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愛國電影觀後感400字五年級。
最近觀看了愛國主義影片《地道戰》,影片以抗日戰爭為背景,村長一開始就死了,村長留下了一本書,這本書是毛主席寫的,日本去攻打存村子,游擊隊死了很多人,游擊隊就撤退了,到了晚上游擊隊拿起村長留下的書讀了起來,他們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挖地洞,把這個地洞挖通家家戶戶。
到了第2天,他(她)們都去挖地洞了,他們努力的挖啊,終於通了,他(她)們很高興,隊長回來了,這個地洞很隱秘,連隊長都找不到,這個地洞果然很隱秘,隊長都找不到。晚上一個成員看見鬼子們在進村子,就去敲鍾,鬼子圍著游擊隊的一個成員,游擊隊的成員敲鍾後,村子的人都進了地洞裡面,游擊隊的成員就拉起了炸彈和鬼子一起死了,還有一大部分的鬼子沒死,就進村子搜查,沒看見一個人影,鬼子就挖地面,挖到了一個洞就往裡面到水,地洞裡面的人都在想辦法,隊長就出去冒險,在外面把一個個鬼子幹掉,游擊隊的大部隊來到,打死了很多鬼子,弄得鬼子團團轉,游擊隊救出了村民們,打中了日本將軍的屁股,弄得我哈哈大笑。
如果是我的話,我不會想到挖地道這個辦法的,也不會挖的這么隱秘的,我也不會想游擊隊的那個成員去敲鍾的,也不會和敵人一起死掉的,我也不會像游擊隊的隊長一樣出去打鬼子,是我的話等游擊隊的大部隊來到在出去打小日本。
最後游擊隊打贏了敵人,我禁不住的笑了起來。
⑵ 電影觀後感400字
觀《地道戰》有感
今天下午,我和媽媽一起觀看了《地道戰》,這部電影讓我感受到了人民群眾齊心協力抗日的力量。
這部電影講的是抗日戰爭期間,鬼子打高家莊的故事。在電影裡面,鬼子的特務化妝成「特工隊」,想摸清「我們」的地道,可是沒能得逞。當演到最後的時候,有一幕讓我終身難忘。在空無一人的茫茫大平原上,突然出現了很多拿著槍的人,他們雙目圓睜,都是從地道里出來的,他們掀開草皮,手中緊握著槍,一句沖啊,眾人一擁而上,一會功夫,鬼子全被消滅了。他們的英勇氣概值得我們敬佩。
通過這部影片,我認識到了人們群眾力量的偉大,他們用智慧與計策,憑著小米加步槍就將侵略我們祖國的日本鬼子打得屁滾尿流。
我為那些同日本鬼子拚死搏鬥、鬥智斗勇的革命先烈們感到自豪。(小時候寫的,肯定不好,你將就將就湊活一下)
⑶ 甘肅芬芳電影觀後感300字怎麼寫
我看到《芳華》的畫面,我又想起午後的林蔭路上我耳畔的音樂和我腦內的劇場。這就是歌里唱的那樣的芳華啊。蕭穗子在片尾娓娓道來:「我不禁想到,一代人的芳華已逝,面目全非,雖然他們談笑如故,可還是不難看出歲月給每個人帶來的改變。」我想不論是馮導,還是嚴歌苓女士,內心深處都是柔軟的,所以在電影里安排了一個溫暖的結局,「倒是劉峰和小萍顯得更為知足,話雖不多,但待人溫和。」
這也是我頭一次看到如此柔軟的馮小剛的作品,看他的《老炮兒》、《讓子彈飛》,處處都能感到那一股兒北京老爺味兒,於是這一次,他一反往日京派的做法,在《芳華》里展現出無比的細膩柔情。
那種色調是芬芳年華里獨有的色調。影片伊始,是繁忙的文工團練功房,其中是肆意的荷爾蒙,汗水附著柔美的肢體,呈現出朦朦朧朧的光澤。陳燦的號也鍍了層淡淡的金輝。沒有一個人是突出的,所有人都彷彿融入了這張巨大的網里,沒有人可以逃逸,就包括劉峰。而到了戰爭時期,色調一轉,沒有了那樣的微茫的風格基調。畫面清晰而鮮艷。清晰的是傷員觸目驚心的傷口,鮮艷的則是那白大褂上鮮紅的血。一直到後來,畫面又變為昏黃的色彩,一切又轉為平靜。好似所有的年歲都沉澱了下來。
那種心情也是芬芳年華里特有的心情。《芳華》里的愛情講得不明朗,因為人們內心裡不明白如何言愛,卻又期待愛。而當愛情降臨時卻各有各的不同。無所適從者,如林丁丁,她高傲虛榮,因此不惜踐踏劉峰的感情;害羞又有些自卑者,如蕭穗子,她對陳燦的感情暗自生長著,卻由於種種緣故,沒有踏出另一步;過於理性者,如郝淑雯,我們很難看出她的感情變化,她只是覺得愛情里的雙方應該門當戶對。至於何小萍,她對劉峰的感情,不能單純以愛情來定義。起初是仰慕之情,從心底里將他作活雷鋒來仰望。後來劉峰被下放,她也去到南疆,仰慕成了有點心痛的思念傾心,當那個16歲的男孩問他有沒有對象時,她回答:「算有吧,他是一個很好很好的人,比雷鋒還好。」那是什麼感覺呢,是果丹皮那樣酸甜的愛。我一直覺得劇本給了他倆一個最好的結局——相互扶持,到沒有結婚。不溫不火,意味無窮。
那種鏡頭里張力卻是超越芬芳年華的張力。自然,如果只是兒女情長,並不夠撐死整部作品。他們也有拋頭顱灑熱血的戰爭歲月,有劉峰那樣視死如歸、向死而生的激烈感情,有大卡車門栓一開不堪入目的震撼與悲慟。也有矛盾與釋然。小萍因為忽然受到嘉獎,大驚而出現精神障礙,她穿著病號服眼神空洞,直到那支舞又出現。她的生命好像又被激活。那是讓每個觀眾都印象深刻的場景。待到《芳華》上映很久很久後,再提起,也許大家都會想起那段夜空下的獨舞。何小萍身姿綽約,肢體舒展,她已經完全釋然了,釋然了對從前那些討厭自己的人的憤怒,對那些一昧索取劉峰的付出的人的憤怒,也是釋然了對自己一生的憤怒。那支舞,抗訴著命運不公,而又最終給予了對生命的熱愛。我甚至覺得影片到此就要結束了。
但電影繼續了下去,講述了分離又重逢,講述了老練成熟又回首往事,也繼續批鬥社會的不公、命運的荒唐。接著便是那個鏡頭了,小萍問:「我能抱抱你嗎?」
她釋然了所有,最終擁抱了她的愛人、她的初夢、她永恆的芳華。
⑷ 童年電影觀後感400字
《天書奇譚》改編自《平妖傳》,選取了其中的部分章節,講述天宮里的袁公將天書傳給人間,向蛋生傳授法術造福於民的故事。
整個故事條理邏輯十分嚴謹,敘事結構清晰合理,演員配音精準到位,畫面色彩在當時均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而影片整體風格輕松明快,娛樂性十足,在充滿趣味的同時還不忘寓教於樂,教給大家特別是小朋友們為人處世的大道理;就連片中的人物也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成為了國產動畫中的經典形象,無論是擁有普羅米修斯般精神氣節的袁公,還是以懲惡揚善為己任的主人公蛋生,亦或是那三隻邪惡可惡人人喊打的狐狸精;如此看來,這樣一部充滿喜劇性、娛樂性、通俗性、哲理性的大眾動畫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也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正如當年擔任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廠長的特偉對動畫製作所提出的八字箴言「老少咸宜,雅俗共賞」一般,《天書奇譚》也不單單只是一部拍給孩子看的動畫作品,在這部動畫之中,蘊含著大量深刻的人生哲理與道德理念,完全可以看做一部警世恆言來解讀,不僅僅是對於孩子,即使是對成人也有著極為深刻的教育意義,故事開篇勇於反抗天庭,執意將天書傳授於世的袁公便是最好的例證。這位同時具備普羅米修斯與孫悟空精神品質的人物形象在全片中出場不多,卻總是出現在最關鍵的時刻——引導蛋生獲取天書,研習天書,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化解險情。縱然在結尾被押解上天,但卻也足以藉助這一形象傳達出整部作品剛正不阿的氣節與面對壓迫勇於反抗毫不動搖的思想內涵,這對於一部動畫作品來說,著實難能可貴。
無獨有偶,在寺廟中的師徒二人因為經不起金錢美色的誘惑而大打出手最終釀成慘劇;縣太爺因為無止境的貪婪慾望而最終自食惡果(沒了爸爸);府尹大人更是為了美色而喪命;就連小皇帝也為了滿足一己私慾而不惜殘害百姓。這所有血淋淋的教訓實則都是一則則警世恆言,在告誡著世人該如何處置自身的慾望,如何面對世間的種種誘惑。動畫里清白做人,光明做事的老百姓們淳樸善良,沒有絲毫雜念,就如同那位老婆婆一般,是愛與善的化身,他們如同是主創者在作品中的自我投射一般,才更該是世人學習的榜樣。
上世紀的上海美術電影製品廠,產生了許多優秀的動畫作品,曾幾何時,這里就是中國動畫的聖殿。從60年代涌現出的《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神筆馬良》等一系列震驚中外的動畫經典,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哪吒鬧海》、《九色鹿》、《天書奇譚》再度創造了新一輪的輝煌。一部動畫從描線上色、畫原畫到最終拍攝完成與觀眾見面,期間經歷的困難數不勝數,耗費的時間精力也是空前巨大,但這一切卻並未難倒老一輩的動畫藝術家,他們也正是以自身懷揣著對藝術精益求精的追求,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對追求理想的那份純粹,方才能夠共同譜寫出一曲上世紀國產動畫無可比擬的輝煌頌歌,這是至今都無法超越,或者可以說是再無可能超越的。
隨著時代的推移,曾經那個慢工出細活的年代成為了如今這個快節奏時代的「笑柄」,上影廠也再不復那往昔的崢嶸歲月,一切都已物是人非...在如今的動漫產業中,很少再能看到像當初製作《哪吒鬧海》時那般歷時三年的嘔心瀝血,有的只是對金錢利益的無止境崇拜,對故事本身的日益忽視,對這個行業缺乏起碼的敬畏之心...技術的進步,工作條件的改善,日益優厚的待遇,這一切卻並不能換來與那些經典老片相對等的藝術成就,國產動畫就這樣在藝術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偏,直到徹底的背離...
如今,丟了魂的國產動畫就如同迷失了航向的船舶,在茫茫大海上如同沒頭蒼蠅一般瞎摸亂闖,找不到燈塔照射的方向。如何尋回那早已丟失了的魂兒,方才是當務之急,而目前來看,這似乎仍舊是一件遙遙無期的事情。或許也正因如此,我們才會在此刻愈發緬懷柯老,緬懷那些個紛紛逝去的大師,緬懷那些個當初懷揣著如此純粹心態做動畫的群體,緬懷那些個如《天書奇譚》一般永不會被歷史塵埃所湮沒的動畫經典,緬懷那些個永不消逝的童真!
⑸ 甘肅電影芬芳觀後感作文300字怎麼寫
電影《芬芳》觀後感
時間:2019-12-16 01:20:46 閱讀:8657 次 來源:星辰美文網作者:沐沐怪咖
走出電影的特設情節和氛圍,我仍舊淚眼迷離,情緒久久不能平復。
細細品味電影的四個小故事,心疼少年們的遭遇,感動學高德馨的老師,領略教育的真諦。沒有經歷過生死的少年,走不出親人離世的陰霾,但有折翼的天使——老師帶他們飛出陰霾,勇敢的飛向太陽。
序幕拉開,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打破了本來的安寧。一夜間,一切都毀了。泥石流不僅捲走了少年們親人的生命,同時也帶走了少年對世界的憧憬。他們眼裡無淚,也無光,只剩下憂郁和無盡的悲傷。他們坐上校車,卻不知開往何方……
人間滄桑,大愛無疆。國家關懷災區的孩子,為他們重建了一所學校——博飛中學,這里成了這些流離失所,失去親人的孩子們的「新家」。在這里,以愛育愛的老師們,給這些身處陰霾的少年伸出了援助之手,帶他們脫離苦海,成為他們最親最愛的人。也許是這些少年經歷了災難,讓他們更有決心,更勇敢。他們努力學習,大學畢業後,他們選擇回報社會。在文縣泥石流災害中,他們沖鋒陷陣,爭取救助更多的人。
電影最動人心弦的是「賑災救人,教育救心」的主題,天使般的老師手持愛的鑰匙,打開了四個孩子沉重的心靈枷鎖。第一個少年多吉,他不能釋懷妹妹和父母的離世,把自己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那裡只有黑暗和無望……他不願與別人交流,對這個世界充滿了絕望,以至於他選擇在浴室里自殺。周老師和江老師為解開他的心結帶他回到家鄉,讓他自己釋懷,代替父母和妹妹繼續好好的活著。第二個少年井曉曉,她因為沒能抓住媽媽的手,自責不已,認為是她害死了最愛她的媽媽。由於家庭原因,她的爸爸沒有給她足夠的關心而更多的是責罵,讓她內心充滿恐懼。周老師為解開她的心結,讓她的爸爸給於井曉曉更多關心。最後,井曉曉與父親相擁,彼此都解開了心結。第三個少年苗郎,由於父母常年在外地,自己與爺爺相依為命,他不能接受爺爺的離世,當看到爺爺的攪團車被砸毀時,他覺得爺爺真的已經不在了。當同學們和老師為他還原了爺爺的攪團車,他終於放下了心中的執念,真正的面對爺爺去世的事實。第四個少年雲草,災難給她的心裡敷上了冰霜,她身體並沒有任何問題,但她卻站不起來,自我封閉。為了讓她重新站起來,周老師費盡心思。終於,在自己搭檔的鼓舞和引領下,她從輪椅上站起來了。四個少年,在他們最害怕,最無助的時候,兩個手持愛的火炬的老師,點燃了他們內心希望的火苗。讓他們能勇敢的面對生活,面對現實,面對未來。
「人生並不是一條筆直的路,有逆風,也有急轉」、「低著頭只能看到腳面,抬起頭可以看到廣闊的天空」這是《芬芳》中的金句,也是主題,它道出了教育與生存的實質。老師們「大愛」的教育方式令人感動。師德、師魂、師表,躍然熒屏,也深入人心。
電影《芬芳》每一個情節都扣人心弦,結尾江老師對著空曠的山呼喊,既是對逝者在天之靈的告慰,也是對同事周老師失蹤的尋找。
影片告訴我們,面對苦難和挫折,我們必須學會堅強和勇敢。愛在,花兒就會開放,芬芳就會永續。而愛的傳播,離不開人民教師。老師是不僅要講授知識,更要傳遞愛。唯願電影《芬芳》能啟迪每個教育有誤的父母能重視孩子的教育;願每個人名教師在教授知識的同時能傳播愛;願身處災難中的孩子們,能不懼挫折,勇敢面對生活
⑹ 《芬芳》電影觀後感2000字
這個問題我也不清楚,請找字典。
⑺ 電影《芬芳》觀後感2000字
走出電影的特設情節和氛圍,我仍舊淚眼迷離,情緒久久不能平復。
細細品味電影的四個小故事,心疼少年們的遭遇,感動學高德馨的老師,領略教育的真諦。沒有經歷過生死的少年,走不出親人離世的陰霾,但有折翼的天使——老師帶他們飛出陰霾,勇敢的飛向太陽。
序幕拉開,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打破了本來的安寧。一夜間,一切都毀了。泥石流不僅捲走了少年們親人的生命,同時也帶走了少年對世界的憧憬。他們眼裡無淚,也無光,只剩下憂郁和無盡的悲傷。他們坐上校車,卻不知開往何方……
人間滄桑,大愛無疆。國家關懷災區的孩子,為他們重建了一所學校——博飛中學,這里成了這些流離失所,失去親人的孩子們的「新家」。在這里,以愛育愛的老師們,給這些身處陰霾的少年伸出了援助之手,帶他們脫離苦海,成為他們最親最愛的人。也許是這些少年經歷了災難,讓他們更有決心,更勇敢。他們努力學習,大學畢業後,他們選擇回報社會。在文縣泥石流災害中,他們沖鋒陷陣,爭取救助更多的人。
電影最動人心弦的是「賑災救人,教育救心」的主題,天使般的老師手持愛的鑰匙,打開了四個孩子沉重的心靈枷鎖。第一個少年多吉,他不能釋懷妹妹和父母的離世,把自己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那裡只有黑暗和無望……他不願與別人交流,對這個世界充滿了絕望,以至於他選擇在浴室里自殺。周老師和江老師為解開他的心結帶他回到家鄉,讓他自己釋懷,代替父母和妹妹繼續好好的活著。第二個少年井曉曉,她因為沒能抓住媽媽的手,自責不已,認為是她害死了最愛她的媽媽。由於家庭原因,她的爸爸沒有給她足夠的關心而更多的是責罵,讓她內心充滿恐懼。周老師為解開她的心結,讓她的爸爸給於井曉曉更多關心。最後,井曉曉與父親相擁,彼此都解開了心結。第三個少年苗郎,由於父母常年在外地,自己與爺爺相依為命,他不能接受爺爺的離世,當看到爺爺的攪團車被砸毀時,他覺得爺爺真的已經不在了。當同學們和老師為他還原了爺爺的攪團車,他終於放下了心中的執念,真正的面對爺爺去世的事實。第四個少年雲草,災難給她的心裡敷上了冰霜,她身體並沒有任何問題,但她卻站不起來,自我封閉。為了讓她重新站起來,周老師費盡心思。終於,在自己搭檔的鼓舞和引領下,她從輪椅上站起來了。四個少年,在他們最害怕,最無助的時候,兩個手持愛的火炬的老師,點燃了他們內心希望的火苗。讓他們能勇敢的面對生活,面對現實,面對未來。
「人生並不是一條筆直的路,有逆風,也有急轉」、「低著頭只能看到腳面,抬起頭可以看到廣闊的天空」這是《芬芳》中的金句,也是主題,它道出了教育與生存的實質。老師們「大愛」的教育方式令人感動。師德、師魂、師表,躍然熒屏,也深入人心。
電影《芬芳》每一個情節都扣人心弦,結尾江老師對著空曠的山呼喊,既是對逝者在天之靈的告慰,也是對同事周老師失蹤的尋找。
影片告訴我們,面對苦難和挫折,我們必須學會堅強和勇敢。愛在,花兒就會開放,芬芳就會永續。而愛的傳播,離不開人民教師。老師是不僅要講授知識,更要傳遞愛。唯願電影《芬芳》能啟迪每個教育有誤的父母能重視孩子的教育;願每個人名教師在教授知識的同時能傳播愛;願身處災難中的孩子們,能不懼挫折,勇敢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