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背上的Godiva夫人的故事背景
據說大約在1040年,統治考文垂(Coventry)城市的Leofric the Dane伯爵決定向人民徵收重稅,支持軍隊出戰,令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伯爵善良美麗的妻子Godiva夫人眼見民生疾苦,決定懇求伯爵減收徵稅,減輕人民的負擔。Leofric伯爵勃然大怒,認為Godiva夫人為了這班愛哭哭啼啼的賤民苦苦衷求,實在丟臉。Godiva夫人卻回答說伯爵定會發現這些人民是多麼可敬。他們決定打賭——Godiva夫人要赤裸身軀騎馬走過城中大街,僅以長發遮掩身體,假如人民全部留在屋內,不偷望Godiva夫人的話,伯爵便會宣布減稅。翌日早上,Godiva夫人騎上馬走向城中,Coventry市所有百姓都誠實地躲避在屋內,令大恩人不至蒙羞。事後,Leofric伯爵信守諾言,宣布全城減稅。這就是著名的Godiva夫人傳說。
2. 好看不到哪裡去(馬背上的法庭)影評
對於這部電影,觀前我是一無所知。在進場前一直問,誰是導演啊?演員竟然還有李保田?竟然獲得了什麼「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的獎項?真是一頭霧水。「地平線單元」?估計和電影名字有關吧,《馬背上的法庭》,馬啊,馬背啊,陸地的禽獸,因此得此「地平線單元」獎項。估計《新海神號》去參加,說不準也得有個「太平洋單元」的獎項。
其實一聽《馬背上的法庭》這個電影名字,又是正宗的國產電影,都不需要去了解劇情,腦袋裡閃現都是關於生活艱難的邊遠山區的勞苦人民的慘痛畫面。估計又是根據哪個寫實主義小說改編的,像《背著爸爸去上學》,《一個都不能少》《那山,那人,那旺材》等等等這類電影一樣。
電影一開始,先是有模有勢的出現某某地區民俗的介紹,當時我正和鄰座那個誰了,在聊好萊鎢經典動作片起勁呢,沒進入狀態看,忘記是些什麼字幕了。然後,一大媽,也就是電影出場最多的女主角,布滿人生滄桑皺紋的臉,碩大的出現在大銀幕里。她像《東京審判》似的哭喪著臉,原來是在說她退休的事情。
酷似寫實電影的風格立馬顯現出現,這類電影一開頭就喜歡安排些真實生活中比較慘痛的事情出來,一是奪你耳目,二是為整體電影風格樹立灰暗氣氛,三是為電影劇情埋下伏筆,四是。。。估計也四不出來了。再四就得四不像了。
然後李保田出場了,載著大媽和另外一個青年開著車,在極為陡峭崎嶇的山路上不要命的前進著。就這三啊?馬呢?馬去哪了?不是說叫《馬背上的法庭》嗎?不會這車是「馬自達」牌的吧?在車頂上開庭?於是俗稱《馬背上的法庭》?等等,別急,在整個電影鏡頭隨著那陡得要人命的山路上晃了幾分鍾後,馬,電影標題的主角,才真的出現。
其實電影前面這一開始,我根本就沒進入狀態,在某些時刻看這類悶騷電影,必須得有些靈感似的觀影狀態,否則我就像個空殼人,電影里自己放自己的不亦樂乎,我的胡亂思緒卻已經飄到亂七八糟的十萬八千里以外了。我甚至已經在研究愛因斯坦老先生之所想:電影院里如果全部人同時放P,會不會引起共鳴共震現象。
暈乎,帶這樣的無聊心理觀看這么一部所謂帶有濃厚的「人文色彩」的電影是大大的不對的。於是,我強迫自己,努力剋制自己,專心觀影。
倍專心的。
電影里的一直想極力表現出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到底是什麼族,我現在都還不知道。就知道李保田說的雞屁股寨了。但是我仍然在疑問,這真的是真實的,沒有經過任何加工的少數民族嗎?當然,在某種角度來說,當地少數民族群眾那些亂七八糟的本色表演,我覺得非常有意思,起碼比喜歡暴著青莖粗著脖子喜歡在每句話後面加個「嘎」的李保田搶戲多了。
因為我的陰暗心理就是喜歡挑毛病,鏡頭上每出現一個群眾演員,我都在仔細觀察,是本色演出?還是有被導演教育過的再加工?幸好,那些少數民族跑龍套的,保持了他們的一貫真實生活風格,表情木納,說話不清楚,動作幅度過大,形體誇張。特別是那個被豬拱了罐罐(祖墳骨灰)那位倒霉蛋。在農村裡,的確是有許多山裡人在激動時是這樣表達自己的。但是我仍然在想,他們真的一點都沒受劇組這幫外來人影響嗎?沒受黑洞洞的攝影機影響嗎?
還有少數民族的習俗,不知道我觀影不專心,還是電影里表現得不夠,我就記得兩個大場面了,一個是圍著國徽跳篝火舞,(且不說這段有多別扭)二個是小青年結婚那段潑水什麼的。其他的什麼尋馬拜廟我覺得真的不怎麼樣啊。換個藏族,估計也這樣吧。對了,電影里這些不同寨不知道是不是同一個族,他們的少數民族衣服,真是沒什麼特殊感覺。男人大部分都不穿族服,女人又大都穿白群,不知道她們幹活該怎麼辦?呵呵,估計這里導演不敢學張藝謀亂改,電影里的族人現實生活中也應該是這樣穿的。
或許,作為外來旁觀者,永遠都無法還原真實的少數民族本土生活。哪怕你是頭腦發熱自費到真實生活中的雞屁股寨住上半年,也無法真正了解到他們的真實生活。因為他們的任何舉動,你都會用你自己的詞彙自己的感想去描述,而不是他們自己所想的那樣。就好象老外學相聲一樣,就算是學了那麼多年的「大山」,也不過那樣。呵呵,扯遠了嘎。
突然想起電影里有段少數民族群眾打嬴官司高興得一幫人傻瓜似的滿大街邊跑邊叫,我覺得有點別扭,但也總比「圍著國徽跳篝火舞」好些,因為這個電影有了個「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我想得就更多了。其他國家的人看這些,是否就真覺得這就是中國貧困山區人民的真實寫照了?
其實「圍著國徽跳篝火舞」那段,換成是一幫非洲土著圍著美帝國主義的國旗跳舞,你有何感想?
特別是村長說:「我好大的面子啊,法官送我頭豬。」這里到底是反映的村民質朴情懷?還是暗示國家的官民本質存在形式?
其實看這部電影,我一直在困惑,這個困惑也是小青年的困惑,李保田一邊一直在努力維護國徽的象徵,強調法庭程序:比如小青年在開始時在馬背上綁東西將國徽遮住了,被李保田喝住。然後在寨子里掛國徽,李保田非常仔細的讓小青年掛好。國徽掉進沼澤草地了,他又傻乎乎的不要命的要拿回來。特別是開庭時旁邊群眾吵鬧,他一直要求他們肅靜,這類鏡頭可笑卻又意味深長。
可是,他卻又一邊卻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解決民事糾紛的官司:砸菜罐自己陪錢,豬拱罐罐案自己趕豬,花150元自己替人還錢買小豬等等。於是一路上小青年一直的疑問,甚至鄙視的覺得他給自己身上的法官制服丟臉了。
當然,咱們按照所謂的「人文主義情懷」,咱們可以把李保田努力維護國徽的象徵,看做是他人生的一種堅持和寄託,就像他在沼澤草地撈國徽時跟少數民族群眾解釋的那樣:國徽對我們來說,就好象你們的佛。雖然這話聽起來有點做作,但是對於李保田所演的這個人物來說,他這樣詮釋國徽的意義,卻是非常恰當的。因為,縱觀電影,他演的電影人物的確是把一生都奉獻給了自己的法官事業,代表法律庄嚴的國徽也自然成為他艱難人生中的某種人生信仰。
但是我仍然疑惑,電影直到最後,導演都沒有強調或者暗示,那個小青年理解或者接受了他的人生信仰,就像《那山,那人,那旺材》一樣,第二天一早,兒子默默的背起了父親的包袱,和旺材一起繼續重復父親的道路,這個時刻,電影里有股默默的力量在感動著我。莫名的,難以言表的人生感傷。而這部《馬背上的法庭》,最後小青年對李保田所演人物的那段憤怒之言,似乎他仍然接受不了像李保田所演人物那樣的人生觀。
所以我疑惑,導演到底想表達什麼呢?或許導演只想展現的就是最後李保田掉下懸崖後,剩下老馬孤零零的崖邊低吟,那樣悲天憫人的蒼涼意境吧。
電影里的主要三個角色,無非就是李保田,大媽,小青年。這三人是邊遠山區的法官,模式和《那山,那人,那旺材》一樣,地大,貧窮,交通不變,他們三公務人員只有靠腳走遍整個山區來給當地少數民族群眾設現場法庭。
李保田,主角啊,電影人物背景好象和日本的《鐵道員》里的高倉健有一拼,但是在改革開放中求經濟的中國,這樣堅持自己為事業獻身的人物一般都顯得倒霉了,老婆帶女兒跑掉去麗江開店拉。剩下他糟老頭子一個人和國徽過了。李保田仍然保持一貫的精彩演技,將《宰相劉羅鍋》的相似風格堅持到這部電影來。只是我覺得他和少數民族群眾對戲時,怪怪的,就好象香港電影里看見大陸演員的感覺。
倒是本土大媽真的很本色,非常符合記錄片的電影風格,一和群眾演員接觸,就像那麼回事,寫實電影風格完美體現出來了。電影在最後李保田掉下懸崖後,大媽一人在屋裡默默哭時那段,給了非常非常非常長的鏡頭。大概是她本色表演真的哭了,導演覺得不容易,恰巧那默默的哭泣又烘托出電影結尾的傷感悲壯的氣氛,想感染觀眾。只是一直在游離狀態的我仔細觀察,大媽的哭和李保田掉下懸崖沒有直接關系,她哭或許是因為她退休不能再和李保田在一起的緣故,而不是知道李保田掉下懸崖的原因。因為,後面鏡頭一換,那匹老馬還孤零零的留在懸崖邊呢,如果是已經替李保田收屍了,馬早牽回家了。呵呵,你看我多無聊,盡研究這些,還不是電影太悶鬧的?
小青年,在電影首映禮上他有說話,應該是演員出身吧。演得還行,特別是那幾個他羞澀笑著的鏡頭,的確是很青春。記得有段挺有意思的,李保田和大媽在篝火兩邊對扔毛毯表示關心,扔來扔去的,扔得我都煩了,我一直在想會不會毛毯直接扔進火堆里了,誰知那坐在中間的小青年突然冒了句話:要不要我迴避一下?電影院立馬全場爆笑。體現出三人的微妙關系這段比較有意思。
只是電影最後,小青年和他的老婆到底去哪裡了,有沒有回縣城法院啊?也沒有交代。估計他可不會走李保田的後路。因為李保田所演這個人物的一生,在他看來,可不美好。傻子才走別人老路呢?可他到底走哪條路去了呢?導演不知道是不是忘記交代了?就因為他的結尾沒出現,這讓我在開始時認為這電影估計是《那山,那人,那旺材》的翻版,說老少接班的事情。到最後疑惑的認為該不是說李保田和大媽曖昧黃昏戀吧?少一個人物的鏡頭,就彷彿讓電影的主題完全改變了。
電影落幕,眾人散場,剩下的,只有片尾字幕那段被鄰座說「很像RNB」的土著歌謠讓人記憶深刻。
3. 一部香港三j片,是由好幾個電影合在一起的,大概故事情節是一個女的被幾個捕快放在了一個鐵馬上,馬背上
玉 蒲 團
4. 有哪些電影或電視劇里有女人伏屍馬背(被馬背馱著)的鏡頭
雪花女神龍
5. 電影馬背上的法庭,當地人說話後面"嘎"是什麼意思
嘎
「嘎」是怒族的古老舞種之一,流傳在位於怒江峽谷中的福貢縣匹河怒族鄉。「嘎」在怒語中有「往下跺」的意思。舞蹈時,整個身體和動作力度往下,伴以膝關節的顫動,構成為動作的基本韻律。
跳嘎時沒有音樂伴奏。
嘎的代表性節目有:祭獵神時跳的《香巴嘎》;為病人驅鬼逐邪時跳的《宇會嘎》;結婚迎親時跳的《奎翮嘎》;舉行婚禮時跳的《臘叉嘎》以及年節喜慶時跳的《霞夏嘎》等。
《香巴嘎》意為祭獵神,現已頻臨失傳。據已故老人臘赳(卒於1992年)說:《香巴嘎》是在獵獲到羚羊等較大的野獸時進行的祭祀舞。民國時期還跳,後漸停止活動,原因有兩個:一是由於獵物漸減少,而寨中的居民不斷增加。一旦跳《香巴嘎入舞蹈的跺腳響聲會引來眾多的寨民,形成物少人多的局面,因此該舞也就逐漸不跳了。二是該舞只有在技術獵神時才能跳,其它場合禁跳,流傳范圍原就不廣。現在除上年紀的老人幼時跳過或見過外,已無人會跳。可見特定環境的制約是該舞失傳的重要因素;同時也反映了怒族從原始共有思想逐步萌生了私有觀念的歷史發展過程。跳《香巴嘎》舞時,要將獵取到的獸頭砍下懸掛在房屋門正對的那面牆上,然後,由在場中人最受人尊敬者,走向懸掛的獸頭,敬獻上酒、雞蛋和怒族婦女用的珠帽,項鏈、胸貝、耳環、手鐲、掛包和最漂亮的麻布毯子。因為,在怒族的民間傳說中,獵神是女性,象婦女一樣喜愛穿戴打扮,祭獻婦女用品可以取悅獵神,日後能多多賜予獵物。當獻祭品儀式完畢後,眾狩獵者和他們的家人,包括婦女便一起面對祭品跳《香巴嘎》。跳完後,才能將獵物分砍開來,全村寨每人一份,人人都有。
《香巴嘎》舞步較為簡單,但從其前俯叩頭的姿態看,與祭獵神的內容是極相符的。
《宇會嘎》為驅鬼的舞蹈。據怒族巫師波由講:從前有一個人勞作回家後病例了。據他說,在回家的路上見到過一個似人非人、似猴非猴的怪物,唧唧喳喳地叫著跳著舞。家人便請來巫師為他卜卦,巫師卜卦後,認為病人是碰上「鬼跳舞」邪氣上身而得的病。這種鬼是非正常死亡者的亡魂。於是巫師找來了有倒勾刺的茅草,披在身上。這樣,惡鬼來抓時就會割破手而不敢再來抓,更不敢上身。然後,他手持長刀起舞,四下驅趕附在病人身上的鬼和躲在家中的鬼。過後,病人逐漸好轉。從此以後,當有人生了被認為是邪氣上身的病時,都要請巫師來做驅邪活動和跳驅鬼舞。在這種情況下,只由巫師一個人跳,手中長刀無固定動作,隨舞步在空中舞動,時而扛於肩頭,時而提刀而舞,場地在病人室內。
另一種情況是遇上有非正常死亡者時,要在屋外停棺處和墓地跳。因為怒族認為不正常死亡者的邪氣極盛,屍體和棺木不準抬入室內。跳時,也要請巫師持刀邊跳邊驅鬼。同時,在場的青壯年男子也要披上有倒勾刺的茅草,手拉手圍著棺木和巫師一起跳《宇會嘎》。
該舞跳時只能由巫師和青壯年跳,婦女兒童不能跳,習俗認為婦女、兒童頂不住邪氣,會招致邪氣上身甚至死亡。
《奎翮嘎》和《臘叉嘎》都是在舉行婚禮時跳的舞蹈,不同的是《奎翮嘎》是在男方到女方家迎親時跳,《臘叉嘎》則在男方家中正式舉行婚禮時跳。《臘叉嘎》也稱「夷雄叫奎嘎」,「夷雄」即「竹筒」,「叫奎」是跺的意思,「夷雄叫奎嘎」意為「跺竹筒」。迎親之日,是怒族婚禮中最為熱鬧的場面。按怒族的習俗,舉行婚禮的當天,要由男方派人到女家迎娶新娘。當迎親的隊伍到達女家時,女方的親朋便把門關上不準迎親的人進入。這時,便要先進行對歌,由男女雙方請來的歌手對唱。歌詞大意為:
女方:尊貴的客人,你們來做什麼?
男方:尊敬的主人,我們來要小豬;
女方:尊貴的客人,我家沒有豬兒;
男方:尊敬的主人,村頭阿婆說有;
女方:尊貴的客人,那是阿婆亂講;
男方:尊敬的主人,阿婆雖老不亂講;
女方:尊貴的客人,我家小豬怕冷;
男方:尊敬的主人,放心豬舍已蓋好;
女方:尊貴的客人,我家小豬瘦小;
男方:尊敬的主人,她會很快養胖;
女方:尊貴的客人,我家只有她了;
男方:尊敬的主人,來年下崽你來抱;
女方:尊貴的客人,那就進來帶走;
男方:尊敬的主人,謝謝羅感謝羅。
這時房門才打開,女方的親朋手捧酒杯站在門口向前來迎親的每一個敬酒三杯後,請客人進屋。迎親的人們就開始在屋內跳《奎翮嘎》。新娘和新郎便坐在新娘的父母身邊,聆聽長輩的教誨。跳完迎親舞即表明新娘已成為新郎的人,可由迎親的隊伍迎娶上路了。
於是女方送親的隊伍就背上嫁妝,與男方的迎親隊伍一起離開女家。新娘則由一個同齡女子陪伴,以紅色薄布蒙面走向新的家。途中,女方陪送新娘的隊伍和男方迎親的隊伍要再次同跳《奎翮嘎》。在舞蹈進行中,常會出現雙方親友男女雙雙喝「同心酒」的情形,這表示雙方已結成了親朋,互相尊重,永不分離,為舞蹈增添了情趣。
到了男家後,來慶賀婚禮的人們中,年長者多圍坐在火塘邊吟唱著怒族古老的民歌,男女青年則拉手圍困,圍繞著屋裡的中柱邊歌邊舞《臘叉嘎》,當舞至高潮時,親朋們將竹筒投入舞場中央,人們就會邊跳邊爭著去跺踩竹筒。竹筒被跺爛或跺碎,則表示婚禮隆重,反之認為女方對這門婚事不滿意。另外,人們認為婚禮中跺踩竹筒是吉祥的事物,是對新人的祝福,因此人們都爭著去跺踩竹筒,意為共同分享吉祥和幸福。跳過《臘叉嘎》即表示人們承認了這對男女新建立的配偶關系。
《霞夏嘎》意為側身跺的舞蹈,屬自娛性集體舞。也是年輕人在年節喜慶時較喜歡跳的一種舞蹈。跳時男女圍困,可順、逆時針方向進行。
6. 為什麼所有武俠片的結局都是英雄俠士騎著馬走了或是騎著馬不動!
在古代
英雄的稱號基本上都是從馬背上得來的 包括許多帝王將相
所以 塑造古典氛圍 古典俠士的最佳道具就是馬。
再說了 一句話說得好:人中呂布 馬中赤兔
在古代 人和馬是分不開的。
7. 哪部電影范冰冰躺在馬背上,男的也在那背上,是什麼電影啊求助!!!
和黎明一起合作的電影《楊貴妃》
8. 《馬背上的法庭》觀後感
馬背上的法庭觀後感 法庭,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名詞,儼然是神聖的。這部《馬背上的法庭》 ,也是從一個 側面講述了這個司法權力運作的空間維度。 影片講述了一個「司法下鄉」的故事,五十多歲的法官老馮、因為法官職業化而行將退休 的摩梭族書記員楊阿姨還有大學畢業剛參加工作的彝族大學生阿洛三人組成了一個特殊的 法庭——馬背法庭,在這個移動的法庭上,他們在情與法碰撞中定紛止爭。 在一般的法律人或中高層階級的眼中, 糾紛應該通過傳喚當事人到法庭的方式解決, 但 對於基層甚至是底層司法來說,卻有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馬背上的法庭》中, 「法庭」是處 於一種主動上門服務性質的,這也油然成為了中國法制的一大特色。因為地區差異的關系, 另外再加上種種自然的、 人文的和歷史的不定項及無可避免因素, 我國的國家權力對某些農 村鄉土社會的控制相對來說還是較為松動和薄弱的,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思想基礎,以及 各方面不等的基礎層面,因此, 「司法下鄉」一詞也成為了國家權力在其權力的邊緣地帶試 圖以法律的方式建立自己的權威的有效屏障和保證, 這也從另一個方面使得國家意求的秩序 得以了貫徹落實。 在浩瀚的中國歷史長河中,國家權力對廣袤的農村都是顯得望成莫及,渺小而卑微,曾 經的「農村包圍城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如今,卻也只是沒多大性質度的存留,而 在影片中,也只有國徽和法官服昭示著國家權力的存在,彷彿成為了一種信仰,有些許宗教 意味了吧,但或許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而已。 「豬拱罐罐山案件」或許是對這部影片的一個 小概括,在這個案件中,我們可以看到兩種不同的話語系統,一種是以老馮為代表的鄉土性 話語系統,一種是以阿洛為代表的精英化話語系統。精英化話語系統是現代化的,在現階段 中國話語系統中處於強勢地位, 它總是表現為一種對傳統的革命態度, 對西方文明的推崇備 至,以法治為其主要精髓。而鄉土性話語系統是中國傳統的表述,一種依靠傳統生活的生存 態勢,它注重倫理親情、傳統習慣,法律成為解決糾紛的補充性手段,是退而求其次的策略 性手段。 現代化是幾代中國人的夢想, 但是, 中國不應該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迷失方向。 迷失自我。 一個社群之所以稱其為民族, 就在於它擁有自己獨特的生存模式, 法治究其實質就是規則之 治,是一種能夠有效運作的生活模式,在建構規則的過程中,不能總是照搬西方模式,更應 該的是「量體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