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花兒怒放》觀後感100分
電影《花兒怒放》觀後感:和花兒一起成長 (2007-03-06 23:16:25)
和花兒一起成長
---電影《花兒怒放》觀後感
2007年3月5日
2007年新學期開學初,我校安排的教師培訓是觀看電影《花兒怒放》。這個電影曾經在網上看過,但是通過大屏幕看又是一個感覺,有了很多新的感悟。正如電影介紹中所說的: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兒,只要你認真呵護,他們便會開出五顏六色、五彩繽紛的花朵,這是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一個青年人和一群孩子共同成長的故事。
剛剛大學畢業的丁天帶著一份赤誠走進一所初中成為初三(4)班的班主任。上任的第一天,就發現班級的兩名問題學生在間操的時候跑到學校頂樓上玩耍。他克服了自己的恐高症爬上了樓去叫他們下來,誰知道兩個孩子卻把他扔在頂樓上跑了。
接下來又有一系列狀況發生,爬上屋頂的兩名孩子之一施浩考試作弊被發現;施浩用電腦做了一張假的三好學生證書欺騙父母,用騙來100元和馬俊去上網;因為馬俊被人欺負施浩和別的學生打了起來……可以說每個班級都有像施浩這樣調皮搗蛋、讓老師頭痛的學生,老師教育他們的方法各不相同,最常見的暴風驟雨的批評和找家長、寫檢查之類的處罰,然而我們看到丁天卻沒有這樣做。他約施浩在走廊裡面談心,故意晚去了一會,見到施浩的第一句話就是「你按時到這里,老師獎勵你兩塊巧克力。」接下來說你打架老師讓你住手你就住手了,說明你尊敬老師,我再獎勵你兩塊巧克力;因為你打架是為了馬俊被人欺負了,你關心同學,我再獎勵你兩塊巧克力。我們看到施浩一連吃了6塊巧克力後,馬上把嘴捂上說:「老師我錯了」。丁天最後說:「你勇於承認錯誤,我再獎勵你兩塊巧克力,留著回去慢慢吃……」這實際上是我們所熟悉的陶行之三塊糖的故事的翻版,然而我看了以後卻不感覺老套,因為片中丁天這種獎勵實際上是批評的另一種方式。像施浩這樣經常犯錯誤的孩子已經習慣於老師暴風驟雨般的批評了,再嚴厲的話對他來講可能都起不了什麼作用,反而會激發他的敵對心理,而丁天用糖果來拉進了和他的距離,用表揚打消了他敵對的情緒,最終可能因為施浩吃了過多的巧克力,再也吃不下去了,於是他主動認錯,不管這是不是他真心的,至少丁天用糖果安撫了一個敵對的孩子的心,也無形間向他的心靈走近了一步。這其實正是教育的一個法則:教育孩子首先要理解孩子,站在和孩子平等的地位上,從他的角度來思考,這樣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
當然轉化一個差生是需要一定的過程的,施浩表面上認錯了,課下依舊去上網游戲,最終因為欠網吧的錢而被打,恰巧這時候丁天路過,解救了施浩,替他還了錢,並且因為網吧的人出言侮辱施浩,而去和網吧的人理論、打仗。事後我們看到施浩這個做錯事情的孩子失去了往日的桀驁不馴的勁頭,低著頭跟在丁天的後面,對丁天的一切教訓都應聲點頭,這時候他已經徹底被丁天折服了。我們除了感嘆事情發生的巧合性以外,還會發現其實教育學生的最佳時機其實就是當學生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這個時候伸出雙手拉他一把,他會記住你一輩子。作為教師的我們不可能每時每刻都關注著學生,但至少要具備一雙慧眼去發現最需要幫助的學生。那些學習困難和行為習慣差的孩子實際上是最需要我們付出關心的,關鍵時刻哪怕是一句暖心的話語也可能使一個乾涸心田獲得滋潤,而我們的愛心正是能夠讓花兒開放的春風和雨露。
影片中的馬俊是一個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連家長都認為他很笨,而帶他去做智商測試。這個孩子懦弱自卑,已經完全喪失了學習和做人信心。然而丁天卻始終堅持馬俊並不笨,他發現馬俊很愛好畫畫,就鼓勵馬俊繼續學畫畫,還幫助馬俊把畫送去參加畫展,不久馬俊的畫獲了獎,這極大的鼓勵了馬俊,讓他找到了自信,從前什麼都不敢做的他終於在課堂上舉起了手。而在最後丁天老師要離開學校的時候,還是馬俊挺身而出說出了大家的心聲,說服校長讓丁老師留下。從這個教育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任何一個孩子身上都有可以挖掘的優點,只要我們找到他的閃光點,就可以幫助他們找到學習信心和進取心。
影片中還探討了一個大家比較關注的教育問題,是抓學生成績還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丁天帶領學生搞研究性課題,但校長要求他在搞課題的同時也要把學生的成績抓上去,摸底考試必須是全區第一名!其中比較經典的一句話是「考試也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看到這里我想起了一個比喻:進行素質教育是讓教師帶著升學考試的枷鎖跳舞。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同時還要面對觀念陳舊的升學考試,最終的結果還是用分數來衡量一切。這實際上是強人所難了。難免我們的新課程改革實行了五年之後,絕大多數老師又走回到抓成績教學老路上來了,升學和評價的機制不改變,光轉變教師的觀念又有什麼用?教師不是萬能的,不是光憑我們的愛心和努力就可以改變一切的!我們的教育需要營造一個寬松的大環境,讓教師和學生擺脫單純為了升學而教和學的壓力,從多方面多角度去培養各種人才,才能真正實現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
盡管影片並沒有為素質教育和升學教育的矛盾做一個合理的解答,但影片卻借這樣一個背景講述了一個年輕人和一群孩子共同成長的故事。滿懷熱情的丁天因為在全年級摸底考試中沒有完成校長的規定成績指標而受到打擊決定離開學校,就在這時候,他的學生們以一場精彩的演出為他贏得了繼續任教的機會,最終他以自己的經歷寫成了一部小說《花兒怒放》,而且和他的孩子們一起把它拍成了電影。他的學生們最終也都考上了理想的學校,開始了花兒新的人生。
這是一個只能出現在電影當中的完美結局,也是我們作為教育者,包括學生和家長所共同期待的結局。讓我們期待這一天真的到來吧!
也許,所有那些經歷過學生時代並對這段經歷充滿回憶的人,所有那些將這段時光仍然作為生命重要組成部分的人,都應該來看這部電影。
Ⅱ 愛國電影觀後感【600字】
誰不曾有過美麗的夢?誰不曾有過歡樂的童年?當你在明亮的教室里,你不覺得是一種幸福嗎?當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看完了<<小兵張嘎>>這部電影後,我的心就像大海的波浪,久久不能平靜。我被主人公嘎子哥那熱愛祖國、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動,我對他充滿了敬佩。
一提起小兵張嘎,想必大家都熟悉吧!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倍受人們敬仰。他小時候生活很苦,但為了改變人們艱苦的生活,他少時就參加了紅軍,他給紅軍戰士帶來了快樂。嘎子多次完成艱巨的任務,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敵人一槍,但他仍不顧傷痛毅然追擊。他有聰明的腦袋瓜,用一隻假槍就把敵人的首領捉了回去,為紅軍立了大功。我真佩服他的勇氣。嘎子的愛國熱情、機敏、滑稽、幽默、可愛、堅強不屈、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精神感動了我。
看完電影,我思緒萬千也想到自己,嘎子的形象總在我腦海中浮現。嘎子與我雖然是同齡人,拿自己和他一相比真是天壤之別,我顯得是那麼渺小,真是慚愧之極。
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我們生活在這科技發達的今天,可以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老師、父母對我們關懷備至,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奮發向上呢?哪又怎樣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呢?困難和挫折不僅在艱苦殘酷的戰爭年代,同樣也會出現在我們的學習中。我們只有像嘎子哥一樣,勇於挑戰困難和挫折,不斷努力,才能使逆境變為順境,從而到達理想的彼岸。
今天,我國已經步入新的歷史時期,加入世貿組織使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更加密切,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們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新情況、新問題。推進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更需要我們不斷弘揚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重振雄風,為人類文明與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回顧過去,我們雄心激揚;盛世年華,我們信心百倍;展望未來,我們豪情滿懷。滄桑的歲月已留痕,繁榮的祖國正興盛。這片熱土早已是天翻地覆慨而慷,龍騰虎躍今勝昔了。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我們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正確認識祖國的歷史和現實,增強愛國的情感和振興祖國的責任感,樹立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弘揚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高舉愛國旗幟,銳意進取,自強不息,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真正把愛國之志變成報國之行。
Ⅲ 求一篇600字的電影觀後感
勇氣與耐力_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觀後感_500字當少年『派』成功地到達了墨西哥海岸,趴在沙灘上時,我才從那奇幻的世界中醒來。李安導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真是精彩絕倫,同時我也深深地佩服派的勇氣與耐力。
派的父親是一家動物園園長,他的家庭和動物在前往加拿大的路途上不幸遭遇了海難,輪船沉入了海底,而少年派和一隻老虎倖免於難。失去親人的派非常悲痛,當他發現老虎時又非常恐懼。但他用勇氣和耐力馴服了老虎,到達了墨西哥海岸。
少年派雖然懼怕老虎,但生存告訴他必須有勇氣與老虎相處才能活下去。所以他自製魚竿釣魚,並給老虎喂魚吃。勇氣的力量使他敢於上小船跟老虎劃分領地。在航行途中他們遇到了巨大的海浪,飛魚群,鯨魚等,甚至還碰到了一個可以腐蝕任何事物的島嶼。他沒有在這些災難中喪生,而是堅持下來,用勇氣和耐力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大災難!可以說勇氣和耐力是少年派生存下去的根本!
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是要有勇氣與耐力去克服困難。影片中的老虎就像我們生活中的困難,要勇於去挑戰並克服它,使「它」被馴服,以不變應萬變。更要有耐性去面對失敗和逆境。在一個人身處絕境的時候,勇氣會從他的身上迸發而出,這是最可貴的精神之一。
勇氣與耐性使一個人變得強大,懦弱與急躁使一個人變得渺小。只要有勇氣挑戰困難,再殘暴的挫折也會被打敗;只要有耐力面對失敗,再巨大的逆境也會有轉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既是一個奇麗的故事,也是一個深刻的哲理。勇氣是戰勝困難的法寶,耐力是開啟轉機的鑰匙。勇氣和耐力會讓我們走向成功之路
Ⅳ 鳳凰花開電影觀後感600字
從格式上來說,觀後感一般可以分為以下幾段:
第一段把影視作品中的主要內容,加以概括,如《開學第一課》講了什麼,想表達什麼。
第二段選擇一個比較重要的點,也可以是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話加以表達,我覺得哪些比較好,我有什麼樣的看法。比如就選開學第一課中的其中一個內容——方塊字之美。
第三段聯系實際生活,把影視里的內容和生活中的結合起來,抒發一下真情實感,生活中怎麼樣,我覺得應該怎麼樣,我學到了什麼。比如開學第一課中提到的武以振魂,結合實際寫寫你學習了中國的哪些傳統武術。
做到以上3點,那麼這篇觀後感基本就寫出來了。當然 不一定就三段。中間可以自己分,詳略得當就好
但是 結構層次一定要鮮明,觀和感結合,重點在「感」上。「感」要聯系社會實際,努力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
Ⅳ 阿甘正傳電影 觀後感600字
「人生就像各種各樣的朱古力,你永遠不會知道那一塊屬於你。」阿甘母親的這一句話,向我們闡明了:每一個人的生命軌跡都是存在,而且是獨一無二的。阿甘,就正是聽著這樣的教誨,一步一個腳印地踩出了屬於自己生活的奇跡。
在影片的開頭和結尾,會看到:在廣闊的藍天下,一根輕盈而潔白的羽毛從天而降,緩緩地降落在阿甘的腳下。我想,這其實正是影片在暗示我們:這個世界上,如果有人把生命看得像羽毛般純潔、平淡而美麗,那麼,這個人,一定是阿甘.
幼年的阿甘曾經腿有殘疾,於是,阿甘的母親就不得不為她心愛的兒子套上一個笨重的鐵架,以輔助其行走。於是,每每放學後,同伴們就會在路上譏笑阿甘、玩弄阿甘,甚至追趕著阿甘扔石頭。往往這時,那位女同學珍妮喊道:「阿甘,快跑。」然後,阿甘驚慌,拔腿就想跑,跌倒了掙扎著爬起……漸漸地,鐵架子便不在束縛著他,最後他奔跑如飛了。同伴們追不上他,只能眼睜睜的巴望著而束手無策。這,應該說是阿甘人生中的第一個奇跡.
憑著驚人的奔跑速度,阿甘進了橄欖球隊,以後又進了大學並最終順利畢業。不久,他參加了越戰。在越南戰場上,阿甘的部隊中了埋伏,一聲撤退令下,阿甘記起珍妮的囑咐:「打不過,就跑。」阿甘於是轉頭就跑。他成了唯一倖免的人。看到這里,觀眾大概都會發笑。阿甘如果不是跑得快,就不可能後來返回去救出負傷的戰友;阿甘如果不回去拯救戰友,那麼阿甘也就不是阿甘了。
也許,曾經,有的人常常會感覺到生活的負擔過重,就因為面前的困難重重,而整天垂頭喪氣、鬱郁寡歡。阿甘呢,信念是這樣的單純,目標又是這樣的清晰,即使先天不足,甚至是面前有窮山惡水,可愛的阿甘也絕對能夠以一顆絕對平常的心視之,並最終一一跨過。從而達到生命之巔、獲得自己最終的輝煌。
阿甘一生中只有一種愛支撐人生,那就是母愛;阿甘一生只愛一個女孩珍妮,除此他永遠心如止水;他可以為了紀念死去的戰友巴布,而干起自己並不熟悉的捕蝦業(僅僅是由於巴布的一句話)……
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阿甘的心中只有一個目標在指引著他,他也只為此而踏實地、不懈地、堅定地奮斗,直到這一目標的完成,又或是新的目標的出現。沒有單純的抉擇就不會沒有心靈的雜念;而沒有心靈雜念的人,大概才能夠在人生中舉重苦輕。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誠實、守信、認真、勇敢而重視感情,對人只懂付出不求回報,也從不介意別人拒絕,他只是豁達、坦盪地面對生活。他把自己僅有的智慧、信念、勇氣集中在一點,他什麼都不顧,只知道憑著直覺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過了兒時同學的歧視、跑過了大學的足球場、跑過了炮火紛飛的越戰泥潭、跑過了乒乓外交的戰場、跑遍了全美國,並且最終跑到了他的終點。
每個看過《阿甘正傳》的人都會從中得到些許感悟: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風搏擊,或隨風飄盪,或翱翔藍天,或墮入深淵……
Ⅵ 觀後感600字
當我看完《隱形的翅膀》這部殘疾少女和命運頑強拼搏的影片時,我被主人公志華那經過命運慘烈打擊之後依然不屈不撓抗爭的精神所震撼,所感動了。 這是一個發生在美麗草原上的故事。15歲的志華考上了高中,她和同學們高興地去放風箏慶祝,卻不幸被高壓電擊中。經過醫院全力搶救,終於保住了性命,但卻失去了雙臂。失去雙臂的志華痛苦不堪,原來一切需要用手來做的事,她都無法自理,生活變得非常艱難。她想回到學校上課,卻被學校拒絕了,原因是她沒有雙手無法寫字做作業。.....面對著失學和生活無法自理的困難處境,志華非常痛苦,想要了結自己的生命,但是爸爸媽媽鼓勵她,給予她勇氣使她最終放棄自殺的念頭。後來, 志華參加了高考,她的分數過了線,但因為沒有雙手又報的是醫科專業,她最終沒有被錄取。失望再一次降臨。不料媽媽知道了她沒被錄取的消息,受不住打擊,精神分裂症發作,一下子走失,再也沒有回來,志華家又陷入迷茫,悲痛的狀態。.....志華在全國殘疾人運動會上獲得了好成績,取得了進軍殘奧會的資格。但是媽媽已不在人世。為了紀念媽媽,志華和爸爸將媽媽親手為她做的龍風箏放上天空,風箏越飛越高。.....彷彿志華媽媽正在為女兒驕傲! 看過影片之後,最不能忘記的,不是他們殘疾的身體,而是他們驚人的毅力,淡定的姿態與燦爛的笑容。他們的身體因精神的完整而美麗。想起張韶涵的一首歌:就算受傷,也不閃淚光,我知道我一直有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飛過絕望。.....我思緒萬千的和志華對比,我顯得是那麼渺小。志華在難以忍受的困難面前並沒有退縮,而是以驚人的毅力和堅強的意志獲得了成功。我想:生活對志華是多麼不公平啊!跟她比,我幸福多了,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自由自在的到處玩耍,可以……我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更應該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的更仔細,更精緻,更加一絲不苟! 隱形的翅膀」,將會帶著的夢想,像風箏一樣在無邊無際的天空飛翔。..... 人沒有了雙肢就像小鳥失去了翅膀,花草樹木失去了滋潤一樣,就好比沒有了生活能力,沒辦法生活下去。 影片中的小女孩志華在一次意外中,也失去了雙肢,她也曾想過是否該繼續生存下去,而她在爸爸媽媽的勸說下,她選擇了生存下去,並且要考上大學,和正常人一樣生活。她開始學慣用腳來寫字、吃飯、洗臉、刷牙、穿脫衣服等一些原本用手來做的事情。在她的努力下,把腳訓練地跟手一樣靈活,便開始不依靠爸爸媽媽。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她被游泳教練選中並且又參加了訓練,參加了全國殘疾人游泳大賽,取得了勝利,同時也被體校錄取了。 她正如《隱形的翅膀》歌中,說的: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單中堅強,每一次就算受傷也不閃淚光,我知道,我一直有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飛過絕望;不去想,他們擁有美麗的太陽…… 志華的這種行為,是常人難以想像,難以做到的。她在比賽中取得勝利的關鍵在於:別人休息時,她還在拚命訓練。我們要向她學習的是:堅持不懈的精神。 雖然,我們沒有殘疾,但是,我們對待學習,要像志華一樣,奮發向上。我們已經五年級了,不能老想著去玩,要把精力全部放在學習上。 這部影片給了我許多感想和啟發,讓我終生難忘。它不僅讓人感動,還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只要堅持不懈的努力,不管你是否殘疾,都能達到你想要的目標。只要你有志氣,有毅力,無論什麼事都能做好。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女孩因風箏掉到了高壓設備上她去夠,不幸被電擊打,使她失去了雙臂。 當光明變成了黑暗,原來活潑快樂的女孩轉眼間變成壓抑痛苦的女孩。 這種巨大的轉變沉重的打擊著女孩的心靈,誰也想不到會發生這種事。女孩失去了雙臂,她喪失了生活的能力,這意味著她每天都會在痛苦中渡過,每做一件事都是極大的困難。失去了健康,才懂得健康的珍貴。人能健康快樂的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沒有什麼比健康快樂更重要了。我們要珍惜每一天,讓每一天都過的有意義,做自己想做的事,獲得更多的快樂。 女孩失去了雙手,她只能讓父母幫助她來生活,但她並沒有失去生活的信心。於是,她每天都練習壓褪,她忍著痛終於把腿練的非常柔軟。她學著用腳寫字,一次寫不好再寫,不知她寫了多少萬次,每一次的練習都是痛苦的折磨,就是再累她也沒有放棄。她對自己充滿希望,相信自己一定能用腳來生活,減少父母對自己的幫助,可見她是一個多麼懂事的孩子啊!她沒有因為自己是個殘疾人,而使父母整天為她操心。慢慢地她學會了用腳來生活,還能用腳來做飯。這些在我們看來是不可能實現的事,她居然實現了,她用頑強的毅力戰勝了自己,挑戰著人生。 。 有種力量是隱形的,我們看不見,但是一直存在我們的內心,或許沒有經歷一些事,我們永遠也不知道那股力量的強大。是的,沒有闖不過去的災難,只要我們用心對待生活;是的,沒有到達不了的地方,只要我們努力拚搏夢想。無論何時,記得,我們都有對隱形的翅膀!
Ⅶ 《花兒怒放》觀後感拜託啦,真的很需要!
電影《花兒怒放》觀後感:和花兒一起成長 (2007-03-06 23:16:25)
和花兒一起成長
---電影《花兒怒放》觀後感
2007年3月5日
2007年新學期開學初,我校安排的教師培訓是觀看電影《花兒怒放》。這個電影曾經在網上看過,但是通過大屏幕看又是一個感覺,有了很多新的感悟。正如電影介紹中所說的: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兒,只要你認真呵護,他們便會開出五顏六色、五彩繽紛的花朵,這是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一個青年人和一群孩子共同成長的故事。
剛剛大學畢業的丁天帶著一份赤誠走進一所初中成為初三(4)班的班主任。上任的第一天,就發現班級的兩名問題學生在間操的時候跑到學校頂樓上玩耍。他克服了自己的恐高症爬上了樓去叫他們下來,誰知道兩個孩子卻把他扔在頂樓上跑了。
接下來又有一系列狀況發生,爬上屋頂的兩名孩子之一施浩考試作弊被發現;施浩用電腦做了一張假的三好學生證書欺騙父母,用騙來100元和馬俊去上網;因為馬俊被人欺負施浩和別的學生打了起來……可以說每個班級都有像施浩這樣調皮搗蛋、讓老師頭痛的學生,老師教育他們的方法各不相同,最常見的暴風驟雨的批評和找家長、寫檢查之類的處罰,然而我們看到丁天卻沒有這樣做。他約施浩在走廊裡面談心,故意晚去了一會,見到施浩的第一句話就是「你按時到這里,老師獎勵你兩塊巧克力。」接下來說你打架老師讓你住手你就住手了,說明你尊敬老師,我再獎勵你兩塊巧克力;因為你打架是為了馬俊被人欺負了,你關心同學,我再獎勵你兩塊巧克力。我們看到施浩一連吃了6塊巧克力後,馬上把嘴捂上說:「老師我錯了」。丁天最後說:「你勇於承認錯誤,我再獎勵你兩塊巧克力,留著回去慢慢吃……」這實際上是我們所熟悉的陶行之三塊糖的故事的翻版,然而我看了以後卻不感覺老套,因為片中丁天這種獎勵實際上是批評的另一種方式。像施浩這樣經常犯錯誤的孩子已經習慣於老師暴風驟雨般的批評了,再嚴厲的話對他來講可能都起不了什麼作用,反而會激發他的敵對心理,而丁天用糖果來拉進了和他的距離,用表揚打消了他敵對的情緒,最終可能因為施浩吃了過多的巧克力,再也吃不下去了,於是他主動認錯,不管這是不是他真心的,至少丁天用糖果安撫了一個敵對的孩子的心,也無形間向他的心靈走近了一步。這其實正是教育的一個法則:教育孩子首先要理解孩子,站在和孩子平等的地位上,從他的角度來思考,這樣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
當然轉化一個差生是需要一定的過程的,施浩表面上認錯了,課下依舊去上網游戲,最終因為欠網吧的錢而被打,恰巧這時候丁天路過,解救了施浩,替他還了錢,並且因為網吧的人出言侮辱施浩,而去和網吧的人理論、打仗。事後我們看到施浩這個做錯事情的孩子失去了往日的桀驁不馴的勁頭,低著頭跟在丁天的後面,對丁天的一切教訓都應聲點頭,這時候他已經徹底被丁天折服了。我們除了感嘆事情發生的巧合性以外,還會發現其實教育學生的最佳時機其實就是當學生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這個時候伸出雙手拉他一把,他會記住你一輩子。作為教師的我們不可能每時每刻都關注著學生,但至少要具備一雙慧眼去發現最需要幫助的學生。那些學習困難和行為習慣差的孩子實際上是最需要我們付出關心的,關鍵時刻哪怕是一句暖心的話語也可能使一個乾涸心田獲得滋潤,而我們的愛心正是能夠讓花兒開放的春風和雨露。
影片中的馬俊是一個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連家長都認為他很笨,而帶他去做智商測試。這個孩子懦弱自卑,已經完全喪失了學習和做人信心。然而丁天卻始終堅持馬俊並不笨,他發現馬俊很愛好畫畫,就鼓勵馬俊繼續學畫畫,還幫助馬俊把畫送去參加畫展,不久馬俊的畫獲了獎,這極大的鼓勵了馬俊,讓他找到了自信,從前什麼都不敢做的他終於在課堂上舉起了手。而在最後丁天老師要離開學校的時候,還是馬俊挺身而出說出了大家的心聲,說服校長讓丁老師留下。從這個教育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任何一個孩子身上都有可以挖掘的優點,只要我們找到他的閃光點,就可以幫助他們找到學習信心和進取心。
影片中還探討了一個大家比較關注的教育問題,是抓學生成績還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丁天帶領學生搞研究性課題,但校長要求他在搞課題的同時也要把學生的成績抓上去,摸底考試必須是全區第一名!其中比較經典的一句話是「考試也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看到這里我想起了一個比喻:進行素質教育是讓教師帶著升學考試的枷鎖跳舞。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同時還要面對觀念陳舊的升學考試,最終的結果還是用分數來衡量一切。這實際上是強人所難了。難免我們的新課程改革實行了五年之後,絕大多數老師又走回到抓成績教學老路上來了,升學和評價的機制不改變,光轉變教師的觀念又有什麼用?教師不是萬能的,不是光憑我們的愛心和努力就可以改變一切的!我們的教育需要營造一個寬松的大環境,讓教師和學生擺脫單純為了升學而教和學的壓力,從多方面多角度去培養各種人才,才能真正實現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
盡管影片並沒有為素質教育和升學教育的矛盾做一個合理的解答,但影片卻借這樣一個背景講述了一個年輕人和一群孩子共同成長的故事。滿懷熱情的丁天因為在全年級摸底考試中沒有完成校長的規定成績指標而受到打擊決定離開學校,就在這時候,他的學生們以一場精彩的演出為他贏得了繼續任教的機會,最終他以自己的經歷寫成了一部小說《花兒怒放》,而且和他的孩子們一起把它拍成了電影。他的學生們最終也都考上了理想的學校,開始了花兒新的人生。
這是一個只能出現在電影當中的完美結局,也是我們作為教育者,包括學生和家長所共同期待的結局。讓我們期待這一天真的到來吧!
也許,所有那些經歷過學生時代並對這段經歷充滿回憶的人,所有那些將這段時光仍然作為生命重要組成部分的人,都應該來看這部電影。
Ⅷ 急!一篇不少於600字的觀後感!(電影)
那些年 男孩都愛在女孩面前耍帥。那些年 籃球是最好的耍帥道具。 那些年 男孩開始在女孩面前展現幽默。 那些年 冷笑話開始流行起來。 那些年 男孩希望在女孩眼裡很個性。那些年 開始花很多時間搞發型。 那些年 男孩都要很懂浪漫。那些年 在家裡補看偶像劇寫情書。 那些年 男孩應該很沖動。那些年 頂撞過不少老師。 那些年 男孩應該很時尚。那些年 總愛在校服上搞點小花樣。 那些年 男孩就應該有一種風的感覺。那些年 都會把自行車坐墊調得很高。 那些年 男孩都應該有些霸道。那些年 總愛做些讓人討厭的事。 那些年 男孩也要裝成熟。那些年 一放學就扯掉紅領巾和校徽。 那些年 女孩開始想留長發。那些年 假小子越來越少。 那些年 女孩越來越淑女。那些年 裙子越來越多。 那些年 女孩總會繞著操場散步。那些年 總會偷看幾眼籃球健將。 那些年 女孩總是要很可愛。那些年 放學後總是一起去買可愛的筆記本。 那些年 女孩希望希望自己能遇見F4。那些年 流星花園看了一遍又一遍。 那些年 女孩潛意識認為好女孩的成績很優秀。那些年 為了一個不及格哭得很傷心。 那些年 女孩都會暗戀一兩個學長。那些年 認了很多哥哥。 那些年 女孩開始每個月鬧幾天情緒。那些年 享受又討厭被人招惹的關心。 那些年 女孩有很多小秘密悄悄劃。那些年 竊竊私語時還要偷瞄著別人。 那些年 女孩還要很賢惠。那些年 上課都在折愛心十字綉織圍巾。 那些年 戀愛還很數字化。 那些年 喜歡一個人是用比例的。 那些年 戀愛還很天真。 那些年 牽個手都要先糾結幾個月。 那些年 戀愛是用紙筆。那些年 一起去買信紙。 那些年 戀愛必須低調。那些年 一起回家的路總是要走好幾遍。 那些年 戀愛還沒有物質化。那些年 AA制買可愛多吃就很富有。 那些年 戀愛必須高調。 那些年 情侶在校外可以嘴裡各含一根珍寶珠。 那些年 戀愛還很害羞。那些年 周圍的朋友總是瞎起鬨。 那些年 男孩就是要有點不羈。那些年 希望有個從容一直碎碎念。 那些年 女孩就是要多管閑事。 那些年 希望有個葉峰在陽台下。 那些年 男孩很陽光打完籃球滿身是汗。那些年 女孩很溫柔坐在場邊遞上飲料。 那些年 男孩很生氣地倒開水。那些年 女孩總是時不時的生病。 後來,終於在眼淚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在。 永遠都不會再重來,有一個男孩,愛著那個女孩。 那些年 都已經是那些年了。 那些人 如今又在何方? 走不完的長巷 原來也就那麼長 跑不完的操場 原來小成這樣 時間的手 翻雲覆雨了什麼 從我手中 奪走了什麼 閉上眼看 十六歲的夕陽 美得像我們一樣 邊走邊唱 天真浪漫勇敢 以為能走到遠方 我們曾相愛 想到就心酸 人潮拍打上岸 一波波歡快的浪 校門口老地方 我是等候堤防 牽你的手 人群里慢慢走 我們手中 藏有全宇宙 閉上眼看 最後那顆夕陽 美得像一個遺憾 輝煌哀傷 青春兵荒馬亂 我們潦草地離散 明明愛啊 卻不懂怎麼辦 讓愛強韌不折斷 為何生命 不準等人成長 就可以修正過往 很多時候,正是一些小小的誤會、小小的猜忌、小小的不自信。就讓兩個彼此喜歡著的人走丟在人海茫茫,於是即使還能找到,還能遇見,也不一定會依然有勇氣忘記全世界的抱緊那個人,宿命在時空里流轉,愛,或者不愛。嫁,或者不嫁。都不一定是真的愛或者真的不愛。只是歲月讓大家都改變了當初戀愛、當初在一起的初衷。不必感慨,這,就是流離的宿命。————《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觀後感。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 贊同 4 |評論 按默認排序|按時間排序 其他回答 共3條 2012-02-09 09:55lilei_142|五級《八星報喜》觀後感 新的一年來了,像保利國際影城、海岸國際影城這些大的影城一定又會有一些幽默的電影,而這次,這些影城在新的一年出了一部幽默的電影:《八星報喜》。這些在過年的時候出的幽默的電影還有另外一種叫法:賀歲片。在上一年的過年出的賀歲片叫做:《最強喜事》,而今年的叫做:《八星報喜》,而且它們都是圍繞著「喜」這個字的。新的一年,我和我表哥、我表妹還有我小姨當然要去看這一部賀歲片啦! 《八星報喜》是一部很幽默的電影,因為在《八星報喜》中,出現了很多有名的演員,比如甄子丹、吳君如、古天樂、陳慧琳、楊冪、杜汶澤、熊黛林、黃百鳴……它們都是在一個網站上認識的(網站是讓沒有事情可以乾的男人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女人,如果成功了就在一個地方得到特殊的報酬:互相擁抱,不過原則是:男人不可以傷害女人)而且它們都互相喜歡上了對方:在這一次過程中,有許多內涵,比如吳君如原來的男友雖然很有錢,但是老是打宋秋波(吳君如),不過最後卻和譚冠榮(甄子丹)一起比了一次賽,而且讓譚冠榮(甄子丹)把自己的心理陰影消除了,於是拋棄了原來的男友,開始愛上了譚冠榮(甄子丹);彭堅(古天樂)本來是一塊工地的「頭兒」,可後來遇上了Julie(陳慧琳),給Julie(陳慧琳)拍了幾張相,於是漸漸愛上了Julie(陳慧琳),還向Julie(陳慧琳)求了一次次婚,不過沒有成功,可是最後卻有Julie(陳慧琳)來追彭堅(古天樂);陳李張(黃百鳴)因為和自己的女兒很合不來,於是「找」了一千金個女兒,並且幫「自己」的千金女兒在三個男友中挑選一個男友,於是後來找到了一個男友:藍一浩;談笑(熊黛林)雙目失明,於是讓華一聲(杜汶澤)來給他一個戀愛的感覺。後來談笑(熊黛林)眼睛好了,然後和華一聲(杜汶澤)戀愛了…… 我覺得這部電影很幽默,它的幽默之處在於他們之間的戀愛很親切,有的時候也會有一點誇張。看我了這一部電影,我還知道了:在哪裡摔跤,就在哪裡爬起來。不管別人說了你什麼,你都不要管。總之我很喜歡這部《八星報喜》。
Ⅸ 觀看一部愛國主義電影後的觀後感 600字左右
僅供參考啊··
愛國主義的力量不可戰勝——《黨的女兒》觀後感
偉大的中華大地,養育了億萬兒女,圓明園的火光,列強的入侵,喚起一代青年致力共和。蘆溝橋的槍聲,日本浪人的狂笑,激發又一代青年拍案而起,捨生忘死,挽救民族危難。翻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冊,每一頁都閃耀著愛國主義的燦爛光輝。
觀看影片《黨的女兒》後,我的感觸很深。
影片講述了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影片中的中華兒女,不畏強權壓迫,不畏虎豹豺狼,為了人民的幸福,為了民族的自由,為了國家的獨立和昌盛,譜寫了一曲曲響徹雲霄的愛國主義壯歌。
影片中的一個鏡頭時常在我的腦海中浮現:三名共產黨員有重要情報匯報給游擊隊,在半途中,一名共產黨員走失了,她不幸被敵人抓住,敵人逼她說出另外兩名共產黨員的下落,但她死活不肯說,因為在她的心中,革命的利益高於一切,她周身每個細胞都浸透了這種精神。
她知道,只有不讓敵人得逞,我們才能贏。敵人發怒了,殘忍地用火將她活活燒死。在火海中,她巍然屹立,一個手勢也沒有做,一句話也沒有說,猶如鐵鑄,紋絲不動。她的身影一下子變得那麼高大。
此時的我已是熱淚盈眶,這種感受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
是啊,愛國主義的力量不可戰勝,歷史已經證明了這條真理。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我們的祖國開始了新的歷程。我們現在的任務不是當年趕走侵略者、消滅反動派的血火戰斗,我們應用我們青春的熱血、青春的信念、青春的力量建設一個更加繁榮富強的祖國。
沒有烈士們,就沒有我們的今天,他們的壯舉激勵著我們努力學習,發奮學習。我們中華民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斷滌盪自身,戰勝艱難險阻,積累著日月精華,奔向那更加光輝燦爛的前程。這正是我們每個今天的中國人所驕傲的。當然,作為炎黃了孫,我們在繼承發揚民族優秀傳統的時候,要大膽吸收人類一切文明成果,不斷熔鑄和培植更加符合時代潮流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新世紀的少年應如何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呢?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需要成千上萬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人才報效祖國。因此,我必須先立足當前,展望未來,把強烈的愛國熱情化為實際行動,扎扎實實地上好每一堂課,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將來報效祖國奠定堅實的基礎,讓我們進一步發揚光大中華民族的崇高的愛國主義傳統吧!用我們的雙肩擔當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重任吧!
Ⅹ 求一篇2013 電影觀後感600字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讀後感
——青春,當你懷揣著它時,它一文不值,只有將它耗盡後,再回過頭看,
一切才有了意義
在最美的十八歲,
在步入大學的階段,
我所選擇的第一本書就是是由辛夷塢
所寫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在最初的最初,看見這個書名有種感嘆、有
種傷感,我想,他教會我們的是對愛情的一種方式,無論你喜不喜歡,這確實真
實而又現實的。
鄭微是那種活潑可愛,
大方豪爽甚至有的厚臉皮的性格,
小說中,
一個是與
鄭微青梅竹馬的林靜,
另一個是和她大學時的熱戀男友陳孝正。
一開始她以為自
己一長大便可以嫁給林靜,
豈知林靜去了美國,
鄭微傷心至極,
但在這時她認識
了陳孝正,
雖然兩人剛開始不和,
但鄭微卻已悄悄喜歡上他,
並且實行了一套「厚
臉皮倒追方案」,最後兩人墜入愛河。但陳孝正最後迫於家庭的壓力也去了美國。
然而在她畢業工作時,林靜和陳孝正又同時出現在她面前。
對於鄭微來說,
好不容易忘了林靜愛上阿正的她,
卻又被無情的拋棄,
就如
同有部電視劇所說的「什麼是絕望,就是在你沒有希望時,給了你希望,又在你
感到有希望時把你的希望全部倒空」。也許會有人說陳孝正是自私的,為了利益
拋棄了鄭微,但實質上他也可以為了微微拋棄一切,只是如他所說的,「他人生
的大樓是不允許有一厘米誤差的」,他的出身,他人生的壓力不允許他追求幸福,
他如同一個沒有自由的玩偶,而操縱者是他的媽媽。
陳孝正的性格促使他只能和鄭微當戀人。而林靜給人的感覺就像一個大哥
哥,
一個很大的靠山,
能夠遮風擋雨,
能給小女人以依靠。
鄭微嫁給他會很幸福。
林靜這樣的人才是女人們所追求的幸福。
陳孝正就如同天空中那美麗而渴望不可及的泡沫,
林靜如同手中模樣朴實的
甜美蛋糕。
青春終將腐朽,曲終人散時,才發現愛是那樣銘心,而傷害卻也同樣刻骨。
那個曾經如此飛揚跋扈的小飛龍,那個曾經如此孤傲冷峻的阿正,那棵老槐樹,
那本《安徒生童話
>>,
那場
7
年的失約,那個陪你一起走過青春的阮阮,那個一
生中最亮的月光,統統都將被埋葬。
成長的代價就是要失去一些東西,
而那些東西當時不覺得有什麼珍貴,
若干
年後,
過盡千帆才明白這些將不會在以後的人生路上再次出現。
可是沒關系,
每
個人的成長之路都是如此,
但願我們會懂得好好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因為那
些都是用青春,用眼淚,用心碎換來的。在未來的日子裡,有過去的記憶溫暖於
心,甜蜜也好,痛苦也罷,都是存在過的證據。我的青春,你來過。雖然沒有陪
我走下去,但我是如此慶幸,在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里,有你來過的痕跡,久
久都不曾退去。這就夠了。希望你日後想起,也會會心一笑,我們曾經的傻氣。
我們終將失去的青春,當你懷揣著它時,它一文不值,只有將它耗盡後,再
回過頭看,一切才有了意義――愛過我們的人和傷害過我們的人,都是我們青春
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