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觀後感400字
觀《地道戰》有感
今天下午,我和媽媽一起觀看了《地道戰》,這部電影讓我感受到了人民群眾齊心協力抗日的力量。
這部電影講的是抗日戰爭期間,鬼子打高家莊的故事。在電影裡面,鬼子的特務化妝成「特工隊」,想摸清「我們」的地道,可是沒能得逞。當演到最後的時候,有一幕讓我終身難忘。在空無一人的茫茫大平原上,突然出現了很多拿著槍的人,他們雙目圓睜,都是從地道里出來的,他們掀開草皮,手中緊握著槍,一句沖啊,眾人一擁而上,一會功夫,鬼子全被消滅了。他們的英勇氣概值得我們敬佩。
通過這部影片,我認識到了人們群眾力量的偉大,他們用智慧與計策,憑著小米加步槍就將侵略我們祖國的日本鬼子打得屁滾尿流。
我為那些同日本鬼子拚死搏鬥、鬥智斗勇的革命先烈們感到自豪。(小時候寫的,肯定不好,你將就將就湊活一下)
Ⅱ 電影《窈窕淑女》觀後感400字,兩篇,在線等,求幫忙
身份與感情,孰輕孰重?——《窈窕淑女》觀後感很老的一部片子,突然心血來潮地看了。奧黛麗.赫本在《窈窕淑女》里的身份是個處於社會最底層的賣花女,言語粗俗,舉止潑辣,為了生存耍小聰明,還有個愛酗酒的父親。偶然的機會認識了兩個語言學家,因為兩人的打賭,幸運地成為了被改造成淑女的試驗者。在其中一個語言學家的悉心教導下,赫本完成了麻雀變鳳凰的過程,並在場面盛大的晚會上出盡風頭。影片的結尾就落入了一般電影的俗套,那個抱著獨身主義思想的語言學家,在不知不覺中愛上了赫本,最後大團圓結局。影片揭示了標準的語音、紳士淑女般的舉止和個人修養是那個時代中產階級和上流社會的標准,不具備這些條件的人會被人看不起。可當成為了眾人眼中的紳士淑女時,中產階級的道德觀變成了束縛,失去的是原本自由自在的生活和心靈,赫本那個酗酒的父親就是如此。我們現在的生活,何嘗沒有相似的地方?千軍萬馬中沖過了高考的獨木橋,順利地拿到文憑,努力地擠進所謂白領的行列,過著中產的生活。可是我們經常加班,把公司當家;我們焦慮,為了事業不落人後;我們擔憂,為了將來的生活能夠維持一定的標准。我們知道快樂是一種心情,和金錢無關。可是我們習慣了坐在車里欣賞風景,到健身館健身出汗,我們願意與有著同樣生活方式的人交往,於是仍然繼續著痛並快樂著的生活狀態。赫本雖然是賣花女,但本性純真,成為淑女後並沒有被虛榮沖昏頭腦,她要的仍然是真誠的生活。淑女是可以煉成的,可是靈魂高貴,懂得感情卻是難能可貴的。某個狂熱的追求者一天會寫幾封信,用詩一樣的語言去贊美她,可是赫本卻說,如果你愛我,就用行動來表示吧;如果想吻我,就用行動來表示吧;如果想擁抱我,就用行動來表示吧……長篇累牘的贊美,不如一個擁抱,一個親吻更能沁人心脾;眾人的贊美,羨慕的眼光,不如為愛人拿雙拖鞋來得幸福。語言學家和賣花女的故事看上去似乎是愛情戰勝身份懸殊的例子,可是如果賣花女沒有變成淑女,沒有達到女性進入中產階層的基本條件,語言學家就是一輩子和她朝夕相對也不會愛上她。故事終究是故事,滿足了普通人的幻想,看過之後,生活仍然要繼續。依然會追求快樂,相信愛情,無論身份與感情孰輕孰重,只希望自己能夠一直溫暖、勇敢!
Ⅲ 求電影 少女穆然 的觀後感400字左右,不要太多
一個人心裡應當有愛。因為愛是她內心燃燒的火焰,是照耀她生命白晝與黑夜的太陽,也是她走在人生路上最堅定和最恆久的力量。
張穆然就是一個心中充滿著愛的人。幼小的她對大山有著無限的熱愛之情,於是她走到哪裡,手裡都握著一隻小鳥。她說她自己就想做一隻可以自由飛翔的小鳥。而她最喜歡的也是那隻從出生就開始尋找荊棘樹,找到後就把身體扎進最深的刺中,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發出世界上最動聽的歌聲的名叫荊棘鳥的鳥。
因為心裡有愛,所以她愛生活,愛老師,愛同學。所以在面對失敗,面對落選時她並沒有氣餒,而是用博大的愛心去接受挫折,用寬容去換得諒解與友誼。
因為心裡有愛,所以她坦然地面對生命中襲來的雨和風。當這一切來臨的時候,她並沒有被病魔嚇倒,而是勇敢地面對。她勇敢地接受治療,積極地配合醫生的工作。在她的心中,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困難都會迎刃而解的。
因為心中有愛,她才能迎接死神的挑戰,好好地生活;才會珍惜生命,珍惜每一天,珍惜有鴿哨的天空和不需翻譯的笑容。
因為心中有愛,所以穆然的生命才是絢麗的!她的面容清朗,微笑像一縷春日的陽光,她有如一塊方糖,溶入到眾人的生活之中,讓所有的朋友分享甜蜜。雖然穆然17歲的生命是短暫的,但她卻給身邊的人帶來了無限的快樂和動力。面對癌症的從容不迫的微笑,使許多人感動不已、也贊嘆不已。
小穆然的生命像一朵花,正是因為有了愛,所以花開時是美好的,花落時也是燦爛的。人的一生中應該充滿愛,只有這樣才不會過著行屍走肉的生活;只有這樣才會從愛的涵義里享受光榮和驕傲;享受風和日麗,享受美好與詩意。
Ⅳ 關於二戰的電影的觀後感400字的,趕快給我吧!!!今晚就要用的!!!!各位大哥大姐感謝了!!!(速回)
二戰電影《鋼琴家》觀後感解讀
主演:
阿德烈·布魯迪 Adrien Brody
導演:
羅曼·波蘭斯基 Roman Polanski
2006年3月1日中央6套晚22:30——2:00播出後,我整整看到下半夜2點,沉重的題材讓我的心有如石沉大海.導演用很平淡的畫面來表現殘忍的殺戮和血腥的戰場,可正是因為這種毫無修飾的,沒有用渲染烘托的手法,沒有感性的背景音樂和氣氛,平淡中見真實,使我的靈魂游盪在當時猶太人的那種絕望/痛苦/悲愴和恐懼中.不得不佩服導演,打破了傳統的電影模式,那才是高手中的高手。
在以前我聽過該片的介紹,但是我總以為沒什麼可看的,但是這部片子是在2002年第55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的影片,我想一定是那個歷史時期的故事和片中的場景感動的評委。
那是在二戰期間,一位天才的波蘭猶太鋼琴家在經歷二站的洗禮中,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為了保護他的家人他做出了在當時的所有努力,但是大環境是無法改變的。他在華沙的猶太區里飽受著飢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他躲過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當廢墟的畫面出現後,真的是深深的打動了我,那個場面就如同昨天的喧囂大城市在今天突然變成了一個千瘡百孔、故無一人的一個凋零城堡,他一個人無助的半跌半撞的走向沒落的城池。但幸運的是他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冒死保護下,鋼琴家終於捱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最後在和平的環境下他在陽光照射中彈起那曲鋼琴曲結束了劇情。
思索一: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位德國軍官和鋼琴家之間的恩施.導演並沒有刻意去表現德軍的殘酷和人格的摧毀,他是用人性化的角度去看待每一個人.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並不是所有的納粹黨都喪失了人格,良心並沒有被戰爭泯滅.當勢頭過去,戰爭即將結束時,人性的回歸讓我們看到了重新燃起的希望.就像所有的罪犯,法官給他們重新做人的機會.一個救,一個贖.我始終相信:人之初,性本善.
思索二:鋼琴家到底堅不堅強?其實答案很簡單,他始終都是平常人的勇氣和平常人的膽小,影片並沒有將什麼英雄主義搬進戰爭的敘述,甚至在眾多關心他的人中,還有一些靠在戰爭中趁人之危地打劫而生存的小人,就是這樣平常的人群和這樣現實的生活。每個人都得想辦法活下去。就是這樣殘酷的境地。 可是只能面對。影片真正告訴我的,是人性之中和人群之間不能洗凈的一種東西,而它的不清潔和不能洗凈,雖然無奈,卻正是最真實的。也正是值得我們反思、讓我們從中獲得內容從而受益終生的東西。或許這就是主題最終的歸結點吧。
南京大屠殺觀後感
三十四萬同胞慘遭日軍屠殺
日軍圍南京城的幾天,不斷散發傳單,宣稱「日軍將盡力保護良善的人民,使 他們能安居樂業」。同時日機大量散發優待證勸守軍交槍投降∶待憑證(絕對不殺投誠者)凡華軍士兵,無意抗戰,豎起白旗,或高舉兩手,攜帶本憑證,前來投誠歸順 日軍者,日軍對此,必予以充分關照,且代謀適當職業,以示優待。聰明士兵,盍 興乎來? 日本軍司令部印
12月10日,日軍總司令松井石根大將更散發傳單勸守軍總司令不戰而退, 並保證「對於非武裝的平民與不懷敵意的中國軍隊,則採取寬宏和善的態度」。1 2月12日唐鑒於大勢已去,乃請南京青年會負責人國際安全區副主任費吳生博士 和日方接洽,商量停戰,但為時已晚,無由實現。 日軍於13日上午11時來到南京國際安全區,在費吳生和另外兩位安全區委 員(其中一位應該是梅奇牧師)的面前,就殺死了因驚駭而奔跑的20名難民。日 軍在入城後頭幾天的燒、殺、奸、掠有無數的資料可查證,但再沒有比已在華傳教 二十餘年的梅奇牧師(他當時擔任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分會的主席)於12月19日 給他已去上海的夫人所寫的信更真實了; 「上周的慘狀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我從來沒有夢想日本兵會是這樣的一群野 獸。一星期的屠殺和姦淫,我認為遠比近代所發生過的任何屠殺為甚;除土耳其人 屠殺亞美尼亞人的慘案可與之相比。他們不僅殺掉能見到的每一個俘虜,也殺了極 大數目的老少平民,他們很多人像被獵兔子似的在街上被射殺。從南城到下關全城 堆積著死屍。」雖然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於日軍入城三天後,即僱傭100到2 00工人開始清除死屍,世界紅十字會南京分會自12月22日開始收埋屍體工作 ,收埋屍體最多的南京崇善堂自12月26日開始工作,但是,南京城內仍是到處 死屍,德國大使館羅森秘書於1938年3月4日自南京給德國外交部的報告∶ 「紅十字會在為埋葬眾多屍體而慢慢努力。部分屍體是剛剛從水塘和地下掩體 (以前防空襲的掩體)中成堆成堆地打撈和挖掘出來的。例如在大使館邸附近主要 街道的地下掩體就挖出許多屍體。郊區小港口下關尚有三萬具屍體,這都是大恐怖 時期集體處決的。紅十字會每天埋葬屍體五百到六百具,漫步郊區在農田和水溝可 見零星屍體。 」 郭岐營長於1938年3月11日同教導總隊睢友蘭團長夫婦等11人搭漁船 逃離南京,報導離南京不遠登岸時所見∶ 「我們登岸一看遍地都是死屍。此地離南京城已有二三十里,時間已經過三個 月,遍野死屍,無人過問處理。」 「南京大屠殺」的初期,以人數而論,集體被屠殺包括放下武器的戰俘和逃難 的難民比較多,零星被屠殺死亡的人數比較少。正如貝德士在東京審判作證時所說 ∶「南京失陷後在兩禮拜半到三禮拜的時間恐怖達於極點。」梅奇牧師於1938 年1月5日同貝德士談話時提到,直到那天各領事館人員還不準回南京城。並說∶ 「自從日軍入城便屠殺解除武裝的士兵和成千上萬的平民,現在還在繼續,機關槍 仍不停地響。很多的時候他們懶得用槍來射殺,而用刺刀一個一個把受害者捅死。
Ⅳ 趙一曼英雄事跡作文400字
趙一曼是著名的抗日民族女英雄。四川省宜賓縣人。1905 年出 身於封建地主家庭。「五四」時期接受進步思想,反抗封建禮教, 謀求婦女解放, 沖破封建地主家庭束縛, 走上爭取人民解放的道路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趙一曼被中國共產黨派到東北地區領導革命斗爭。1934年擔任中共珠河中心縣委委員兼鐵道北區委書記,組織抗日自衛隊,與日軍展開游擊戰爭。1935年擔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第1師第2團政委,11月,與日偽軍作戰時不幸因腿部受傷被捕。日軍為了從趙一曼口中獲取到有價值的情報,找了一名軍醫對其腿傷進行了簡單治療後,連夜對其進行了嚴酷的審訊。
面對凶惡的日軍,將生死置之度外的趙一曼忍著傷痛怒斥日軍侵略中國以來的各種的罪行。兇殘的日軍見趙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馬鞭狠戳其腿部傷口。身負重傷的趙一曼表現出了一個共產黨員堅強的意志和誓死抗日的決心,痛的幾次昏了過去,仍堅定地說:「我的目的,我的主義,我的信念,就是反滿抗日。」沒說出一字有關抗聯的情況。
Ⅵ 觀看《趙一曼》電影的觀後感
《趙一曼》讀後感 一九九六年八月二日,尚志市舉行了一個牽動人心的儀式——趙一曼烈士紀念館隆重開館!六十年前的這個日子,巾幗英雄趙一曼就在這里英勇就義。趙一曼出生在白楊嘴村中的李家。趙一曼排行第七,小時侯,趙一曼在大姐夫辦的學校里學習語文.數學,課余時給她講了許多革命道理,使她懂得了要推翻封建勢力的壓迫,不僅要反抗它,而且要改造它,把她帶到一個嶄新的天地里,在心裡播下了一顆革命的火種。父親死後,封建思想的哥哥剝奪了她求學的權力,後來她在大姐夫的幫助下悄悄地自修學習,並且通過讀一些進步書刊使她眼前豁然開朗了,她開始真正了解世界、了解國家、了解人生了。一九二四年初夏,她終於沖破了家庭的牢籠,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從此開始了革命生涯。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趙一曼正式穿上了軍裝,不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來受黨的委派,到黑龍江省尚志一帶參加抗日聯軍。這期間,她帶領著抗聯戰士們多次地打擊了敵人,然而,在一次戰斗中為了救戰友,受了重傷。被俘後,敵人對她進行了一次次嚴刑拷打,她英勇不屈,回答的始終只有三個字:「不知道!」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年僅三十一歲的趙一曼英勇就義。當我讀完這本書時,不禁被趙一曼的胸懷大志、刻苦學習、不怕犧牲的精神所感動,而我生活在這幸福的和平年代,卻不知道去珍惜。我有一個屬於自已的小天地,可我平時連收拾房間都要媽媽動手,看看書中趙一曼在與我年齡差不多大時,因為家庭的束縛不能進學堂讀書,就自已照書自學;趙一曼為了躲避大哥,去讀進步書刊,常常要跑到竹林里讀,而我們上學看書幾乎都是爸媽求著讀的,與趙一曼烈士相比真是天壤之別。那一段血腥的歷史雖然已經離我們遠去了,但我們不能忘記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要繼承先烈們的遺志努力學習,掌握科學知識,向革命英雄學習,永遠向前,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的更加美好、富強!
Ⅶ 求一篇愛國影片觀後感(400字左右)
當我看完《小兵張嘎》這部愛國主義電影時,我被主人公嘎了哥那熱愛祖國、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動。
一提起小兵張嘎,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倍受人們敬仰。嘎子小時生活很苦,但是為了改變人們艱苦的生活,他少年時就參加了紅軍,他給紅軍戰士帶來了快樂。嘎子多次完成艱巨的任務,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敵人一槍,但他仍不顧傷痛毅然追擊。他聰明的腦袋瓜用一隻假槍就把敵人首領捉了回去,為紅軍立了大功。嘎子的愛國熱情、幽默、滑稽、可愛、堅強不屈,不達到目的絕對不罷休的精神感動了我。
看完電影,我思緒萬千和嘎子對比,我顯得是那麼渺小。嘎子為完成艱巨的任務而奮不顧身,即使失敗也會堅持不懈地去完成而我失敗就放棄。記得那次學校開展一次「科技小發明」的活動,我當時就迫不及待地向老師報了名。正當我滿懷信心地開始製作我自己設計的「動力小船」時,卻發現了一個個讓我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的問題。如接上電線了電池卻不通電。等我解決了電池的問題後卻發現螺旋槳轉不了了,當我解決螺旋槳的問題卻發現……這一個個問題把我搞得頭暈眼花,頭上金星亂飛,我一氣之下把「動力小船」摔了個稀巴爛。結果認真製作,能持之以恆的同學獲獎了。望著他們勝利的神情我後悔莫及。是啊,有句古話說得好「天下無難事,只要肯攀登。」為何說無難事呢?因為做了,「難」事則轉為「易」事不做則反之。聯系我們小學生一定要從一點一滴做起。我們只有踏踏實實地走下去,不懂的東西一定要挖根刨底地搞清楚,才能夠為我國的將來出一份力量。
片中嘎子上縣城找一位親戚時,卻發現那位親戚幫鬼子拍照,臉氣得由綠到紅由紅到紫。嘎子剛正不阿而我卻因膽小冤枉他人。記得那是我上四年級時。我剛到家門口,卻發現一個人在開我家的門鎖。我仔細一看,原來他把我家的鎖弄壞了,怎麼也打不開了。他見我回來了,便立即惡狠狠地說:「你要敢把這件事說出去,我便揍死你!」我嚇得連忙點點頭。等我媽回來時卻撒了謊說是樓上小妹妹弄的,為此我還經常為此事感到不安呢。
同學們,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主人,未來的中國屬於我們,我們要發奮學習,像嘎子哥一樣毫無保留地把一切貢獻給我們的祖國!
Ⅷ 革命前輩影片或抗日英雄影片觀後感400字!
今天上午我看了一部50年代的電影——《董存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講述的是1945年春,董存瑞在因種種原因的困擾下,終於參加了當地抗日自衛隊,同年參加了八路軍。在隊伍中,董存瑞和他的夥伴都不滿20歲,但卻有著驚人的膽識,在戰斗中他屢次立功,讓連長和隊友刮目相看。
面對敵人碉堡的兇猛火力,董存瑞再次請戰,在戰友的掩護下沖到橋底。此時,他的左腿被敵人的機槍打斷,暗堡的底部離乾涸的河床還有段高度,河道兩側護堤陡滑,他兩次安放的炸葯因沒有木托都滑了下來。此時,沖鋒號已經吹響,拖延一分鍾就會有的戰友犧牲。董存瑞毅然用身體做支架,左手托起炸葯包,右手拉燃了導火索。隨著天崩地裂的一聲巨響,敵人的橋形暗堡被炸毀,紅旗插進了隆化中學。董存瑞用自己年輕的生命為部隊的勝利開辟了道路,犧牲時年僅19歲。
看完電影時,我的心中感慨萬千。一個年僅19歲的青年,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為戰斗奉獻出寶貴的生命。想想董存瑞,在進革命隊伍、入黨等過程中遭受了重重困難,但他還是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使自己完成了自己的目標。當他在炸暗堡時,那種為革命事業奉獻、為祖國和人民付出的勇氣深深的打動了我。
想想現在的我們,衣食無憂,在老師、家長的關愛下成長,我們沒有經歷過董存瑞那樣的困難,也沒有為中國奉獻出什麼。但我們也應該為中國、為人民作出奉獻,現在我們既不用去炸碉堡,也不用我們奉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我們現在唯一能做的,只有好好學習,才能對得起董存瑞為中國的發展奉獻出的生命;才能對得起那些為革命事業、為我們現在的社會主義的美好生活付出生命的戰士們。
想想董存瑞吧,想想那些革命戰士吧!是他們為我們建立了社會主義付出了寶貴的生命,為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想想他們,誰不願意在家中和親人一起享受幸福,但他們還是為了中國的發展、為了人民的幸福而去上戰場、打硬仗,也不惜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想到他們那奉獻精神,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不為中國、為人民做奉獻呢?
從這部電影中,我深刻的體會到一個人就應該向董存瑞那樣,為祖國、為人民奉獻,有一種無私的愛國精神和奉獻精神!
Ⅸ 小英雄雨來電影觀後感(400字)
==
這個單元,我學了《小英雄雨來》這篇課文。課文寫了12歲的雨來掩護交通員李大叔和鬼子英勇斗爭的故事,歌頌了雨來熱愛祖國、機智勇敢的品質。
雨來很喜歡游泳,仰浮本領最高,媽媽不讓雨來耍水,怕出危險。一天媽媽知道雨來耍水,要打雨來,雨來跑到河沿,一頭扎到河裡去了。一會兒,他探出頭來,望著正在發愣的媽媽笑。
秋天,雨來上夜校,他學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
一天,鬼子來「掃盪」了,雨來自己在家中讀書,交通員李大叔忽然跑了進來,藏到缸下地洞里。鬼子沒有找到李大叔,便把雨來綁了起來。鬼子用糖和金戒指誘惑雨來,雨來沒有接受。鬼子又問雨來,但雨來仍然說沒看見。鬼子生氣了,扭雨來的耳朵,向兩邊拉。雨來疼得直咧嘴。鬼子又抽出一隻手來,在雨來的臉上打了兩巴掌,又把他臉上的肉揪起一塊,咬著牙擰。雨來臉上立刻變成白一塊,青一塊,紫一塊……但雨來始終說沒看見,氣得鬼子嗷嗷叫:「槍斃,槍斃!拉出去,拉出去!」蘆花村裡的人聽到槍聲,都哭了起來,他們到河沿上找雨來。忽然,河面上露出了雨來的小腦袋。雨來沒有死!原來槍響以前,雨來就趁鬼子不防備,一頭扎進河裡去了,鬼子慌忙向水裡打槍,可是我們的小英雄雨來已經從水底游到遠處去了。
這個故事很感人,小英雄雨來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去保護李大叔,而且,他非常勇敢和機智,把敵人騙了過去,他還是個愛國的小英雄不會因為自己的好處去出賣中國人。
我要學習他的愛國行為,也希望會有許多人像雨來一樣!在生活中,父母處處關心我們,不僅交錢供我們上學,還很寵愛我們。我們的學校又明亮、又寬敞,可有些同學們卻不好好學,你對得起爸爸媽媽嗎?相反,雨來在三鑽兒家的豆腐房裡上夜校,那裡又舊又破,雨來學習卻很認真。雨來的故事讓我深刻地感到:要好好學習,做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快採納
Ⅹ 看趙一曼的英雄事跡有感
都說母愛是偉大的﹑無私的。今天我們就再一次體驗到了母愛。
下午,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電影《我的母親趙一曼》。電影的主人公趙一曼是位偉大的抗日戰爭英雄。這部電影里我感受到了作為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和重獲尊嚴,保護國土的偉大情懷。她受過高等教育。她原本可以守著兒子寧兒平安幸福的度過一生的,但她為了民族解放,放棄了太多太多的東西。
她偉大!每一個人都這樣說,因為她不屈服,寧死也不說出趙尚志領導的部隊的下落;她勇敢!在日本人為了得到情報而把她送到醫院時,告訴醫生她是支那人,是誤傷。她卻勇敢地說:「不,我是中國人,是被日本人開槍打的!」聽到她如此平靜的話語,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感到震驚、崇敬!
敵人用刑時,她被打得血肉模糊,但她一聲不吭。在使用連硬漢都挺不住的電刑時,她只鎮定地說了一句「開始吧。」在她倒地時,她腦海里映現出的是兒子與她在一起時的畫面。她留給了兒子一封遺書,告訴他等他長大了,他可以光榮地告訴別人:我的母親是趙一曼。
這一刻,我想哭!
這部電影讓我懂得:這世上像她這樣偉大、剛強的人,她們叫做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