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軒轅皇帝電影完整版

軒轅皇帝電影完整版

發布時間:2021-08-02 20:51:40

㈠ 軒轅皇帝指的是誰

1.傳說中的古代帝王 黃帝 的名字。傳說姓 公孫 ,居於 軒轅之丘 ,故名曰 軒轅 。曾戰勝 炎帝 於 阪泉 ,戰勝 蚩尤 於 涿鹿 ,諸侯尊為天子。後人以之為 中華 民族的始祖。
相傳黃帝誕辰是三月初三,每年這個時候都要在鄭州進行祭拜。

黃帝的先祖是有熊氏。由於有熊氏的人們崇尚土德,土是黃色的,母親附寶給他起名叫黃帝。又因他長在姬水,居住在軒轅之丘,就以姬為姓,軒轅為號,所以後人也稱黃帝為軒轅氏。
相傳中華文明發端之始,黃帝就開始造車,並因此被稱為軒轅氏。軒轅二字指的就是車。

神話傳說時代和往古的神話傳說史實中,龜作為中國古代的四大靈物之一(另三大靈物為龍、鳳、麟)就已經滲入到與農耕民族極為相關的水文化之中。中國第一帝王黃帝,號為軒轅氏,軒轅二字,即力天,意思是神化了的大龜。

在遠古神話里,黃帝是稍後於炎帝出現的一個大神。傳說他長有四張臉,可以監視四面八方。他是中央的天帝,統治著整個宇宙。在民間,還有種種關於他和他的臣子們創造發明的傳說。有書上說,黃帝發明了車,所以人們交他軒轅氏。

㈡ 誰知道關於軒轅黃帝的書籍或者電影

黃帝,有熊國君少典的次子,姓公孫,名軒轅。也有人說姓姬。生於河南省新鄭市的軒轅丘,在今河南以新鄭為中心,新密、滎陽、登封、禹州等地建立了有熊國。也有一說,生於天水、《史記》說生於壽丘。現在專家研究表明,壽丘要首先排除掉,《史記》原書沒有明確的注釋,而孔安國強加上去,漢代人孔安國[山東人]是孔子的17代世孫,在當時的社會,大家都對孔子十分崇拜,孔安國也就是給《史記》加註釋冒充原書之手筆!當然有不少正確的,但把「黃帝居於軒轅之丘。」注釋指出「生於壽丘」,且在魯東門外(今山東曲阜縣東北約六里)是個不小的錯誤!一直讓後人疑惑了好一陣子,後來在一些出土文物中,也驗證了這個注釋是所加錯誤!因當時的壽丘根本沒有很早的文明出現,而其他的書籍《帝王世紀》、《水經注》、《國語》、《括地誌》...都注名了軒轅之丘即新鄭也! 立宮建殿於河南省新密市雲岩宮,新鄭與禹州之間的始祖山[又叫具茨山]也是其經常活動的地方,葬身一說陝西省黃陵縣橋山,一說河南省靈寶市。其母親為有 姣 氏之女,名附寶。相傳,她閉著眼睛看見巨大的閃電圍繞著北斗七星中的天樞星,照亮了郊野。附寶因此懷孕,後生黃帝。黃帝 37歲而登天子位,壽年110歲。據《史記 · 五帝本紀》、《帝王世紀》載,黃帝正妻為西陵氏的女兒,名嫘祖,生下昌意和玄囂。二夫人是方雷氏的女兒,名叫女節,生下青陽。三夫人是彤魚氏的女兒,生下揮和夷鼓。四夫人嫫母,生下蒼林和禺陽。黃帝共有25個兒子,3 個女兒得到姓的只有14人。黃帝未讓他的兒子繼承帝位,讓昌意的兒子高陽(顓頊)繼承帝位。顓頊死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帝嚳死後,即其弟勛立是為帝堯。後禪讓於虞(名為重華)、禹。黃帝修德振兵,教熊、羆、貔、貅、 貘、虎與炎帝戰於逐鹿的阪泉,經三次戰役而得勝。蚩尤作亂,不聽帝令。黃帝九戰九敗於蚩尤,率部退守河南省新密市雲岩宮,於此立宮建殿,研練兵法。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為將相,與風後研創兵法八陣。而後,黃帝乃征師諸侯,在河北涿鹿戰敗蚩尤,統一中原。黃帝時期,發明創造繁多。播百穀草木,馴養畜禽。造指南車,以辨方向。征避水患,削木為船。伐木造室,始築宮殿。其妻嫘祖教民栽桑養蠶,抽絲制衣。臣大撓制定天乾地支用來計算年月日,後人稱之為「黃帝歷」,俗稱「黃歷」。容成製作蓋天(渾天儀),觀察天象。倉頡始創象形文字。伶倫作律,榮猿鑄鍾和五音。與岐伯、雷公探研醫葯,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脈;巫彭、桐君制處方,防治疾病,而後傳為《黃帝內經》。黃帝和炎帝後代的繁衍,逐漸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由多民族相融合的中華民族。因而,後人稱黃帝為華夏族的始祖,把一切文化制度創立都歸功於黃帝,稱之為我國的「人文初祖」。

《國語·晉語》稱:「炎帝以姜水成」。《帝王世紀》等文獻, 也有相似的記載。姜水的地望,據《水經注·渭水》:「岐水又東,徑姜氏城南,為姜水。」因此,炎帝氏族部落的主要活動地區應是渭水流域。據《史記·五帝本紀》的《集解》,引皇甫謐曰:「黃帝受國於有熊。」即黃帝為有熊國君。有熊,一般認為即今河南新鄭。新鄭居中原的中央,所以黃帝氏族部落應以中原地區為其主要活動地區。由此可見,炎黃時代的主要活動地區是渭水流域和中原地區。在這地域內, 目前田野考古發現最早的耜耕農業,是距今約七八千年的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和老官台文化;據目前的考古資料,山西襄汾陶寺的河南龍山文化早期遺址,從現已發掘的近千座墓葬中,能明顯地反映出有了一定的禮制。這時的禮制,似乎不像是開始出現,應再向上推至仰韶文化晚期。有較多的考古學者、歷史學者認為,陶寺遺址的時代是屬傳說時代的堯時期。堯之前,為黃帝時期,相當於考古學上的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約五千年左右。這樣,炎黃時代是從距今7000、8000年左右至5000年左右,經歷了約有1500至3000年之久。

炎黃兩個氏族部落,也就是古史傳說中所稱的華夏集團。他們長期在渭河流域、中原地區經營、繁殖、發明、創造,這些成就,必然對其周圍地區發生影響。《史記·五帝本紀·贊》:「余嘗西至空峒(即今甘肅鎮原縣境內),北過涿鹿(即今河北懷來縣或涿鹿縣), 東漸於海,南浮江(即長江)、淮(即淮河)矣,至,長老皆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因此,徐旭生先生說, 由於黃帝、堯、舜的聲望極高,各地的人都願意拉上他們為同鄉,這也反映了黃帝氏族部落的活動范圍,是以中原為中心, 向四方擴展。

㈢ 找一部關於軒轅皇帝的電影

木乃伊3:龍帝之墓
劇情/科幻 112分鍾 2008年
《木乃伊3:龍帝之墓》是《木乃伊》系列作品的第三部,由環球影業出品,羅伯·科恩執導,布蘭登·弗雷澤、楊紫瓊、李連傑、瑪麗亞·貝羅等主演的科幻冒險電影。[1]
該片講述一個中國古代帝王及其軍隊被魔咒變成兵馬俑沉睡地下,兩千年後,探險家裡克·奧康納意外喚醒了龍帝,一場驚心動魄的「古今。。。

㈣ 軒轅皇帝是誰

軒轅皇帝即黃帝。

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

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作《黃帝內經》等 。黃帝的出生地古代文獻記載有河南新鄭、山東壽丘、甘肅天水三地。

為政舉措

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歷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皋陶、伯益、湯等均是他的後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後,統一了中國各部落。他推算歷法;教導百姓播種五穀;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紀時: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沿用的農歷(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㈤ 軒轅皇帝彩圖!!!!

這網址上有軒轅黃帝的彩圖
http://pic.jinghua.cn/news/art1/20071031/1193789972658.jpg

㈥ 軒轅皇帝

姓公孫,名叫軒轅 ,五千年前出生在中華大地西北黃土高原沮水河畔的沮源關降龍峽,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 「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他十五歲就被群民擁戴當上「部落猷長」,三十七歲登上天子位 。軒轅黃帝,一生歷經52戰,降服了炎帝 ,誅殺了蚩尤 ,結束了遠古戰爭,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中國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並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中華文明時代從此開始了。由於軒轅黃帝為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文化,後世都尊稱軒轅黃帝為「文明之祖」、 「人文初祖」。 黃帝死後,群民選擇了「橋山之巔」 ,將他深深埋進黃土裡,希望「黃帝靈魂升天,精神永遠常在」。歷代的帝王將相乃至平民百姓都到此拜謁,這就是今天海內外中華兒女拜謁的中華第一陵―――黃帝陵。

(一) 軒轅黃帝
1 黃帝生平
《史記·五帝本記》記載: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 , 五千年前出生在中華大地西北黃土高原的沮水河畔的沮源關降龍峽,時間是農歷的二月初二。從此,就產生了二月二,龍抬頭的吉祥之說。黃土高原,坦盪渾朴,博大雄沉,山豐土厚,土色呈黃。黃乃地之正色,象徵著吉祥喜慶,為古人所崇尚之色,土乃五行之尊,萬物之本,軒轅以土德稱王。故軒轅號曰黃帝。古文獻記載有三皇五帝,黃帝是三皇之一,又是五帝之首。在炎帝後期,黃帝於亂世起兵,以德號召天下,戰敗炎帝於阪泉,代炎帝為天子,後又戰勝蚩尤於涿鹿之野,結束了遠古戰爭,統一了中華民族,建立起中國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中華文明時代從此開始了。歷史上的唐堯、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帝王均為黃帝後裔,所以黃帝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2 軒轅黃帝與中華文化
黃帝為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燦爛的中華文化。我國古史時期的衣 、食、住、行、農、工、礦、商、貨幣、文字、圖畫,弓箭、音樂、醫葯、婚姻、喪葬、歷數、陰陽五行、傘、鏡的創造發明,均始於黃帝時代,這些都是"文明"的重要標志。而重文明的傳統發展到西周時代,就產生了文野之分的理論,把"文明"作為一種美德。黃帝時期產生的重創造、重自強不息的精神,在黃帝以後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財富。並形成了優良的文化傳統。今天我們要發揚這些優良傳統,加強炎黃子孫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黃帝與中華民族精神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一面旗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第一個奠基人 。黃帝時代,解決了人類衣,食,住、行問題,諸如制衣冠,造舟車,創文字,教蠶桑,種五穀等,使人們逐步走向了文明有序的生活道路。黃帝時代的偉大功德,結晶成了黃帝精神,黃帝精神體現了方面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即「創造」,「奉獻」,「團結」,這是黃帝時代寶貴精神的結晶,是促進人類進步發展的偉大精神精髓,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億萬黃帝子孫的「傳家寶」。
也正是在這一基礎上,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才創造出如「天下為公」,「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信條。這些都是永遠激勵我們中華民族前進的中國精神,它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規范我們言行的總則,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精神,中華民族才能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二)、黃帝陵廟

1 歷史沿革

中華民族祭祀黃帝陵廟的活動,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開始了。從孔子,孟子的文章中和他們與學生對話語錄中,已經得到證實。據《呂氏春秋·安葬篇》、《七國考》、《山海經》這些古史書籍記載:「墓設陵園」在秦代開始形成一種制度。黃帝陵園最早建於秦代。秦統一六國後,又規定天子的墳墓一律稱作「陵」,一般庶民墳都稱作「墓」。漢代又規定天子陵旁必設『廟』。劉邦建立大漢後,漢朝初期就在橋山西麓建起「軒轅廟」。唐代宗大歷五年至大歷七年,對軒轅廟進行了歷時二年重修擴建,並栽植柏樹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開寶二年,因沮河水連年侵蝕,橋山西麓經常發生崖塌水崩,威脅廟院存亡,地方官員上書朝庭,宋太祖趙匡胤降旨,將軒轅廟由橋山西麓遷移橋山東麓黃帝行宮。這就是當今人們前來拜謁的軒轅廟。在之後的元,明,清各朝以及辛亥革命前後直至當今,都對黃帝陵廟進行過多次修繕和擴建,我們現在看到的黃帝陵廟的規模和范圍。已遠遠超過歷代。
千百年來流傳在當地民謠說:
漢朝立廟唐擴建,
到了宋朝把廟遷,
不論誰來坐皇帝,
登基都不忘祖先。

2 現狀
黃帝崩,葬橋山,橋山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約一公里處,山體渾厚,氣勢雄偉,山下有沮水環繞。山上有八萬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鬱郁蔥蔥。軒轅黃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橋山巔的古柏中。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長48米,環冢砌以青磚花牆,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橋山龍馭」,意為黃帝「馭龍升天」之處。在前為一祭亭,歇山頂,飛檐起翹,氣宇軒昂。亭內立有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石。陵園區周圍設置紅牆圍護,東南側面為欞星門,兩側有仿製的漢代石闕。陵園區內地鋪著磚。顯得古樸典雅。陵前正南,陵園圍牆以外是土築高台,即「漢武仙台」。《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漢武仙台,即漢武帝祭祀黃帝所築,台高20餘米,現已用塊石砌築並建有登台石階及雲板,護欄等。黃帝廟前區氣勢恢宏,面積約10000平方米的入口廣場的地面。選用5000塊大型河卵石鋪砌,象徵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廣場北端為軒轅橋,寬8·6、長66米、高6·15米,全橋共9跨。石樑121根,橋面設護欄。欄板上均雕有古典圖案花紋。全橋均採用花岩石料砌成。顯得粗獷古樸。軒轅橋下及其左右水面為印池,佔地約300餘畝。蓄水量可達46萬平方米。橋山古柏,倒映池中,與白雲藍天交相輝映,為黃帝陵平添了無限靈氣。印池四周綠樹成蔭,形成優美的空間環境。軒轅橋北端為龍尾道,共設95級台階,象徵黃帝「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寓意。由龍尾道向上即登臨廟院山門。山門為五間廓廡式花崗岩(仿漢代木)建築。顯得格外庄嚴雄偉。入廟院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軒轅手植柏。傳為軒轅黃帝親手所植。此柏高19米,樹干下圍10米,中圍6米,上圍2米,遒枝蒼勁,柏葉青翠。再北為誠心亭。面闊五間。進深一間。祭祀官員至此須整飾衣冠,靜心凈面,方可進入大殿祭祀。再北為碑亭,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卷棚頂。亭內立有毛澤東手跡「祭黃帝陵文」和蔣中正手跡 「黃帝陵」碑石。側有一高大古柏,即「漢武掛甲柏」,枝葉茂盛。軒轅廟正殿面闊七間,進深三間,歇山頂,門楣匾額「人文初祖」,系國民黨元老程潛手跡。殿內正中木質壁龕內嵌浮雕軒轅黃帝石像。碑亭東為碑廓,其中有歷代碑石40餘通,其中有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記事碑。元泰定二年(公元1371年)禁伐黃帝陵樹木聖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黃帝陵御制祝文碑,清聖祖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9年)祭黃帝橋陵碑,以及1912年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派代表團帶上他新自撰寫的《祭黃帝陵文》前往橋山致祭軒轅黃帝陵的碑石等。

3 規劃發展
應海內外華人的共同要求,經國家批准,整修黃帝陵工程已於一九九二年四月四日(清明節)奠基,八月二十五日動工建設。
整修黃帝陵工程的范圍包容了黃帝陵所在的橋山及其周圍山水、城鎮,面積達3.24平方公里,整修的目標和指導思想,一是以黃帝陵、廟深刻的內涵為基礎,通過整修黃帝使黃帝隊成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增強民族精神凝聚力的聖地;二是保證好現存的文物古足跡和古柏林,為古柏林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三是建築與天然山川水勢相結合,融陵、山、水、城於一體,體現出「雄偉、庄觀、肅穆、古樸」的氣勢;四是吸收傳統思想的精華,追求漢代更古樸粗廣的建築風格,並使所有建築風格形象力求統一。
整修工程規劃確定了以黃帝陵、軒轅廟為重點保護范圍,總體結構包括廟前區,廟品,功德場及神道,陵區,縣城和外圍景觀六個區域。形成祭祀謁陵完整的建築休系,其中廟院廣場能滿足五千文明文化的系列石雕石刻加以點綴,增強人們對先祖的崇敬和對文明古國歷史文化的自豪感。整修黃帝陵規劃設計是國內一流專家指導下進行的,並廣泛徵求了港,澳台地區和海外華人的意見。相信不久的將來,黃帝陵一定能成為全體炎黃子孫智慧的結晶和力量的凝聚點。

(三) 歷代祭祖活動
中華民族祭祀活動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祭祀黃帝的活動。現在能看能的史書記載:戰國初期,秦靈公二年(公元前422年),開始恢復祭祀黃帝和炎帝。這是軒轅黃帝在歷史上第一次由神的地位改為人的祖先。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祭祀軒轅黃帝規模最大,形式最隆重重的要算漢武帝劉徹,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於公元前封元年十月(110)年,率十八萬大軍,巡視朔方,威震匈奴,返回長安時,途經橋山,他看到高大雄偉黃帝陵,立即停止行軍,備禮致祭,他令士兵一個一擔土,一夜之間,在黃帝陵對面,堆起一座20米高的「祈仙台」。第二天,旭日東升,漢武帝命十八萬大軍,分布在馬家山,印台山,橋山,三山軍隊面向黃帝陵,軍樂四起,滿山旌旗迎風飄展,漢武帝脫下盔甲,掛在一顆柏樹上,緩步登上:祈仙台,默默向黃帝禱告,保佑漢室汪山永保平安,他自己也想早日成佩,像黃帝一樣變龍升天。祭祀一畢,當日領兵返回長安。
司馬遷寫《史記》時,把這件事寫進了《史記·禪書》。這就千百年來人們常說的「十八萬大軍祭黃陵」。漢武帝也沒有成仙升天,卻在橋山上留下了供後人攀台杯古的「漢武仙台」。

在中華民族歷史上,蒙古族坐皇帝的元朝,頒布過一道森嚴的保護黃帝陵廟法令。那是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泰定皇帝也孫鐵木耳收到陝西中部縣(今黃陵縣)狀子一案,狀告軒轅廟保生宮火燒一案,泰定帝大怒:立即召集宮內文武官員上殿議論,應發告曰:「黃帝軒轅氏,乃我中華民族元祖,不論漢,滿,蒙,回,藏,還是苗,瑤,彝,黎,藩,都要敬護我元祖陵寢,如有人放火燒宮,破壞陵廟,實屬不赦。泰定帝說罷,由他親自口授,命身邊文官,用漢字寫了一份蒙語聖旨,立即派臣騎日夜程,送往陝西中部縣。
放牛、討飯出身的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委派身邊重臣管勾甘帶上他親筆寫的祭黃帝「御制祝文」前來祭祀.朱元璋還規定,今後祭黃帝祭文必須由皇帝本人執筆,並將每次祭陵「御制祝文」刻石留存。這是軒吉廟碑廊保存最完整的一份祭文:明嘉靖42年(公元1564年)十二月三日,嘉靖皇帝朱厚燠,聽取回京的官員說:地方官府在黃帝陵廟亂征糧稅一事,「嘉靖皇帝」大怒,說:國朝再窮,亦不能徵收黃帝陵廟糧稅。即降旨,免除黃帝廟一切糧稅,重撥銀兩修築了軒轅廟。
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三月十六日清聖祖康熙親筆用滿文寫了一份祭黃帝祭文,身邊大臣看後,建議康熙譯成漢文,康熙皇帝接受了這個建議,漢滿文字一並刻立在一座石碑上,至今放在軒轅廟碑廊里。
一九一一年在武漢三鎮暴發「辛亥革命」,推翻了幾千年封建體制,建立中華民國,一九一二年孫中山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當年二月委派由十五人組成的祭黃帝陵代表團,臨行前孫中山連夜趕寫了一首氣壯山河的祭陵祠。
一九三七年,正值抗日戰爭高潮,國共兩黨拋棄前嫌,為了共同抗日,四月五日兩黨互派代表來到黃帝陵前,各自讀了祭文。這對推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喚起四萬萬民眾堅決抗擊日本帝國主義。起到了巨大的歷史作用,因而載入了史冊。
一九九二年,在中央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整修黃帝陵工程於四月四日奠基,八月二十五日動工建設。中央還先後派要員到黃帝陵參加祭祖和整修指導工作。

所以,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里,不論金人執政南宋,蒙古族當皇帝的元朝,漢族人坐皇帝的明朝,滿族人執政的清朝,都沒有忘記祭祀自己的偉大祖先--軒轅的豐功偉績。正如民諺所講的「不論誰來坐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所以,在黃帝陵廟里,沒有政治可言, 沒有黨派之分,更沒有階級斗爭。因為我們都是黃帝子孫。至於個人和各個歷史朝代在歷史長河裡的功過是非,自有後人評述,先祖聖地不許談這些,歷代前來祭祀黃帝的大小官員,不論樂官有多大,不論你是坐轎或騎馬,在黃帝陵前下馬石跟前,必須下轎、下馬,現代人不騎馬,但坐小轎車,必須在「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石碑前停車,不許跨越雷池一步,否則,當場就會受到眾人指責。。

2 海內外捐資重整天下第一陵
隨著改革開放和海峽兩岸交流的發展,海外華人尋根拜祖不斷湧向黃帝陵,千里萬里,千叩萬叩,區誓於始祖陵前。然而.........

㈦ 軒轅皇帝是怎麼死的啊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他所著的《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崩,葬橋山。」《史記·封禪書》中又引述了軒轅黃帝的死因和入葬情況:「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後來,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後曾說:「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對曰:「黃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在當時,司馬遷對黃帝的離世,或說是乘龍上天,或說崩葬橋山,或說是衣冠紀念冢,未有定論。黃帝是否真有陵墓存之於世,歷史上眾說紛紜,史學界一直爭論不休。如《路史》對黃帝升仙之說提出不同意見,認為這是秦漢時期方士之言,不足為訓。《劍經》上說的則是黃帝鑄鼎以疾崩葬橋山,意指為鑄鼎時生病而死。但後面又說,五百年以後,山崩,墓內空空無屍,只存有黃帝的寶劍和赤靴。
其實,這些記載並不能說出黃帝陵的真實情況。根據中國墓葬發展過程推測,那時還不會有現在這樣的高墳大冢,更不會有陵園祭殿的建築物。所以,現在陝西、河南、河北、甘肅甚至北京附近,現存的軒轅皇帝陵或紀念性標志,都是後人為紀念這位祖先和心目中的英雄而修建的,里邊根本不會有他的屍骨。但司馬遷所記,漢武帝北巡朔方回長安時,曾在黃陵縣城北面的橋山祭祀過黃帝陵,這一點應是事實。由此也可以斷定,橋山黃帝陵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傳說歷史。
但我聽說這樣一個故事。
黃帝向醫生歧伯請教有關老年的知識,這位學富五車的醫生告訴他:
當一個人老化時,他的骨頭會變得像稻草一樣又干又脆(即現代的骨質疏鬆症),他的肉鬆軟下陷,而且胸腔中有許多空氣(即現代的肺氣腫),胃部常感疼痛(即慢性消化不良),心臟常感不適(即心絞痛或慢性心律不齊中的搏動),頸背與肩部頂端常會攣縮,身體時感發熱(通常是泌尿道感染造成),骨頭乾枯無肉(肌肉質量減少),眼睛鼓出且松軟易陷。當肝臟的脈動可被看見(右心衰竭),但眼睛卻無法分辨細縫時(白內障),死亡即將降臨。當一個人無法再戰勝疾病時,壽命的極限就可預期了。
所以我認為黃帝是自然死亡的。
但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夏朝之前歷史階段被稱為五帝時期(約公元前26世紀-約公元前22世紀末21世紀初)
五帝分別指的是:黃帝,顓頊,帝嚳,堯和舜
在長達500多年的歲月里僅僅傳了五個首領,平均下來每個人都享有接近100歲的壽元。這個數據在今天看來也是驚人的。但是在那個醫療手法極度落後的年代,人的平均壽命不到30歲。這恐怕要成為千古之迷了。

㈧ 軒轅皇帝大師繪畫的高清圖片誰有

Eclair Marie,18歲,是個在全球Cosplay界迅速升溫的妹子,這姑娘對自己的描述是:游戲迷、業余Coser,偶爾是個插畫家。
圖片在壓縮包里

㈨ 有關軒轅皇帝的電視劇

一時我也說不清,你在網路上搜有關軒轅皇帝的電視劇就行了。

閱讀全文

與軒轅皇帝電影完整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愛情禁美國 瀏覽:662
楊冪青春校園電影大全 瀏覽:54
廈門金雞獎電影節是幹嘛的 瀏覽:817
畫聖吳道子電影的背景音樂 瀏覽:959
大學電影觀後感論文 瀏覽:38
成龍范冰冰合作過的電影 瀏覽:627
電影柯基犬叫什麼名字 瀏覽:152
女主角是小說人物的電影 瀏覽:719
找一部魔術電影 瀏覽:177
有益於中學生的英文電影 瀏覽:338
英文電影女孩名 瀏覽:544
最新幼兒園電影動畫片大全 瀏覽:221
鋼盔電影國語完整版 瀏覽:905
科幻電影中的汽車名字 瀏覽:699
電影製作每個職位的英文 瀏覽:682
日本有名的卡通電影完整版 瀏覽:852
關於當兵的泰國電影 瀏覽:341
美國大片大全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893
柯震東復出電影完整版 瀏覽:146
逃出絕命鎮神馬電影院 瀏覽: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