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某個電影的觀後感
看完《驚天動地》這部片感觸很深,以解放軍抗震救災事跡為主線,再現了汶川大地震發生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奮勇搶險的感人事跡,觀看時我們都幾次落淚,懸崖邊夫妻生死與共,感人至深,年輕戰士為了救三個中學生而犧牲了自己的年輕生命,影片中的演員不只是在演戲而是在真情流露,真實強烈的自然災害場景彷彿身臨其境,影片中的情節真實感人,我感覺這部電影應該看值得看。
部隊來自於人民,忠誠於人民,戰爭時期解放軍用自己的鮮血換來了中國,和平時期解放軍保衛祖國,在災難面前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以前是最可愛的人,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心中最可愛的人。 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強國高歌!《驚天動地》是建國六十周年重點推薦影片中是唯一的一部現實題材影片。以去年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為背景,耗時一年半,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驚天動地》用最大程度的真實,表現了災難中最震撼的場面、最感人的故事和最情深義重的民族精神。《驚天動地》全片長度102分鍾,共1440個鏡頭,其中含520個特技鏡頭,創國產電影特技鏡頭之最。影片從歷史和時代的高度,對素材進行精心概括與升華,既有氣勢磅礴的大場面,又有生動鮮活的小細節,形成了真實壯美,富有沖擊力和感染力的藝術風格。=======
㈡ 電影觀後感
觀後感言:電影看過很多遍,每次看還是覺得很過癮。影迷們最津津樂道,也是凱奇最拿手的就是扮演拯救蒼生的英雄,盡管他在片中只是一個科學家,但是他演的英雄永遠都是那麼的讓人敬佩和感動。康納利已經70歲有餘,飾演被關押了幾十年後又被委以重任的英國特工,到了他這個年齡,表演自然是不溫不火又老練成熟,兩人通過一系列的配合和冒險,最終成功拯救了一座城市。片中的配樂也總是恰到好處,危急時的音樂更讓人緊張,而兩位主角讓觀眾和他們一起經歷了九死一生最後完成任務時播放的片尾曲,則讓人頓時讓人感覺無限的放鬆,好的配樂確實可以讓電影整個更上一個層次 :<BO|GuK
㈢ 一部電影的觀後感
今年寒假學校給我們留了觀看愛國影片作業寫觀後感,最觸動我的是周五上午看的《劉胡蘭》。
這部電影給我們講述的是一位偉大的地下工作者、年輕的革命女英雄——劉胡蘭。在她犧牲之前,劉胡蘭的事跡就在全國傳開。人們都知道、劉胡蘭反對日本的特務、漢奸和日本軍,慢慢地,劉胡蘭組織成了一支兒童軍,來反抗日本軍。緊接著,給特務做了保姆,得知了對方的情報,並秘密地把情報告訴了八路軍,把敵人打了個落花流水,然後,又設計把壞蛋的一個重要職務人員給引了出來,打死了,最後日本軍被我們國的軍隊給打
跑了,蔣介石又率領國民黨打起內戰,劉胡蘭被國民黨抓住了,英勇犧牲。
看完電影,我的腦海里浮現出許許多多感人的畫面.劉胡蘭姐姐生前說過的一句話:「不向困難低頭!」 那時,劉胡蘭姐姐明知前面的路要冒著生命的危險,可她還是毫不猶豫。相比之下,我從小就嬌生慣養,整天生活在父母的呵護之下,一旦遇到了麻煩,就束手無策,不能勇敢地去面對,很容易就放棄,將來如何面對社會啊!我想,以後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是說一聲「不會」就過去了,也不是一聲不吭就隨之而去,而是要動一動腦子把它解決,一定要堅持到最後!劉胡蘭姐姐還說過「怕死就不是共產黨員」,如果沒有許許多多像劉胡蘭這樣的烈士,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十一歲對於我們來說正是無憂無慮盡情享受生活的年齡,正是一個兒童最美好的階段!但劉胡蘭為了做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她犧牲了自己的生命!與她相比,我真的感到無比羞愧.
今天,老師讓我們寫觀後感時,我的眼前又出現了劉胡蘭姐姐那雙純潔堅毅的眼睛。雖然她沒有看到現在的美好生活,但是她的精神卻永遠的留在了我們的心中。當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幸福地學習時,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的學習呢?今後,我一定要勇敢地面對困難,努力學習,長大為祖國做出貢獻。
㈣ 10部勵志電影觀後感,字數不限
1.《當幸福來敲門》 看完後能使人有不一樣的感受,是一部讓看他的每一人落淚
你剛剛拿到大學文憑,雄心勃勃,希望在事業上大展身手,可是找工作的過程漸漸泯滅了你的雄心,四處碰壁後該怎麼辦?這時候,看這部片子。想想再怎麼樣,你也比主角好吧!
2.《肖申克的救贖 》
毫無疑問是一部好片子,沒有動作,沒有特技,甚至沒有美人,卻依然能深深打動觀眾,並且歷經十幾年而魅力不減。「有一種鳥兒是永遠也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一個人能夠在十五年痛苦的牢獄生活里,不放棄對自由的嚮往,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力量?所以他成功了,成功奪回了自由。《肖申克的救贖》中有這樣一句話:體制化是這樣一種東西,一開始你排斥它,後來你習慣它,直到最後你離不開它。想想看,我們的身體已經有多大一部分被體制化了?
3.《果嶺爭雄》
故事發生在1910年代的美國,當時的高爾夫球根本就是一項有高度排他性、「高而富」的貴族運動,一位名叫Francis的年輕人,出身於經濟狀況不佳的勞工家庭,在球場擔任桿弟的他,對於高爾夫球卻有一種十分特別的熱情,而且還有十分難能可貴的天賦,可以說是天生的高爾夫球天才。但卻礙於出身,他只能在閑暇時當個業余高球愛好者,但不服輸的他卻決定改變游戲規則。他的天賦加上不斷的努力與嘗試,終於在1913的高爾夫球比賽中改變了歷史,20歲的Francis帶著一位10歲的小跟班桿弟緩步上場,挑戰來自英國的高爾夫球世界冠軍Harry,觀眾無不驚異,這場絕世天才與冠軍好手的超級比賽,震撼了高爾夫球界。這是一個勇氣、熱情與夢想實現的真實故事,一個有先天天賦加上後天努力的年輕人,從此改寫了歷史。載自Mtime。本片取材於真實故事,是一部經典的勵志影片,我覺得成功是可以與出身無關的,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個人的努力。專注自己所想的,所追求的,相信付出了就一定會得到回報的!
4.《阿甘正傳》
在踏上這個充滿競爭與排擠的社會之前,《阿甘正傳》教給你的不是與世無爭、息事寧人,而是默默奮斗、樂天知命。看了《阿甘正傳》,內心能多一份平靜,少一份浮躁,就已經足夠了。
5.《勇敢的心》
也許英雄並不是無所不能的神明,但英雄一定是無所畏懼的勇士。在你站在霓虹閃爍的街頭,當你面對卑鄙委瑣的笑臉,你又想起了那個讓你汗顏的華萊士,這時你收起臉上慣帶的笑容,默默地向梅爾.吉布致敬,從來沒有這么莊重。因為他讓我們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英雄。「Freedom!」華萊士臨死前的一聲吶喊,把你的血也點燃了。
6.《奔騰年代》
一個不甘寂寞的商人,從自行車配件維修、到銷售汽車、再到經營馬匹,本身他就是一個社會發展的縮影、一個努力不息的形象,自身的經歷成為他演講有力的支持與鼓勵。
7.《美麗心靈》一個80歲時憑自己20歲的理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一個偉大的學者,一個生活的強者,一輩子都在和自己嚴重的幻想症做斗爭。
8.《百萬美元寶貝》
對於整個電影,正如導演伊斯特伍德所說,「這不是一個關於拳擊的故事,而是關於希望、夢想和愛的故事」,
由於女兒的疏遠,拳擊教練法蘭基長時間在人群中封閉自己,直到麥琪走進他的體育館,歷經挫折,麥琪強烈意志要向世人證明自己的實力,軟化了法蘭基的心房,決定承擔一切風險調教麥琪成為女拳擊手。在訓練的過程中兩人的遭遇啟發了對方,他們發現彼此意氣相投,一同找到力量超越過往傷痛,同時在彼此身上找到失去已久的家人歸屬,他們同舟一命面對一場超過想像需要無比精神與勇氣的抗戰。
9.《黑暗中的舞者》
一部震撼心靈的影片,具有深淵一般的穿透力,歌舞片中少有的經典。
現實與理想,執著與信念,主題深刻的讓人窒息。
DANCER IN THE DARK!唯美而質朴的偉大贊美詩!
10《我的左腳》英文名 My Left Foot
一部愛爾蘭的勵志電影,根據因先天大腦癱瘓而導致痙攣的愛爾蘭畫家克里斯蒂的真實故事改編,告訴我們任何成功的取得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但努力終會獲得回報。
11.《魯迪》
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勵志電影,主人翁自小夢想成為美式足球明星,在他所崇拜的教會大學校隊中打球。但他家境貧寒,身材矮小,加上體育成績平平,各方面條件都教他難以如願。可是他絲毫不氣餒,自己存錢去讀先修班,並且混入大學部的球場打工,經歷幾個寒暑假的努力,魯迪終於加入了大學足球隊,但夾在眾多大塊頭槌員之中他根本沒有出場的機會。直至最後一場比賽,隊友們感動於魯迪的毅力而逼令教練讓他上場,魯迪終於讓專程前來看他比賽的父兄看到了一個不可能的奇跡。大衛.安斯保導演簡潔有力地注釋了「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主題,肖恩.阿斯廷生動地塑造了魯迪的形象和精神,演出十分感人。
㈤ 一部電影的,至少觀後感600字,急求!
若問世間什麼最動人?那一定是人間真情。愛,讓一顆顆幼小的心靈成長;愛,融化彼此之間的隔閡;愛,讓我們永遠感恩。只有充滿真情的社會才是一個和諧的社會,才能讓春意永駐人們心底。
電影《暖春》講述的是一個真切感人的故事:在一個春日裡,一個老漢在路邊撿回了一個昏迷不醒的孩子,孩子七歲,是個孤兒。老漢見小女孩可憐便把她留在身邊撫養,但老漢的兒子和兒媳婦卻極不理解父親的行為兒媳婦更是想方設法把小花趕走。最終鬧得一家人不和,無奈之下老漢帶著小花單獨搭灶炊米做飯。而小花也非常地懂事,平日里在家不僅干很多家務活,並且與街坊鄰居的關系很好,而最重要的是她有一顆質朴的心,以真誠去對待每一個人。她的真情最終感動了老漢的兒子和兒媳婦,一家人重歸與好。全村的人在村長的帶領下合力幫助這個困難的家庭,資助小花讀書。而在這一天,村長又說出一個隱瞞了三十多年的秘密——老漢的兒子也是老漢撿來的!這一消息震驚了每一個村民。而小花,在這樣一個愛的環境中成長,最終成為村裡的第一個大學生,並在畢業之後回到村裡執教。葉落歸根,她用餘生去報答這個村子,報答每一個村民對她的情誼。
電影的每一個鏡頭都感人至深,每一幕都透露著人間真情,表現著老漢對小花的疼惜,小花對老漢的依戀,老漢對兒子的寬容,村長對村民們的關心。印象最深的是村長的那一句話:「都是吃五穀雜糧長大的,怎麼人就差那麼遠呢?
電影里的鄉村生活,大山裡的風光,醇厚的民風,敦實的農民,一切都與城市裡的生活截然不同 。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中,這是一個物慾急劇膨脹的社會。每個人都在用冷漠武裝著自己。這個世上有太多的人都只為個人的利益考慮,可是不管怎樣人的心底還是有愛的,這種愛心在受到強烈震撼的時候會自然而然地凸現出來。而我們要如何去激發潛藏在人們心底的這種愛心呢?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電影《暖春》就是將一股愛心,一股人們心底最朴質的感情,一種甘願犧牲奉獻、幫助別人的精神化做一陣醉人的春風,溫暖每一個人的心田,也震撼著每一個人的靈魂深處,喚醒每個人心底的愛。讓人與人之間地相處更加地融洽,讓社會更加地溫馨。
我們每一個當代中學生所能做的和必須做的就是像電影里那個勤勞質朴的老農一樣,為需要的人,奉獻自己的力量,進而帶到我們身邊的人們,讓每一個人回歸最真摯的感情世界,讓每一個人釋放心底最真實,最善良的感情,共同建造一個和諧的大家庭,讓融融的春意永遠盪漾在每一個人的心間!
字數多了可以改改 總結下吧精彩的踢出來就是了
有幫助請採納哦!
㈥ 電影《永不放棄》的觀後感
寫作思路:該作文可以先寫電影講了什麼故事,然後寫一下自己從電影中得到的體會,最後聯系現實生活把自己的感悟寫出來。具體如下:
在周二例會上,我們看了一部電影叫《永不放棄》,裡面講了一個橄欖球隊隊員布洛克爬"死亡爬行"的故事,感觸良多!
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認為鼓勵、認同和堅持是完成整個訓練的動力,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教練把球員的眼睛蒙上這一環節。
鼓勵、認同和堅持是球員走下去的動力,但現實中我們往往不是因為缺乏這些因素,而沒有得到成功,而是把在前進的路上太多的困難和艱辛看的太清楚,這些歷歷在目的困難和艱辛,是使我們放棄的元兇。
我們在日常中,遇到困難,都會有人在旁邊鼓勵,或者自己鼓勵自己,但是為什麼我們離成功還那麼遠呢?因為我們把困難和艱辛看得太清楚了,這些障礙就像一座座不可逾越的大山那樣,讓我們望而卻步。
那麼,乾脆把眼睛蒙上,全神貫注地走我們要走的路,不去理會周邊的險阻與困擾,睜開眼時,往往已經超越了應該達成的預期目標!
沒有人喜歡輸,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要有永不放棄的拼搏精神,而這種精神的重點是:蒙上你"聰明"的眼睛,頑強地走下去!
㈦ 2012 電影 觀後感
唯有我們能夠拯救自己
走出影院,冬季夜晚的涼風吹在臉上,猛然間感到了臉上的熱度。影院空調的功能良好,而我血液比往日快速的多的流動,更是身體熱量增加的原因。這熱度,就來自剛剛看完的美國大片《2012》。在近三個小時的時間里,我的呼吸幾乎一直在綳緊。但我的心也一直在激動中感動。
對美國,不是很有好感,因為自己的父輩曾經與美國人在朝鮮戰場血肉相拼,無數中國軍人在那場戰爭中流血,犧牲。也因為從自己青春時期起,就見過太多美國對中國的羞辱。
但這不代表自己對美國的一切都拒絕,如果是美國的優秀的一面。
2012》,就是這樣一部可以代表美國優秀一面的電影。
影片是災難片,這是美國人早就拍的爛熟的一種電影,我也看過別的美國災難大片。但這部片子,確實從內心深處打動了我。
這部片子,幾乎集中了災難片的所有元素,特大地震,超級火山,超級海嘯,毀滅整個人類的大洪水,陸地的下沉與崛起,地球磁場的倒轉,城市的毀滅,無助的人群,可能是我見聞有限,反正能把這么多災難元素集中中在一起的災難大片,記憶中好像沒有,大概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日本電影《日本沉沒》,災難元素的集中度稍可與《2012》相提並論,但也遠遠不及,場面與特效更不能同日而語。看這部影片,你很少能有平靜觀看的時候,眼睛裡隨時都是驚天大災難,所有的思維都在隨著影片故事情節和主人公的命運在轉動。
但這些,只是讓我激動的理由,而不是讓我感動的理由
我的感動,來自於片中的那種人性的光輝。人性,這個詞用於評論電影實在是太多了,多到了泛濫,但我還是要說,這部片子,最讓我感動的,是人性。這種人性,是博大寬廣,是勇於付出,是為了他人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而不是狹隘自我,不是自私自利,不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在《2012》里,我可以看到人類生命和人類文明的脆弱,那麼健美的身軀,那麼精美的建築,那麼溫情的感情,在大自然狂暴的力量面前,顯得如此無力,幾秒鍾,或者幾分鍾,在地震、火山、海嘯、超級洪災面前,都消失的無影無蹤。但我也看見,無論是在什麼樣巨大的自然力量面前,人類,或者說作為人類代表的影片主人公一家,還有那些上到國家領導人下到平民百姓的人,都在災難面前表現出了人類的尊嚴。美國總統在災難註定來臨的時刻,選擇留在美國與自己的人民在一起直到最後時刻,「船長不願丟下正在沉沒的船,這是他高貴的選擇」,影片中那位美國官員對總統的評價,我完全贊成。在超級洪水襲來的最後時刻,那些掌握著方舟外幾萬人命運的全世界各個國家的領導人們,在瑞得里安博士「我們都是人類的一份子,人類的文明就在與互相幫助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如果我們今天放棄他們,那麼即使我們生存下來,我們怎麼去面對自己的孩子,孩子們又怎麼去面對他們的孩子」的激切演說下,一致同意打開方舟大門,無數人歡呼著沖進方舟。那一刻,不管是是什麼人,不管是什麼政治立場,我想,都會在心中刻下一絲溫馨。
而那些普通人,他們為了自己的生存而作出的奮斗和努力,更值得我們投以尊敬的目光。男主角傑克,為了讓自己的一家人得到進入方舟的船票,駕著車瘋狂地跑,從黃石國家公園跑到了拉斯維加斯的機場,在漫天黃石公園火山爆發的巨大煙火中找到沉迷於要和地球共存亡並且快死了都不忘記自己是第一個宣布地球完蛋的那個瘋狂傢伙,又在陷入巨大的裂縫後爬出來追上正在起飛的飛機,經過了飛機原本說要在中國南海迫降最後卻在中國西藏降落的戲劇性經歷,終於在那位好心的中國方舟工作人員天慶的幫助下全家進入了方舟。當傑克在影片最後,終於解除了方舟尾部的機械故障使得方舟順利開動,一家人悲喜交集擁抱在一起的一刻,我想,作為平凡人的傑克,在這樣的巨大災難面前表現出來的同樣巨大的勇氣,應該說不上是為了什麼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即使他的做法恰好做到了這點)。他和瑞得里安博士不同,博士確實是一個全人類共同利益至上的理想主義人物,而傑克,在尋常時期在一個為生活而奔波的小人物,在危險來臨時,他的無比勇敢和智慧,都只是為了自己的親人。但誰能說,即使只是為了自己的親人,他的這一切舉動就不值得我們感動,並且值得我們向他致敬呢?又有誰能說,他的一切舉動,不是博大寬廣、勇於付出和為了他人而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光輝人性呢?
我喜歡傑克,理解傑克,因為我是一個和他一樣的父親,一個和他一樣有著自己孩子的父親。當兒子要和他一起去排除方舟尾部故障時,他不準兒子和自己同去;而當兒子悄悄跟來被他發現後,他所做的是更加努力的做自己的事情,因為他知道,要讓兒子活下來,他已經沒有了別的選擇,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快排除故障,否則,他活不成,兒子也活不成。可以讓自己去死,但絕對不能讓孩子去死。因為,他是孩子,而自己是父親。
這一幕,也出現在俄羅斯人尤里的身上。尤里是商人,渾身充滿著銅臭味。但就是這樣一個人,也不乏令人佩服之處。尤其是那種臨危不亂的風度,頗有「帶頭大哥」的氣質。飛機迫降西藏,幾個人為了是否等待飛行員米沙而在豪華車里爭執不休,眼看著再不將車開出飛機大家全得完蛋,尤里一聲大吼「閉嘴」,壓住所有人,隨後大家將車開出迫降中的飛機,結果雖然飛行員薩沙遇難,但絕大多數人的命卻保住。從事態發展的結果看,尤里的做法雖然對薩沙不公,但卻是正確的,兩害相權取其輕,尤里的當機立斷無可指責。在方舟大門即將關閉,幾萬人將被拋棄的一剎那,看著兩個哭泣的孩子,尤里大吼一聲「跟我來」,帶頭沖擊方舟。當方舟大門打開後,尤里不是自己先進方舟,而是拚命的先把兩個孩子送了進去,最關鍵的時刻,眼看大門即將關上,而自己還有一個孩子卻爬不上門,尤里做出了最後的選擇:他用盡全力,舉著孩子的腳奮力往前跳躍,孩子的手終於抓住了方舟的門板,而尤里的的跳躍之後,腳下就是無邊的懸崖。。。。
還有那位飛行員薩沙,一個英俊硬朗的俄羅斯男人。在飛機迫降的最後時刻,他拒絕了別人要他一起撤離的勸告:「我必須等飛機上所有的人都下了飛機再走」!「那你呢」?「我沒事」!他幾乎是吼著說出了這句話,他也果真做到了。當所有人都撤離飛機後,他駕駛著的飛機,沒能停住,滑下了懸崖。。。。飛機上,有將他的愛人奪去的尤里,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救了飛機上所有的人,包括他的情敵。薩沙,一個俄羅斯男人,真正的男人!當生命即將結束的最後時刻,他的嘴角,應該是帶著一絲微笑吧----自己的愛人吧,還活著。。。。。。
在傑克排除故障,和兒子緊緊擁抱在一起的那一刻,在尤里奮力一躍,將兒子送上方舟的那一刻,我想到了自己的女兒,想到了在自己雙腳骨折的那一天,女兒把自己最喜歡吃的零食帶到醫院,還給我帶來了《讀者》,說,爸爸最喜歡看這本雜志;想到了在自己卧床不起的那幾個月,女兒每天早上起來給自己煮好面條端到床頭;想到了因為受傷後腳冷,女兒端著對她來說太重的一盆熱水給我燙腳的一幕幕。。。。。
在大自然面前,我們都是渺小的。在巨大的自然破壞力前,我們都是無力的,唯一能拯救自己的,除了方舟,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是我們天性中光輝燦爛的人性,是為了親人和朋友不惜付出一切乃至生命的英勇。當我們能夠做到這一切,我們也才能夠拯救自己,我們也才能夠拯救人類和文明。
㈧ 是一個電影觀後感
第一個,亨利·斯莫林斯基他本來是一個工程師,後來辭職去搞高級汽車工程。1973年的時候 他所在公司完成了第一個飛行汽車模型。亨利本來是不需要親自實驗,他只要負責市場推廣。但是1973年9月11日,他與飛行員一起試飛,飛行汽車的機翼脫離汽車,兩人不幸遇害。亨利就是一個死在自己研發的汽車手中的科學家。
第二個,弗蘭茲·瑞切特,是一名法國發明家,出生於奧地利。他本職是裁縫,但他個人很喜歡在業余時間研發飛行傘套裝,飛行傘套裝是設計給飛行員危急時刻逃離機艙的服裝,但這種技術其實在當時不是很成熟,因為飛機在那時候也只是在一個新的發明階段。亨利他自己設計發明了一套飛行傘服裝,用假人實驗成功之後,他信心大增。鼓起了勇氣,在第二次的時候自己親自進行,直接從埃菲爾鐵塔上跳了下去,最後迎接他的只有冰冷而堅硬的地面。他就這樣因為自己發明的飛行傘套裝而摔死,不得不說,他的勇敢真讓人敬佩。
第三個,佩里約,他本來是一名青銅工人,他卻發明了一種叫「無恥公牛」的東西,就是用一個空心的牛,把人關在裡面,在下面用烈火烤,裡面的人受不了便會發出像牛一樣的叫聲。他把這種刑具獻給了一個暴君,暴君直接用他作了實驗。最終他死在了這個空心牛當中。不少網友看到他的下場,表示:真是活該,這裡面還不知道有多少冤魂呢。
作者:飯道
我要舉報
313
微信好友
朋友圈
㈨ 電影堅不可摧觀後感作文450字
堅不可摧 : 一個關於生存、抗爭和救贖的二戰故事
主人公是現在已經92歲高齡的Louis Zamperini(路易·贊貝里尼),美國加利福尼亞義大利移民的第一代後裔,一個曾充滿精力一無是處的小男孩,一位參加1939年柏林奧運會5000米比賽獲取第8名並和希特勒握手的運動員。
一個本應平靜或輝煌的生命,在戰爭的號角下加入了美國空軍。
1941年12月7日—1945年9月2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及其盟軍同日軍在亞洲太平洋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戰爭,也就是著名的太平洋戰爭。作為二戰的主要戰場,這是交戰雙方在全球最廣闊海域的大沖撞,太平洋戰爭以日本偷襲珍珠港為先導,以日本投降結束,參戰國家多達三十七個,涉及人口超過十五億,交戰雙方動員兵力在六千萬以上,歷時三年零幾個月,傷亡和損失難以統計。
駕駛B-24戰斗機在珊瑚海在中途島在和日本零式戰斗機的俯沖交戰中,Louis(路易·贊貝里尼)成長了一名優秀的空軍軍人。然而奇妙的命運沒有任由他在戰場上繼續飛行,而是把他又扔進了一次搜救任務中的墜機事故中。
3名成員傷痕累累地從滿是油污海面爬上救生筏,在一群群鯊魚的追隨下,在烈日乾渴和飢餓的折磨下,在希望和絕望的反復拉鋸中,在海上整整漂浮了47天!
他和菲爾、邁克三個人在海上的一艘救生筏上漂浮,在一個幾乎沒有救生設備的筏子上,他們幾乎每時每刻都處在絕望之中,肉體時時刻刻都在受著沒有食物、沒有水和暴曬或暴雨的煎熬之中,精神上也永遠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得救。而在這種情況下,路易和菲爾的樂觀卻救了他們。他們雖然面對著最困難的境遇,但是他們卻無時無刻不在想著獲救之後的生活,他們從來沒有絕望過,而是直面所有的苦難。Louis(路易·贊貝里尼)和戰友用智慧用堅持用信仰,面對了死亡一次又一次的臨近。一個讓人砰然心動的情節是浩渺無邊海上生活中,3個人形成了一個慣例,就是每天晚上聽louis 詳細地描述記憶中媽媽在廚房用什麼樣的食材如何烹飪熱氣騰騰的食物。就是在這種「幻想中的美食」的支撐下,幾個男人堅持著生吃海鳥海魚肉茹毛飲血的日子。
相比之下,另一個戰友邁克卻和他們不一樣。書中寫到:「盡管面臨同樣的困境,但是他們三人迥異的態度決定了各自不同的命運。路易和菲爾用希望代替恐懼,堅持不懈地設法生存,而每一次的勝利都增加了他們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力量。邁克的畏縮情緒似乎讓他變得不知所措,他越是不願意參與其中,意志就越發薄弱。因此,雖然他的活動量最少,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體能反而衰弱得最快。無論是路易和菲爾的樂觀向上,還是邁克的一蹶不振,其實都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過程。」
原著中這樣寫到:「Louis(路易·贊貝里尼)清晨從夢中醒來,發現世界一片詭異的寧靜,海面平靜到似乎是一片人類可以行走的陸地。沒有一絲風。救生筏大海和世界,如同凝固在了畫中。當遠處的魚跳出海面,他們可以清晰地聽到海水濺起的聲音。一直以來的飢餓,乾渴和對死亡的恐懼,也似乎瞬間從身體中蒸發掉了。那一刻心中留下的只有愉悅,感恩和平靜……」
戰爭是殘酷無情的,作為普通的一個戰士,Louis(路易·贊貝里尼)他們要面對被襲擊、被擊毀、飛機失事、墜機後絕望的漂流等各種死亡的威脅,隨時會失去生命,而對於墜機人員來說,在所有這些可怕的厄運當中,他們最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就是被日軍俘虜,因為日軍在南京的暴行震驚了全世界,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戰俘遭遇也傳到了他們耳朵里,因此在他們看來被俘就是到了地獄的最底層,有一架B-24在日軍上空嚴重損毀,所有機組成員中只有一人選擇跳傘,其他人因為對被俘之後的命運不寒而慄,寧願機毀人亡。然而不幸的是,贊貝里尼就要面對這樣的地獄。
之後非常冗長的部分,就是被日軍俘虜後作為POW(戰俘)所經歷的黑暗而扭曲的獄中生活。期間他先後被輾轉關押在4座日軍戰俘營里,被戰爭扭曲人性的日本人毆打虐待。熬過了身心備受折磨的700多個日日夜夜。主人公經歷又有點像老布希,同時在太平洋戰爭中被日軍機擊落,被救起,只是他沒有老布希幸運,沒有成為戰爭英雄而成了戰俘,從中卻體驗到了常人不能體驗到的人生經歷。
《日內瓦公約》中對戰俘有相關條款規定,但以殘暴著稱的日軍根被沒有執行,在他們看來被抓獲的戰俘完全就是奴隸,日本政府與私人公司簽訂合同將這些人送到工廠、煤礦和碼頭,進行無償勞動,在那裡,戰俘們被迫從事非常艱苦的軍工生產或者物資運輸工作,而且始終有人揮舞著警棍,他們也成為一些變態日軍的泄憤工具。成千上萬的戰俘就是在這樣的工作中一命嗚呼的,而且死前備受折磨。贊貝里尼就是在大森戰俘營,也是一個著名的奴工營,他要面對的是苦役、疾病、飢餓和變態日軍的虐待,然而他堅持下來了,對家人的思念和對生活的嚮往讓他沒有放棄,在異常艱苦的環境中挺了過來,並且在精神受到極度摧殘的情況下,已然憑借堅不可摧的意志調整過來,過上相對正常的生活,並且能夠理性的講述自己的經歷,並且控訴戰爭、呼喚和平。
特別是其中一名叫做bird的獄長,成為Louis後來噩夢中的噩夢。最後bird作為二戰戰犯,逃避警方追蹤隱姓埋名數十年。他的故事在書中也是一個不小的亮點。直到垂垂暮年,bird決定公開身份,並向二戰戰俘道歉。這時Louis已經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他也早在內心把對bird的仇恨融化成了同情和原諒。
二戰結束獲救後,歸來的絕地戰士路易·贊貝里尼深受戰爭陰影糾纏,戰爭過去了,仇恨過不去;生活好起來了,精神卻沒有好轉。生活險些被怨恨摧毀,然而他已然憑著堅不可摧的意志度過了1800多天的救贖之路,終於從戰爭帶來的傷害中走了出來,成為了一個幸福而長壽的老人。 這位94歲高齡的老人傳奇一生,昭示出面對叵測命運堅韌意志的可貴,以及對於殘酷戰爭的血淚控訴。
路易在最終獲救之後,曾有人問他是怎麼挺過來的,他的回答是:如果我知道我會受到那麼多苦難,我會自殺。
這是一句實話。能夠支撐一個人一直走下去的,就是「明天會更好」的一種願望,如果「知道」、或者認為明天會更差,那麼可能會有很多人都會選擇自殺。對於路易來說,在海上的時候他並不需要自殺,因為那時對於他來說,「死亡是最不需要著急的事」,他隨時都面臨著死亡的威脅。但是到了日軍的戰俘營里,卻並不是這么回事了。路易每天遭受著毒打,身體和心靈全都受到巨大的考驗,而且永無天日。在海上漂浮如果不死,肯定有到岸的一天,可是在日軍戰俘營,他唯一能夠盼望的就是勝利,可是如果勝利,他們又很可能遭到日軍的屠殺。路易日復一日地遭受痛毆,對於他來說,活到明天就意味著還要多挨一天的打,活到下周就意味著多受七天的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