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控方證人》是不是懸疑片里最為經典的一部作品
首先克里斯蒂的小說很不容易改編成影視作品。這部持續了60多年的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電影講述了一場英國男人和德國女人之間愛情與欺騙的故事。
不少觀眾評價這部電影時都會不約而同的選擇對電影結局保密,因為那種直到最後一刻才揭曉謎底,旁白說「影院友情提示,為了保證您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的朋友,有機會獲得更大觀影樂趣,請您不要像任何人透露這部電影的結局」時的感受真的太震憾!
2. 控方證人好看嗎
以下是一篇影評,不知對你有用不: 克里斯蒂的小說很不容易改編成影視作品。因為女作家為了增加小說懸念,在書中通常會設計很多疑似涉案人物。而這些人當中,真正的兇手只有一兩位(也許東方快車是個例外),其他的大部分的作用僅僅是迷惑讀者的障眼法而已。但這樣的故事模式,一旦被電影具象化,就產生了希區柯克曾經在評價自己的《牙買加客棧》時提及的嚴重問題:導演不能讓一個不知名的演員來扮演真正的兇手。因為如果那樣,當真相大白時,觀眾會覺得很無聊。可如果只有他是由大牌明星來扮演,那又很容易被觀眾猜出結局。所以希區柯克很不喜歡改編Whodoneit式的偵探劇。 但這部《控方證人》卻不存在類似的困擾。它不僅沒有過多的涉案人物,甚至兇手幾乎已經被明確到一個人頭上。故事剩下的懸念完全集中在:他是否真的犯了罪!於是,在這種相對緊湊的故事結構之下,導演比利懷特便有了以充分的空間去利用他特有的喜劇風格去豐富故事內容和人物性格。 本來想簡述一下劇情,但由於此片的懸念成分,不便過分深入。所以還是以開始的一段故事情節為例,講講比利懷特作為偉大編劇的高明之處。首先將這部分情節的所有枝節抽離,讓我們看看剩下的故事主幹是什麼:電影開始,因心臟病住院的大律師剛出院回家靜養。正巧助理律師就給帶來一個兇殺案件,希望他給被告辯護。開始大律師因為康復考慮沒想接受,但是後來改變了主意。通過交談,他得知,被告與死者(一位獨處的夫人)最初相識在一家服飾店短暫相遇,之後,隔了一段時間,他們又在劇院再次偶遇,於是成了好友。進而發生戀情。 情節簡述至此,大家看看,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被比利懷特加上了枝葉之後呢:律師從醫院搬回家中靜養,有一位多嘴好事但是盡忠職守的護士隨行。律師很討厭這個護士,但又無計可施。到家後,精明的護士沒收了律師藏在拐杖內的雪茄。讓視煙如命的他頗為懊惱。此時正巧,助理律師領被告上門。本來不準備不接受兇殺案件(因為容易激動)的大律師,偶然發現助理律師口袋裡有兩支雪茄,所以改變了主意。想以聽案件陳述為由,把他拉到書房抽上幾口。可不巧倆人都沒有火柴,所以不得以再把等在門外的被告也叫了進來。他也沒有火柴但有打火機。於是救了大律師一命。似乎是作為報答,他決定坐下更仔細的聽聽案情的緣由始末。於是被告開始講述:一日,他路過一家服飾店,正巧看見一位太太(死者)在挑帽子。她試帶一頂時碰巧眼光掃到佇立商店櫥窗外的被告。被告對她搖了搖頭,表示不喜歡這頂帽子。於是這位太太聽話地換了一頂高帽。這時,被告贊許的點了點頭。這位太太隨即興匆匆跑出問外和他寒暄幾句。然後兩人作別。數周後,一家電影院里,被告正在看電影,這時太太進來坐在被告的正前方的前排空位上,此時她正帶著那頂被告為她選擇的高帽。可高帽遮住了被告的視線。他探頭到前排,剛要埋怨,突然認出了對方,於是倆人興奮地交談起來…… 看出高明之處了嗎?情節發展具有強烈的關聯性。而將其關聯起來的是「關鍵事物」。首先是護士。護士的引入是為了與律師產生矛盾。而矛盾的結果,產生第一個「關鍵事物」:雪茄!她沒收了律師的雪茄。而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表現人物性格或者單純產生喜劇效果的過場戲。雪茄直接關聯了接下來的大律師的行為:本來已經謝絕來訪的大律師,突然發現助理律師口袋裡的雪茄!於是才不去午睡,而是進書房進行所謂「商談」。可因為兩人沒有火柴,被迫把被告拉進來借火。於是故事開始向大律師接下這個案子轉化。而被告的回憶段落則更精彩。它也有關鍵事物:帽子!第一次將兩人聯系起來的是帽子。可如果編導將再次相遇,隨便設計為在街上走對臉認出對方或諸如此類。當然也無不可,但卻很無趣。因為缺乏戲劇性。那麼如何使第二次相遇具有戲劇性呢?比利懷特想到了帽子,想到了劇院。通過高帽擋住了後面人的視線!哈哈,多聰明! 再回到情節中。接下來,被告的夫人也造訪接下此案的大律師。從她提供出來的證詞看,被告似乎確實有罪。而大律師馬上指出:她是被告的妻子,不能做於被告不利的證詞。可是對方馬回應更加令人震驚:其實二人並不是夫妻關系!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大律師將如何應對呢?故事的後續發展有會是如何呢?…… 大律師的扮演者,是英國老牌明星查爾斯勞頓。雖然勞頓在演職員表中位置被列在迪隆鮑威(被告)和瑪蓮·德烈奇(被告妻子)之後,但他塑造的大律師才是本片的核心人物。影片後半程的庭審重頭戲,幾乎就是由他所主導。這個角色,自大張狂不通情理,但同時又具有出色律師所必備的觀察敏銳、思維縝密。比利懷特在表現他的辦案風格時,還加入了一個噱頭:當他在和涉案當事人交談時,總是喜歡拿出單邊眼鏡端詳審視對手。而鏡片在此的作用不是看清事物,而是反射屋外的陽光,直閃對方的面部。按照大律師的話說,通過觀察被晃人此刻的反應,他可以判斷出對方是否在講真話。這種古怪招數真的好使嗎?你只有看完影片才知道。 在描寫大律師的戲中,還有一處情節很有意思。庭審中,當別人發言時,勞頓似乎是窮極無聊地在桌上擺弄著著護士給他的二十幾個葯片。將其擺成橫豎齊整的方陣。鏡頭溶出至大街上,報攤上正在出售有關案件發展的報紙。再溶入回法庭,此時勞頓的桌上被擺弄的葯片只剩下不到原來的一半了。因為前面的情節交代過,護士讓他每隔半個小時要吃一次葯。所以此組鏡頭剪接是在暗示觀眾,庭審持續了多長時間。這似乎應該是比利懷特從早年同劉別謙的合作中汲取來的「以物會意」的純電影的表現手法。雖然使用的有些復雜晦澀,但也頗為有趣。 瑪蓮·德烈奇也許是好萊塢歷史上真正的常青樹。這里的常青,不是指她的演藝生涯而是指她那張似乎永遠不老的面容!觀看影片時,我真的很難想像這位被告夫人扮演者已經是個56歲的人了。而迪隆鮑威則是外形上是就透著奸詐。特別是那兩道黑黑的眉毛。讓觀眾沒法不認為這個被告就是真正的兇手。但如此「顯而易見」是否也是導演故意利用演員的形象特徵所做的某種誤導呢?還是那句話,你只有看過才知道。 原著中,沒有護士一角。是比利懷特為了增加影片的戲劇沖突和喜劇效果,特意在劇本中安插了這么一個角色。勞頓的真實生活的妻子,英國女演員艾爾莎蘭卡斯特,一如既往的展示了她在喜劇領域中出色才華。而她與勞頓之間的對手戲,由於兩人的夫妻身份,使得表演顯得更為精彩。喜劇效果也更為強烈。 與勞頓庭審過招的對手之中,最有趣的就是死者的女傭。這位老太太,從外形到發音都很透著喜感。同時戰鬥力也十分驚人,在第一回合當中便重創不可一世的勞頓。當然,最後還是因被對方抓住了她的一個生理弱點而敗下陣來。黃金時代的美國電影,特別是喜劇電影,即使是很小配角的形象都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也許和當時的電影工作者中歐洲移民較多有關。他們表現出來的實際上是歐洲人對於喜劇的認識:強調演員在形象、表情、肢體動作甚聲音上的喜劇表現力,而不是僅僅簡單的背誦台詞。但現在,隨著的新一代的純種本土美國人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好萊塢的這種優秀的喜劇傳統已經逐漸消亡。雖然還有科恩兄弟等極少的美國導演在努力堅持,但人們看到的更多還是幾個根本不懂得什麼叫真正的喜劇的靚女帥哥胡天胡地一把就成了青春性喜劇。再不就是和六人行一樣,也不管本人的表演是不是有說服力,反正張口閉口就都是包袱笑料。最終其實不過是淪為了脫口秀作家的代聲工具而已。 影片的結局處理似乎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似乎不再重要。因為比利懷特將這部法庭劇打造的,已經使觀眾完全可以拋開驚悚和懸疑,而單純地將其當作一部出色的喜劇或者劇情劇來看。當然,幾位表演藝術家的精彩演繹也功不可沒。
3. 《控方證人》結局是什麼
謝邀,歡迎對答主:@浮生南 進行點贊和評論。
反觀整部《控方證人》,每一個情節每一個人物都做到了幾乎完美,實屬不易!而這部劇反映了資本主義金錢第一的丑惡觀念,諷刺了那些把錢看的比什麼都重要的人。
4. 電影《控方證人》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1958年2月6日在美國上映的《控方證人》是由美國聯美電影公司發行的驚悚劇情片,由比利·懷爾德執導,泰隆·鮑華、瑪琳·黛德麗、查爾斯·勞頓領銜主演。該片根據偵探小說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原著改編,講述了英國刑辯律師為謀殺罪嫌疑人辯護的故事,筆者理解該片,更像是一部律師辯斗的法律題材影片。
不過最終,富婆卻慘遭毒手。於是,沃爾成為警方的頭號嫌疑犯。他的唯一證人是妻子克里斯汀(瑪琳·黛德麗飾),然而後者登門時的冷漠與淡定,令韋菲爵士懷疑這其中另有隱情。在撲朔迷離的案件背後,隱藏著一個個環環相扣、不可告人的秘密,而這一切的真相都會被韋菲爵士逐漸揭開......
5. 為什麼說電影《控方證人》的過程比真相更令人震撼
筆者認為影片《控方證人》之所以成為經典,最重要的在於其頑強的生命力。這部拍攝於1957年的法律題材電影,在後來不計其數類似題材故事影視作品的映襯之下,非但沒有絲毫褪色,反而顯得更加驚艷。筆者邊看片子邊想,這樣一個被後世多次重復的故事是怎樣被呈現得如此精彩的?幾十年後剛看完此片的時候竟然出於震驚狀態,對該問題尚難以解答,可見半個多世紀前的影片拍攝品質到底有多強了!
總的來說,《控方證人》這部影片真不愧是偵探小說女王寫出的舞台劇,以前只看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大偵探波羅」系列電影,卻沒想到這樣一部法庭戲也能被寫成偵探小說風格。怪不得阿爾·帕西諾不止一次表示出他對參與該片翻拍版的極大興趣,問題是沒有比利·懷德,影片還會如此精彩嗎?無以復加的致敬,獻給所有參與本片創作的人,讓該影片成為永恆之經典!
6. 控方證人是一部懸疑片能夠歷經半個世紀仍能成為經典,它的魅力有哪些呢
影片《控方證人》根據偵探小說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同名原著改編,講述了刑辯律師為謀殺罪嫌疑人沃爾辯護的故事,而沃爾深愛的妻子卻成為了控方證人,使得劇情反轉再反轉,不到影片的最後,觀眾根本無法得知事實的真相。
《控方證人》是由美國聯美電影公司發行的懸疑劇情片,由著名導演比利.懷爾德執導,演技派演員泰勒.鮑華、瑪琳.黛德麗、查爾斯.勞頓傾情領銜主演。該片拍攝於1957年,是一部黑白電影,1958年2月6日在美國上映。當時就好評如潮,獲得了眾多榮譽:第30屆奧斯卡金像獎、第15屆金球獎、第12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第2屆義大利大衛獎。
這部影片拍攝至今已經半個多世紀了,如今在豆瓣還獲得了9.6分的高分,它的魅力可見一斑,當然,精彩的劇本,演員出神入化的表演,以及絕妙經綸、無可挑剔的台詞構成了這部經典電影無可撼動的地位,今天我將從敘事結構、劇情設計、細節和輔助人物的參與及意義三方面來解讀該片的魅力。
②人性是最難以捉摸的
影片中沃爾真的不愧是高段位的騙子,他成功將三個女人玩弄於鼓掌之中,富婆明知他是有婦之夫,卻甘願將遺產留給他,因此而送命,他的老婆為了讓他脫罪,不惜以身犯法,而那個黑發女子明明知道沃爾犯了罪且有老婆,依然願意和他一起私奔。
影片結束前,沃爾面對妻子,毫無愧色地說:「當初我將你帶離德國,給了你一個身份,如今你為我脫罪而坐牢,算是回報,我們兩清了。」愛情和婚姻對於沃爾來說,都是一場交易而已,這就是赤裸裸的人性。
2014年常州公開審判的兇殺案刺痛了公眾的眼睛,李某因為生意經營不善欠下巨額外債,於是通過微信結識了廖某某,快速閃婚後,他為妻子買下了450萬的高額意外保險,沒多久,李某殺害了妻子妄圖得到高額賠款。
東野圭吾曾經說過:「世界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個是太陽,一個是人心。」總結得太為精闢。
③正義的天平也許偶有偏差,但終將回歸正義
影片中沃爾的妻子得知自己遭到了背叛,憤怒之下的她將沃爾殺了,這時影片中的是護士說: 「她殺了他。」「不,她處決了他。」睿智的律師回答道,隨即這位正直的律師決定為沃爾的妻子辯護。
是的,正義的天平也許偶爾會有所偏差,但是正義終究會到來。我們有時不免被表面現象所蒙蔽,但是我們要相信正義是不會缺席的。
結語:
《控方證人》這部經典影片,當之無愧的懸疑影片的鼻祖,案件的懸疑轉折、法庭上控辯雙方的精彩較量、妙趣橫生的對白以及結局的大反轉以及人性的展露,令觀眾得到一場視覺和感官的享受,同時影片的黑白屏幕更增添了一種懷舊色彩,真是一部不得不看的好片。
7. 不到電影最後一秒,你都不知道兇手是誰的懸疑片《控方證人》能否被評為經典之作
《控方證人》——會說謊的眼睛才是經典
喜歡看推理懸疑作品的應該知道「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這部《控方證人》便是改編自阿加莎的同名小說。
這會說謊的雙眼沒有蒙蔽真相,卻是使我們這些局外人一頭霧水,對真相不斷猜測,卻又頻頻失誤,猜不到真相的懸疑片才能成為真正的經典。
8. 由3部小說改編成3部電影,最後一部的電影結局有幾成的幾率會和小說結局一樣
結局是差不多的。就是其中一些情節改了。畢竟是小說轉電影。還是保持小說的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