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蕭紅》觀後感作文
好久沒看見這么具有文藝氣息的電影了。蕭紅,以前只是在一些書的序里見到過她的名字對於她我並沒有過多的了解。通過這部電影,我想我了解了個大概。
她是一個很有魅力的女人,魅力強大到哪怕貧病交加,身懷六甲,生命垂危,也一樣有人愛。最後結尾那一段阿洛對她的評價,我覺得是非常准確的。
她的確是一種很強大的真實。我覺得任何一個寫出這樣的好作品的作家,都是一種很強大的真實。因為他們關注現實,而不是純粹虛構,總是想藉由表現這樣的一種痛苦生活而啟迪人們去解決一些問題。
電影《蕭紅》拍的很唯美,有些畫面是只有在小說裡面才能看見的,可能導演就是從小說那些美妙的場景中提煉出來的也說不定,說實話,我還是第一次看見為作家以及以作家為主角而拍的這種電影。
他們也是普通人,一樣會肚子餓,會受傷,但是他們有自己的操守,蕭紅就算是那麼餓,也不會去偷鄰居的列巴圈,這是很能表現氣節的事情。
她的人生很曲折,我不知道為什麼,喜歡她的男人,都是那麼的不頂用,一個兩個剛開始的都是那麼的厲害,過多一段時間又都變得那般的鄙陋。第一個直接就跑了。第二個蕭軍還行,始終是愛她的,但是他的脾氣太不好,而且還經常與別的女人勾搭,連蕭紅最好的朋友阿虛也被他搞的懷孕了。真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出軌還能出的這么理直氣壯。
第三個,剛開始的時候看上去很有文藝氣質的端木,他的言辭很山盟海誓的。但他不能夠擔當,總是在逃避責任。換句話來說,蕭軍是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樂,而端木則是只能同享樂,不能共患難。第四個沒有結果,因為並沒有開始這段感情,蕭紅就已經死了。他是在蕭紅生命垂危的時候愛上她的。這也很能證明她的魅力了。一個女人年齡可以越來越大,但是心裡卻是可以越來越有魅力的,它是不以年齡的流逝而產生消亡的。比如我在東莞遇見的一個女人,丹姐,她就是這么樣的女人。她的年齡有四十幾了,但是還是那麼迷人,魅力四射哈,男人們為了她爭風吃醋,甚至打架斗毆。我就是為了她而被開除的,到現在我還忍不住驚呼,【妖孽兮】。
我是第一次在電影上看見魯迅本人,這讓我欣喜若狂,他才是我真正的偶像。我看見他的那一刻,真的激動了。好久沒有的感覺!魯迅先生好像是以前經常演周恩來的那個演員演的,演的蠻像的,一身深色長衫,頭發依舊像倒立的掃把,只是臉上的妝畫的太狠了,那麼明顯的黑線,我都看的出來是畫上去的。整部影片唯美華麗,結尾那白色的冰河更是有一種曠遠的美,結尾的配樂也蠻好聽的。但是電影始終是電影,由於時間的限制,所以很多場景都是浮光掠影,一帶即過。比如說,端木就為蕭紅端了一碗小米粥,說了幾句情話,在下一幕,蕭紅就宣布和前任蕭軍分手了。以我的感覺來說,這也太快了些吧。不過我能理解,比起趙薇導演的致青春,致的不清不楚的青春,和郭敬明的PPT來說,已經好太多了。
總的來說,《蕭紅》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值得大家一看的電影。
❷ 蕭紅作品讀後感800字
蕭紅的散文名篇《餓》是作者生活的真實寫照,讀後帶給人一種從未有過的震撼。
當讀到「郎華仍不回來,我拿什麼來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嗎?草褥子可以吃嗎?」和「我坐在小屋,象餓在籠中的雞一般,只想合起眼睛來靜著,默著,但又不是睡。」時,我分明有一種想哭的沖動,試問有哪個作家象她這樣直接坦盪地描寫過自己挨餓時的感受?那一時刻感覺自己在蕭紅的帶領下好似一下子就觸摸到了她那顆躍躍跳動的心。
飢腸轆轆的時候,又是百無聊賴,痛苦的感受無法擁有一個排遣的途徑,於是除了赤裸裸的飢餓感就沒有什麼其餘的感受了。文中重復的句子表明作者在空虛無聊中等待的難受心情。另外,曹先生的來訪雖然給作者帶來了物質上的接濟,但作者的心情卻並沒有因為這件事而高興,文中曹先生的女兒不停地說「爸爸,我們走吧。」對此,作者寫了一句:小姑娘只知道美,那裡懂人生。而作者正在體會的便是真正的「人生」,表明了作者對自己潦倒境遇的無奈。
掩卷沉思,那些令人不忍卒讀又不忍不讀的文字,勾勒出了蕭紅的悲苦人生------只有飢餓,沒有青春!
❸ 電影蕭紅阮玲玉觀後感
這一趟,總算彌補了些缺憾,去了念叨了很久的影音堂。
武漢的碟市,據說已經快被D9壟斷,D5都不出產了,於是我收了幾張D9回來補缺。
片子都不是難找的片,長沙一定有。
只是,我都很久不逛碟市,這次有人陪,在哪裡買都一樣。
就好像,游樂場到處有,可是很久沒人一起坐飛椅和過山車,那麼在哪裡玩不都是一樣。
重要的是,身邊有人陪。
收了一張《阮玲玉》回來,買的時候有些懷疑自己是不是已經收過。
回來查看發現,並沒有。
之前每次看,總是感嘆關錦鵬拍女人之精準。
這次看,卻很奇怪的,注意力都不在阮玲玉身上。
那是30年代的上海,大師們在聯華的辦公室籃球場閑談、抽煙、玩笑,一部部電影就在煙霧氤氳間誕生出來。
孫瑜熱情浪漫,才華橫溢;卜萬蒼成熟穩重,態度謙和;蔡楚生思想激進,言辭敏銳;聶耳朝氣蓬勃,活潑好動。
我卻獨獨注意到在眾多面孔中,一張安靜木訥的躲在圓形眼鏡後的臉。
那是費穆,眾人心潮澎湃的唱著聶耳未完成的愛國歌曲時,他站在人群之外與阮玲玉目光相遇,靦腆一笑。
想起《小城之春》里破敗的城墻,玉紋徘徊來去的身影,電影和他本人的氣質那樣相似。
他在眾人聚會中,用輕輕的卻堅定有力的聲音說,女人站起來,男人不一定要倒下去。大家可以一起站嘛,這個世界夠大。
羞澀低調,但卻有深度有才華,是我喜歡的那一種人。
這一版的《阮玲玉》里,收錄了很多我未曾看過的畫面。
比如吳啟華說,我覺得,張達民就是那種無葯救的人。
比如劉嘉玲說,陳燕燕後來有很紅哦,我媽媽都說她那時候只記得兩個名字,阮玲玉和陳燕燕。
比如關導對秦漢說,唐繼珊後來去台灣,在街頭賣煙過活,晚景凄涼。
我還記得,梁家輝說,如果我要成為一個傳奇的話,也會選擇在最輝煌最光輝的時候死去。
於是我就無法避免地想起了哥哥。
四月又快到了,不是么...
蔡楚生對阮玲玉說,別那麼高高在上,蹲下來我看看。
於是阿阮便乖乖地走到他身邊,輕輕扯了扯旗袍的邊,慢慢蹲下,微笑看著他。
那麼多人都說,如果蔡楚生帶阿阮走,她就不會死。
梁家輝問關導,你覺得蔡楚生不肯走,是因為他是共產黨,必須留在上海完成一些事,還是因為他不夠愛阮玲玉?
關導說,他覺得蔡楚生就是很沒種。
然後梁家輝很苦澀的笑了笑,好像關導是在說他自己一樣。
可其實,蔡楚生在阿阮的葬禮上,泣不成聲幾欲昏倒。
沒種,大概也是種深深的無奈。
亂七八糟說這么多,倒忘了自己一開始想說的是什麽。
總覺得,長長長長樓梯上的告別太過倉促,有什麽事忘了做,有什麽話忘了說。
那天在綠茵閣,是晃說,我們可以拿它來造句,比永遠多一天,點點點。
我也是標題黨。
❹ 蕭紅精選集讀後感600字
蕭紅精選集讀後感】
這樣一個夜裡,尖銳而凜冽的寒風,就像蕭紅的筆觸,從這悲喜的人生中,一陣陣的從窗外呼嘯而過……
不知道為什麼,今年南方的春天,由於連日的雨,潮濕、陰冷得出乎意料.也許冷洌的不是蕭紅的文字,而是生與死的輕易和沉重.只是,她「以細致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魯迅)」,用她的率性和敏感,用她的才情描繪著世間的悲歡,力透紙背.
「欲織繁花為錦綉,已傷凍雨過清明」(聶紺弩).在清明節未到來之前,我敲下這些拼湊的文字,算是為蕭紅默哀.蕭紅說自己「是《紅樓夢》里的人」,於是,只好「留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去了……」
更多關於喜歡蕭紅的文字,也由別人寫去吧!
❺ 蕭紅那年夏天讀後感650字
當人們讀到一則材料,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往往會由此及彼地聯想到生活中的許多人和事,而產生一些感觸、聯想和體會,把這些感受行之於文,便是讀後感.讀後感寫作訓練是把範文講讀和寫作訓練兩個環節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閱讀和寫作綜合訓練的一個重要途徑.
下面就從讀後感的內容和結構兩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讀是基礎.讀後感包括「讀和感」兩個部分.「讀」是「感」的基礎,「感」因「讀」而觸發,沒有「讀」也就無所謂「感」,所以讀和感要求首先要精讀原作,准確全面地把握原作寫作意圖和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意義,然後在此基礎上對原作恰當的引述.為下面的「感」醞釀情感,使「感」有堅定的基礎,這樣不但有助於立論的確立,而且本身就是為立論服務的一個有力的論據.離開了對原文思想核心的理解和掌握,讀後感就成了空中樓閣,而缺乏高度的語言組織和概括能力,寫作時往往陷入對原文冗長的復述而喧賓奪主,對原文照抄照搬,面面俱到,則是學生寫讀後感的通病
其次,感是核心.這里的感,既不是離開原文的空發議論,也不是對原作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是作者在原作思想觀念的啟迪下產生的新的觀念,是心靈的閃光,是認識的飛躍.一般地說,讀後感的「感」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通過對原文思想的進一步闡發,來表現作者認識的深化.
❻ 如何評價電影《蕭紅》
你說的是黃金時代吧,那個年代她代表了自由女性,還有她不帶有任何政治偏見的文學素養
❼ 蕭紅讀後感
蕭紅讀後感
好久沒看見這么具有文藝氣息的電影了。蕭紅,以前只是在一些書的序里見到過她的名字對於她我並沒有過多的了解。通過這部電影,我想我了解了個大概。
她是一個很有魅力的女人,魅力強大到哪怕貧病交加,身懷六甲,生命垂危,也一樣有人愛。最後結尾那一段阿洛對她的評價,我覺得是非常准確的。
她的確是一種很強大的真實。我覺得任何一個寫出這樣的好作品的作家,都是一種很強大的真實。因為他們關注現實,而不是純粹虛構,總是想藉由表現這樣的一種痛苦生活而啟迪人們去解決一些問題。
電影《蕭紅》拍的很唯美,有些畫面是只有在小說裡面才能看見的,可能導演就是從小說那些美妙的場景中提煉出來的也說不定,說實話,我還是第一次看見為作家以及以作家為主角而拍的這種電影。
他們也是普通人,一樣會肚子餓,會受傷,但是他們有自己的操守,蕭紅就算是那麼餓,也不會去偷鄰居的列巴圈,這是很能表現氣節的事情。
她的人生很曲折,我不知道為什麼,喜歡她的男人,都是那麼的不頂用,一個兩個剛開始的都是那麼的厲害,過多一段時間又都變得那般的鄙陋。第一個直接就跑了。第二個蕭軍還行,始終是愛她的,但是他的脾氣太不好,而且還經常與別的女人勾搭,連蕭紅最好的朋友阿虛也被他搞的懷孕了。真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出軌還能出的這么理直氣壯。
第三個,剛開始的時候看上去很有文藝氣質的端木,他的言辭很山盟海誓的。但他不能夠擔當,總是在逃避責任。換句話來說,蕭軍是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樂,而端木則是只能同享樂,不能共患難。第四個沒有結果,因為並沒有開始這段感情,蕭紅就已經死了。他是在蕭紅生命垂危的時候愛上她的。這也很能證明她的魅力了。一個女人年齡可以越來越大,但是心裡卻是可以越來越有魅力的,它是不以年齡的流逝而產生消亡的。比如我在東莞遇見的一個女人,丹姐,她就是這么樣的女人。她的年齡有四十幾了,但是還是那麼迷人,魅力四射哈,男人們為了她爭風吃醋,甚至打架斗毆。我就是為了她而被開除的,到現在我還忍不住驚呼,【妖孽兮】。
我是第一次在電影上看見魯迅本人,這讓我欣喜若狂,他才是我真正的偶像。我看見他的那一刻,真的激動了。好久沒有的感覺!魯迅先生好像是以前經常演周恩來的那個演員演的,演的蠻像的,一身深色長衫,頭發依舊像倒立的掃把,只是臉上的妝畫的太狠了,那麼明顯的黑線,我都看的出來是畫上去的。整部影片唯美華麗,結尾那白色的冰河更是有一種曠遠的美,結尾的配樂也蠻好聽的。但是電影始終是電影,由於時間的限制,所以很多場景都是浮光掠影,一帶即過。比如說,端木就為蕭紅端了一碗小米粥,說了幾句情話,在下一幕,蕭紅就宣布和前任蕭軍分手了。以我的感覺來說,這也太快了些吧。不過我能理解,比起趙薇導演的致青春,致的不清不楚的青春,和郭敬明的PPT來說,已經好太多了。
總的來說,《蕭紅》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值得大家一看的電影。
❽ 觀看電影《蕭紅》有感 誰來幫我寫或者摘抄一份影片觀後感呢,有重賞,本人單位要求交稿子
人民網6月29日電:這三五年來每逢東京國際電影節來臨之際,忙前忙後、東奔西走的我終於有機會靜下心來在上海看了一場電影,這部期待多年的影片―《蕭紅》。看到《蕭紅》從來自全世界106國1643部的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入圍17部影片中的兩部華語電影之一,甚是欣慰。
蕭紅曾被譽為民國「四大才女」之一,亦被魯迅先生認為是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但才華橫溢的她卻百般遭受命運捉弄,歷盡艱辛坎坷,只在人世間停留了短短的31年。然而,她卻為我們留下了近百萬字的文稿。從她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其曲折悲慘的人生經歷,以及她對追求改變女性命運的由衷傾訴。蕭紅的作品,思想深刻,發人深省。其作品中揭示的女性與人類社會的主題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值得我們認真體會、重讀。
霍建起導演精心執導的影片《蕭紅》以其與四個男性之間葛藤般的情感描寫為線索,從其覺醒抗爭,抗婚失敗,身懷六甲,成為一名失落的「娜拉」開始,對蕭紅短暫而坎坷,顛沛流離的悲慘人生經歷做了相對透徹准確的再現。影片中對蕭紅的人生描寫基本符合史實,對人物的理解與塑造,以及對蕭紅文學的主題把握准確。霍導的電影向來以清新寫意的畫面和細膩委婉的人物感情描寫見長,被稱為中國最唯美的電影導演之一。無論是《那山,那人,那狗》還是《秋之白華》,都將其拍攝特點體現得淋漓盡致。《蕭紅》也同樣如此。片中對東北大地雄偉壯觀的冬季景色描寫也不禁讓觀影者為之心動。但是影片在浪漫唯美之餘似乎少了幾分凄慘的凝重,即對蕭紅文學創作方面沒有展開, 在細節上如病後疾病纏身的痛苦描寫稍顯有些不足,演員宋佳的表演非常精彩,但她的全身心的傾力投入卻讓人難以體會到病人肉體的苦痛,似乎因強調蕭紅的倔強性格而造成有些底氣太足之嫌。片中文學色彩較強的文辭和表現或許難以得到不了解那個動盪時代的現代人的理解,可能會引起部分年輕觀眾的困惑。然而筆者認為,此片依然不失為一部優美且把握比較准確,表現透徹的好作品。片中對現代人看來難以理解的戰亂動盪時代的貧困等問題的描寫,尤為足以引發我們重新對時代及人性進行更深的思考。
筆者在上海影城驚奇地發現霍導親臨現場恭候觀眾的場面,頓感欽佩。此舉足以表明霍導對這部片子抱有的極大熱情和對廣大觀眾的尊重。筆者作為現代文學的研究者,對此深受感動、無限欣慰。東北女演員宋佳的一段話,也讓我為之心動:「在中國現代作家中,沒有一個人尤其是一個女性像蕭紅這樣被飢餓、寒冷和疾病逼到無可退避的死角而孤獨無援……」能看得出來劇組各位人員對蕭紅的深刻理解及付出的眾多努力和心血。
筆者留學日本多年,對早年留學過日本的蕭紅的經歷頗有感受,在感嘆蕭紅人生及其文學之際也對其文學和人生情有獨鍾,結下了不解之緣。去年是蕭紅誕辰100周年,筆者曾參加了蕭紅研究國際研討會,並以「女性與貧困」為主題,圍繞蕭紅文學做了發表;其後又在端午節前後應邀隨同蕭紅的侄子張抗先生與蕭紅研究者一同踏青,拜訪了蕭紅的故里呼蘭河。一路上幸運地和蕭紅的親戚及研究者圍繞著蕭紅文學暢所欲言。今年是蕭紅離世70周年,又在端午佳節這樣特殊的時期,看到電影《蕭紅》問世並作為中國電影的代表入圍金爵獎最佳影片評選,不禁思緒萬千,百感交集。
非常遺憾《蕭紅》最終未能獲得最佳影片獎,但得到了評委會的一致高度好評,認為影片非常精美, 演藝非常生動。金爵獎揭曉儀式上,主委會委員長甚至特別強調在最終評選時組委們提議希望增加最佳獎項,給予電影《蕭紅》,這些更是讓人覺得可喜可賀。
蕭紅是在上海與魯迅先生相遇,並在其指引下開始了輝煌的文學生涯,作為現代女性作家中一顆璀璨的明星,在其傳奇短暫的人生中為我們留下眾多作品,其中對人的生存意義及女性命運的描寫與現代發達社會存在的女性問題有著密切的關聯,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探討。上海國際電影節雖然就將結束,但我相信蕭紅的精神將延續不已。希望不久的將來,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海外,都能看到《蕭紅》的上映。
❾ 蕭紅故居觀後感500字
尋訪【蕭紅故居】有感
懷著對蕭紅老師的敬仰,這一天我與同學來到位於呼蘭區的蕭紅故居。
其實我關注蕭紅從高三開始,高三時學習疲倦偶爾聽聽廣播,見得「民國四大才女」蕭紅,以及那時正在籌拍的電影《蕭紅》,只是感覺蕭紅這一人物及其神秘、傳奇。我在網上多次查閱資料,了解蕭紅。那時我就對蕭紅的作品《呼蘭河傳》、《生死場》很感興趣,可是高考在即,便沒機會閱讀。
後來,電影《蕭紅》公映了,但還是沒機會看,再後來,我終於可以在網上搜索觀看了。看了一遍似乎沒看懂,我就索性下載下來反復看。每次看都覺得每次都有收獲,好東西難免要和大家分享,我就在我的各個社交網站上與大家分享這部傳奇之作。之後我也嘗試把電影放在電視里,讓家人也感受一下蕭紅的個人魅力。
這一天雖然天氣有些冷,但還是能感受到蕭紅老師當年創作的熱情。我和同學乘著551公交來到了呼蘭,經過詢問,終於找到了傳說中的蕭紅故居。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蕭紅紀念館」。通過登記,我們進入了紀念館,一塊大大的石碑在正中間,上面寫的是「前言」,緊接著左前方是一塊白色的蕭紅像,前面是蕭紅幼時在地里與爺爺勞作的情景,再向裡面走是蕭紅和她生前與蕭軍以及與恩師魯迅的照片,還有許多蕭紅作品的手稿,和魯迅先生寫給「紅軍」夫婦的書信。
上到二樓,我們看到蕭紅與蕭軍和她們的朋友們在一起唱歌歡樂的情景,可以想像得到當時蕭紅蕭軍和朋友們在一起談笑歌唱的氣氛;還有蕭紅獨自一人靜靜創作的情景,可以想像得到當時蕭紅在惡劣環境下創作的艱難;和恩師魯迅家裡蕭紅與蕭軍談話的情景,可以想像得到當時蕭紅及其蕭軍、魯迅談論寫作技巧時的熱度;
從「蕭紅紀念館」走出來向東便是名副其實的「蕭紅故居」。走進蕭紅故居的庭院,第一個賞心悅目的便是那潔白的漢白玉製作而成的蕭紅雕像,她拄著下巴思考的樣子著實讓人羨慕。接著就是蕭紅及其所有家人生活過的房屋、正房、東西廂房以及張家倉房、馬棚還有水井。蕭紅及其家人居住的房屋中有許多這個年代不曾使用的工具。「乃瑩」出生的房間西牆上掛著蕭紅與生母的合影和她家族的全家福。
走出「蕭紅故居」,經過「蕭紅紀念館」,離開蕭紅故居,有一種不舍的感覺,再這樣一個張家大戶人家,蕭紅並沒有放棄學業,而是依然堅持著自己的求學夢。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像蕭紅一樣,為了自己夢想勇敢去闖。她善於寫作的優秀品質也是非常值得我們這一輩學習。
在此,我向偉大的蕭紅致敬,向一直辛勤工作在蕭紅紀念館和蕭紅故居的全體工作人員表示衷心地感謝,謝謝你們!
❿ 《蕭紅》觀後感怎麼寫
蕭紅曾被譽為民國「四大才女」之一,亦被魯迅先生認為是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但才華橫溢的她卻百般遭受命運捉弄,歷盡艱辛坎坷,只在人世間停留了短短的31年。然而,她卻為我們留下了近百萬字的文稿。從她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其曲折悲慘的人生經歷,以及她對追求改變女性命運的由衷傾訴。蕭紅的作品,思想深刻,發人深省。其作品中揭示的女性與人類社會的主題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值得我們認真體會、重讀。
霍建起導演精心執導的影片《蕭紅》以其與四個男性之間葛藤般的情感描寫為線索,從其覺醒抗爭,抗婚失敗,身懷六甲,成為一名失落的「娜拉」開始,對蕭紅短暫而坎坷,顛沛流離的悲慘人生經歷做了相對透徹准確的再現。影片中對蕭紅的人生描寫基本符合史實,對人物的理解與塑造,以及對蕭紅文學的主題把握准確。霍導的電影向來以清新寫意的畫面和細膩委婉的人物感情描寫見長,被稱為中國最唯美的電影導演之一。無論是《那山,那人,那狗》還是《秋之白華》,都將其拍攝特點體現得淋漓盡致。《蕭紅》也同樣如此。片中對東北大地雄偉壯觀的冬季景色描寫也不禁讓觀影者為之心動。但是影片在浪漫唯美之餘似乎少了幾分凄慘的凝重,即對蕭紅文學創作方面沒有展開, 在細節上如病後疾病纏身的痛苦描寫稍顯有些不足,演員宋佳的表演非常精彩,但她的全身心的傾力投入卻讓人難以體會到病人肉體的苦痛,似乎因強調蕭紅的倔強性格而造成有些底氣太足之嫌。片中文學色彩較強的文辭和表現或許難以得到不了解那個動盪時代的現代人的理解,可能會引起部分年輕觀眾的困惑。然而筆者認為,此片依然不失為一部優美且把握比較准確,表現透徹的好作品。片中對現代人看來難以理解的戰亂動盪時代的貧困等問題的描寫,尤為足以引發我們重新對時代及人性進行更深的思考。
筆者在上海影城驚奇地發現霍導親臨現場恭候觀眾的場面,頓感欽佩。此舉足以表明霍導對這部片子抱有的極大熱情和對廣大觀眾的尊重。筆者作為現代文學的研究者,對此深受感動、無限欣慰。東北女演員宋佳的一段話,也讓我為之心動:「在中國現代作家中,沒有一個人尤其是一個女性像蕭紅這樣被飢餓、寒冷和疾病逼到無可退避的死角而孤獨無援……」能看得出來劇組各位人員對蕭紅的深刻理解及付出的眾多努力和心血。
筆者留學日本多年,對早年留學過日本的蕭紅的經歷頗有感受,在感嘆蕭紅人生及其文學之際也對其文學和人生情有獨鍾,結下了不解之緣。去年是蕭紅誕辰100周年,筆者曾參加了蕭紅研究國際研討會,並以「女性與貧困」為主題,圍繞蕭紅文學做了發表;其後又在端午節前後應邀隨同蕭紅的侄子張抗先生與蕭紅研究者一同踏青,拜訪了蕭紅的故里呼蘭河。一路上幸運地和蕭紅的親戚及研究者圍繞著蕭紅文學暢所欲言。今年是蕭紅離世70周年,又在端午佳節這樣特殊的時期,看到電影《蕭紅》問世並作為中國電影的代表入圍金爵獎最佳影片評選,不禁思緒萬千,百感交集。
非常遺憾《蕭紅》最終未能獲得最佳影片獎,但得到了評委會的一致高度好評,認為影片非常精美, 演藝非常生動。金爵獎揭曉儀式上,主委會委員長甚至特別強調在最終評選時組委們提議希望增加最佳獎項,給予電影《蕭紅》,這些更是讓人覺得可喜可賀。
蕭紅是在上海與魯迅先生相遇,並在其指引下開始了輝煌的文學生涯,作為現代女性作家中一顆璀璨的明星,在其傳奇短暫的人生中為我們留下眾多作品,其中對人的生存意義及女性命運的描寫與現代發達社會存在的女性問題有著密切的關聯,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