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印度電影三大傻瓜觀後感

印度電影三大傻瓜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8-02 10:11:22

⑴ 求印度小說《三個傻瓜》讀後感

印度電影《三個傻瓜》在中國校園悄然躥紅--完全依靠中國學生觀眾的口口相傳,以及他們在微博、博客、BBS上的力薦:一部印度巨片引起中國人強烈共鳴--請您在歡笑、流淚中觀看、思考、破除執著強力詰問\"壓力教育、應試教育\",感人至深,印度電影《三個傻瓜》觀後感。2011年03月28日中國教育新聞網《三個傻瓜》或曰《三傻大鬧寶萊塢》,一部被極其拙劣、惡俗的片名翻譯耽誤的印度影片。它沒有在中國大陸公映、宣傳,卻依然走紅國內校園。中國學生觀後感言:\"此片在印度之外,恐怕只有中國學生能看懂、共鳴最大!\"時隔全球首映一年之後,印度電影《三個傻瓜》在中國校園悄然躥紅--完全依靠中國學生觀眾的口口相傳,以及他們在微博、博客、BBS上的力薦。看《三個傻瓜》震驚有二:其一,扮演20歲男大學生的,竟然是46歲的\"老男孩\"阿米爾汗--被無數中國學生觀眾譽為印度版吳彥祖、裘德洛、阿姆…我暗喜,好在這不是好萊塢拍的,難以想像布萊德·皮特扮演20歲的大學生。其二,此片在校園里引領的\"三傻熱\",或曰\"阿米爾汗熱\"--教師在課堂上播放、討論它;學生在宿舍里集體觀看;有大四的學生看完感嘆:\"如果早點看到,人生道路或許會與現在不同\";還有人連看三遍,又哭又笑幾近瘋魔,而後又極力向外推薦、轉發…中國、印度的教育緣何因為一部電影有了交集?國內校園對這一交集的注腳是:心有戚戚。\"三傻\"中的帶頭\"傻瓜\"蘭喬同學,向\"死記硬背\"的印度教育發起的一場場\"游擊戰\",以極其精準、似曾相識的畫面,觸到了國內已經畢業、還沒畢業的學子們的笑點、痛點和淚點。生產\"機器\"的學校在美國影評人看來,《三個傻瓜》是《死亡詩社》和《美國派》的合體,深刻又不乏幽默。這只說對了一半。主人公向教育發起一次次\"游擊戰\",瞄準了典型的亞洲學校教育的特點。《三個傻瓜》講述的是印度頂級學府--皇家理工學院的3個\"叛逆學生\":蘭喬和他的兩個室友兼好友法汗、拉具的大學故事。他們稱刻板的校長是\"病毒\",發誓有一天要\"刪除病毒\";稱同級的模範生是\"沉默者\",依靠那些提高記憶力的山寨葯丸,不停地躲在宿舍里背誦\"工程定義\";他們頂撞教師、不把成績當回事,人稱:\"三個傻瓜\"。這是一部理工科氣息濃郁的影片,不僅經典道具\"屁股凳子\"採用的是工程學子熟悉的三原色RGB(紅、綠、藍),連校園里的小狗都取名:\"千位元組\"、\"兆位元組\"。作為帶頭\"傻瓜\",男主角蘭喬一出場就技驚四座。按照學校傳統,新生入學第一晚必須只穿內褲,向高年級學生致敬。來晚的蘭喬趁亂躲進宿舍,遭到高年級學長要挾:\"數到10,要是不出來,就整個學期對著你的門尿尿!\"慌忙中蘭喬心生一計:卸下電燈的電線,繞在尺上,頂端綁個勺子,移到門下。當學長尿在勺子上,觸電…\"鹽水是電的良導體,八年級物理。\"別跟這畫外音太較真,Discovery頻道的\"流言終結者\"曾駁斥過這個導電實驗的可能性。但蘭喬一出場,就以對抗學長的方式,點醒了片中的理工男和熒幕外的觀眾:學知識,就得應用!蘭喬是個叛逆者,他與教育體制的對抗,好像一場場游擊戰,看似稚拙,且工具有限,但火力集中,讓人笑中帶淚。\"什麼是機器?\"當所有人被老師教導得活像一台機器時,蘭喬不是。\"任何能簡化勞動和節約時間的就是機器。天很熱,開一下按鈕,一陣涼風--風扇,是機器;和幾英里遠的朋友通話--電話,是機器;幾秒鍾內進行數百萬次計算--計算機,是機器;我們被機器包圍,從鋼筆尖到褲子拉鏈。\"說話間,蘭喬將褲子拉鏈拉上拉下,以作演示。如此這般,成何體統?白發教授氣得直冒煙。此時,模範生起立。\"機器是由相對運動固定的由相互連接的零件組成的,意味著功和能量的相互轉化…\"這是一個充滿喜感的畫面:一個\"死記硬背\"的典型,卻讓教授兩眼放光,彷彿看到了印度明日的希望。蘭喬的命運是:被教授大罵\"白痴\",逐出教室,觀後感《印度電影《三個傻瓜》觀後感》。但沒走幾步,蘭喬愣愣地看著教授,\"我有東西沒拿。\"\"一種記錄、分析、總結、組織、討論及解釋信息的、有插圖或無插圖的、硬抄或平裝的、加套或不加套的,包含有前言、介紹、目錄表、索引的,用以增長知識、加深理解、提升並教育人類大腦的裝置,該裝置需要視覺、有觸碰的感官形式使用…\"這段對\"書\"的定義,讓國內學子叫絕,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說讓人聽不懂的話,才能考試得第一?但遺憾的是,這就是包括印度在內的亞洲學校教育的特點--以嚴苛的知識記憶為學習的基礎。無處不在的\"爭第一\"刻板教育下的扭曲追求:渴望\"第一\"、而不是渴望\"知識\"。印度人對於本國教育的自我解剖和反省,竟然一下子說到中國學生的心窩里。電影中,帝國理工學院的學生每學期有42門考試!為了考試不掛科,有人拜神,\"發誓如果物理過了,就獻上一個椰子\";有的給奶牛喂草,求\"奶牛女神\"護佑;有的拜眼鏡蛇,供上一品脫的牛奶;還有人索性給菩薩塞錢。\"100元連交通警-察都賄賂不了,何況是神!\"誇張的表演,讓中國孩子覺得似曾相識。\"印度和我們太像了!

⑵ 三個傻瓜大鬧寶萊塢觀後感

很久沒有在電腦里看到一部這么好的電影了,非常的有教育意義!

整部電影以輕松、幽默的風格延展開來,絲毫不覺這時間過得緩慢。

主角是由印度有名的男演員來飾演,我感覺有點像卓別林。哈哈。

影片主要反映的是印度現代填鴨式的教育帶給學生的壓力、恐懼與不科學。

也反映了學生時代的友誼情比金堅。

突然想到那天群里截來的一段話,也是某位博友博里寫的其中一句話

「交什麼樣的朋友就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選5個你最要好的朋友你的成就一定是他們5個人的平均值」。

本沒有什麼共鳴,看過此片後深刻感悟到身邊只要有一個是積極向上、聰明機智的朋友,我們就一定會被帶動。

雙手伸直向上觸摸,永遠有一片天空是你所無法觸及的。因此,一個人的力量是無限大的,只要有勇氣,努力過後就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慢慢人生路,當我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時候,我們一定不能放棄,因為只有勇敢面對,才會實現我們的目標。

一個成功的人,他的周圍必定有一個甚至幾個忠實而又能夠幫助到你的朋友。他們的言行舉止,很容易影響到你的生活及人生態度!

開闊自己的眼界,豐富自己的課外知識以及生活常識,培養自己的興趣,做有興趣的事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又想到前幾天看了SO的那篇《課外閱讀》,她引用書中的話:「小學,甚至初中,沒有真正的學業落後,也不存在絕對的成績優秀,一切都是可逆轉的,使情況發生逆轉的神奇力量就是:課外閱讀。」突然聯想到自己,大腦測試智力也算優秀,但為什麼我書讀得比別人差,考試考得也沒人家好呢?歸根究底也是自己從小不愛看『閑』書。中國其實也是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在我讀書的時候,一到期末,老師總會劃重點,甚至於幾乎把整份試卷的題目都告訴了你。可是,試問:考一百分又如何?這能證明什麼嗎?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興趣!如果你的興趣是畫畫,整天讓你去寫作,你會有靈感嗎?寫得出一篇好的文章來嗎?如果你的興趣是攝影,讓你整天去學機械是如何製造的,你能用物理知識去活用到現實創造中去嗎?所以,培養興趣非常重要!我們要為自己的興趣而學習、工作。這樣你最終的成就遠比你死記硬背考到一百分甚至於考入名牌大學而更有價值!

為自己有限的人生創造出最高的財富!走有意義的人生路,你會感謝生命中那些幫助過你的朋友,也會堅定自己的信念!

去看吧!親愛的們,你們一定會跟我一樣有所共鳴

⑶ 大智若愚--《三個傻瓜》觀後感

[大智若愚--《三個傻瓜》觀後感]大智若愚--《三個傻瓜》觀後感作者:jasmine許久沒有去博友的"一畝三分地"去看看了,今日得閑,逛逛去,大智若愚--《三個傻瓜》觀後感。發現有兩個博友都在推薦印度電影《三個傻瓜》(3 idiots),便來了興致。可幾次網上下載,未果(電驢可以下載,要有耐心)。幸好,一博友格外細心體貼,在博客上就有電影的鏈接,旋即打開來看。電影歷時很長,大約有三個小時,一會兒讓你大笑不已,一會兒讓你淚水漣漣,哭哭笑笑中你自有觸動,總之,不會讓你失望。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蘭徹總是喜歡說一句話:"All is well"(一切順利)。他用手撫摸自己的心,念念有詞"All is well"。他說心是很脆弱的,我們要哄哄它。不是因為你說了幾遍"All is well",就有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你會有解決問題的勇氣。我想,這也符合中國古人的智慧:"心靜而定,定而慧"。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正是"自我實現預言"的最好例證了。在現實的教育生活中,蘭徹是最獨特的一個學生了,他總是跟隨自己的心在生活,他也鼓勵他的朋友去追求自己的夢想。他告訴朋友:"拋開你的恐懼,只需要一點點勇氣,人生就可能全然不同"。蘭徹用自己的故事反復說明一個道理:"學習是為了完善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會在不經意間追上你",觀後感《大智若愚--《三個傻瓜》觀後感》。這是一部反思教育的電影,其中有些片段是那麼經典而耐人尋味。比如,"沉默者"演講出醜的那一段,蘭徹在黑板上寫上新新概念的那一段,這些橋段都值得我們去討論,去思考。現在有些大學生上了大學,只是為了混一張文憑。在文憑如此貶值的年代,還要去混一張不值錢的文憑,這樣的生活該是多麼可悲!看看蘭徹的故事吧,文憑並不重要,把自己培養成有追求、有夢想、有能力的人,才是多麼重要!光看這個電影名稱《三個傻瓜》,我覺得有些奇怪。為什麼叫這個名字?是他們好朋友之間的昵稱嗎?還是傻瓜向來比較單純,他們一定是和自己的心在一起的?還是人們喜歡把那些跟隨自己的心的人稱為傻瓜呢?我不得而知。我知道,中國有這樣的說法:"大智若愚"、"傻有傻福",讓我們放下自我,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做一個真正的傻瓜吧。或許,對於每個人來說,成功會有不同的涵義。我更想說,熱愛生活吧,總有一天,幸福會與你不期而遇。電影《三個傻瓜》的土豆視頻MSN()〔大智若愚--《三個傻瓜》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⑷ 求影評一篇 三個傻瓜 印度的片子 1000字。 急、

三寶大鬧寶萊塢:那一場關於理想的美夢

我最喜歡的一位單口相聲表演者叫Russell Peters,他是加拿大第二代印度移民,專長於種族笑話,又善模仿各種族裔的口音,不管是中國人、印度人還是義大利人,他都能找到突出特色予以模仿誇張,在逗得觀眾哈哈大笑之餘留下悠遠回味,一邊佩服他觀察細致入微,一邊咂摸各個種族的痼疾毛病。Rusell Peters曾經對印度電影做過誇張總結,幾個主要點跟我印象中的傳統印度歌舞片還真是嚴絲合縫,什麼窮小子愛上富家女啊,沖破種姓屏障私奔之類的。其中最搞笑的一點是他說印度片子一定要有歌舞,而且不管什麼劇情,一定會突然到達一片鳥不生蛋的曠野,中間一棵孤樹,女主角藏於樹後,隨著音樂的節拍從樹左側突然探出頭來,唱一句,縮回去,再從右探頭,反復幾次,手則作蓮花指翹於頦下,眼珠左顧右盼,迷得追隨她前來的男主角神魂顛倒。

所以,我也是帶著這樣的期盼來觀賞印度電影《三個傻瓜》的。這個大體改編於印度暢銷書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處女作小說《五點人》(Five Point Someone)的故事果然爆笑,名字里「三傻瓜」所言非虛——在每學期42場考試、成績排名張榜公布、競爭激烈乃至自殺率高居不下的「皇家工程學院」中,竟然出現了個周星馳般不按牌理出牌的問題學生蘭喬(Rancho),他頂撞老師,質疑傳統,完全不把成績當回事,古板校長「病毒」當然要罵蘭喬和兩個追隨他的室友,法蘭(Farhran)與拉杜(Raju)是大傻瓜了。

這個特立獨行的蘭喬有個口頭語叫「一切都好」(Aal izz well),影片中一段恰到好處的歌舞充分詮釋了這種樂天派心態的關鍵——就算不能解決問題,至少可以平復心緒,打敗恐懼,增加直面問題的勇氣。我非常佩服導演拉庫馬·希拉尼(Rajkumar Hirani)在這段歌舞前後的調度安排,每段超現實的舞蹈暫告一段落後鏡頭都切回故事進程,輕松推進情節發展;整個狂歡結束後再突如其來一個巨大的對比,讓觀眾的情緒從輕松愜意的雲端直墜沮喪遺憾的谷底,既增加了劇情本身的跌宕起伏,又給本來輕飄飄的「一切都好」加入了對比及深度。寶萊塢的敘事技巧實非虛名。

比起通常的好萊塢喜劇片,《三個傻瓜》幾乎長出一倍,小包袱小笑料層出不窮,種種小片段事無巨細,但卻並不考驗觀眾的耐心。我覺得這跟情節安排的前後呼應及影片整體所維系的「嚴肅的調侃」基調分不開關系。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在介紹拉杜的家庭環境時,畫外音一邊自嘲地說「就像五十年代黑白電影的翻版,狹小昏暗的房間,癱瘓的父親,咳嗽的母親,尚未成婚的姐姐」,一邊自動將畫面飽和度調低,故意弄成黑白老電影的粗糙顆粒質感。以後只要一演到拉杜的家,電影就自動彩色轉黑白。而不管是「一切都好」,還是「病毒電力轉換器」,只要前面有所鋪墊,後面的橋段就必然用到,包括蘭喬所臆想的「騎摩托新娘」,工整得近乎精緻。

但我覺得影片最值得嘉獎的還是其不吝自嘲的精神。沒有那些調侃與歌舞,剩餘的便只有乾巴巴的勵志。自嘲也使得影片脫離了現實主義的調子,不會變成義正言辭的空洞鼓噪,要不然,這個純理想主義的空談還真難於自圓其說。人人都知道蘭喬說得極對,卻也都知道他那一套在現實生活中將處處碰壁。理想面對現實為什麼總是撞得粉碎?這可不是簡單歸類為缺乏激情或充滿恐懼便能解釋一切的,更多的時候,再高歌「一切都好」也只不過是阿Q精神的自我麻痹。長輩的期許、同儕的壓力、生存的必須、機會的稀缺,天賦的不可求、一次又一次向理想主義證明特立獨行者們的悲慘命運;而死記硬背的模範學生「消音器」才是大眾意義上的成功典範。這個「典範」也許毫無人格魅力,缺乏創新精神,充其量只能當個打工皇帝;但在一個貧富分化嚴峻,大部分人尚在為溫飽奮斗的第三世界國家裡,不先孕育出適合理想成長的土壤就空談理想的實現是多麼幼稚啊,那根本就是一條不成功即成仁的血路!要超越生存阻礙,披荊斬棘義無反顧地追求理想當然可歌可泣,但這其中必須跨越的灰色地帶可比電影一筆帶過十年的笑談殘酷得多,不一定白骨涔涔,可至少也血淚斑斑。已經浪漫化了的好萊塢影片《當幸福來敲門》(The Pursuit of Happyness)都還得展示主人公帶著年幼的孩子無家可歸,經過睡廁所、吃救濟的低谷才能抓住機遇,終於奔向成功;《三個傻瓜》將一個獨行者的奮斗艱辛乾脆忽略,重點完全放在理想主義的理論之上,沒有調侃,不搞自嘲肯定行不通。

盡管電影終究是一場理想主義的美夢,但它依然觸及了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會問題,包括印度的高自殺率、人才流失、學校死記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會分工的單一和就業選擇的匱乏。印度所面對的這些社會問題和中國頗有交集,這也是為什麼我這個也曾深切體會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升學壓力的中國觀眾會頗感共鳴。影片將近結尾還有一處令我很是意外:一直對蘭喬深惡痛絕的校長「病毒」在暴雨積水中語重心長地勸戒他「你不可能總是對的」。盡管影片不可能真正走向現實主義的方向,但起碼,這一點懇切的誠實頗為難得。

特立獨行的蘭喬是個只能生活在電影里的虛擬人物,但他所代表的那份理想主義的勇氣與執著依然令人敬畏。他就是葉芝在《當你老了》中所全心熱愛的「朝聖者的靈魂」。我願意看到他成名成家,終於抱得美人歸,哪怕這一切真的只能是夢。

⑸ 三個傻瓜觀後感

[三個傻瓜觀後感]這部影片的男主角未免太完美了一點,很聰明很有悟性,天才一般的人物,情商也很高,始終認為因為感興趣去學習知識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功利的學習和死板的學習,他對朋友超級好,經常會鼓勵朋友們去做自己有激情的事情,他自己也是這么做的,不以社會的價值標准來約束自己,人生哲學總是告訴我們,要努力做更高的自己,提升自己,實現人的潛能,我覺得影片中的男主角就做到了這一點,三個傻瓜觀後感。反觀自己呢,這么多年學習讀書,真正的是為了學習新知識而學嗎?每學到一個新東西會覺得興奮開心嗎?一直要考高分進好學校就是為了找好工作賺很多錢從而有更舒服的人生對嗎?像機器一樣的活著而不是做一個人,有意思嗎?什麼是成功?人一生到底追求什麼?我想,每個人都應該智慧的活著,發現你真正有激情去做的事情,不要有恐懼,不要只看功利和有用的事情。總希望自己能始終保持一顆單純天真的心,簡單的活著,不去算計任何人也不擔心被別人算計,追尋的是生活的灑脫和開心。我相信這是可以做到的。----------Today saw an Indian film "three idiot", besides the civilians grotto millionaire ", this is the second film in Indian I have seen.Until a bit of India prejudice, may be like a little bonzi do. The film gave me great feeling, its nice story plot, the underlying theme, and his jest sharp and profound truth, its dared to challenge the brave, its not system with regret but with satisfactory still impress people ending, etc.In fact, India in ecation competition degree is more fierce than China ,even other country, originally in the newspapers have seen a article tells in countries of Chinese students life, of which the students in India is the most stressful, much bigger than in China, for through school life changing concepts in their there appears far more profound, many students to learn from the suffering of life is hard, and a hard life is urging cloth from relatively developed economic level. And it is this country, so it\'s very need to rely on ecation and ecation system steady attention nation is patted such deep against the current ecation system of movies, have admirable. Our country has no such films, institutional thing is tiger bottom. The 17 years old bike ", is the international awards erupted, yet are Chinese JinPian, one of the fundamental content does not include any * *, violence, * * ah, given banned reason these films not give first country so-and-so committee for review. Can say, alas alas system of execution.Seen also some films is also critical ecation subject, I think are very good, maybe is to make our generation in the traditional ecation the shackles of see the shadow of human ecation people resonated it, such as "death zong", such as the choirboys spring ". Remember watching "the death of poetry club last all children stand to the desks to express to the principal discontent and literary teacher keating shed, recognition, leave of sadness, traditional ecation of * *, I have a feeling of 39 passion, perhaps each peers have disidentification schools, teachers or ecation system emotions and finally often to settle, in the people around them quiet, in a mostly silent dare not break the rules, see the children if their desks, want to web also have so a similar move, it must be very proud. "Oh, caption, my caption", we are lack of so a lead our wave paddle Shouting "as a teacher keating, captain. The choirboys, the spring, "tell us, ecation should be human ecation first, student even problem students like speared out of bud seedling, because his big department also in soil, grow out what kind of ManMan still depends on how you supporting. This film particularity lies in, not to flounder rebellious, but how to abandon is the person\'s eye tolerance hopelessly person, a jumped out to oppose tradition.Finally, the three idiot "ending. The end result is satisfactory perfect. Many movies are using tragic end shatter beauty good wish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hard heart Ming, and remember the film, on the contrary the film didn\'t. Second, jumped from last woke up, Rich dmc2 genius is actually the gardener\'s son, end but also became great scientists, Beauty non-used, after ten years the sweetheart isn\'t married yet ~ life in fact would need to actively, can have hardships, but not despair.今天看了一個印度電影《三個白痴》,除了《平民窟的百萬富翁》,這是我看的第二部印度影片,觀後感《三個傻瓜觀後感》。之前一直對印度有點偏見,可能就像有點棒子看我們一樣。這個片子給我很大的感觸,其不錯的故事情節,其隱含尖銳的題材,其詼諧而深刻的道理,其敢於挑戰制度的勇敢,其不是用遺憾而是用圓滿依然打動人心的結局,等等。事實上,印度在教育競爭殘酷程度上是一個比中國有過之而不及的國家,原來在報紙上看過一個文章講述在各國的中國留學生的生活,其中在印度的留學生是感覺壓力最大的,比在中國大得多,因為通過上學改變生活的觀念在他們那裡表現的更為深刻,很多學生對學習的努力是來自生活苦難的催促,而生活艱苦是源於相對布條發達的經濟水平。而就是這樣的國家,這樣非常需要依靠重視教育與穩固教育制度的國家卻拍出如此深刻的反對當前教育制度的電影,不得不令人敬佩。我國沒有這類影片,制度層面上的東西更是老虎屁股。《十七歲的單車》,是國際獲獎的大作,卻又都是中國的禁片,其中的內容根本沒有涉及任何**、暴力、**啊,給出被禁理由就是就是這些影片沒有先給國家某某委員會審查。只能說可嘆的制度,可嘆的執行力。看過還有些影片也是批判教育題材的,我覺得都非常不錯,或許是讓我們這代在傳統教育的桎梏中看到人性教育的影子的人有所共鳴吧,如《死亡詩社》,如《放牛班的春天》。記得看《死亡詩社》最後所有孩子站到課桌上以表達對校長的不滿以及對文學老師基廷的不舍、認可、離開的悲傷、傳統教育的**,我有種滿腔熱血的感覺,或許每個同齡人都過不認同學校、老師或者教育制度的情緒,而最後往往歸於平靜,在周圍人的平靜中,在一種大都默默不敢打破的規矩中,看到孩子們站上課桌,想如果自己也有那麼個類似的舉動,現在一定十分自豪。"Oh,caption,my caption",我們是缺少那麼一位帶領我們的搖槳吶喊的基廷老師罷,那樣一位船長。《放牛班的春天》告訴我們的是,教育應該是人性的教育為先,學生即便是問題學生,猶如破土而出的芽苗,因為他的大部門還在泥土裡,長出來什麼樣的枝枝蔓蔓還在於你怎麼幫扶。這部片子的特別之處在於,不是去掙扎著叛逆,而是如何摒棄是人的眼光寬容不可救葯的人,一種跳出來的反對傳統。最後說說《三個白痴》的結局。結局是圓滿完美的。很多片子都是利用悲慘的結局擊碎人美好的願望,以達到刻苦銘心的效果,而記住影片,相反這部影片沒有。老二跳樓了,最後醒了;富二代天才其實是園丁的兒子,最後卻也成了大科學家;美女逃婚了,十年後的心上人還沒有結婚~生活其實本來就需要積極,可以有磨難,但是不能絕望。

⑹ 求一篇關於印度片《三個傻瓜》的影評,1500字左右

影片一開始便應用顛倒蒙太奇,用倒敘的敘事手法,結構上環環相扣,引人入勝。
導演用蒙太奇連接了整個影片,以兩條平行的敘事線相互穿插的方式將整個故事連接了整個影片,讓故事的展開看起來自然而巧妙。
長鏡頭在影片中的應用也很突出,例如,法涵因為一個電話,就裝病讓一個載有很多人的已經起飛的大飛機迫降,下了飛機後不著邊際的裝富豪任意指揮司機。而萊俱因為法涵隨後給他的一個電話,居然沒有穿褲子就飛奔出了家門,沖上了法涵騙來的車,這些長鏡頭更加突出了懸念

⑺ 印度電影《三個傻瓜》觀後感

[印度電影《三個傻瓜》觀後感]時隔全球首映一年之後,印度電影《三個傻瓜》在中國校園悄然躥紅--完全依靠中國學生觀眾的口口相傳,以及他們在微博、博客、BBS上的力薦:一部印度巨片引起中國人強烈共鳴--請您在歡笑、流淚中觀看、思考、破除執著強力詰問\"壓力教育、應試教育\",感人至深,印度電影《三個傻瓜》觀後感。2011年03月28日中國教育新聞網《三個傻瓜》或曰《三傻大鬧寶萊塢》,一部被極其拙劣、惡俗的片名翻譯耽誤的印度影片。它沒有在中國大陸公映、宣傳,卻依然走紅國內校園。中國學生觀後感言:\"此片在印度之外,恐怕只有中國學生能看懂、共鳴最大!\"時隔全球首映一年之後,印度電影《三個傻瓜》在中國校園悄然躥紅--完全依靠中國學生觀眾的口口相傳,以及他們在微博、博客、BBS上的力薦。看《三個傻瓜》震驚有二:其一,扮演20歲男大學生的,竟然是46歲的\"老男孩\"阿米爾汗--被無數中國學生觀眾譽為印度版吳彥祖、裘德洛、阿姆…我暗喜,好在這不是好萊塢拍的,難以想像布萊德·皮特扮演20歲的大學生。其二,此片在校園里引領的\"三傻熱\",或曰\"阿米爾汗熱\"--教師在課堂上播放、討論它;學生在宿舍里集體觀看;有大四的學生看完感嘆:\"如果早點看到,人生道路或許會與現在不同\";還有人連看三遍,又哭又笑幾近瘋魔,而後又極力向外推薦、轉發…中國、印度的教育緣何因為一部電影有了交集?國內校園對這一交集的注腳是:心有戚戚。\"三傻\"中的帶頭\"傻瓜\"蘭喬同學,向\"死記硬背\"的印度教育發起的一場場\"游擊戰\",以極其精準、似曾相識的畫面,觸到了國內已經畢業、還沒畢業的學子們的笑點、痛點和淚點。生產\"機器\"的學校在美國影評人看來,《三個傻瓜》是《死亡詩社》和《美國派》的合體,深刻又不乏幽默。這只說對了一半。主人公向教育發起一次次\"游擊戰\",瞄準了典型的亞洲學校教育的特點。《三個傻瓜》講述的是印度頂級學府--皇家理工學院的3個\"叛逆學生\":蘭喬和他的兩個室友兼好友法汗、拉具的大學故事。他們稱刻板的校長是\"病毒\",發誓有一天要\"刪除病毒\";稱同級的模範生是\"沉默者\",依靠那些提高記憶力的山寨葯丸,不停地躲在宿舍里背誦\"工程定義\";他們頂撞教師、不把成績當回事,人稱:\"三個傻瓜\"。這是一部理工科氣息濃郁的影片,不僅經典道具\"屁股凳子\"採用的是工程學子熟悉的三原色RGB(紅、綠、藍),連校園里的小狗都取名:\"千位元組\"、\"兆位元組\"。作為帶頭\"傻瓜\",男主角蘭喬一出場就技驚四座。按照學校傳統,新生入學第一晚必須只穿內褲,向高年級學生致敬。來晚的蘭喬趁亂躲進宿舍,遭到高年級學長要挾:\"數到10,要是不出來,就整個學期對著你的門尿尿!\"慌忙中蘭喬心生一計:卸下電燈的電線,繞在尺上,頂端綁個勺子,移到門下。當學長尿在勺子上,觸電…\"鹽水是電的良導體,八年級物理。\"別跟這畫外音太較真,Discovery頻道的\"流言終結者\"曾駁斥過這個導電實驗的可能性。但蘭喬一出場,就以對抗學長的方式,點醒了片中的理工男和熒幕外的觀眾:學知識,就得應用!蘭喬是個叛逆者,他與教育體制的對抗,好像一場場游擊戰,看似稚拙,且工具有限,但火力集中,讓人笑中帶淚。\"什麼是機器?\"當所有人被老師教導得活像一台機器時,蘭喬不是。\"任何能簡化勞動和節約時間的就是機器。天很熱,開一下按鈕,一陣涼風--風扇,是機器;和幾英里遠的朋友通話--電話,是機器;幾秒鍾內進行數百萬次計算--計算機,是機器;我們被機器包圍,從鋼筆尖到褲子拉鏈。\"說話間,蘭喬將褲子拉鏈拉上拉下,以作演示。如此這般,成何體統?白發教授氣得直冒煙。此時,模範生起立。\"機器是由相對運動固定的由相互連接的零件組成的,意味著功和能量的相互轉化…\"這是一個充滿喜感的畫面:一個\"死記硬背\"的典型,卻讓教授兩眼放光,彷彿看到了印度明日的希望。蘭喬的命運是:被教授大罵\"白痴\",逐出教室,觀後感《印度電影《三個傻瓜》觀後感》。但沒走幾步,蘭喬愣愣地看著教授,\"我有東西沒拿。\"\"一種記錄、分析、總結、組織、討論及解釋信息的、有插圖或無插圖的、硬抄或平裝的、加套或不加套的,包含有前言、介紹、目錄表、索引的,用以增長知識、加深理解、提升並教育人類大腦的裝置,該裝置需要視覺、有觸碰的感官形式使用…\"這段對\"書\"的定義,讓國內學子叫絕,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說讓人聽不懂的話,才能考試得第一?但遺憾的是,這就是包括印度在內的亞洲學校教育的特點--以嚴苛的知識記憶為學習的基礎。無處不在的\"爭第一\"刻板教育下的扭曲追求:渴望\"第一\"、而不是渴望\"知識\"。印度人對於本國教育的自我解剖和反省,竟然一下子說到中國學生的心窩里。電影中,帝國理工學院的學生每學期有42門考試!為了考試不掛科,有人拜神,\"發誓如果物理過了,就獻上一個椰子\";有的給奶牛喂草,求\"奶牛女神\"護佑;有的拜眼鏡蛇,供上一品脫的牛奶;還有人索性給菩薩塞錢。\"100元連交通警-察都賄賂不了,何況是神!\"誇張的表演,讓中國孩子覺得似曾相識。\"印度和我們太像了!\"中國學生稱,\"從影片中能找到了我們,任何一個角色都有我的影子。\"電影高度提煉了學生對老師、學校曾有過的怨念。比如,多少老師曾因為所謂的\"成績\",給家長打小報告,離間朋友間的感情;又比如,有多少老師一上課,就要求學生背繞口的定義,考試時必須隻字不差,才能算通過?\"定義\"只是應試教育的象徵,但足矣--電影中有個經典橋段:蘭喬被氣急敗壞的\"病毒\"校長拖上講台,要求其演示\"正確的上課方法\",他用好友的名字\"生造\"了兩個單詞,要在座同學\"下定義\",結果同學們瘋狂翻書,以求成為\"第一個找到答案的人\"。時間一到,自然沒人能找到答案。\"倒退一分鍾,當我提問時,你們對這個新知識感興趣么?你們不感興趣!你們都陷入了可怕的比賽,就要爭第一。就算你是第一,這又有什麼用?你的知識會增長嗎?不會,增長的只有壓力。\"蘭喬說:這里是大學,不是高壓鍋!可是,\"爭第一\"的社幷會氛圍,早已猶如病毒,入侵家庭、學校、企業等社幷會的各個角落。\"在中國的課本上也是如此,為什麼我們從小隻要求背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第一個發明燈泡的人、第一個環游世界的人,第二個、第三個是誰不作要求。這暗含著一個可怕的社幷會價值觀:人們永遠只關心第一名,沒人會記住第二名。而第二名,往往意味著失敗。\"\"三傻\"的異國共振是電影,也是現實。《三個傻瓜》因\"太接近現實\"在印度本土引起爭議,但也是因為它的現實寫照,讓中國校園產生共振。《三個傻瓜》在歐美上映後,立刻橫掃大銀幕。這部長達3小時的影片,上映不到三周,就在全球囊括7500萬美元的票房,而它的拍攝成本僅1000萬美元。當好萊塢影評人將此譽為\"史上最賣座印度電影\",寄希望於\"下一個貧民窟\"的出現時,《三個傻瓜》在印度本土卻引來爭議,一切只因太接近現實!電影中,帝國理工學院的一個學生因承受不了學業壓力而自殺;現實中,電影上映後,一所孟買高中在48小時內,3位學生自殺。印度媒體報道,來自教育的壓力是自殺的主要原因。\"印度學生的自殺率高居世界首位。\"電影中,蘭喬指責\"病毒\"所代表和擁護的教育會殺人,讓國內學子印象深刻。\"大家都認為是喬伊脖子上的繩子殺人。但他過去四年受到的精神壓力呢?工程師是一群聰明的人,但是他們還沒造出測量精神壓力的機器。如果他們可以,人們就會知道:這不是自殺,而是謀殺!\"《三個傻瓜》讓人窺見了印度可怕的學業競爭。帝國理工學院的原型就是印度頂級學府:印度理工學院。關於這所學校,有個出名的段子:一位學生考取了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問,\"你們國家的印度理工學院很不錯,為什麼還來這里讀書呢?\"學生答:\"我就是考不上印度理工,才來這里的。\"某種意義上,美國成了印度學生的\"避難所\",當然也是\"夢想地\"。蘭喬對帝國理工學院的學生有個簡單總結:學校批量生產xx,這些xx先學工程、然後去讀MBA、最後在美國當銀行家。學生關心的就是\"考第一\"、\"工作\"、\"移民\",不談科學、發明和創造。諷刺的是,電影的原著者、作家奇坦·巴哈特也曾有這樣的經歷:工程師、MBA、美國銀行工作。\"在我出生後第二天,父母即宣布我要成為工程師,沒人問過我到底想做什麼。\"劇中台詞,也是巴哈特們的內心獨白。印度人看到了教育中的問題,中國校園產生共振。\"如果說這是一部被惡俗片名耽誤的影片,人們很容易在網路排行榜上掠過它,以至於它在首映一年後,姍姍來遲才和我們見面,那麼我希望,不要有更多的青春和理想被電影抨擊的刻板教育耽誤!\"一位中國學子寫下對這部教育悲喜劇的觀後感。〔印度電影《三個傻瓜》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⑻ 印度電影《三個傻瓜大鬧寶萊塢》帶給世人的啟示

對我們這些孩子
1不能死讀書。
2要有思想,要敢於同錯誤斗爭
3不要輕易放棄生的希望
4相信明天會更好
5走自己的路,做喜歡做的事
對父母
1尊重孩子的理想
2多與孩子交流
對學校
注重教師的道德水平
對困難家庭予以救助

⑼ 《三個傻瓜》觀後感

我最喜歡的一位單口相聲表演者叫Russell Peters,他是加拿大第二代印度移民,專長於種族笑話,又善模仿各種族裔的口音,不管是中國人、印度人還是義大利人,他都能找到突出特色予以模仿誇張,在逗得觀眾哈哈大笑之餘留下悠遠回味,一邊佩服他觀察細致入微,一邊咂摸各個種族的痼疾毛病。Rusell Peters曾經對印度電影做過誇張總結,幾個主要點跟我印象中的傳統印度歌舞片還真是嚴絲合縫,什麼窮小子愛上富家女啊,沖破種姓屏障私奔之類的。其中最搞笑的一點是他說印度片子一定要有歌舞,而且不管什麼劇情,一定會突然到達一片鳥不生蛋的曠野,中間一棵孤樹,女主角藏於樹後,隨著音樂的節拍從樹左側突然探出頭來,唱一句,縮回去,再從右探頭,反復幾次,手則作蓮花指翹於頦下,眼珠左顧右盼,迷得追隨她前來的男主角神魂顛倒。

所以,我也是帶著這樣的期盼來觀賞印度電影《三個傻瓜》的。這個大體改編於印度暢銷書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處女作小說《五點人》(Five Point Someone)的故事果然爆笑,名字里「三傻瓜」所言非虛——在每學期42場考試、成績排名張榜公布、競爭激烈乃至自殺率高居不下的「皇家工程學院」中,竟然出現了個周星馳般不按牌理出牌的問題學生蘭喬(Rancho),他頂撞老師,質疑傳統,完全不把成績當回事,古板校長「病毒」當然要罵蘭喬和兩個追隨他的室友,法蘭(Farhran)與拉杜(Raju)是大傻瓜了。

這個特立獨行的蘭喬有個口頭語叫「一切都好」(Aal izz well),影片中一段恰到好處的歌舞充分詮釋了這種樂天派心態的關鍵——就算不能解決問題,至少可以平復心緒,打敗恐懼,增加直面問題的勇氣。我非常佩服導演拉庫馬·希拉尼(Rajkumar Hirani)在這段歌舞前後的調度安排,每段超現實的舞蹈暫告一段落後鏡頭都切回故事進程,輕松推進情節發展;整個狂歡結束後再突如其來一個巨大的對比,讓觀眾的情緒從輕松愜意的雲端直墜沮喪遺憾的谷底,既增加了劇情本身的跌宕起伏,又給本來輕飄飄的「一切都好」加入了對比及深度。寶萊塢的敘事技巧實非虛名。

比起通常的好萊塢喜劇片,《三個傻瓜》幾乎長出一倍,小包袱小笑料層出不窮,種種小片段事無巨細,但卻並不考驗觀眾的耐心。我覺得這跟情節安排的前後呼應及影片整體所維系的「嚴肅的調侃」基調分不開關系。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在介紹拉杜的家庭環境時,畫外音一邊自嘲地說「就像五十年代黑白電影的翻版,狹小昏暗的房間,癱瘓的父親,咳嗽的母親,尚未成婚的姐姐」,一邊自動將畫面飽和度調低,故意弄成黑白老電影的粗糙顆粒質感。以後只要一演到拉杜的家,電影就自動彩色轉黑白。而不管是「一切都好」,還是「病毒電力轉換器」,只要前面有所鋪墊,後面的橋段就必然用到,包括蘭喬所臆想的「騎摩托新娘」,工整得近乎精緻。

但我覺得影片最值得嘉獎的還是其不吝自嘲的精神。沒有那些調侃與歌舞,剩餘的便只有乾巴巴的勵志。自嘲也使得影片脫離了現實主義的調子,不會變成義正言辭的空洞鼓噪,要不然,這個純理想主義的空談還真難於自圓其說。人人都知道蘭喬說得極對,卻也都知道他那一套在現實生活中將處處碰壁。理想面對現實為什麼總是撞得粉碎?這可不是簡單歸類為缺乏激情或充滿恐懼便能解釋一切的,更多的時候,再高歌「一切都好」也只不過是阿Q精神的自我麻痹。長輩的期許、同儕的壓力、生存的必須、機會的稀缺,天賦的不可求、一次又一次向理想主義證明特立獨行者們的悲慘命運;而死記硬背的模範學生「消音器」才是大眾意義上的成功典範。這個「典範」也許毫無人格魅力,缺乏創新精神,充其量只能當個打工皇帝;但在一個貧富分化嚴峻,大部分人尚在為溫飽奮斗的第三世界國家裡,不先孕育出適合理想成長的土壤就空談理想的實現是多麼幼稚啊,那根本就是一條不成功即成仁的血路!要超越生存阻礙,披荊斬棘義無反顧地追求理想當然可歌可泣,但這其中必須跨越的灰色地帶可比電影一筆帶過十年的笑談殘酷得多,不一定白骨涔涔,可至少也血淚斑斑。已經浪漫化了的好萊塢影片《當幸福來敲門》(The Pursuit of Happyness)都還得展示主人公帶著年幼的孩子無家可歸,經過睡廁所、吃救濟的低谷才能抓住機遇,終於奔向成功;《三個傻瓜》將一個獨行者的奮斗艱辛乾脆忽略,重點完全放在理想主義的理論之上,沒有調侃,不搞自嘲肯定行不通。

盡管電影終究是一場理想主義的美夢,但它依然觸及了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會問題,包括印度的高自殺率、人才流失、學校死記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會分工的單一和就業選擇的匱乏。印度所面對的這些社會問題和中國頗有交集,這也是為什麼我這個也曾深切體會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升學壓力的中國觀眾會頗感共鳴。影片將近結尾還有一處令我很是意外:一直對蘭喬深惡痛絕的校長「病毒」在暴雨積水中語重心長地勸戒他「你不可能總是對的」。盡管影片不可能真正走向現實主義的方向,但起碼,這一點懇切的誠實頗為難得。

特立獨行的蘭喬是個只能生活在電影里的虛擬人物,但他所代表的那份理想主義的勇氣與執著依然令人敬畏。他就是葉芝在《當你老了》中所全心熱愛的「朝聖者的靈魂」。我願意看到他成名成家,終於抱得美人歸,哪怕這一切真的只能是夢。

閱讀全文

與印度電影三大傻瓜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羅永浩電影票兌換 瀏覽:212
漫畫威龍電影粵語版迅雷下載 瀏覽:915
個什麼的愛情電影 瀏覽:98
搜索一下成龍所有的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355
瘋狂的小女生法國電影 瀏覽:362
趙薇導演哥電影解說 瀏覽:476
劫匪劫走10億黃金電影什麼名字 瀏覽:514
小網站上的電影從哪裡來的 瀏覽:687
華語五大電影獎 瀏覽:350
外國恐怖盜墓電影大全 瀏覽:502
2018大陸電影在台灣上映的電影 瀏覽:134
一人獨闖百樂門一個大幾十什麼電影 瀏覽:941
一部電影保姆與男孩相愛 瀏覽:655
夜郎成龍電影 瀏覽:139
韓國電影男主角是建築設計師 瀏覽:588
電影院的投資注意事項 瀏覽:623
尋龍記電影完整版免費看 瀏覽:221
與雞同鴨講電影中文版 瀏覽:383
大尺度電影法國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299
觀看完電影後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