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灣原住民賽德克族人反日壓迫抗爭的呈現,使《賽德克·巴萊》成為了一部反映弱小民族戰爭的史詩之作,電影真正以極為客觀的角度再現了原住民們對自由的追尋和信仰尊嚴的堅守,從影史上來看及少有一部電影能真正站在原住民的角度去再現一個民族的悲情,以卵擊石的「霧都事件」是賽德克人為了自由與守護最後的吶喊,在那至美如畫的山川河流里,當無數美好變成血流成河的屠虐,野蠻與文明的沉思,令人所見文化入侵的奴役遠比侵佔土地更為可怕,一個民族永遠不能缺失自身的傳承。——夢里詩書
❷ 觀《賽德克。巴萊》有感450字
去賽德克巴萊吧精品區逛逛吧 能給你很多啟發 不過話說回來 這真的是一部好電影 何不自己用心體會體會呢
❸ 觀賽德克 巴萊有感 1500論文
今天是8月15日,也是法西斯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日子,中國軍民經過艱苦卓絕的8年抗戰,付出了重大的民族犧牲,終於取得了輝煌勝利。撫今追昔,我想起了一部近年來台灣藝術家拍攝的抗日影片《賽德克·巴萊 》,這是根據歷史拍攝的,很有特色,表現了台灣人民面對日寇侵略英勇抗戰的歷史情境。
影片的男主角、義軍領袖莫那魯道有一句經典的台詞:「如果你們的文明是讓我們卑躬屈膝,那麼我就讓你們見識野蠻的驕傲」。日本侵略者想用所謂「文明」來感化台灣人民,結果遭遇了賽德克人反抗的「驕傲」。
日軍佔領台灣,原來的山林被砍伐,礦藏被開采運往日本;男人不允許再狩獵為生,強迫去幫日本人扛木頭,並且不能使用借力的工具;女人不允許再靠原始的編制為生,強迫給日本人當傭人;還開辦日語學校進行奴化教育……這就是侵略者所謂的文明!
筆者以為,這不但是一部戰爭影片,而是關於靈魂與信仰電影,也是一部關於征服與反抗的悲情詩史。它展現的東西,比較多元、復雜。而影片的亮點,就是賽德克族的圖騰文化,他們相信唯有雙手染血的戰士才有資格踏上彩虹橋(意即天國)。
影片表現賽德克族的野蠻,並不隱晦,開篇莫那魯道砍下其他部族超過一千人的頭顱,整整兩大麻袋,都是他親手砍下來的,這是他們成為戰士的標志,是他們不滅的精神信仰。當然,這是不同部落之間的廝殺,而一旦日本殖民者踏上了寶島,莫那魯道鋒利的刀刃就轉向了民族的敵人。
賽德克族人從小尚武,他們砍頭是很具有爆發力的,這是他們在長期部族斗爭中形成的強悍的戰鬥力。影片中有多次表現他們砍殺日軍,很經典的畫面,都是兩個招式:首先一刀,隔開日軍上了刺刀的步槍,然後順勢一刀下去,一個人頭就完美地滾落在地了,從不拖泥帶水,伴隨著哀傷的音樂以及張力的殺戮,極富韻律美感和視覺沖擊力。當然,從物理學角度看,長彎刀砍殺敵人的功效最符合力學原理。
賽德克族有他們祖輩留下來的獵場,有靈魂的歸宿「彩虹橋」,有他們的圖騰和成人禮,有他們的舞蹈,歌聲,這是個彪悍的民族,其文化的顯著特色便是武器,武器意味著殺戮,當殺戮成為一個民族的原始基因之時,外敵征服它便是很愚蠢的了。
野蠻的賽德克不僅對敵人野蠻,對自己族人也很冷酷,這凸顯了他們是一個篤信靈魂的部族。男人們去打仗,女人和小孩為了不拖累族人,為了留下更多的糧食,選擇集體上吊,成了自在的遊魂,日本神社、彩虹橋都不屬於他們的歸宿。
賽德克人的精神家園是「彩虹橋」,所以他們有自己的靈魂。日本侵略者要賽德克人放棄自己的靈魂,去擁護日本天皇,去擁護大日本帝國,這無疑是對他們尊嚴最大的褻瀆。
關於在那場運動會上的對日本人的殺戮,不能否定為完全是負面的東西,我相信這是賽德克族與日本殖民者長期以來的尖銳矛盾形成的,因此他們對所有的日本人都憎恨,這種憎恨是發自內心的原始憎恨,不能用國際戰爭中的規則約定這種行為。
退一萬步講,即使是工業化文明也要給原始居民留下可生存的空間,這些人能生存也是大自然的眷顧,文明工業化的腳步造就了很多東西也摧毀了很多珍貴的東西,包括人性。
影片也著力刻畫了日本殖民者的形象,警察頭子小島源治就是個典型。他表面上似乎對原住民很友善,實際是日本殖民政策的總代表,他有著深藏在骨子裡的邪惡,偏偏又懂得謀略。在霧社暴動中,他不但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更是挑動中國人殺中國人,成功鼓動道澤人對抗莫那魯道。
有一場戲,表現了小島源治面對即將暴動的道澤部族,面對無數把即將復仇的彎刀,他突然向地上一跪,把外套一脫,把上衣領子撕開,色厲內荏地大喊:「你們想干什麼?你們想想我平時對你們怎麼樣?殺了我吧!同歸於盡吧!我們有飛機大炮,你們有嗎?莫那魯道在上次狩獵時是怎麼羞辱你們部落的?難道你們忘了嗎?誰是你們的敵人,難道你們不想報仇嗎?」好一番威逼利誘、挑撥離間的言辭!
「堡壘是從內部被攻破的。」小島源治的自我表演,恰恰打中了道澤部落的要害!正是由於日本侵略者的挑撥離間,威逼利誘,挑起了不同部落之間的爭斗,有效地分化瓦解了台灣人民的力量,最後導致了霧社起義的失敗。其實,某些中國人的不團結、貪婪和自私,正是日本侵略者加以利用的制勝法寶。打敗中國人的不是日本人,而正是中國人自己。
影片極力打造了賽德克族的浴血抗戰,尤其是正麵塑造了義軍領袖莫那魯道的英雄形象,面對日寇,舉起彎刀,那種壓倒一切敵人的英雄氣概,充滿了正能量。也表現了廣大台胞的民族氣節,他們殺出了中國人的骨氣、血氣和志氣,他們是為靈魂而戰的熱血英雄!
❹ 《桃姐》與《賽德克.巴萊》觀後感
[《桃姐》與《賽德克.巴萊》觀後感]《桃姐》與《賽德克.巴萊》觀後感 《桃姐》很好看,有血有肉,真實而感人,《桃姐》與《賽德克.巴萊》觀後感。葉德嫻演技沒話說,各種細節,各種表情,比如羅傑首次承認桃姐為干媽,比如從老人院回家的那一段。完全看不出來是在演戲,簡直會以為葉德嫻就是桃姐,就是那位為羅傑家真誠服務60年,對生活品質有嚴格要求的中風老人。劉德華表現也不錯,也許是跟葉德嫻搭台提高了他的水平,也許是他本來就投入了十二分的誠意,至少對得起搭檔。最後還要贊一贊許鞍華,在導演的把握下,電影流暢、自然、收放自如,雖無劇烈的戲劇沖突,卻能撥動觀眾心中的某根弦。 《賽德克.巴萊》我看的應該是港版,253分鍾。電影對賽德克族的描寫基本算成功,能感受得到這個種族的特殊信仰,以及由這個信仰所帶來的血性;後來出現的與現代文明的沖突與思考,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觀後感《《桃姐》與《賽德克.巴萊》觀後感》。但是在金馬獎最佳影片的光環之下,還是與我的心裡預期有落差。在情節上,片中不少轉折過於突然,缺乏過渡和鋪墊。比如鐵木瓦力斯,作為最主要的親日部落,就沒有交代其轉變過程,這與全片反復強調的信仰不符;再比如莫那魯道長達三十年的隱忍期,僅僅是\"連續幾十年買火柴\"這樣一個短短的鏡頭。下集《彩虹橋》的戰斗場面確實火爆,但缺乏對戰爭進程的交代,觀眾沒法理解每一場戰斗之後雙方戰鬥力的變化,因此莫那魯道下令可自由選擇投降或自殺時,多少有點莫名其妙。戰爭戲的另一個問題是部分情節真實性經不起推敲,比如巴萬端著機槍到處掃射,擊斃日軍無數,太假了,明顯落入了港式槍戰的俗套。還有一點就是對\"霧社事件\"的整體觀點,導演試圖表達了各種不同的角度,有部分仗勢欺人的日本人,有日本人和華人的地位差異,有賽德克族不甘受辱的血性,還有野蠻種族對文明的嚮往。但是對文明的嚮往和部分較友好的日本人,在日本人和華人地位差異面前,又顯得缺少說服力。而整個電影反復強調的又是賽德克人的信仰和\"血祭\"的傳統,因此其他就顯得凌亂了。吐槽了這么多,最後一想,也許是華人電影界還是缺乏對這種史詩大片的把握能力吧! 把《賽德克.巴萊》與桃姐放在一起相比,我還是認為《桃姐》成就更高,無論影片的整體情節,還是演員的表演,又或者是電影所傳達的價值觀,無一不在《賽德克.巴萊》之上。《賽德克.巴萊》之所以在金馬獎擊敗了《桃姐》,也許有本土電影或對原住民的感情因素。
❺ 賽德克·巴萊的影片評價
韓寒:這是一部絕對值得去電影院看的電影。不用思考所謂的文化,殖民,隔閡,族群,只需要看見男性應該如何去戰斗。
李冰冰:信仰、圖騰、民族驕傲、豐滿的靈魂……這些久違詞語突然闖入,讓我猝不及防,淚流滿面。 《賽德克-巴萊》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史詩電影。它基於史實所展開的創作,沒有刻意地升華與迎合,只有赤裸地展示和呈現。它所詮釋的命題,不但屬於曾經的台灣原住民,也屬於整個人類,在華語電影整體傾向於頹廢、萎靡的創作狀態時,它幾乎是以驕傲的姿態,宣告電影精神不死,捍衛著華語電影在好萊塢、日韓電影面前的尊嚴。 (鳳凰網)
賽德克·巴萊是對勇者的稱謂,影片也確實著力表現一種不畏壓迫的英雄主義和民族主義。看這部影片,不但震撼於戰斗場面之激烈和原住民性格之剛烈,更能從內心深處體味到堅毅、勇猛、寧死不屈的精神。走出影院,硝煙很快散盡,但這種源自精神的感動卻能駐扎很久。(網易娛樂)
鮮血、殘肢、斷頭,伴隨著美到讓人難以呼吸的山川河流,這樣的鏡頭下,也就適合伴奏著關於先祖訓誡的畫外音,這也讓《賽德克·巴萊》些許具備了一點點泰倫斯.馬利克在《細細的紅線》中的詩性氣質。可這些畫外音也實在有點不加節制,連帶被剪去的情節,一道讓復仇的由來缺乏動機。但是,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弱小民族的抗爭故事,永遠是不必多費筆墨去解釋的。(騰訊網)
❻ 《賽德克巴萊》的讀後感
為了落下的太陽旗和為了升起的彩虹橋 ——電影《賽德克巴萊》感悟
如果你們的文明是叫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帶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 。
關於《賽德克巴萊》,或許是我今年看到的最好的電影,似乎必須留下些什麼,看完了長達四個半小時的上下兩集,我深深的被震撼,我甚至懷疑還會有這樣的華人導演拍出這樣偉大的電影。我在微博上寫下:「賽德克巴萊,是一部非常好看的電影,在我們不了解自己這邊的歷史和文明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一部電影了解對岸的文明和歷史,這或許就是電影的價值,藝術的存在價值!」看過很多的電影,這一部電影我被深深地震撼,不管是哪方面,我都覺得他完美無缺。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在的影評里給這部電影打了五顆星,滿分的評價。在網路里重新看了一遍這部電影的所有詞條,第一次認真的對待一部電影,第一次慎重的寫下一部電影的感受,今天耗費了一天的時間看完了長達四個小時的《賽德克巴萊》源於心中的這份腫脹似乎不吐不快,更是源於在今天這樣一個令人悲傷的日子裡,我們更多的人對於歷史的冷漠,對於生命信仰的冷漠,讓我有了更多的感觸。
❼ 電影塞德克巴萊觀後感(下)
[電影塞德克巴萊觀後感(下)]走出了電影院卻有更沉重的東西壓住了我的心!回盪久久的是動人心弦、不亢不卑的配樂,聆聽那些唱出觸動心靈的歌聲,彷佛更能認識不在課本上的「莫那魯道」、「鐵木瓦力斯」、「巴萬」、莫那魯道的兒女、部落里的婦孺……等,一直不斷的思考著,他們所祈求的究竟是哪一種的生活方式,電影塞德克巴萊觀後感(下)。 而在「彩虹橋」當中又更加的凸顯出「賽德克族不朽的精神」,「信仰著且榮耀」祖靈,所以電影開始的前20分鍾便讓人紅了眼眶,賽德克族偉大的女性以她們的方式,成全了賽德克族的男性「壯烈的精神」,有些後果是戰爭一開始,就必須承擔的,而且不管你想不想,人生中總有件事逼著你一夜長大,部落里的小孩想反抗的心很強烈,但到此刻才終認清戰斗所帶來的「滅族」矛盾,觀後感《電影塞德克巴萊觀後感(下)》。 頭目說:「日本人比濁水溪的石頭還多,比森林的樹葉還繁密,可是我反抗的決心比奇萊山還要堅定」,殺戮的場景越來越多,卻也適時的以獨特的幽默減緩民眾的感覺,300位的戰士讓日本軍方頭疼,迫使他們用更殘忍的方式來對待賽德克族,男女老少皆不放過,甚至分裂族群,但是後來刻劃人內心的情感稍顯不足,除了感受主要角色的無奈,更多立場上的轉折似乎沒有交代的太清楚;而在賽德克族所仰望的「彩虹橋」上,看著同伴們的逝去、不斷減少的勇士、選擇「投降?奮戰?自殺?」,在人人都會遇到的人生抉擇點,彷佛只剩虛幻,但是我覺得背負傳承後代責任活下來的人一定更痛苦,前方只剩下未知的艱辛。 看完上、下整部電影中,我仍然十分佩服魏德聖導演,太多的堅持是需要努力的,尤其是沒有人看好你的時候,不能被質疑的聲浪打倒,對自我更不能懷疑,也像是莫那魯道,還有真正的「賽德克巴萊」,決定了就必須奮不顧身,只有不斷的前進,那在微小的精神理念,一定會被看見的! 〔電影塞德克巴萊觀後感(下)〕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❽ 賽德克巴萊的影評,不要內容介紹的,要感想
感想為主的文章叫做觀後感,影評一般都是以客觀分析為主,這里給你一份我個人非常喜歡的影評吧~
轉自豆瓣,在此註明作者和原帖地址
作者:思考的貓 原帖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456126/
==========================割==================
《焦灼的文明》
魏德聖在接受《看歷史》采訪時,談到為什麼選擇了「霧社事件」這段歷史,一大原因就是在當時發生這樣的事件是有些「反常」的。正如片中所述,台灣抵抗日本人最激烈的戰斗發生在「馬關條約」後,日本人剛登島的幾年,當地幾乎被拋棄的漢人與原住民盡管可能出於不同的原因,但是都與日本人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影片對莫那青年時代的刻畫在影片中其實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現了莫那的成長和性格,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表現了當地部落的文化和信仰,也為影片的風格和立場打下了基調:即並無刻意的稱頌或貶低。可以看到,影片在表現那段歷史上並未一上來就將莫那塑造成神武的英雄色彩,也沒可以歌頌什麼可歌可泣的事跡,它一上來從莫那打獵,到與其它部落戰斗,直到部落婚禮歡慶,又到他被在唇下打上勇士的烙印,一個當地文化的生態和信仰自然展現。這是一個處於「野蠻」階段的民族,他們頌揚英雄,對土地有很強的依戀和邊界感,敵人的頭顱是他們的驕傲,渴望以自己戰斗的血祭鋪就走向彩虹橋之路。這個表現很客觀,那種原生態的殺戮,嗜血感與此前很多此類表現文化沖突的「史詩電影」有很大不同,原本你以為這片會表現賽德克人抵抗日本人的可歌可泣事跡,沒想到上來就是這么多「負面」的東西,包括莫那年輕時候的沖動、莽撞,甚至嗜殺。但是,魏德聖又巧妙的將視角放在賽德克人的角度上,去做一種「糾偏」和平衡,因為在現今文明下的我們看來,這種部落間在商品交易過程中為了些宿怨和斗氣,就打打殺殺的舉動實在落後和殘忍,這是一種現代文明自然的居高臨下的態度。而魏德聖的視角卻從賽德克人生活過程,讓你了解他們為什麼這么做,在當時有怎樣的理由,給出更多當時的情況,讓觀眾再去判斷。可以說,「霧社事件」之前青年莫那階段,這部影片的出眾之處就已經展現,而莫那的形象也栩栩如生,讓你可以在後面體會一個不羈靈魂被壓抑數十年後爆發的緣起。
而「霧社事件」的「反常」之處在於,它發生於一個宏觀上,當地人與日本人關系緩和的階段,最激烈的沖突已經過去,正如影片跳過幾十年後,兩個日本官員看著建立了學校、郵局等文化設施的小鎮,對「教化」成績的滿意笑容。《賽德克•巴萊》最成功的一點便是在上部對這種背景下,個人身份的焦灼感表現。莫那已經成為一個看上去桀驁之心收斂,理性的與日方博弈談判,維護部族利益的長者。但是,盡管當時的台灣已經處於表明的文明化階段,但是原住民和外來者的在地位、文化上的矛盾依然存在,莫那常常要面對巴萬關於為什麼他因為優秀反倒被日本教師責罵的困惑。而這種身份的焦灼更深的表現在被認為是「教化」突出成績的花崗兄弟身上,而花崗一郎的表現尤其突出,作為比日本同僚更優秀的他,卻依然承受著職業上不公正的待遇,被當作展品一般被日本人作為殖民教育的成就指指點點。他要身負管理責任為日本人做事,管理自己的族人,同時又常常被自己的族人嘲諷,不恥,從一個個這種矛盾的場景到演員出色的表演,都讓觀眾可以代入的體會到,一個姓氏日本化的賽德克人內心的痛苦。他知道表明繁榮下的危機,他知道莫那內心潛藏的殺氣,他知道自己同胞反抗的結局,他更知道自己在族人與日本家人間矛盾將帶給自己怎樣的命運。莫那和花崗一郎在山谷溪流邊的一段對話,可謂文明沖突的經典橋段,花崗一郎不解(或者說其實理解,但是為了說服莫那故作不解)的問著莫那,如今的生活有什麼不好,大家依然維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現代化的設施,孩子可以接受現代化的教育,而面對的又是莫那「被出訪」日本時深刻體會的強大的武裝力量。莫那的回答可切中要害,面對所謂的現代化,一句「正是提醒著我們自己的貧窮」可謂振聾發聵,將征服者角度所謂的「教化」優越感直接剖析開來。
外表的和睦常常掩蓋著內在的矛盾,畢竟,莫那他們面對的現代化沖擊並不是以可口可樂這樣的商業化方式為載體的,他們直接面對的是槍炮與征服,間接面對的是歧視與不公。莫那處於一個尷尬的結點,他身上有著上一代人的傳統,又直接面對現代化的征服,他為傳統被破壞,獵場被奪去感到屈辱,與後來直接接觸現代化的人不同,他是有「歷史負擔」的人。而對於日本人何嘗不是,他們是有徵服者和文明者的「心理負擔」的人,內在的優越感油然而生,只是有的人彬彬有禮,與當地人有好相處;有的人粗暴暴力,與當地人勢同水火,性格和人品的差異與這種優越感結合,在文化沖突背景下,最終製造了嚴重的沖突。所以,那個無禮的「派出所」官員只是一個火星,他引爆的是一個積聚了太多火葯的火葯桶,一如莫那通過火柴頭積攢的火葯,每次一點點,長時間後,已經足以造成巨大的破壞力。這種破壞力甚至已經近乎失控,以現代文明觀點看,「霧社事件」中,莫那帶領族人的表現可謂一種濫殺無辜的屠殺,而巴萬帶著一幫孩子把一群婦孺捅死的場面更是令人咋舌。魏德聖就是這樣,不迴避現實,他告訴你賽德克人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但是又不刻意美化,比如只是表現賽德克人與軍方的戰斗,他表現的是,一場以征服為開端,相互歧見不斷加深的文明沖突將會製造多麼嚴重的惡性循環,並爆發多麼雙輸的可怕慘劇。這場慘劇震撼人心,卻不是終點,引發的是更大的悲劇,賽德克人走向了不歸路,日本人堅定了對其「野蠻人」定位,最典型的是曾經與當地人友好相處的日本軍官,也因為喪妻之恨,走向另一個極端。而「以夷制夷」的思路,讓當地部族間的矛盾以更激烈的形式爆發,但是這一系列悲劇的起點很難說是從「霧社事件」起,還是自青年莫那喪父,屈辱的被征服的一刻開始。
就《賽德克•巴萊》兩部來說,我更喜歡上部,而到了下部,魏德聖在保持其旁觀者視角略帶賽德克偏向立場之餘,也犯了些為悲壯而悲壯的問題。賽德克族在頑強抗擊沒錯,但是如不死聖鬥士般就誇張了,而且表現的戰斗場次過多,感覺有些橋段完全可以省略,突出兩三場大戰即可。當然,這些不足也是相對而言,在下部,我們依然可以體會一種身臨其境的殘酷,賽德克族女人自願尋死以便戰士有足夠糧食戰斗的場面讓我想起了日本電影《楢山節考》,從今天的角度你感覺費解,但是這也是那時的一種文明表現。是的,魏德聖保持著自己的立場,我很不解有人看了《賽德克•巴萊》後,指責這片歌頌嗜血野蠻,有這種「歌頌」的方式嗎?拚命表現英雄「陰暗」的一面?整部影片讓人感受的更多是文明的創傷,個體的悲劇,賽德克人以自己當時文明的表達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憤怒和抗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魏德聖將之展現給觀眾,看到那些人,那些事。也因為這種表達方式,也註定了其影片在大陸地區票房的尷尬,這邊影片足夠優秀,但是這種非傳統英雄主義表達的方式在市場宣傳上有些尷尬,而魏德聖嚴肅的歷史觀呈現又讓影片價值觀與觀眾的認識有些不對路,於是,大陸觀眾既難以對那段歷史產生代入感,又沒有傳統英雄撩動熱血,加之一些如兩岸、中日間歷史認識和表達方式的不同,註定了其票房在台灣以外的萎靡。盡管有一批影人為止呼喊,但是顯然收效甚微,魏德聖選擇了這樣的電影語言,也需要坦然面對一些尷尬的爭議和商業挫折,不過,當影片結束時,字幕打出「天使•巴萊」之時,多少也可以感到為這部電影工作的人們的欣慰,魏德聖醞釀十二年,有一部誠意足夠佳作刻在自己履歷表上,足矣。
❾ 賽德克巴萊日本人看了什麼感想
《賽德克巴萊》觀後感
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帶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題記
初涉《賽德克巴萊》,較之其他大片,叩擊我眼簾的那一幀幀畫面,褪掉了奢靡的包裝、洗盡浮華,如清醇的輕羽梳理著我心房的雜草。
同樣的抗日,同樣的民族守護,它沒有《金陵十三釵》中日軍擢發莫數的罪行,連激起人們不由自主的泣數行下也寥寥無幾,更沒有《舉起手來》中塑造的一個個呆童拙夫、愚昧無知的日本人,無法讓我們語笑喧闐。它如一泓清泉慢慢的流泄,敘述著那個民族的興盛、衰敗與落寞,還原了一個歷史!這部耗時十二年的史詩巨著,無可厚非是家園守護影片中的饕餮大餐。
賽德克巴萊,是野蠻的。血腥並不是野蠻的完整詮釋,它滋養著強者的驕傲!
帷幕拉開,展示在我們眼前的是一群落後的野蠻人。他們的野蠻,在於總是光著腳丫、喝著生血、吃著生肉;在於使用著最原始的物物交換;在於中國大陸紅磚綠瓦幾千年後,他們仍住在原始的茅草屋中。賽德克巴萊,是有霸氣的。霸氣如同鑄牢靈魂和民族燃燒的火葯……
馬赫坡的首領莫那?魯道如同敢於用自己的力量搶奪獵物,威懾族人只能尾隨於他。
當部落沒落二十餘載,獵場已名存實亡,但所有人卻都不屈服於做二等公民。莫那?魯道率領三百勇士抵抗幾千大軍,用最原始的武器對抗擁有先進的槍支炮彈、飛機坦克,逼得日軍動用慘絕人寰的糜爛性炮彈。那明知不可為而強為之的勁頭怎一個「霸氣」了得?
掩卷沉思,古有侯蒙 「當風輕借力,一舉入高空」的霸氣,今有溫總理「吾身雖瘦,必肥天下」的壯志;然如今青年人的霸氣已魂歸何處?生活在這般「花花草草由人願,生生死死隨人願」的世界,一群群如墮煙海的青年卻用享樂詮釋著生存的必要。當「拼爹時代」的到來,富二代掏空家產犯下一切強盜行徑;當身邊人覺得「扶持經濟,重振國家」是一句具有喜感的台詞;當「偽娘」的出現到理所當然,難道不是對「青年」、對「國之棟梁」的諷刺嗎?
賽德克巴萊,是隱忍的。沒有蓄勢的隱忍,是一個不完整的民族…彷彿卧薪嘗膽就在眼前……
做一個決定並不難,難的是付諸行動。莫那?魯道用二十年來攢火葯,用自己的權威斥責族人,向日軍委曲求全。他的隱忍在於決不吹毛數睫,不會在羽翼未豐時蚍蜉撼大樹,而如同一座火山慢慢積聚,伺機而動,用最強勁的爆發進行絕地反擊。全劇的主旋律在此升華,於亂世,盲目反抗所付出的代價無非功敗垂成。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而二十年的隱忍,始終牢記自己最初的目標並為之奮斗,只因為他們的生命是用祖先的血換來的,他們也要帶著子孫一起染紅戰衣!
作為開啟成功殿堂的鑰匙,勾踐卧薪嘗膽,韓信忍胯下之辱,孫臏裝瘋賣傻。如含苞的花蕾,需痛苦的綻放才能臻於絢爛!人生不會萬事遂願,雖然未來很飄渺,但只要拆除心中的樊籬,有所希冀。隱忍、蓄勢等待,天必不負!賽德克巴萊,是驕傲的!
全片自始至終都滲漏著難以言狀的驕傲。當一個「卸下野蠻人的裝扮」、想用文明人的准則約束自己的「族人」,告訴莫那?魯道關於日本的文明,企圖勸他繼續忍下去時,他那句氣貫長虹的話語--「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帶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讓我醍醐灌頂,明白了賽德克巴萊可以輸去身體,但是一定要贏得靈魂!
「拿生命來換圖騰,那拿什麼來換回那些年輕的生命?」「驕傲!」兩個頭目之間的對話碰撞出了兩個擲地有聲的字眼!那是屬於一個名族的驕傲,那是一種為了自己生存的驕傲。戰斗前夕,男人為了守護自己的部落,自己的獵場,願意用自己的生命作為代價!而女人,雖是歷史以來的弱勢群體,但她們卻寧願貢獻出最後一粒糧食,支持男人沖鋒陷陣。那集體上吊的一幕更是讓我對他們的圖騰精神有了全新的認識。他們要到達彩虹橋的那一邊,成就賽德克巴萊!最後整個部落沒有一個人投降,他們的思想中只有兩個選擇:上陣殺敵、或者自盡!
那是一個怎樣的民族?「三百名戰士抵擋幾千大軍,非戰死即自盡……為何我會在這遙遠的台灣山地見到我們已經消失百年的武士精神?」鐮田彌彥最終不得不喟嘆那份驕傲,而這驕傲告訴我的是彩虹橋那邊的永恆!
難以置信高山陡澗處會有這般傲骨嶙峋的靈魂,難以置信歷史洪荒中會有這般滄桑的民族,難以置信驕傲這雄渾的白光竟能折射出了這般遒勁的彩虹!
細數當下,驕傲是非主流的自拍?是男女不分的哈韓裝?還是五彩繽紛的爆炸頭?過去的,已化為春秋竹卷;未來的,仍在天書之上。收起曾經的迷茫,減少未來的憧憬,把握這一刻,擺脫「溫一壺陽光下酒」的柔腸,用「幾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的氣概承諾:祖國的未來我們扛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