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五朵金花觀後感800字
《五朵金花》是長春電影製片廠於1959年製作的一部愛情電影。講述的是白族青年阿鵬與副社長金花在一年一度的大理三月街相遇時一見鍾情,次年阿鵬經過了千辛萬苦,走遍了蒼山洱海,先後找到了積肥模範金花、畜牧場金花、煉鋼廠金花和正在舉行婚禮的金花,在一次次的誤會之後,最終阿鵬才找到了自己心愛的姑娘。他與金花在蝴蝶泉邊再次相會,兩人解除了誤會。另外四個金花和男友也來到這里,翩翩起舞,為他們真摯的愛情唱起了贊歌。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動人故事。
該片以阿鵬找金花為線索,連接了一個個富有喜劇色彩的故事,使活躍在不同崗位的五位金花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生活情景與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全片格調清新優雅、妙趣橫生,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抒情色彩和濃烈的時代氣息。當中處處反映了中國當時三大改造中的農業改造的情況。農業合作社處處可見,每一朵金花都是社裡的勞動好手,特別是主角金花,還是一位副社長。當時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得到了廣大農民的支持和參與。
「三大改造」中,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一場深刻的農村經濟體制的變革,在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程中佔有著特殊的地位,起著特有的作用。而這個在歷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的事件,是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的。片子主要反映的是第一和第二階段。
第一階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互助組為主,同時試辦初級形式的農業合作社。在黨中央確定了工作的目標和方向後,各級的黨委加強了領導,使得農業的互助合作化運動取得了較大的發
hao123精彩資訊,每日最新最熱隨時 頭條新聞 娛樂八卦 精彩視頻
展。
從1954年至1955年的上半年,就是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第二階段,初級社在全國普遍建立和發展。4月中央農村工作部召開第二次農村工作會議,會議分析了互助合作社運動的形勢,指出農村將相繼出現一個社會主義革命高漲的的局面。為了吸引更多的農民入社,國家也從各方面大力支援農業生產合作社。但是由於發展速度過猛,不少地方又出現了強迫命令、違反自願互利原則的現象。使得實際的情況並沒有按照預定的計劃或者是預定的速度來發展。為了改變和糾正這些在實踐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3月上旬,毛澤東提出了「停、縮、發」的三字方針,即根據不同地區的情況,停止發展、實行收縮和適當發展。在這樣的政策思想的指導之下,實際的發展情況稍微得到緩解。
最後的一個階段就是,從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年底,是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第三個階段,也是農業合作化運動的迅猛發展時期。在這期間,農村的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發展迅速,僅僅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就在全國實現了農業合作化,基本上實現了完全的社會主義改造。
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一場深刻的農村經濟改造。這樣的史無前例的重大改造,「將眾多的小農個體經濟,改造成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實現了土地公有,避免了農村的兩極分化,同時也解決了社會主義的工業化同小農經濟之間的矛盾,在新的基礎上鞏固了工農聯盟和社會主義制度。其次就是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使得農村的
經濟得到快速的增長,由此而帶來的就是農民的收入大大增加,農民的生活就得到了改善,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勞動積極性。雖然在這期間,「三大改造」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但是我們仍然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來客觀的看待它的缺點和不足。主要的是出現了要求過快,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過於簡單劃一的偏差。這就是黨的政策,方針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以後的工作中,應該吸取經驗教訓,來改善工作。
在新中國取得了這么偉大的成就後,中國共產黨並沒有驕傲自滿,而是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在接下來的執政過程中,繼續虛心的慢慢的摸索著前進的道路。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一定可以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
㈡ 《五朵金花》2000字觀後感
《五朵金花》是長春電影製片廠於1959年製作的一部愛情電影。講述的是白族青年阿鵬與副社長金花在一年一度的大理三月街相遇時一見鍾情,次年阿鵬經過了千辛萬苦,走遍了蒼山洱海,先後找到了積肥模範金花、畜牧場金花、煉鋼廠金花和正在舉行婚禮的金花,在一次次的誤會之後,最終阿鵬才找到了自己心愛的姑娘。他與金花在蝴蝶泉邊再次相會,兩人解除了誤會。另外四個金花和男友也來到這里,翩翩起舞,為他們真摯的愛情唱起了贊歌。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動人故事。
該片以阿鵬找金花為線索,連接了一個個富有喜劇色彩的故事,使活躍在不同崗位的五位金花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生活情景與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全片格調清新優雅、妙趣橫生,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抒情色彩和濃烈的時代氣息。當中處處反映了中國當時三大改造中的農業改造的情況。農業合作社處處可見,每一朵金花都是社裡的勞動好手,特別是主角金花,還是一位副社長。當時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得到了廣大農民的支持和參與。
「三大改造」中,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一場深刻的農村經濟體制的變革,在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程中佔有著特殊的地位,起著特有的作用。而這個在歷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的事件,是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的。片子主要反映的是第一和第二階段。
第一階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互助組為主,同時試辦初級形式的農業合作社。在黨中央確定了工作的目標和方向後,各級的黨委加強了領導,使得農業的互助合作化運動取得了較大的發
hao123精彩資訊,每日最新最熱隨時 頭條新聞 娛樂八卦 精彩視頻
展。
從1954年至1955年的上半年,就是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第二階段,初級社在全國普遍建立和發展。4月中央農村工作部召開第二次農村工作會議,會議分析了互助合作社運動的形勢,指出農村將相繼出現一個社會主義革命高漲的的局面。為了吸引更多的農民入社,國家也從各方面大力支援農業生產合作社。但是由於發展速度過猛,不少地方又出現了強迫命令、違反自願互利原則的現象。使得實際的情況並沒有按照預定的計劃或者是預定的速度來發展。為了改變和糾正這些在實踐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3月上旬,毛澤東提出了「停、縮、發」的三字方針,即根據不同地區的情況,停止發展、實行收縮和適當發展。在這樣的政策思想的指導之下,實際的發展情況稍微得到緩解。
最後的一個階段就是,從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年底,是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第三個階段,也是農業合作化運動的迅猛發展時期。在這期間,農村的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發展迅速,僅僅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就在全國實現了農業合作化,基本上實現了完全的社會主義改造。
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一場深刻的農村經濟改造。這樣的史無前例的重大改造,「將眾多的小農個體經濟,改造成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實現了土地公有,避免了農村的兩極分化,同時也解決了社會主義的工業化同小農經濟之間的矛盾,在新的基礎上鞏固了工農聯盟和社會主義制度。其次就是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使得農村的
經濟得到快速的增長,由此而帶來的就是農民的收入大大增加,農民的生活就得到了改善,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勞動積極性。雖然在這期間,「三大改造」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但是我們仍然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來客觀的看待它的缺點和不足。主要的是出現了要求過快,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過於簡單劃一的偏差。這就是黨的政策,方針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以後的工作中,應該吸取經驗教訓,來改善工作。
在新中國取得了這么偉大的成就後,中國共產黨並沒有驕傲自滿,而是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在接下來的執政過程中,繼續虛心的慢慢的摸索著前進的道路。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一定可以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
㈢ 尋找關於<劉三姐>和<五朵金花>的影評
《劉三姐》影評
上個月的那趟旅行所經過的三江,地屬柳州市。我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程陽風雨橋和美麗的侗家風情與少女身上了,後來才得知,原來柳州是劉三姐的故鄉。劉三姐是壯族的歌仙,這位傳說般神奇的女子,她的抗爭精神與優美歌聲是如何被傳揚與後人,讓人皆為她的美而而頻頻駐足,流連忘返?之前對劉三姐的印象已經不那麼深,只知道她的歌兒美,與地主惡霸對抗,我最會唱的就是劉三姐與三秀才對歌的那段,要不在去烏龍山的途中汽車上對歌時我怎的就單唱了這段對歌的第一段呢?歌是初中時從磁帶中學的,演唱的是少年兒童,可那時就已捕獲我對山歌的某種喜悅。我很慶幸自己還記得那麼一點,安慰自己的更多無知。
後來我又去了陽朔,那也是劉三姐盛名之下的旅遊勝地,1961年的電影《劉三姐》就是在那兒拍攝取景的,那棵千年大榕樹,還有開闊的遇龍河,是我僅知的內容。張藝謀導演於2004年3月開始公演,至今每日一至兩場的《印象劉三姐》是比陽朔本身更吸引我的內容,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劇場。我以為能從中感受到劉三姐的魅力,觀看之後果然雖未有失望,但還是沒感受到三姐的魅力,倒是那灕江風采、壯家風情等生活白描讓人有深刻的印象。納悶還是有的,印象印象,原滋味的山歌味道被印象掉了,齊豫和齊秦還有劉歡唱的固然好,很有穿透力,可那畢竟是被現代NEWAGE和諧掉的山歌,我感受不到歌的震撼,除了有段對歌的內容和野性的號角。不過說白了,印象劉三姐拼的就是排場、燈光、幾座山峰的背景營造的詩意,現代技術能達到的程度,過去怎敢想像呢,能做到這樣也確實可贊了。可是,劉三姐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在我的腦海中還沒有清晰起來。
一回來我就迫不及待得看了1961年的電影《劉三姐》,演劉三姐的是黃婉秋。我不熟悉她,她也不漂亮,可她演的逼真。那時的電影都很單純,沒有什麼特技的渲染,一切都一目瞭然,那眼神那神態一分一毫的流轉,傳遞的感情都逃不過觀眾的眼睛。故事是這樣講的:原在山上以砍柴為生的劉三姐因反抗地主,地主斷藤落江想至她於死地,卻不料劉三姐命福,在遇龍河上腳踩葡萄藤,手搖清竹搞,一路高歌痛斥地主,歌聲傳揚,被老漁夫和阿牛哥收留。這事一傳十十傳百,千百里外的群眾都知道劉三姐住在這里,紛紛長途跋涉趕來見她與她對歌,並請她去自己的家鄉安頓生活,可謂是百鳥朝鳳。勞動人民唱山歌是人生中多麼重要的事情呢,而那些一樣能歌善舞的民眾還是拜劉三姐為歌仙,劉三姐能達到這樣的感召力,怎是只因唱歌而已呢?看看劉三姐剛烈的個性,愛憎分明寫在臉上,唱起歌來那不是悠揚婉轉而是氣宇軒昂直逼雲霄,她隨口罵來惡霸,聽得勞作的人民可是解氣。以前的精神基本寄託在山歌上,劉三姐到了哪兒,她的精神隨歌傳播到哪兒,整一個成為農民反抗強權的領袖,是任何地主惡霸的眼中釘。於是當地的莫地主開始想方設法不讓劉三姐唱歌,又不敢對她明刀明槍,怕的就是群眾的暴動。所以便有了劉三姐與三秀才對歌的一出絕妙好戲,原來地主是不會唱歌的,那些讀子曰的書生只會搖頭晃腦,背著歌書,而你看劉三姐卻張口就來,毫不思索,傲氣俏皮,她的歌聲她的智慧全在艱辛的勞作和大自然的靈氣中渾然天成。地主和秀才門斗不過歌,丑態畢露,民眾得了勝。地主不甘心設計抓了劉三姐,可地主的丫鬟也是劉三姐的歌迷,出謀劃策助她逃跑,外又有阿牛哥和群眾們設局相救,劉三姐終於逃出虎穴,同阿牛哥在一起,漂游灕江,四處傳歌。就在那棵千年大榕樹下,劉三姐向阿牛哥吐露心聲,拋出綉球,情意綿綿的定情之歌《藤纏樹》就這樣誕生了……「劉:山中只見藤纏樹,世上哪見樹纏藤。青藤若是不纏樹,枉過一春又一春。竹子當收你不收,筍子當留你不留。綉球當撿你不撿,空留兩手撿憂愁。牛:連就連,我倆結交訂百年,哪個九十七歲死,奈何橋上等三年。」
好個奈何橋上等三年。生死沒有爭個你先我後,對於九死一生的劉三姐,對於生死毫不知命數的阿牛,有的只是在彼此在一起,以灕江山河為家,以歌為引。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或許劉三姐並不想當什麼領袖,她只是擁有更為本真的銳氣,可這銳氣勢不可擋,歌聲傳遍了天涯時,民眾的心就更為堅定了,也更多了精神的慰寄。
劉三姐的故事還有其他的版本,比如她是被迫害而死,也有說她死後騎鯉魚升仙,更有她在貴縣的西山與白鶴少年對歌七日化而為石之說。不論歷史是否真有其人,也無論是哪個版本,都帶著勞動人民最淳樸的願望,一種不世的抗爭精神,以及善良而美好的願望。1961年的中國正處於解放和反封建的大潮之中,這部電影的誕生本身是有著特定歷史烙印和使命,矛盾單一,尖銳而不可調和。還有表現人民內部矛盾的部分,革命的不堅定分子,即一路尋找劉三姐而來的二哥,軟弱膽小怕事,卻深深愛著自己的妹妹。他的阻撓就像風一樣掠過,起不了波浪。原本二哥這個角色可有可無,或者完全可以更做大文章,但卻如此輕描淡寫,可見表現的意圖。
我開始思考,為何是女性作為抗爭的領袖,四處傳歌。自由精神的崛起,在女性的世界中預先覺醒。這是一種自覺,女性在舊社會本是最柔美、最陰柔、最被壓迫和約束的對象,也只有在這樣的管制中拔地而起沖破羈絆的自由精神才最具力量和代表性。而這看似是全民共赴的精神追求,可也該是女權意識萌發的前奏吧?對自由和平等的追求絕對是一發而不可收拾。
回憶中,灕江的秀麗山峰、奔流的遇龍河、千年藤纏繞的大榕樹,曾都被我真實地見著過,觸摸過,唯獨不見劉三姐。如今,它們又變成膠片的質地,去掉了那麼多新的建築和枝椏,退回到螢幕最單純的色彩之中。劉三姐卻走了出來,她唱著山歌,時而俏皮,時而尖刻,我還是那麼愛聽。她就站在我的面前,後面是阿牛哥。
《五朵金花》影評
三月的大理, 春光明媚, 百花爭艷, 富有民族民間傳統的『三月街』又在蒼山腳下、洱海之濱拉開了節日的帷幕.白族群眾及前來共同歡度佳節的各民族的男女, 身著五彩繽紛的節日盛裝, 熙熙攘攘地前來參加盛大的集市貿易和民間文娛體育活動.這時, 在通向大理的道路上一匹駿馬飛奔而來, 一輛馬車正在道中修理, 阻攔住騎馬人的去向.『怎麼啦? 』騎馬的白族小夥子勒住馬問.一群姑娘立即求援似的七嘴八舌地說: 『你沒有看見輪子掉啦! 』『小夥子下來幫個忙吧! 』小夥子說: 『我還有急事! 』
『誰沒有急事……』姑娘們吵嚷著, 急盼這個男青年助一臂之力.『好, 』小夥子跳下馬來, 從隨身帶的布口袋裡, 取出釘子、斧錘, 開始修理起來.車輛剛修好, 賽馬場上傳來了比賽發令槍聲, 小夥子顧不得收拾工具, 飛躍上馬, 向賽馬場飛奔.賽馬場上人山人海, 一片歡呼聲.小夥子——阿鵬立即入列追趕.觀眾的叫好聲、喝彩聲, 此起彼伏.阿鵬俯身馬側, 一口氣揀起十幾桿旗子, 他的馬從最後躍進到第四位、第三位、第二位……只有一個藏族青年還在他前頭.眼看阿鵬越追越近, 擠在觀眾中看賽馬的社長金花情不自禁地為阿鵬助威.一場精彩的賽馬結束了, 阿鵬以自己高超的騎術, 奪得了冠軍.他興奮地牽了馬, 從歡樂的人群中向外走去.社長金花驟然在他的馬頸上掛了一個美麗的綉花荷包, 他扭頭望去, 看見送給他綉花荷包的, 原來正是那個途中趕車的姑娘, 他不禁怔住了.她那麼漂亮大方, 身材健美, 頭發烏黑, 又有一雙明亮的眼睛, 是多麼迷人呀!
在幽靜、明媚如畫的蝴蝶泉邊, 金花與阿鵬相會, 他們互以意味深長、委婉動聽的白族對歌表達著愛情, 萌發著一對青年對美好生活絢麗的遐想.二人並約定來年的『三月街』仍在這里相會.
次年, 阿鵬攜帶金花定情之物『綉花荷包』如期踐約, 未遇金花.可是, 金花家在哪裡? 阿鵬一無所知, 到哪裡去尋找呢?
真誠的愛心使他相信, 走遍蒼山洱海每一個村寨, 一定會找到她.在尋找中結識了音樂家『胖子』和畫家『瘦子』, 三人結伴同行, 遇到五個同名同姓的姑娘, 從而發生了一些饒有風趣的故事.
阿鵬走到洱海濱, 聽說剛跳入水底撈鐮刀的是金花.樂得他心裡開了花, 隨即躍入水中, 當鐮刀撈上來, 顯出水面的卻不是他要尋找的金花.
阿鵬來到畜牧場, 又聽說金花正在牛產房裡接生牛崽, 他迫不及待地在窗外唱開了二人共識的情歌, 不曾相識的這個金花, 非常生氣, 朝阿鵬迎頭潑來一桶水.
不灰心的阿鵬, 來到蒼山腳下, 聽到人們呼喊金花, 他便急忙奔上山, 加入找人行列, 原來是一名姑娘在山上尋找礦石, 遇見一隻熊, 被嚇得鑽進山洞, 結果, 阿鵬趕跑了老熊, 救出了這位姑娘, 但她也不是阿鵬一心要尋找的金花.
阿鵬來到公社拖拉機站.這里正在熱鬧地舉行婚禮, 音樂家與畫家首先聽見呼喊新娘的名字正是金花, 兩人不得不告訴阿鵬金花已變心.阿鵬不信, 隔窗相望, 果然看到了婚禮上胸帶紅花, 與新郎共飲喜酒的新娘活像他要找的金花.
阿鵬眼見金花已背叛了自己的誓言, 失戀的痛苦迫使他憤然踏上歸鄉的道路.誰知途中遇上一位好管閑事的大叔.大叔邀阿鵬到家吃飯, 以酒澆愁, 然後, 再用馬車拖著醉酒的阿鵬去拖拉機站找金花『評理』.
當大叔叫著新娘金花來找阿鵬對質時, 阿鵬卻不見了.原來, 在這之前, 阿鵬已被四處找他的畫家和音樂家叫醒, 阿鵬覺得大叔不該來找金花評什麼理, 便獨自溜走了.
阿鵬離開了拖拉機站, 途中又碰上搭救過的煉鐵金花, 她正為煉不出鐵和她的對象鬧別扭.阿鵬是個熱心腸的人, 見他們煉不出鐵, 決心再助一臂之力, 因為他就是一名青年鐵匠.在煉鐵廠, 經過晝夜苦戰, 終於出鐵了.這時, 煉鐵金花對阿鵬的熱情贊揚和關心, 又引起一場風波.她的對象對此產生了嫉恨與誤解, 並把這個矛盾反映到了公社, 請求社長金花來解決.直到此時, 社長金花方知阿鵬的下落.她便急忙來到煉鐵廠找盼望已久的阿鵬, 不巧阿鵬在睡覺.煉鐵金花不僅不準社長會見阿鵬, 言語中又無意傷害了社長金花, 致使她也產生了疑心, 認為阿鵬又愛上了煉鐵金花.深感阿鵬太薄情, 一氣之下, 留下阿鵬頭年相會時送的『寶刀』定情物, 含淚而去.
一覺醒來, 阿鵬發現身邊的『寶刀』, 連忙追問原因.此時, 煉鐵金花才知社長金花早已愛上了阿鵬, 悔悟自己出言不慎, 引起不必要的誤解.同時, 阿鵬從她口中, 了解到金花社長也是一位熱心助人的姑娘, 她雖然工作很忙, 也擠出時間參加婚禮, 當拖拉機手金花的證婚人, 一切誤會, 頓時消融了.
純潔的愛情在幾個波折中得到了考驗升華, 這時, 阿鵬與金花再次相會在蝴蝶泉邊, 親密地依偎在一起.
影片評論:
該片以阿鵬找金花為線索,連接了一個個富有喜劇色彩的故事,使活躍在不同崗位的五位金花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生活情景與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阿鵬和金花純真的愛情也相當感人。本片以精巧的藝術構思,構成了獨特的喜劇風格,全片格調清新優雅、妙趣橫生,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抒情色彩和濃烈的時代氣息,片中對蒼山洱海、三月街、蝴蝶泉等奇山麗水、民族風情的描繪,富有詩情和畫意,是一部輕松愉快、賞心悅目的集人美、歌美、人情美,山水美為一體的生活喜劇影片。
影片描繪了一幅積極、上進的生活畫卷,展現了人與人之間最純真、最質朴的情感,並通過這個曲折溫馨的喜劇故事,展示了活躍在不同崗位的五位金花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片中人物情感真摯、自然流露,還穿插了悅耳的音樂和雲南大理的秀麗山水,帶給觀眾賞心悅目的精神享受,使本片成為一部經典之作。
㈣ 跪求電影《五朵金花》觀後感
作文?還是去看下吧,挺好看的,
㈤ 五朵金花電影觀後感
影片描繪了一幅積極、上進的生活畫卷,展現了人與人之間最純真、最質朴的情感,並通過這個曲折溫馨的喜劇故事,展示了活躍在不同崗位的五位金花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片中人物情感真摯、自然流露,還穿插了悅耳的音樂和雲南大理的秀麗山水,帶給觀眾賞心悅目的精神享受,使本片成為一部經典之作。
㈥ 五朵金花心得體會300一400字
大理,這是一座千年古城,唐代的南昭國、宋代的大理國都曾將它作為都城,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使大理擁有「文獻名邦」的美稱。蝴蝶泉就位於大理旅遊景點蒼山雲弄峰下,距離古城25公里,距離下關40公里,距離大理古城以北25公里。在白族人的心中,蝴蝶泉是一個象徵愛情忠貞的泉,每年蝴蝶會,來自各方的白族青年男女都要來這里,「丟個石頭試水深」,用歌聲找到自己的意中人。
提起大理,人們首先會想到以「風、花、雪、月」四大奇景而聞名的大理風光;點綴於蒼山洱海之間的崇聖三塔;五朵金花及其美麗的傳說;還有那洱海湖畔的漁家情。大理是白族的聚居地,有著濃郁的白族風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民居文化內涵深刻;白族的三道茶品味悠長。在整個雲南之旅中,恐怕再沒有其他地方能像大理那樣,讓你深切感受到獨特的白族風情了。
有關蝴蝶泉,在郭沫若的一首《蝴蝶泉》長詩中,敘述這里長期流傳的一個傳說,故事演繹了另一則梁山伯與祝英台凄慘的愛情悲劇。相傳,孤女雯姑與獵手霞郎雙雙愛慕,墜入愛河,但是,當地的惡霸垂涎於雯姑姑娘,借機迫害霞郎,想把他們拆散,相愛的人不願就此分開,最後被迫雙雙跳入蝴蝶泉,化作了一對蝴蝶,年復一年,不知疲倦地在泉上飛舞著,歌頌著雯姑和霞郎堅貞不渝的愛情。
大理蝴蝶泉 感受昔日《五朵金花》
自影片《五朵金花》放映以來,大理蝴蝶泉,名馳中外。影片中的蝴蝶泉,經過若干加工;但,真實的蝴蝶泉,卻也獨具風韻。蝴蝶泉,在大理城北40公里的蒼山雲弄峰下。由於長期的山水沖刷,砂石成片,山坡上樹木稀少。但當你緩步上坡,行約半里,卻見一片綠蔭耀眼。走過古樸的石坊,迎面有一塊高約3米的大理石碑挺立,碑呈棱形,正面右側有郭沫若手書「蝴蝶泉」三個大字.左例刻郭老詠蝴蝶泉詩的手跡;碑的背面,書徐霞客游大理蝴蝶泉的一段日記。沿林蔭小道曲折前行約三四十米,只見古樹林立,濃蔭蔽天,一方清泉嵌於其間,底鋪青石,泉水明澈,常有人擲金屬錢幣於池中,觀其緩緩旋落,陽光從樹頂篩下,池底銀光閃爍,倍感泉水清例。池邊距地面約二三尺的地方有一粗可合抱的樹干,伸過泉上,池旁建有小,小坐生涼,十分清幽。
㈦ 求《靜靜的嘛呢石》《歌謠》《五朵金花》《大東巴的女兒》《玉蝴蝶》任意一部電影的觀後感 字數越多越好
影片《大東巴的女兒》表現了和西、和納這一對納西族姐妹不尋常的成長道路,不尋常的人生命運和不尋常的情感世界。姐姐和納,憑借甜美的歌喉成為著名的「納西族女歌王」,可妹妹和西卻是一個聾啞人。她聰明美麗,從小喜歡跳舞,但由於不會說話,在人生的道路上歷盡了辛酸和磨難,是一個掙扎在生活底層的「灰姑娘」。然而,由於偶遇從維也納來到麗江研究東巴文化和納西族歌舞的奧地利青年學者傑克,她的命運發生了改變。在傑克的激勵和姐姐和納的引領下,和西經過刻苦努力,終於從一個「灰姑娘」變成了「白天鵝」,成為了萬眾矚目的「納西族女舞王」! 影片著重表現了聾啞女孩和西自強不息、挑戰命運的奮斗精神,相信這部作品會極大地鼓舞殘疾人,鼓勵他們勇敢地面對生活、命運的挑戰,同時體現了豐富的東巴文化。
生活在我國省地區的納西族就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民族,他們不僅善於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而且還創造了自身獨特的民族文化——東巴文化。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的祖先勞動、生息、繁衍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生活在我國省地區的納西族就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民族,他們不僅善於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而且還創造了自身獨特的民族文化——東巴文化。
東巴文化包括圖畫象形文字,包括東巴經還有東巴畫,東巴舞蹈、東巴音樂,還有東巴的各種道場就是祭祀活動,這部分也包含有民族心理素質的很多內涵在里頭,所謂東巴文化就是指的這么一個文化體系。
東巴文是一種十分原始的圖畫象形文字,從文字形態發展的角度來看,它比甲骨文還要原始,屬於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態,最早是寫、畫在木頭和石頭上的符號圖象,後來有了紙,才把這些符號圖象寫在紙上。由於東巴才掌握這種文字,故稱為東巴文。東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著的象形文字,是人類社會文字起源和發展的「活化石」。
東巴經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活著的象形文字,它現在被統稱為是納西古代社會的網路全書,因為它牽涉到歷史,政治,天文地理,文學藝術,宗教,人類學,甚至於醫葯等的方方面面,還有生產生活方面的許許多多知識和神話故事。
東巴文字,由於人類造字尊重意識,或者叫做仿造,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文字無非就是記錄語言的一種工具。人在觀察事物的時候,把它記錄下來,開始的時候就有圖畫,現在的東巴文裡面有很多的圖畫字,一幅圖畫就是一個故事,也是一個約定俗成固定的一個內容,大家一看這個畫就知道它是指什麼事情,所以由於圖畫字,人們在觀察,比如說漢字,因為是在平原裡面看那個『山',是一個山,一個山的,所以他寫字的時候,就有三個山頭,但是納西族生活在山區里頭,他一出門就是大山,所以他造字的時候,就是只有一個『山',再像漢字的門字,有兩扇門,納西族只有一個門,所以他造字的時候看到的只有一個門,與他所處的環境是有關系的,所以他在造字的時候看到什麼就畫下了什麼,逐步用圖畫從繁到簡,就把它減少了,形成約定俗成的一種筆畫,固定的形式,它屬於這樣造字的范圍,所以東巴文它是通過圖畫到文字發展起來的。用漢族的話說叫書畫同源。
隨著納西族社會的發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響,在明末清初,的一些東巴,又創造了格巴文。格巴是弟子的意思,格巴文的意思是東巴什羅後代弟子創造的文字,格巴文是對東巴文的改造和發展。
西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有很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舞蹈。東巴舞就是納西族的古典舞蹈,它表現了古代納西人同大自然和社會邪惡勢力的斗爭。
納西族素以能歌善舞著稱。唐代和元代的志書就有「男女皆披羊皮,俗好飲酒歌舞」,及「男女動數百,各執其手,團旋歌舞以為樂」的記載。目前廣泛在民間流傳和新發掘整理的舞蹈,有原始舞蹈、東巴古典舞蹈、組舞和新歌舞等幾類。「麥達蹉」和「熱熱蹉」等是詩、歌、舞三者合一的原始舞蹈。其特點是邊唱邊舞,以唱促舞,以舞助唱,唱完舞止;沒有樂器伴奏,人數、地點和場合不受限制,男女皆可參加。舞步簡單,一般是以右手搭左肩或手挽手,從右行進,漸成圓圈。
西族的古典舞蹈,也是東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東巴祭司根據不同儀式,按照道場規則所跳的一種宗教舞蹈。東巴舞從形式上,似乎多是跳神驅鬼之類的動作,但實際上,大部分內容是表現古代納西人同大自然和社會邪惡勢力的斗爭。
蹈素材的來源主要從民間,因為從民間舞蹈裡面把它吸收過來了以後,用在它祭祀的時候來跳,又加上有東巴教神韻的一些風格後,就變為東巴的舞蹈,它又有非常濃郁的民間性。《氂牛戲老虎》是根據納西民間的一個典故改編而成的動物舞,舞蹈分為頌經、氂牛戲老虎等幾個部分。主要講述了兩只猴,分別代表人類最早的兩個家族,一族崇拜老虎、一族崇拜氂牛,兩家族為此發生爭執的故事。
中,有很多舞蹈都是模仿動物的動作而形成的。據《東巴舞譜》記載,納西最古老的舞蹈源於金色青蛙的跳躍。如今在西北部山區仍然保留著一種古老舞蹈《勒巴舞》。據《呂氏春秋》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歌以歌八厥」。而《勒巴舞》最顯著的特點也是拿著牛尾巴跳的,它分別模仿大象、鷹、猴、蛙及虎,並使之形成了一套連貫的舞蹈動作。
文化的主要部分,無論是文字、音樂還是舞蹈,它們的傳承和發展都離不開東巴,座落在古城的東巴宮,更為現代人提供了一個了解東巴文化的窗口。東巴宮座落在古城東大街,它的門樓上裝飾的是東巴的「五幅冠」,大門兩旁懸掛著東巴的木牌畫,東巴宮內別具一格的裝飾和文化活動更會讓您感受到東巴文化的魅力。
整個東巴宮的布局,突出納西族的特點,就是突出東巴的特點。主要是通過像東巴的經卷、文物、東巴的繪畫、祭祠用品、東巴的壁畫、浮雕等等這幾個方面來相對完整地介紹納西族的東巴文化的音樂、舞蹈這一塊,通過加強它的文化氣氛,給大家有一種能相對直觀的了解納西族的音樂、舞蹈文化。整個東巴宮就是一座小而全的民族文化藝術博物館,通過它可以欣賞到舉世無雙的東巴文化藝術,領略到真正的納西古樂以及民間歌舞神韻。
是東巴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它包括木牌畫、紙牌畫、布卷畫和經文畫幾大類,反映了古代納西族社會的各種世俗生活。
傳統東巴畫主要是東巴在做法事時製作和使用的,有布軸的神佛像畫、經書畫、木牌畫上的神、鬼、鳥、獸畫,以及大型布卷畫,民間還有反映生產和生活的裝飾畫,這些畫筆調粗獷、色彩濃艷、形象朴實生動。
畫的內容主要表現了古代納西族信仰的神靈鬼怪和各種理想世界。東巴畫中的布卷畫《神路圖》它一般長達14米多,寬26厘米左右,主要用於喪葬時超度死者亡靈儀式中,描述了死者亡靈要經過的地獄、人間、自然界、天堂等各階段的具體場面,有較高的文化和藝術研究價值。雖然傳統東巴畫也受到周邊民族文化,特別是漢藏文化的影響,但它仍然比較系統地保持了自己整體的風格和特點。
納西的東巴文化,確實受藏傳佛教的影響相當之大,所以在納西的所有的東巴文化的繪畫部分,包括其它的儀式部分等等,人家一看就知道受藏文化、藏傳佛教的影響特別大,包括繪畫,但它整個過程、整個賦彩、用線,不是那麼求華麗,它是求朴實、畫完一張畫以後,它外觀的包裝,它是不加以裝飾,然後上下一般的是用兩塊黑布,中間就像我們裱軸畫一樣,國畫裡面裱軸一樣,穿上兩根木頭,它整個過程已經完成。
一部影片,一種文化。《大東巴的女兒》讓人們看到了東巴文化的精深。(自己可以再加點)
㈧ 電影白毛女觀後感!急急急急急急。。。。。
回味《白毛女》
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現自己已不再為美國動作大片而熱血沸騰。一方面覺得這類電影的故事情節缺乏深度,只獲取了短暫的視覺沖擊,卻難以得到心靈上的共鳴,另一方面,對於我這個年齡段的人來說,裡面大量的特技不但不會使我為之振奮,反而被弄得眼花繚亂。取而代之的是,我開始對國產的紅色經典老電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每一部電影都讓我對那個紅色年代多了一些了解,同時也讓我對那個年代有了無限的嚮往。在那樣一個飢寒交迫的年代,大多數的窮苦老百姓雖然缺衣少食,但是精神世界卻非常充實,他們團結向上,他們慷慨激昂!每天都快樂地忙碌著,為了簡單的衣食住行而勞作,勞動充實了他們的生活,使他們忙得幾乎沒有時間去抱怨、去勾心鬥角。他們活得簡單而快樂,常常為了一頓飽飯歡欣鼓舞。在這些老電影里,你完全看不到現代人的空虛、墮落,即使條件再艱苦,你從主人公身上看到的永遠是堅強向上的革命精神!
影片《白毛女》就是這樣一部值得深思的電影。在盜版光碟泛濫的年代,《白毛女》是我收集的唯一一張正版電影DVD。因為我覺得它很有收藏價值,它不愧為新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其中一個場景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楊白勞為了慶祝新年,用忙碌一年僅剩的一點錢給喜兒買了根紅頭繩,喜兒便高興得載歌載舞,一家人聚集在一起,每個人只能嘗嘗有限的幾個餃子,卻熱鬧非凡。而我們現在的新年,人人衣著光鮮地圍坐在擺滿大魚大肉的餐桌前,臉上卻少了喜兒那份真摯的快樂。大家虛偽地互相拜年,到處送禮、塞錢,把過年當成顯示自己闊綽或討好別人的平台,還有的為了獎金在忙著工作,至於家人難得的團聚早已拋在腦後,親情已不再是一道新年大餐。
《白毛女》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曾影響了一代人。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蕭條的經濟,戰亂後的杯盤狼藉,近百年被列強欺壓淪為奴隸的艱苦生涯,難免使很多中國人對新生活喪失信心。《白毛女》就在這時出現了,成為那個物質極度匱乏年代裡人們的精神食糧。而且裡面的主人公就是當時千千萬萬勞苦大眾的縮影,許多中國人在裡面看見了曾經的自己。它不但豐富了大家的業餘生活,也鼓舞了一代人,讓大家意識到喜兒的精神在新時代同樣值得傳頌。作為一個吉林人,我尤其喜歡這部電影。因為這部電影見證了長春電影製片廠的輝煌,從這以後,長春電影製片廠又相繼拍攝了像《董存瑞》《五朵金花》這樣的經典的老電影,之後便銷聲匿跡。
在這個物慾橫流,紙醉金迷的年代,各種商業大片充斥著整個電影市場,大部分人們已將《白毛女》遺忘,許多年輕人甚至沒聽說過這部經典。但我覺得它應該被人們重新審視,它不只是一部土掉渣的老電影,它更是一份對艱苦年代的回憶,提醒我們要珍惜現在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