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丹頂鶴的故事
《丹頂鶴的故事》歌詞如下:
有一個女孩 她從小愛養丹頂鶴,在她大學畢業以後 她仍回到她養鶴的地方
可是有一天 她為救那隻受傷的丹頂鶴,滑進了沼澤地 就再也沒有上來
走過那條小河 你可曾聽說,有一位女孩她曾經來過
走過這片蘆葦坡 你可曾聽說,有一位女孩 她留下一首歌
為何片片白雲悄悄落淚,為何陣陣風兒輕輕訴說 hi~hi~
還有一群丹頂鶴 輕輕地輕輕地飛過。
走過那條小河 你可曾聽說,有一位女孩她曾經來過
走過那片蘆葦坡 你可曾聽說有一位女孩 她再也沒來過,
只有片片白雲為她落淚只有陣陣風兒為她訴說 hi hi~
還有一群丹頂鶴 輕輕地輕輕地飛過,只有片片白雲為她落淚只有陣陣風兒為她訴說 hi~hi~
還有一群丹頂鶴 輕輕地輕輕地飛過
hi...hi.......
1990年著名作曲家解承強將徐秀娟的感人故事譜寫成了名為《一個真實的故事》(後改為《丹頂鶴的故事》)的獨唱歌曲,經初出茅廬歌手朱哲琴細膩凄美的演唱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和震撼,由此榮獲青歌賽的亞軍,一夜成名唱紅了大江南北,打動了無數聽眾。
(1)丹頂鶴的故事電影觀後感擴展閱讀:
1986年,徐秀娟在東北林業大學進修結束後應聘來鹽城自然保護區工作,擔任鹽城沿海灘塗自然保護區馴鶴員,1987年9月15日中午,兩只丹頂鶴掙脫籠子,徐秀娟出去尋找,4個小時候,當強烈的汽車燈直照水面,人們把娟子從水底托起時,搶救的人群開始是驚慌忙亂,後來想到時間過去太久,已經沒有希望了,一片呼喚娟子的哭聲,這才忽地震動蒼穹掠過草灘。1987年9月23日,保護區管理處在洋港鎮,舉行了徐秀娟的追悼會。
㈡ 丹頂鶴的故事拍的電影片叫什麼名
是這個么,叫天堂島 數字電影《天堂島》——講述鶴城人保護濕地保護丹頂鶴的故事 文化局
㈢ 丹頂鶴的故事簡介
1964年10月,徐秀娟生於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扎龍屯的一個養鶴世家。她爸爸是扎龍保護區一位鶴類保護工程師,媽媽也曾在扎龍保護區養鶴10年。徐秀娟小時候常幫著父母喂小鶴,潛移默化中也愛上了丹頂鶴。
1981年,因當地中學高中停辦,17歲的徐秀娟到扎龍自然保護區和爸爸一起飼養鶴類,成為我國第一位養鶴姑娘。她很快就掌握了丹頂鶴、白枕鶴、衰羽鶴等珍禽飼養、放牧、繁殖、孵化、育雛的全套技術,她飼養的幼鶴成活率達到100%。她的出色工作得到國際鶴類基金會主席阿其波爾德博士的稱贊。
1985年3月,徐秀娟自費到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系進修。盡管學校考慮到她的實際困難,為她減免了一半學費,她仍然吃不起一天6角錢的伙食,一直靠饅頭就鹹菜維持每天的緊張學習。第二學期,因交不出學費,生活又難以為繼,她曾背著老師和同學,數次獻血換來一些錢來維持學業。後來,她又決定把兩年的學業壓縮在一年半內完成。經過艱苦的努力,最後考試11門功課中10門功課成績為「優」或在85分以上。這期間,她還自學了英語。她靠獻血換錢的事,是她去世後,人們在她用英語寫下的幾頁日記里發現的。
㈣ 誰知道「丹頂鶴的故事」
從小愛鶴
1981年8月,因邊屯中學高中部停辦,不滿17歲的滿族姑娘徐秀娟,跟隨父親徐鐵林——我國一位實踐經驗豐富的養鶴專家,來到扎龍自然保護區當了臨時工。
徐秀娟通過學習走向工作崗位夢想的破滅,使她內心十分痛苦。剛到保護區,不管是修路、打零工、當炊事員,她都把帽沿壓得低低的,不願多和人交談。幹了幾個月工作,心情平靜了一些,她主動要求去養鶴。父親知道,養鶴是保護區最累的活,擔水、配食、喂鶴、放鶴、清掃鶴舍、診治護理病鶴,一天到晚忙不完,他怕女兒吃不消。媽媽、奶奶也不同意。可徐秀娟倔強地說:「咱家裡過去養過鶴,我喜歡鶴,我能養好鶴,我要去!」父親說:「去也好,養鶴是國家需要的活兒,去了就要好好乾,要踏踏實實,一個腳步兩個蹤,不能遇苦敗下陣來。」徐秀娟牢記爸爸的話走上了工作崗位,各樣事搶在頭里,學得用心,幹得實在。上工第三天,她就能識別鶴的生年、編號,把不同年月、不同種類、不同脾性的鶴兒圍圈起來。這情景不僅使老飼養員們驚奇、高興,就連對她要求嚴厲的爸爸也會心地笑了。
第二年春天,她配合科研人員進行鶴類人工孵化工作,觀察仔細,記錄齊整,受到科研人員的稱贊。她很快就掌握了丹頂鶴、白枕鶴、蓑羽鶴等珍禽飼養、放牧、繁殖、孵化、育雛的全套技術,她飼養的幼鶴成活率達到100%,還為三部以丹頂鶴為題材的電影當了領飛員,鄧小平、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看過她的馴鶴表演。
自費進修
1984年,我校野生動物資源學院(原野生動物系)的幾位教授到保護區進行科學考察時,發現了這位年輕的人才,他們建議讓徐秀娟來林大進修,使她能在鶴類保護事業中作出更大的貢獻。
可是,那時保護區的一位領導只圖出名,不重視人才,他不僅不同意送徐秀娟去學習,連徐鐵林希望借點錢送娟子自費去林大進修也不支持。徐鐵林冷了心,也鐵了心:「砸鍋賣鐵也要讓娟子去讀書。」娟子媽聽後,哭了:「上千元,哪兒來這么多錢!一冬天推葦子,三分錢一斤,得推多少啊!」徐鐵林不改初衷,對娟子說:「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一家人再苦再累也要送你上學,爸認了。你去了一定要好好學習,爭這一口氣!」徐秀娟含著淚把父親借來的錢揣在懷里上路了。林大的有關領導知道了這一情況,決定把徐秀娟的學費減免一半。就這樣徐秀娟於1985年3月走進東北林業大學,當了一名進修生。
徐秀娟從小就熱愛學習。初中升高中時,全市錄取分數線是114分,而徐秀娟考了178分,但即使這樣,這時候她也只有高一文化程度,聽起大學的課程是十分吃力的。娟子後來回憶起在林大一年級那段學習生活時說:「每次一進教室,我的每個神經細胞都要調動起來,耳朵支得老高,眼睛睜得大大的,靜聽老師的講解,思想不敢有半點溜號,生怕漏掉一個字。虧得我過去寫日記練了字,記錄快,不然真不知該怎樣才好。」那時,她早上4點一過就起來,晚上11點鍾以後才上床,一天只睡5個小時的覺,其餘時間全部用來學習。
知識上的差距,咬咬牙可以補上來,娟子不怕,但經濟上的困難卻使她難以煎熬。那時,林大學生的伙食,女生一天至少得6角錢,娟子拿不起。她知道爸爸六七十元的工資,要供一家六口人生活,還要供弟弟妹妹上學,不能再給家裡增加負擔了。每天,即使是饅頭鹹菜,她也常是一天只吃兩餐。第二學期,就連這樣的生活,娟子也難以維持,迫於無奈,她曾背著老師、同學和家人先後四次買血來換回一些錢維持學業。後來,她又決定把兩年的學業壓縮在一年半內完成。生活如此煎熬,也曾使徐秀娟消沉過,她甚至想到過退學。但是,學習開闊了她的眼界,她在一年的學習總結里寫道:「想起粗茶淡飯,節衣縮食,下一學期生活仍然沒有著落,止不住一陣心酸落淚。……
但是人活著沒有寄託,沒有信仰,沒有理想,如何能活的下去呢?來林大進修後,我才知道自己懂得太少了,才知道『活到老,學到老』的含義。」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一年半的拼搏,徐秀娟的11門功課:1門合格,兩門優秀,4門85分以上,4門90分以上。這期間,她還自學了外語(學校規定進修生不用學外語),也正是從她的一段英文日記中,人們才發現了那段催人淚下的用鮮血換知識的情況。
南下創業
1986年5月,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又用新的科學知識武裝起來的徐秀娟,決心創出一番事業。她應江蘇鹽城自然保護區的邀請,精心護守三枚將要破殼出雛的鶴蛋,長途跋涉5000多里,在丹頂鶴的越冬地——黃海灘塗,使雛鶴順利破殼出生,度過危險期,健壯成長,以後又半放養成功,並於83日齡這天翱翔藍天。這一科研成果,令中外專家為之驚異。這一年,她被評為保護區先進工作者,被吸收為江蘇省動物協會會員,獲得市環保局頒發的科技獎。她理論聯系實際,撰寫的論文《越冬地丹頂鶴的半散放飼養》,在第三次全國鶴類保護會議上宣讀後,受到與會專家的熱情贊揚。
娟子走了
1987年9月15日中午,白天鵝牧仁、黎明在籠子里鳴叫不已,徐秀娟以為它們想出來遊玩和戲水,就進去把它們抱出來放進水塘里。不想牧仁、黎明玩興大發,先後掙脫繩子飛走了。到了晚上,牧仁被找回來了,黎明還是不見蹤影。夜深了,領導讓大家回去休息,明天再找。可是徐秀娟放心不下,等大家走了,她一個人摸黑鑽進密密的蘆葦中,不斷呼喚著黎明,可是沒找到。這天晚飯她也吃不下,第二天一大早沒顧上吃飯就又去找。中午回來喝了半碗稀飯,牽掛著黎明又出了門。到了復堆河,小王、小殷游過了河,徐秀娟快游到江心時,忽然喊了一聲「我不行了」,停住了身。對岸的小王、小殷見她臉色蒼白,大聲喊她退回岸上,見她上岸後,兩人才回身繼續尋找。徐秀娟回到鶴場心急火燎呆不住,又推了一輛自行車,沿河堤繞道北行,想和小王、小殷會合,把黎明盡快找回。不知是由於頂風人累踏不動,還是騎車跌了跤(後來發現車子鈴鐺掉下來了),她又推車來到剛才下水的地方,把車子放倒,連鞋子都沒來得及脫又下了水……
人民的好女兒徐秀娟就這樣深深沉入復堆河底,再也回不到她親愛的鶴兒們身邊了……
時間過去了4個小時,黎明被找回來了,歡天喜地中的人們到處找徐秀娟,不見;呼喚娟子,不應,焦急的人群又沖向了原野……夜沉沉,路漫漫,遍野是人群,到處喚秀娟。當強烈的汽車燈直照水面,人們把娟子從水底托起時,搶救的人群開始是驚慌忙亂,後來想到時間過去太久,已經沒有希望了,一片呼喚娟子的哭聲,這才忽地震動蒼穹掠過草灘。
al:一個真實的故事]
朱哲琴-一個真實的故事
作曲:解承強作詞:陳富陳哲
旁白:有一個女孩她從小愛養丹頂鶴
在她大學畢業以後她仍回到她養鶴的地方
可是有一天她為救那隻受傷的丹頂鶴
滑進了沼澤地就再也沒有上來
走過那條小河你可曾聽說
有一位女孩她曾經來過
走過那片蘆葦坡你可曾聽說
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
為何片片白雲悄悄落淚
為何陣陣風兒為她訴說喔~啊~
還有一群丹頂鶴輕輕地輕輕地飛過
走過那條小河你可曾聽說
有一位女孩她曾經來過
走過那片蘆葦坡你可曾聽說
有一位女孩她再也沒來過
只有片片白雲為她落淚
只有陣陣風兒為她訴說喔~啊~
還有一群丹頂鶴輕輕地輕輕地飛過
啊~~~~啊~~~~
㈤ 誰知道「一個真實的故事—丹頂鶴的故事「
1987年9月15日,江蘇鹽城海灘丹頂鶴越冬地自然保護區,徐秀娟為了尋找兩只大天鵝
,獻身在復堆河中……
她死於天鵝之愛。
她死的時候才23歲。一年前她從北國扎龍保護區南下,在鹽城海灘進行越冬地丹頂鶴
、白枕鶴人工孵化、育雛、飼養和馴化試驗,並且獲得了成功。雛鶴不僅怕冷而且怕臟,
白天,徐秀娟便把鶴抱在懷里,晚上帶著它們在一個被窩里睡覺。小天鵝是徐秀娟用心窩
熱的,用手捧大的。她是個北方姑娘,從小愛水愛游泳,復堆河這一條鹹水河橫亘在她的
面前,為了觀察來這里過冬的鶴群、鳥類,徐秀娟不止一次在復堆河裡從此岸游到彼岸,
再從彼岸游回此岸。最後一次,復堆河擁抱著她,她的靈魂追隨仙鶴的翅膀而去了……
海灘上,離鶴群不遠處,多了一座簡單的墓。
鹽城保護區管理中心樓前,是徐秀娟的塑像,她和仙鶴一起亭亭玉立。
9月15日,白天鵝牧仁和黎明的走失。這一天中午兩只天鵝在籠子里鳴叫不
已,徐秀娟以為它們想出來遊玩和戲水,就把它們抱進水塘里。不料牧仁和黎明玩得性起
,先後掙脫羈留它們的繩子飛走了。徐秀娟連忙去追尋,海灘。蘆盪、沼澤,頓時變得如
此陌生,如此浩瀚,如此揪心,直到晚上,牧仁找回來了,黎明還不見蹤影。夜深了,徐
秀娟等大家休息後又一個人鑽進蘆葦盪,呼喚著黎明。第二天一早,徐秀娟又去找,中午
回來喝了半碗稀飯再進蘆盪,下午5點回到鶴場時已心力交瘁。人還未坐穩,李老爹遠遠一
聲吆喝,說西邊傳來天鵝的叫聲,徐秀娟和小王、小段一起沖出了門,到復堆河畔,小王
、小殷游過去了,徐秀娟喊了一聲:「我不行了!」
她退回岸上找了一輛自行車,沿河堤繞道北行,想和小王、小殷會合,不知是頂風踏
不動車還是為什麼,徐秀娟又退回到剛才下水的地方,把自行車放倒,連鞋子、衣服也沒
有脫就走進了復堆河……
她要涉過這條河。
她要涉過這條無船無橋的河。
她只有涉過這條河才能與天鵝會合嗎?
4個小時後,黎明找到了,徐秀娟不見了,這一夜,這在中國平平常常的城市萬家燈火
鄉村萬籟俱寂的、1987年9月16日的夜晚,鹽城海灘、蘆盪里到處都是「娟子!」「娟——
子」的呼喊聲。 這里所說的「鶴娘」,真名叫徐秀娟,是我國第一位馴鶴姑娘,她曾為兩部電影當過鶴類馴導員,也曾為當時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做過馴鶴表演。1986年,她剛從東北林業大學深造結束,就接到鹽城自然保護區的聘請,到這里開展越冬地鶴類馴養繁殖與研究工作。
茫茫草灘,人跡罕至。牆壁的破洞里不時鑽出老鼠和蛇類,各種蚊蟲的呆咬使人奇癢難忍,常常驚擾著人和小鶴,用附近水塘中苦澀的鹹水做成的飯菜更使人難以下咽。每到夜晚,四周一片漆黑,唯有門外海風呼嘯著掠過草灘,室內的燭光搖曳不定。夜深人靜時,常有各種動物的嘯叫聲把人們從睡夢中驚醒。
在這異常艱苦的環境里,徐秀娟終因水土不服而出現皮膚過敏反應。但她仍以堅強的意志,克服種種困難,頑強地堅守崗位。白天,她常常帶領小鶴做散放馴化活動,並不時地用她特有的模擬野鶴的鳴叫聲來和小鶴加強溝通,說些「悄悄話」。喂料前,她總是先把小鶴抑在懷里,然後再像母親喂養嬰兒一親喂好小鶴。她同時對我們說:「鶴是有感情的生靈,我們要用心去和它們交流、溝通,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馴化的目的。」
在徐秀娟與鶴相處、以鶴為件的日子裡,同事們子聞目睹了她幾乎用全部的心血育鶴馴鶴,達到甚至超越了人間的親情之界,都親切地稱她為「鶴娘」。一次,由她精心馴養的丹頂鶴「龍龍」不幸病故,她竟雙手抱著死去的「龍龍」號啕大哭。一連幾天,她著著和「龍龍」的合影,不停地呼喚著它的名字。沉靜下來後,她在這張照片的背面寫道:「已故的龍龍再也得不到我的愛了,它的死亡使我的人生有了轉折。我選擇了一條更崎嶇的路,也許青春的熱血將灑在這條路上,一生將為此而奮斗。」
1987年7月底,內蒙古自治區達賚湖自然保護區贈送給鹽城自然保護區的兩只白天鵝接連生病。徐秀娟把它們帶到宿舍打針、喂葯、喂水、餵食。天鵝不進食,她又上街買來雞蛋煮熟,用手搓成條狀拌上白糖塞到它們的嘴裡。晚上,因成年天鵝體型較大,無法讓它們在床上休息,她只好讓它們睡在床邊,她在床上休息,她只好讓它們睡在床邊,她在床上時時注意觀察天鵝的病情。小小的宿舍成了天鵝的病房,奇特的怪味熏得人難以忍受,她卻在裡面一呆就是幾十天。天鵝的病終於治好了,它們又開始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同年9月15日,天降大霧,康復後的天鵝突然從河裡飛走,不知去向。徐秀娟和她的夥伴們尋遍灘塗,終於找回了一隻,但另一隻仍無音訊。次日,大家再次分頭行動尋找飛散的天鵝。下午4時左右,徐秀娟終因兩天來的連續奔波而疲勞過度,又未能正常吃飯和休息,在過河時因體力不支而溺水身亡,時年不滿23歲,成為我國環保戰線上因公殉職的第一人。
㈥ 有一個女孩為救丹頂鶴獻出了生命,有人還寫了一首歌<丹頂鶴的故事>,聽說是個真實的發生現代的故事,是不是
丹頂鶴女孩徐秀娟
/來自中華網社區 club.china.com/
你在天國還好嗎?你還能聽到那美麗的鶴鳴?
一個真實的故事/丹頂鶴的故事
/來自中華網社區 club.china.com/
作詞:陳富 陳哲 作曲:解承強
走過那條小河
你可曾聽說
有一位女孩
她曾經來過
----
走過那片蘆葦坡
你可曾聽說
有一位女孩
她再也沒來過
------
只有片片白雲
悄悄落淚
只有陣陣風兒
輕聲訴說
Hi…Hi…
還有一隻丹頂鶴
輕輕地
輕輕地
飛過
----
為何片片白雲
為她落淚
為何陣陣風兒
為她唱歌
Hi…Hi…
還有一群丹頂鶴
輕輕地
輕輕地
飛過
----
Hi…Hi…
中國第一位馴鶴姑娘——徐秀娟
姓名:徐秀娟
性別:女 出生年月:1964年10月
犧牲日期:1987年9月16日
籍貫: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
民族:滿族
家庭:馴鶴世家 17歲時隨父親到齊齊哈爾市的扎龍自然保護區做臨時工,負責養鶴、馴鶴工作。
1981年8月,因邊屯中學高中部停辦,不滿17歲的滿族姑娘徐秀娟,跟隨父親徐鐵林——我國一位實踐經驗豐富的養鶴專家,來到扎龍自然保護區當了臨時工。
徐秀娟通過學習走向工作崗位夢想的破滅,使她內心十分痛苦。剛到保護區,不管是修路、打零工、當炊事員,她都把帽沿壓得低低的,不願多和人交談。幹了幾個月工作,心情平靜了一些,她主動要求去養鶴。父親知道,養鶴是保護區最累的活,擔水、配食、喂鶴、放鶴、清掃鶴舍、診治護理病鶴,一天到晚忙不完,他怕女兒吃不消。媽媽、奶奶也不同意。可徐秀娟倔強地說:「咱家裡過去養過鶴,我喜歡鶴,我能養好鶴,我要去!」父親說:「去也好,養鶴是國家需要的活兒,去了就要好好乾,要踏踏實實,一個腳步兩個蹤,不能遇苦敗下陣來。」徐秀娟牢記爸爸的話走上了工作崗位,各樣事搶在頭里,學得用心,幹得實在。上工第三天,她就能識別鶴的生年、編號,把不同年月、不同種類、不同脾性的鶴兒圍圈起來。這情景不僅使老飼養員們驚奇、高興,就連對她要求嚴厲的爸爸也會心地笑了。
第二年春天,她配合科研人員進行鶴類人工孵化工作,觀察仔細,記錄齊整,受到科研人員的稱贊。她很快就掌握了丹頂鶴、白枕鶴、蓑羽鶴等珍禽飼養、放牧、繁殖、孵化、育雛的全套技術,她飼養的幼鶴成活率達到100%,還為三部以丹頂鶴為題材的電影當了領飛員,鄧小平、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看過她的馴鶴表演。
自費進修
1984年,我校野生動物資源學院(原野生動物系)的幾位教授到保護區進行科學考察時,發現了這位年輕的人才,他們建議讓徐秀娟來林大進修,使她能在鶴類保護事業中作出更大的貢獻。
可是,那時保護區的一位領導只圖出名,不重視人才,他不僅不同意送徐秀娟去學習,連徐鐵林希望借點錢送娟子自費去林大進修也不支持。徐鐵林冷了心,也鐵了心:「砸鍋賣鐵也要讓娟子去讀書。」娟子媽聽後,哭了:「上千元,哪兒來這么多錢!一冬天推葦子,三分錢一斤,得推多少啊!」徐鐵林不改初衷,對娟子說:「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一家人再苦再累也要送你上學,爸認了。你去了一定要好好學習,爭這一口氣!」徐秀娟含著淚把父親借來的錢揣在懷里上路了。林大的有關領導知道了這一情況,決定把徐秀娟的學費減免一半。就這樣徐秀娟於1985年3月走進東北林業大學,當了一名進修生。
徐秀娟從小就熱愛學習。初中升高中時,全市錄取分數線是114分,而徐秀娟考了178分,但即使這樣,這時候她也只有高一文化程度,聽起大學的課程是十分吃力的。娟子後來回憶起在林大一年級那段學習生活時說:「每次一進教室,我的每個神經細胞都要調動起來,耳朵支得老高,眼睛睜得大大的,靜聽老師的講解,思想不敢有半點溜號,生怕漏掉一個字。虧得我過去寫日記練了字,記錄快,不然真不知該怎樣才好。」那時,她早上4點一過就起來,晚上11點鍾以後才上床,一天只睡5個小時的覺,其餘時間全部用來學習。
知識上的差距,咬咬牙可以補上來,娟子不怕,但經濟上的困難卻使她難以煎熬。那時,林大學生的伙食,女生一天至少得6角錢,娟子拿不起。她知道爸爸六七十元的工資,要供一家六口人生活,還要供弟弟妹妹上學,不能再給家裡增加負擔了。每天,即使是饅頭鹹菜,她也常是一天只吃兩餐。第二學期,就連這樣的生活,娟子也難以維持,迫於無奈,她曾背著老師、同學和家人先後四次買血來換回一些錢維持學業。後來,她又決定把兩年的學業壓縮在一年半內完成。生活如此煎熬,也曾使徐秀娟消沉過,她甚至想到過退學。但是,學習開闊了她的眼界,她在一年的學習總結里寫道:「想起粗茶淡飯,節衣縮食,下一學期生活仍然沒有著落,止不住一陣心酸落淚。……
但是人活著沒有寄託,沒有信仰,沒有理想,如何能活的下去呢?來林大進修後,我才知道自己懂得太少了,才知道『活到老,學到老』的含義。」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一年半的拼搏,徐秀娟的11門功課:1門合格,兩門優秀,4門85分以上,4門90分以上。這期間,她還自學了外語(學校規定進修生不用學外語),也正是從她的一段英文日記中,人們才發現了那段催人淚下的用鮮血換知識的情況。
南下創業
1986年5月,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又用新的科學知識武裝起來的徐秀娟,決心創出一番事業。她應江蘇鹽城自然保護區的邀請,精心護守三枚將要破殼出雛的鶴蛋,長途跋涉5000多里,在丹頂鶴的越冬地——黃海灘塗,使雛鶴順利破殼出生,度過危險期,健壯成長,以後又半放養成功,並於83日齡這天翱翔藍天。這一科研成果,令中外專家為之驚異。這一年,她被評為保護區先進工作者,被吸收為江蘇省動物協會會員,獲得市環保局頒發的科技獎。她理論聯系實際,撰寫的論文《越冬地丹頂鶴的半散放飼養》,在第三次全國鶴類保護會議上宣讀後,受到與會專家的熱情贊揚。
娟子走了
1987年9月15日中午,白天鵝牧仁、黎明在籠子里鳴叫不已,徐秀娟以為它們想出來遊玩和戲水,就進去把它們抱出來放進水塘里。不想牧仁、黎明玩興大發,先後掙脫繩子飛走了。到了晚上,牧仁被找回來了,黎明還是不見蹤影。夜深了,領導讓大家回去休息,明天再找。可是徐秀娟放心不下,等大家走了,她一個人摸黑鑽進密密的蘆葦中,不斷呼喚著黎明,可是沒找到。這天晚飯她也吃不下,第二天一大早沒顧上吃飯就又去找。中午回來喝了半碗稀飯,牽掛著黎明又出了門。到了復堆河,小王、小殷游過了河,徐秀娟快游到江心時,忽然喊了一聲「我不行了」,停住了身。對岸的小王、小殷見她臉色蒼白,大聲喊她退回岸上,見她上岸後,兩人才回身繼續尋找。徐秀娟回到鶴場心急火燎呆不住,又推了一輛自行車,沿河堤繞道北行,想和小王、小殷會合,把黎明盡快找回。不知是由於頂風人累踏不動,還是騎車跌了跤(後來發現車子鈴鐺掉下來了),她又推車來到剛才下水的地方,把車子放倒,連鞋子都沒來得及脫又下了水……
人民的好女兒徐秀娟就這樣深深沉入復堆河底,再也回不到她親愛的鶴兒們身邊了……
時間過去了4個小時,黎明被找回來了,歡天喜地中的人們到處找徐秀娟,不見;呼喚娟子,不應,焦急的人群又沖向了原野……夜沉沉,路漫漫,遍野是人群,到處喚秀娟。當強烈的汽車燈直照水面,人們把娟子從水底托起時,搶救的人群開始是驚慌忙亂,後來想到時間過去太久,已經沒有希望了,一片呼喚娟子的哭聲,這才忽地震動蒼穹掠過草灘。
㈦ 丹頂鶴的故事 拍成了一部電影 是叫什麼名字啊
電影名:飛來的仙鶴
導 演:陳家林
編 劇:王興東 王浙濱 劉子成
主 演:孫才華 張偉欣 王尚信 楊通 顧嵐
上 映:1982年
地 區:中國大陸
顏 色:彩色
類 型:劇情片
飛來的仙鶴 (1982)故事梗概
在嫩江草原一望無際的蘆葦盪中,住著勤勞、善良的賀鳳翥夫婦,他們以養鶴、捕魚為生,守護在丹頂鶴的故鄉。「文化大革命」中,他們收養了一個男嬰,並為他取名「小翔」。從此,他們和小翔組成了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撥亂反正後,排練「丹頂鶴」舞劇的芭蕾舞演員白鷺,為體驗生活和尋找失去8年的獨生子,來到丹頂鶴的故鄉,住在賀鳳翥家裡。小翔帶著白鷺到碧波盪漾的湖中捕魚,戲耍;領她到綠草茵茵的原野,在鶴群中翩翩起舞。白鷺喜歡上了嫩江的草原、丹頂鶴,愛上了聰明活潑的小翔及賀鳳翥夫婦。經過接觸,當白鷺認出小翔就是她離散多年的兒子時,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緊緊地把小翔摟在懷里,激動地親吻著思念多年的兒子。可是,她想到賀鳳翥夫婦哺育小翔的艱辛和恩情,不忍心再去破壞這個和諧的家庭,刺傷兩位老人的心,便把愛子之情深深地藏在心底。對此,賀母也有所察覺,她同情白鷺的不幸遭遇和痛苦,讓小翔與白鷺住在一起,要他們盡情地享受母子之愛。夜晚,白鷺寫了一封熱情誠摯的長信,表達了她對賀鳳翥夫婦深情厚意的感激。隨後,她吻別了熟睡的兒子,揮淚而去。白鷺悄悄地離去,使賀鳳翥夫婦深感不安,在秋天鶴群飛往南方的時候,賀風翥夫婦忍痛將小翔送還給他的親生父母。小翔來到北京後,望子成龍的白鷺逼他學鋼琴,想讓他成為鋼琴家;爸爸丁振鵬要他學畫畫,想讓他繼承父業,成為畫家。小翔對此不感興趣,只有任鳥類學教授的爺爺理解他,針對他的興趣和志願,因勢利導地啟發教育他。在春天丹頂鶴飛回故鄉的時候,小翔十分懷念嫩江的丹頂鶴和養父母。一天,小翔在媽媽誤消了他錄制的百鳥爭鳴的磁帶後,傷心地不辭而別。小翔伴隨他的丹頂鶴,又回到了哺育他的嫩江和養育他的父母身邊。
參考資料:網路
丹頂鶴女孩的真實故事,只是一首歌而已,沒拍成電影!
朱哲琴 一個真實的故事
作曲:解承強作詞:陳富陳哲
旁白:有一個女孩她從小愛養丹頂鶴
在她大學畢業以後她仍回到她養鶴的地方
可是有一天她為救那隻受傷的丹頂鶴
滑進了沼澤地就再也沒有上來
走過那條小河你可曾聽說
有一位女孩她曾經來過
走過那片蘆葦坡你可曾聽說
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
為何片片白雲悄悄落淚
為何陣陣風兒為她訴說喔~啊~
還有一群丹頂鶴輕輕地輕輕地飛過
走過那條小河你可曾聽說
有一位女孩她曾經來過
走過那片蘆葦坡你可曾聽說
有一位女孩她再也沒來過
只有片片白雲為她落淚
只有陣陣風兒為她訴說喔~啊~
還有一群丹頂鶴輕輕地輕輕地飛過
啊~~~~啊~~~~
http: lrc.bzmtv.com
LRC歌詞來自:http://lrc.bzmtv.com/lrc_db/2006-11-3-JNCORPMRENOJRCNHPQMCQI-87997.lrc
㈧ 丹頂鶴的故事劇本
以下資料供你參考:
《一個真實的故事》
1987年9月15日,江蘇鹽城海灘丹頂鶴越冬地自然保護區,徐秀娟為了尋找兩只大天鵝
,獻身在復堆河中……
她死於天鵝之愛。
她死的時候才23歲。一年前她從北國扎龍保護區南下,在鹽城海灘進行越冬地丹頂鶴
、白枕鶴人工孵化、育雛、飼養和馴化試驗,並且獲得了成功。雛鶴不僅怕冷而且怕臟,
白天,徐秀娟便把鶴抱在懷里,晚上帶著它們在一個被窩里睡覺。小天鵝是徐秀娟用心窩
熱的,用手捧大的。她是個北方姑娘,從小愛水愛游泳,復堆河這一條鹹水河橫亘在她的
面前,為了觀察來這里過冬的鶴群、鳥類,徐秀娟不止一次在復堆河裡從此岸游到彼岸,
再從彼岸游回此岸。最後一次,復堆河擁抱著她,她的靈魂追隨仙鶴的翅膀而去了……
海灘上,離鶴群不遠處,多了一座簡單的墓。
鹽城保護區管理中心樓前,是徐秀娟的塑像,她和仙鶴一起亭亭玉立。
1986年,江蘇省鹽城珍禽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徐秀娟為尋找飛失的丹頂鶴溺水身亡。20年後,一部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主持拍攝的影片《鶴鄉情》將真實記錄她的故事,以喚起更多的人對環保事業的熱愛。
6月5日,徐秀娟生前的同事以及很多仍然懷念著她的人一起在京觀看了這部影片。
影片講述了這樣的故事:世代生活在東北齊齊哈爾市扎龍地區的徐鐵林一家,用朴實而真摯的感情養護著棲息在蘆葦塘里的珍禽。深受父親影響的女兒徐秀娟長大後也來到這里工作。她堅持自學珍禽保護的有關知識並被選送到林業大學進修,完成學業後,她來到江蘇省鹽城珍禽自然保護區繼續追求自己的理想。一天,她為了尋找兩只丹頂鶴,奮不顧身地跳進河中……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辦公廳主任劉友賓說,徐秀娟的事跡感染了很多人,使他們加入到中國環保公益事業的隊伍中來。徐秀娟犧牲後被追認為「中國環保英雄」,江蘇鹽城以及齊齊哈爾扎龍自然保護區分別為她修建了紀念館和紀念碑。很多人提起她仍然會親切地喚她「仙鶴姑娘」,人們仍會經常唱起以她的事跡創作的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
長春電影製片廠廠長趙國光說,這部影片源於現實也忠實於現實。影片根據徐秀娟的生前事跡改編,並在她的出生地齊齊哈爾進行拍攝
歌詞:
走過那條小河
你可曾聽說
有一位女孩
她曾經來過
走過那片蘆葦坡
你可曾聽說
有一位女孩
她留下一首歌
為何片片白雲
悄悄落淚
為何陣陣風兒
輕聲訴說
hi…hi…
還有一群丹頂鶴
輕輕地
輕輕地
飛過
她再也沒來過
只有片片白雲為她落淚
只有陣陣風兒為她唱歌
hi…hi…
還有一群丹頂鶴
輕輕地
輕輕地
飛過~~~~~~~~
㈨ 求《丹頂鶴的故事》這首歌的原本文章
從小愛鶴
1981年8月,因邊屯中學高中部停辦,不滿17歲的滿族姑娘徐秀娟,跟隨父親徐鐵林——我國一位實踐經驗豐富的養鶴專家,來到扎龍自然保護區當了臨時工。
徐秀娟通過學習走向工作崗位夢想的破滅,使她內心十分痛苦。剛到保護區,不管是修路、打零工、當炊事員,她都把帽沿壓得低低的,不願多和人交談。幹了幾個月工作,心情平靜了一些,她主動要求去養鶴。父親知道,養鶴是保護區最累的活,擔水、配食、喂鶴、放鶴、清掃鶴舍、診治護理病鶴,一天到晚忙不完,他怕女兒吃不消。媽媽、奶奶也不同意。可徐秀娟倔強地說:「咱家裡過去養過鶴,我喜歡鶴,我能養好鶴,我要去!」父親說:「去也好,養鶴是國家需要的活兒,去了就要好好乾,要踏踏實實,一個腳步兩個蹤,不能遇苦敗下陣來。」徐秀娟牢記爸爸的話走上了工作崗位,各樣事搶在頭里,學得用心,幹得實在。上工第三天,她就能識別鶴的生年、編號,把不同年月、不同種類、不同脾性的鶴兒圍圈起來。這情景不僅使老飼養員們驚奇、高興,就連對她要求嚴厲的爸爸也會心地笑了。
第二年春天,她配合科研人員進行鶴類人工孵化工作,觀察仔細,記錄齊整,受到科研人員的稱贊。她很快就掌握了丹頂鶴、白枕鶴、蓑羽鶴等珍禽飼養、放牧、繁殖、孵化、育雛的全套技術,她飼養的幼鶴成活率達到100%,還為三部以丹頂鶴為題材的電影當了領飛員,鄧小平、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看過她的馴鶴表演。
自費進修
1984年,我校野生動物資源學院(原野生動物系)的幾位教授到保護區進行科學考察時,發現了這位年輕的人才,他們建議讓徐秀娟來林大進修,使她能在鶴類保護事業中作出更大的貢獻。
可是,那時保護區的一位領導只圖出名,不重視人才,他不僅不同意送徐秀娟去學習,連徐鐵林希望借點錢送娟子自費去林大進修也不支持。徐鐵林冷了心,也鐵了心:「砸鍋賣鐵也要讓娟子去讀書。」娟子媽聽後,哭了:「上千元,哪兒來這么多錢!一冬天推葦子,三分錢一斤,得推多少啊!」徐鐵林不改初衷,對娟子說:「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一家人再苦再累也要送你上學,爸認了。你去了一定要好好學習,爭這一口氣!」徐秀娟含著淚把父親借來的錢揣在懷里上路了。林大的有關領導知道了這一情況,決定把徐秀娟的學費減免一半。就這樣徐秀娟於1985年3月走進東北林業大學,當了一名進修生。
徐秀娟從小就熱愛學習。初中升高中時,全市錄取分數線是114分,而徐秀娟考了178分,但即使這樣,這時候她也只有高一文化程度,聽起大學的課程是十分吃力的。娟子後來回憶起在林大一年級那段學習生活時說:「每次一進教室,我的每個神經細胞都要調動起來,耳朵支得老高,眼睛睜得大大的,靜聽老師的講解,思想不敢有半點溜號,生怕漏掉一個字。虧得我過去寫日記練了字,記錄快,不然真不知該怎樣才好。」那時,她早上4點一過就起來,晚上11點鍾以後才上床,一天只睡5個小時的覺,其餘時間全部用來學習。
知識上的差距,咬咬牙可以補上來,娟子不怕,但經濟上的困難卻使她難以煎熬。那時,林大學生的伙食,女生一天至少得6角錢,娟子拿不起。她知道爸爸六七十元的工資,要供一家六口人生活,還要供弟弟妹妹上學,不能再給家裡增加負擔了。每天,即使是饅頭鹹菜,她也常是一天只吃兩餐。第二學期,就連這樣的生活,娟子也難以維持,迫於無奈,她曾背著老師、同學和家人先後四次買血來換回一些錢維持學業。後來,她又決定把兩年的學業壓縮在一年半內完成。生活如此煎熬,也曾使徐秀娟消沉過,她甚至想到過退學。但是,學習開闊了她的眼界,她在一年的學習總結里寫道:「想起粗茶淡飯,節衣縮食,下一學期生活仍然沒有著落,止不住一陣心酸落淚。……
但是人活著沒有寄託,沒有信仰,沒有理想,如何能活的下去呢?來林大進修後,我才知道自己懂得太少了,才知道『活到老,學到老』的含義。」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一年半的拼搏,徐秀娟的11門功課:1門合格,兩門優秀,4門85分以上,4門90分以上。這期間,她還自學了外語(學校規定進修生不用學外語),也正是從她的一段英文日記中,人們才發現了那段催人淚下的用鮮血換知識的情況。
南下創業
1986年5月,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又用新的科學知識武裝起來的徐秀娟,決心創出一番事業。她應江蘇鹽城自然保護區的邀請,精心護守三枚將要破殼出雛的鶴蛋,長途跋涉5000多里,在丹頂鶴的越冬地——黃海灘塗,使雛鶴順利破殼出生,度過危險期,健壯成長,以後又半放養成功,並於83日齡這天翱翔藍天。這一科研成果,令中外專家為之驚異。這一年,她被評為保護區先進工作者,被吸收為江蘇省動物協會會員,獲得市環保局頒發的科技獎。她理論聯系實際,撰寫的論文《越冬地丹頂鶴的半散放飼養》,在第三次全國鶴類保護會議上宣讀後,受到與會專家的熱情贊揚。
娟子走了
1987年9月15日中午,白天鵝牧仁、黎明在籠子里鳴叫不已,徐秀娟以為它們想出來遊玩和戲水,就進去把它們抱出來放進水塘里。不想牧仁、黎明玩興大發,先後掙脫繩子飛走了。到了晚上,牧仁被找回來了,黎明還是不見蹤影。夜深了,領導讓大家回去休息,明天再找。可是徐秀娟放心不下,等大家走了,她一個人摸黑鑽進密密的蘆葦中,不斷呼喚著黎明,可是沒找到。這天晚飯她也吃不下,第二天一大早沒顧上吃飯就又去找。中午回來喝了半碗稀飯,牽掛著黎明又出了門。到了復堆河,小王、小殷游過了河,徐秀娟快游到江心時,忽然喊了一聲「我不行了」,停住了身。對岸的小王、小殷見她臉色蒼白,大聲喊她退回岸上,見她上岸後,兩人才回身繼續尋找。徐秀娟回到鶴場心急火燎呆不住,又推了一輛自行車,沿河堤繞道北行,想和小王、小殷會合,把黎明盡快找回。不知是由於頂風人累踏不動,還是騎車跌了跤(後來發現車子鈴鐺掉下來了),她又推車來到剛才下水的地方,把車子放倒,連鞋子都沒來得及脫又下了水……
人民的好女兒徐秀娟就這樣深深沉入復堆河底,再也回不到她親愛的鶴兒們身邊了……
時間過去了4個小時,黎明被找回來了,歡天喜地中的人們到處找徐秀娟,不見;呼喚娟子,不應,焦急的人群又沖向了原野……夜沉沉,路漫漫,遍野是人群,到處喚秀娟。當強烈的汽車燈直照水面,人們把娟子從水底托起時,搶救的人群開始是驚慌忙亂,後來想到時間過去太久,已經沒有希望了,一片呼喚娟子的哭聲,這才忽地震動蒼穹掠過草灘。
呵呵。就是這樣了。
㈩ 一個以救『丹頂鶴』而失去生命的故事拍成的電影叫什麼
拍成電影叫《丹頂鶴的故事》,原先的歌曲叫《一個真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