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傳染病電影觀後感2000

傳染病電影觀後感2000

發布時間:2021-08-01 04:19:56

① 速求一份傳染病電影觀後感

最愛》這部電影最早進入我的視野還是在它的拍攝初期。那時,在媒體的報道中,它被描述為一部「講述一群艾滋病人的故事」、「敢於直面真實」的現實主義電影。它的題材讓我印象深刻:上世紀90年代,一個貧困村子的農民因集體賣血而導致半條村感染了艾滋病。在死亡和貧困面前,村民的人性逐漸展現,愚昧落後的意識讓村裡人在面對死亡時顯得丑態百出。那時候,電影的名字也不叫《最愛》,而叫《魔術外傳》。
剛看到那些報道時,我的腦海里立刻聯想起了一些西方電影里的麻風病人形象。他們由於身染惡疾,被迫居住在中世紀城市外的一些洞穴里,禁止與人接觸,飽受凄楚與流離之苦,過著生不如死的日子。看完報道後一個下意識的疑問是:在今天喧嘩而浮躁的中國電影中,容得下艾滋病人的形象么?有多少人願意去看這些呢,畢竟把它真實地表現出來,就如同撕裂了社會良知的一道血淋淋的傷疤啊?
這樣的疑問一時找不到答案,久而久之,便漸漸淡忘了。
直至《最愛》上映前夕,媒體的宣傳已經換了套策略,我一廂情願當成的「苦難」彷彿也找到了新的賣點——「一部傳奇絕戀的故事,講述身染惡疾的男女主角在絕境中從相憐、相依到相愛,直到用生命證明了愛情的尊嚴和偉大的悲傷故事。」
這種轉變往往暗示著導演需要在藝術和商業,自我表達和迎合觀眾之間作一種取捨和權衡。從結果看,在一取一舍之間,電影的主題早已四分五裂。
在我看來,《最愛》是莫名其妙的。它把背景放在了一個最富鄉土氣息的中國農村,村民們講著方言,有獨特的風俗,但就在這樣一個地方,卻有一個章子怡和一個郭富城,我說的不是商琴琴和趙得意,而就是那兩位演員本人。他們以出場,觀眾立馬感到一個是國際女星,一個是港台明星,他們渾身都是他們自己。這樣兩個人扎眼的存在把這個地方的地氣完全打亂了,那個村莊成了一個不倫不類的場所,一個商業演出的舞台。而原先這個舞台是打算留給悲劇和苦難的。
《最愛》究竟是想表現疾病(一群艾滋病人的故事)還是想表現愛情(一部傳奇絕戀)?對於這個問題,你或許可以給出一個簡單的答案:《最愛》講述的是兩個身患絕症的人的愛情故事,講述必然來臨的死亡和分別給愛情帶來的悲劇感,講述身患疾病的人同樣具有追求愛的勇氣和權利。如果導演的想法確實和這個答案相一致,倒也具有很大的可行性,至少可以找到不少先例:高端一點的如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小說《霍亂時期的愛情》,低端一點的如韓劇中無數段以相愛中的一方罹患白血病去世而告終的愛情。但是這兩種例子無不具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它的社會背景色彩相對淡化;二是它把全部重心集中在愛情本身之上。《最愛》從一開始的題材選擇,到導演篇幅的表現比重都顯示出它有著另外的企圖。片中的艾滋病村(盡管在最終上映的片子里只是模糊地把村民的病稱為「熱病」)並非一個上演空中樓閣般愛情的虛無縹緲所在,它是一個真實的村莊。在《孔雀》和《立春》中顧長衛那種專注於表現生活細節的特點也延續到了《最愛》中。但是,這些原本是優勢所在的地方卻加重了電影的重心失衡。很難搞懂,在一個真實的罹患艾滋病的村莊,苦難、貧困和死亡壓抑得人們喘不過氣來,在這樣一個現實被黑暗照亮的地方,一對男女的纏綿(盡管是死前的纏綿)有什麼重要,值得電影用壓倒性的時間進行表現。
彷彿是為了調和現實的苦難和愛情的歡愉之間的不相稱,顧長衛有意通過某種風格化手法去彌補。他以往的風格,有影評人稱之為「造作」,我的理解是將某種情境、表演或台詞極端化,使之完全不自然,以取得戲劇性效果。《最愛》仍舊是「造作」的,但已不完全是出於風格的考慮,商業的因素已變得很重要。拿章子怡出場時穿的那件大紅襖襖來說,確實「造作」無比,但我總覺得不如《鬥牛》中閆妮穿的那件暗紅、褪了色的棉襖來得朴實,盡管它們都是「萬黑叢中」的一點紅,在突出人物方面的目的是一樣的。如果閆妮的棉襖穿在章子怡身上,那影片的格局就會大不一樣,觀眾對片中愛情的接受方式也會很不一樣。同樣造作的還有電影中人物喜劇色彩濃厚的表演和對話方式。按照常規的理解,顧長衛使人物這樣對話和表演,是為了取得一種「笑中帶淚」的效果,或者嘗試一種喜劇中的悲劇。但鑒於片中關於疾病的痛苦和死亡的虛無的場面是那麼短暫,跟喜劇部分完全不相稱,整部電影幾乎就是一部「准」喜劇,我們幾乎可以推論出導演為了商業考慮,已經放棄了最初的表現原則。
《最愛》中最精彩的既不是它在道義方面對現實苦難的關注或者娛樂方面對死亡和愛情的調侃,不是它的故事也不是導演的風格,而是濮存昕和蔣雯麗這兩位配角演員的表演。他們再次證明了好演員從來不惜扮丑否定自己的形象,不惜犧牲自己以成全一個真實的角色。他們也再次證明了演員的價值與明星的身份之間並不是完全一致的。
剛從網上看到消息說,《最愛》並不就是《魔術外傳》,而只是為了配合上映而推出的一個剪輯版,之後還有有一個兩百分鍾的導演剪輯版。但願以後看到導演剪輯版後能解答本文中的疑問,推翻其中的一些結論。aware天 貓

② 近代史論文電影觀後感2000字 急

反日情緒如此高漲的今天,又加上幾乎遺忘了所學過的歷史,我在對待日本的態度上,有時候難免有些困惑。《東京審判》再現了日本投降後,遠東軍事法庭審判 28名甲級戰犯的過程,喚起了我一些記憶,也幫我理清了一些思路,所以不必追求情節的合理性,演員的演技,一部電影能夠起到這樣的作用,已經可以讓人致敬了。回來以後網路了一些當時的史料,影片中梅汝傲關於座次的爭取,及法庭上關於皇姑屯、南京大屠殺等訴因的辯論,基本都是真實的,看得人熱血沸騰;影片中另一條線索是一個普通日本家庭的故事,其中兄弟姐妹四個在戰爭的影響下,命運各有不同,卻都以悲劇收場。過去的已經過去了,雖然僅僅只有六十年,但當時的一切在時間的這邊慢慢的變淡,很少再有人提及。但用看電影的方式重溫歷史,總能喚醒心裡沉睡的一些東西。戰爭的年代,百姓的身上留下的是災難帶來的累累傷痕,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而戰爭的始作俑者雖然被處以極刑,卻無法彌補已經發生的一切,這樣想來,無比悲哀,所慶幸的是我還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雖然一些自由被禁錮著,但起碼的尊嚴還能夠保持。 梅汝傲說的好:「我不是一個復仇主義者,我無意於把日本帝國主義者欠下我們的血債寫在日本人民的帳上。但是,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在影片的開頭,看見日本人拿著酒瓶辱罵著中國人,雖然被槍擊,但他們倒下以後,我們所受的屈辱也並未消失,聯想起最近「流氓老外」事件,迪斯尼國民素質受指責新聞,還是老話,只有每個人都努力工作,做好份內事,國家強大了,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可惜,這樣做的人不在多數,所以,多一些《東京審判》這樣的片子,讓更多的人記住歷史,是非常有必要的。
評論《東京審判》
《東京審判》——國人必看。為什麼?沖著它的名字,想著它的內容,就足以讓我、讓很多國人涌現出一種莫名的憤恨和愛國的沖動。就在前半個小時,我還在電影院里默默的體會著這部電影。現在,在剛回到家的第一時間,我沒有做任何事,只是打開電腦,開始記錄我的感受和思考。這是值得留下的記憶。總體來說,這是一部讓我比較失望的作品。在看片花的時候,幾個主角義憤和激情的演說辭讓我對它非常的期盼。然而,在親身坐在電影院中用心感受的時候,整個過程卻只有一種木漂於水的輕浮感。明知道這些歷史足以讓人的心感到壓抑和刺痛,但是這些歷史的負重卻堵塞在咽喉處,缺少一種毀滅性的打擊力量,讓這些負重瞬間超重,或者甚至可以慢慢沉澱——然而,沒有!!!整個過程中,感受不到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主義以及其伴隨的殺戮、血腥給人帶來的悲痛和憎恨,感受不到各國對歷史事件激辯的碰撞和爆破,感受不到罪惡受到懲罰以及和平得以彰顯的快感和激動。總而言之,缺乏——震撼力。
影片是從中國法官梅汝?H的角度作為切入點,將整個庭審過程中的一些節點作為重點,還穿插了中國記者和日本記者之間的戀情,某些日本人的覺悟,某些日本青年對戰爭的曲解、對中國的仇恨心態以及報復行為,日本老兵在戰爭後留下的陰影以及悔恨,日本女性在戰爭中響應國家號召被侮辱後的恐懼等等。
印象比較深的重點情節:一是庭審剛開始時梅汝?H對審判座次的據理力爭;一是兩醉酒日本人被美國司機開槍打死的情景;一是溥儀的作證;一是美國法官對東條英機的盤問,以及東條英機最後死硬承認如果可能還會將侵略戰爭繼續進行的丑惡嘴臉;一是日本老闆娘被子彈打死時的情景;最後是對死刑進行投票的情節。然而,讓我不太滿意的恰恰就是這些重點情節。這些情節並沒有深化和細膩,無法讓人將感情投入,甚至是我這個滿懷激憤、時刻准備投入情緒的觀眾都無法將感情沉澱下去。整個影片中其實時刻都存在爆發點,況且有劉松仁和曾江這兩個老牌的實力巨匠的存在,根本不用擔心他們無法將這些情緒表達出來。然而,不知是編劇的原因還是導演的原因,這些情緒激動的演員卻在闡述一些空洞的說辭,完全沒有力度。這就好像朝你打過來一個大拳頭,讓你顫抖,讓你恐懼,但是打到身上卻沒有想像得那麼痛。不知道是否導演的角度太過客觀,卻又極力的想用情緒來煽動觀眾,以至於在影片的拍攝中產生一種情緒上的矛盾。整個影片中貫穿的真實的歷史膠片,以及不斷出現的字幕,使得這部影片更像是一部紀錄片。讓人有一種被人搔你癢癢但是又無法發笑的難受感覺。似想爆發,卻如鯁在喉。上,上不去;下,下不來。還有一點也存在著失誤,那就是整個情緒的導線都是集中在中國法官身上。中國法官力爭座次問題,中國法官說服大家贊同死刑,似乎整個的審判都是中國人在主導,都是中國人在利用大多數的權力來對日本進行鎮壓和報復。這樣容易誤導觀念,誤導情緒。
在演員方面:首先,溥儀的出場應該是一個爆發點。在這個情節上,應該是讓溥儀用平靜而朴實的語氣訴說讓別人氣憤和窩心的事實,但是溥儀的表現更像是在做秀,有很著跡的偽君子的圓滑和無賴;其次,「小偷」和尚的回憶,情緒激憤是對的,但是他回憶的內容還無法讓別人感受到切身的疼痛和顫栗,應該換個內容並且繼續細膩;再次,美國律師對東條英機的盤問是很不錯的一個部分,有情緒也有內容;還有就是那個日本辯護律師,讓他的辯護詞更為卑鄙和狡猾一點,也許效果會更好……類似的小角色還有很多,但是都有一個總體上的毛病——沒有細膩和深化,只是粗線條的描繪和表演者的沖動肯定是無法讓人有情感上的共鳴。 不過,這些的表演者實力還是值得肯定的,除了朱孝天在演技上有些欠缺之外,其他人,包括小角色的表現都比較到位。而且,這些演員從外形到氣質和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比較符合,在選角上沒有太大的參差,可以表揚。
另外,影片的畫面與畫面之間的銜接有不連貫感,有些地方甚至是有斷裂的跡象。比如對東條英機審判的那個場景,鏡頭對准了東條英機的頭頂處,似乎定格了一般,然後下一個畫面就直接切到了美國律師的臉上,如果從頭頂處往下推進,再緩慢過渡到律師的臉上,效果會很好。不知道導演怎麼會有這么大的疏漏,顯然監制和剪切的工作沒有做好,或者至少也是做得不夠。
總而言之,鄙人認為這部影片原本應該拍得比現在的更精彩,演員的表現總體上還是不錯的,音效也還是有分量的,畫面還算精緻;但是劇本顯然沒有寫到位,該入的不入,該出的倒是出的很開;導演、監制、剪切也有很大的欠缺。整部片子看下來,真的很平靜,還會有一種很窩囊的感覺。不過,這部影片的意義以及本意還是好的,我也很希望用電影這樣的宣傳手段將歷史的真相揭露到國際社會面前。不過類似作品的後繼者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劇本的深度和力度問題,不要再浪費這些優秀的實力演員。 最後,考慮到配音的不真實性,鄙人覺得還是再重看一遍原聲片比較好,也許沒有加工過的聲音會比配音後的更有震撼力。
東京審判,一九四六年五月三日到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二日,長達兩年多的國際審判。而今年,這件歷史事件再一次的引發了熱潮,就是因為這部電影《東京審判》。而在本周二下午,我們學校組織全體師生一起去電影院觀看《東京審判》。
《東京審判》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盟國組成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戰犯進行審判的那段歷史。東京審判從1946年5月開庭,持續到1948年11月宣判終結,歷時兩年零七個月,最終把東條英機等7名戰犯送上絞刑架。
這部戲的很多鏡頭都讓我難以忘懷。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開頭,是因為法官的座次問題,梅汝敖堅持一定要按日本簽定投降書的順序排列法官的座次,因為這關乎中國的尊嚴,這是一個中國人的堅持,這是一個中國法官的堅持,錚錚鐵骨,義正詞嚴,最終,法庭長只能對梅汝敖說:you win……。還有一段對話讓我印象很深:
「中國會因為有你這樣的鬥士而自豪!」
「我不是鬥士,我是法官,中國的法官」
這短短的兩句話讓我震撼,它表達了一個中國人的自豪和自信,讓我為中國有這樣的一個法官而感動。
第二次讓我震撼的是當進入判決階段時,一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和一句極富湖南特色的地方方言「只要打不死我,老子就要站起來」,濃重的壓抑,激昂的鬥志充斥了熒屏,一個砰然摔碎的水杯,一個不大的投票箱,梅汝璈慷慨激昂的講話,緊揪住了我的心。盡管早已經知道了答案,但我依然不知所措。 「NO」「NO」「YES」「NO」「NO」「YES」「NO」,我的心已經開始發涼了,失望,不,絕望已經開始浮現於眼前,11個法官如果按這個頻率出現,中國將沒有任何的機會,「YES」「YES」「YES」「YES」,MY GOD!我從未想過有一天有一刻我會喜歡英語。漫天的烏雲突然消散了,心裡別提多敞亮了,真有撥雲見日,花開月明之感。痛快!他又贏得了勝利,他用對戰爭犯的正確判處,告慰了了百萬被屠殺的中國國民的亡魂。
這部電影提醒國人勿忘國恥家恨,真實比好看更重要,在法庭上的論戰的撼人心魄。身體里流著中國鮮血的我,絕不會忘記。就像英達說的那樣:「人家都沒有忘記我們就更不能忘記了。」這部片值得我們銘記心頭,一次次的觀看。
自從千禧年以後,中國電影就沒了骨氣和血性,讓人越來越失望,越來越悲觀。歷數這些年來的所謂大片,《英雄》、《十面埋伏》、《無極》、都是空洞的卡通式的江湖臆想。《少林足球》、《功夫》則是一種觸景生情的吶喊和宣洩,《卧虎藏龍》、《花樣年華》更不行,華麗的情調只能從單一角度解讀中國的文化,卻不能注入真正的民族精神。
直到今年,《東京審判》的到來讓人看到了一點希望,這是一部真正用心去描述歷史的電影,同時也是代表所有中國人發出的一聲怒吼,絕不能允許日本人要抵毀真相、顛倒黑白!東京審判已經過去整整六十年了,日本右翼份子一直在試圖篡改歷史,抵賴曾經的侵略罪行,修改教科書歪曲侵略真相否認南京大屠殺、為戰爭元兇立靖國神社、厚顏無恥地申請「入常」……面對這樣赤裸裸的反動行為,作為中國人,我們怎能無動於衷? 還好,《東京審判》站了出來捍衛直相,狠狠地抽了日本人一個嘴巴,鐵證如山,面對正義的審判,日本右翼的信口雌黃只能是螞蟻撼樹,徒勞無功。
多年來,日本文藝界一直都不缺少懷有狼子野心的人,《山本五十六》、《啊!海軍》這種明晃晃地為戰爭狂人樹碑立傳的右翼電影並不可怕,我們要警醒的東西還有很多,如當年在東京大審判期間,黑澤明拍攝《我於青春無悔》來表達反動思想,審判結束後又用《羅生門》暗示每個證人都是各執一詞,沒有絕對正確的一方,結尾處更是用偽裝的善良把軍國主義思想寄託在日本下一代的兒童身上,無恥到了極點。
還有在日本組建自衛隊期間,黑澤明又假借《七武士》來為自衛隊搖旗吶喊,七個武士保護村莊的故事用意路人皆知,其間借用大量細節來宣揚護衛隊的精神。其實,黑澤明的大部分影片,如《活人的記錄》、《亂》、《紅鬍子》中都流露出不同程度的法西斯傾向,雖然這些影片的藝術成就很高,但是這種為軍國主義甘當走狗的作風不由人不鄙視!
日本另一位反動大導演是小津安二郎,這個曾經入侵中國的三流軍官,負傷回國後絕口不提戰爭的罪惡,以鼓吹社會和諧和家庭美景揚名世界影壇,一生竭力為日本政府粉飾太平。還有拍攝過《壬生義士傳》的瀧田洋二郎和宮崎駿等大師級導演都是軍國主義藝術家的代表。當時在日本國內,堅持反戰態度的大島諸、今村昌平等導演的影壇地位是低於黑澤明和小津安二郎的,歸根結底,是因為日本政府一直在扶持右翼電影的發展。在那個大師如雲的年代裡,黑澤明在奧斯卡的影響力很大來源於政府的強力支持,而後來的今村昌平能在戛納兩度摘下金棕櫚,憑的就完全是實力了。
日本影人在為軍國主義的重新抬頭在無恥造勢,中國影人絕不能再沉默下去。除了抵制日貨,反對日本入常,我們要做的事還有很多。高群書和他的《東京審判》已經開始行動了,應該不會比《羅生門》拍的更漂亮,也不會比《七武士》的場面更宏大,但是它講的是一件每一個中國人應該知道並牢記的事,我們都應該去認真地看它,愛護它,讓它流傳下去……
為了民族的尊嚴,為了家園能保持純凈和美麗,也為了我們的孩子能挺胸抬頭地面對外國人,我們已經不需要更多的《夜宴》和《滿城盡帶黃金甲》,我們需要的是《東京審判》。

你自己在改改~應該能用的哦~~

③ 觀電影《緊急迫降》的觀後感2000字左右

《緊急迫降》觀後感言由於地理長期作業的要求,我選了這部由張建亞導演的《緊急迫降》作觀 後感言。 這部影片主要講述的是一架大型客機的起落架收不回來了,導致飛機必須 緊急迫降來化解這次危機。電影中的主人公是機長李嘉棠和女主角邱葉華,飛 機升空後,機長李嘉棠發現起落架信號燈指示不正常,飛機起落架收不回 來,如不及時排除險情,就可能發生機毀人亡的悲劇。最後,他們冒著極 大的生命危險,客機朝著機場緩緩下降,機場周圍警燈閃爍,消防車一路 跟進,跑道上緊急噴灑泡沫,各種搶險,救護車輛緊急待命;市長和機場 指揮中心總指揮在機場跑道上等待、接應,終於在飛機著地時成功安穩降 落,整架飛機上的乘客全部獲救了。 因為我國所拍攝的災難片實在是為數不多,好的更是少之又,而這部 影片雖然跟好萊塢大片的質量相差甚遠,但它卻是中國人拍的第一部空難 片,所以這是我這次之所以選這部影片的理由。 我在還沒看這部影片的時候,的確抱有狐疑:能成嗎?後來在歷經兩 個小時的觀賞過後,有一種意外感,雖然與好萊塢的同類製作有很大差距, 但是,影片在處理整體的感覺上是成功的,至少在我看來十分完整,內容 也還算精彩。這部影片告訴了我們其實地球上的許多自然災害的威力也是 不可小覷的,例如空難,是由於飛機在飛行中發生故障、遭遇自然災害或其他 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災難。但是在如今科技如此發達的現代,自然災害的空難占的 比例相當的高!我在網上找了一些今年來發生的一些世界性的空難的資料: 2009 年 5 月 20 日,印度尼西亞軍方一架載有 100 多名空軍官兵和家屬以及機 組人員的大力神 C—130 運輸機在東爪哇省瑪克丹墜毀,造成至少 96 人死 亡、15 人受傷。 6 月 1 日,法國航空公司一架載有 216 名乘客和 12 名機組人員的空客 A330 客機 從巴 西里 約熱內 盧機場 起飛三 個半小 時後在 大西洋 海域上 空失 事,機上人員全部遇難。 6 月 30 日,葉門航空公司一架空客 A310 客機在葛摩群島附近墜入 印度洋,機上 153 名乘客和機組人員中除 1 名 13 歲法國少女獲救外,其他 人全部遇難。 如此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給了我們一個個深刻的教訓,如今隨 著科技和文明的逐步進步,人類的生活也更加的奢華和享受。但是,一起 起的空難事件以及眾多自然災害告訴我們:大自然也是有脾氣的,它不會 一昧的縱容我們,如果我們再不引起重視的話,即使世界末日不會再 2012 降臨,但也不會太晚了。 讓我們大家一起保護環境,從生活中的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等一 系小事開始,珍惜地球,珍惜我們共同的家園! 七(6)班 陳超

緊急迫降》觀後感

機場內,各種客機正在緩速穿梭移動;降落,起飛,頻繁有序。

一架B-2174大型客機FU569號航班載有137名中外旅客飛向北京,穿越一片胭紅的晚霞。FU569客機在晚霞中飛行,地下是美麗的城市。體貼,理解乘客的乘務長邱葉華和其她乘務員們正在和藹可親的為中外旅客熱情,周到的服務著。可是,怎麼也想不到的事發生了;起落架信號燈顯示不正常,請求返航!機長李嘉裳正向地面搭台飛行部指揮室及時報告。

起落架不正常,意味著客機無法著落!

乘客們一下子哄亂了起來,七嘴八舌:「我有急事去北京。」「退票回家。」「我要投訴。」「把機長叫來。」「消費者不能發聲音嗎?」乘務員耐心地向大家解釋,請求安靜,鎮定。

137名中外旅客在機長的指示下,乘務員的安排下,秩序井然的快速向後艙移動,使客機重心後移,以便緊急迫降萬無一失。。。。。

旅客的生命高於一切!為使FU569航班安全迫降,天上地下緊密配合,客機的劇烈震動,機場的警報聲大作B-2174客機在驚魂攝魄中完全迫降成功。。。。。。原來夫妻間略不和諧的機長李嘉裳和乘務長邱葉華相親相愛地擁抱著等待父母返回的女兒,飛行部總指揮劉遠看在眼裡,歡樂地笑了起來。。。。。。

在影片中,從發現飛機出現故障開始,不僅災難一直沒有來臨,甚至連危機也沒有加深,准確的說,災難的主題在故事的推進過程中流產了,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救助的過程,我們目睹的是上下同心,四方協力的患難與共的場景。影片展示的救助過程,是一個表現集體智慧、集體團結的過程,毫不奇怪,我們看到的並不是一個關於勇氣,犧牲,關於生死考驗的故事,而是一個關於信任,信心,團結,理解的故事,是一個依靠集體力量,依靠團結精神度過危機的故事。

影片提供的是一種中國的災難片類型,它不強調災難而強調救助,不表現災難奇觀而表現救助精神,不突出個體英雄而突出集體智慧,它不展示個性沖突而展示人際溝通。因此,影片表述的是它所產生的時代性權威意識,無論我們面臨什麼樣的危機和患難,只要我們有核心,有秩序,甘苦與共,那麼所有得危機和患難都不過是一場虛驚,影片的驚心動魄成為了主旋律敘事的一個生動畫面,也告訴自己以後要不斷努力學習,完善自己。

金秋的現代化大都市,顯得格外富有生命活力。 機場內,各種客機正在緩速穿梭移動:降落、騰飛……頻繁有序。 一架B—2174大型客機FU569號航班載有137名中外旅客飛向北京,穿越一片胭紅的晚霞。寬敞的客艙里活躍又和諧。一對從來沒有乘過飛機的白發夫婦興奮他說,「活了一輩子,真的上天了!」;攜帶著裝滿現金的拷克箱的北方鄉鎮企業廠長魏朝成踏實地靠在座位上睡著了;年輕的媽媽親吻青寶貝兒子;穿著考究的商人孟凡經常乘座飛機,不時地向乘務員舒駿要水、要報紙;戴著老花鏡的老者看著手中的線裝書;美國朋友麥傑里正和安吉拉輕聲交談;有的好奇地望著窗外;有的看電視或者聽音樂…… FU569客機在晚霞中飛行,底下是華燈初上的美麗城市。體貼、理解乘客的乘務員丘葉華和其他乘務員們正和藹可親地為中外旅客熱情、周到地服務著。可是,怎麼也想不到的事發生了:起落架信號燈指示不正常,請求返航!機長李嘉棠向地面塔台飛行部指揮室及時報告。 起落架不正常,意味著客機無法著落! 乘客們一下子哄亂了起來,七嘴八舌:「我有急事去北京。」「退票回家!」「我要投訴!」「把機長叫來!」「消費者不能發聲音嗎?」乘務員耐心地向大家解釋,請求安靜,鎮靜。 前起落架出現故障,面臨機毀人亡的危險……怎麼辦?! 「立刻報告總局調度室!」 「通知藍天航空,通知機場。」 「報告市政府值班室……」 藍天航空飛行部總指揮劉遠要機長作穿雲和後起落架頓地並甩飛的動作,試圖將前起落架甩下。但是,無濟於事! 市委書記和市長在塔台指揮部十分關注客機上的中外旅客,營救措施…… 59輛消防車,20輛救護車,4輛照明車,25輛工程車以及70輛其他車輛都集結機場跑道待命,350名武警官兵急速奔向機場等候命令…… 137名中外旅客在機長的指示下,乘務員的安排下,秩序井然地快速向後艙轉移,使客機重心後移,以便緊急迫降萬無一失…… 但是,迫降不是小事。也許機頭落地,由於份量太重致使底部凹陷,擦出火星……也許飛機失去控制,沖出跑道,撞出候機場……也許機翼被撕裂,旅客和貨物被甩進天空……也許人與貨被吸進尾部發動機……也許會隨時發生爆炸……機毀人亡的不可知因素實在太多太多。 市委市府的領導,藍天航空的總裁、機場的老總、空管的局長們無不憂心如焚! 客機已朝機場降來。然而緊急之中又添亂——一輛新聞采訪車被撞翻在跑道中央。這不僅有礙客機迫降,而且會造成沖撞引發爆炸一後果不堪設想!千鈞一發之際,市長率領機場的消防、武警官兵用力將采訪車推出跑道。 旅客的生命高於一切!!為使FU569航班安全迫降,天上地下緊密配合:塔台沉著穩妥指揮;跑道噴灑高倍數泡沫(減少摩擦,以免起火),搶險、搶救一應俱全;機長緊握操縱桿,腳蹬舵板,把機頭調整到起跑中心線;中外旅客在乘務長的統一指揮下,緊扣安全帶,在各自的座位上齊聲喊叫:「低下頭,彎下腰,全身緊張用力!」客機的劇烈震盪,機場的警報聲大作—B-2174客機在驚魂攝魄中完全迫降成功…… 客機的緊急滑梯自動充氣彈出,中外旅客迅速滑下,市長和機場指揮中心總指揮雍文濤在滑梯邊接應每位旅客,安慰地表示歉意:「讓您受驚了,真對不起……」 原來夫妻間略不和諧的機長李嘉棠和乘務員丘葉華相親相愛地擁抱著等待父母返回的女兒。飛行部總指揮劉遠看在眼裡,歡快地笑了起來…… 六小時之後,機場恢復開放。一架又一架客機,又緩緩降落,又速速騰飛…… 在《緊急迫降》中,從發現飛機出現故障開始,不僅災難一直沒有來臨,甚至連危機也沒有加深,准確地說,災難的主題在故事的推進過程中流產了,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救助的故事。在救助故事中,我們目睹的是上下同心、四方協力的患難與共的場景。從中央到地方、從黨、政、軍到企業、百姓都無一遺漏地出現在影片救難過程中,從民航總局、市委領導到航空公司、消防部門都直接在影片的敘事中亮相,而尤勇所扮演的劉遠無非是這種集體智慧的代表。幾乎所有的救助者都是一種無個體性的功能性符號,用葛蘭西的話來說,他們都是一種共享相同的思想和行為模式的"群體人"的代表,人與人之間沒有矛盾、沒有沖突、沒有差異,在整個救助過程中,參與者構成了共性化的群像,從而也構成了萬眾一心的社會理想的象徵。而飛機上的幾乎所有人都成為了被救者,都失去了行為的主動性,只是等待救助或者等待救助的命令。 因而,在《緊急迫降》所提供的救助故事中,沒有一般災難片類型中不可缺少的個體化的行為英雄,飛機上擔任機長的李嘉棠所作的僅僅只是按照地面指揮而採取的正常行為,他無非只是完成了一個合格飛行員應該完成的事情,而在地面擔任指揮的劉遠所作的也只是按照常規所應該作的所有事情,他們都沒有表現出作為英雄所獨有的巨大的智慧、勇氣或者個人意識、膽魄。影片展示的救助過程,是一個表現集體智慧、集體團結的過程,個人僅僅是"集體"指令的模範接受者和操作人,以至於機長的"英雄性"最後只能通過妻子的廣播來得以傳達。讀後感顯然,這是用集體氣力、用團結來解決危機的主流文化模式的一種自覺闡釋,在這一闡釋系統中,基本上沒有為好萊塢似的個人英雄主義精神留下空間,甚至也沒有為中國電影傳統中那種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留下空間。毫不希奇,從《緊急迫降》中,我們主要看到的並不是一個關於勇氣、關於犧牲、關於生死考驗的故事,而是一個關於信任、信心、團結、理解的故事,正如在我們當前所有的主旋律敘事中一樣,這是一個沒有英雄崇拜的故事,是一個找不到犧牲者和受難人的故事,是一個沒有人性沖突和人格較量的故事,是一個依靠集體氣力、依靠團結精神度過危機的故事,應該說,幾乎所有我們主流文化對於現實和現實危機的理解都通過這個"緊急迫降"的事件得到了完整的呈現。因此,這部電影講述的不是一部自救的救助故事而是一部被救的救助故事,我們從這部影片中得到的不是一種英雄主義的崇高感而是一種被人救助的慶幸感,從而影片完成著它主流意識形態的使命:我們面對危機但是我們能夠度過危機,如同"抗洪搶險"一樣,這部影片也是一個黨政軍民眾志成城的大敘事的組成部分。從某種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認為,《緊急迫降》提供的是一種中國的災難片類型:它不強調災難而強調救助,它不表現災難奇觀而表現救助精神,它不突出個體英雄而突出集體智慧,它不展示人性沖突而展示人際溝通,它不提供宣洩的快感而提供安全的撫慰感。因此,《緊急迫降》表述的是它所產生的時代的權威意識:無論我們面臨什麼樣的危機和患難,只要我們有核心,有秩序,甘苦與共,那麼所有的危機和患難都不過是一場虛驚。《緊急迫降》的驚心動魄成為了主旋律宏大敘事的一個生動音符。

《緊急迫降》 編劇:郝 建 導演:漲建亞 主演:邵兵、尤勇、塗帆、池華瓊、張康爾、魏宗萬等故事梗概: 金秋的現代化大都市,顯得格外富有生命活力。機場內,各種客機正在緩速穿梭移動:降落、起飛……頻繁有序。一架B—2174大型客機FU569號航班載有137名中外旅客飛向北京,穿越一片胭紅的晚霞。寬敞的客艙里活躍又和諧。一對從來沒有乘過飛機的白發夫婦興奮他說,「活了一輩子,真的上天了!」;攜帶著裝滿現金的拷克箱的北方鄉鎮企業廠長魏朝成踏實地靠在座位上睡著了;年輕的媽媽親吻青寶貝兒子;穿著考究的商人孟凡經常乘座飛機,不時地向乘務員舒駿要水、要報紙;戴著老花鏡的老者看著手中的線裝書;美國朋友麥傑里正和安吉拉輕聲交談;有的好奇地望著窗外;有的看電視或者聽音樂……FU569客機在晚霞中飛行,底下是華燈初上的美麗城市。體貼、理解乘客的乘務員丘葉華和其他乘務員們正和藹可親地為中外旅客熱情、周到地服務著。可是,怎麼也想不到的事發生了:起落架信號燈指示不正常,請求返航!機長李嘉棠向地面塔台飛行部指揮室及時報告。起落架不正常,意味著客機無法著落!乘客們一下子哄亂了起來,七嘴八舌:「我有急事去北京。」「退票回家!」「我要投訴!」「把機長叫來!」「消費者不能發聲音嗎?」乘務員耐心地向大家解釋,請求安靜,鎮定。前起落架出現故障,面臨機毀人亡的危險……怎麼辦?!「立刻報告總局調度室!」「通知藍天航空,通知機場。」「報告市政府值班室……」藍天航空飛行部總指揮劉遠要機長作穿雲和後起落架頓地並甩飛的動作,試圖將前起落架甩下。但是,無濟於事!市委書記和市長在塔台指揮部十分關注客機上的中外旅客,營救措施……59輛消防車,20輛救護車,4輛照明車,25輛工程車以及70輛其他車輛都集結機場跑道待命,350名武警官兵急速奔向機場等候命令……137名中外旅客在機長的指示下,乘務員的安排下,秩序井然地快速向後艙轉移,使客機重心後移,以便緊急迫降萬無一失……但是,迫降不是小事。也許機頭落地,由於份量太重致使底部凹陷,擦出火星……也許飛機失去控制,沖出跑道,撞出候機場……也許機翼被撕裂,旅客和貨物被甩入天空……也許人與貨被吸入尾部發動機……也許會隨時發生爆炸……機毀人亡的不可知因素實在太多太多。市委市府的領導,藍天航空的總裁、機場的老總、空管的局長們無不憂心如焚!客機已朝機場降來。然而緊急之中又添亂——一輛新聞采訪車被撞翻在跑道中央。這不僅有礙客機迫降,而且會造成沖撞引發爆炸一後果不堪設想!千鈞一發之際,市長率領機場的消防、武警官兵用力將采訪車推出跑道。旅客的生命高於一切!!為使FU569航班安全迫降,天上地下緊密配合:塔台沉著穩妥指揮;跑道噴灑高倍數泡沫(減少摩擦,以免起火),搶險、搶救一應俱全;機長緊握操縱桿,腳蹬舵板,把機頭調整到起跑中心線;中外旅客在乘務長的統一指揮下,緊扣安全帶,在各自的座位上齊聲喊叫:「低下頭,彎下腰,全身緊張用力!」客機的劇烈震盪,機場的警報聲大作—B-2174客機在驚魂攝魄中完全迫降成功……客機的緊急滑梯自動充氣彈出,中外旅客迅速滑下,市長和機場指揮中心總指揮雍文濤在滑梯邊接應每位旅客,安慰地表示歉意:「讓您受驚了,真對不起……」原來夫妻間略不和諧的機長李嘉棠和乘務員丘葉華相親相愛地擁抱著等待父母返回的女兒。飛行部總指揮劉遠看在眼裡,歡快地笑了起來……六小時之後,機場恢復開放。一架又一架客機,又緩緩降落,又速速起飛……

④ 求2篇2000左右的電影觀後感.

打開自己那扇門—「小孩不笨」之感

鬱金香 發布於:2007-08-21 22:38
朋友推薦的」有用的人」, 是2004年, 我已經聽了這首歌3年了,刪了很多歌, 而這首歌, 是我少數一直不捨得刪的歌之一. 而這首歌所屬的」小孩不笨」這部戲, 卻不知因為什麼原因, 直到現在, 才突然找來看.
「小孩不笨」的電影版及電視版都推薦看. 對於比較忙的朋友, 可以選擇只看電影版, 如果有空, 看看電視版也不錯.
戲中, 主要講述了3個家庭: 一個開始只懂得聽媽媽話, 沒有自己主見, 飯來張口的小胖子Terry; 一個有繪畫天賦, 卻得不到任何支持的國彬; 一個很講義氣, 小小年紀就擔負起幫助媽媽,照顧弟弟的小男子漢文福(在電視劇中, 多了一個讀書很棒, 不肯認輸, 自尊很強的女孩).
在學校, 學生們被分了等級, 那隻是一個小學的學校, 在孩子們弱小的心靈里,已經覺得, 因為自己成績不好, 被分到差的班裡,自己的人生已經失敗了一大半. 不但如此, 學校的老師, 大多都戴著很深的有色眼鏡, 成績好的學生可以隨意打罵, 侮辱成績差的學生, 卻沒有任何懲罰; 成績差的他們, 即使什麼都沒做,卻總是被請到校長室, 讓被請來家長, 和老師們一起責罵. 他們沒有機會為自己辯解, 或者說即使他們說出真相, 卻總被認為是為了減輕懲罰而說出的謊言.
學習不好的孩子, 又有什麼錯呢? 分數, 文憑, 對大人們而言, 對整個社會而言, 真的那麼重要嗎? 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奪取高的分數, 大人付出了高昂的金錢, 更甚的, 付出了他們的時間, 精力, 他們有想過,他們所謂的」for your own good」 是否真的是為孩子們好嗎? 真的是孩子們真正需要的嗎? 孩子失去了天真的童年, 失去了屬於他們歡樂的時光, 是誰的錯? 「不是我們的錯,是這個社會的錯」 對, 作為社會的一份子, 我們總是無奈地被這個社會的輿論和眼光牽著走. 父母們談起孩子, 分數, 學校, 課外學習, 都是他們主要的攀比話題, 為了不讓別人瞧不起自己,只好把這種壓力, 轉到了孩子身上. 大人們自己也意識到了,然而, 幾乎沒有人敢逆流而行. 這, 就是人生的無奈吧!
老師眼裡, 對一幫扶不上壁的爛泥, 也放任自流. 有經驗的老師說的自有他們的道理, 而新的老師也有她一套把爛泥扶上壁的做法. 不知道, 過多幾年,當新的老師成為有經驗的老師的時候, 她的想法, 會不會有所改變呢? 教育, 究竟是育人, 還是愚人? 教育工作者, 又有沒有好好想過? 特別是小學的老師, 他們的一句話, 可以讓一個毫不起色的孩子變成偉人, 也可以讓一個聰明有靈氣的孩子變得精神分裂. 他們是否了解自己對孩子來說,是會產生多大影響的人呢?
當看到同伴受欺負, 有孩子站出來一起面對, 也有孩子因為家庭壓力變得對身邊發生的事情」none of my business(這和我沒有任何關系)」. 他們在共同經歷中,不斷體會什麼是對的, 什麼是錯的; 什麼該做, 什麼不該做; 大人的話, 什麼時候該聽,什麼時候該經過自己的思考, 作出自己的決定……大人們不也需要好好思考, 連自己都經常做矛盾的事, 怎麼不令孩子在沒建立正確的判斷能力之前感到」confuse(困惑)」呢?
戲中, 讓我們感動, 讓我們思考的地方, 還有很多很多. 雖然是一部輕松, 勵智的戲, 卻讓我流下無數復雜的眼淚.
「小孩不笨2」則是與第一輯不太相連的劇, 可以說是一部輕松搞笑的喜劇, 戲中, 也有含淚思考的部分, 相對第一輯來講, 這樣的成分已經少了很多. 可能孩子長大了, 要帶出的, 是另外的寓意. 看戲的朋友, 就自己用心體會咯!
無論大人還是小孩, 只要相信, 這個世界造了自己出來, 一定有自己有用的地方, 千萬不要因為前面有石頭, 就停步不前, 勇敢走上去, 把石頭搬開, 繼續走下去!

⑤ 電影1942觀後感1000~2000字急急急

如果說李安以一種帶有魔幻色彩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講述了關於人類的心靈史;電影《2012》以3D版的包裝將人們帶到一個末日。那麼,馮小剛類似紀實手法的《一九四二》將觀眾們帶回過去,帶回那段最不堪回首的往事,這是中國電影史上最具靈性的電影

從片名上看,《一九四二》年似乎在我們的記憶中並無標志性的事件發生,就如同馮小剛在開篇贅述的一樣,也許存在世人記憶深處的,有甘地絕食,丘吉爾感冒,卻獨獨不記得在那一年嚴冬的河南,餓殍遍野,有300萬人餓死。如今的人們,似乎很難因為飢寒交迫而因此與電影產生共鳴。在零點的午夜場,大家吹著空調吃著漢堡爆米花,有些浮躁的落座,欣賞自己的先人「逃荒」的悲慘經歷,能有多少感悟不得而知。
今天看了《1942》,真的很震撼,內心有太多的感觸,好久沒有看過這么深刻的片子了,真的拍得太好了,中國的電影太需要有這樣的影片出現了。影片結束時,我哭了。情緒很復雜,悲傷、痛苦、同情、無耐好像都不能准確的描述這個情緒,我說不上來,更像是一種慈悲。我也不願意去太多的思考這個情緒到底是什麼,只是讓自己流著淚。
回來的路上一直在思考為什麼覺得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說,可能很多人會不覺得好看。我也在整理著自己,到底被什麼打動了,絕對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實。我在看的過程中,會去自然的對比現在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國,真的猶如天堂一般。覺得自己太幸福,也感謝共產黨建立了新中國。但越往後面看,我確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層的東西,當我突然意識到,我們現在的中國去掉經濟高速發展光鮮的外衣後,其實骨子裡面的東西,跟1942年居然沒有兩樣時,我不僅打了個寒顫。我腦子里開始浮現出那位外國記者反復問道的一個問題:「怎麼會這樣?」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軍隊在此陷入膠著狀態,大面積的蝗蟲和旱災使得夏秋兩季絕收。在沒有糧食的日子裡,最後的出路就是販人,年輕的閨女媳婦通常被買去周家口等地的窯子。電影中,徐帆飾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後,為了孩子能夠有一口吃的,在於男人一夜夫妻之後又將自己買了出去,臨走之時,她對僅處了一天的丈夫說:「你來,我的褲子囫圇(完整)一些,咱倆脫下換一下吧。」男人聽罷,默默無語,只能無能為力的目送馬車離去。
天災也許還可以用「逃離」來解決,可是戰爭帶來的傷害卻是避無可避。即使河南已淪為半壁江山,仍是國民政府手裡的糧食支柱,從河南征購的糧食支撐著整個西北的軍隊、官僚和城市。天災來時,農民手中僅有的余糧也被搜刮殆盡,軍糧供給亦不可少。當時的國民政府,從蔣介石開始,對於這場飢荒帶來的災難就處於「甩包袱」的態度。他假裝不相信的態度也並未避過《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當面遞上的血淋淋的災情照片,中國人向來就是樂忠於報喜不報憂的。即便是最後撥下的救災糧食,要支付軍糧開始,打點上下級關系,最後到達災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年在河南發生的旱災,一千多萬人流離失所,三百多萬人死亡,這到底是怎麼導致的?大自然的無情?國民黨的腐敗?蔣介石的昏庸?日本侵略者的殘忍?災民們的愚昧?還是其他什麼?
我們看到在影片中,蔣介石為了集中人財物力抗日而放棄援助重災之下的河南;大當家為了自保,寧願看著村民挨餓也不開倉放糧救濟鄉親;河南省長親往重慶為民請命,但面對公務纏身的蔣介石時,確不忍再為領導添堵;大當家女兒難忍飢餓,最終主動求父親把自己賣到妓院……故事情節演繹得是如此的真實,而劇中的每一個角色的行為彷彿都能被作為觀眾的我們所理解。換位思考一下,若是我們自己處在那樣的環境當中,我們會選擇放棄萬貫家財開倉濟民嗎?我們會選擇頂住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放棄跟日軍會戰,用大量軍糧救民於水火嗎?我們會冒著失去丟官去爵的風險冒死進諫嗎?我們會寧可餓死也要守住貞節嗎?當今的國人,乃至全人類,試問有多少人又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呢?我想一定是極少的一部分人吧。這代表了什麼?悲劇還會再次上演!這個悲劇甚至是全人類范圍內的悲劇!
似乎《1942》擺出的是一盤沒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幾乎動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災的外在手段:政府動用軍糧的援助、宗教團體和國際社會的努力、民間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劉震雲和馮小剛是智慧而充滿靈性的,在片尾出現了這樣一幕,大當家收養了一個剛剛失去母親的小姑娘。這就是他們給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類最終開始明白人與自然其實是一個整體,只有人內在和諧了,才能有風調雨順;只有當人類之間做到不分彼此的去愛時,人禍才能最終避免。
再次感謝劉震雲和馮小剛能夠為中國電影業創作出如此深刻、充滿靈性的電影,這代表了一種高度,特別在2012這個特別的年份里。但願能有更多人因《1942》而覺醒,走上靈性升進、創造世界大同之路!——一位霎哈嘉瑜伽士寫於2012年12月1日
很多人估計都會拿《一九四二》和 《唐山大地震》去對比,兩部電影都是講災難,兩部電影都是悲劇,而兩部電影卻有著不同的觀影感受。《唐山大地震》是徹頭徹尾的情感大戲,賺足了觀眾的眼 淚,電影煽情意味特別濃厚,這是一部講述「有情」的電影。而《一九四二》則是將悲劇升華到一種讓人崩潰、麻木的徹頭徹尾的慘劇,電影更多的是給觀眾展示了 在那個年代窮苦人民的無奈、無助,從飽含希望到徹底絕望的一個殘忍的過程,人們失去了家人、失去了朋友、失去了信仰、失去了希望,最後失去了生命,這是一 部講述「無情」的電影。

電影從頭到位都在挑戰著廣電審核的底線,講述了一個民族在特殊時期的一種特殊狀態,政府漠視災情、外省拒收災民、 日本人轟炸災民、國民軍搶殺災民、災民搶殺災民,這種狀態讓人感到寒冷,感到絕望,人性的陰暗被暴露無余,電影在後期,日本人放糧想要收買災民來對抗國民 政府,雖然河南省委主席說沒有人反抗,屬於造謠,但我們都懂的,迫於電影審核,無法表達,那個時候的人們,眼裡只有生與死、飽與餓,哪有什麼對與錯、敵與 國。

黑色幽默為馮小剛作品的一大特色。本片導演仍然沒有忘記穿插他的黑色幽默,例如:「地主女兒被人買走,給買主洗腳時,說自己撐得蹲不下去」 又比如「買大送倆小的,你合算了」等。 這些台詞廣義上來看讓人啼笑皆非,但放在劇中,言語的背後,又無不令人深思。
影片留給我們一個問題,到底為什麼會餓死300萬人? 是政府官場由來已久的積習,所以放任了災情的加劇?還是同日本交戰為國民政府增加了難度?還是因為軍隊高層謊報人頭,超需軍糧,謀私立 造成的?

自己改改,復制了很多,自己加了些

⑥ 集結號電影觀後感2000

我們沒有戰爭的記憶,但我們應該對每個犧牲表達應有的敬意。集結號吹響了,這是馮小剛表達敬意的方式,也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正逐漸失落的情懷。那些混合在黑色焦土,模糊血肉中的,屬於男人在質感,伴隨著這悲壯的號聲,被重新潤色,提煉。理想,勇氣,意志,信念,情誼這些散發著光芒和硝煙的詞彙,象一枚炮彈轟入我們的生活。那些英雄,我們不能忘記;那些失落的情懷,我們沒有忘記的權利
電影院是我除了發呆唯一能去的地方。《集結號》吹響。
從進電影院至今,那悲壯的集結號,一直響徹在我的大腦,浸入我整個身體,每一個細胞,每一根血管,都被敲打著,充斥著。好久沒有一部片子能讓我流淚了。對於感情戲,早已經麻木,而面對這樣鐵骨錚錚的的場面,我忍不住悄然掉淚。原本此類題材一直覺得都不太適合我,所以當亮劍被朋友津津樂道的時候我並不熱衷,只是偶爾換台的時候瞄上幾眼,人物刻畫也形象,也生動,但都激不起我的觀看慾望,習慣以愛情為主要創作題材的我,骨髓都是填充的浪漫主義。
馮小剛的賀歲片老是應一句:鐵打的葛優流動的女主角,永遠的黑色幽默,無論《大腕》無論《甲方乙方》等等。而這次來了個三百六十度大轉彎,他換上了很MAN的張涵予,也不再寫咱老百姓的平常小日子了。殘酷無情的戰爭,一次事先未知的有去無回戰役,一群生死與共、血肉相連的士兵,一個丟失了自己身份但是永不放棄的執拗連長,一段永遠沒有吹響的集結號,一段不為人知的背棄故事故事類型轉變了,但對於大多數百姓的觀眾仍是被感動著,被震撼著。
我無權跟專業影評人一樣去評價《集結號》是否有深度,是否有內涵,我就是一個普通的觀眾,按照我的個人習慣,我仍坐在電影院的角落,專心投入的去看導演\演員等工作人員創造出來的作品。那種身臨其境的戰爭場面,直入心扉的緊張和恐懼,那些平凡普通如鄉下孩子的戰士,那麼多不知名的戰士犧牲都那麼的揪心hellip
;感動著,觸及心底,觸動靈魂。男主角穀子地在中國革命史上還是算一小人物,帶領一個連47個戰士奉上級命令守在窯場打狙擊戰,他們死守在窯場,等待集結號的響起,直至彈盡人亡。他一個人活了下來,他把所有的戰士的屍體都掩藏在窯里,讓他們不至於被炸飛而沒有完整的軀體炸碎了,就捏不起來了--穀子地語。他穿著敵人的軍裝逃出來而被誤認為是戰俘,他被扭曲了,所以他要咆哮,所以他要怒吼。47個死去的戰士被定為失蹤,從解放戰爭的戰場,到朝鮮戰場,再到進入和平年代後,穀子地的後半生就是在為了給九連正個名,為了尋找47具遺骸、為追溯他們烈士的稱號而存活著在他不懈的找尋中,我看到了一種屬於真正的中國男人的脊樑,那就是堅忍不拔百折不撓,鐵骨錚錚!他所受的一切委屈和不理解無不令人為之動容!

我永遠無法用我淺顯的文字來刻畫我內心的震撼和感觸,文字與我用,也永遠略顯蒼白。我們在今天的和平下,感受著戰爭的殘酷,體會歷史的嚴肅。向逝去的革命烈士們,致敬!

⑦ 急求一篇電影的觀後感,2000字左右!!!!!!

歐美經典電視劇—越獄!
每個人都有自己奮斗的故事^____

《越獄》男主角文特沃斯·米勒......

在這部影片中學到不少的東西、雖然

這對大部分人來說並不符合實際、但是

這部影片無論是在情節、還是在人物上都表現

現實、利益、人性的真誠、團體的合作

重要的是每個主人公對愛、親情、表現的

很真實、很讓人感動!...

在他們眼裡親人是他們唯一值得信任的.

也是他們的精神支柱!.....

他們從頭到尾所做的一切也都是為了自己和親人.
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為親人去奮斗。

就算我們明知道很艱難、但是、、、

千萬不要放棄.因為你永遠都不是一個人在活著.

就算是已經沒有選擇..也要堅持、、

千萬不要放棄.因為生活就是這樣、.......

就算是看到成功了..也不要大意、、

千萬不要放棄. 因為你要不斷探索下去!..

所有的堅持只為這一刻!....

⑧ 小的時候看過一部關於瘟疫/傳染病的電影,至少應該是在2000年以前吧

史蒂文·席格主演的《火線戰將》(The Patriot),1998年上映的片子 ,小女孩身上的抗體,也是因為喝了某種花茶才有的,不知道是不是這部片子

閱讀全文

與傳染病電影觀後感2000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活著中文版韓國電影完整版觀看 瀏覽:226
725項目什麼電影 瀏覽:26
相聲大電影之我要幸福網盤 瀏覽:666
林正英電影大全粵語歌 瀏覽:767
半熟少女2電影完整版 瀏覽:912
電影售票管理系統網站 瀏覽:42
垣曲縣電影院 瀏覽:83
二O二0年有哪些新電影 瀏覽:343
雪地拉雪橇的狗狗那個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379
關於參加法國雇傭兵的電影 瀏覽:774
什麼中文電影時間長 瀏覽:917
龍潭巨獸什麼電影 瀏覽:254
75毫米的電影機圖片 瀏覽:228
電影老演員王斑簡歷 瀏覽:231
全家人看電影的音樂 瀏覽:348
突襲印度電影大全 瀏覽:947
女鬼幫丈夫贏錢什麼電影 瀏覽:657
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在哪直播 瀏覽:110
克隆電影大全完整版 瀏覽:549
歐美愛情大盡度電影郎讀者 瀏覽: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