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魯迅電影觀後感1200

魯迅電影觀後感1200

發布時間:2021-07-29 16:15:35

『壹』 看《魯迅的一生》電影有感作文400字

電影魯迅觀後感
曾幾何時,魯迅一直是一個「里程碑」的形象。而今天,我也很有幸觀看了一部以描寫里魯迅為主題的電影-----《魯迅》。
《魯迅》一開始是從魯迅眾多小說的一情一景中開始的。有《孔乙己》,〈祝福〉,〈狂人日記〉,〈社戲〉和〈阿Q正傳〉。正當我們的思想還在小說里那一情一景中徜徉時,影片回到了現實之中。
濮存忻所主演的魯迅,少了一絲「文膽」,但我仍然為魯迅的一身正氣所動。當魯迅身邊的革命志士〈丁玲,潘梓年,楊杏佛〉一個個被抓,一個個被殺,他根本不因國民黨政府的才殘暴而感到絲毫畏懼。他依舊奔走於各地,為志士們平反。他說出了「國民黨是世界上最要面子的政府,你說它壞是為它好,是為促其進步,然而它卻會還你一顆帶毒的子彈」的話,可見他面對死亡的威脅依然是正氣凜然,毫不退縮。
國民黨的子彈,炸葯都沒有嚇倒魯迅,然而由於長年吸煙加之疲勞,魯迅還是倒在了疾病上,在無情的病魔吞噬著魯迅的生命時,他沒有去療養,他用自己餘下的生命編出一本《海上述林》來紀念自己的至交---瞿秋白。
最終,魯迅還是死了,他沒有被反動派擊倒,而是病魔奪去了他的生命。在影片行將結束的時候,出現了這樣的一個情景:「魯迅解開了綁住老百姓的繩索,又把一扇沉重的大門緩緩拉起,由他那堅實的肩膀頂住大門讓充斥了太多黑暗的氤氳中射入了一線陽光,看著那些迫不急待要離開黑暗走向光明的人們,魯迅的神情異常堅定:"可以說,這個情景,就是魯迅一生的寫照,也是他一生的追求目標。
魯迅一生就為了"救國",為了解開囚禁中國人民心靈上多年的枷鎖,他不斷地努力,他為中國人民而寫,為中國人民
而斥,為中國人民而歌,為中國人民而死。
魯迅面對死,說道「我將大笑,我將歌唱」,他的死,使人民的靈魂得到了升華,為中國打了一針強心劑。
魯迅是鑰匙,達開人們心中的鎖;魯迅是大火,燒穿了華夏幾千年的瘡疤;魯迅是盤古,撐起了屬於人民的一片天;魯迅是驚雷,炸醒了一切沉睡的人。
魯迅死了,帶走了他的靈魂;但他也活著,送來了一個民族的靈魂。

『貳』 魯迅 朝花夕拾 1200字讀後感

朝花夕拾是魯迅在受到政府的壓迫、「學者」們的排擠,又歷經戰亂後寫下的回憶。作者在這樣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從魯迅先生一生的經歷看:嫉惡如仇,不過是對缺乏愛、失落愛、痛惜愛的一個自然反應罷了。
對這個細節下作者又給自己開了個傷心的玩笑:他的仇貓是毫無道理的,雖然貓吃老鼠,但他的隱鼠卻不是貓吃的,而是被長媽媽踏死的,那麼是否要恨長媽媽呢?在下一節回憶中,長媽媽也確實有些讓人生厭,睡覺時佔領了全床,滿腦子的窮規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這樣一位長媽媽,卻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別人都不能重視的渴望化成了現實,不懂識文斷字的長媽媽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經》買來,送給了「我」。正因為長媽媽這顆未被舊道德泯滅的愛心,使作者憶起她,追念她,委實不易,目前是這么離奇,心裡是這么復雜。
走過求學的過程,一起追憶失去的朋友。沿著這條線索,我看到二十紀初,以」我「為中心的一個個生活場景,人物心理歷程,讀著每一個寓意深遠,回味無窮的結束句,我的心也隨著作者一起起起落落……

我最喜歡的一篇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它描述了魯迅先生兒時在家時在百草園得到的樂趣,以及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乏味生活。
在文中,充分描繪出百草園這個荒原充滿著無限的樂趣,那兒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里去了」,這里無疑不是一座兒童的樂園,無一不充滿生氣,無一不充滿快樂,難怪魯迅先生喜歡這兒了。
當魯迅先生到了要上學的時候了,家裡將他送進了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的老師的家的書房。
進了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開始了乏味的學生生涯,「每天只讀書,正午識字,晚上對課」,這便是魯迅先生的工作。魯迅先生和同窗們經常到屋後的園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時間久了,就會被老師叫回來,繼續讀書,遠遠不及在百草園里自由、快活。
通過將百草園與三味書屋比較,讓我感覺到小時候的童年是那麼美好、愉快,現在,我是在接受教育的時候了,自然會有些不高興,但是,應該用美的眼睛去觀察生活,才會發現美。
魯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來幾乎沒有時間玩耍,束縛了學生愛玩的天性;而我們現在上的學校,每節課下課都會有時間玩,又玩了,又學了,也還算得上自由。跟三味書屋比起來,我們像在天堂。
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里,揭示了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刻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
我覺得,讓兒童接受教育的同時,也應該讓他們玩好。

『叄』 魯迅影視作品讀後感

《故鄉》讀後感

從魯迅的《故鄉》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塵封的大院。

童年的魯迅,彷彿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著「之乎者也」。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現在已經有那麼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可是,到了現在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為我們打造一個標准童年:束縛。

我覺得束縛再加上比較再加上無窮無盡的學習,與監獄相比也已經只有毫釐之差了。作為社會未來的新動力,我們的生存狀態難道沒有理由受到關注嗎?大人們總是以為吃飽穿暖學習好,就是一個孩子的全部,可這些卻恰恰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忽略的。

我們需要自由,我們要親身經歷,我們也要知道許多新鮮事,我們要一個快樂的童年,我們要逃離束縛!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葯》,《孔乙己》。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蘇醒.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

『肆』 魯迅先生紀錄片觀後感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裡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裡去了?!'……"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干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麼會那麼喜愛《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著,這正是兒童特有的.曾幾何時,我已經遠離了童年,進入了少年,每天都在這忙忙碌碌的學習之中,紛紛撓撓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認為自己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有時還做著甜美的童年之夢.回憶起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屬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時候,總去那裡享受著春日的陽光,秋日的清風,還有那片總被我採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小時候,每天一吃完飯嘴都不擦就去鄰家串門子,和小夥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時不時還跌進泥坑變出個"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樣的花,又生怕主人找來,就把花藏在樹洞里,一會兒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樓房,我和小夥伴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著,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樓房,我和小夥伴們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著,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舊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無論現在能否實現.這也許就是我和幼年魯迅的相似之處吧,使我在讀過文章後有了這么多感動.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伍』 看電影《魯迅》有感

《魯迅》有感
我們都知道,魯迅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他一生中創作了無數篇小說、散文,例如:《朝花夕拾》、《野草》、《吶喊》……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他呢?
我懷著期待的心情,看了《魯迅》這部電影。電影一開始,是魯迅在向同學們演講。那慷慨激昂,幽默風趣的話語,讓同學們懂得:學生是知識階級的預備軍,並終將成為它的生力軍和主力軍,知識階級永遠是精神界的戰士,永遠不滿足現狀,永遠不顧利害,因而永遠都處於痛苦,並隨時預備作出犧牲,社會的不斷的進步,正是需要這樣的,永遠不滿足現狀、永遠不合時宜的的真正的知識階級!演講結束後,有同學問魯迅:「先生,你還是夜晚寫作么?」「是的。」「為什麼?」「因為白天比夜裡更黑暗!」這是多麼引人深思的一句話啊!在同學們琅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中,先生緩緩里去了。
楊杏佛先生帶他的兒子外出遊玩時,遭到暗殺,杏佛先生用生命保護了兒子。在它的葬禮上,記者問魯迅:「聽說你也會面臨和杏佛先生一樣的危險?」魯迅先生頗有感觸:「我已經五十多歲了,見過太多人的死,甚至都不會流眼淚和悲哀了,而且死者都比我年輕,我算是長壽了!」聽到這句話,我的鼻子酸了。生活在那樣一個時代,死亡是不足為奇的。但是,畢竟都是一條條生命啊,就這樣死去,不是太可惜了么,由此可見,當時社會的殘忍。
先生是一位偉人,但是他一點架子也沒有,反倒可以和大家一起聊天,或開玩笑或討論心得,這一點是我非常敬佩的。
魯迅先生的一生忙碌而充實:為革命而奮斗。他把自己稱為「非革命不可的革命者」。在他的心中,革命的利益勝於一切,當然,這個「一切」包括生命,他認為,預期多活幾年而不工作倒不如多做工作少活幾年。這種無私的奉獻精神,不正是我們缺少的、值得我們學習的無私精神嗎?
在電影的結尾,魯迅先生終於體會到了生命的意義,但與此同時,他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我的眼淚又忍不住掉了下來。現在,我們有足夠的時間來做自己想做的,為什麼還要等待呢?難道只有等到生命盡頭才能懂得時間、生命的重要性么?
確實,時間和生命都是十分珍貴的,因為他們都不能重來。魯迅的生命不只屬於他自己,還屬於中國革命。那麼,你的呢?

『陸』 魯迅《吶喊》1500字讀後感

【摘自網路】僅供參考 【範文一】 《吶喊》讀後感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葯》,《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蘇醒,醫學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因此他棄醫從文,從此投身文學的知識寶庫中。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於他們的憐惜和悲傷。《孔乙己》中那個因為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為職業,在最後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凄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而《葯》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這一點。文中凶暴殘酷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為小兒子小栓的癆病而拿出所有家檔去買了個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裡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為革命而被處死,最後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饅頭而犧牲的人,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了當時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們的盲從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脫離群眾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蘇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中國經過幾十年的歷史,從封建社會走向了社會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而邁進,這是經過我們許許多多的勞動人民,經過了幾代的國家領導,才走來來的,我們要繼續努力,為共產主義而奮斗!同學們,讓我們站起來,為我們的美好明天而奮斗吧! 不要扼殺兒童的天性。 -----------------------------------------------------------------------------------------------分割線 《吶喊》共收作品十四篇,起於1918年的《狂人日記》,迄於1922年的《社戲》。作品的選材,「多采自病態的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當時的魯迅認為最須急切地療救的,是人的「病態」的靈魂。 序文,勾勒出了作者前期思想的發展脈絡,同時對游盪在當時背景中的自弦靈魂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序文里,「醫病」的問題,成為作者用於表述過去的一個基本線索。首先是為父親買葯醫病,結果,「我的父親終於日復一日的亡故了」。接著是上日本的醫學專門學校學醫,決心「求治象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但作者看到的「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示麻木的神情」的一群中國看客。作者從這群看客的身上,看到不再是身體的疾病,而是精神上的病症。作者由關注身體的病痛到關注精神的病痛,展示了作者思想發展的進程。這一思想轉化的進程,對作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同時,從藝術表現上,作者思想的這種轉化,又僅僅是通過並不曾為他人所注重的幾則小事的表述來實現的,這顯示出作者准確、精到的把握能力和藝術表現力。 在這篇序文里,作者並沒有迴避自己曾有的猶疑和孤寂,體現出了坦盪率直的藝術品格。而作為一篇序文,作品又恰當地提示了他所以要作小說的緣由:「鐵屋子」作為作者對傳統中國社會的象徵,它既顯現了魯迅深居其中的寂寞孤苦,同時也昭示了作者要領著國人從精神上走出它的決心。於是,「吶喊」就成為作者從深寂孤苦中所噴射出的一腔激情孤憤。從集子中所收作品看,也明顯地保留著作者於「五四」高潮時期,在結束一段的沉默之後奮起呼喚的特色。 這篇序文的寫作特點,突出地體現出作者的用筆素樸、簡括,不事鋪排。這種筆觸,與他深沉冷峻的思想桴鼓相應;同時作者的素樸、簡括,並不意味著作者思路的單調、狹促。作者在描述生活鎖事的同時,總是把他的得寸進尺觸,抵向我們的心靈和精神。至今,這篇序文仍以它簡括深思的藝術個性和憂憤深廣的思想,給讀者帶來深層次的思索。 然而《吶喊》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這部小說集於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記》、《葯》、《明天》、《阿Q正傳》等十四篇小說,出版後得到很大回響。 在《吶喊》序中,魯迅談到他棄醫從文的經過和目的。他於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肄業,第二年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1902年畢業後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學,1904年進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1906年中止學醫,回東京准備從事文藝運動。是一次課堂上看畫片的經歷使他棄醫從文的。他回憶道:『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 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他『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魯迅又談到他把《狂人日記》等小說投稿到《新青年》的經過。他曾問辦《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那人答道:『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於是他便寫了《狂人日記》,此後還陸續推出了另外十餘篇。魯迅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叫醒『鐵屋』中的人,使國人得救。談到《吶喊》的名稱,他說:『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 【範文2】

『柒』 電影魯迅觀後感600字,拜託拜託

學校里組織學生去魯迅電影城觀看電影《魯迅》。早在這之前,我通過媒體對《魯迅》這部電影已有了點兒了解,知道它是由著名影星濮存晰主演。對於這樣一個長得高高大大的帥氣的男演員能否好魯迅這個角色,我持有懷疑的態度。
進入電影院,安排好學生的座位,沒多久電影就開場了。
黑白的布景,江南某鎮的一條碎石小路上。魯迅身著長衫,圍著長圍巾,從深巷中走來了。如潮的眾人表情麻木、迷茫、惶恐,他們流水般地從魯迅身邊走過,匆忙的腳步散雜而茫無目的。
滿臉凄苦、頭發的蓬亂的祥林嫂來了,她喃喃自語地向魯迅要著「我的孩子,我孩子」;口喊「殺人了!殺人了」的瘋子來了,他緊拽著魯迅的衣服似乎在向魯迅追討著什麼;把鞭子甩得啪啪作響嚷著要革命的阿Q來了,他嚷了一陣後就循著石拱橋消失在漆黑的深巷中了;舞水袖的戲子也來了,她揮著浮雲般的長袖彷彿要把世間綿綿的仇恨與悲悵都甩了去……這些魯迅作品中的人物雜沓紛來,在魯迅眼前晃動,糾纏,又如煙般地去了……
這就是影片的開頭,沉重、壓抑、令人窒息。那種迷茫、痛苦、絕望的感覺從影片彌漫到我的周圍,彷彿那個時代活生生地再現了,站在街頭的不是魯迅,而是我,是我對著滿街的人,對著黑暗的社會憤慨憂慮。
接著,色彩一下子明亮了。鏡頭轉到了一所大學,魯迅對著成千上萬的學子慷慨激昂,他的演講鼓舞了台下的學子,也鼓舞了我。「我是誰?」「我為什麼而活?」「活著的意義又在何處?」魯迅給了我這個晚他一個多世紀出生的後輩很好的解答,讓我從他的話語中重新審視自己活著的意義和價值。
我沒見過魯迅,但從濮存晰扮演的角色中,我認識了魯迅。是的,那個言詞鋒利、憂國憂民、留著鬍子的個性剛毅的男子就是魯迅,濮存晰把他演活了,濮存晰把他連同他的那個時代一起帶到了我眼前,讓我有幸看一眼文壇巨匠魯迅,有幸走進文壇巨匠魯迅的生活,走進他的家庭,他的妻兒。

『捌』 求關於《魯迅》電影的觀後感600字!

「魯迅完全應該是一個很好玩的人。」
魯迅先生的孫子周令飛如是說。

作為魯迅的扮演者,濮存昕也說過類似的話:「最重要的是我覺得我塑造出來的魯迅太『緊』了一點,魯迅應該是個更幽默、更好玩一些的人。」那魯迅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政客、摯友、論敵、親人有著各自的描述,每個讀者和觀眾心中也有著屬於自己的那個魯迅。只是我不喜歡很多人站在某種意識形態的立場上去褒揚或者詆毀他,正如陳獨秀1937年在《我對於魯迅之認識》中所寫的那樣:「世之毀譽過當者,莫如對於魯迅先生。……真實的魯迅並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個人,有文學天才的人。」當年原本要在那部夭折的《魯迅傳》中扮演魯迅而痴迷的琢磨過他的戲骨趙丹也在《角色自我設計》中這么寫道:「我無論如何不能抱著主席誇贊魯迅的幾個偉大去創造角色,那就糟了,必須忘掉那幾個偉大。」

是的,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就是給我們還原了一個接近真實的那個被官方宣傳已經臉譜化(甚至是神化)了的迅哥兒。他不僅僅是個革命者(但絕不是什麼「無產階級的」),也不僅僅是個戰士(但絕沒有拿著「匕首和投槍」),他還是一個生活有著情調的男人、愛著女人的丈夫、疼著孩子的父親、講得了笑話的長者、喝得起咖啡的知識分子!他告訴蕭紅怎麼搭配衣服,他開導蕭軍怎麼談戀愛,他教巴金如何欣賞版畫,他還陪許廣平一塊兒看電影。影片將鏡頭對准了魯迅一生中的最後三年,插入了七個夢境貫穿其跌宕起伏的一生,並將魯迅生平最具有影響力的作品串連在電影中。很多場景和台詞都來自魯迅的小說詩文或者真實生活,有些則作了些許改編(比如女人的女兒性和母性那句)。

電影的開篇,昏黃的夜燈下,魯迅獨自一人在江南空曠昏暗的石子路上漫步,烏篷船、咸亨酒店、孔乙己、阿Q……一個個熟悉的場景和人物向我們走來。恍惚間,祥林嫂走上前去問魯迅:「人死了有沒有靈魂?」「或許有吧。」「那也有地獄了。」於是接下來,三個人的死亡便組成了影片的一個內在結構:楊杏佛之死、瞿秋白之死和魯迅之死。在影片的結尾,幾乎是完全再現了當年萬人空巷的那場葬禮,鏡頭甚至沒有向我們展示一滴眼淚,但當看到那浩浩盪盪的為「民族魂」默默送殯的黃包車隊時,我差點兒就落淚了。

作為一部小眾化的藝術電影來講,《魯迅》各個方面都挺好的,多年不見的中國藝術片啊,大概有幾個年頭沒看到這樣的國產小眾藝術電影了,手法上構思上技巧上都是用了心的(如果要就此寫評論那還得找機會再看一遍)。唯一的毛病我覺得是過於舒緩,剪掉20分鍾去就應該更好了(據說導演曾為參展東京國際電影節做了個縮減版本,就是如我所願的把每場戲都剪短了)!

之所以有緣得以看到這部傳說中的小眾電影,是因為《魯迅》作為了第二屆武漢大學生電影節的開幕影片,而開幕式是在武大舉行的,這部電影也還真和武大扯得上一點關系。開場的「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上海寓所和潘梓年一道被秘密逮捕」那場戲里的潘梓年,就是後來(1949年6月10日)代表中共接管國立武漢大學的武漢軍事管制委員會文教接管部部長,算是行使過一段校長的職能。不過遺憾的是,魯迅卻實在是沒有和武大發生過任何直接的關系(倒是胡適和武大關系挺好的),但他卻和武大的很多人通過文字聯系了起來,這些人裡面,既有被他罵過的比如陳西瀅,也有罵了他大半輩子的比如蘇雪林。1936年魯迅去世後,武大亦舉行了悼念魯迅的活動。

魯迅永遠是個另類,是個超離孤獨的孤獨者,「是中國遍地奴才意識的思想荒原上的一個異數」(鄧曉芒語)。國民黨時代是這樣,共產黨時代也會一樣。毛澤東在1957年就說過:「假如他還活著,我想要麼是坐在牢里還要寫,要麼他識大體保持沉默。」和同時代的很多文人一樣,他也是一個獨立的知識分子,甚至他比任何人都更加獨立,因為沒有一個國人能像他那樣,在強烈地批判外物的同時也在深刻地批判自己,直到今天,找得出第二個這樣的國人來么?有一個魯迅是中國的驕傲,只有一個魯迅卻是中國的悲哀。在片中有段戲,許廣平說他是革反革命的非革命者,而他說自己是非革命不可的革革命者。是的,這就是魯迅。

魯迅曾經說過:「失去了現在,也就沒有了將來。」從現在看來,魯迅是過去時的,魯迅也是現在時的,魯迅更是將來時的!林賢治說自己是悲觀地認為「魯迅的精神,這是一個人的傳統,幾乎不可能繼承。」我們會有人繼承他、甚至超越他么?但願那個美妙的時代能夠到來吧。

『玖』 百年巨匠魯迅觀後感。

寫作思路:可以將魯迅的事跡詳細地描述一下,將魯迅的一生貢獻闡述清楚,中心要明確,語言要流暢,條理要清晰。

正文:

魯迅先生,是我國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在他所有的文學作品中,我們都能感受到他那種深切真實的感情,和高尚的愛國情操。在他所生活的年代裡,彌漫著封建黑暗的氣息,那個污濁的社會,不但沒有讓他成為一個普通的「受眾」,反而成為一個擁有高尚人格的作家。

起初,面對日益衰微的舊中國,魯迅先生和孫中山一樣在學醫,就在快學成時,魯迅先生才真正意識到:想要救國,光憑身體上的健康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從思想上喚醒民眾,自由的束縛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束縛。從那以後,魯迅先生便棄醫從文,真正開始從思想上讓民眾覺醒。

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有無數的人因魯迅的文章而徹底醒悟,可也有人企圖讓魯迅先生「碰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先生依然拿起筆,堅定不移寫著,即使前方有無數的暴風雨,他也會說「:我所走的路,為的是全中國的人民,,他們不了解我,我沒有怨言,我堅信,我所走的路,一定是對的。」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變成了路。」

魯迅先生生活的年代正是封建剝削的年代,官僚地主們自是與舊中國的清政府一同腐敗,而魯迅先生又怎會同流合污?他不願像其他人一般活渾渾噩噩,他即使在那樣的年代也要活明白。他棄醫從文,提倡實業救國,他看事情很明白。他也很明白,他要救,他要救國,要救這些昏昏沉沉的民眾,要打開他們思想的閘門。

古人都說:「身體發膚受之於父母。」魯迅先生從小上私塾,是受過教育的人,自是明白這種習俗在以前是有多重要。那麼,可想而知,當他剪掉具有封建專制和傳統壓迫的辮子時,是下了多大的決心。也是從那時起,他正式踏上了救國之路。是什麼在支持魯迅先生呢?我想,是他心中希望中國不再落後的那份願望,是他希望願望變為現實的那種強烈的愛國心。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他的精神也正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我認為臧克家的一句話便是用來形容魯迅先生的:「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我們的中華源遠流長,他是我們中華的民族魂!

閱讀全文

與魯迅電影觀後感1200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喬杉演的電影是音樂人 瀏覽:747
2021台灣電影上映時間表 瀏覽:192
薇婭直播間電影票如何兌換 瀏覽:402
想做電影導演選什麼專業好 瀏覽:779
巧克力工廠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205
正古宅驚魂電影演員 瀏覽:59
齊步走的燈謎猜一電影名字 瀏覽:477
千王1991電影完整版梁朝偉 瀏覽:773
海鮮大餐電影中文版 瀏覽:531
看動漫電影的app大全 瀏覽:284
電影院音響系統是什麼 瀏覽:11
沙漠電影十大巔峰之作 瀏覽:74
有關蟒蛇的電影泰國 瀏覽:780
平遙電影節什麼時候 瀏覽:611
韓國喜劇電影泰國 瀏覽:239
電影院英文意思 瀏覽:945
電影賭王大騙局優酷 瀏覽:826
花樣年華戛納電影節 瀏覽:300
抖音南京南京電影中配的音樂 瀏覽:699
三少爺的劍電影男主角是不是燕十三 瀏覽: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