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羌族人為什麼喜歡掛羊頭
羌族先民在對羊崇拜過程中,逐漸將羊注入了人類特有的血緣和親族的觀念,羊開始顯示出它從來沒有過的神聖性,羊伴隨著羌族人部落集團自身來源的傳說、種的繁衍活動以及人們的社會組織和制度而發展起來,羊逐漸成為羌人氏族的標志和符號,繼而演進到了一個獨特的崇拜時期——羊圖騰崇拜階段。
羌族自古以來對羊就有著特殊的感情。以羊祭山是古羌人的重大典禮,在一些羌人活動地區,羌民所供奉的神全是「羊身人面」,視羊為祖先。現在的羌族地區,仍然存在許多視羊為血緣關系形式的崇拜。在羌人的日常生活中,羌人喜歡養羊、穿羊皮褂、用羊毛織線,祭祀活動中常用羊作祭品,羌族少年成年禮時,羌族巫師用白羊毛線拴在被祝福者的頸項上,以求羊神保佑。羌族巫師所戴的帽子有兩個角,是用羊皮製成的,巫師所持法器,也全是用羊角、羊皮、羊骨等製成。傳說羌族在向岷江上游遷徙途中,羌族巫師勞累過度,昏昏入睡,他們的經書掉落在地上被羊吞吃,後羊托夢給羌人說:「我死後,可將皮做成鼓,敲三下,經書就會道出來。」由此可以看出,羊被羌人賦予了高於巫師的地位,甚至成為了羌族文化的神聖傳承者。羌人死後,要殺一頭羊為死者引路,俗稱為引路羊子。羌人認為,死者的病都可以在羊身上反映出來,殺死羊子後要尋找死者病根,並認為羊為人的一半,他們將羊血灑在死者手掌上,意為人騎羊歸西。在一些羌族地區,還有用羊骨和羊毛線作占卜的習慣,以預測吉凶。
羊圖騰崇拜是羌族先民較普遍的一種崇拜形式,至今仍然在羌族聚居地存在有許多遺存,是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一個重要內容。
② 羌族的發展歷史要簡截的
羌族是祖國多民族大家庭中歷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古代羌族對中國歷史發展和民族發展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從歷史傳說時期共工壅防百川,神農教民耕織,從炎黃到夏禹,到華夏族的形成,都與古羌族密不可分。古代羌族主要活動在西北的廣大地區,遷徙到中原地區的羌族大多華夏化。今甘肅、青海的黃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帶是古代羌族的活動中心。殷商時期,古羌族有「北羌」、「馬羌」等眾多部落,過著居無定處的游牧生活,也有一些羌人從事農業生產。羌族是殷商王朝的「方國」。商王朝中也有羌族首領擔任官職,武丁時期就有羌可、羌立作商王朝的祭祀官。周與姜、羌聯盟是武王滅商的重要條件。周朝立國以後,把一些姜姓羌人分封到中原地區,如分封在今山東的齊國,分封在今河南許昌、南陽一帶的申、呂、許都是姜姓國。周時進入中原的這部分姜姓羌人,歷西周之世,已基本上與華夏人相融合,成為華夏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周平王東遷以後,一些以羌人為主體的羌戎大量遷入中原地區。」據著名史學家蒙文通先生考證,晉國大夫中有不少人是依靠羌戎的力量壯大起來的,晉國因和戎而稱霸,大量的羌人也融入晉人之中。春秋戰國時期,居住在甘肅、青海黃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仍處於"少五穀,多禽畜,以射獵為事"的狀態。此後羌族進一步發展和分化。從河湟流域向西南遷徙的諸羌與當地原居民逐漸融合而發展為今天藏緬語族諸民族。春秋時的義渠羌部落建立了義渠國,其領域包括今甘肅東部、陝西北部、寧夏及河套以南地區。後為秦所滅。漢代,羌人分布很廣,從地域劃分,有東羌和西羌兩大類。進入中原的東羌人已基本上與漢族融合,未進入中原的羌人大部分分布在今甘、青河湟地區,已進入奴隸制社會。此時,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有若羌等羌人部落,在雅魯藏布江流域有發羌、唐氂等羌人部落。漢代居住在西南地區的羌人,有氂牛羌、白馬羌、參狼羌、青衣羌和冉(馬尨)羌等眾多部落。氂牛羌分布在沈黎郡,郡治在今四川漢源縣清溪鎮,轄四縣:氂牛縣(郡治)、嚴道縣(今榮經縣)、青衣縣(今蘆山縣)、徙縣(今天全縣)。氂牛羌也稱越嶲羌。漢越嶲郡在安寧河、金沙江以至雅礱江流域,都是羌人聚居地。氂牛羌以西,今甘孜州東南部有白狼等羌人部落。白馬羌主要在今四川綿陽地區西北部和甘肅武都地區南部,這些地區屬蜀郡北部都尉和廣漢屬國都尉,故又稱廣漢羌。冉馬尨部落分布在岷江上游和四川西北部的廣大地區。魏晉南北朝時期,氐人符堅建立前秦政權,南安羌人姚長建後秦政權,列於「五胡十六國」之中。這時期,隴西有岩昌羌,川、甘邊境和岷江上游有鄧至羌。
從東漢到西晉末年,北方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漢族之中。隋唐時期,活動在甘青和川藏高原的羌人有黨項羌、東女、白蘭、西山八國、白狗羌、附國等羌人部落。上述諸羌多數被吐蕃所融合。活動在甘、青以至川西北的黨項羌,在宋仁宗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建立西夏王朝。公元1227年為蒙古所滅。宋代以後,北方地區的羌人與漢族和其他民族融合,南遷的羌人和甘、青、川交界地區的西山諸羌,一部分融合於藏族,一部分成為今日羌族的來源之一。
古代羌人分布極廣,岷江上游是古羌人分布的重要地區。史前時期傳說時代的大禹便出生於這一帶,其後的有文字以來的史籍均載這一地區為羌人所居,這些便是冉馬尨為主的羌人。這部分羌人逐漸融合了從川、甘、青等地各個不同時代遷來川西北的鄧至、岩昌、白馬、白狗、黨項等諸羌人,以及少部分已分化為其他民族後又遷入該地的吐蕃等少數民族和秦漢以來遷入的部分漢族而形成了現今的羌族。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征羌,在羌族地區設置湔氐道,統轄今松、茂、汶、理、北川、都江堰、彭州等地。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羌族地區設汶川郡。秦漢之際,岷江上游羌區完成了從原始公社末期向階級社會的過渡。羌漢人民交流進一步加強,促進了羌區的發展。
唐時,唐王朝在今松、茂、汶、理、黑水、馬爾康一帶設置了松、茂、當、悉、靜、拓、恭、保、維、乾、霸、翼、真等正州和一些羈縻州,大多以當地羌人為刺史。
宋代沿襲唐制。設茂州、威州各轄兩縣、十幾個羈縻州。元代設茂州,轄汶山、汶川兩縣,開始推行土司制度。明代建立了衛所,進一步推行土司制度。土司制度的建立,發展了封建領主經濟,也進一步加強了羌區和漢區的經濟文化聯系,推動了羌區的發展。清朝自乾隆至道光,羌族地區改土歸流,實現了封建地主經濟,解放了生產力,真正加強了與漢區的各方面交流,推動了發展。這時期羌區的集鎮手工業、商業繁榮起來,漢、羌商戶雲集茂州等地,興旺發達。
1838年後,法、英帝國主義勢力開始進入羌族地區,進行文化侵略活動。民國初年,四川軍閥在羌區設置「屯殖督辦公署」;1935年在羌族地區設立「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具有革命傳統的羌族人民,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統治和剝削、壓迫,進行了長期英勇的革命斗爭。1842年鴉片戰爭中,羌族士兵開赴浙江寧波前線英勇抗擊英國侵略者。新中國成立後,羌族地區獲得了解放,結束了民族壓迫的歷史,開始了民族平等的新時代。
③ 羌族祖先是誰
羌族的祖先就是羌族,二樓的正好說反了 黨項族是羌族的一支
羌族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阿壩州松潘、黑水、九寨溝等縣,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綿陽市平武縣,成都市都江堰地區,雅安地區,貴州省江口縣、石阡縣,甘肅南部、四川西南、雲南部分地區,現有人口約32萬人左右。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稱以及最傳統文化的一支,與漢族、藏族、彝族、納西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頗族、拉祜族、基諾族等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④ 永嘉之亂時其曾率領數萬人的羌族,漢人等民族為什麼要遷徙至榆眉
因為永嘉之亂是五胡亂華的序言,羌族首領自然也開始登上歷史舞台,他帶領他的勢力遷徙到榆眉,佔領了這個地處北方的重要據點。
榆眉是今天陝西省千陽縣,這個地方還在夏、商這些時期,就被羌人占據過,此後數年變換,是連接絲綢之路的重要的驛站,也作為過抗擊匈奴的重要據點,所以羌族首領帶領自己勢力回到這個地方是很正常的。
⑤ 論文題目 關於羌族的
羌族的遷徙以及民族起源倫. 你先寫名字的來源羌.你可以從羌族的遷徙路線.遷徙徒中馴化的野獸.比如藏嗷. 徒中分支出來的民族 非常好的點子 把分給我一定是很優秀的題目 以後這些不直接問我 我是語言學高手
⑥ 嘆古代羌人遷徙的散文
青海高原古羌自古就與中原華夏保持著緊密聯系,不僅有著十分悠久的多民族文化交流的歷史,而且是古代西域、南亞文化與華夏文化溝通的重要通道。盡管青藏高原一直天水一方,但就在這天老地荒、雪域絕境、大漠草原之間,古老的高原民族為了生存、遷徙和交流,以無畏的氣概、驚人的毅力,鍥而不舍地探尋高原與外界的通道,看到外部精彩的世界。應該說這是古羌在這一地區自身發展的歷史記錄。從人類形成與發展的歷程來看,一個民族的發展受其地理環境的影響至深。古羌從青海高原走出,散布到五湖四海,立起了千邦萬國。
青海歷史上古羌悲壯的
三次大遷徙
據歷史記載:羌人第一次遠古時代的大遷徙,主要是朝著兩個方向。
一是炎黃兩大羌戎部落中若幹部分相繼東遷,炎帝部落達今山東一帶。《史記・五帝本紀・正義》說:「神農氏、姜姓也……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得王,故號炎帝。初都陳(今河南淮陽),又徙魯(今山東)」。《國語・周語》說:「齊、呂、申、許由大姜」。說明當時從河南到山東有相當眾多的古羌戎後裔。隨著羌戎東遷山東半島,古代羌戎中流傳的昆侖神話也隨之東傳,形成了蓬萊神話。根據《泰山記》、《登泰山記》、《名山攬勝》中記載:北方廣為流傳的碧霞元君常說「嘗禮西王母,七歲問道法」。說明西王母不僅是古羌首領而且還是一個傳教布藝的大師,碧霞經常去請教學習她。還有,西王母除周穆王崇拜她外,尚有漢武帝、東方朔、董仲舒、三茅真君也曾多次求見過西王母。這就說明古羌影響巨大,在華夏民族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事實上,就華夏族在上古形成的成分看,華指早期定居於中原地區並進入「力農學務」農耕文明的族群;夏即指從中國西部,包括今甘肅、青海地區逐步東進到中原地區,並從事農牧的羌人。此前稱羌,「穴居野處,采牧為主」的牧羊人,到中原後,稱為戎,意為棄牧從耕的人。如此看來,歷史不能不說「華」和「夏」以顯示華夏族的正宗正統與不可替代性。
二是羌戎自陝甘青地區西遷到今新疆西南莎車、疏勒至蔥嶺以西帕米爾高原。《漢書・西域傳》記載:「出陽關,自近者始,日若羌。若羌國王號去胡來王,去陽關千八百里……」。更往西有「西夜國……西夜與胡異,其種類羌、氐行國……」。可見,古代羌戎西遷西域者為數很多。這些記述清楚地表明,如今居住在新疆地區的柯爾克孜、哈薩克、塔吉克等少數民族族源無論如何與西羌族難以分割。有記載說,希臘公元前550年瓶畫《赫克利斯與海中聖怪特立同比武》正與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紋盆相仿,亦見之與俄羅斯西伯利亞和亞塞拜然等地的岩畫也同工異曲。據《漢書匈奴傳》記載:匈奴謂天為「撐梨」、「唐代譯突厥語」為「登里」,今土耳其諸族稱天為「撐梨」。著名考古學家裴文中教授早在上世紀40年代發表的《史前時期之東西交通》一文中就指出了這條古代羌戎走過的交通路線。西遷的羌戎可能在夏商周之前,已經成為後來維吾爾、塔吉克、哈薩克、烏孜別克、柯爾克孜等各族的先民了。
第二次大遷徙發生在春秋戰國秦漢之際。這次遷徙在《後漢書・西羌傳》中有著較詳細的記載。生活在青海等地的先民族被稱為「古羌人」或「西羌」。也就是說,在距今4000年前大約與華夏族差不多同時期,我國古羌族業已形成,「羌文化應是與華夏文化同樣的古老的文化」。春秋戰國時期,河湟羌人開始向農耕過渡。秦始皇時,曾築長城設防,西阻羌人。這一時期的中原王朝,特別是秦國的崛起,給中原文化圈的政治、經濟以及軍事上注入了強大的活力,而這種強勢必然導致開疆拓土的國內戰爭,從秦獻公兵臨渭首,滅狄戎,至西漢時期頻繁的羌漢戰爭,迫使羌戎各部落向黃河、長江上游、金沙江南北的雲、貴、川、藏及青南高原廣大西南地區遷徙,並與土著相融合,形成後來的藏、白、怒、哈尼、傈僳、納西、拉祜、普米、阿昌、土家等族的先民。毛佑全、李期傅所著的《哈尼族》中說:「哈尼族有悠久的歷史,與納西、拉祜等民族,同源於古代的氐羌族群」。據漢文史書記載:氐羌群游牧於青海高原,其中有一部分逐漸往南遷流,散布到川西南、滇西北、滇東北廣大地區。讓人一呼三嘆的是2000年12月17日,三星堆出土之青銅文物中,有一尊女性銅像特別引人注目,其造型端莊、柔美、慈惠,在眾多的出土文物,如縱女人銅像、金杖、鳥頭銅像中,這一尊女性銅像是唯一的,顯得彌足珍貴,這引起了許多學者的研究興趣。應當說,三星堆文化遺址代表的是古蜀國蠶叢時代,其國王當為男性。然而,以古蜀國如此發達的文明,卻要供奉這樣一尊女性銅像,可見其非同小可。多數學者認為青銅女像即是西王母。西王母屬古羌人女王,而古蜀國,顯然是由氐羌人建立,應屬西王母的後世子孫。只有這樣,才能解釋他們為什麼要在一個男權社會里,獨獨地供奉一位女性祖先。據考證,古蜀國約建立在4000年前,而西王母古羌當在五千年前,史書上有古羌人曾南遷的資料,這證明古蜀國與西王母有淵源關系,而西王母當然屬於他們的始祖和祖神被隆重祭祀或供奉,也就塵埃落定。《普米族簡史》還記載:「先民起源於西北青藏高原的古羌人」。川西羌族則直接說「青海是他們的故鄉」。至今雲南羌族、白族、納西族等有「叫魂送鬼」的習俗,最後叫到祖先原來的地方去,從青海遷移的都叫「來啊來啊,到青海湖邊去!」抒發了一片對故鄉的眷戀之情。據考證,「咸池」是一種樂曲名稱,是屬西王母音樂系統的,初傳到荊楚之地,成為「洞庭之野」,使之開始「畏」,繼而「惑」,終而「樂」。荊楚樂人改革並超越西王母之古韻,而不自得,調律常新。起源於青海昆侖山地區的舞蹈「朗瑪」、「堆謝」、「果日謝」、「鍋庄」見於彝族的「對角」舞,均屬古代西王母舞蹈之類。興猶未盡、情猶未了之中,曾給這里各民族以重大影響。
第三次,大遷徙發生在東晉十六國時期,這一時期,華夏的歷史舞台為匈奴、鮮卑、氐、羯及羌等少數民族提供了最佳的表現自己的舞台,羌族與匈奴、羯、氐等少數民族競相內遷,建立自己的政權,經過100多年各民族的角逐和交往,把民族大融合推向一個新的水平。經過這次大遷徙大融合後,除了青海果洛地區的黨項羌和四川茂汶地區冉龍羌還保留其種部落外,絕大多數羌族已
基本漢化,或融合到其他民族中去了。
青海歷史上諸多民族
五次大融合
青海高原地處偏遠,在傳統的中國「正史」里,這里一直被列入「邊外」,視為「夷蠻」之鄉。但從秦漢以來,近至明清,卻一直沖突不斷,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土埋白骨血濺草,月冷黃昏鬼守門」的詩句,印證了歷史上很多大的戰場都在這里展開。究其原因,一是它地處我國北方草原地帶邊緣,是農業文明與草原文明交匯地,自古是漢羌民族文化沖突的焦點;二是它地處中國西北之腹地,中亞與東亞的中心,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民族遷徙及擴張,東西交通往來的需要,必然使這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今天,在西寧周邊地區,或沿湟源峽西行,「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軍事的遺跡障塞墩燧,星羅棋布,使人仍可想見當年這里狼煙四起,金戈鐵馬,大軍呼嘯於古戰場之壯烈畫卷。
據《青海隨思錄》記述,青海歷史上大的沖突基本可以劃分兩類:一類是秦漢時期中原對青海地區的擴張以及河湟羌戎部落對內地的進犯;唐代青海地區吐蕃政權與唐政權的和戰糾紛;另一類是吐谷渾時代和元代蒙古族對青海地區的武力征服及佔領。恰恰正是這些大的沖突的發生與延續,促進了這一地區民族的融合、經濟的開發、文化的交流和社會的進步。這一歷史結局是人們始料不及的,這也是青海漢、藏、蒙古、回、土族等社會演進到今天這樣的格局的重要歷史成因。
秦漢時期中原對河湟地區的擴張及開發促進了青海第一次民族的交流與融合。漢代,漢民族開始大量進入青海,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派將軍李息和郎中令徐自為率漢軍10萬征西先零、封養、牢姐等諸羌(牧駐今湟源、海晏、共和縣),結果羌人戰敗,大部被歸降,還有一些羌人「去湟中、依鹽池左右」,也就是退居到青海湖西南諸地。於是河湟有許多空地,從內地遷移一部分漢族從事墾種,這是由於征戰,漢民族進入青海之始。
漢神爵元年(前61年),後將軍趙充國率軍六萬西征羌族。羌族被平定後,趙充國便向漢宣帝三上「屯田奏」,奏文大意是:從臨羌(今湟源東)到浩門(今民和)一帶,已開墾和未開墾土地有二千頃以上,留步兵一萬二百八十一人分屯各要塞處墾田。同時對湟水流域交通進行整修,從湟峽(西寧小峽)經過丹地(今湟源)到青海湖地區,沿途修路架橋七十餘處。這是由於原來征戰的將士留下來屯田,成為青海漢民族之始。
漢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派中郎將平憲等人,攜重金到卑禾羌海(今海晏),下轄四城。西海郡設立,人口稀少,於是又增新法令「犯者徙之西海」,從此犯者人口以千、萬記數,這是由於充軍成為青海漢民族之始。然而隨著「五胡亂華」的開始,漢民族或內遷,或被同化,南北朝後即無蹤跡了。隋煬帝西巡後,又曾「發天下輕罪徙居之」,然而很快便退出了。
河湟地區屬隴西,為金城、西平等郡,包括臨羌(今湟源)、安夷(今平安)、破羌(今樂都)、允吾(今民和)。全面加強了對西北邊疆的控制和治理。特別是漢代,為了控制匈奴南下,在河湟地區大肆推行屯兵制,以屯田開發資助軍餉,以養馬設廠為軍需所用,於是從內地征調大批漢人丁男戊卒,大軍萬人,小軍千人,屯田牧耕,烽戊邏卒,萬里相繼,以卻強敵。當時政府在西北的牧苑馬廠最多達以36所,因罪遣送放牧的官奴罪犯動輒達到數萬人之多,馬匹數量最多高達40多萬匹。軍隊屯田的范圍不僅擴展到河湟地區、河西走廊,遠到河源腹地、新疆,甚至到今天的中亞一帶。不僅防止了匈奴對漢朝西北邊境的侵犯,也大大推動了河湟地區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是青海地區漢羌民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的交流與融合。後來漢朝設立「西海郡」,「徙者數千」又打通了與西域各國的通道,形成了著名的「絲綢之路」,也出現了與西域通商的「青海道」,進一步促進了西域各國與青海及內地的經濟、文化、商旅往來。
吐谷渾時期是青海地區發生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時期。時間大約在兩晉時期即太康四年至十年(公元283年―公元289年)。吐谷渾原是東北鮮卑族的一支,後遷徙至河套地區,20年後晉永嘉之末(公元313年)西晉發生混亂,吐谷渾族趁機率眾西行,到了�罕、甘松地區,即今甘南(四川北部)一帶。此後跨過洮河,西到白蘭即今青海都蘭、巴隆一帶。北至青海湖,以至南達四川西北部。他們在這一地區兼並羌氐,地方數千里,號為強國。吐谷渾在青海一帶建立了長達三百多年之久的吐谷渾國,這也是青海地區第一個統一的封建民族政權。吐谷渾時期,除鮮卑族外,還有羌族、氐族、匈奴、高車、契骨、柔然、契丹、女國、象雄、吐蕃、突厥、西域胡人和漢人。這些語言不同、族屬不一的氏族部落,經過三百多年漫長的歷程,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為青海民族的歷史形成奠定了新的基礎。學術界一直認為今天青海的土族,其始祖即當時的吐谷渾族。
這一時期青海地區另一支大的民族遷徙是黨項族的遷移。黨項本屬羌族一支,世居古析支(今青海東南部河曲一帶)。吐谷渾占據青海後,一部分黨項族為吐蕃和吐谷渾所融合,另一部分融合部分漢人、回鶻人向陝、甘、寧地區內遷,到了今甘肅慶陽、陝北地區和寧夏中寧、固原一帶。吐蕃強盛後擊敗吐谷渾,青海部分黨項族再次東遷,主要向賀蘭山以東地區遷徙,並進入河套地區,有一部分寄居在河西走廊一帶,與當地民族進行了新的融合。
唐代吐蕃與中原關系的發展促進了青海地區民族第三次大融合。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在青藏高原崛起,統一當地諸羌,建立了強大的奴隸制政權――吐蕃王國。
吐蕃的興起給唐朝邊境帶來了很大威脅,雙方發生過大非川、大良川、石堡城等多次大戰,最終達成了《唐蕃會盟》,通過和親政策,建立了甥舅關系。唐蕃關系的發展加速了雙方的經濟貿易和往來,在今日月山設立第一個茶馬互市,從此內地工匠、工藝人又同藏人通婚,為青海地區多民族的融合譜寫了新的篇章。
元明清時代蒙古族的擴張形成了青海地區第四次大的民族融合和交流。宋寧宗元禧二年(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國。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先後幾次對外擴張,西征歐亞,佔領了中亞、西亞的廣袤土地。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蒙古族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青海藏區和西藏均為蒙古統治,蒙古人開始遷入青海,設有西寧州,包括樂州和廓州(今樂都、化隆)。原來各藏族部落變成了蒙古王爺的封地,青海各地設立了蒙軍的台站棧道,各哨卡都由蒙古軍人駐守。青海今天藏區許多蒙語地名,諸如「那拉撒拉」、「恰卜恰」、「若蘭布拉」、「丹噶爾」、「哈拉庫圖」、
柴達木、德令哈、希里溝等,就是這個時期的歷史遺跡。到明清兩代,蒙古族又有亦不剌、卜兒孩、俺答汗、卻圖汗、顧始汗諸部西入幾次向青海的遷徙,直到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羅卜藏丹津叛亂平息後,清政府在《青海善後事宜》中才正式確定了蒙古族兩翼二十九族青海的屬地范圍,核定了青海蒙古族的正式封號,這就是形成今天青海蒙古族的歷史基礎。蒙古族進人青海,一直保持著自己的領地,許多地方的蒙古族信奉喇嘛教,已與青海當地藏族結合為兄弟一家。
另外,早期藏文史籍一直稱蒙古民族為「霍爾」,並雲「地在西夏之北」,直到明清,藏族才分稱蒙古族為「索布」(阻卜)、土族為「霍爾」。有專家認為,霍爾是「早期對吐谷渾故地的一些非漢人的泛稱。」在今青海東部和廣大藏族地區有許多與霍爾有關的地名。近代,西藏藏北草原上的牧民也被稱為「霍爾」,有「霍爾三十九族」之說;今四川甘孜州所屬的道孚、盧霍、朱倭、甘孜、東谷五個地區總稱為「霍爾五地」,可見,霍爾曾是青藏高原上一個人口數量眾多的部族,這些成為現代藏族的霍爾人必與蒙古人有關,但也不能否認與古老吐谷渾人的淵源關系。
在蒙古西征的漫長歲月中,蒙古人還以簽軍的形式將中亞一帶的伊斯蘭教徒帶回中原內地,並在甘、寧、青、滇等地予以安置。在這一大的歷史背景下,於是大批波斯人、阿拉伯人遷入中國境內,或以軍隊形式令其屯田自力,或與漢人雜居以定歸屬,逐步形成了甘青等地的回族聚居地帶。這是蒙古西征之後西北地區又一次大的民族融合,也是青海多民族聚居的又一次歷史發端。
明代是漢族遷居河湟並取得較大成就的時期,也是青海歷史上第五次民族遷徙和交流。從明初開始,漢民族成為青海多民族格局的一支重要的主體民族,一直繁衍發展到了現在。青海邑人中廣為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後馬秀英,很有才華,深受寵愛,但有一點不合時尚的缺憾――腳大,因此人們當面尊稱為「馬皇後」,背後直呼「馬大腳」。有一年南京珠璣巷(又說竹子巷或珠絲巷)的市民正月十五鬧元宵,有男扮女裝騎馬戲鬧者,被佞臣瞧見,讒言於朱元璋:「男扮女裝者,女貌大腳,倒騎在馬上,手舞足蹈。」朱元璋一聽火冒三丈,這不是暗喻我朱家天下倒行逆施嗎!孰可忍,士不可忍!回到宮中立令將珠璣巷居民圍而殺光。就在這時,馬皇後勸言:「愛民如子,仁德寬厚,則民心順,民心順則天下興,天下興則社稷固。」朱元璋一聽覺得言之有理,於是下令全部發配塞外,攆到了青海。這個傳說與《綱鑒總論・廣註明朝殺京民條》的注述:「帝(太祖)以元宵燈謎畫一婦女,手懷西瓜乘馬。而馬後腳甚大。上日:『彼以皇後為戲謔』蓋言淮西婦馬(皇)後腳大也,乃殺京民之不安本分者」的記載相吻合。
又據湟源縣大華鄉的池汗村和塔灣鄉的塔灣、崖根、紅土灣、後庄、河南、阿家圖村,申中鄉的申中、韭菜溝村,波航鄉的納隆村,城郊鄉的河拉台、納隆口等五鄉十一村1704戶家族宗譜的調查(1985年),其中有1413戶、6651人的祖籍在南京江淮一帶,系明洪武、浙江、天啟年間被充軍、移民而來的。
清代入居青海的漢族祖籍,主要是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甘肅、湖北等地。其中屯邊諸多來自江浙、皖、鄂等地,做生意者多數來自晉、陝等地。
漢民族的大量遷入,大大改變了原有的民族成分,對農業、商業、手工業、畜牧業的開發起過重要作用,也在文化上對其他民族產生過重要影響。
⑦ 北川羌族博物館作文八百字觀後感。
北川羌城旅遊區
北川羌城旅遊區由中國羌城——永昌、「5·12」特大地震紀念館、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北川新縣城景觀軸(巴拿恰商業步行街、禹王橋、抗震紀念園)、吉娜羌寨等高品質旅遊景點組成,總面積6.01平方公里。「5·12」特大地震紀念館不僅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還是全國最大、最全面紀念「5·12」地震事件的紀念館;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是全國唯一全面展示羌族歷史文化的民俗博物館,是中國民俗博物館北川分館,也是中國最大的羌族民俗博物館,被譽為「中國羌族第一館」;巴拿恰商業街是集商業、餐飲、休閑娛樂、旅遊接待為一體的特色步行街;吉娜羌寨是羌族文化體驗觀光地,也是羌族傳統文化保存最完整的村寨。
葯王谷
葯王谷旅遊度假區是我國第一個以中醫葯養生為主題的山地旅遊度假區,也是5.12地震 後四川省內首家按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標准新建的旅遊景區。位於中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境內的葯王山上,行政區劃上屬北川縣桂溪鄉林峰村,度假區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葯王谷所在區域盛產中葯材,山林遍生百年葯樹,相傳中華醫葯始祖歧伯(據史考歧伯乃四川綿陽人)和葯王孫思邈都曾長住此山采葯治病,山上居民一直有供奉葯王菩薩的習俗,葯王谷因此得名。葯王谷可進入性良好,交通區位具有優勢,緊靠九環東線(江油~平武),距李白故里江油市23公里,距綿陽市64公里,距成都市166公里。景區內遍生百年葯樹,有3000畝葯林和40畝中醫植物園。
⑧ 羌族的民風民俗
1、服飾
羌族人民的服飾樸素、美觀而具特色。古代羌族多著皮製、毛制衣裝。明代以來紡織業發達起來,則較多以麻布衣服取代皮、毛裝。解放後至今,服飾的面料更加多樣化。男子喜包青色頭帕,冬季有的還喜帶狐皮帽,穿麻、棉、綢、毛面料的長衫,有的長衫飾有花邊。外套為無袖的羊皮或毛、棉製皮褂,可以防寒、遮雨、墊坐,且適於勞動。
2、婚姻家庭
羌族的婚姻制度為一夫一妻制。解放前,婚姻由父母包辦。婦女地位低,盛行入贅,還有指腹為婚、訂娃娃親、篼篼親等。其他還有姑舅表優先婚,新娘婚後一年內返居娘家、兄死弟納其嫂、弟死兄娶弟婦等遺俗。解放後,特別是現在,婚姻方面的一些落後習俗已得到改變。
3、喪葬文化
羌族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喪葬習俗。葬式分火葬、土葬、岩葬、水葬幾種。火葬是其傳統葬俗,每個家族或早期部落都有自己的火墳場,用石砌圍圈,往往有碑記載姓氏與開始設立墳場年月。目前仍盛行火葬。60歲以上正常病故,認為是壽終歸天,要唱喪歌,舉行火葬。也有遵老人遺囑是否選擇火葬的。凶死或傳染病死者則必須火葬。嬰兒死後裝小木棺置於岩洞為岩葬。也有的死嬰裝棺放入河水中飄走稱為水葬。
4、飲食待客
羌家好客尚禮,家中來客,全家熱情相迎,問寒問暖。遠客臨門,立即備酒飯茶招待,並獻敬酒歌。客人進房要讓座於上方,招待咂酒、糖食、水果、茶水,唱敬酒歌以示祝福。客人談話,不能隨意打斷。晚上睡覺,先安排客人睡下,除老人外,不得睡於客人先。早上起床,要向長輩、老人和客人問安。有客人和長輩及老人在場不準翹腿而坐。坐火塘四周,男女、賓主有別。任何人不得把腳放到火塘上面。
5、特產
羌族是中國西部的一個非常古老的民族,現在中國官方仍定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等地,人口大約有三十萬左右餘人,特產與四川大部分地區相同,口味偏重麻辣。
6、民居
一般都住寨子坪村。丹青水磨,秀美山川,在老人村、寨子坪村、黑土坡、劉家溝也以民族歌舞和壩壩宴。
⑨ 羌族文化有什麼特點
住房建築
羌族以其獨特而精湛的建築藝術著稱於世。其中以碉樓、石砌莊房、索橋和棧道最為有名。碉樓:用石塊、石片以稠米漿制的膠泥黏合砌成。通常有四角、六角、八角幾種形式。可達十三四層,高至十餘丈,經久不損。從功能上分,有用於警戒的「哨碉」和用於實戰防禦的「戰碉」。至今阿壩州理縣桃坪羌寨還保留三座石砌的碉樓。莊房:這是羌族人對自己住房的稱呼。呈方形,一般人家都是五層樓高。第一層用於養家畜;第二層是「咪達屋」和居室,「眯達屋」就是羌家火塘,相當於漢族的廳堂,火塘上方為供祀;第三層是儲藏「豬鏢」臘肉的地方;第四層是堆放糧食、雜品的貯藏室;第五層是一個小平台和祭台,叫「若基格」,是供奉「阿爸木比塔」(白石神)和朝拜神靈的地方。屋頂是曬壩,用來曬糧食,同時也可供小孩玩耍。其中最古老、最神秘、最具羌族特色的是理縣桃坪羌寨,被喻為是「神秘的東方古堡」。
匠心獨雲的羌寨與碉樓建築
羌寨多建於高半山上,由幾戶到一二百戶聚寨而居。寨中一般都建有碉樓。羌寨碉樓有古老的歷史,2000年前的《後漢書•西南夷傳》描述的冉駹人「依山居止,壘石為室,高者十餘丈」的所謂「邛籠」即今羌語碉樓之意。
羌族山寨選址考究,幾乎都在高半山地勢險要地帶,向陽背風,地基堅固,不受山洪危害,砍柴取水方便,離耕地近的地方集中建房。每一座房屋院落都在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平地的前提下,結合地形變化的特點,沿著等高線布局,分台築室,成長條形排列。房與房、戶與戶緊密相連,縱橫交錯的巷道作為全寨的交通之用和與各家各戶的大門緊密相連。巷道一般很狹窄,有的1—2米寬,有的只能容二人擦身而過。整個羌寨環環相扣,渾然一體。較大的羌寨,包括碉樓建築,猶如一處結構嚴謹、構造復雜的古城堡。
房屋建築材料大都是就地取材,與環境條件有密切關系。羌鋒、羊龍山寨,以塊石、片石加黃泥砌成。蘿卜寨、布瓦山寨以黃泥夯築或二者兼用構成。
住房一般為二層或三層平頂房,整體成梯形,後牆和房屋上部高於前半部。下層圈養牲畜,通院門,中層住人,頂層作堆放穀物等用,上層房背小樓頂供白石神。居住安排方式是人在牲畜之上,神在人之上的習俗信仰。
羌寨供水可以流遍全寨,有向每家供水的水道。進水口建在寨子最高處,引渠水或泉水,水口處如都江堰水利工程一般利用水的天然沖力自然分水。水道一般在巷道旁修,渠道下用石板蓋起水渠盤繞流過全寨。渠上不少地方開有天窗,為各家取水、洗滌之處,羌鋒、桃坪羌寨最為典型。這種取水方式構思巧妙科學,研究水利的專家慨嘆為羌族水文化。
服飾
建國前,羌族衣著以「麻布衫」和「毪衫」為普遍。用自產的大麻(俗稱火麻)剝皮紡成線,再織成布,用木灰加水煮,加以漂白。「毪衫」是用牛、羊毛紡成細線,織成毪布縫制而成。此外,還有皮褂,用牛、羊皮或狩獵的岩羊、盤羊、山驢等皮縫制而成,短而無袖,套在麻布衫上,經久耐用,美觀大方,男女老少均穿。
羌族男子喜歡包青色或白色的頭帕,穿自製的長過膝的白色麻布或陰丹藍布長衫,外套一件羊皮襖,腰束挑花織帶。在臨近松潘、黑水一帶的男子還喜歡留長發,纏成絲線編成辮子饒成發髻於腦後。羌族婦女喜歡纏青色或白色的頭帕,衣服一般都有花邊,衣領上鑲有一排銀飾圖案,腰系綉花帶,足穿鉤尖綉花鞋,喜歡帶特大的耳環和圈子、氈子、銀牌等飾物。最著名的是巧奪天工的「刺綉」,已成為九環線上的一朵奇葩。
隨著時代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羌族服飾也發生了許多變化。但獨具民族特色的雲雲鞋、綉花鞋、尖尖鞋、綉花圈腰以及傳統皮褂等至今仍常見。
飲食習俗:
羌族也喜歡喝自己釀成的咂酒,最有特色的是熏制的「臘豬膘」,也是饋贈客人的好禮。逢年過節全寨人聚在一起,燃起熊熊的篝火,喝著鮮美的咂酒,唱山歌,跳鍋庄,氣氛熱鬧非凡。
婚姻
羌族婚俗禮節比較繁瑣,各羌區婚俗都大同小異。婚姻程序有以下十一項。1、訂親:父母為子求親,先請「紅爺」(註:媒人)帶上兩瓶酒以及點心之類去談親,女方父母同意時會接待「紅爺」,否則退禮婉謝。若同意,男家遣「紅爺」帶上兩斤豬肉,兩瓶酒到女家吃「許口酒」。此時不請外人,只有本家和「紅爺」商定吃「訂婚酒」日期。2、訂婚酒按女方房族多少,男方家備肉和青稞酒一壇,女家請房族到齊後,由「釋比」(註:端公)向諸神通白求佑,此酒又叫「響壇酒」。3、婚期酒,男家認為該辦喜事了,又請「紅爺」帶上禮物去女家轉告,女家一般會同意,若女家經濟困難,與男家協商資助,認可後,即吃「插花酒」。4、報期酒:男家請「釋比」按男方生辰八字擇期後,用紅紙封著交給「紅爺」,並備上酒肉和彩禮布,前往女家報期,請房族及四大門親,說明男家婚禮准備情況,女家多少人送親等。5、婚前准備:男方要請寨內親房、鄰里幫助,明確分工。所有幫忙者在婚前一天請去「搭棚」,吃「搭棚子酒」。6、女花夜:男家搭棚之日是女家花夜之時,此日吃花夜酒的親朋鄰里和房族給女家掛禮或給新娘丟拜錢、物,新娘在神龕前邊哭邊拜。7、發親:此時大家都很激動,嗩吶不斷吹著「留戀調」,新娘與母、姑、嫂、友哭成一團。8、拜堂(又叫周堂),除拜「納察堂」(白石神前拜天神、羌祖)、拜「五穀堂」(拜升或斗內裝的青稞)外,多與漢俗大同小異。9、上禮安席:拜完堂後,新娘拜禮敬煙給眾客人。10、男女家都要在各家正宴第二天,謝客、謝相幫執事,男方還要謝「紅」、謝「嗩吶」。11、回門:第三日新郎攜新娘帶上禮品到岳父家回門。這種婚俗一直沿用,基於程序在聚居處的不同少有變化。
喪葬
羌人的火葬習俗是源遠流長的。古籍載「羌人死,燔而揚其灰」,「人死無槨棺,貴賤皆焚一所」,「死則焚屍」。對火葬習俗有多種傳說,一說為羌祖燃比娃是一毛人,與天神之女木吉珠相愛,天神怒,罰其燒火,想燒死他,燃比娃經天火燒後去毛變俊;一說為羌祖上天偷火種幾次被捉。後用白石藏火下凡;一說。人死後火焚會燒掉生前罪孽,盡快投生等。
節日
羌歷年是羌人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均舉行慶典,一般為三至五天,有的村寨過到十月初十。十月初一這天,縣內各羌寨都要還願敬神,「釋比」在八月起就忌觜(忌吃蔥、蒜類)為祭祀作準備,祭祀則以羊、豬、雞為主,告請神靈來領會。全寨人都要在這天到山神處祭祀,祈求來年五穀奉登,人丁興旺,六畜滿圈。全寨人還要在「釋比」率領下,敬寨盤業主。祭祀完畢後,共喝咂酒、吃肉、跳鍋庄。節日期間,羌人還要相互迎請,送禮走親戚。
羌族多神信仰
古時羌民生產力低下,科技知識貧乏,無法理解自然界的各種現象而產生「多神信仰」,認為「萬物有靈」,包括有生命和無生命的動植物山、石、水、土、日、月、星、辰、風、雷、雨、電等自然現象,都是有「靈」的,沒有「靈」的東西就不能來到這個世界。羌人遷徙到岷江上游的高山深谷,常遇到氣候多變:旱、澇、雹、洪、風;地質多變:崩、塌、垮、陷裂;其它諸害:病、疫、瘟、蟲;加之猛獸禽危害,認為「神」才能管理、控馭這些災害,人們只有「敬神」才能消災滅禍。羌區宗教雖受佛、道、喇嘛教的影響,但仍保留著原始「圖騰」的內核,停留在多神崇拜的階段,把與人密切相關的物都尊崇為神。各種神各管各的執事,因受地域環境影響,各地神的名稱、祭拜不同。一致的是均崇敬天神「木比塔」,諸神均由「白石神」為代表。
羌人崇拜的神有①自然神有:天神、太陽神、月亮神、星星神(俗稱「星宿」)、山神(每座山都有神名)、水神(有井、溪河、江)、火神(電閃、磷火)、龍神(雨、雪)、雷神、田神、土地神(有家神、青苗、長生等)、道路神、石神(白石、峻岩)等等。②動植物神有:六畜神(馬、牛、羊、雞、犬、豬)、樹神、五穀神等。③部落地域神:地盤業祖神、寨神。④家神、祖先神、男女祖先神、男女保護神、房神、圈神、門神、灶神、角角神、倉神、火塘神、媳婦神等。⑤勞動工藝之神:石匠神、鐵匠神、木匠神、巧神(智慧神)等。還有觀音、如來、老君、玉皇、關聖、川主、地母、娘娘、平正王、乩仙、羅漢等。羌人自己尊崇的神都有出自和神話傳說,是與所從事的各種生產和有過重大貢獻的人以及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聯的,認為這些神能支配民族興衰、人畜安全、五穀豐收。
羌族祭山會
「祭山會」又名「山王會」、「山神會」、「轉山會」、「塔子會」、「祭天會」、「還原會」,是羌族保留至今的傳統祭會。是祈禱天、地、人間諸神,保佑羌人六畜興旺、五穀豐登、森林茂盛、地方太平、百事順遂的大典。綿虒、龍溪、雁門等地因各農事季節不同,祭祀日期同,但多在春、秋二季。龍溪、綿虒在農歷八月初舉行,雁門在四月舉行。祭會大多以一村一寨為單位,舉行前,過去一般都由會首輪流擔任籌備,會首要約請幾位得力助手協助。
⑩ 羌族的風俗習慣
羌族這個民族也是非常的聞名,同時這個種族的話主要聚集在四川西部的茂汶,同時還分散在多地,像什麼黑水啊,理縣啊,這些都有,在歷史上的話也是以養羊為著稱,所以說,是與羊有關的一個民族,至今為止呢,還有著一些非常奇特的民族風俗,像什麼供奉神羊啊,還有一些敬老方面,做的都是非常的不錯。
還有就是當地人也是有著一些禁忌的存在,比如說,如果家中有病人的時候,都會在門上掛上一些紅紙條,這個時候外人就不能夠到自己的家中拜訪。還有不能夠坐門檻還有樓梯。不能夠倒扣酒杯,還有在吃飯的時候也不能夠將筷子橫在碗上,總之,這個羌族的話,直到如今還有著非常多有趣的民族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