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良醫妙葯)這部電影的觀後感
有句話說「真實的生活比小說更加精彩」,此言極是,在見識了由真實事件改編的《弱點》之後,這部同樣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良醫妙方》簡直就是天然的極品劇本,事件跌宕起伏到難以想像的程度,所以,無論影片本身質量怎樣,真的建議朋友們為了這個事件本身看一看這部電影。
說事件的跌宕起伏難以想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絕大多數觀眾對葯品從研製到臨床試驗的過程不是很清楚,因而故事中看似突如其來的一樁又一樁困難完全是意料之外的,而主人公又往往是在山窮水盡的狀態下用自己的努力迎來柳暗花明,尤其是最後希爾大夫想的那個辦法,真是讓俺這個醫盲激動得寒毛都要立起來了——在這個故事裡,讓人感覺這世上真是沒有辦不成的事啊。當然,能人和貴人是其中的關鍵要素。
孩子,只要你給爸爸留一線希望,爸爸能就讓一家大工廠來研製給你治病的葯,這是怎樣一種愛的力量!而這種力量似乎是人類的天性,能被片中的所有人理解,也能被所有觀者理解。所以哪怕約翰做出一些不太合理的舉動,你也完全不會怪他,因為你也有父母,你也已然或將會成為父母,而這種沒有理由的愛卻又是最堅定的愛,想來實在是值得思索。
至於影片本身,能將晦澀的醫學研究和制葯過程講得如此通俗易懂實屬不易,但如合作談判一些地方講得又有些過於簡單,使部分片段的真實性有所削弱,好在影片本身就是真實故事,這一點的影響並不大。實際上本片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演員的選擇,終於明白布蘭登弗雷澤為什麼這么多年都紅不了了,水平啊~~至於老哈,我不得不承認多年來刻在俺頭腦里的硬漢印象影響了對他科學家形象的接受程度,而且這個魯莽有餘理智不足的角色設置本身就不太像科學家。不過總體來講還好,我甚至覺得這個角色比那位父親還偉大,因為他作為一個外人,能如此理解和幫助幾乎毀掉他半生研究成果的人,究竟是一種怎樣的胸懷啊。而正如那句「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影片結尾處的字幕告訴我們希爾大夫最終也收獲了他想得到的,好人終有好報。實在是一個完美得不能再完美的大團圓結局,而造就這一切的,只是一位赤手空拳打拚的普通父親。
⑵ 電影觀後感
《功夫熊貓》講的故事和阿甘正傳很像,劇中的主人公熊貓阿寶是一個傻根似的喜劇人物、憨厚、懶、饞、幻想、不折不扣的樂觀、幽默,讓人一看到它的臉的表情就很想笑。片子的開頭,是一個夢「阿寶夢見自己成為神龍大俠」,一覺醒來,面對現實,發現自己只是一個麵食店的小工,原來夢想和現實差距這么大。武林大會,龜大師要選一個人做神龍大俠,這位阿寶氣喘吁吁的上山,卻發現已經晚了,比武大會開始,大門對它關上了,它只能趴在門外看,它嘗試了很多辦法想撞進去,最終坐著爆竹進去了,恰好掉在了龜大師的面前,龜大師一指「就是你了」——一個什麼都不會的胖熊貓,居然在眾多的高手中間被指為神龍大俠。應了那句話了,宿命不是你去追的,而是它追你的,運氣來了,跑都跑不掉。這位阿寶一直推脫,自己什麼都不會,其他人也納悶,這么一個又懶,又笨,又饞的胖熊怎麼能成為神龍大俠呢?簡直是笑話。
影片到了這里,我想起美國這個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扮演的角色,這個國家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前是一個不足道的小角色,安心發展自己的國內事務,直到兩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這個國家被迫參戰,最終取代了英國等老牌國家成為世界的警察。丘吉爾戰後對羅斯福說,英國已經衰落了,能夠領導世界的角色唯有美國。羅斯福說,不,我們不想領導世界,也沒准備好。丘吉爾說,非美國不可了,這是歷史賦予美國的責任。美國如同一個天真的胖熊,在其他國家為了霸權而爭得你死我活的時候,它在一邊看著,時不時過來插兩句話,最後似乎是理所當然的被推上了世界警察的位置。陰差陽錯,一個局外人居然變成了核心人物。
但是如同龜大師說的,生活沒有意外。阿寶留了下來,接受師傅的培訓。師傅帶了四個徒弟,分別是武藝高強的老虎,螳螂,孔雀,猴子,看不慣這種事情,於是對阿寶百般刁難,認為它的能力不足以勝任,完全是運氣好。胖熊傻乎乎的,對誰都帶著微笑,絲毫不介意別人的冷落和誤會,不知道是智商低還是有意為之,一副憨厚、笑呵呵、傻根似的樣子。生活依然好吃懶做,無憂無慮,但還是不會習武。師傅最初想把它趕走,但是熊貓臉皮太厚,於是留在了這里,生米煮成熟飯,死馬也只能當活馬醫了,只能教會這個笨熊貓武功了,讓它成為神龍大俠。
這時候,象徵著邪惡的大龍越獄了,大龍是師傅過去的弟子,非常聰明,也非常有悟性,武藝高強,但是心術不正,一心想奪取神龍秘笈,成為天下第一高手,最終被龜大師降服,送進了監獄里。但是大龍想辦法越獄了,殺死了監獄所有的看守,這對和平是一個威脅。龜大師這時候也快死了,師傅問龜大師如何教,龜大師只留下了兩個字「相信」。你相信能教會它武功,相信能把它變成神龍大俠,就一定能行。
但是阿寶的懶、笨和饞,讓人無法相信這么一個胖熊就是神龍大俠,師傅更是絞盡腦汁,不知道如何教會它武功。最終,發現了,用它自身的特點對症下葯,也就是針對它好吃的本性教他武功,效果非常不錯,阿寶的進步很快。終於到了一天,准備把神龍秘笈交給它的時候了,阿寶得到了神龍秘笈,打開一看,居然是空的,什麼都沒有。這讓它百思不得其解,神龍秘笈究竟意味著什麼?這時候,它的父親,一個麵食店的老闆,告訴它做麵食的秘笈——「最大的秘密就是沒有秘密」。於是它悟到了,秘笈就是沒有秘笈,相信自己可以,就一定可以,高超的技藝不專屬於某個人,普通人也可以變成大師,它是沒有神秘感的。大龍闖進山裡,殺死了很多人,阿寶出現了,這位不會武功、一臉憨厚和傻樣的、饞、懶和笨的人,和一個聰明絕頂、武藝高強的人鬥法,最終阿寶用最朴實的辦法贏得了勝利,保衛了和平。一個最不可能成為神龍大師的人最終變成了神龍大師,這也許是美國夢的最好註解,它宣揚的是樂觀和希望精神,一切皆有可能。片中多次有著「面對現實吧,現實一點吧」這樣的話,和一貫的美國精神類似的,最終,理想戰勝了現實。
全片中充滿笑料,幽默,不乏人生哲理。是一部值得看的好片。最核心的觀點是宣揚一種精神勝利法——無論起點多麼低,希望是永存的,只要不放棄,敢於做夢想,最終必能夢想成真,成功沒有秘密,秘密就在於選擇相信;面對困難,樂觀幽默,時不時自我解嘲,它都是克服困難的好辦法。如同迪斯尼的米老鼠誕生在二戰、經濟危機的時候,米老鼠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卡通人物,因為它的故事帶給人們樂觀和希望,讓人相信,面對殘酷的現實,要選擇相信未來,心懷希望,樂觀。美國的這部動畫片繼承了一貫的唯心觀、美國夢、阿甘等樂觀主義精神,在幽默和搞笑的氛圍中,讓你受益很多,很受啟發。
⑶ 劉永康教授《葯》的視頻觀後感
很榮幸能為你解答!
魯迅先生的小說——《葯》,把當時的社會現實揭露的淋漓盡致。在此,我尚且不談與主題相關的問題,只說一下我對文中兩個小細節的看法。
第一:華老栓夫婦為其兒子所做的一切是不是平常父母對於自己子女的「愛」。乍一聽,問題好象十分荒謬:父母對子女的關心不是偉大的「愛」嗎?可在被扭曲的社會現實下,事情往往是難以想像的;正如現在的人們難以理解「套子里」的別里可夫。雖然如此,可文中的一些細節往往使人發出詰問:為這「葯」,華老栓傾出了醫生的積蓄;為這「要葯」,華老栓「彷彿抱著一個十世單傳的嬰兒,別的事情都置之度外」,雖年老體邁,還「邁步格外高遠」;為這「葯」,華老栓彎下了本已直不起的腰,皺癟的臉上擠出枯澀的笑容;為這「葯」,華大媽不知度過多少個不眠之夜,不知流了多少淚水(此誠可想而知)……所以這一切不多浸滿了父母對兒子的愛嗎?可我倒要問一句:如果華老栓夫婦不是只有一個兒子,而是有許多個兒子,足可以給華氏傳宗接代,本就貧窮不堪的華老栓會不會傾出大半生的積蓄為不可救葯的兒子買「葯」呢?答案可想而知:華老栓是不會這么做的。因為他還有別的兒子,足可以使華氏香火不滅。所以,這「愛」就有問題。你想啊,盡管封建思想開始土崩瓦解,但象華老栓這一類人,「思想蛀蟲」已經侵蝕到了他的腦髓,從根本上已經無法改變。他的腦子里充盈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封建道德,華大媽也被「三從四德」束縛的難以換氣,所以為了華氏的香火,為了到陰間向華氏的列祖列宗有個交代,他們竭力保住獨苗苗的命根,不惜付出一切代價,甚至用別人兒子的命來「移植」。他們「愛」的出發點就與平常父母對子女的愛的出發點有著本質的區別,又怎能說是父母之「愛」呢?他們所做的一切,只不過是為了完成他們的人生的重大使命——傳宗接代,基於這一點,表現在兒子神聖就成了「愛」的假象。與其說華老栓夫婦的所作所為是對兒子的「愛」,不如說是對華氏祖宗的「孝」。這不也是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人們身上的封建枷鎖何等之緊,何等之牢嗎?
第二:魯迅先生是如何看待夏瑜的就義的。夏瑜,作為一個資產階級民主戰士,其革命精神、革命意志、革命信心是無可否定的。但從歷史的、政治的角度來看,其失敗也是必然的。在當時復雜的歷史時期,資產階級的本質決定了他們不能承擔領導中國革命完全走向勝利的重任。(此處不想延伸)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對它評價,也只能是敬佩其革命精神、同情其革命失敗、肯定其部分革命成果。再者,從當時魯迅先生的思想發展歷程來看,也只有對革命的敬佩、同情與惋惜。本文寫與1919年4月,當時正值軍閥混戰,革命失敗,轉入低潮。課文的「預習提示」中也曾提及辛亥革命給苦苦尋求拯救中國的魯迅以極大的振奮,可失敗的結果又使他的希望灰飛煙滅,失敗造成的悲慘景象更是讓他慘不忍睹。作於同一時期的小說《故鄉》,也反映了這一社會現實。我個人認為,魯迅有著極強的愛國救國心理,但苦於沒有找到振興祖國的道路,所以對辛亥革命抱有極大的希望(辛亥革命也確實有不可磨滅的歷史意義),而當希望化為泡影時,魯迅陷入了冥冥思索之中。在思索什麼呢?他開始懷疑辛亥革命,並在這緩慢的懷疑過程中,又去探索其他的救國道路。從魯迅先生逝世前幾年的行為可以看出:他在逐漸的變成一個馬列主義者。在初中,我們曾經學過一篇關於魯迅的文章——《同志的信任》。在這篇文章里,記敘了魯迅先生為方誌敏保藏手稿(《清貧》與《可愛的中國》)。從次可以看出:魯迅晚年曾與共產黨人有較多的接觸,接受了馬克思主義,而放棄了寄予資產階級的希望。故而,在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失敗之後,魯迅先生對於失敗的現實只能是惋惜,對於英勇就義的革命者只能是同情,對於資產階級是不抱有希望的,而對於振興國家是充滿信心的。
第三:對於課後練習題四大題(4)有我自己的一點看法。夏四奶奶去上墳時遇到華大媽的一幕。當時夏四奶奶「躊躇」、「羞愧」,但又「硬著頭皮」。這固然反映了夏四奶奶矛盾重重的心理,但如果再進一步展開下去:夏四奶奶去給自己的兒子上墳也是未嘗不可的,為什麼又羞愧呢?首先要看一看夏四奶奶當時的社會身份:一個被處決了的罪犯的母親。我們尚且不去想當時的社會背景,單是在現在的社會,一個罪犯的母親在社會上將承擔多大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何況當時它已眾叛親離,「親戚本家」早就不來了,所以它無地自容。而產生這一系列現象的原因就在於夏瑜參加革命並為之而獻身。廢除舊的社會制度進行革命,固然是十分好的。況且,夏瑜不是人民大眾的敵人,而是統治階級的敵人;但他也不是被壓迫階級的朋友。他所進行的革命不但沒有得到家人與人民的理解與支持,失敗後留給人民的是怨恨,留給家人的是羞辱。究起原因就是他不代表被壓迫階級的利益。因此,革命是局限的,失敗也是必然的。從另一個側面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的民眾是何等愚昧落後,當時的統治是何等殘忍。
總之
⑷ 以葯論人生——《草房子》觀後感 洪澤昊
[以葯論人生——《草房子》觀後感 洪澤昊]
面對一碗奇苦的葯,我們大多會不禁皺眉,但,經歷人生「九九」之苦,對它,我們只會揚起臉:「我懂!」
《草房子》一片講述了一個叫桑桑的男孩在油麻地的學習,生活故事,以葯論人生——《草房子》觀後感 洪澤昊。這其中,他結下了多少的深厚友誼、品味了多少百味人生,也在那離死亡不遠的日子裡、在那散發清香的「葯寮」里,嘗到了多少的苦葯、苦人生……
以葯論人生,西葯直達痛楚,治本,我們暫不論,觀後感《以葯論人生——《草房子》觀後感 洪澤昊》。中葯呢,點穴打道,治根更療本,這其一便是人生應有的態度。桑桑無論在學習、生活的處事,雖說莽莽撞撞,但可喜的是,他從來都是以根本出發,為自己,更為他人恰到好處地著想。這便是這位主人公的隱在表面下閃光點之一了吧。自然,「良葯苦口」,越有效的葯,越苦。但,只要有心,便可覺出,那苦過之後,留在舌尖的,還有一份清涼甘口的甜。人生又何嘗不為如此呢?有勇氣才忍得下苦,而只有嘗過了苦,才會嘗到人生的一份甜,可現代的優良社會,「養就」了太多頹廢的人。就拿我們來說,有些學生「有心而無力」,專一羨慕他人所取成績,卻絲毫不考慮他人背後付出的艱辛、流下的汗水,也便勉勵不了自身,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語言巨人,行動矮子」。再把鏡頭推向那些成功者,他們無一不為嘗過了奇苦的「人生之葯」,而從中有所得益,「先嘗苦中之苦,後得苦中之甜」。如此,「先勞而後獲」,何樂而不為乎?
人生態度需如葯,治根而治本:人生過程需如葯,先苦而後甜。生活在世,要學會做人、學會喝葯,品人生之「趣」,嘗葯中之「苦」。
〔以葯論人生——《草房子》觀後感 洪澤昊〕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⑸ 電影《葯》的觀後感800字
魯迅先生的小說——《葯》,把當時的社會現實揭露的淋漓盡致。在此,我尚且不談與主題相關的問題,只說一下我對文中兩個小細節的看法。
第一:華老栓夫婦為其兒子所做的一切是不是平常父母對於自己子女的「愛」。乍一聽,問題好象十分荒謬:父母對子女的關心不是偉大的「愛」嗎?可在被扭曲的社會現實下,事情往往是難以想像的;正如現在的人們難以理解「套子里」的別里可夫。雖然如此,可文中的一些細節往往使人發出詰問:為這「葯」,華老栓傾出了醫生的積蓄;為這「要葯」,華老栓「彷彿抱著一個十世單傳的嬰兒,別的事情都置之度外」,雖年老體邁,還「邁步格外高遠」;為這「葯」,華老栓彎下了本已直不起的腰,皺癟的臉上擠出枯澀的笑容;為這「葯」,華大媽不知度過多少個不眠之夜,不知流了多少淚水(此誠可想而知)……所以這一切不多浸滿了父母對兒子的愛嗎?可我倒要問一句:如果華老栓夫婦不是只有一個兒子,而是有許多個兒子,足可以給華氏傳宗接代,本就貧窮不堪的華老栓會不會傾出大半生的積蓄為不可救葯的兒子買「葯」呢?答案可想而知:華老栓是不會這么做的。因為他還有別的兒子,足可以使華氏香火不滅。所以,這「愛」就有問題。你想啊,盡管封建思想開始土崩瓦解,但象華老栓這一類人,「思想蛀蟲」已經侵蝕到了他的腦髓,從根本上已經無法改變。他的腦子里充盈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封建道德,華大媽也被「三從四德」束縛的難以換氣,所以為了華氏的香火,為了到陰間向華氏的列祖列宗有個交代,他們竭力保住獨苗苗的命根,不惜付出一切代價,甚至用別人兒子的命來「移植」。他們「愛」的出發點就與平常父母對子女的愛的出發點有著本質的區別,又怎能說是父母之「愛」呢?他們所做的一切,只不過是為了完成他們的人生的重大使命——傳宗接代,基於這一點,表現在兒子神聖就成了「愛」的假象。與其說華老栓夫婦的所作所為是對兒子的「愛」,不如說是對華氏祖宗的「孝」。這不也是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人們身上的封建枷鎖何等之緊,何等之牢嗎?
第二:魯迅先生是如何看待夏瑜的就義的。夏瑜,作為一個資產階級民主戰士,其革命精神、革命意志、革命信心是無可否定的。但從歷史的、政治的角度來看,其失敗也是必然的。在當時復雜的歷史時期,資產階級的本質決定了他們不能承擔領導中國革命完全走向勝利的重任。(此處不想延伸)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對它評價,也只能是敬佩其革命精神、同情其革命失敗、肯定其部分革命成果。再者,從當時魯迅先生的思想發展歷程來看,也只有對革命的敬佩、同情與惋惜。本文寫與1919年4月,當時正值軍閥混戰,革命失敗,轉入低潮。課文的「預習提示」中也曾提及辛亥革命給苦苦尋求拯救中國的魯迅以極大的振奮,可失敗的結果又使他的希望灰飛煙滅,失敗造成的悲慘景象更是讓他慘不忍睹。作於同一時期的小說《故鄉》,也反映了這一社會現實。我個人認為,魯迅有著極強的愛國救國心理,但苦於沒有找到振興祖國的道路,所以對辛亥革命抱有極大的希望(辛亥革命也確實有不可磨滅的歷史意義),而當希望化為泡影時,魯迅陷入了冥冥思索之中。在思索什麼呢?他開始懷疑辛亥革命,並在這緩慢的懷疑過程中,又去探索其他的救國道路。從魯迅先生逝世前幾年的行為可以看出:他在逐漸的變成一個馬列主義者。在初中,我們曾經學過一篇關於魯迅的文章——《同志的信任》。在這篇文章里,記敘了魯迅先生為方誌敏保藏手稿(《清貧》與《可愛的中國》)。從次可以看出:魯迅晚年曾與共產黨人有較多的接觸,接受了馬克思主義,而放棄了寄予資產階級的希望。故而,在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失敗之後,魯迅先生對於失敗的現實只能是惋惜,對於英勇就義的革命者只能是同情,對於資產階級是不抱有希望的,而對於振興國家是充滿信心的。
第三:對於課後練習題四大題(4)有我自己的一點看法。夏四奶奶去上墳時遇到華大媽的一幕。當時夏四奶奶「躊躇」、「羞愧」,但又「硬著頭皮」。這固然反映了夏四奶奶矛盾重重的心理,但如果再進一步展開下去:夏四奶奶去給自己的兒子上墳也是未嘗不可的,為什麼又羞愧呢?首先要看一看夏四奶奶當時的社會身份:一個被處決了的罪犯的母親。我們尚且不去想當時的社會背景,單是在現在的社會,一個罪犯的母親在社會上將承擔多大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何況當時它已眾叛親離,「親戚本家」早就不來了,所以它無地自容。而產生這一系列現象的原因就在於夏瑜參加革命並為之而獻身。廢除舊的社會制度進行革命,固然是十分好的。況且,夏瑜不是人民大眾的敵人,而是統治階級的敵人;但他也不是被壓迫階級的朋友。他所進行的革命不但沒有得到家人與人民的理解與支持,失敗後留給人民的是怨恨,留給家人的是羞辱。究起原因就是他不代表被壓迫階級的利益。因此,革命是局限的,失敗也是必然的。從另一個側面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的民眾是何等愚昧落後,當時的統治是何等殘忍。
總之,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是當時整個社會的縮影,字字都影射出當時殘酷的社會現實。
(二)
「葯」--是一顆沾滿了革命烈士鮮血的人血饅頭,它可以醫治癆病 ;「葯」--是為了爭取民族光明而犧牲自己,革命烈士們寶貴生命的偉大精神 ,它可以拯救全民族。
香噴噴的「饅頭」使人得以溫飽;血腥的「人血」卻可怕得令人不寒而慄。在魯迅的文章--『葯』中 , 老栓為了救他的小孩 , 迷信這種饅頭可以救人一命 , 不惜花大把大把的銀子 , 在茶館中賣力工作 , 為的就是替兒子買來仙丹饅頭,這是一種何等偉大而無奈的父愛。 這種迷信表現出當時中國社會中處處充斥的愚昧、無知和迂腐,卻同時反映出中國傳統社會中敦厚、朴實的溫情。親情與現實之間的無奈;封建與進步二者間的矛盾,文章中充分顯示出魯迅對中國社會現況的不滿 ,對於後清腐敗民生的失望;以及魯迅急於改變現狀迫切的心境。.
這些傳統封建社會中各種小人物的生活點滴,使得魯迅寫起文章來,除了保有中國人充滿人情味、敦厚的感情外 , 更有西方人實事求是、忠於現實的理性精神。 魯迅對於中國社會傳統封建而無知生活的不滿和客觀的譴責 , 在文章中處處可見。這篇文章除了暴露出真實傳統生活的方式, 也是一篇革命的篇章,魯迅在文章中急於喚醒沉睡多年中國百姓被禁痼的心靈。 因為魯迅深信「文學-是拯救國家民族免於無知之苦的最佳工具」。魯迅真不愧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讀魯迅這篇文章-葯,我們可以由幾個不同層面欣賞:
在城市中 , 一位青年華小栓因為得了肺癆 , 其父親為了他辛苦工作 , 賺的錢只是為了買一個傳說中用革命烈士鮮血所作的饅頭 , 向劊子手買來後 , 華小栓吃了還是死了!同時 , 在這個城市的另一邊-古軒亭口 , 鮮血的來源者是一位叫夏瑜的青年 , 因為參加推翻滿清運動而被斬首。在凄涼的墳場上,只剩兩個失去愛子的母親,無限的傷痛…..。
魯迅在這篇短短的小說中想表現的內涵,不在於暴露社會中黑暗的層面;而是積極表現光明的一面。它運用了兩個對比的方法,一面寫原始的愚昧,吃人血的故事;一面卻寫出光明偉大的犧牲情操,革命烈士的理想。隨著故事的進行,讀者不由得會不斷自問: "葯!" "葯?"--"原來這就是葯?" "這竟然是葯!" "這究竟是葯嗎?"……這三層意思,一層比一層深入,一層比一層撼動人心!表面上所謂的葯,指的就是 "人血饅頭";在封建的社會中,科學思想醫葯常識並不發達,民間傳說它可以醫治癆病(在當時中國紹興地區,的確有這種說法),華父相信了,因而有了求葯的故事,結果小栓卻還是死了。但是深層中所謂的葯,指的卻是醫治無知、愚昧的民族痼疾的"改革理想",犧牲的是夏瑜烈士的生命。一個是封建社會中痼疾纏身的孱弱青年;一個是充滿理想抱負的健康青年,不同典型人物的對比;兩位青年死法不同, 生死價值的對比;死後 , 他們剛好葬在小路兩旁相距不遠的地方 , "路的左邊都埋著死刑和瘐斃的人,右邊是窮人的叢冢" , "那墳與小栓的墳一字兒排開,中間只隔一條小路", 這又是一個敘述對比;小栓的新墳是孤寂的,夏瑜的墳也是新墳但卻不孤寂 , "再往上一瞧卻不覺也吃一驚;--分明有一圈紅白的花,圍著那尖圓的墳頂 " --死有輕如鴻毛、重於泰山,這又是一個多麼重要的對比,這正是這篇文章所表達出最強烈的吶喊之一。文章中所蘊含的民族熱忱,其實正是魯迅拿來醫治整個中華民族的良葯,「葯」的意義也就在於此。
魯迅的文筆 , 細膩且具有批判性 , 多諷刺 , 對比 , 象徵手法 , 描寫人物簡潔有利 , 題材的選擇與當時社會生活緊密結合,它的文章不但十分具有文藝內涵,對人民更有如暮鼓晨鍾的社會教育意義。這篇文章整體以四個段落呈現。在文章的排列上,前三段先說小栓的病以及華老父買葯的故事,情節描述得十分緊湊,一點也不會拖泥帶水。魯迅舍棄故事背景的描寫,著重在人物的刻畫和故事重心-買葯的過程,由此可看出魯迅對於題材的選擇,功力之深厚。從華老栓在秋天的後半夜到古亭軒口買葯開始,"街上黑沉沉的一無所有"、 "有時也遇到幾只狗,可是一隻也沒叫" (暗喻)、都象徵著老栓沉重、無望的心情。歷經他目睹行刑的過程,整段中並沒有真正描寫出行刑的畫面,但 "彷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向上一提 "(比喻、諷刺);" 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比喻、象徵); "一隻手卻提撮著一個鮮紅的鰻頭那紅的還一點一點往下滴 "(隱喻),由這些描寫中,讀者心中不難自己描繪出一幅殘酷、血腥的畫面。至於 " 要將這包里的新生命,移植到他家裡…. "; "..太陽也出來了; ….在他面前顯出一條大道 ….,後面也照見丁字街頭破匾上…. 這四個黯淡的金字。 " (象徵、對比、諷刺),魯迅在這個情節刻意著墨較多,應是一種對無知社會強烈無奈的感受和警世的用意;至於煮葯、吃葯的過程並非文章的重心,則簡略描述,但在這段文章中魯迅也不忘藉由小栓嚴重的病情暗諷當時病入膏肓的中國社會(象徵);接著場景跳到茶館中康大叔和駝背五少爺等人,旁若無人的聊及小栓的癆病(象徵無知的中國百姓)、夏瑜的故事也在這個段落中以簡略的文字描述--夏三爺告密,用別人的鮮血來換取自身的性命(中國人較自私的心態)、 "…他說,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 " (革命民主精神的宣揚)。
⑹ 求一篇500字左右的電影觀後感
《後天》觀後感
在這個暑假裡,我去電影院看了一部關於自然災害的電影——《後天》。
影片是以幾個美國人在大面積的冰地上鑽取寶貴的冰,突然冰地大面積破裂,導致一人犧牲,兩人差點與死神握手的驚險場面開始的。一開始便讓我感到了大自然的威力和人類生命的脆弱。然而更驚險的場面還在後面等著我們呢。先是美國眾多城市氣溫急速下降,氣象學家——山姆的爸爸預言世界將要進入第二期冰河時期,全球氣候急劇反常,人類將滅亡;接著是日本遇到前所未有的冰雹和雪崩;然後是男主角「山姆」在各大學校舉行的競賽活動中遇到的一系列隨時可剝奪他生命的氣候災難——海嘯、雪崩、冰雹、台風(龍卷風)和暴雨。最後是美國的南邊遭受到嚴重的台風襲擊,成為了真正的冰的世界......
《後天》這部影片給我帶來的不僅讓我看到驚心動魄的氣候帶給我們的災難,更讓我深思......
先是政府的腐敗,當時山姆的爸爸向政府提出可能面臨冰川期要政府疏散人群的時候,政府想到的不是人們的安危,而是這次巨大的行動會給政府帶來多大的損失,使其多少的人力、物力更是財力。然而當事情已經進一步惡化,山姆的爸爸再次向政府提出疏散人群的時候,政府卻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託,直到事情真的惡化的黨政府真正意識到危機的時候,已經無法疏散南邊的居民了——只要居民踏出家門一步,便會凍死。如果我是政府中的官員,我一定會聽從氣象專家的勸告,不會因為金錢而不顧人民的死活,因為人的生命遠遠比那看似是「全能鑰匙」的金錢寶貴的多。
再是山姆的爸爸,我認為他已經擁有高尚的品德。作為氣象學家,他注重的不是名譽也不是金錢。他為了讓人民存活的幾率更大一些三番兩次地向政府提出要求,冒著凜冽的寒風進行研究......作為父親,他冒著生命危險到雪地里去解救自己的兒子「山姆」 執著的信念,堅強的毅力,濃濃的父子情深,在影片中得到更好的體現,這種精神並不是常人所能擁有的。同時也告訴了我:人性的光芒是我們遇到災難時的通天之梯。人性也包括我們對待生存環境的態度。
最後是男主角「山姆」我認為他擁有智慧和勇氣。當危機接近他時,他保持冷靜的頭腦,按照父親的提示,做出了正確判斷,使自己幸運的存活了下來。當自己的同伴遭到危險時,他奮不顧身、冒著被惡狼吞食的危險為朋友拿葯,冒著隨時有可能被海嘯沖走的危險幫朋友的弟弟拿證件。如果我是山姆,或許我不會有他那麼聰明的頭腦,但是我至少不會慌亂、瘋狂的無目標的在冰天雪地里亂闖,我會為朋友去冒險,去嘗試。
同時這部影片也給我們人類敲響了警鍾,如果我們人類再這樣浪費資源,破壞環境,這些氣候危機將不僅僅出現在影片里,而是出現在現實生活中,出現在我們的身邊。
⑺ 小說"葯"的觀後感. 怎麼寫,
魯迅先生最大的特質,是有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胸懷。看到受苦受難而永無了日,故有其「哀」;看到受苦受難而無長進,故有其「怒」。 饅頭是吃的東西,那蘸了革命烈士鮮血的饅頭就成了葯了嗎?現在看來恐怕是十分荒唐的,不可理解的。可是在那個時候,辛亥革命時,雖然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可人民的思想還是沒有解放。 有很多人說華老栓夫婦麻木但是愛子,我認為恐怕不是的,他在茶館中忙碌了大半輩子,勤勤懇懇地勞動,為兒子治病而省吃儉用。為兒子治病掏出積攢多年的洋錢,就只換取了幾個人血饅頭,愚昧落後的表現!試想一下如果華家有好幾個兒子,小栓生了病,那麼華老栓還會如此盡力嗎?恐怕不然,他費盡心思為兒子治病,恐怕是因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封建道德吧!為了華氏的香火,他們不惜一功代價,甚至用別人兒子的命來「移植」,與其說華老栓夫婦所作所為是對兒子的愛,不如說是對華氏祖宗的「孝」,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身上還未散去的封建之氣。 夏瑜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他代表的是廣大群眾的利益,而大眾卻不支持他。他講革命道理,人們「感到氣憤」;他挨牢頭打,人們幸災樂禍;他說阿義「可憐」,人們說他「瘋了」,他被殺害,人們「潮加」一般地去看熱鬧。「華夏」本是一家人那!夏瑜應該依靠老栓卻沒有,老栓應該支持夏瑜卻沒有;流血的不知道為誰流血,吃血的不知道吃了誰的血。以互不關心為始,以同歸為盡為終。魯迅先生通過夏瑜這一角色,表達出同情.贊美,也表達出當時民眾的落後愚昧,統治者的兇狠殘忍。同時也一語雙關地道出了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沒有獲得群眾的大力支持,但文中在清明節墳頭出現的花環,說明革命者仍然在懷念他,革命火種還沒有———也不會被撲滅。它在黑暗中給人以希望。 夏四奶奶是夏瑜的母親,她「躊躇」,「羞愧」,但又「硬著頭皮」去給兒子上墳,她感到羞愧,因為她認為兒子的光榮就義,英勇犧牲是有損祖顏的事。母親對兒子不以為榮,反以為恥。不理解,不支持兒子,是一個做母親的悲哀!她認為花環是兒子顯靈,希望烏鴉飛到墳頭,是一個封建迷信者的悲哀! 《葯》描寫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說因群眾的愚昧而來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說,革命者為愚昧的群眾奮斗而犧牲了,愚昧的群眾並不知道這犧牲的是為誰,卻還要因愚昧的見解,以為這犧牲可以享用,增加群眾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 《葯》———當時整個社會的縮影,字里行間都射出殘酷的社會現實!
⑻ 毒品電影觀後感
當今環球,幾無凈土,茫茫人海,毒品無窮。毒品,猶如一股濁流,悄然地侵襲每-處角落。不僅如此,毒品,還像可怕的惡魔,是它奪走了我們一切。對於我們一個小學生來說毒品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東西,只要聽到「毒品」這個詞,就會使人毛骨悚然。
一提到毒品,人們聞而生畏,因為毒品之毒猛於毒蛇惡虎。如果-個人染上了吸毒後。沒有了脫胎換骨的決心和毅力,想戒毒是不可能的了。
在我老家,有一個堂姐,她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大學畢業後,有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因交友不慎,染上了毒癮!她也知毒品的危害,但由於忍受不住戒毒時的痛苦,五次戒毒均於以失敗而告終。其後果,她也落了個傾家盪產的可悲結局。
一位18歲的打工仔喜歡看老闆吸食海洛因,心想如果老闆給他吸上口,他寧願每天用舌頭去舔一下老闆的腳;一位中學生為了弄錢購毒品竟然走上了謀財害命的不歸之路……
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這人間最大的不幸都落到了吸毒者的身上。這些血淋淋的事實,難道人類還不知悔改嗎?
毒品不僅對軀體造成巨大的損害,還使吸毒成為毒品的奴隸,他
們生唯一目標就是設法獲得毒品,從而變得不顧親情,人性泯滅,道德淪喪,甚至為獲取毒資鋌而走險,違法犯罪,危害社會。
你想讓毒品吞噬自已的自尊,滅絕人性嗎?你想讓毒品毀你的家庭,給你送來痛苦嗎?你想讓毒品葬送我們來之不易的改革成果,讓我們國家重蹈貧窮落後被人指為「東亞病夫」的覆轍嗎?假如你的答復是否定的,那麼,遠離毒品是你最好的選擇。
死者的遺恨,生者的痛悔,家人的泣訴,罪犯刑前的自白,這些都給了我們警告:珍愛生命,拒絕毒品。
珍惜生命,遠離毒品
―《紙飛機》觀後感
毒品,真是太可怕了,它可以毀掉一個人,甚至毀掉一個家庭啊!
這是我看了《紙飛機》這部影片後的一個深刻體會。
影片中,一位普通婦女被人蒙騙吸上了所謂的「頭痛葯」(其實是毒品),並且上了癮。等她知道這不是頭痛葯,而是毒品時,為時已晚了。她的毒癮一旦發作,就全身無力,肌肉亂顫,滿臉抽搐,痛苦萬分。她只好立刻跑到外面買毒品,有時還拿她的兒子――亮亮當出氣筒。從此,母子倆就生活在痛苦之中。後來,這位婦女進了戒毒所,她的兒子――亮亮折了許多紙飛機,飛進了戒毒所。她被感動了,決心戒毒,重新做人。出來後,她干起了洗車的行業,卻被販賣毒品的人抓了。亮亮打了110,才把媽媽救了出來。此後,他們又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看完這部電影,我覺得吸毒很可怕。就是一包小小的毒品,卻讓一個善良美麗的人失去了她的人性,也讓她的家庭永遠失去了歡樂、幸福。這件事真是太讓我震驚了!
我曾經在報紙、電視上看過一些人因為吸毒而犯罪、自毀前程,甚至寶貴的生命,這真是太不應該了!毒品真是害人太深了!
我還聽媽媽說過,有一個表舅,他原來有萬貫家產,是個百萬富翁。可是因為吸了毒,把所有財產全部花光。他的老婆也經不住毒品的誘惑,後來竟然也吸了毒。兩人沒了錢,他就去搶劫。最後,他們被警察抓去,進了戒毒所。他們唯一的三歲孩子還要寄養在別人家裡,多可憐呀!
聽了,我對吸毒又增加了幾分恐懼。
我想大聲對吸毒者說:「吸毒的人,站起來吧,勇敢地戰勝毒魔!我們會幫助你的!」
我更想對周圍的人說:「遠離毒品吧,它是個殺人不見血的惡魔!」
⑼ 魯迅電影《葯》觀後感
cbc
⑽ 《魯迅全集》中《葯》的讀後感
魯迅自轉有感
魯迅先生的大半生是復雜坎坷的,《魯迅自傳》僅用千餘字就濃縮了先生近50年的人生經歷和寫作成果,表現了先生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人生態度和深沉的愛國思想,為我們展示了一段真實而精彩的人生。
一、靈台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魯迅先生十三歲時,祖父涉嫌科場舞弊,被罷官下獄。獄中的打點需要錢,父親一病三年也需要錢,家道急劇衰落,以至於學費都無法籌措。且家庭敗落後,親戚族人也都一個個換了嘴臉。這種由富家公子到「乞食者」急劇的變化,使少年魯迅深刻感受到了世態的炎涼,人生的陰暗面,過早的體會到了人情冷暖,看透了上流社會人物的虛偽與墮落,對於封建科舉制度的吃人罪惡有了切身的感受。
這是一段痛苦而真實的人生經歷。為了生存和發展,少年魯迅不得不更多的為自己個人的前途和命運而奔波,雖然這其中的許多人生選擇多是被迫的、無奈的。對此,魯迅先生並不諱言。
也正是由於這一段痛苦的人生財富使得少年魯迅迅速成長、成熟起來。當先生被親戚稱為「乞食者」時,「我於是決心回家」,「決心」二字包含了少年魯迅無限辛酸和強烈的自尊;當學費也無法籌措時,少年魯迅寧願流離他鄉也不願做幕友和商人,「自強自立,有強烈反抗精神」精彩人生必備性格初見端倪。
胸懷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魯迅,他懷揣著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決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會的門檻,離開家鄉,到南京求學。他之所以選擇上水師學堂、礦路學堂,一是因為這兩所學校免交學費,解決了當時經濟困難,二是這些是「新學」,有自強救國的希望。可為什麼考入水師學堂後很快又改進礦路學堂呢? 這是由於少年魯迅沒錢求學,無奈選擇了水師學堂,雖然水師學堂不要學費,但教員水平極差,根本學不到什麼東西。直到魯迅離開二十年後,江南水師學堂還有教員公然在課堂上斷言:「地球有兩個,一個自動,一個被動,一個叫東半球,一個叫西半球。」所以,為了求學,少年魯迅又改進礦路學堂。
在南京的 4年間,中國經歷了怵目驚心的劇變,戊戌變法徹底失敗,義和團運動遭到鎮壓,八國聯軍蹂躪國土,這促使魯迅更加急迫地尋找新鮮的知識和救國的真理。1902年1月,魯迅在礦路學堂畢業。旋赴日本留學。
二、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魯迅選擇學醫,是確知新的醫學對於日本維新有很大助力,想通過學醫,改變中國人「東亞病夫」的狀況,來達到強國的目的。但後來通過「看電影事件」認識到體質弱並不是導致國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棄醫從文」,希望通過提倡新文藝,對國民進行思想啟蒙,來達到富國強民,改變落後面貌。
如果說出國前魯迅多次的人生選擇多是被迫的、無奈的,那麼留學日本後,魯迅也經歷了數次人生道路的選擇,則完全把自己的學業和國家命運緊緊聯系在了一起,是為民救國的赤子。如果說出國前的魯迅更多的是為自己個人的前途和命運奔波的話,出國後接受了新思想的魯迅,則成長為一位擁有救國救民理想、積極探索救國道路的志士,開始了他更富有傳奇色彩的精彩人生。
工作以後,魯迅從浙江杭州到紹興,又從北京轉到廈門、廣州,最後定於上海。由普通中學教員到教務長、教育部員、大學教授,每一次波折都是一段精彩人生!都是因為宣傳進步思想,揭露政府劣行和帝國主義列強罪行而受到排擠、迫害!而這些也正是他為人民奔波,同敵人作戰的「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寫照。
魯迅先生對自己的奔波表現得極為平淡,用 「走出」「又走出」「被拒絕」「到底被拒絕」,較詳敘述的只是從北京到廈門的一次,這表明魯迅先生對個人奔波毫不介意,而對反動政府的迫害則不屑置辯,不以為然。由此可見,在文章朴實平緩的語言之中,包含了先生對民族、國家的摯愛,也有對反動者的氣憤與不恥。「到1926年,有幾個學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說我不好,要捕拿我……」,被政府通緝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但魯迅先生卻以輕描淡寫的語氣表達出來,將那種欲置自己於死地的告密行為說成「說我不好」,重話輕講,充分體現了先生蔑視反動政府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與反動軍警不兩立的堅定立場。而將告密者尊稱為「學者」,則不無調侃嘲弄之味。
先生很簡單的介紹自己的作品,還提到「登過幾篇不好的文章」。其實,先生是中國現代史上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思想價值,為世人所推崇。他的這種寫法,恰恰表現了他謙遜質朴的人品。
我們從《魯迅自傳》中看不到一絲先生對個人命運的慨嘆惋惜,卻能感受到他為祖國不惜一切、無悔奮斗的精神和謙遜平易的高尚風范。總之,先生光輝的一生,無愧於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宣誓,是一段真實感人、精彩紛呈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