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白鳥朝鳳》觀後感400字左右,急需
電影《百鳥朝鳳》說的是傳統手藝吹嗩吶傳承的故事,今天看完,寫寫感想。
1,這是一部註定不賣座的電影,它缺少了吸引眼球的噱頭,缺少激情碰撞的場景,一個電影院一天就安排一兩個場次,它,可能不適合在電影院中用銀幕表達,在燈光下捧著紙書細品應該是它更合適的欣賞形式。
2,一個擁有嗩吶匠夢想但無法實現的父親,把嗩吶匠的夢全寄託在了孩子身上,這段讓我莫名想起來前幾天看過的《無聲告白》這本書,只不過游天鳴比莉迪亞幸運而已。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走上自己喜歡的人生道路,希望所有的父母真是按照孩子的特點去助力他們的人生。
3,焦三爺的德藝雙馨、師娘的勤勉慈善皆令我欽佩。一對老實樸素又有傲骨的鄉下老人,有自己的生活准則和標准,以德品人,以德律己。嗩吶匠,在別人眼中只是一段可有可無的背景音樂,而在他們眼中,那是一生的驕傲和守候,值得用鮮血乃至生命去捍衛。這,可能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最缺乏的匠人精神吧。還好,他們有了游天鳴去傳承這份精神。
洋樂隊慢慢搶了嗩吶班的飯碗,大家舉步維艱。從坐太師椅到沒了拜師禮,再到另謀生路打工斷指的、打工肺癆的,在悲情背後其實是一個普世性的沉重問題:傳統的如何與時俱進?何為時,如何進?時,就是時代的車輪帶動的大勢,代表著生產力的進步,代表著思想的進步,代表著生活習慣的變化。隨著信息的流動越來越順暢,任何行業任何角色都被引入了競爭,今天是洋樂隊,明天就是錄音機,後天就是在線音樂,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那麼如何進呢?有時候,有些老物件就會慢慢沉澱在歷史長河裡吧,這就是事實,因為它生長的土壤已經變了(紅白喜事的形式已經徹底變化了)。如果說轉機,那就是用這份「德」,守住這份「藝」,換塊土壤(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好,民俗民樂也罷)再去慢慢發芽吧。
5,總體而言,這是洗滌內心的一部片子,當我們習慣在喧鬧的街市中大步急奔,當我們習慣在快餐式和碎片式文化中汲取信息,偶爾停下來,想想為什麼也是好的。
❷ 百鳥朝鳳聽後感400字,好的給100積分
《百鳥朝鳳》是一首在山東、安徽、河南、河北等地廣為流傳的民間樂曲。樂曲充分發揮了嗩吶的樂器表現功能,模仿許多類飛鳥鳴禽的叫聲,活波粗曠,歡快爽朗,逼真動人。整個樂曲的吹奏較自由,常有即興發揮,各家所奏結構都不盡相同,但大體以循環結構為原則。其音樂分為旋律部分(主部)和模仿鳴叫聲部分(插部)兩種。旋律部分為徵調式,由北方民歌旋律音調特點,模仿部分是學習各種鳥叫,穿插其間。最後有一段結束音樂,稱為謝板。它的熱情歡快的旋律與百鳥和鳴之聲,表現了生氣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全曲共分段,是一首循環體結構的樂曲。
(1)山雀啼曉。樂曲開始是一段散板。在嗩吶奏出清新、悠揚的樂句之後,隨即模仿鳥叫聲,由伴奏樂器笛子與之相對答呼應,互相競賽,展現出山雀啼曉的意境。
(2)春回大地。這是一段具有濃郁鄉土氣息和北方民間音樂粗獷、爽朗風格的曲調,優美而流暢。這段音樂的特點是造成一種歡樂的情緒和變化多端的氣氛,為下一段落模擬音調的出現提供了心理上的准備。
(3)鶯歌燕舞。嗩吶自由地模擬各種鳥叫聲,伴奏聲部以舒展的節奏和優美如歌的旋律作陪襯,加強了音樂性。
(4)林間嬉戲。短句替代前面悠長的樂句,音樂顯得活躍起來,猶如人們在山林中嬉戲的歡快情景。
(5)百鳥朝鳳。這是第次出現的模擬各種禽鳥的叫聲,充分發揮了嗩吶所特有的演奏技巧,惟妙惟肖地表現了百鳥爭鳴的情景。
(6)歡樂歌舞。隨著速度的轉快,樂曲的情緒不斷向前推進。當樂隊戛然停止之後,嗩吶出人意料地用花舌音發出蟬鳴聲,非常真切喜人。特別有趣的是模擬蟬被捉住時,發出的陣陣掙扎聲和最後長鳴一聲遠飛而去的一段,繪聲繪色,充滿了歡快熱烈的氣氛。
(7)鳳凰展翅。隨著樂曲速度的加快和短小音型的反復推講,音樂進入了高潮,之後又出現了嗩吶的華彩段,它使得歡騰的情緒達到極點。
(8)並翅凌空。這是高潮段落的繼續,音樂情緒越加熱烈,再次出現百鳥齊鳴的場面。最後以一個短小的尾聲結束全曲。
這次順便介紹一下樂器:嗩吶
嗩吶(也叫喇叭)
結構組成:
在一椎形木管上開八個音孔前七後一,木管上端裝一細銅管,銅管上端安裝一個葦制哨子,為演奏者吹奏所用;木管下端承接一個銅制喇叭口。
樂器特色:
屬於木管樂器族內的吹孔簧鳴樂器類,嗩吶葦制哨子的結構與西洋樂器雙簧管的吹口相似,均為雙簧樂器,但嗩吶的簧片較薄。音色高亢、明亮,極強的感染力,無論用於表現自然事物或者人類的喜怒哀樂,都有其獨到之處。嗩吶是一種歷史久遠的中國傳統民族樂器,自明代起已廣泛流行於民間。有些民間藝人不但能用嗩吶演奏出輕巧的顫音、倚音和滑音,而且能用嗩吶模仿出簫的柔美音色來。 用一個上午的時間把《百鳥朝鳳》這篇文章讀好後,頓覺得原來從隨著文字的行里之間的那種浮躁現在就有了答案了,最後一句「那個乞丐在夜色下吹奏的就是純正的《百鳥朝鳳》」。
一個時代的開啟,一種事物的新生,有著發展就必然有更替。因為吹嗩吶的時代背景,主人公艱辛的求學之路,到學成風光之旅,無不把嗩吶的得意描寫得淋漓盡致,當中一直有一個人的出現,時隱時現的,把吹嗩吶在時代中的那種受人尊敬,得到推崇的境遇,不顯山不露水的敘述出來,通過他的脾氣,一言一行,與族人的相處以及談話內容,把其重要性和地位烘托如同文章中的那句「把嗩吶舉起,那銅面里就有著一個窩在裡面的熟太陽」,如此飽滿,相當自信。
時間在推移,事物在發展。在嗩吶和樂隊的對立上, 主人公的認識,從不解到理解,從受到沖擊到放棄行當,以至於在有一天需要吹奏《百鳥朝鳳》時,竟然忘記了曲子,所有人都笑了,只有他的師傅哭了,一個從十一歲就帶他的師傅,寄希望於他身上的老人,生氣地把代表一代幫主地位的嗩吶折斷了,這也意味著傳統在面對新生事物時,由於自身的經營不善和人們思維的轉變,徹底失去了本有的地位和威望。直到有關部門到鄉下來尋找民間民俗文化時,主人公的心中的熱情再一次被點燃了,但是社會已經改變了他的師傅和師兄們,風光無限的嗩吶班子徹底在每個人的心裡消失了。
故事的結尾原本就應該是主人公的黯然離去。最後場景的描述有多種的理解。第一,告訴讀者,嗩吶這個舊行當只是受到沖擊無人問津了,但是於市井街角,嗩吶仍然存在於人們的心裡的,用心去聽,那聲音仍然都在的;第二,似乎在宣告著嗩吶時代的終結,《百鳥朝鳳》是嗩吶班主才可以吹奏的曲子,是獨奏的,對象和場合有著意想不到的要求,這是一曲只為白事才吹奏的曲子,只能是受人尊重,口啤極好的人去世後才可以享用的,但此時此刻卻是一個乞丐在夜色街頭吹響,那人一定也曾經是一個嗩吶班主。
嗩吶的命運如同一面鏡子可以反相同的事物。《百鳥朝鳳》是嗩吶吹奏的最高境界,那聲音如同林間百鳥同時叫響,婉轉而清純,熱鬧非凡,可是《百鳥朝鳳》是嚴格意義上來講是一首哀樂,就是只為死去人的才吹奏的,是對逝者的歌頌。
嗩吶命運如同《百鳥朝鳳》的用處,早就註定了這樣的命運。
❸ 百鳥朝鳳聽後感
百鳥朝鳳》是一首在山東、安徽、河南、河北等地廣為流傳的民間樂曲。樂曲充分發揮了嗩吶的樂器表現功能,模仿許多類飛鳥鳴禽的叫聲,活波粗曠,歡快爽朗,逼真動人。整個樂曲的吹奏較自由,常有即興發揮,各家所奏結構都不盡相同,但大體以循環結構為原則。其音樂分為旋律部分(主部)和模仿鳴叫聲部分(插部)兩種。旋律部分為徵調式,由北方民歌旋律音調特點,模仿部分是學習各種鳥叫,穿插其間。最後有一段結束音樂,稱為謝板。它的熱情歡快的旋律與百鳥和鳴之聲,表現了生氣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全曲共分段,是一首循環體結構的樂曲。
(1)山雀啼曉。樂曲開始是一段散板。在嗩吶奏出清新、悠揚的樂句之後,隨即模仿鳥叫聲,由伴奏樂器笛子與之相對答呼應,互相競賽,展現出山雀啼曉的意境。
(2)春回大地。這是一段具有濃郁鄉土氣息和北方民間音樂粗獷、爽朗風格的曲調,優美而流暢。這段音樂的特點是造成一種歡樂的情緒和變化多端的氣氛,為下一段落模擬音調的出現提供了心理上的准備。
(3)鶯歌燕舞。嗩吶自由地模擬各種鳥叫聲,伴奏聲部以舒展的節奏和優美如歌的旋律作陪襯,加強了音樂性。
(4)林間嬉戲。短句替代前面悠長的樂句,音樂顯得活躍起來,猶如人們在山林中嬉戲的歡快情景。
(5)百鳥朝鳳。這是第次出現的模擬各種禽鳥的叫聲,充分發揮了嗩吶所特有的演奏技巧,惟妙惟肖地表現了百鳥爭鳴的情景。
(6)歡樂歌舞。隨著速度的轉快,樂曲的情緒不斷向前推進。當樂隊戛然停止之後,嗩吶出人意料地用花舌音發出蟬鳴聲,非常真切喜人。特別有趣的是模擬蟬被捉住時,發出的陣陣掙扎聲和最後長鳴一聲遠飛而去的一段,繪聲繪色,充滿了歡快熱烈的氣氛。
(7)鳳凰展翅。隨著樂曲速度的加快和短小音型的反復推講,音樂進入了高潮,之後又出現了嗩吶的華彩段,它使得歡騰的情緒達到極點。
(8)並翅凌空。這是高潮段落的繼續,音樂情緒越加熱烈,再次出現百鳥齊鳴的場面。最後以一個短小的尾聲結束全曲。
這次順便介紹一下樂器:嗩吶
嗩吶(也叫喇叭)
結構組成:
在一椎形木管上開八個音孔前七後一,木管上端裝一細銅管,銅管上端安裝一個葦制哨子,為演奏者吹奏所用;木管下端承接一個銅制喇叭口。
樂器特色:
屬於木管樂器族內的吹孔簧鳴樂器類,嗩吶葦制哨子的結構與西洋樂器雙簧管的吹口相似,均為雙簧樂器,但嗩吶的簧片較薄。音色高亢、明亮,極強的感染力,無論用於表現自然事物或者人類的喜怒哀樂,都有其獨到之處。嗩吶是一種歷史久遠的中國傳統民族樂器,自明代起已廣泛流行於民間。有些民間藝人不但能用嗩吶演奏出輕巧的顫音、倚音和滑音,而且能用嗩吶模仿出簫的柔美音色來。 用一個上午的時間把《百鳥朝鳳》這篇文章讀好後,頓覺得原來從隨著文字的行里之間的那種浮躁現在就有了答案了,最後一句「那個乞丐在夜色下吹奏的就是純正的《百鳥朝鳳》」。
一個時代的開啟,一種事物的新生,有著發展就必然有更替。因為吹嗩吶的時代背景,主人公艱辛的求學之路,到學成風光之旅,無不把嗩吶的得意描寫得淋漓盡致,當中一直有一個人的出現,時隱時現的,把吹嗩吶在時代中的那種受人尊敬,得到推崇的境遇,不顯山不露水的敘述出來,通過他的脾氣,一言一行,與族人的相處以及談話內容,把其重要性和地位烘托如同文章中的那句「把嗩吶舉起,那銅面里就有著一個窩在裡面的熟太陽」,如此飽滿,相當自信。
時間在推移,事物在發展。在嗩吶和樂隊的對立上, 主人公的認識,從不解到理解,從受到沖擊到放棄行當,以至於在有一天需要吹奏《百鳥朝鳳》時,竟然忘記了曲子,所有人都笑了,只有他的師傅哭了,一個從十一歲就帶他的師傅,寄希望於他身上的老人,生氣地把代表一代幫主地位的嗩吶折斷了,這也意味著傳統在面對新生事物時,由於自身的經營不善和人們思維的轉變,徹底失去了本有的地位和威望。直到有關部門到鄉下來尋找民間民俗文化時,主人公的心中的熱情再一次被點燃了,但是社會已經改變了他的師傅和師兄們,風光無限的嗩吶班子徹底在每個人的心裡消失了。
故事的結尾原本就應該是主人公的黯然離去。最後場景的描述有多種的理解。第一,告訴讀者,嗩吶這個舊行當只是受到沖擊無人問津了,但是於市井街角,嗩吶仍然存在於人們的心裡的,用心去聽,那聲音仍然都在的;第二,似乎在宣告著嗩吶時代的終結,《百鳥朝鳳》是嗩吶班主才可以吹奏的曲子,是獨奏的,對象和場合有著意想不到的要求,這是一曲只為白事才吹奏的曲子,只能是受人尊重,口啤極好的人去世後才可以享用的,但此時此刻卻是一個乞丐在夜色街頭吹響,那人一定也曾經是一個嗩吶班主。
嗩吶的命運如同一面鏡子可以反相同的事物。《百鳥朝鳳》是嗩吶吹奏的最高境界,那聲音如同林間百鳥同時叫響,婉轉而清純,熱鬧非凡,可是《百鳥朝鳳》是嚴格意義上來講是一首哀樂,就是只為死去人的才吹奏的,是對逝者的歌頌。
嗩吶命運如同《百鳥朝鳳》的用處,早就註定了這樣的命運。
❹ 《百鳥朝鳳》給了你怎樣的觀影感受
從電影《百鳥朝鳳》看孔子禮樂教化思想在現實中的延續與消亡
《論語》中記載,魯國權臣季氏僭越禮樂制度,用當時天子才可以使用的「八佾」舞樂隊,對此孔子批判到:「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在儒家看來,禮樂是構建公共治理秩序的保障,而非僅僅用於娛樂。
此事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文藝思想,他更強調文藝的社會作用,更看重文藝與政治道德的關系。孔子《論語·衛靈公》中言「鄭聲淫,佞人殆。」;《陽貨》中又言:「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政治道德成為了評判作品的標准,作為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影響至今。
中國第四代導演吳天明的遺作《百鳥朝鳳》,表面是在講嗩吶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衰亡,影像下潛藏的卻是鄉村道德秩序崩壞的憂慮。焦師傅不止是有藝術追求的匠人,更是一位儒家人士,他秉持的是儒家的禮樂觀念。道德平庸者只吹兩台,中等者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資格吹「百鳥朝鳳」。嗩吶吹奏出的樂並非靡靡之音,恰恰是孔子理念中政治教化的「樂」。
焦師傅在收徒一事上暗合了孔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理念。他看重「德」甚於「藝」,之所以收天資低劣的天明為徒,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孝」的體現。而天明也不負眾望,在眾師兄弟紛紛離棄時,仍然堅守著師父的理念。但是憑他一己之力無法挽救現代化侵蝕下,岌岌可危的傳統秩序。於是「百鳥朝鳳」失去了原有的權威,消失在了喪葬的禮儀中,取而代之的是外國玩意兒。
當無力維護道德秩序時焦三爺說出了這樣一番話:「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的,是吹給自己聽的。」,從秩序的守護者變身成為藝術個人主義者,這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價值取向,有違於儒家理念,卻也是敗事既定的無奈之舉。
徐皓峰在《無道之器》中指出:「中國人的恐懼是禮崩樂壞,這不是臆想出來的,而是歷史中龐大人群共有的思想。」可謂是一針見血。孔子禮樂教化思想在現實中延續至今,無法突破的局限性使其即使再加美化也難掩頹勢,這恰恰是當今社會共同的憂慮。
❺ 《百鳥朝鳳》觀後感:為什麼非物質文化遺產無以為繼
在進電影院之前,我想說,不是每一個導演都有資格說「情懷」,說」傳承「,說」信念」,尤其是爛片橫出的國產電影,我還想,方勵那下跪就是作秀,若是作品襯不起,這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臉。
沉浸在作品中,到最後一刻我已然淚流滿面。
想起一句比較通俗的話:若人人都能理解你,那你得有多普通。
電影本身就是一種情懷,從題材,到選覺,到製作手法,情懷這種東西,能理解就理解,不能理解,也不能罵人,那本來是很正常的事情啊!
「匠活「——天分不重要,重要的是品行。
這是一種信念。
而電影導演,也用自己的行為,去踐行這種匠人精神,這份堅持,這份傳承。
假如能傳承的話。
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沉息災生活瑣碎里,消逝在歲月長河中,雖然它們本身就生長於此。很多人都在可惜,不能傳承下去,在最後一個手藝人,匠人老去時,往往伴隨著惋惜,又有一門古老的手藝,消失了。
❻ 百鳥朝鳳聽後感怎麼寫
成為第4位粉絲
百鳥朝鳳聽後感
百鳥朝鳳,是笛子演奏的。有很強的名族氣息。這首音樂十分歡快、十分喜悅。而且它還有很大的感染力讓人覺得喜慶,歡悅。
更神奇的是是我從這曲子聯想到一個美麗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鳳凰只是一隻很不起眼的小鳥,羽毛也很平常,絲毫不象傳說中的那般光彩奪目。但它有一個優點:它很勤勞,不像別的鳥那樣吃飽了就知道玩,而是從早到晚忙個不停,將別的鳥扔掉的果實都一顆一顆撿起來,收藏在洞里。
眾鳥都說:「鳳是傻瓜,好好的不玩,要去叫食物!「
雖然鳳聽見的鳥兒的評價,但它仍不理會,繼續收藏食物。鳥兒它們活潑的飛來飛去,在天空中嬉戲玩耍。而它卻在辛辛苦苦的撿拾食物。有時候它也會勸住眾鳥說:「大家收藏一些食物吧,以免不好過冬!」雖然鳳苦口婆心,膽卻沒人搭理它。眾鳥依舊玩耍。
果然,有一年,森林大旱。鳥兒們覓不到食物,都餓得頭昏眼花,快支撐不下去了。這時,鳳凰急忙打開山洞,把自己多年積存下來的乾果和草籽拿出來分給大家,和大家共渡難關。
旱災過後,為了感謝鳳凰的救命之恩,鳥兒們都從自己身上選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來,製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鳥衣獻給鳳凰,並一致推舉它為鳥王。
以後,每逢鳳凰生日之時,四面八方的鳥兒都會飛來向鳳凰表示祝賀。
鳳凰的勤勞和善良讓它得到了做鳥王的回報。我們也因該向它學習,做一個勤勞善良的人
❼ 如何寫好白鳥朝鳳觀後感
《百鳥朝鳳》觀後感
「鳳凰已逝,但百鳥皆鳴」
,返璞歸真的感人故事,凝重厚實的
影視風格,色彩濃郁的傳統民俗特色,悲天憫人的哀婉樂曲,讓這部
《百鳥朝鳳》
—
大導演吳天明的遺作呈現了經典。
這部影片整體融入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沉思和回味,影片開始
像兒童音樂勵志題材那樣,
影片以老一代嗩吶藝人焦三爺
(著名男演
員陶澤如飾演)為線索,表面看起來嚴肅古板,一身傲氣,實則是一
位熱血、善良、重情重義的老人,在挑選嗩吶徒弟的過程中,盡顯其
苛刻,從父親帶著磕頭拜師,到焦師傅的一身傲骨,並不待見,再到
用麥稈吸水練功,哪怕是風吹雨打,並不間歇,以及我們看到天賦異
稟、
機智聰明的師弟藍玉登場,
不難看出,
游天鳴學藝是如此之艱難,
然而,
焦師傅並沒有選擇看似強勢有聰賦的徒弟藍玉,
卻選擇了重感
情的游天鳴,
這種選擇,
讓我在此時就感受到了嗩吶藝人對信念的一
種堅守,也流露出對人、對事物、甚至對情感的一種堅守的傾向,卻
在剛剛繼承了師傅衣缽,
以為從此可以飛黃騰達時,
卻出現了西洋樂
隊擊敗嗩吶匠,經濟誘惑,西方思潮,蠢蠢欲動的不安的心,讓人不
得不去沉思,中國傳統文化該何去何從?
從這部影片的拍攝手法來看,
聚焦了鄉土音樂人的興衰,
但我們
又看到小孩吸水時的搞笑場景,
樂隊不得不東奔西走的窘迫處境,
再
聽到耳邊響起生猛的粗口,
看到在存亡危機之時,
為了捍衛民族文化
瑰寶的尊嚴,而揚起拳頭進行抵禦的群毆,這些鏡頭,讓我感到有冷
幽默。再聽到高亢的、有力的、穿透力超強的民俗嗩吶配樂,彷彿是
調好敘事的節奏,
鏡頭在剪輯中完全看不到拖泥帶水,
我們很快就沉
浸其中,編導對人生、對時代、對社會思潮變革的深刻感悟,執拗的
傲骨精神,用藝術的內涵和文化的深度,來打造這部作品,一代匠人
的獨具匠心,著實是一部經典的言志力作。當然,我們看到的有對中
國傳統古老藝術的感懷,也有無奈,無奈於時代的變遷,不管是文化
的變遷,
還是社會動向的變遷,
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思想在人們心中、
生活中的變遷,實則在向我們啟示人生,在人生的每段路途中、每次
選擇中,
我們不得不沉思,
我們每個人的堅守是什麼?問問自己的內
心,堅守在哪裡?
「情」字貫穿始終,父子情、師徒情、兄弟情,不禁讓人潸然淚
下,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情感的歸一,心靈的寄託,當我們忠誠於
我們的堅守,忠實於我們的情感,我們的內心已經被自己感化了,精
神境界已經達到了致高點,
還有什麼追求勝似於此呢?我感動,
為這
部《百鳥朝鳳》
,我期待,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我虔誠的
期望,
自己甚至更多人都能記住自己的初心,
堅守自己的追求和信仰,
用平凡的、普通的行動,用最真實的心靈寫照,去捍衛我們的心靈。
❽ 百鳥朝鳳的有感
八百里秦川一道道彎
--觀電影《百鳥朝鳳》有感
褚慶成
感謝有情懷的電影人方勵先生,正是他在直播平檯面對鏡頭的悲壯「下跪」,跪求院線經理多為電影《百鳥朝鳳》排放映場次,才引發了網路媒體的密集報道,我才有幸看到了這么一部佳作上映的消息。
《百鳥朝鳳》是吳天明導演2014年去世前的最後一部作品,因為導演去世後缺少宣傳發行資金,直到方勵先生義務接手宣傳發行工作,這部影片才得以在今年5月6日上映。吳天明導演是中國影壇舉足輕重的領軍人物,是中國第四代導演的傑出代表,他發掘支持了張藝謀、黃建新、顧長衛等對中國影壇極具影響力的第五代導演,他執導的影片也蠻聲海內外,屢獲大獎。
於是,我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破例因為看電影向家人請假,周六傍晚來到影院。
八百里秦川一道道彎,五千年華夏一隴隴田。鄉土記憶、鄉村文化、民俗傳統、文化傳承是這部影片的關鍵詞。我在影片中看到了傳統鄉村的自然生活場景,看到了風景如畫的田園、很通人性的「妞妞」、孩童玩耍的鞦韆、如夢如幻的螢火和充滿鄉野氣息的語言,看到了德與才的終極對決,看到了父親對兒子信任的力量,看到了師徒之間的深情厚誼,更看到了鄉村文化和民俗傳統在社會發展中的傳承困境。
這讓我想到陳道明先生在北京衛視《傳承者》節目中「發飆」時講的一段話,想到了陳道明先生給小演員們帶來的感動,給現場嘉賓和觀眾帶來的洗禮;這也讓我想到了電影《洗澡》中隨著城市發展而被拆掉的大澡堂,想到了大澡堂常客們對沒有大澡堂的心灰意冷,還有兩位老爺子的三輪車穿行在拆遷瓦礫間的畫面。
文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階梯,文化是人類社會沉澱的智慧,文化也是一個民族的標簽。文化會隨著社會不斷發展,而文化也需要我們傳承。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我們不可能真正了解所有的文化現象,而我們不能因為不了解就忽視了文化,忽視了在社會發展中對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發展。
游天明一班人吹嗩吶,對面西洋樂隊是長號架子鼓加摩登女郎,這是影片中最大的戲劇沖突場景。在這個場景中的游天明想不明白,接受不了,伴著長長的耳鳴聲,他捂著耳朵蹲在地上。
游天明的耳鳴,是吳天明導演給我們當下的社會和社會中的人敲響的警鍾。文化不在,民族何在,你我又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