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園林電影觀後感

園林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7-30 08:49:43

⑴ 紀錄片《蘇州園林》讀後感600

讀葉聖陶的《蘇州園林》讓我對它無限的嚮往。花草樹木的映襯、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都讓我感到迷戀。

蘇州園林講究完美,他像一幅山水畫一樣呈現在遊客的眼前。重巒疊嶂的假山、九曲回轉的迴廊想畫幕一樣鋪開來。踏在幽深的迴廊上彷彿可以聽到古代詩人在雨打芭蕉駐立窗前低吟的讀書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就是這種意境吧。

蘇州園林栽種和修剪樹木也著眼在畫意。高樹與低樹俯仰生姿。落葉樹與常綠樹相間,花時不同的多種花樹相間。一到春天我想那應該是花的海洋吧。紅樓夢里的史湘雲醉卧海棠花應該只有在蘇州園林才能看到這樣的美景吧。"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蘇州園林的夏季應該像這樣一樣充滿生氣吧。

我國的建築,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麼樣,右邊也怎麼樣。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好像故意避免似的。對稱是一種美,而不對稱要營造登峰造極的美,全在乎設計者和匠師們生平多閱歷,胸中有邱壑。

蘇州園林是人間的仙境,過慣了喧鬧的城市生活的凡夫俗子可以到蘇州園林佔佔這里的仙氣。

⑵ 電影圓明園觀後感

圓明園,一座逝去的歷史博物館,一座人類絕無僅有的童話園林,一道中國人心中永遠抹不去的痛。

圓明園到底多壯觀,無人知曉,姑且看一組數據:建造圓明園歷時約一個世紀,園中有大小100多處景點,大小1000多座宮室,面積約有600個足球場大小,金銀、古玩、珠寶的數量更是無法計量。

當乾隆皇帝沉浸在對大清帝國曠世傑作的自戀中時,他不會知道世界發生了什麼,他更不會知道表面浮華的帝國就要倒下。

圓明園,上下五千年的奇跡。原本我只在歷史課本上知道圓明園,那時,只知道它是一座極盡奢華的皇家園林。可是,在觀看完《圓明園》這部電影後,我不得不重新審視她——一座榮耀與屈辱共存的偉大建築。
推開那扇沉重的歷史之門,我不禁為她的宏偉、奢華所折服,特有的皇家建築風范,讓每個見過她的人都為之傾倒。小橋流水、青山鳥語,每一處都是那麼的完美。每根柱,每片瓦,每件擺設,都是藝術的結晶。整座園林就是一座世界藝術博物館,那麼的神聖,不可褻瀆!
大清帝國最鼎盛的三個時代締造了她,最後也正是堂堂的大清帝國讓她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覆滅的悲壯結局
戰場上一個個倒下的士兵沒有阻止歷史那無情的車輪,他們為了國家付出了所有的一切,乃至生命而毫不吝惜,但一個曾經最強盛的帝國還是走向了終點。
圓明園被兩個強盜掠奪,中國被更多的強盜肆意凌辱。看著他們貪婪的捧著搶來的財富,臉上掛著無恥的笑容,作為中華民族的兒女,我們義憤填膺。每一個中國人都無法忘卻曾經的輝煌,更無法忘記歷史給我們帶來從圓明園中流失的珍寶,精品,除少數在大英博物館,紐約博物館,巴黎博物館等幾所國外博物館陳列外,其餘大多數已不知去向,或許它們流落在人間,或許已經消失,這些都已不再重要。

歷史的教訓時時縈繞在耳旁,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了國家富強而奮斗。

的那飽含屈辱的傷疤。

⑶ 圓明園紀錄片觀後感2000字左右

1860年10月18日——我們應該銘記於心的日子,因為在歷史的篇章上,這是帝國主義火燒圓明園的日子。這段歷史是我最不願意麵對的歷史,因為它是中國歷史上的屈辱,也是作為每個中國人心底最疼的地方。我想,是個中國人。就一定仇恨妄自尊大,毫無避諱的燒殺搶掠的帝國主義吧!這不是我在誇大其詞,而是他們的做法真的不能不讓中國人氣憤,不能不讓全世界所苟同.
對於圓明園,我是心存驕傲的。不管它曾經是否被帝國摧毀,也不管它現在是如何的面目!但是可以說,它集我國幾千年優秀造園藝術之大成,把我國古典園林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當年,凡目睹過其盛況的人,都說它確實是好。一些西方人,對中國園林刮目相看,也正是從圓明園開始的。總之,圓明園為我們這個文明古國贏得過榮譽,曾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在搶劫圓明園的時候,隨軍的神職人員在圓明園被焚毀前居然大言不慚地說:「都拿走吧,再過半小時,所有的東西都將被燒掉。這是拯救,而不是搶劫。」這是令中國人所憤怒的,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可以做到這么的自圓其說。
我想,圓明園的毀滅。不僅是令中國所有人民所羞辱的,也是令全世界,令全人類所嘆息的,也是歷史上的一大遺憾。我想,現在的英國和法國應該抱有抱歉之心了吧!畢竟他們的做法實在太過分,太可惡了!可是,網上的一條消息,徹底把我震撼了:對於圓明園一事,帝國中有的沒有記載,有的甚至是慶祝勝利之類言語。他們這般的自我吹噓,我真的被震撼了。他們難道不該覺得在圓明園一事上,他們的做法可恥之極嗎?沒有記載,這不是小人的做法嗎!敢做不敢當,這不是和當年日本對於二戰時的殘暴行為不以承認的可恥做法一樣嗎!
法國著名歷史學家伯納·布立賽曾說過:圓明園劫難是中國歷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災難。他一直堅持自己的態度:對於歷史上所犯的錯誤和罪行,可以原諒,但不能忘記。
是呀!那畢竟已是歷史,是不可改變的。現在我們應該做的就是不要再讓這篇歷史在以後重演。我們要把這篇羞辱的歷史銘記於心。成為我們加油的指引標。歷史是不可改變的,它將永遠記錄在每一代的人心中。但是,它可以改變以後,改變將來我們的生活。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有責任為了以後中國美好的將來奮斗。從現在努力,為了新中國,為了歷史不再記錄像火燒圓明園這樣的屈辱史!我們應該有奮斗的決心。來!為了中國的以後,我們努力奮進吧!

⑷ 看《圓明園》電影的觀後感。

圓明園,上下五千年的奇跡。原本我只在歷史課本上知道圓明園,那時,只知道它是一座極盡奢華的皇家園林。可是,在觀看完《圓明園》這部電影後,我不得不重新審視她——一座榮耀與屈辱共存的偉大建築。
推開那扇沉重的歷史之門,我不禁為她的宏偉、奢華所折服,特有的皇家建築風范,讓每個見過她的人都為之傾倒。小橋流水、青山鳥語,每一處都是那麼的完美。每根柱,每片瓦,每件擺設,都是藝術的結晶。整座園林就是一座世界藝術博物館,那麼的神聖,不可褻瀆!
大清帝國最鼎盛的三個時代締造了她,最後也正是堂堂的大清帝國讓她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覆滅的悲壯結局。
戰場上一個個倒下的士兵沒有阻止歷史那無情的車輪,他們為了國家付出了所有的一切,乃至生命而毫不吝惜,但一個曾經最強盛的帝國還是走向了終點。
圓明園被兩個強盜掠奪,中國被更多的強盜肆意凌辱。看著他們貪婪的捧著搶來的財富,臉上掛著無恥的笑容,作為中華民族的兒女,我們義憤填膺。每一個中國人都無法忘卻曾經的輝煌,更無法忘記歷史給我們帶來的那飽含屈辱的傷疤。
圓明園毀了,封建王朝亦滅了,但卧薪嘗膽之後的中華民族再一次站起來了,她正用事實告訴世界,我們不再是百年前的中國。我們依然會在今後的世界歷史上書寫我們更輝煌的篇章!

⑸ 《圓明園》電影觀後感

[《圓明園》電影觀後感]《圓明園》電影觀後感2010-04-13 17:05圓明園,一個東方文化的集大成者,一個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後的藝術的結晶,就這樣在我的眼前由小慢慢發展壯大,達到頂峰,然後極速的毀滅,《圓明園》電影觀後感。強留在腦海的是這座曠世皇家園林帶來的震撼和褪不去的濃煙滾滾。誰也不會想到曾經那座小小的牡丹園會成為日後震驚世界的的圓明園,讓國人魂牽夢縈,為失之而痛心不已。圓明園歷時一個半世紀之久,規模之大,建築之多,寶物之豐是世界上其他皇家園林加起來都無法與之相比的。聯軍中的一位牧師看到圓明園情不自禁的說:"這是《一千零一夜》中才能出現的幻境",由此我們可以想像圓明園的曠世之美。她幾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美景,人工的,自然的,東方的,西方的,大清帝國的縮影,甚至神話中的仙境都能在其中看到。她集東方所有想像力、建築智慧、政治思想,園林藝術和龐大的財富於一體。雨果曾經這樣形容過她:"一個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的一切都匯集於圓明園。只要想像出一種無法描繪的建築、,一種如同月宮似的仙境,那就是圓明園。假定有一座集人類想像之大成的燦爛寶窟,以宮殿廟宇的形象,那就是圓明園。如果不能親自目睹圓明園,人們就在夢中看到她…"。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十二生肖噴水池,觀後感《《圓明園》電影觀後感》。之前屬於我國的珍寶,現在卻要國人花費巨資買回。當我得知我們以高價從外國買回銅牛頭、銅猴頭和銅虎頭的時候,我不知道我是該欣慰,該羞愧還是該憤怒。當大清還在以兩千年前的模式運轉,當乾隆下令廢棄西方的提水機械,當大清還在自詡為天朝上國,不屑與西方蠻夷互通有無,當西方列強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工業革命,殖民地擴張時,這個制度僵化,政治腐敗,閉關鎖國,科技落後的大清帝國註定要為自己的保守和自大付出慘重的代價,這樣悲劇性的歷史是無法避免的!馬嘎爾尼爵士說的很准確:大清帝國就像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她之所以在過去的一百五十年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它的體積和外表,但是,一旦一個沒有才乾的人在甲板上指揮,就不會再有紀律和安全了。於是不願看到的情景出現了,在英法聯軍的相對先進的炮火攻擊下,我們幾乎沒有能力反擊,看到英法聯軍不費吹灰之力以極少的傷亡人數像入無人之境一樣攻破大清的第一道以及最後一道防線時,我的心在滴血,看到我們的戰士勇往直前,用生命護衛自己的國家我很感動,看到英法強盜搶去和毀壞圓明園中的物品時,我很痛心,一個歷時一個多世紀空前絕後的東方博物館就這樣毀於一旦。看到他們毀壞圓明園,我多麼想沖過去去阻攔他們,我突然想到余秋雨和余秋雨筆下的敦煌石窟。讓我記憶猶新的還有一個場景,當英法聯軍焚燒圓明園時,他們發現了一個倉庫,裡面是馬嘎爾尼爵士贈於大清皇帝的禮物,其中不乏西方先進的武器,他們不明白大清為什麼從未設法改變他們落後的武器裝備,我不想知道答案,我只知道那是圓明園毀滅的原因。重溫這一段歷史,是每個國人的驕傲和也是每個國人的傷痛。圓明園,這座曠世的皇家園林,昔日的奢華不再,如今只剩下斷壁殘垣,她時刻警示我們要牢記歷史的教訓,激勵我們科學發展自己,不再重蹈歷史覆轍。我們要銘記,在中國,曾經有一個世界奇跡,她的名字叫圓明園。〔《圓明園》電影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⑹ 圓明園的電影觀後感,300字以上

觀《圓明園》有感
震撼,是我看完電影的第一感受。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位皇帝150多年的 經營,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無數能工巧匠,傾注了千百萬勞動人民的血汗,把它精 心營造成一座規模宏偉、景色秀麗的離宮。 全園面積合計5000多畝。圓明園不僅匯集了江南若干名園勝景,還創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園林建築,集當時古今中外造園藝術之大成。可以說,圓明園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也是中國人民建築藝術和文化的典範。不僅如此,圓明園內還珍藏了無數的各種式樣的無價之寶,極為 罕見的歷史典籍和豐富珍貴的歷史文物,如歷代書畫、金銀珠寶、宋元瓷器等,堪稱人類文化的寶庫之一,也可以這樣說,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館。
然後便是深思,圓明園的歷史變遷,正是清王朝由盛入衰的歷史。圓明園的瑰麗,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而自康熙三朝以來的無數的能工巧匠,結合無數人心血的圓明園,卻在英法聯軍的鐵蹄下,付之一炬。令人心痛,發人深省。
當英法聯軍野蠻般的殺入北京,燒殺搶掠,讓圓明園在三天三夜的大火中湮滅時,清政府在哪裡,咸豐皇帝在哪裡。這是清政府無能的表現,是清政府閉關鎖國,固步自封的必然後果。
白駒過隙,時光荏苒。當圓明園大火的硝煙早已散去,列強瓜分中國的時代早已不復返的今天,當我們洗血恥辱之後,我們更不能忘記,落後就要挨打。封建帝制嚴重製約了中國的發展,再加上清政府的無能表現,讓中國近兩百年來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面對歷史,圓明園只是其中的縮影,通過看這部片子,讓我們21世紀的年輕人對國家有了更深的感情,也許我們無法個個都做到在戰場上如軍人一般上陣殺敵,我們無法都能如國家領導人一樣為國事操勞,但是我們可以以自己的熱情為社會主義事業添磚加瓦,我們可以努力學習,在各個領域上為國家做出貢獻。讓過去落後挨打的局面不在重現。這,我想,應該是如今每一個青年都應擔當的責任。
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是一句反復告誡青年的箴言了。我覺得,這句話不應僅僅是放在嘴邊而已,在經歷看電影這樣一次獨特的洗禮之後,它深深的落在我的心頭,我願為之奮斗,願君與之共勉。

請您用大理石、漢白玉、青銅和瓷器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綢緞,綴滿寶石…… 這兒蓋神殿,那兒建後宮,放上神像、放上異獸,飾以琉璃、飾以黃金、施以脂粉…… 請詩人出身的建築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 請您想像一個人類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宮殿,是神廟…… ——維克多雨果1861年11月25日於高城居 1644年,一支北方游牧民族入主北京,佔領了象徵至高皇權的紫禁城,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帝國——清開始了其在中原的統治。清朝前期出現了著名的康乾盛世,這種四海之內一片繁榮的景象使滿清皇帝開始沉醉於自己的文治武功之中,圓明園因此而被修建起來,雍正帝時期大規模擴建圓明園,經過整整一個世紀的修建,這個曠世園林擁有100多組景觀,近1000座宮殿,佔地5000多畝。至乾隆帝時期,圓明園已成為盛世的象徵,然而盛世背後隱藏的危機足以使皇帝戰栗,曾今被視為蠻夷之地的西方正在進行著巨變:1776年美國獨立,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生產方式發生前所未有嬗變的工業文明下的西方蒸蒸日上,而率先進入工業文明的英國正在進行著資本擴張,中國成為其在遠東地區的目標。1793年,為了打開中國的大門,馬嘎爾尼率領英國代表團訪華,乾隆帝在接見這位使者時說出了著名的「大清乃天朝大國,無所不有,用不著與西方蠻夷互通有無。」之言論,而馬戛爾尼在離開之際,也同樣給出了著名的預言:「大清帝國好像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因為它的體積和外表。但是一旦一個沒有才乾的人在甲板上指揮,就不會再有紀律和安全了。」 事實確實如此,當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城時,自大在西方的堅船利炮下顯得蒼白無力,在英軍遠程大炮的連續轟炸之下,大沽口炮台化為一片廢墟。兵器和技術的懸殊差距決定了聯軍的勝利是必然的。之後英法聯軍開始洗劫京城,當然,包括圓明園,那些獨一無二的藝術珍品被掠奪殆盡,拿不走的便當場毀掉,最後,聯軍一把火燒了圓明園,大火持續燒了三天三夜,昔日被譽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化為灰燼,只留下了一片焦土。 1861年,法國作家雨果在一封信中這樣寫到: 在地球上某個地方,曾經有一個世界奇跡,它的名字叫圓明園。它匯集了一個民族,幾乎是超人類的想像力所創作的全部成果。這是一個震撼人心的尚不為人熟知的傑作,就像在黃昏中從歐洲文明的地平線上看到的亞洲文明的倩影。你可以去想像一個你無法用語言描繪的仙境般的建築,那就是圓明園。那裡不僅有藝術珍品,而且還有數不勝數的金銀財寶。這個奇跡現已不復存在。一天兩個強盜走進了圓明園,兩個勝利者一起徹底毀滅了圓明園,我們所有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來也抵不上這座神奇無比光彩奪目的東方博物館,多麼偉大的功績,多麼豐碩的意外橫財。在歷史面前這兩個強盜,分別叫做法蘭西和英格蘭。

上個禮拜在當代影視鑒賞課上看了《圓明園》這部讓人嘆為觀止、引以為傲,又憤恨不已、怒聲一片的經典影片。 看了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樣的文章開頭似乎過於平淡呆板,但不如此卻不足以表達我內心的情感。看過之後,我立刻就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毀了吧,還是毀了好,如此完美的東西根本就不是人間所應該擁有的,它只屬於天國!

我們且先不論圓明園的歷史背景以及是否奢華。如果有人能重建圓明園的話,我相信只有上帝能夠辦到。美,無須用如何華麗精緻的字眼,當你被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景色震撼的時候,你能想到的也許就是這一個美字,甚至你雖然想到了,卻無法發出聲音。當人的某種情感達到極限的時候,越是簡單原始的字眼,越能表達人的內心真實。無論恢宏壯麗、清新淡雅、金碧輝煌、山明水秀,還是人文之極、自然之天成,到了圓明園這兒都只能歸結為一個字:美!

除了美,圓明園的規模之大,組建築之多,都足夠使人瞠目結舌。建築式樣之繁復多變,簡直已非人力所及。人的想像力真是恐怖的東西,怪不得上帝要把具有好奇心的人類趕出伊甸園。你可以試想一下,600個足球場一個挨一個的拼接起來是什麼概念,在這片土地之上幾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美景,人工的,自然的,東方的,西方的,甚至是穿越時空縱貫古今的,但並無些許的雜亂,而是如此的和諧,彷彿那片土地天生便是如此。集所有想像力、建築智慧、詩意與藝術和龐大的物質財富於一體,世界上確實曾經真有這么一個地方,它的名字便是圓明園。當兩個強盜扔下火把的那一刻起,就註定再也不會有如圓明園這樣的東西出現在人世之間。

影片中有一個溫馨而動人的場面,在牡丹園中,富貴的皇家牡丹爭相競艷,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代暢游於其中,其樂融融。讓更多的人相信,康熙是因為太喜愛聰明活潑的乾隆而傳位於雍正。如果我們相信這樣一個說法,那麼正在來臨的大清帝國的盛世便有了一個完美的開頭。而這片牡丹所在的園子便成了歷史的功臣,當然它扮演的更大角色應是歷史的見證者,正如它的一生所走過的那樣。只不過它當時還只是皇四子胤禎的別園,自然也還不叫圓明園。

我一直搞不明白,康熙皇帝是如此的喜愛自然科學,以致義大利傳教士郎世寧便投其所好進獻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以求得到皇帝的接見,卻為什麼他的後世子孫卻如此的不好此道,以致使帝國失去了一個繼續引領風騷的絕佳契機。雍正登上皇位之後,不知是出於感思親情還是攀比好勝之心,開始大肆擴建圓明園。加上乾隆的長期建設,以致在半個世紀之後,圓明園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奢華、最完美的皇家園林,其實亦可稱之為桃源仙境、紫宮天府。世界上最勤奮的皇帝非雍正莫屬,在他統治帝國的十三年間,平均每天休息不到四個小時,為大清盛世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在乾隆繼位之後,他擁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財富。國庫中的銀兩多得以致於影響了市面上正常的貨幣流通。圓明園便是在這樣一個鼎盛的時代逐漸完成。乾隆聽說法國的水法享譽歐洲,便吩咐傳教士們在圓明園中修建了一個更大規模的水法,一個中西合璧的水法。在徹底平定了回部准格爾貴族的叛亂之後,乾隆便為來自維族的愛妃修建了富麗堂皇的伊斯蘭式建築,以慰其思鄉之情。當一個男人可以用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財富來取悅一個真正愛著的女人的時候,不知羨煞天下多少女子,郁悶死天下多少男子。

歷史的真相,往往被繁華所遮掩。大水法建成三年之後的一件小事,便已預示著帝國的最終命運。乾隆皇帝下令廢棄大水法的機械提水裝置,而改用人工提水。歷史與文化的慣性竟然如此不可阻擋,連一個小小的噴泉裝置也保不住。也許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在現代文明面前一旦失去了強有力的掌舵者便會毫無疑問的沉沒。更為讓人深思的是,英使馬噶爾尼送來了最好的大炮和槍械,但他們在角落封閉的房間里一睡便是五十年。鴉片戰爭之時,清軍用的仍然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軍勇士們仍然在用戰馬和彎刀沖鋒。雖然他們的勇氣讓英法帶兵的將軍們感到震撼,但結果卻是英法聯軍以五人的微小代價擊敗了帝國三萬大軍。誰都沒有想到,奇技淫巧竟有如此的威力,不知逃亡途中的咸豐皇帝作何感想。如果說第一次鴉片戰爭還沒有讓帝國真正嘗到教訓的話,那麼這一次,便是對皇室信息的毀滅性打擊。

英法聯軍佔領圓明園之後,上萬人進行了兩天公開的大搶劫,充分暴露了人性的弱點與卑劣。能拿走的全拿走,不能拿走的全砸爛。為了公平起見,將軍們號召士兵保持紳士風度,把文物財寶重新上繳然後進行了三天的公開拍賣,。最終每個普通士兵平均得到了大約4磅重黃金的獎賞。格蘭特將軍於額爾金勛爵商議,為了徹底打擊清廷信心,以便在條約談判中取得最大的利益,決定徹底毀掉圓明園。並藉此向世人宣告,他們曾經來過北京,他們是勝利者,以免他們的偉大功勛被後人所遺忘。三千五百名士兵開始有組織的有條不紊的焚燒圓明園,海淀一帶的其他幾座皇家園林也隨之焚滅。當聯軍把大炮架在安定門城門之上對准紫禁城的時候,戰爭結果已可想而知。

圓明園見證了大清帝國的繁盛與衰敗。清帝國的命運已不僅僅是其自身的命運,而是代表著更為宏觀更為深層的整個中華古代文明的命運。從大秦帝國到大清帝國,2000年的時光,是如此的漫長,雖飽經風霜曾屹立不倒;卻又是如此的短暫,在三槍兩炮聲中大廈傾頹。秦和清的發音如此相近,如果我是一個宿命論者,只好承認,該結束了。可圓明園何罪,竟離此劫,永不超生。

今天,老師給我們看了圓明園的紀錄片。燈熄滅了,我斜斜地靠著椅背,一副悠然的模樣。看著一個奇跡,一點點成形,一點點成長,直至毀滅。燈重新打開的時候,我猛然間發現,自己的右手竟一直是呈握拳狀的。不很長的指甲,早已在掌心留下了五個深深的紅印。有一些仇恨,我們真的不應該忘記。有一些仇恨,我們必須放在心底,以另一種驕傲,另一種自豪,去宣洩我們心中這一份傳承的仇恨。
仇恨是無法用血液來記憶的,真實的畫面給人的印象會異常的深刻。圓明園不應該被重建,有一個地方寄存著,一個名族的仇恨與屈辱,不是很好嗎?這一部紀錄片所投入的巨資很值得。他若喚醒了中華名族心中的仇恨。這無法被血液所傳承的仇恨。怎樣的巨資都是物超所值的。只是我不知道,在看見畫面里的毀滅那麼殘酷的進行的時候,我為什麼可以聽見笑聲,不是一聲,是一小片帶著令人心痛的爽朗的笑聲。那一刻心莫名地覺得好冷。原來,這就是魯迅當時的感受啊!他們對這個國真的會愛嗎?多少人信誓旦旦地宣誓著自己對祖國的愛。成年禮的那一天,我清楚地記得我無法念下「熱愛祖國」這一句話。因為我不知道我能否一直一直,一刻不忘地深深愛下去。這一句話的承諾,有著一生必須付諸行動的重量。愛是否可以放棄,那時仇恨是否也一起消失了?仇恨不再被記得,愛也是否就此中斷了?若是我無法做到,我不願輕易許下承諾。我無法說愛,因為我無法保證我可以把這份愛永遠放在心裡,永遠記住這一份不可遺忘的重量與承諾。
仇恨不應當被遺忘,以往的同時多少恥辱也一並被淡化,被遺忘?也許以德抱怨被所有人所推崇,但這又是否是對與你有恩之人的不公?遺忘仇恨的同時,難道不是也遺忘了感恩嗎?沒有對比的世界是虛無的空洞。恩怨必須分明。仇恨不是用來報復的。以戰止戰,只會帶來新一輪的仇恨與災難。我們用另一種方式,用我們自身的強大,用我們自身的驕傲,去宣洩我們心底的仇恨。那一份恨應當被永遠放在心裡。
我們也許總在不停地追逐著自由。可有時世界給了我們這樣的權利,卻又同時給了我們相反的義務。我不想說我們的重擔有多重,更不想說歷史對我們有所期盼。重擔理當使我們自己給自己定下一個重量。而不願我們如何,歷史都會微笑著向前,不論興衰恥辱。毀滅,又是否在時間里靜靜地等待,等待著復活的那一天?
走出教室的那一刻,突然間發現自己的指尖竟是冰冷的,北京的雪還沒有化盡。這一場一場的雪,又是否能夠隔著時間去熄滅那一場讓整個民族憔悴的大火呢?那麼。我們的心又是否該忘記那一段屈辱,那一份仇恨,然後一笑置之,只當是一場電影而已呢?

1.

我們常常看到的表達是這樣的:「圓明園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與此相類的有長城、兵馬俑、都江堰,乃至金字塔、空中花園……我們後代在緬懷圓明園的時候,紀錄片拍攝者在利用現代技術還原圓明園那美輪美奐、恍如人間仙境的景觀的時候,恐怕難免都會對「古代人民的智慧」充滿敬意和嘆服。我們似乎早就形成了一種審美習慣與思維慣性,就是歷史上那些存留至今的「文化遺產」是我們的自豪與驕傲,我們應該因為這些驚人的藝術品而憑生所謂的民族自豪感。

可是,有沒有人問過,這些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怎麼來的,誰讓它們結晶出來的,勞動人民又是不是願意把自己的智慧這么結晶出來?而結晶出來的,除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是不是還有血汗和眼淚?在一個君主一人意志便可翻覆萬千黎民生活的時代,我不相信這些古代奇跡的創造者們全是出於對藝術的熱情和對美好的嚮往而自覺自主地進行了這流芳百世的藝術創作。也就是說,這些奇跡的創造者最初可未必想要參與創造什麼流芳百世的藝術奇珍。范喜良想參與建造那個即使在宇宙中也能看到的蜿蜒蟠曲的帶狀圍牆么?他不想,他只想和孟姜女安安分分地過自己的日子,可是歷史卻把他生生封鎖進了那萬惡的牆垣,並引導他那原本柔弱堪憐的妻子放開喉嚨,唱出古代女性反對強權的第一個高音。進一步說,這些從古代倖存至今的奇跡一般的建築大多不過是為了滿足統治者的慾望而興建的,兵馬俑意在陪葬,金字塔僅是墓穴,而圓明園,那個被毀棄的,被認為是最偉大的萬園之園,不過是清朝皇帝度假休閑的一棟特大號別墅。也就是說,這些被我們稱頌、追憶、嘆惜的所謂古代建築奇跡,在當時乃是統治君主的意志體現,只不過是他們私慾的實質化而已。

從這個角度上說,任何贊美長城、圓明園等浸漬了古代人民血汗的藝術品的論調,都是虛偽的,至少是冷血的。這是因為其在贊美的同時絲毫沒有注意到這藝術珍品乃是由多少原本無辜的人民用鮮血與汗水構建起來,而這構建的過程,又必定導致我們無法對這些所謂奇跡抱一種簡單的欣賞態度。在我看來,我倒寧願我們的歷史上沒有這些藝術珍品,因為每一件流傳下來或沒有流傳下來的建築都是在向我訴說,我們現在坐享著的,不是什麼祖宗的遺留,而是自己民族同胞的鮮血。

而進一步說,我們從這些鮮血淋漓的建築物中得出的所謂民族自豪感有時不是靠得住呢?我要說,如果說一個人作為後代在看到長城時對於長城裡面范喜良的屍身沒有絲毫敬畏,那麼我便拒絕接受其因為長城產生的驕傲與自豪的合理性。如果我們會因為歷史上遭受的侵略而對侵略者恨之入骨,那麼我們怎麼可能對那些憑一己好惡就荼毒天下的統治者保留好感?倘若一個人將長城、兵馬俑、圓明園作為炫耀中國歷史悠久華燦的論據,那麼我將無法相信這些奇跡的創造者能夠死而瞑目。也就是說,圓明園本身固然是一件精雕細琢、妙趣天然的建築奇珍,但我們在贊嘆它的美好的同時一定要記住,這美好的代價,恐怕就是多少人民流盡的血汗,以及多少血汗匯集成的稅銀。

2.

在試圖通過想像來還原那場掠奪的時候,耳機里響起的是加勒比海盜的插曲。曲調雄渾豪勇,攪得人血脈賁張。可是當我想像當年英法聯軍耀武揚威的場面時,再輔以這首曲子就顯得如此諷刺。在看紀錄片的時候,大家對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對英法聯軍的控訴印象都很深刻,尤其是最後那句充滿正義感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做英吉利,一個叫做法蘭西」,足可以令我們對雨果憑生敬意。

雨果在這一歷史場景中的表現之所以為人稱道,在我看來絕不僅僅是他所表現出的仗義執言的正義感,更在於他把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了自己的祖國。也就是說,盡管他同樣是一名法蘭西公民,卻在法國軍隊犯下惡行的時候絲毫沒有護短之意,反而旗幟鮮明地指責自己那些犯罪的同胞。我想我們不能不深究雨果此舉能夠帶給我們的思索。

我們在這里不妨做一個換位思考,如果當年入侵圓明園的也有一個中國(這個假設自然把圓明園假設到國外去了),並且也犯下了打砸燒搶的罪行,那麼中國人民是否會如雨果一般對中國軍隊犯下的惡行毫不留情地進行聲討與問責?還是因為所謂的民族自尊拒絕承認中國這種行為屬於赤裸裸地侵略,是天字第一號的強盜行為?中國人又是不是會在百年之後宣稱,如果當初中國不去侵略,那麼那個被侵略國便難以走上現代化的國家進程?

如果你問我,作為被侵略國而去假設自己是侵略國,這種假設有什麼意義。我的回答是這么一句疑問:中國歷史上自然有過極度煊盛的年代,也有過征服鄰邦的履歷,那麼請問,中國歷史上在攻擊別國的時候,是否亦扮演過強盜,乃至殺手的角色?不要跟我說沒有,因為中國人也是人類,不是聖徒,不是清心寡慾六根清凈的方外之人,中國人也有慾望,也會搶奪,也有犯罪的資質。而且,中國的歷史並不僅僅有一個近現代史;我們不是經常自豪於自己輝煌雄強的漢唐風采么?

我之所以提到這些,實在是因為我不覺得我們僅僅記住自己受到的屈辱就夠了。因為倘使如此,如果有朝一日歷史給我們一個掠奪他人的機會,我們便未見得不會轉變為今天我們仇視的掠奪者轉生。我覺得,倘若我們能夠在記住所受的屈辱的同時,一並記住自己曾經給過別人的屈辱,那麼我們便有理由自信,我們這里是一個有良知的民族。

寫到這里必須補充的是,不難想像,雨果的指控必然與法國政府所希望的背道而馳。然而雨果仍舊能夠秉筆直書,這種做法實在需要勇氣。我們不妨再做一個假設:如果當時的法國政府對文字管制極為嚴苛,如果雨果會因為他對法國軍政的批評而可能遭到跨省追捕並鋃鐺入獄,最後因為「躲貓貓」而慘死在監獄之中,他還能夠拿出這樣大的勇氣來留下這段令中國人對其大生親近的文字么?為了正義,或許他仍舊會寫下自己的指責,但是否能夠發表出來呢?倘使竟能發表,又會有多少人響應呢?這段文字最後又是否會被法國當局所消除湮滅呢?當然,我們應該為雨果慶幸,因為上述假設在歷史上顯然沒有成立。

所以,雨果能夠在今天仍舊令中國人為其勇敢正義而喝彩,恐怕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功勞。

3.

在校園網論壇上看到很多寫觀後感的,眼光大多鎖定在「不能固步自封」,「落後就要挨打」之上,更有願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氣人物。

能得到這樣的影響,恐怕足以說明《圓明園》這部紀錄片的目的是達到了的。

最後補充兩句感想:

掠奪者註定被唾罵與譴責,不論他們扯什麼淡。

與歷史進化發展之潮流相悖的做法總歸會失敗,這句話不止適用於被評論者,同樣適用於評論者,沒有例外。

我的話說完了。

⑺ 觀《圓明園》電影,有感。 (影評)400字 寫出圓明園的昔日輝煌,和英法聯軍的做法,看後感受。謝謝合作!

「請您用大理石、漢白玉、青銅和瓷器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綢緞、綴滿寶石,這兒蓋神殿,那兒建後宮,放上神像,飾以琉璃,飾以黃金,飾以脂粉。請詩人出身的建築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請您想像一個人類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宮殿,是神廟。」

昨晚,獨自看了大型記錄片〈圓明園〉,數字技術讓這座我熟悉的廢墟園林活了過來,精美絕妙、美侖美煥、嘆為觀止。

圓明園,這個詞彙的音節從唇齒間吐出來時,我會有絲絲幸福的感覺,這個詞彙牽引著的都是那麼美好的記憶。

對於圓明園最初的記憶已經模糊不清。印象比較深的是上初中時與叔叔、嬸嬸騎車去玩,那是一個美麗的秋日,陽光燦爛,天像高原的那麼湛藍,大水法和相關建築廢墟似乎被鍍上一層金光,或許那時生命正被青春鍍上一層金光?我們在大水法旁邊的銀杏樹林、白樺林拍攝了許多照片。

上高中時,與最好的高中同學騎車從北京城東穿城騎到西北角的圓明園,那時是不收費的。記得我們在福海劃船,我的船槳挑上一條大魚到船上,我們倆哈哈大笑,開心極了。我們還考察了劉和珍君的墓地。一片荒草叢中,不遠處居住著人家。

上大學後,去圓明園就更頻繁了,因為圓明園幾乎是我所在學校的後花園。記得剛開學時,圓明園夜晚舉辦大型游園會,為了逃票,我們溜到西側的小門,巧遇國旗班的帥哥和家屬們,跟著混進去了。

大學四年,去圓明園次數就更多了,那裡是戀愛的季節中最好的漫步場所。

工作後,去的次數就少多了,大概這十年中也就去了兩、三次吧!後來,那裡建造了許多新建築,門票也越來越貴,多久不去了?距離現在最近的一次也有五年了吧?

絮絮叨叨地寫下這些個人體驗,是因為我對那裡的荒涼已經熟悉,甚至頗為欣賞。但是從未想像過當初它輝煌的樣子,面對那些湖水、斷橋、殘垣、荒草,想像不出它往日的榮耀與輝煌。正如面對一個風燭殘年的老婦人,在她飽經滄桑的皺紋里,無從想像她年輕時「手如柔荑、膚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風采一樣。二十多年前看劉曉慶主演的〈火燒圓明園〉,也沒有把電影中的場面和現實的廢墟聯結起來。

昨天晚上,〈圓明園〉讓我看到了老婦人年輕時的風華絕代,受到很強烈的震撼。

這部片子以義大利人朗世寧的角度開始敘述,他是義大利傳教士,到中國後希望康熙皇帝欣賞他的西洋油畫手法,為了討好皇上,他畫了康熙的一個孫子,結果皇上看到後說:「這幅畫中只是一個小孩,沒有什麼意境。」朗世寧花費了7年的時間,學習到中國繪畫手法,開始了他為熙、雍、乾三朝服務50年的御用畫師生涯。

圓明園在康熙生前是以暢春園為主體的帝王離宮。因為滿人入關後不適應氣候的炎熱,紫禁城極不適合居住,康熙在因多湖而號稱海淀的北京西北角修建了暢春園。在皇四子胤禎的精心安排下,康熙在暢春園西側,圓明園前身的一個花園里,牡丹叢中,第一次看見了自己12歲的孫子弘歷,他對弘歷的聰慧大為欣賞,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解決了帝位歸屬問題。

因為這個情結,雍正、乾隆登基後,都不遺餘力地大肆建造圓明園。尤其是乾隆期間,當時帝國的財富占據全球1/3,人口也佔1/3,乾隆自視天朝大國,是全世界人效仿的榜樣。他聽說法國國王的凡爾賽宮有大水法,就命令朗世寧在整個園林的東部修建一座西洋園林,就要有大水法。

花費了十年的時間,園林修好了,在竣工那天,皇族人員和大臣們絡繹不絕前來參觀,驚嘆不已。乾隆將這個園子送給了在平定準葛爾叛亂中極為有功的部落首領女兒香妃。幾萬人,辛勤勞動十幾年,耗費國庫的巨額財富,最後不過是帝國皇帝給自己的一個女人的禮物而已。

整部片子中多處使用了數碼技術,還原了圓明園盛況時的原貌。

最後關於焚毀圓明園一段,影片也用了理性和客觀的分析,不同以往的激憤。

從人類文明成果的角度,我痛惜這座園林的被毀滅。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座園林是中國2000年封建思想的集大成者,反映封建皇帝力圖作為封建文人的審美情趣,搜羅全國的奇珍異寶,珍貴字畫,囊括全國建築園林形式,窮全國之力圖一己之私慾,這座園林窮奢極欲是有違天地和諧的,也許命中註定它的毀滅?

在網上讀到「愛琴海的家」博客中這樣一段話:正如詩人保羅•瓦萊里吟過那樣:「我們這些文明,如今皆知,都要消亡。」我們能接受亞歷山大燈塔、羅德島巨像在地震中消失、能接受空中花園在歷史上的虛無飄渺、能接受宙斯神像在大火中瓦解,我們最終也能接受圓明園的毀滅。萬事有始有終,是真理,只是很多時候,我們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結局。

⑻ 求一篇電影《圓明園》觀後感,1000字,要原版的哦,謝謝啦!你們團一定能搞定的!!

火燒圓明園》觀後感

1860年10月18日——我們應該銘記於心的日子,因為在歷史的篇章上,這是帝國主義火燒圓明園的日子。圓明園的毀滅,即見證了帝國主義的傷天害理,令人發指的罪證,也證明了那時清朝的腐敗和「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

看了學校的《火燒圓明園》的記錄片後,我感受頗受。

閉上眼睛,我好似看到了近160年前那火燒圓明園的場面,也看到了法國和英國這兩個強盜在肆無忌憚的犯著罪惡。我可以聽到他們在驕傲的笑著,笑著他們的勝利,笑著他們的偉大,笑著中國的腐敗。

其實,這段歷史是我最不願意麵對的歷史,因為它是中國歷史上的屈辱,也是作為每個中國人心底最疼的地方。我想,是個中國人。就一定仇恨妄自尊大,毫無避諱的燒殺搶掠的帝國主義吧!這不是我在誇大其詞,而是他們的做法真的不能不讓中國人氣憤,不能不讓全世界所苟同.

對於圓明園,我是心存驕傲的。不管它曾經是否被帝國摧毀,也不管它現在是如何的面目!但是可以說,它集我國幾千年優秀造園藝術之大成,把我國古典園林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當年,凡目睹過其盛況的人,都說它確實是好。一些西方人,對中國園林刮目相看,也正是從圓明園開始的。總之,圓明園為我們這個文明古國贏得過榮譽,曾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在搶劫圓明園的時候,隨軍的神職人員在圓明園被焚毀前居然大言不慚地說:「都拿走吧,再過半小時,所有的東西都將被燒掉。這是拯救,而不是搶劫。」這是令中國人所憤怒的,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可以做到這么的自圓其說。

我想,圓明園的毀滅。不僅是令中國所有人民所羞辱的,也是令全世界,令全人類所嘆息的,也是歷史上的一大遺憾。我想,現在的英國和法國應該抱有抱歉之心了吧!畢竟他們的做法實在太過分,太可惡了!可是,網上的一條消息,徹底把我震撼了:對於圓明園一事,帝國中有的沒有記載,有的甚至是慶祝勝利之類言語。他們這般的自我吹噓,我真的被震撼了。他們難道不該覺得在圓明園一事上,他們的做法可恥之極嗎?沒有記載,這不是小人的做法嗎!敢做不敢當,這不是和當年日本對於二戰時的殘暴行為不以承認的可恥做法一樣嗎!

法國著名歷史學家伯納·布立賽曾說過:圓明園劫難是中國歷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災難。他一直堅持自己的態度:對於歷史上所犯的錯誤和罪行,可以原諒,但不能忘記。

是呀!那畢竟已是歷史,是不可改變的。現在我們應該做的就是不要再讓這篇歷史在以後重演。我們要把這篇羞辱的歷史銘記於心。成為我們加油的指引標。歷史是不可改變的,它將永遠記錄在每一代的人心中。但是,它可以改變以後,改變將來我們的生活。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有責任為了以後中國美好的將來奮斗。從現在努力,為了新中國,為了歷史不再記錄像火燒圓明園這樣的屈辱史!我們應該有奮斗的決心。來!為了中國的以後,我們努力奮進吧!

⑼ 蘇州園林觀後感

蘇州園林如同羞澀的小姑娘一樣,小巧玲瓏讓人難以琢磨

⑽ 《建築園林》讀後感 謝謝!

【仙境在人間】
園林,中國人的花園,從這里,我們穿越歷史與傳說,沿著花園小徑,尋訪我們的來處與歸途。
【李海峰 蓬萊仙境】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夢想的秘密花園
【比利時 天堂花園】每個花園都能讓人想起天堂
在漢武帝的年代,高山之巔的昆侖,大海深處的蓬萊,居住著人們想像中的仙人,在生命的秘境,坐落著仙境的花園,那裡有金石的樓台和無窮的享樂,人們祈盼走進仙境,遠離生老病死的苦惱。
千年之後仙境是真是假已不再重要,長生不老的夢想雖然天真荒誕,但人間實現仙境的信念,仍然存在於園林的山峰島嶼。
【一池三山】山水大格局、山、水、石、植物和建築,構建人間樂園基本模式。
生命是什麼,並不是現實。
當西方人在園林中想像著東方,中國則在園林中玩味著歷史。
【楊志丟了花石綱事件】石頭改變無數人的命運。
【艮岳遺石】中原自古多亡國,亡宋誰知是石頭
【食養山房】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魚之樂。
【寄暢園 紹興 蘭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古人今人有著相同感受,渴望自然的廣闊天地,又無法走出人生的局限束縛。園林這個人工建造的自然空間,也是人內心矛盾的產物。
對於一般的中國人來講,他的生命總有兩面,一面叫鍾鼎,一面叫山林。
人終究不能脫離自然,園林也是源於人對山水的依戀。
與自然距離越近,我們回歸的願望就越強烈,可是把人阻擋在山水之外的,是現實還是我們自己。
【桃花源】另一個園林,不再尋找避世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二樓艾斯特庭院】在中國,最寶貴的東西是空間。
【中央公園】治療城市病症的世外桃源
無論哪個時代哪個文化,人們營造的理想環境,都有山水的自然元素,在中國人的園林,治癒身心的山水是宇宙的象徵,人只是宇宙中的一份子而已。宇是一切的空間,是園林的壺中天地,無邊無際,宙是一切的時間,是園林的四時花開,無始無終。
【最佳人居狀態】人與自然相互滋養。活在當下,讓生活成為藝術的載體,園林的生命才能歷久彌新。
【藝圃】柴米油鹽醬醋茶,琴棋書畫詩酒花
園林是什麼,歸根結底是一種活法,是一種生活態度,從無定式,由心做主。
【滄浪亭】最古老 (芸娘和沈復)少了那份風雅,即便坐擁豪宅,又有什麼意思——《浮生六記》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花園,只要遇到合適的土壤,這座花園就會自然生長。
故事裡一座座園林出現、消失,幾千年周而復始,夢想卻生生不息。
有一個地方人與神靈不分彼此,自然萬物和諧相通,那裡是傳說中的仙境,那裡是人間的花園。
凡是生於土的,必定歸還於土,誕生於天國的,也將回歸天國。仙境在哪裡,仙境在人間。
【村莊里的上林苑】
上林苑——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皇家園林
也許歷史從沒有真正地消失,它就像這些石像一樣,一直深埋在這塊土地里,我似乎看到,那個雄渾的年代留下的基因,一直流淌在關中人的血液里,它賦予了人們一種本能,在平淡中提取快樂。兩千年來,關中人一直都是這樣,自信、坦然、雄心勃勃。
李小超用腳步丈量這塊土地,兩千年的時光,他發現,歷史里充斥著現實,現實里包裹著歷史,如果現實和歷史能夠交集,它們會有怎樣的碰撞。長達十多米的《上林苑》長卷中,有現在村莊里的生活場景,有奔跑的動物,過去狩獵的場景,還有宮殿、巡遊,這就是李小超看到的,在這塊土地上存在於今天或者歷史中的場景,這里誰到底是誰的投影呢。
衰敗只是繁榮的另一面,衰敗只是為了再次繁華積蓄力量,衰敗和繁華在一起,才能組成完整的生命。
關中人是從泥土裡長出來的,生冷硬倔,如果在漢代,他們就是在抗擊匈奴的戰場上馳騁廝殺的人,而放下武器,他們就是在田間勞作的人。就是這樣的關中人在漫長的半個世紀里,在兩千五百平方公里的黃土地上,建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皇家園林——上林苑。
【題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園林》觀後感(四):園林:封建統治階級的招魂
這部紀錄片拍的不像是園林了,而是生活在園林里的人和他們的情懷了
看看他們是怎麼說的吧
葉放:每當我在長卷上去尋找,畢沅的印信的時候,心中是一種很特別的一種經驗,每次看到那幅畫,每次看到那個印章,就是重新被喚醒的一個契機,在不斷的喚醒中我們去回味過去,面對未來,溫故而知新,借古而開今。
他們所謂重新喚醒的一個契機,是什麼契機,他們又要喚醒的是什麼?是生活在明代階級斗爭尖銳,農民起義不斷的文震亨,用人民吃不上的米湯澆灌青苔的悠閑地主老爺生活,還是要我們喚醒他那如今看來可笑輕如鴻毛般自殺所展現出來封建禮法?
他們那精緻典雅的生活又是建立在什麼上的呢?封建社會開始後,為了維護資產的繼承,極少部分擁有權力財富的人成為統治階級,他們制定了壓迫無產階級的禮法、軍隊以永遠維持他們與其子孫的特權地位。他們可以不用付出一絲勞動無償的佔有他人的勞動成果,也使女性變成了一種財產。在勞動人民努力工作也填不飽肚子的情況下,這種封建社會保障了他們有著充裕的時間與精力從事文學、藝術的創作以提升他們的逼格,又保障了他們在性生殖上的優勢。最終導致他們主宰著文化和價值觀,用忠孝禮智信去進行洗腦,讓被統治的人民前仆後繼為他們維護統治階級的特權而犧牲。
一部宣揚封建文人的風骨的記錄片出現在我眼前,讓我感受到的是深深的惶恐。讓人更深刻的認識到由於中國歷史存在著兩千年的封建社會,所殘留的餘毒不會輕易散去。
回到葉放的那句話,他所謂「心中是一種很特別的一種經驗」,是什麼經驗呢?用四十年前的口吻說,也許就是這幫封建主義孝子賢孫們對他們祖輩糜爛奢華生活的深切懷念。

閱讀全文

與園林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喬杉演的電影是音樂人 瀏覽:747
2021台灣電影上映時間表 瀏覽:192
薇婭直播間電影票如何兌換 瀏覽:402
想做電影導演選什麼專業好 瀏覽:779
巧克力工廠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205
正古宅驚魂電影演員 瀏覽:59
齊步走的燈謎猜一電影名字 瀏覽:477
千王1991電影完整版梁朝偉 瀏覽:773
海鮮大餐電影中文版 瀏覽:531
看動漫電影的app大全 瀏覽:284
電影院音響系統是什麼 瀏覽:11
沙漠電影十大巔峰之作 瀏覽:74
有關蟒蛇的電影泰國 瀏覽:780
平遙電影節什麼時候 瀏覽:611
韓國喜劇電影泰國 瀏覽:239
電影院英文意思 瀏覽:945
電影賭王大騙局優酷 瀏覽:826
花樣年華戛納電影節 瀏覽:300
抖音南京南京電影中配的音樂 瀏覽:699
三少爺的劍電影男主角是不是燕十三 瀏覽: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