
楚雄就有賞油菜花的好去處 牟定縣
I. 太康檯球桌
你好,太康應該不會有賣檯球桌的地方,一般省會城市賣檯球桌的比較多,所以你要開檯球廳的話,可以到鄭州看看,鄭州有個賣紳士檯球桌的地方,名氣好,知名度高!河南很多檯球廳用的就是他們的,全稱是「鄭州紳士檯球桌」,你上網搜一下就能找得到。
太康縣地處豫東平原,周口市北部,東臨商丘市柘城、睢縣,北連開封市通許、杞縣,西與扶溝、西華毗鄰,南與淮陽接壤。全縣轄個鄉鎮,個行政村,總面積平方公里,耕地面積萬畝,截止年總人口萬,盛產小麥、棉花,素有「銀太康」之稱。
太康縣是中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中國綠化模範縣、中國商品糧基地縣、中國優質棉基地縣、中國科普示範縣、中國生豬養殖調出大縣,河南省林業生態縣、河南省平安建設先進縣、河南省產業集聚區發展較快縣。太康電力資源充沛,丹江、葛洲壩電網高壓線路輸入境內,供電能力明顯增強。
太康縣境開發約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原始社會太昊伏羲氏都宛丘(今淮陽),地屬太昊伏羲氏都畿。
夏時地屬豫州境。夏初屬戈地。《左傳》杜預註:戈在鄭、宋之間,即今太康一帶。
商仍屬豫州。
西周時屬陳國。《史記·周本記》:周滅殷,武王封舜後裔媯滿於陳,都宛丘(今淮陽),境屬陳國邦域。
春秋,周敬王四十一年(前年)楚滅陳,地屬楚國。
戰國,秦王贏政二十三年(前年)始置陽夏縣,屬潁川郡。秦統一全國後仍沿舊制,縣屬穎川郡。
西漢初,屬穎川郡。高祖七年(前年)分穎川郡置淮陽郡,十一年(前年)置淮陽國,封子友為淮陽王。武帝時廢國為郡,以汲黯為淮陽太守。宣帝時復置淮陽國,封子欽為淮陽王。陽夏均為其屬縣。
東漢初,屬豫州淮陽國。光武年間並固始縣(《史記·項羽本記》註:固始即固陵,在宛丘縣西北四十二里)入陽夏縣。章和二年(公元年)改淮陽國為陳國,陽夏屬之。獻帝建安二年(年)袁術遣盜殺陳王寵,陳國廢為陳郡,陽夏屬陳郡。
三國時屬魏豫州陳郡。魏明帝太和六年(年)封曹植為陳王,是為陳國,後曹植子志徙封濟北,陳復為郡,陽夏屬之。
晉,屬豫州梁國。晉惠帝分梁國立陳國,陽夏屬之。
南北朝,劉宋,屬豫州陳郡。南齊,屬豫州北陳郡。北魏,屬梁州。太平真君七年(年)陽夏縣並入扶溝縣。太和十二年(年)復置陽夏縣。武泰元年(年)置陽夏郡,郡治雍丘(今杞縣),縣屬郡轄。東魏,屬梁州陽夏郡。
隋初廢陽夏郡。文帝開皇七年(年)改陽夏縣為太康縣,屬陳州。開皇十八年(年)改太康縣為匡城縣。煬帝大業十三年(年)李密舉兵於此,遂廢匡城,復置太康縣,屬淮陽郡。
唐,屬河南道淮陽郡。太宗貞觀元年(年)扶樂縣(今太康城西公里有扶樂城故址)並入太康縣(扶樂為西漢故縣,東漢光武時封劉隆為扶樂侯,後又廢扶樂國為扶樂縣,晉,將扶樂並入陽夏,隋開皇十六年復置)。
五代、後梁時屬東京開封府,後唐,屬陳州,後晉、後漢、後周時均屬東京開封府。
北宋,屬開封府,徽宗時屬拱州。拱州本開封府襄邑縣,崇寧四年(年)建為州,州治今睢縣西。大觀四年(年)廢拱州復為襄邑縣,政和四年(年)復為州,宣和二年()年又廢州為縣,太康重隸開封府。
金,屬南京路開封府。
元初,屬河南行省南京路。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年),改南京路為汴梁路,縣屬之。
明,屬河南開封府。
清初,沿襲明制,仍屬開封府。雍正十二年(年)升陳州為府,太康改屬陳州府。
中華民國,初屬河南省開封道。民國年(年)裁道分區,太康屬第三行政區(豫東行政區)。民國年政區重劃,太康屬第七行政區(區治淮陽)。抗日戰爭爆發後,太康於民國年淪陷,日偽盤踞縣城,國民黨太康縣政府遷往縣西大新集,民國年日本投降後回城。中共自民國年起先後建立芝圃(縣北開淮公路西)、慶華(路東)、淮太西(淮陽、太康、西華各一部)、扶太西(扶溝、太康、西華各一部)、鹿淮太(鹿邑、淮陽、太康各一部)、安平(鹿邑、淮陽、柘城、太康各一部)個邊區縣政權,後相繼撤銷。民國年建立太北、太康兩縣,分屬中共豫皖蘇區第一、二專署,次年月合並為太康縣,屬淮陽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政區不變,仍屬淮陽專區。年淮陽專區撤銷,屬商丘專區。年開封、商丘兩專區合並為開封專區,太康屬之。年開、商兩專區分治,復歸商丘專區。年增設周口專區,後改為周口地區行政公署,太康縣歸屬周口地區至今。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太康縣位於黃淮大平原的河南省東部周口市的北部,
© Bai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周邊與開封市的杞縣,商丘市的睢縣、柘城縣,周口市的淮陽縣、扶溝縣、西華縣為鄰。[]
地形地貌
太康地形屬豫東平原區,西北高東南低,渦河以北及城西部為黃泛區,沖溝較多。河流條,長公里,主要河流渦河長公里。年平均氣溫.℃,年平均降水量.毫米,全年無霜期天。[-]
行政區劃
年,太康縣轄個鎮、個鄉。年月日,原屬於太康縣的個行政村(張集鄉陳老家村、陳小庄、太康寺村、中營子村)正式歸屬淮陽縣四通鎮所管轄。
截至年月日,太康縣現管轄個鎮和個鄉分別是:城關鎮、常營鎮、遜母口鎮、老冢鎮、朱口鎮、馬頭鎮、龍曲鎮、板橋鎮、符草樓鎮、馬廠鎮、毛庄鎮、清集鄉(鎮),城郊鄉、楊廟鄉、王集鄉、高賢鄉、芝麻窪鄉、獨塘鄉、大許寨鄉、五里口鄉、張集鄉、高朗鄉、轉樓鄉。下轄個行政村。
交通狀況
山東有黃縣肉盒、河南有周口肉盒,其具體做法大體一致,都是一種油炸的食品。金黃色,食用時蘸上椒鹽。味道更好。[]
馬頭豆腐乾
常師傅豆腐乾以配料考究,口感筋香,熱天存放個月不霉不變等特點而久負盛名,其真空軟包裝產品佔有內地市場外,還遠銷台灣、香港等地。[]
民俗文化
太康道情戲源於道教樂歌。因道士唱樂歌時配以魚皮筒鼓伴奏,故古時稱「魚鼓道情」,俗稱「道情筒子」。明清之際在皖北地區流行,和阜陽一帶民間小調「鶯歌柳」融合後,形成曲藝說唱藝術。當時的演唱只限於單口說唱,伴奏也只有便於攜帶的魚鼓和簡板。
清代後期,約在年前後,道情從沈丘、鄲城一帶傳入太康。世紀初受河南梆子、越調等地方戲曲影響,道情藝人開始嘗試對口演唱和群口演唱,題材突破了原先的道教故事,擴大到家長里短、才子佳人的范圍;演員大體分角色,但不化妝,也無明顯行當,時稱「座攤道情」,這是道情戲的孕育階段。[]
年,太康縣老冢鎮干張村藝人張廣志(約年-年),組建了第一個道情戲班。他是太康道情戲的最早開拓者,早年從事說唱道情,並能演唱河南梆子戲,後來嘗試「座攤道情」。年前後,他又首創道情科班,收徒人。年月,張廣志的道情戲班在太康縣洪山廟、五里口等村開始化妝登台演唱,將道情戲首次搬上了舞台。同時在演出伴奏中增添了墜子弦和成套打擊樂器,採用了河南梆子的聲腔板式和表演形式。這是道情戲由簡單到復雜,由幼稚到成熟的一次成功突破和飛躍,從此使道情由曲藝形式一躍而成為戲劇舞台上一個嶄新的獨立劇種道情。[]
名勝古跡
太康陵
位於縣城東南一公里處,為圓形墓冢,古時極高大,年久頹廢,現高四米,周長 米。
史載:太康繼承父親啟的王位後,奢淫無度,不理國政,後羿乘機取代王位,太康逃至陽夏(今太康)築城而居,後卒葬於此。後人傳說太康縣名稱由此而來。年文物普查時,在該陵區地表及墓冢封土內採集有漢代繩紋板瓦、簡瓦和幾何形圖案墓磚,由此可知此陵實為漢代古墓。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小吳塔
小吳塔又稱吳廣塔,該塔位於縣城西遜母口小吳村內。塔高.米,系六角實心的六級磚塔,建於清乾隆年間。一、二兩層為束腰式塔檐,余為仿木結構式樣出椽頭塔椽。四、五層有佛龕,龕內均有瓷佛,共計尊。上為寶瓶式塔剎。該塔建築技藝較為別致,屬民間地方手法,在諸塔建築中較為罕見。
壽聖寺塔
壽聖寺塔俗稱高賢塔,位於城西北公里高賢集。系明代建築。該塔為七級樓閣式磚塔,塔高.米,實心灰口,平面呈六角形,上有寶珠塔剎。第一級每面寬.米,南面正牆除第七級外均有真門,每層檐下均施有磚雕斗拱。塔身共飾石雕佛像尊,石碣塊,對研究明代繪畫,雕刻藝術有一定價值,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遺產
太康縣的最著名的曲藝是太康道情戲,
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豫東南和安徽西部流行。
太康縣境內已發現的古城遺址有:方城遺址、槐寺遺址、陶母崗遺址、劉庄遺址、馮異台遺址、大崔堌堆遺址、五子王遺址、玉皇閣遺址等。
太康縣境內古墓今存有:太康陵、仲康陵、陳子禽陵、高子羔陵、扶樂城漢墓、顧佐墓、王鈍墓等,古墓里的古磚上的文字清晰可見,具有很大的文物價值。
太康縣境內最有名的古建築是——文廟(又稱黌學),文廟上有全國罕見的立體龍雕
太康縣為新中國建立獻出生命的革命烈士有人。革命烈士紀念碑亭。
太康道情是受保護的全國非物資文化遺產。被譽為「天下第一團」的太康道情劇團的代表作是《王金豆借糧》[] []
著名人物
歷史名人
歷史上,太康名人輩出。西漢丞相黃霸、
黃學
黃學
東晉太傅謝安、文學家謝靈運、東陽太守袁宏、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吳廣等名人巨擘光耀太康歷史星空。太康縣為中華謝氏、袁氏、符氏、何氏等姓氏發源地。[-]
黃霸
黃霸(?~前年),字次公,西漢陽夏人,歷任陽夏遊徼、侍郎謁者,左馮翊屬下卒史,宣帝時任丞相職。[-]
黃霸性溫良、謙虛,識聞博廣,理事以法律為准,治民以教化為先,在當時官吏中政績最為突出。《漢書.循吏傳》中曾有「自漢興,言治民吏,以霸為首」的記載。[-]
謝安
謝安(-年),字安石,太康謝氏的代表人物謝安,東晉著名政治家、軍事家,陳郡陽夏人(今河南太康人)。晉朝太常卿謝裒子。他歲步入仕途,從政年,身居相位達年之久。後因勢利小人從中挑撥,謝安離京辭官,不久病逝,被追封為「廬陵郡公」。他一生著述很多,重要的有《謝安集》(卷)、《孝經注》等。其書法藝術行、草、楷書俱佳,後人評價很高。[-]
謝靈運
謝靈運(—年),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世居會稽(今浙江紹興)。祖父是謝玄。他自幼聰明好學,歲時就襲封康樂公(江西萬載康樂鎮)。謝靈運是我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派的開創者。晚年做臨川內史,因謀反被收,最後在廣州被殺。
謝玄
謝玄——東晉軍事家,淝水之戰的指揮者,河南太康人;[-]
袁宏
袁宏(約~約),東晉文學家。字彥伯,小字虎。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及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錄其詩、賦、序、贊、碑、銘、疏、表等余篇,亦多殘缺。[-]
吳廣
吳廣(?~前),字叔,陽夏(今河南省太康)人。與陳勝同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
謝道韞
謝道韞,字令姜,生卒年不詳,東晉時女詩人,是宰相謝安的侄女,安西將軍謝奕的女兒,也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的妻子。謝道韞留下來的事跡不多,其中最著名的故事,記載在《世說新語》中:謝安在一個雪天和子侄們討論可用何物比喻飛雪。謝安的侄子謝朗說道「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韞則說:「未若柳絮因風起」,因其比喻精妙而受到眾人的稱許。王凝之死後,謝道韞在會稽獨居,終生未改嫁。[-]
廬陵王妃(謝裕之女)
謝裕,字景仁,東晉末年名臣,官至左僕射,與當時宰相劉裕關系非常密切。劉裕的兒子廬陵王劉義真便由父親做主娶了謝裕的女兒為妃。
袁齊媯
南朝宋文帝袁皇後,諱齊媯,陳郡陽夏(今太康)人,為左光祿大夫敬公袁湛的庶女,她在十六歲時,被選入宮,初拜宜都王妃,生有一子一女。袁皇後死於顯陽殿,時年歲。皇上異常痛心,命前永嘉太守顏延之為其作了文辭優美的祭文以示哀念。
謝梵境
謝梵境,謝庄長子謝揚的女兒,南朝宋廢帝劉昱於年被蕭道成殺掉,扶持順帝劉准即位。當時劉准年方九歲,大權完全掌握在左衛將軍蕭道成手裡。次年,謝梵境被立為皇後。年月,蕭道成篡宋建立南齊王朝,降封順帝為汝陰王,謝梵境為汝陰王妃,移居丹陽宮。是年月,劉准死於丹陽宮,謝梵境不知所終。
競陵王妃
蕭道成代宋建立南朝齊,其子蕭賾繼位,是為武帝。武帝封第二子蕭子良為競陵郡王。蕭子良娶妻為原南朝宋武陵內史袁覬之女。
沈貴妃
北宋真宗沈貴妃,當朝宰相沈倫之孫女,其父為光祿少卿沈繼宗。年,沈貴妃以將相家女被真宗趙恆選入後宮。沈貴人入宮後,為人賢淑儉朴不華。皇上以其將相之後之故,對其厚待,超越眾妃。宋仁宗慶歷四年,沈貴妃被封為德妃,後進封為貴妃,年病故。
謝皇後
成肅謝皇後,謝安後裔,原籍太康,其先祖移居丹陽(今江蘇南京)。少年時因父母早亡,被翟姓人家收養,所以改姓翟,成年後被選入宮。宋高宗憲聖太後把她配給普安郡王,封咸陽郡夫人。普安郡王即位後,她被進封為貴妃。成恭皇後死後,皇後空缺,咸陽郡夫人年被立為皇後,恢復謝姓,其親屬有十人受到封賞。孝宗死後,謝皇後被尊為皇太後。年,謝皇後病故,謚號「成肅」。謝皇後生性儉朴仁慈,一身衣服穿了洗,洗了穿,竟能穿十幾年。其弟謝淵被封為武翼郎,謝太後曾告誡她:「皇上崇尚謙恭儉朴,我也親自洗衣,你應該時時謙遜,避免驕橫奢侈。」後來謝淵嚴格遵守姐姐教誨,官至和國公。
謝道清
南宋理宗謝皇後(年至年),名道清,為謝安世孫女,其父名渠伯,祖父名深甫。年月謝道清進封為貴妃,月冊封為皇後。年,元兵大舉南下,宋理宗束手無策,想拋棄臨安(今杭州)遷都於平江慶元(今浙江寧波)。謝道清認為這樣會動搖民心,對抗元不利,苦苦勸阻,理宗才打消了遷都念頭。[-]
年月,元兵屯紮錢塘江畔,南宋朝廷戰敗。謝太後因病暫留杭州,是年月,謝太後被押送大都,降封為壽春郡夫人,年後病故,享年歲。[-]
明世宗廢後張氏
廢後張氏,明世宗第二位皇後,太康人張溱之女,年被選入宮,初封為順妃。年,陳皇後崩,張順妃被冊立為皇後。當時,世宗正熱衷古禮,令皇後率妃嬪在北郊親自養蠶,每天帶領六宮侍女在宮中聽講《女訓》。年正月,張皇後無過被廢,移居別宮。年張皇後病故,喪葬儀式仍如皇後之禮。[-]
當代名人
許家印,河南太康人(高賢),廣州恆大實業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潤中國富豪排行榜第二。
程輝,河南太康人。專業致力於市場調查、戰略規劃和終端銷量提升,麥盛營銷顧問公司總監。擅長品牌規劃、產品策劃、營銷戰略規劃、銷量提升規劃等企業系統營銷策劃。
李歐梵,國際知名文化研究學者。年月日生於河南太康,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美國哈佛大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榮譽博士。著名教授、作家、文化評論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現代文學及文化研究、現代小說和中國電影。李歐梵教授的散文及評論常見於《亞洲周刊》、《信報》、《明報月刊》及《瞄》。
炫惟,河南太康人 (王集鄉),獨立媒體人鄭州信息報鄭州信息網站長,著名作家 代表作《樂途》、《落日天涯客》。[]
賈霆,河南太康縣人(清集鄉),現居北京。第六屆全國優秀刑辯律師,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青少年作家記者協會會員、中國網等知名網站法治評論員,,資深死刑辯護研究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