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讀後感400字
寒假,我在網上看了一遍前段時間比較火的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揚傳統文化的節目吧。想來所料不差,便嘗試著欣賞了這個饒有趣味的節目。
本片介紹了華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飲食差異以及烤松茸油、燜春筍、雪菜冬筍豆腐湯、臘味飄香腌篤鮮、排骨蓮藕湯、椒鹽藕夾、酸辣藕丁、煎燜魚頭泡餅、煎焗馬鮫魚、酸菜魚、松鼠桂魚、侉燉魚等不同地區的風味小食。與其它那些花哨的飲食類的節目不同,這個節目的真誠、朴實帶給我們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從中我了解到了人與人的關系,人與食物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時,對處在「舌尖上」的中國又有了更深的了解——從最平凡的一鍋米飯,一個饅頭,到變化萬千的精緻主食,都是中國人辛勤勞動,經驗積累的結晶。今天當我們有權遠離自然,享受美食的時候,我們應該珍惜大自然的恩賜,感謝的那些通過勞動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們。
我認為這個節目最重要的不是味覺上的享受,在視覺上比這個紀錄片的色澤好得多的遍地都是,而是淳樸的人,人生觀和自然觀。
我覺得《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是我們每個吃貨必看的一部,不看真的是會後悔的。
⑵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五十字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中國的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南北方美食數不勝數。中國的飲食文化與烹調技藝是它的文明史的一部分,是中國燦爛文化的結晶。中餐的菜餚名稱也別具特色,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給人以美好的回味。讀了《舌尖上的中國》這本書後,讓我對中國的美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同時讓我產生了想去旅行想去品嘗全國美食的願望。
回想我也曾經也去旅行過,比如北京、青島、南京、揚州、無錫等。但是我只是吃過肥而不膩的北京烤鴨,品種齊全的青島海鮮,香鮮味美的南京鹽水鴨,原汁原味的揚州炒飯。有好多旅遊地點的美食我還沒有品嘗到,比如說《舌尖上的中國》介紹的揚州的鑒真素鴨、文思豆腐、清燉獅子頭、揚州大包子。我還都沒一一品嘗過。忽然覺得有點遺憾,覺得應該去嘗嘗那的美食才不枉旅行一次。
喜歡吃美食,也喜歡旅行,因為我喜歡那種氛圍,喜歡新的環境,喜歡歷史的痕跡,喜歡品嘗美味的特色小吃。如果在煙雨的江南,撐著一隻油紙傘,走在那雨巷,走在那白牆黛瓦的古典房屋之間,那定是另一種心情。或許還會坐上一葉小舟,走水路欣賞那江南的朦朧之美。或許還能坐在小樓上一邊欣賞著朦朧的江南煙雨一邊品嘗著江南的特色小吃,例如翡翠燒賣、鮮肉湯包等。那該是多麼的愜意呢!
中國由於歷史悠久,不僅擁有煙雨的江南風景,還擁有獨特的美食,我記得《舌尖上的中國》這本書中提到了重慶的麻辣火鍋,我也是個愛吃火鍋的人,我喜歡火鍋的味道,也喜歡吃起來酣暢淋漓的感覺。書中提到在重慶每家火鍋店都有自己炒制底料的秘方,可見重慶的火鍋味道多種多樣。重慶的火鍋不僅味道多種多樣,而且菜品也是多種多樣,傳統的毛肚火鍋以牛的毛肚為主。正宗的毛肚火鍋的菜品用的幾乎都是牛身上的肝、心、舌、背柳肉片、血旺、和蓮白、蒜苗、蔥節、豌豆尖等素菜。真想有機會去重慶品嘗這等美食,會不會讓人流連忘返呢?
從美味的火鍋之都出來,是不是想來點清淡的食物呢!我想要是我還真想來點清淡的,例如美味的鮮筍。我去過黃山,那裡有賣一種筍乾的,食用前要在清水中泡上兩三天,再用高壓鍋蒸。蒸好後即可用來食用,比如做成筍干紅燒肉、老鴨筍干湯之類的。這種筍乾的味道雖不如剛挖的鮮嫩,但口感也是極佳的。如果有幸去黃山旅行一定要帶回來幾包才好。
吃過了南方的火鍋、筍干後是不是應該來點南方的主食呢!南方的燒麥口味不錯,是大眾喜愛的食品之一。燒賣包皮透亮,味咸椒香。糯米陷松軟而不熟爛,粒粒可數。吃了南方的燒麥我才體會到,我在北方吃到的有多麼不正宗,北方的燒麥餡是像小籠包餡一樣,不似真正的燒麥裡面是糯米。現在真想再品嘗一次形如石榴,潔白晶瑩,餡多皮薄,清香可口燒麥。
南方的美食數不勝數,北方的美食也不少啊!北方雖沒有煙雨朦朧之感,但是有粗獷豪放之氣。給我另一種感覺,如果在白雪皚皚的冬天,屋外寒風刺骨,在屋內暖洋洋的吃著東北的酸菜燉白肉,那真是爽啊!酸菜燉白肉是以酸菜和豬五花肉為主要食材的東北菜,口味酸辣,營養價值豐富,具有補腎養血、滋陰潤燥之效。我家冬天也會做酸菜白肉吃,我家雖不是在東北,但是我感覺酸菜的腌制方法與東北人家的差不多,《舌尖上的中國》也說了這個酸菜的做法,讓我更加堅信了這點。我家在做酸菜燉白肉時還會放入血腸,血腸是現殺豬時,用大盆裝些鹽水接血,然後在開水鍋內稍煮凝結成血塊,再將血塊搗碎後灌腸,扎緊捆實即成。血腸味道濃香,油而不膩。血腸與酸菜和白肉放一起那味道別提多棒了,每次吃的時候都比較喜歡吃血腸,味道很是不錯,這菜也是很下飯。
說了這么多的美食,我還沒介紹我家鄉的美食呢!我的家鄉美食是驢肉火燒。驢肉火燒就是把熟驢肉夾到火燒里食用,火燒口感酥脆,驢肉肥而不膩,回味醇厚。驢肉火燒加羊雜湯一起食用味道再好不過,羊雜湯雖然不是我們家鄉的特色美食,但是我認為做得也是極好的。真希望我家鄉的美食也能上《舌尖上的中國》這本書,古時不是有句話叫「天上龍肉,地下驢肉」嘛!可想而知驢肉的美味,再配上我們那酥脆的火燒真是讓人吃不夠啊!
我想有時間不如讓我們抽出時間去旅行一下,去品嘗下天下的美食,或者停下手裡的工作去做一頓美味的佳餚犒勞自己一下,這樣不是很好么。希望《舌尖上的中國》這本書能出第二冊,讓我們更加了解天下的美食。我也希望以後再去旅行時能品嘗到《舌尖上的中國》一書中提到的美食。《舌尖上的中國》一書感動我的不僅僅是食物的味道,還有歷史的味道,記憶的味道!讓我們一起去旅行,一起去感受舌尖上的美味吧!
⑶ 觀看舌尖上的中國1、2部,寫一篇400字的觀後感
寒假,我在網上看了一遍前段時間比較火的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揚傳統文化的節目吧。想來所料不差,便嘗試著欣賞了這個饒有趣味的節目。
本片介紹了華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飲食差異以及烤松茸油、燜春筍、雪菜冬筍豆腐湯、臘味飄香腌篤鮮、排骨蓮藕湯、椒鹽藕夾、酸辣藕丁、煎燜魚頭泡餅、煎焗馬鮫魚、酸菜魚、松鼠桂魚、侉燉魚等不同地區的風味小食。與其它那些花哨的飲食類的節目不同,這個節目的真誠、朴實帶給我們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從中我了解到了人與人的關系,人與食物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時,對處在「舌尖上」的中國又有了更深的了解——從最平凡的一鍋米飯,一個饅頭,到變化萬千的精緻主食,都是中國人辛勤勞動,經驗積累的結晶。今天當我們有權遠離自然,享受美食的時候,我們應該珍惜大自然的恩賜,感謝的那些通過勞動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們。
我認為這個節目最重要的不是味覺上的享受,在視覺上比這個紀錄片的色澤好得多的遍地都是,而是淳樸的人,人生觀和自然觀。
我覺得《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是我們每個吃貨必看的一部,不看真的是會後悔的。
⑷ 舌尖上的中國3觀後感
第一,要寫對片內食物的看法和感想
第二,感慨中國的食物文化
第三,你的感想,比如愛國之類的
⑸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000字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
最近這幾周播放的《舌尖上的中國》,共有七集,每次看完之後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因為這部關於美食的紀錄片,記錄著美食以及美食身後的故事。其實,《舌尖上的中國》在記錄的都是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美食,它匯集了大江南北的美食,表面上描述一個個食物,實際上在表達的是美食背後的故事——辛勤勞作的人們。每看一次,我就會有一種垂涎三尺的感覺,放學都有一種想去吃美味的沖動,即使我吃不到美味,哪怕找些東西來填飽肚子,都會有一種滿滿的幸福感,看來,美食對於人的誘惑是非常的大的,我相信這些感受也並不是我一個人的,而是所有觀看過這部美食紀錄片的人的感受,或許正因為這極大的誘惑,才會讓這部紀錄片火遍大江南北。
電視鏡頭里的美食,那麼唯美,唯美的畫面,唯美的食材,唯美的音樂,都讓人流連忘返。不是所有的食材都可以成為美味,在這食材的背後,肯定會有一雙神奇的手,來做出美味。或許是游訪的美食家,或許是餐館里德廚師,也或許是最普通不過的平凡的百姓,他們做出的美味,也不是那麼容易的,背後需要的是許許多多人的付出,這其中的付出是充滿艱辛跟危險的,美味的來之不易,就需要我們品味美食的人的感恩。美食背後付出很多勞動的人們,他們也有著一份感恩,他們感恩上天的賜予,他們有著他們自己的專屬信仰,因為他們堅信大自然也會給予他們美味的饋贈。
《舌尖上的中國》七集,每一集都有著獨特的名字,每個名字都是有著幾個具體的故事來支撐的,每一個故事也都是以一個家庭來進行描述的,首尾呼應,將每一集都做到了最好的闡釋。在這每一集中,都會有幾個令人感到的故事,在這里,要表現的就是隱藏在食物身後的人文關懷。從雲南的鹿茸到浙江的冬筍,從南方的水磨年糕到北方的面條,從發酵的腐乳到腌制的臘肉,不得不說,這部美食片是我國大江南北的美食的縮影,它將差異的地域和多樣的美食協調般的組合在一起,不僅讓人們領略到不同食材在採集與加工中的獨特的魅力,也讓人們領略到了隱藏在食物身後的人文關懷。故事中的每一位平凡主人公在日常生活的片段中,真實地向大家講述了食材最返璞歸真的做法,同時也折射出了當地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習俗,表達了對平凡老百姓的關注和尊重。
在這部紀錄片中還有很多的有趣的好玩的東西,我也不能完全的記錄下來,但我相信中國的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遠遠不是這七集紀錄片能夠完美詮釋的,更多的是需要我們去努力發現挖掘,來傳承和發揚我國的優秀的飲食文化。現在的我們,不但要嘗遍各地美食,而且還要自習發現美食背後的文化,那樣,我們在享受的不僅僅就只有美食,還有精神上的美食,我們獲得的就是一場盛宴。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2
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
這幾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不僅吸引無數觀眾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讓許多人流下感動的淚水。
本來,無論從選題還是從播出時間來看,《舌尖上的中國》都只能算是熒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紅熒屏,帶給我們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從一開始,《舌尖上的中國》就不只是一部關於吃的紀錄片。「看著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里閃閃發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著蒸汽的饅頭,拉麵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動得落淚。多可愛的中國。」從舌尖上的中國,到味蕾中的故鄉,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體現了該片的獨特性——「通過美食這個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系、人和社會的關系」。
看這部充滿溫情的紀錄片,有人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的味道」,觀後感有人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華到了「愛國主義」的境界,還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輸出」的高度……一部作品為何能在不經意間獲得超越話題的巨大影響?
「不是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從美食背後的製作工藝和生產過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鳴。」「真誠的態度,真實的力量」反觀當下許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場面……什麼都不缺,卻惟獨少了真實;什麼都盡心盡力,卻惟獨沒有真誠。
有一個不太悅耳的說法:美國人喜歡拍科幻片是因為找不到歷史,中國人喜歡拍穿越劇是因為不展望未來。這樣的武斷結論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問題卻發人深省。如果滿足於閉門造車,沒有對現實的觀照,或者只關注少數人錦衣玉食的奢靡,卻無視普通人豐衣足食的願望,不管是穿越歷史,還是暢想未來,都不可能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文化體制改革正在深入推進。轉型的挑戰、創新的壓力,考驗著每一個文化從業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陳舊空洞的說辭中打轉;有一些人以種種束縛為由,在改革創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評質疑時,歸咎於觀眾的「審美取向」和論者的「外行身份」……作為商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告訴我們,即便是「愛國主義」的宏大主題,也可以充滿細節與溫情;即便是對外傳播中國形象,也應該展示普通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即便是純粹的商業類節目,也可以實現藝術與經濟的雙贏。
從香格里拉采松茸到浙江挖冬筍,從西安泡饃到新疆烤饢,從鹵水豆腐到過橋米線……從5月14日開播的美食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端上視覺饕餮盛宴的同時,更記錄了中國千年沉澱下來的飲食文化,以及一菜一羹背後的人情溫暖。這一部僅有7集的紀錄片取代多部熱播電視劇,成為熱點話題。該劇被譽為「吃貨必追劇」最大原因,莫過於它在讓觀眾們「一解眼饞」的同時也隨著電視機的鏡頭走遍中國各地,踏上了尋找讓中國人為之幸福且引以為傲的美食之旅。這部紀錄片不僅在娛樂性上做得很成功,更加富有現實意義。「它把美食當做文化來寫,不僅僅停留在『吃』這一表面現象上,更多的是揭示這方水土、這方人情,把它引申到文化傳承的意義上來。」所探討的問題並不只是「吃」這么簡單,從傳統勞作到食物創新,生活的艱辛和幾代人的智慧結晶,中國人「吃」的傳承和變化已經逐漸凸顯出它特有的國人氣質。
《舌尖上的中國》是我看過中文紀錄片最好的一部,感覺像是看到了BBC《美麗中國》的續集,裡面有不少鏡頭就是直接從《美麗中國》剪切的,甚至連海報都有幾分神似。《舌尖上的中國》打敗了同時段的熱播劇,幾乎創造了一個中國紀錄片的奇跡。之前央視出品的不少紀錄片,拖沓冗長,解說沉悶,而這部紀錄片明顯借鑒了《美麗中國》的風格,令人耳目一新,鏡頭切換簡潔明快,解說詞設計得也恰到好處。以食文化為窗口,滲透人文的關懷,虔誠的態度,尊重勞動,尊重自然,尊重傳統。美食,和美食背後的人與事,無不散發著濃郁的中國韻味。
導演陳曉卿表示「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
中國人用食物的變化感受四季的更替」深深戳中了我。
因為現在的我,住在一個都市裡,一年四季超市賣的菜都是一樣的。
越來越覺得,我被撕裂,被硬生生從故土扯開。痛苦不堪。
我深深依戀故土的生活,物象便是食物與味道。回家的那些天,每天早晨我都會和媽媽逛菜市場。人們挑選,購買,討論食物,熱火朝天。總是能在菜市場上遇到各種熟人,寒暄以後總是要介紹一番今天要做些什麼菜。似乎這些就是一切的生活。我迷戀著這些熱鬧的場景,貪婪地尋找,觀察,勾勒。
我不止一次地想,如果,我只知道這個世界該有多好,我永遠停留在這個世界有多好。可是,我卻有另外一個世界。
我不止一次地寬慰自己,故土,可能只是自己臆想出來的桃花源。可是,當我看到屏幕上,那些人,用心耕種採摘果實,鄭重為家人製作食物,品嘗味道而滿足的神情,我便想要流淚。這不就是我的故土嗎?這些踏踏實實的日子不就是我迷戀的故土嗎?這些從來不是桃花源,而是真真切切地存在啊。
許許多多的味道和記憶被這部紀錄片喚醒。
放學回來,外婆說,今天包餃子。記憶里的廚房便是一片永遠也散不的霧氣;
過年,全家人會忙碌於各種麵食和肉食之間,聚集著各色美食的同時,也是在享受著一家人團聚的愉悅感。
端午,外婆和媽媽會坐在廚房的門後,包粽子。大高壓鍋里是用醬油腌制好帶著褐色的牛肉,青花瓷碗里照例是肥瘦得宜的豬肉。 ……
我也會是片中所說,那些過年過節才回家的孩子。我也將會成為一個飄泊的,永遠的異鄉人。故土不再是故土,食物和味道卻已經成為我的烙印,他們促使我自己學做飯,尋找我自己的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感。我願,我的後代,不要再與故土分離。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導演陳曉卿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這是該片走紅的「秘訣」,也是每個文化創作者應該深思的問題。
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
⑹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聯系生活噢。。初中的。。600字左右。。雷瘋哪去了。。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最近央視熱映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我也趕著熱鬧把它看完了。
看了一些網友的評論都是清一色的褒揚,確實,這部片子從題材到拍攝,再到後期的製作都是非常出色的,其實我覺得更難能可貴的是它給這個浮躁的影視電視圈子帶去了一種新的感受,他告訴觀眾原來這才是能夠打動人心的真正的樸素的好電視,這才是能給人以良好教化的好作品。
看到大家談論更多的是這部片子給人們帶來的味覺上的刺激和心頭上的鄉愁,我的感受想必和大家都是一樣的:當看到那熟悉的家鄉菜時,必然會欣然點頭「就是這樣,就是這樣!」不禁內心澎湃,甚至想要高喊出來,讓周圍的人都過來和我感受同樣的發現和驚喜;當看到不熟悉的其他地區的美味時,心中為這種智慧佩服不已,且不自覺地流出哈喇子,暗下決心,以後一定要到這個地方去感受這種原汁原味的精彩。這是應該的,一部以食物為基礎的片子,如果不能激起食慾那還有什麼好說的。
所以我不在這上面多說了,倒是說一些聯想之外的想法。
七集看下來,感觸最深的並不是某個地區某道菜品,而是中國人民勤勞朴實的性格和堅韌樂觀的智慧。「舌尖上的中國」其實是想借飲食這種人人都有感觸體會人人都有的說的題材,來窺探中國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勞作方式和處事態度。它並不是一部介紹美食的片子,也不是一部宣傳地方特色的噱頭,而是一種至純至朴的精神。想來這些製作者們不單跑遍天南地北,還要面對各種復雜環境,甚至連過年的時候都留守拍攝記錄,支撐的動力已不單單是食物的力量了,而是一種渴求探索發現中國民眾精神氣質的熱切願望。不禁肅然起敬。
中國的勞動人民是中國社會的基石,十三億的人口要靠自然,靠土地來養活。無論現今的工業科技如何進步,中國社會離不開土地,離不開農民,離不開樸素的精神和願望。小到個人來看,他的想法不過是努力勞作有個好收成,全家能夠團圓幸福;大到國家來看,正是這億萬個普通的願望撐起了中國社會的脊樑。
其實每看完一集後,靜心回想一下內容,總會羞愧難當。「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從小就會背誦,但是不經歷田頭勞作的辛苦,怕是永遠不能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影片最起碼告訴了我們在今後吃飯的時候一定要懷有一顆敬畏之心。在你品嘗鮑魚等海味的時候,要知道潛水員的工作之危險,在吃藕的時候也要想到那挖藕人的辛苦,在吃魚的時候也要明白這可能是漁民苦苦等待數月的一次運氣的成果。
其實能夠有和自然接觸的生活經歷是幸福的。小的時候,爸爸總是要我去農村住段時間體驗生活,那個時候不懂什麼是生活,誤把電視,干凈的廁所和沒有蚊蟲的夜晚當成美麗的生活。幼小的年紀即被這些現代化的東西俘虜了,更可憐的是把這種俘虜還當作是一種享受。現在明白了爸爸當初的良苦用心,可是為時已晚,我這樣一個沒有多少在農村童年生活的人註定是一種不健全的人生。爸爸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從農村長大的他深深地明白那齊腿根深的泥土意味著什麼。
我們這代人,最起碼像我這樣的人是無法挽回了,可是我們的下一代呢,他們連一個叫他們去農村體驗生活的爸爸都沒有啊。我們出生在高樓間,不知道鄰里的熱情,也不知道泥土的芬芳,不懂得協作的精神,更不明白取捨的智慧。佔有的慾望充斥著我們的大腦,自私的念頭無時無刻不在摧殘我們的心靈,我們還能有父輩那種背朝黃天面朝土的質朴嗎,我們還可以有收獲的喜悅和感恩的心嗎。想起了普利策克獎得主王澍提出的質疑「再過二十年,我們還能叫我們自己中國人嗎,我們周圍的一切都不是中國的。」是啊,我們甚至拋棄了養育我們千年的土地。鋼鐵怪獸的牢籠里的你我甚至已全然沒有勇氣去找尋我們自己本來的面貌。
一個懷揣設計大師夢想的我還在學生階段,但是不得不去思考這個問題並嘗試去尋找答案。
全劇的結尾說的好:「無論埋頭種田,還是低頭吃飯,他們總不會忘記抬頭看一看天。」看著每一集結束時那些可愛的人自然而又真切的笑容時,才真正感受到中國人的偉大和智慧。苦難是一種磨練,是上蒼的饋贈,而收獲更是一種喜悅,是自然的禮物。
最後一集的張桂春留給我很深的印象,他似乎提供了一種答案。生活在高樓大廈中的我們真的就不能重新拾回自我的本真了嗎。自然總是無私的,只要你願意投入她的懷抱,她必然會敞開她的胸懷給你最溫暖的擁抱。
我又想起了我以前寫過的一句話:「如果說土地是母親的話,那麼中華民族就是集體戀母的民族,男性堅強的外殼里是一顆溫柔而善良的心。」我們的血脈里流淌著這樣性格,只要我們願意去拾回,就會有屬於我們的明天。哀莫大於心死,我激勵自己前行。
⑺ 急急急!!! 《舌尖上的中國》(書或電視)觀後感300字 中二程度就可以了,不要說廢話噢~
今天老師花兩節課的時間,讓我們看了兩集舌尖上的中國。它不僅給了我們視覺上的沖擊,也給了我們靈魂上的沖擊!最開始看是是陶醉於那誘人的食物當中,接著看下來是欽佩與勞動人民的不是當中,最後是感嘆於中華五千年的飲食文化當中!
在看第一集的時候,看著那些誘人的食物,不得不勾起我們的興趣認真的去傾聽每道食物的神奇與誘人之處。在此片當中,它都有詳細的介紹,每道食物的具體做法,它的講述也是蠢蠢欲動。讓我們邊看邊驚嘆,甚至還留著口水。在觀看那些美食的同時,那些朴實的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通過觀看這部片子,我了解到每一道美食都伴隨著辛勤的汗水。就像春筍的挖掘,那些有經驗的勞動人民就知道在什麼時候挖的春筍最鮮嫩可口,知道什麼地方可以挖出春筍,挖出春筍後又該如何的保護好那些竹子的根系。知道挖出的春筍該如何保存。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辛勤勞作,才出現了世界上各種各樣的美食。正是因為他們勤勞的智慧,才能使得每一道食物完美的呈現在我們眼前,我由衷的佩服他們!
當然,在這部片中,我也感嘆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的飲食文化。就像那些傳統的習俗,在除夕晚上,北方人喜歡自己做饅頭,包餃子吃。通過自己的手工製作,做出可口的食物。這樣的習俗一代接一代的傳下來,雖說,在當今這個機械化的社會,自己親手和面蒸饅頭、包餃子的人越來越少,但是還是有人傳承下來了,在這里我也希望不要讓這種文化消失,有著更多的人可以傳承這種習俗。繁衍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
在片中我也看到了,勞動人民的艱辛,他們為了生活,為了讓孩子上學,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用自己的體力換取一些錢。就像片中的挖藕兄弟,每年九月,他們都會來到湖北的嘉魚縣挖取大自然所賦予我們的一種長在水裡的美食——藕。說到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到大自然對於我們人類的厚愛,我也希望作為人類的我們不要鼠目寸光,肆意的虐取!從他們兄弟兩上看到了他們的艱辛勞作與朴實。他們說在大街上看到藕,就有一種親切感,就感覺那些藕是通過自己的雙手挖出來的!由此可見,他們是多麼質朴的人,如今的我們在餐桌上隨處可見藕,卻不知道這些藕的背後有著多少故事,流了多少勞動人民的汗水。當我們在享受餐桌上的每一道美食上,我們都要想到那些勤勞的勞動人民,感謝他們的雙手,讓我們享受如此美味的佳餚!
雖說還只看了兩集,但是這兩集卻讓我受益匪淺!
⑻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觀後感500字 謝謝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一部講述中國美食文化的大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近日在央視熱播,取得了盛況空前的收視和關注,這部非黃金檔播出的作品自5月14日開播至今,已經創造了一個中國紀錄片的奇跡:不僅吸引了80後年輕群體的集體觀看,還在網路引發了群體話題。
隨著紀錄片每晚播出,一些美食點評網站和購物網站更出爐了圍繞《舌尖上的中國》撰寫的攻略。除了國內的大熱,《舌尖上的中國》也參展了法國戛納電影節,先是以一款山水畫般的臘肉海報展現了中式美學,又得到了電影節組委會主席南尼·莫萊蒂的點名觀看,據悉,這部作品已經成為了中國所有參展紀錄片中問詢量位居第二的片子。
用味覺審美展現東方價值觀與社會文化
《舌尖上的中國》是央視紀錄頻道推出的一部關於中國飲食文化的高端美食類紀錄片,本劇由陳曉卿擔任總導演,邀請了美食家蔡瀾、沈宏非為顧問,是國內第一次使用高清設備拍攝的美食類紀錄片。
這部作品不同於推薦烹飪大師精湛廚藝的一般飲食類節目,沒有大而空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以美食背後的製作工藝和生產過程入手,從食材採集、主食差異、加工演變等方面入手,把視角對准了普通百姓並配合他們的生活,用碎片化的敘事方式,將文化與現狀、自然與生態、社會與價值觀融合到對食物的描寫中,並以內在的邏輯聯系組合在一起,用七集故事體現廣闊國土上飲食文化的差異和共存,一方面用味覺審美觀展現了東方人的價值觀和中國人的人生況味,形成了這部紀錄片的獨特視角,另一方面,作品以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草根氣息引發了觀眾的共鳴,「作為吃貨,生在中國就對了,這絕對是一部對食物充滿敬意的紀錄片!」許多追看本劇的年輕網友如此評論。
接軌國際紀錄片展現進步與差距
《舌尖上的中國》同時引發了國外片商和媒體的關注,作為第65屆戛納電影節的參展影片,其在現階段的銷售平台上備受關注,組委會主席南尼·莫萊蒂特意點名觀看其片花。央視紀錄頻道總監劉文說:「在這部紀錄片的創作過程中,我們力求通過國際化和市場化的途徑,實現國際傳播的探索。」《舌尖上的中國》恰到好處的文案、高清的拍攝和精緻的構圖也基本符合了國際紀錄片的基本創作習慣,用畫面語言與文案聲音共同營造故事化的氛圍,從而追求戲劇化,設置興奮點去吸引人和感染人。
⑼ 求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http://..com/question/425111990.html 網上有啊
⑽ 談談你對舌尖上的中國的觀後感
最近央視熱映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我也趕著熱鬧把它看完了。
之前看了一些網友的評論,都是清一色的褒揚。確實,這部片子從題材到拍攝,再到後期的製作都是非常出色的。其實我覺得更難能可貴的是它給這個浮躁的影視電視圈子帶去了一種新的感受,他告訴觀眾原來這才是能夠打動人心的真正的樸素的好電視,這才是能給人以良好教化的好作品。
看到大家談論更多的是這部片子給人們帶來的味覺上的刺激和心頭上的鄉愁,我的感受想必和大家也是一樣的:當看到那熟悉的家鄉菜時,必然會欣然點頭:「就是這樣,就是這樣!」不禁內心澎湃,甚至想要高喊出來,讓周圍的人都圍過來和我感受同樣的發現和驚喜;當看到不熟悉的其他地區的美味時,心中對這種智慧佩服不已,且不自覺地流出哈喇子,暗下決心,以後一定要到這個地方去感受這種原汁原味的精彩。這是應該的,一部以食物為基礎的片子,如果不能激起食慾那還有什麼好說的。
所以我不在這上面多說了,倒是說一些聯想之外的想法。
七集看下來,其實感觸最深的並不是某個地區某道菜品,而是中國人民勤勞朴實的性格和堅韌樂觀的智慧。「舌尖上的中國」其實是想借飲食這種人人都有感觸體會,人人都有的說的題目,來窺探中國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勞作方式和處事態度。它並不是一部介紹美食的片子,也不是一部宣傳地方風味特色的噱頭,而是一種至純至朴的精神。想來這些製作者們不僅跑遍天南地北,還要面對各種復雜環境,甚至連過年的時候都留守拍攝記錄,支撐的動力早已不只是是食物的力量了,而是一種渴求探索發現中國民眾精神氣質的熱切願望。不禁肅然起敬。
中國的勞動人民是中國社會的基石,十三億的人口要靠自然,靠土地來養活。無論現今的工業科技如何進步,中國社會離不開土地,離不開農民,離不開樸素的精神和願望。小到個人來看,他的想法不過是努力勞作有個好收成,全家能夠團圓幸福;大到國家來看,正是這億萬個普通的願望撐起了中國社會的脊樑。
其實每看完一集後,靜心回想一下內容,總會羞愧難當。「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從小就會背誦,但是不經歷田頭勞作的辛苦,怕是永遠不能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影片最起碼告訴了我們在今後吃飯的時候一定要懷有一顆敬畏之心。在你品嘗海參等海味的時候,要知道潛水員的工作之危險,在吃藕的時候也要想到那挖藕人的辛苦,在吃魚的時候也要明白這可能是漁民苦苦等待數月的一次運氣的成果。
其實能夠有和自然接觸的生活經歷是幸福的。小的時候,爸爸總是要我去農村住段時間體驗生活,那個時候不懂什麼是生活,誤把電視,干凈的廁所和沒有蚊蟲的夜晚當成美麗的生活。幼小的年紀即被這些現代化的東西俘虜了,更可憐的是還誤把這種俘虜還當作一種享受。現在明白了爸爸當初的良苦用心,可是為時已晚。我沒有一個和自然接觸的童年,註定是一種不健全的人生。爸爸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從農村長大的他深深地明白那齊腿深的泥土意味著什麼。
我們這代人,最起碼像我這樣的人是無法挽回了,可是我們的下一代呢,他們連一個叫他們去農村體驗生活的爸爸都沒有啊。我們出生在高樓間,不知道鄰里的熱情,也不知道泥土的芬芳,不懂得協作的精神,更不明白取捨的智慧。佔有的慾望充斥著我們的大腦,自私的念頭無時無刻不在摧殘我們的心靈,我們還能有父輩那種背朝黃天面朝土的質朴嗎,我們還可以有收獲的喜悅和感恩的心嗎。
想起了普利策克獎得主王澍提出的質疑「再過二十年,我們還能叫我們自己中國人嗎,我們周圍的一切都不是中國的。」是啊,我們甚至拋棄了養育我們千年的土地,把自己圈養在一個個鋼筋混凝土的「殖民地」里。鋼鐵怪獸的牢籠里的你我甚至已全然沒有勇氣去找尋我們自己本來的面貌。
一個懷揣設計大師夢想的我還在學生階段,但是不得不去思考這個問題並嘗試去尋找答案。
全劇的結尾說的好:「無論埋頭種田,還是低頭吃飯,他們總不會忘記抬頭看一看天。」看著每一集結束時那些可愛的人自然而又真切的笑容時,才真正感受到中國人的偉大和智慧。苦難是一種磨練,是上蒼的饋贈,而收獲更是一種喜悅,是自然的禮物。
最後一集的張貴春也留給我很深的印象,他似乎提供了一種答案。生活在高樓大廈中的我們真的就不能重新拾回自我的本真了嗎。自然總是無私的,只要你願意投入她的懷抱,她必然會敞開她的胸懷給你最溫暖的擁抱。
我又想起了我以前寫過的一句話:「如果說土地是母親的話,那麼中華民族就是集體戀母的民族,男性堅強的外殼里是一顆溫柔而善良的心。」我們的血脈里流淌著這樣性格,只要我們願意去拾回,就會有屬於我們的明天。哀莫大於心死,我激勵自己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