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曾國藩家風家訓題材電影觀後感

曾國藩家風家訓題材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7-29 19:02:19

❶ 曾國藩家訓的觀後感

(在曾國藩家訓里有一句名言,叫「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所謂「撐起兩根窮骨頭」是講人要有骨氣,而「養活一團春意思」是說人的心中要有一種生機,要有一種情趣。那麼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趣」字,為什麼在曾國藩的眼裡會如此重要呢?他所說這種「春意思」在人生中、在家庭和事業中又都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呢?敬請收看《曾國藩家訓》第七集《養活一團春意思》。)

我們講曾國藩家訓,講到這一講,想一個自律勤勉的曾國藩的形象大概已經在很多人心中有了個大概的輪廓。但是,講到這個份上,我自己反倒有一種擔心了,為什麼呢?我們講了有信仰的能堅持信仰的曾國藩,講了無一日不讀書的曾國藩,講了青年時代的曾國藩,講了克勤克儉的曾國藩,講了能夠忍以成事、靜以修身的曾國藩。但是,講了這么多曾國藩之後,我怕在很多人心目中,這時候的曾國藩已經是一個「苦行僧」的形象了。大家可能會覺得這人怎麼過得這么苦啊?怎麼這么每天都受罪啊?就算是他有成就,那人生像這種過法那我不過,這活著多沒意思啊?是不是?事實上,這就是我說的那個誤解,我擔心的那個誤解,很多人誤解很多有成就的人生只有辛苦,沒有愉悅。只有含辛茹苦,沒有趣味。事實上不是這樣,我們遠看的時候覺得是這樣,如果我們真的了解這些有成就的人的人生,我們會發現真實的事情不是這樣,他們和我們普通人完全一模一樣。就曾國藩而言,如果說他一生的最重要的關鍵詞是自律和自省的話,除了這個之外,一定還有一個關鍵詞,叫什麼呢?趣味。用一個字說,就是趣,有趣。其實這個人特有趣,你要是真的能了解他的一生,了解他的生活,了解他生活的點滴,你就會發現,所謂的理學大師,所謂的儒學傳人,所謂的中興名臣,所謂的湘軍統帥曾國藩,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人。

這個評論是當時的共識。他的同事學生都認為他有趣。比如他的接班人李鴻章就說,我老師最是有趣。他舉例子,他原來在他手下為幕僚,他和所有同僚一起吃飯,為了溝通感情,還主張吃完聊聊天,說說好聽的段子。而且,其實他自己最喜歡說。他一次吃完後,說他曾紀澤前一段新婚,曾國藩從老家的家眷接到總督衙門,兒媳婦不錯,進來也要家教。尊老愛幼,孝敬。很快融入克勤克儉的曾家門風。都要幹活。曾國藩畢生沒買過幾件新衣服,多是自己家織布做的。兒媳婦不錯,勤勞,常常織布到深夜。曾國藩滿意,但是曾紀澤不滿意。新婚呢,最浪漫時,結果老婆自覺過頭了。不睡覺,老織布。曾紀澤憋得很,忍不下去了,一天看完書,睡了。睡不著。火大,發火了。老晚了,靜了。曾紀澤大喊了,朝他媽發火。吵得我睡不著覺,把紡車砸了吧?總督府都聽見了。曾國藩也沒睡著,支起身一聽,接著喊了一聲,你也把你那部砸了吧,我也睡不著。新婚姻跟婆婆學的,媳婦不敢睡。曾國藩家訓有趣,但是他在同事面前不在乎。聊聊天時說給大家聽。講完後,當時所有人都噴了。自曝家底,這胸懷沒人可比。所以,李鴻章說雖然辛苦,有意思。好玩,老師有趣。

曾國藩有名言,「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養活一團春意思,心裡要有像春天一樣的活力。得生機盎然,得有情趣才有春意思。落實到趣上,不止是說笑話逗樂,對人生而言這種趣其實有著重大的意義。一是對個人有重大意義。做人得有志趣。志向為主,趣有輔助作用,是可以動全身的輔助。在樂觀的情趣下的人生才是最有意義的。這種樂觀昂揚向上的趣本質上就是自然的本性。在人生可能叫純粹,愛情上可能叫純潔。每個兒童,來到世間都有這種純真,天性使然,只是成長中,漸漸地成熟,老於世故了。成就就是兩頭不再長、中間開始長的,曾國藩一生都保持這種純真。他身上這種天真爛漫不去。十二歲時,離家六里去讀書。貪玩,不願意跟父親一起走,有時走著就要他背書。他跟同學一起走,六里足夠玩的。曾國藩回家路上有土地廟,一天小心碰到了土地公公,碰倒了。小朋友們幸災樂禍。立即告狀。你父親一聽,火了。當地人迷信,怎麼能這樣呢?得倒霉了。惱火。當天把他好好收拾一頓,他恨這個土地公公,不就撞一下嗎?害我。第二天要去扶好,掏錢,重塑。他更氣了。他也受當地文化影響也怕這個,但是心裡憋得慌。要報復他,怎麼辦呢?兩天後,上學一個人,到土地公公那兒,拿著棍子,罰土地,帶一匹馬來,這是小朋友常用來當馬騎的棍子。他牽著他的馬來的,看土地半天,搭在肩頭上,指著神王說,搭幫(湖南話,是麻煩意)你,你給我看好我的馬呀,走丟了,我找你。每天一連一個月來這兒要他看好。一個月後,饒了他。這是小屁孩的心態。有趣,意真。懲罰時留有餘地。心裡有這種天然之趣。他在家訓中說:「終身有憂處,終身有樂處。」一個人活在世界上,也得終身有樂趣,要有生活的趣味,否則有什麼意義?所以趣對人生意義重大。

第二點,他覺得趣對親情家庭意義重大。他最小的女兒寫回憶時也是滿是趣味。本可以富裕時過得清貧。家庭生活中,他認為除了孝悌忠信之外,還要注重一個趣字。像林語堂先生也是幽默大師,他說過,家人那裡來,親情來。他主張,家人吃飯時,不要只顧著吃,應該聊聊天,說說話。可能對健康不好,但是想想現代生活節奏多快,好不容易在一起吃飯,不說話不是典型的因噎廢食嗎?要珍惜這種共處的時光。曾國藩和同僚一起吃還得一起開開玩笑。他不是一個道貌岸然的人,他在誤導之外,營造輕松的氛圍。曾紀澤後來教育子女,最大方法是陪孩子一起玩。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手段。這種趣是積極健康向上的。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肯定心智健康。所以,他強調趣是對家庭而言。

趣還有更重要的,第三點是對團隊有重大意義。他在團隊中提倡智趣,有智慧的趣味。團隊像一個人,既要有組織性也要有生機與活力。領導核心要注重智趣,去給團隊一種積極生動的面貌。治軍嚴,但生活中也有趣。一次,當兩江總督時,縣里的反總李元寫公文送來。公文用了移的文體。這種文體應該用在相同級別的衙門間,是平行的公文。這應該用上行公文。秘書嚇壞了,七品不到,曾是一品大員,用移,想不是要倒霉了,曾國藩當作沒看見,秘書要來拿,他在封面上寫了詞:「團練反總李,行個平等禮,雲何用移封敵體?」李元有意思呀,想跟我平起平坐呀?是故意的,還是不故意的?只調侃了一下,心裡特得意。他後來在日記里寫了。外頭幕僚見者無不絕倒。我坐在屋裡裝著沒聽見。這人好玩。團隊里也注意這些。那種自得勁!往遠里說,孔子也是這樣。像子見南子的故事。「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南子是衛靈公夫人,生活作風有問題,名聲不好。孔子去見她,子路急了,質問他怎麼去見她呢?孔子也急了。賭咒,沒什麼事。我發誓,沒什麼事。有什麼錯事,天打五雷轟。孔子急眼也發誓。後世就奇怪,論語,都是孔子弟子寫下的孔子言行,得維護孔子形象,怎麼記下這樣的糗事?不可能,是報復,這么想,是喪失了人生的智趣,這樣寫是為了記下充滿童趣的有血有肉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可以做優秀華夏文明的文化符號。這體現儒家生活的生機與活力。所以趣才有生機活力與智慧。這道理,放之四海而皆準。

❷ 觀看百家講壇曾國藩家訓心得體會

《曾國藩家訓》觀後感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春節期間,我館組織觀看了《百家講壇》欄目——南京師范大學酈波教授評說的《曾國藩家訓》,現結合生活和工作實際,談幾點自己的體會。
《曾國藩家訓》上篇第一集《誰來拯救笨小孩》中,講述的是曾國藩小時候很笨,老師也認同太笨了。一次汪老師指著就罵他,天生的蠢貨,將來有出息,我給你背傘。可是曾國藩也一點反應也沒有。笨沒考上科舉,但是發奮,第二次考中了進士。這一點我感受頗深,以後作為孩子的家長,不管孩子智商如何,都要採取賞識教育,從各個方面鼓勵孩子去做、去學,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有一顆健康自信的心靈,自然不怕孩子沒有出息。其實,不只是孩子需要賞識教育,成人也是一樣需要在生活中、工作中得到賞識,這樣才會更加有激情、有信心的投入生活和工作。
上篇(二)無一日不讀書中講到曾國藩兩次沒考上,回家之後,在父親的教育和影響下,養成了無一日不讀書的好習慣,堅定決心,每天沒間斷地讀史書,而且做筆記,認真地用了兩年時間讀了二十三史。後來曾國藩一鳴驚人,成了湖南曾家第一個考中進士的人。也成為洋務運動的第一人。
重磅推薦:網路閱讀APP,免費看書神器!
1/2
我們每個人都處於一個高速發展、競爭激烈的時代,不論從事什麼職業,都對個人素質和業務水平有著高標準的要求,知識在不斷翻新,我們的思想不能沉澱,只有堅持學習新知識,認識新事物,才能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的修養和素質,才能更好的投入生活和工作。曾國藩這種堅持每天認真、勤奮讀書的好習慣值得我們借鑒。
上篇(六)小家裡的大智慧中講到,曾國藩重視家訓,是一個愛家、重家的好男人,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曾國藩就悟出了如何治家的智慧,曾國藩認為家庭是人生的根據地,要以和治家、勤儉持家。幸福美滿的家庭人人都渴望,人人都羨慕,可是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來自各方面的壓力都很大,一個家庭難免會因為各種原因出現矛盾,在這個時候我覺得曾國藩所推崇的以和治家,勤儉持家之道,應該不失為一劑良方。

❸ 曾國藩家訓五當和五勤觀後感

曾國藩家訓讀後感範文一
清朝末期,列強的軍艦已經在我國的沿海徘徊,太平天國運動也一浪高過一浪地沖向清朝政府,鴉片和腐敗的政治讓曾經輝煌的大清帝國走向風雨飄搖的境地。大勢已去、國將不國的沉重,已經漸漸爬上世人的心頭。正在這個陰霾彌漫之中,天空突然出現了一抹亮光,明亮而迅即的劃過,帶給當時的人們一絲希望,也讓人感到驚詫。這一摸亮光就是曾國藩。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後來者推崇其為「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業無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後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從清朝官吏到現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
在曾國藩寫給兒子的一封信中說:「凡大家名家之作,必有一種面貌,一種神態,與他人迥然不同。爾以後讀古文古詩,惟當先認其貌,後觀其神,久之自能分別蹊徑。今人動指某人學某家,大抵多道聽途說,扣盤捫燭之類,不足信也。君子貴於自知,不必隨眾口附和也。」曾國藩教育自己的兒子曾紀澤讀書要敢於堅持自己的見解。這段話道出了讀書的關鍵所在:要敢於堅持自己的見解。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讀書如果不加思考,就等於沒有讀書。我們在讀書時,或者在指導孩子讀書時,也要學會和教給孩子學會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
在讀書時要怎樣思考才不會走彎路?一方面,要加強自身的知識積累,讓自己在提問之前有足夠的數據和資料來支持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我們要帶著問題去讀書,發現有不懂的地方千萬不要不懂裝懂,要大膽的提出來大家討論,通過交流來弄清真相。
盡信書,不如不讀書。

❹ 百家講壇曾國藩家訓20120114期觀後感800

(誰都渴望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但是再溫馨的家也會有俗務瑣事、閑言碎語,甚至是小吵小鬧。正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在家庭中,為人父母,應該怎樣教育子女?為人子女,又應該怎樣孝順父母?一個家族如何才能綿延興旺地傳承下去?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曾國藩,就通過與家人的書信中,慢慢體悟出很多治家的智慧。人們常說「富不過三代」,但是曾氏後裔卻能歷經百餘年而不衰,這與其嚴謹的家訓、家教都是緊密相聯的。敬請收看《曾國藩家訓》第六集《小家裡的大智慧》。)

曾國藩如此重視家訓,第一是因為他是一代大儒、理學傳人。第二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他也是一個非常愛家、非常重家的好男人,可以算是「我愛我家」的典型男人。有一個證明,他說過一句名言,說什麼呢?說「今人都將學問看錯了,絕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為什麼這樣說呢?還是從家庭小事來破解一下。33歲時,他發了一筆橫財,但是物極必反,引發了他的家庭危機。他在翰林院當翰林。工資不高。再加上他出身一農民家庭,本來就窮。花了血本上了學,端了鐵飯碗了,得往家裡寄錢,他家人多,兄弟九個呀。欠了一屁股的債。他自己過得也是緊巴巴的。京城居大不易呀。他非常拮據。終於時來運轉,開心極了,上半年陞官了,侍講,工資高點。下半年來了肥差,去四川鄉試做主考官,這是肥差。他多年前就盼著呢。這是出公差。另有差旅費與資助。考中的得謝師宴呀。沒見過這么多錢呀。一下收入一千幾百兩呀。真高興呀。立刻拿出一千兩寄回老家。寫一封長長的家書。匯報一下這個快樂的人生際遇。最後還提了一下一千兩的用法。「付銀千兩至家,以六百為家中完債及零用之費,以四百為饋戚族之用。」拿出六百還債,剩下四百分給親戚族人,這個想法不說怎麼樣,錢是寄回去的,本應有發言權,寄給父親的,應該是父親決定怎麼花。但他一高興忘了。鄭重地提出了四六分的計劃。結果,父親看過沒生氣,沒覺得過分,就這樣劃分了。不代表別人沒意見,弟弟們意見大。六九弟氣憤之下,兩人寫信給大哥強烈抗議。甚至說他是沽名釣譽。主要有三條:一是寄錢回來是曾家的錢,不是來路不明,憑什麼給別人?二,六百兩還債,你知道欠多少嗎?剛好一千兩。三,寄錢回來,老爸還在,得他說了算,你這樣是不是太不把老爸放在眼裡?這幾個弟弟是他帶大的,常訓他們,看到信,本會寫信教訓他們,可是這時他寫了更長的家書。這是他有名的一篇。「來書雲,『非有未經審量之處,即似稍有近名之心』,此二語推勘入微,兄不能不內省者也。」先引用弟弟的話,想作秀,沒必要做這種事呀。這話重了,尤其在兄弟間。但他說這兩句話,覺得你們說得太好了,我立刻反省,當時想法有沒有作秀,好象沒有。雖然沒有,對我也是重要的鞭策與提醒。所以我感謝你們提醒我。下邊列舉了他聽說的親戚的窘迫生活。所以資助也不是不對。還說,我確實失察了,沒想到欠了那麼多。就改成二八分好了。還不同意,就聽父親的。最後還有好長,寫看到你們的信,好高興呀。文風與字都有進步。還可以再提高一些。又上了一堂課。還說,我最近的修身養性,可以跟你們交流一下。一封長長的家書,出人意料。他在這封家書里是長兄的風采。弟弟們羞愧難當,財務危機安然度過。還有兩點疑問。

不寬裕時,為什麼要堅持拿出一部分來資助族人?倔強的他為什麼如此溫良?他是標準的儒生,號稱朱熹之後理學唯一傳人,修身與平天下間不是斷裂的,最現實的是齊家。家國天下,中國人對家非常重視。家這個字,文化信息豐富。上邊是房子,下邊為什麼是一頭豬呢?寶蓋是陽宅,最早的房子,不是給人住的,一是部落會議場所一是部落祭祀的地方。祭祀時,遠古最重要的是豬。那時都是野豬,不容易得到。當時家祭,所以儒家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對這個家自然無與倫比的重視。他的家觀念是:

曾國藩認為家庭是人生的根據地,他有名言:「子弟之賢否,六分本於天性,四分由於家教。」一個人能否有成就,有沒有高尚的人格,百分之四十是家庭環境決定的。所以他看得更清楚,決定的小環境就是家庭環境,所以給他們曾家的老屋起了個名字,叫什麼呢?叫八本堂。他們曾家,翻修老屋新建的屋子蓋完之後要題個門匾,現在你去湖南,已經改名叫富厚堂了,後來他兒子曾紀澤改的這名字,原來曾國藩起的叫什麼?八本堂。為什麼呢?他說人生有八件根本:「讀書以訓詁為本,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作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這是從齊家、治國、平天下各方面說過去的,說了人生的八條根本。

但是,這個房子為什麼叫八本堂呢?就是這八條根本的根本了,都在這個牌匾上。也就是說,人生有八件根本,但家才是所有根本的根本,失去了這個根本,其他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一生難得成就。所以,曾國藩認為家是人生的根據地。

第二,既然家這么重要,怎麼維持家庭環境呢?這是曾國藩家庭觀中重要的一點,是和以治家。他認為最重要的兩個字,孝悌。兄弟間要和睦。尊敬父母容易做到,兄弟間容易有矛盾。咸豐七年時,他背,仗打不贏,官運差。他的湘軍也讓了出去,朝廷也打壓他,他煩著呢。天天訓弟弟。幾個弟弟跟他吵架。第二年時來運轉,他復出,六弟率兵冒進,死了。他收到噩耗時,打擊大。痛自反省,他覺得是去年跟弟弟吵架導致的。後悔莫及。他的日記讓人看出他心靈超透徹。反悔後,寫道,貴兄弟和睦。跟弟弟妹妹說,我有錯,罵我。我保准不翻臉。弟弟死正是因為去年不和導致的。和是和氣致祥。和是一團氣,能感覺到,是吉祥之氣。家就會興盛。少了,家就會衰敗。他有著名的理論:官宦之家,興旺不過一代;商賈之家,興旺不過三代,有點創業精神;耕讀之家,一般興旺五代;孝友之家,即有孝悌精神的家庭,一般可以興旺八到十代。我們曾家要想興旺,一定要維護這團和氣,大女婿叫袁榆生,讓他惱火,游手好閑,不學無術,他悔之莫及,沒辦法離婚,教育呀。後來親家那邊家道衰落,接回女兒,女婿不成才,還是這樣。曾國藩在外邊帶兵,他給曾紀澤寫信,說到袁榆生時說:「我家內外大小,於袁婿處,禮貌均不可疏忽。」雖然不成器,但是,一定要提醒家人,不能鄙視他。分析說,一個人只有在一個人和善家庭中才有向善之心,惡劣環境中,本是好的,也會滑向惡的方向。所以,一定要和以待他。實在不像話,送來我處,我來請老師教他。後來真去了,到了眼前,更是氣歪了鼻子。還是不像話,貪污軍餉,他也沒辦法。是不是他的家庭理念錯了嗎?不是,他家的都是品行高潔的。事實上,客觀地說,他的理論沒錯,袁榆生不是生活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形成了惡習,終身難改。反例也說明教育要從小抓起,從小要有溫暖充滿溫情的家庭中。

第三是勤以持家,有兩層意思,一是家庭成員要勤;二是家長要勤,要言傳身教。他提了八寶飯。曾國藩在他的治家理論中,還提到了一個「八寶飯」的家訓,那麼這個「八寶飯」是指哪八寶?八個字:「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家裡人都得讀書;要種菜,自己種;養魚;養豬;早起床;掃地;考是祭祀祖先,要有敬畏;寶是與領里間親戚間要和氣。家族興旺家庭才能更興旺。這是大局觀。這八個字是要他們身體力行,才當得起一個勤字。但是第二點,做家長的要帶頭起,這些他自己全能做得到,除此之外,還表現在兩江總督,總能從繁忙的公務中擠出時間來教育孩子,不懂時,只要孩子喜歡也會努力研究,學一點。這更難能可貴。到兒子曾紀澤身上更突出,他是外交家,雖然請了家教,還總是親自教孩子,練書法,音樂,陪聊天畫畫,郊遊,他說:「每天只要能抽一點時間來陪家人,陪孩子,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簡單但又是深刻,正因為這樣的家風,代代皆有英才。家風的傳承起了作用。他自己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過程中,自己的努力與實踐讓人欽佩。

❺ 讀家風之曾國潘觀後感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後來者推崇其為"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業無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後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從清朝官吏到現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盡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並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 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朴、自立、有恆、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岩。"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了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於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幹部。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是一個"辦事(干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毛澤東)。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其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豐)、同(治)三朝的文壇,可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❻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後來者推崇其為"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業無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後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從清朝官吏到現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盡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並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 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朴、自立、有恆、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岩。"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了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於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幹部。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是一個"辦事(干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毛澤東)。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其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豐)、同(治)三朝的文壇,可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❼ 曾國藩家風家規家訓

曾國藩家風家規家訓:
(吾)所欲常常告誡諸弟與子侄者,惟(吾祖父)星岡公之八字、三不信及余之八本三致祥而已。八字曰:「考、寶、早、掃、書、蔬、魚、豬」也。三不信曰:「葯醫也,地仙也,僧巫也」。八本曰「讀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言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做官以不愛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三致祥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❽ 曾國藩家訓觀後感2000字

一直不願讀晚清這段歷史,也不願了解那時代的人物。畢竟這是段國勢日漸衰弱、列強虎視眈眈、簽訂喪權辱國條約的屈辱歷史,讀來讓人心情沉重。一個偶然的機會,讀了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這邊書,竟然有種相見很晚的感覺。
現代人有多少為孩子的教育問題頭疼心煩,有多少人為家庭事務所累,心力交瘁,不妨讀讀酈波教授評說的曾國藩家訓,沒有古代漢語的生澀難懂,並且尊重歷史,把曾國藩家訓的精髓剖析的深入淺出,最適合我們這些古代文學功底薄弱的大眾閱讀,現代教育專家的各種教育理論,各種家教方法,原來我們的先人早已做了精要全面的總結。一書在手,所有的家庭教育問題、提升自身修養問題都已迎刃而解。時間關系,只是閱讀了上部,已是感覺受益匪淺。感觸較深的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 讀書改變命運
曾國藩出身於農民世家,天資並不聰穎,如何能夠成為晚清一代鴻儒呢?讀書是一個重要因素。少年時的曾國藩科舉落榜,用借來的100兩銀子買了一套二十三史,可見對書的痴迷程度。他在家書里是這樣說的「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以圖自衛其身。」我們知道,曾國藩是個個人信仰和信念十分強大的人,他之所以能形成這些信仰信念,完全來自於讀書。曾國藩總結出的讀書方法主要有三條,要讀經典;一書不盡,不讀新書;要培養個人的讀書興趣與方向。這三條非常值得我們現代人借鑒。
二、 自省的力量
曾國藩一生不僅「無一日不讀書」,他修身養性的功夫更是值得後人稱道。32歲的曾國藩,寫下了有名的《日課十二條》: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日知其所亡;月無忘所能;謹言;養氣;保身;作字;夜不出門;最難能可貴的是,自寫下的那夜起一直到生命的最後歷程,他幾乎是非常完美的做到了,也是曾國藩最驚人的地方。他自己總結為一個字-----恆。曾國藩有句名言「人但有恆,事無不成,」這種恆心和毅力,試問有誰能望其項背?這種自省的精神和毅力,太值得我們學習了!
三、 高超的家教水平
曾國藩的治家也很有名,八字格言「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即是他治家的寶典。曾國藩要求曾家每個子弟,都要身體力行,堅持不輟,他自己就一絲不苟的帶頭去做,在對子女的教育上,他更是不惜在繁忙的公務中抽出時間,了解孩子的學習和思想,陪孩子研究他們感興趣的學問,哪怕這種學問他自己並不在行,也能盡自己所能去努力學一點,在他的言傳身教下,曾家子弟代代皆有英才,曾國藩的子孫、曾孫、甚至玄孫里,有很多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不論從事什麼工作,總能以高尚的人格與品行彰顯家庭教育的成就和家族傳承的輝煌。
我們現代人學習曾國藩,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學習他身上的那種努力與實踐的精神。————————————
誰都渴望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但是再溫馨的家也會有俗務瑣事、閑言碎語,甚至是小吵小鬧。正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在家庭中,為人父母,應該怎樣教育子女?為人子女,又應該怎樣孝順父母?一個家族如何才能綿延興旺地傳承下去?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曾國藩,就通過與家人的書信中,慢慢體悟出很多治家的智慧。人們常說「富不過三代」,但是曾氏後裔卻能歷經百餘年而不衰,這與其嚴謹的家訓、家教都是緊密相聯的
曾國藩如此重視家訓,第一是因為他是一代大儒、理學傳人。第二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他也是一個非常愛家、非常重家的好男人,可以算是「我愛我家」的典型男人。有一個證明,他說過一句名言,說什麼呢?說「今人都將學問看錯了,絕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為什麼這樣說呢?還是從家庭小事來破解一下。33歲時,他發了一筆橫財,但是物極必反,引發了他的家庭危機。他在翰林院當翰林。工資不高。再加上他出身一農民家庭,本來就窮。花了血本上了學,端了鐵飯碗了,得往家裡寄錢,他家人多,兄弟九個呀。欠了一屁股的債。他自己過得也是緊巴巴的。京城居大不易呀。他非常拮據。終於時來運轉,開心極了,上半年陞官了,侍講,工資高點。下半年來了肥差,去四川鄉試做主考官,這是肥差。他多年前就盼著呢。這是出公差。另有差旅費與資助。考中的得謝師宴呀。沒見過這么多錢呀。一下收入一千幾百兩呀。真高興呀。立刻拿出一千兩寄回老家。寫一封長長的家書。匯報一下這個快樂的人生際遇。最後還提了一下一千兩的用法。「付銀千兩至家,以六百為家中完債及零用之費,以四百為饋戚族之用。」拿出六百還債,剩下四百分給親戚族人,這個想法不說怎麼樣,錢是寄回去的,本應有發言權,寄給父親的,應該是父親決定怎麼花。但他一高興忘了。鄭重地提出了四六分的計劃。結果,父親看過沒生氣,沒覺得過分,就這樣劃分了。不代表別人沒意見,弟弟們意見大。六九弟氣憤之下,兩人寫信給大哥強烈抗議。甚至說他是沽名釣譽。主要有三條:一是寄錢回來是曾家的錢,不是來路不明,憑什麼給別人?二,六百兩還債,你知道欠多少嗎?剛好一千兩。三,寄錢回來,老爸還在,得他說了算,你這樣是不是太不把老爸放在眼裡?這幾個弟弟是他帶大的,常訓他們,看到信,本會寫信教訓他們,可是這時他寫了更長的家書。這是他有名的一篇。「來書雲,『非有未經審量之處,即似稍有近名之心』,此二語推勘入微,兄不能不內省者也。」先引用弟弟的話,想作秀,沒必要做這種事呀。這話重了,尤其在兄弟間。但他說這兩句話,覺得你們說得太好了,我立刻反省,當時想法有沒有作秀,好象沒有。雖然沒有,對我也是重要的鞭策與提醒。所以我感謝你們提醒我。下邊列舉了他聽說的親戚的窘迫生活。所以資助也不是不對。還說,我確實失察了,沒想到欠了那麼多。就改成二八分好了。還不同意,就聽父親的。最後還有好長,寫看到你們的信,好高興呀。文風與字都有進步。還可以再提高一些。又上了一堂課。還說,我最近的修身養性,可以跟你們交流一下。一封長長的家書,出人意料。他在這封家書里是長兄的風采。弟弟們羞愧難當,財務危機安然度過。還有兩點疑問。
不寬裕時,為什麼要堅持拿出一部分來資助族人?倔強的他為什麼如此溫良?他是標準的儒生,號稱朱熹之後理學唯一傳人,修身與平天下間不是斷裂的,最現實的是齊家。家國天下,中國人對家非常重視。家這個字,文化信息豐富。上邊是房子,下邊為什麼是一頭豬呢?寶蓋是陽宅,最早的房子,不是給人住的,一是部落會議場所一是部落祭祀的地方。祭祀時,遠古最重要的是豬。那時都是野豬,不容易得到。當時家祭,所以儒家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對這個家自然無與倫比的重視。他的家觀念是:
曾國藩認為家庭是人生的根據地,他有名言:「子弟之賢否,六分本於天性,四分由於家教。」一個人能否有成就,有沒有高尚的人格,百分之四十是家庭環境決定的。所以他看得更清楚,決定的小環境就是家庭環境,所以給他們曾家的老屋起了個名字,叫什麼呢?叫八本堂。他們曾家,翻修老屋新建的屋子蓋完之後要題個門匾,現在你去湖南,已經改名叫富厚堂了,後來他兒子曾紀澤改的這名字,原來曾國藩起的叫什麼?八本堂。為什麼呢?他說人生有八件根本:「讀書以訓詁為本,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作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這是從齊家、治國、平天下各方面說過去的,說了人生的八條根本。

❾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600字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今天有幸讀了《曾國藩家書》,讓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許多。如:在家書中讓人感覺他是一個對子女的學習教育非常嚴格的父親。他很多家書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練習的字,詩詞等作品寄給他看,然後,他再根據他們的學習情況加以指導,他指出「讀書宜專,習字宜恆」。同時他也是一個慈愛的父親。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細詢問有沒有在吃葯,吃了什麼葯等等。還建議要想身體健康關鍵是平時要加強鍛煉,不能一味的靠吃葯,「飯後千步走」是個不錯的健身方法。
曾國藩作為國之棟梁,人們眼中最好的兒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親,其後世子孫中大師級人才輩出,遍布海內外。曾國藩的家教或許給出了答案。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余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的君子」。與曾氏家教比較,我們不難發現我們的教育目標發生了偏差,我們過分的重視了「才」的教育,忽視了「德」的教育。什麼是曾國藩所說的「君子」呢?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已有定論:「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皆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者謂之君子,才勝德者謂之小人」。愚人不足為社會患,小人卻是社會的大患,「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振聾發聵,值得我們深省呀。
我們的小學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們的「重負」主要來源於學數學、學寫作、學英語、學各式各樣的特長……。與曾氏家教比,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小學教育應當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們明白人與人的關系,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兄與弟的關系,知道人與人的關系才能把人做好。讓孩子們明白自己的身份,應該盡什麼義務,應該行什麼禮節,這就是教育。舊時代的《弟子規》就在規范孩子們的行為,培養孩子們有修養、明事理方面做的很好。《曾國藩家書》中對弟子的教育也是從生活行為入手,著眼道德培養。而我們今天的教育卻把這些忽略掉了。有人戲稱我們和孩子是「非常6+1」的關系,6個大人圍繞著1個孩子轉。再窮也要富孩子,致使許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艱辛,追求享樂,攀比虛榮。許多孩子也習慣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為我,我還為我,極度自私。這樣的孩子都不懂也不會去敬愛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礎,不懂得敬愛自己的父母,又怎麼會愛他人、愛祖國。對家庭失去責任感,又會去擔負什麼社會責任呢?不「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

❿ 曾國藩的家風家訓

1、戰戰兢兢,即生時不忘地獄;坦坦盪盪,雖逆境亦暢天懷。

2、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3、丈夫當死中求生,禍中求福;古人因困而修德,窮而著書。

4、勤字功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恆;凡將相無種,聖賢豪傑無種,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5、沽虛譽於小人,不若聽之於天。遺貨財於子孫,不若周人之急。

6、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將,俱要好師,好友,好榜樣。

7、修身齊家,亦須以明強為本。

8、素食則氣不濁;獨宿則神不濁;默坐則心不濁;讀書則口不濁。

9、人要為善,先要明善始得。

10、舉止端莊,言不妄發。

(10)曾國藩家風家訓題材電影觀後感擴展閱讀

《曾國藩家訓》是根據晚清名臣曾國藩的家書、家訓等史料整理而成,分為悔弟篇、戒傲篇、諭兒篇;體現了曾國藩在修身治學、為人處世、從政治軍、謹守家風等方面的過人之處,書信文字朴實,具有極強的感召力和說服力。

自1976年以來先後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江海學刊》等海內外多家刊物上發表過學術論文,參與主持整理《曾國藩全集》,並獨著、合著、主編出版《帝王家訓》、《名臣家訓》、《曾國藩的幕僚們》《曾國藩家族》等近20本圖書,其中大量論點多次被學者或研究人員引用。

閱讀全文

與曾國藩家風家訓題材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喬杉演的電影是音樂人 瀏覽:747
2021台灣電影上映時間表 瀏覽:192
薇婭直播間電影票如何兌換 瀏覽:402
想做電影導演選什麼專業好 瀏覽:779
巧克力工廠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205
正古宅驚魂電影演員 瀏覽:59
齊步走的燈謎猜一電影名字 瀏覽:477
千王1991電影完整版梁朝偉 瀏覽:773
海鮮大餐電影中文版 瀏覽:531
看動漫電影的app大全 瀏覽:284
電影院音響系統是什麼 瀏覽:11
沙漠電影十大巔峰之作 瀏覽:74
有關蟒蛇的電影泰國 瀏覽:780
平遙電影節什麼時候 瀏覽:611
韓國喜劇電影泰國 瀏覽:239
電影院英文意思 瀏覽:945
電影賭王大騙局優酷 瀏覽:826
花樣年華戛納電影節 瀏覽:300
抖音南京南京電影中配的音樂 瀏覽:699
三少爺的劍電影男主角是不是燕十三 瀏覽: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