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狼圖騰劇情介紹
1、《狼圖騰》劇情簡介
1967年,北京知青陳陣和楊克響應國家上山下鄉的號召,從北京來到了內蒙古額侖大草原插隊。在大草原上,他們結識了蒙古族牧民畢利格一家,也見識到了草原上最令人敬畏的動物:狼。在與狼群的接觸過程中,陳陣對這一物種有了強烈的興趣,甚至有了想自己養一隻小狼的念頭。就在此時,一群外來人貪婪地掠奪了狼群儲存過冬的黃羊,打破了狼群和牧民之間的生態平衡。而以場部主任包順貴為首的生產隊員更是發起了一場滅狼運動,讓狼群和人類之間的關系陷入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
2、基本信息
《狼圖騰》(Wolf Totem)是中法合拍的一部冒險劇情片,改編自姜戎同名小說,採用3D實景拍攝。本片請來了曾拍攝《兵臨城下》、《虎兄虎弟》的法國名導讓·雅克·阿諾,這位被譽為最會拍攝動物題材的導演,歷經7年籌備這部《狼圖騰》,光養狼一個環節就耗時3年。他將用其獨有的鏡頭語言,把我們帶到一望無際的大草原,看人狼之間如何彼此尊重,和諧共處。
3、創作背景
《狼圖騰》的作者姜戎先生(筆名),1946年生人。北京人。1967年自願到內蒙古額侖草原牧區插隊落戶。1978年返回北京,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攻讀政治經濟學專業。正像小說中的主人公陳陣一樣,姜戎在草原上與狼共舞達十一年之久。他掏過狼窩、養過小狼、親眼目睹過狼與黃羊、狼與人、狼與馬群的大小無數次戰役。正是狼的品質和草原人對狼的圖騰崇拜,以及13世紀蒙古騎兵的征戰之謎,使姜戎沉迷其中達30年之久,最後用了差不多6年的時間創作了小說《狼圖騰》。
㈡ 電影狼圖騰主要講了什麼
《狼圖騰》講述了在20世紀60年代末一個發生在中國內蒙古最後一塊靠近邊境的原始草原上的人與狼的故事。
劇情介紹:1967年,北京知青陳陣和楊克響應國家上山下鄉的號召,從北京來到了內蒙古額侖大草原插隊。在大草原上,他們結識了蒙古族牧民畢利格一家,也見識到了草原上最令人敬畏的動物:狼。在與狼群的接觸過程中,陳陣對這一物種有了強烈的興趣,甚至有了想自己養一隻小狼的念頭。
就在此時,一群外來人貪婪地掠奪了狼群儲存過冬的黃羊,打破了狼群和牧民之間的生態平衡。而以場部主任包順貴為首的生產隊員更是發起了一場滅狼運動,讓狼群和人類之間的關系陷入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
(2)狼圖騰電影包順貴的結局擴展閱讀
《狼圖騰》角色介紹:
1,陳陣
演員:馮紹峰
一個年輕的北京知青,響應國家號召前往內蒙草原插隊。作為一個漢人,他從小就被教育不喜歡狼,對狼恐懼、仇恨,到達內蒙後他開始迷上了狼、狼圖騰的精神。
2,嘎斯邁
演員:昂哈尼瑪
小說里,嘎斯邁其實是一個姐姐、母親、大嫂,很復雜的一個角色,片中增加了一段與陳陣的感情戲。
3,楊克
演員:竇驍
楊克是陳陣最好的兄弟,跟陳陣一起插隊落戶,個性完全不同,但是可以一起玩得非常開心、患難與共。
㈢ 狼圖騰電影下線了沒有
㈣ 電影《狼圖騰》有哪些感人的片段
我覺得是打狼華友人與狼之間感情比較讓人感動。
《狼圖騰》(Wolf Totem)是中法合拍的一部冒險劇情片,改編自姜戎同名小說,採用3D實景拍攝。 影片講述了在內蒙古大草原上,牧民與狼為了生存而彼此展開搏殺的故事。他將用其獨有的鏡頭語言,把我們帶到一望無際的大草原,看人狼之間如何彼此尊重,和諧共處。
導演主要選取了人與狼捕食之間的矛盾,也是能夠突出狼作為草原動物的特點,小說中大量描寫了陳陣與小狼之間的感情,在電影中確實很難表現出來,電影的結尾並沒有嚴格遵照小說,可能還是照顧人的感情,給大家留有希望。
㈤ 《狼圖騰》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電影結束,燈光亮起,我抬眼四望,大家臉上一臉唏噓,表情各異,只是兒子靠在座椅上,低頭不語,手一摸,已經是滿手的眼淚,我笑問著電影咋樣,「難看,太難看了,----。」他已經哽咽著說不出話來。
電影的高潮還是在結尾,主人公命中註定要離開草原,一隻獨狼扭頭消失於天際,而藍天草原白雲中,一隻狼的剪影出現在屏幕正中。
而此時蒙古人獨特的和聲嘶啞的聲帶的共鳴在耳畔中響起,汪峰的滄桑的歌聲伴隨著悠揚的馬頭琴隨之想起:
當我的悲傷寬廣如天空,
用你想念我的方式敬仰我。
用你遺忘我的風格憎恨我,
不要探尋所有我無為的迷惘,
我污濁可我熱愛飛翔!
媽呀,「我污濁可我熱愛飛翔----。」為了這首歌詞,我久久留戀在影院,任旁人異樣眼光。
今年過年扎實的看了幾部電影碟片,如果就影片質量來說,沒有那部國產電影能比上《爆裂鼓手》,但小剛導演說的好,國產電影的確是取得了長足進步,這離不開中國導演中國電影人的努力,更離不開中國電影觀眾觀影素質的提高,對美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想吃饃饃混卷子的濫竽充數中國「爛」電影幾乎再不可能得到爛口碑好票房的奇跡。但國產電影精品的確少之又少,《狼圖騰》算一個嗎?
《狼圖騰》是今年賀歲檔的最大亮點,拍攝過《情人》的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再次拿出動物影片的拿手好戲,貢獻了一部能給人心靈震撼的作品。在微博上,先睹為快的朋友都說一個一個問我,什麼時候寫《狼圖騰》影評,讓我對這個片子無比好奇嚮往,讓我有滿滿的動力,帶著家人去看這部電影。
說實話,電影不錯,任何一處草原都說一幅油畫的電影的唯美畫面,兩屆奧斯卡音樂人製作的恢弘的音樂,包括汪峰好聽的片尾曲,超贊的馬頭琴和小提琴配樂,導演控制拿捏得當的鬆弛有度的電影節奏,獨到的動物大場面調度,精心喂養數年的狼,專家飼養專門調教,百分之90的真狼表演,藍幕特效也做得幾乎看不出來,看出來導演是用了心,盡了力,比花了一兩個星期就能能拿數億票房的哪些真人秀電影強了百倍,但我看著電影卻遲遲沒有入戲,一直感覺自己是一個冷眼旁觀的觀眾在目睹著導演簡單和重復的再講—個嚼爛的人與大自然這個「永恆」的命題。
電影中最大的沖突是人對自然的貪婪索取,導致狼對於人類的報復。也許是我聽得太多了,見得厭倦了,粗糙的心靈滿是繭子,這樣文藝的話題卻再也難像一枚石子扔進心靈湖面盪起的哪些激動漣漪,也許是我早已經和絕大多數的中國人一樣,失去了最原始的敬畏與信仰。
我在像我兒子一樣大的時候,就知道環境保護這個詞,那時候我的家鄉湖光瀲灧,也像電影那樣的草原藍天,每天放學,我會到旁邊水庫旁邊的小湖捲起褲腿,抱水草,水中有胳膊一樣長的狗魚,抓回來爸爸會用刀砍成數段喂鴨子。下午有時候,會和喜歡的女同學到草甸旁邊的公路上賽跑,小姑娘不穿鞋子都會拉我好遠,旁邊的小溪嘩啦啦的笑著,筆直的白楊樹在公路兩邊,我們就在公路中間跑也沒有車。節假日去玩,離城市不到十公里就是《狼圖騰》電影一模一樣的草原藍天,一望無際,是如此的空曠,如此的遼闊。你永遠不會像貧嘴張大明的四弟那樣感到憋屈。山後面是松柏雪山,風吹過是陣陣松濤的聲音,顏色是深綠還是湖藍,只是讓你看得眼睛倦了,閉上眼休息下。再睜眼,就是我們現在這個鋼筋混凝土叢林的樣子,你讓我再看《狼圖騰》,我哪裡來的共鳴?
電影沒有過多討論游牧文化與農耕文明之間的不同與沖突,接著蒙族智者的話,講著普世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我們已經沒有對這樣真理的敬畏:
我們從相信狼是吃人的到狼是生物鏈的一環,唯獨不相信狼會吃人沒有對狼的敬畏;我們相信生存哲學和自然法則,我們更相信人能勝天,能高峽出平湖,能下九洋攬鱉;我們相信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沖突,我們也相信人能控制自然,能控制自己控制生育生男生女都一樣;我們相信電影規律,相信努力有回報,但更相信權力,相信排片,相信院線,相信票房至上,錢就是一切;我們相信電影中驚心動魄,盪氣回腸,我們更相信電影都是人造的,假的,相信這是忽悠這是宣傳,都是騙人的。
我們相信很多,唯獨沒有敬畏,沒有感動,沒有眼淚認為這是虛弱的表現。我們
獨獨沒有了像對狼一樣,內心中的對自然最原始的敬畏,我們誰還怕狼,認為狼是怕槍的。我們沒有顧忌,沒有恐懼,沒有收斂,沒有對於自己內心的敬畏,沒有了「怕」。
也許是導演對《狼圖騰》有了法國人的錯覺,我知道該電影在法國口碑就很好,也許法國人能看出他們想看出的東西,而我就覺得是隔靴搔癢。電影的包順貴主任那裡像個壞人?現實中破壞自然的壞人可比他壞多了,而陳陣這個角色的身上,帶著文藝青年的懷夢因子,罔顧現實卻不忠於現實,電影中一句話,你們長這么大要誰幫助最大,他們說父母老師,不可能啊,應該是毛主席啊,導演明顯弱化了現實,也讓我們沒有了時代代入感。
真是奇怪,一方面,我們感謝法國導演能拍這個時代電影,一刀未剪;另一方面,我們又詆毀不原諒他不了解中國現實,拍不出中國歷史現實的滄桑和無奈。哎,我只能說《狼圖騰》是一部文藝的好片,卻不是一部打動我的精品。
不論如何,作為一個外國導演,在中國拍片子,阿諾的生態意識是令人欽佩的。他怕破壞草場,在行車的地方鋪上木板通道,他擔心人工造雪的化學物質危害草原就不遠千里運來真雪。導演有對自己對中國對自然的敬畏。
《狼》沒有灑狗血,也沒有刻意煽情,也沒有愛情,至少沒有感動我的愛情,而像神一樣的畢力格老爹,預言著我們都知道都經歷都已經失去的東西,電影最佳表演只能是哪幾隻眼睛都會演戲的狼,幾個帥哥太帥,表情還是偶像劇般的帥到生硬,而幾個蒙族業余演員倒像是中戲專業表演畢業的。(喂,我們中國演員的演技去哪裡了?)情節缺乏鋪墊轉折突兀,壞人不壞,好人也不可愛,講故事的短板把一部電影拍成一部好的動物世界風光片。稍微可惜。
但瑕不掩瑜,真如果你心裡不像我這樣老氣橫秋,而是像孩子般純潔,《狼圖騰》一定是你不容錯過的好片,讓·雅克·阿諾導演以最本真的形態展現了一場生動的環保宣講,那草原的神秘多姿,那人狼爭鋒的驚心動魄,哪傳奇的人狼傳奇,電影90分,國產電影中的高分。
看來還是相信狼是會吃人,保持孩子般敬畏去看電影,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㈥ 狼圖騰中那個知青養的小狼崽最後怎麼樣了
在電影版里陳陣養的那隻小狼最後被他自己放了,而在小說里小狼在飽受思鄉之苦和疾病折磨後被陳陣忍痛打死,保全了做狼的尊嚴——硬挺到最後一刻戰死。
電影版劇情:
1967年,北京知青陳陣(馮紹峰 飾)和楊克(竇驍 飾)響應上山下鄉號召來到了內蒙古額侖大草原插隊,結識了蒙古族牧民畢利格(巴森 飾)、噶斯邁(昂哈尼瑪 飾)一家,也見識了草原上最令人敬畏的動物:狼。在與狼群的接觸過程中,陳陣對這一物種有了強烈的興趣,甚至有了想自己養一隻小狼的念頭。就在此時,一群外來人貪婪地掠奪了狼群儲存過冬的黃羊,打破了狼群和牧民之間的生態平衡。而以場部主任包順貴(尹鑄勝 飾)為首的生產隊員更是發起了一場滅狼運動,讓狼群和人類之間的關系陷入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
小說版劇情: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末,中國大陸內蒙古最後一塊靠近邊境的原始草原。這里的蒙古牧民還保留著游牧民族的生態特點,他們自由而浪漫地在草原上放養著牛、羊,與成群的強悍的草原狼共同維護著草原的生態平衡。他們憎恨著狼――狼是侵犯他們家園的敵人;他們同時也敬畏著狼――草原狼幫助蒙古牧民獵殺著草原上不能夠過多承載的食草動物:黃羊、兔子和大大小小的草原鼠。他們同時也深深地崇敬著狼――草原狼是蒙古民族的原始圖騰。狼的兇悍、殘忍、智慧和團隊精神,狼的軍事才能和組織分工,曾經是13世紀蒙古軍隊征戰歐亞的天然教官和進化的發動機。
正是蒙古民族的歷史和神秘,草原的廣闊和浪漫,將本書的主人公、一個叫陳陣的北京青年帶進了草原。很快,陳陣發現草原並不全是浪漫和自由。牧民們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必須和狼進行戰斗。他親眼目睹蒙古的女人和小孩與偷襲羊群的狼――象豹子一樣大的狼――徒手搏鬥。也曾誤入狼群、並親眼看見群狼怎樣在頭狼的指揮下,調兵遣將圍獵幾百隻黃羊。但是,人卻搶了狼儲存的食物。為了報復人的貪婪,狼利用冬季風雪和夏季蚊災的掩護,發動了兩次大規模的偷襲軍馬群的殘酷而壯烈的戰役。於是人又被激怒了。來自於農耕民族的幹部不顧蒙古牧民的反對,開始了大規模的圍獵狼群的戰斗。狼在死亡前的尊嚴和犧牲精神震撼了陳陣。陳和他的朋友親自掏了一窩小狼,並且養了其中的一隻。他要通過一隻小狼的成長,探索狼的習性和狼的哲學。通過一系列的令人陶醉的有趣的故事,陳發現狼是動物中唯一不可馴服的、十分神秘的動物。比如,第一次面對食物或者面對大批食物的時候,會舉行跑圈,類似現代宗教的感恩儀式或者祭祀;比如,狼一旦離開大地就會顫抖無力,又像希臘神話中的安泰。進而,陳又發現蒙古民族不僅將狼作為自己民族的圖騰崇拜的對象,而且,死後又將自己的屍體放到狼出沒的地方,實施「天葬」。蒙古牧民相信狼會將他們的靈魂帶上「騰格里」(蒙語:天)。狼是蒙古人敬畏的敵人,也是他們相伴一生、甚至是來生的朋友。正是蒙古人帶著狼的精神征服了差不多半個地球,開通了東西方商業貿易與文化的交流。
陳和他的來自於北京的青年朋友,因為狼的緣故和牧民融為一片。但是,他們無法阻擋來自於農耕文化和文革時期的錯誤政策對草原生態的破壞。他們首先用現代武器殺狼,將僅存的狼驅趕到邊境外。進而,大片的開墾草原土地。幾年以後,草原上鼠害橫行,大片的草原沙化。在作品的最後,也就小說的尾聲,來自於蒙古草原的沙塵暴已經遮天避日地肆虐北京,浮沉甚至飄過大海,在日本和韓國的天空游盪……
我們失去的不僅是草原不僅是狼,我們真正失去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價值觀;我們失去的是中華民族早期的圖騰:自由、獨立、頑強、勇敢的精神、永不屈服、決不投降的性格、意志和尊嚴。這是《狼圖騰》的主題和作家悲愴的呼喚。
㈦ 狼圖騰里包順貴最後怎麼樣了
作者在後文中沒有提到,他可能就是作者筆下跑龍套的,角色意義不是很大,反面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