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感恩老師電影觀後感350字
《感恩教育》觀後感
今天,我和孩子一起觀看了於丹老師關於感恩教育的講座:勇敢承擔愛與責任。於丹老師對孩子孝敬父母,社會責任感的養成,都進行了很好的詮釋,令我印象深刻。
講座開始,於丹老師講述了一個孩子和大樹的故事。這個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樹,在孩子一生的成長過程中,無私的奉獻了自己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著大樹走到了最後。聽完以後,我非常感動,這不就是每個當父母的所追求的嗎?能擁有一個孝順,有責任心的孩子。再看看我們現在的父母們,哪個不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傾其所有,但現實卻不是故事,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陪伴父母到最後,看看當今社會,空巢老人,不孝順的子女,比比皆是。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的初衷無法實現呢?接著,於丹老師又給我們舉了一些現實中非常普遍的例子,現在的家長,把孩子當成寶,物質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已經不是什麼貶義詞了,而是成為了一種新的「教育標准」。孩子就應該操心學習,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過問。所以我們可以經常看到,回家以後,忙得不亦樂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麼,這么做到底會產生什麼後果呢?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缺乏對他人的關心,對周圍人的關心,形成不了任何的責任心。
「正為本,孝為先」,「孝為德之本」,這些古訓由來已久,都是古代聖賢,留給我們的良言金句。於丹老師給我們介紹了很多榜樣,例如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在父親過世以後,50多歲的他居然徹夜痛哭,讓人感動不已。還有「感動中國」當中的一些人物,他們的事跡也讓我感到震撼。縱觀他們的成長經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家境貧寒,自身艱苦奮斗獲得成功,但是對父母都是無微不至,有始有終。難道是他們從小的家庭環境造就了他們孝順父母的品德和責任感?那麼普通家長,要如何才能讓孩子擁有一顆對社會和家人負責任的心,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孝順的孩子呢?
接下來,於丹老師向我們講述了一個 「仁」字,用來闡述孩子的責任感是如何形成的。「仁」從結構上來看是一個「人」加一個「二」,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要讓孩子有責任心,必須讓他們出去和其他人交流,看到別人的優點,發覺自身的不足,看到別人的困境,和自身的環境對比,從而受到感動,因此培養責任心,懂得去體諒人,關心人,對於自己的父母,就表現為孝順和關愛。講座中,提到一個例子,一個城市組織一個活動,讓城裡的孩子,去和打工學校的孩子一起讀書,當他們體驗到打工者的孩子,艱苦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以後,都發生了改變,懂得了去同情他人,關心他人,久而久之,他們就形成了自己的責任感。回到家中,對父母也是關心備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見,孩子責任感的形成,重點在於他人的交流,這點對我很有啟發。
節目最後,於丹老師強調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重要性。讓孩子開闊眼界,從人文古跡中獲得人生的感悟。看完節目後,我感慨良多,也從中得到了很多收獲,認識到了以前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對以後孩子的發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貳』 2017年可敬的老師電影觀後感400字
2016開學第一課將於9月1日播出,今年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是先輩的旗幟,我們要向先輩學習,接過先輩的旗幟,勇敢向前。以下是小編整理的2016開學第一課觀後感範文,供同學們參考寫作。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七十一周年,在今年的開學第一課上,上至九十多歲的抗戰老兵和老藝術家,下至十幾歲的少年兒童,他們通過一個個英雄故事,與我們共同緬懷這段歷史。這次節目主題是「英雄不朽」,分為「愛國」、「勇敢」、「團結」和「自強」四個篇章。
讀著「愛國、勇敢、團結、自強」八個字,感受到正是這八個字支撐著無數的先烈,在八年抗日戰爭的歷程中,義無反顧的拋頭顱灑熱血;正是靠著無數愛國的熱血青年,靠著無數有著大愛的國際友人的幫助,我們才取得了抗戰的勝利。
『叄』 贊揚老師無私奉獻精神的影片
1、《鄉村女教師》
《鄉村女教師》是由蘇聯兒童電影製片廠於1947年出品一部劇情片,由中央電影局上海電影製片廠於1950年7月譯制。該片由馬爾克·頓斯柯伊執導,薇拉·馬烈茨卡雅、德·薩迦耳、普奧烈聶夫、德·派符洛夫等領銜主演。
影片時間跨度很大,經歷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及蘇聯衛國戰爭,講述了一名平凡的鄉村女教師在經歷了大半生的時間最終桃李滿天下,展現出的不平凡的精神。
2、《燭光里的微笑》
《燭光里的微笑》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兒童故事片,由吳天忍執導,宋曉英、丁嘉元、楊津主演,於1991年在中國上映。該片講述女教師王雙鈴在平凡的崗位上辛勤耕耘,以感人的人格力量教育和影響了一個又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使他們健康成長的故事。
3、《一個都不能少》
《一個都不能少》是1999年上映的一部劇情片,根據施祥生小說《天上有個太陽》改編,由導演張藝謀拍攝。故事講述了一名河北省赤城縣鎮寧堡鄉中學學生魏敏芝,被任命到一間偏遠學校去做代課老師。前任老師臨走前吩咐魏敏芝不要失去任何一個學生,最後一個都沒少。
4、《熱血教師》
《熱血教師》是由Randa Haines執導,普林斯通·特那、瑪瑞薩·維加等人主演的一部劇情片。2006年上映。影片講述了羅恩·克拉克在紐約哈萊姆學校教學取得巨大成功的故事。
5、《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執導,傑拉爾·朱諾、讓-巴蒂斯特·莫尼耶、弗朗西斯·貝爾蘭德等人主演。
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馬修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運的故事。
『肆』 一篇關於老師無私奉獻而沒有過多的顧及自己家人的觀後感
人的一生中會遇到許多老師,父母是我們成長中不可缺少的老師,然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走進學校。從此,老師便走進我們的生活中,成為我們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每個老師都是不同的,雖然老師是好的,但是也沒有一個老師是十全十美的。
他們不需要有漂亮的容貌,但一定要和藹的面對所有的學生;他們不需要有過多的話語,只要讓所有的同學感到大家庭的溫暖;他們不需要過多的贊美自己作為「父母」的好,而是以自己的每時每刻的做為駁得他人的尊敬;他們不需要任何回報,便無私的將自己的所有知識傳遞給每一位學生……
他們應該是博學多才的人,可以在課堂上回答我們這些剛用眼睛去發現世界,剛用語言去述說世界,剛用文字去描繪世界………的幼稚兒童所提出的問題的人。把我們提出的問題回答得有理有據,讓我們明白得恍然大悟的人。
我們是一群無知的孩子,我們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我們都有自己小小的夢想,也有那些「偉大」的理想,我們會把那些在大人的眼中非常幼稚的游戲重復的玩上萬次,也不會把那些在大人的眼中非常好玩的游戲玩一次。
我心中的好老師還要具有善於發現別人優點的眼睛,恰倒好處的發現、創造每一位學生的優點,讓學生去發現:「原來每一位老師都是那麼的平易近人。」然後以學生們對老師的信賴來鼓舞學生們朝自己真正的偉大理想而努力。我想一位好老師最應該具備的教學品質應該是有一顆熱愛教學,熱愛同學的心,這樣他們才會真正投身於他所熱愛的教學事業中,才能成為一位好老師。
我心中的好老師是我們值得尊敬的且讓人們感謝愛戴的。他們如海邊夜空中的燈塔,為徹夜未歸的漁夫照亮回家的道路;如人生道路中的指路人,為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中指明的方向……
『伍』 《老師》紀錄片觀後感400字,急求!!!!!!!!!!!!!!!!!!!!!!!!!!!!!!!!!!
《老師》一片給我們展現的首先是一個個普普通通的人,具有人類的朴質情感。四川紅白鎮小學的方全旭老師,在地震中他的兒子遇難了。他本想早早讓兒子入土為安,但遲遲不忍鬆手。一句「我捨不得」,讓人不禁心酸。湖南保靖縣的何美基老師,在講到他兒子不願意在農村家裡久呆,因為已經不能適應農村落後的物質生活條件時,他是多麼地失落;在講到兒子已經二十五歲,還沒有找到女朋友的時候,他又是多麼地操心。這難道不是每一個父母都有的舔犢之情嗎?
也是這個縣的舒老師,講到安排年輕老師一起工作,就是為了創造機會,讓未婚的男女老師能夠找到合適的對象時,讓我想起了所謂的「組織安排」。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啊!如果不能在農村成家,鄉村老師就不安定(誰又不是呢?),農村教育工作就沒有人繼承,怎麼辦?就像是主持人說的,聽著舒老師風趣的話,我們都笑了,但笑不一定意味著快樂。
還有那位在貴州從江縣工作的已經不再年輕的朱維嬌老師,40歲的人了,還沒有結婚。老師的崗位讓她整天和孩子們在一起,社會接觸面不多。而同時因為經濟拮據,走到社會上還有一定的自卑感,就更找不到對象了。實際上,我們在去采訪之前,就被告知,關於婚姻的事,朱老師不願多談。所以影片中關於她的個人生活也只是一句帶過,但這確確實實是朱老師和其他眾多鄉村老師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人,鄉村老師也都希望改善生活條件,渴望更富裕的生活。《老師》中采訪的每一個老師幾乎都提到了收入的微薄和經濟的拮據。甘肅省年輕的潘鳳美老師面對鏡頭動情地哭了,因為她「想多掙點錢,給媽媽治病」;山西臨縣的王秀平老師不捨得給外出打工的孩子打電話,因為「費用高」;何美基老師去年升職「小高」,每個月1,700多元的工資,就已經讓他很滿足了;貴州從江縣打秀鄉的韋老師,為了供孩子上大學,不得不四處借錢;甘肅古浪的馬治宗老師甚至說「只要能吃飽肚子,就感覺沒有別的奢望了」……我們從老師們的言談中,從他們的表情里,甚至看到了些許的無奈。我想,每一個面對這樣艱苦物質條件的人,都或多或少有些無奈的。關鍵是無奈之後是什麼,是樂觀、是奮斗、是堅韌,還是消沉、是放棄?
而令我欣慰的是,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並沒有絲毫影響鄉村老師對孩子們的愛。《老師》就是一部愛的宣傳片,影片中充斥著老師們的愛,那是對孩子們的愛,對自身工作的愛。甘肅古浪的嚴泰山老師,帶著僅有的2個學生,在破舊的教室里上課。他教的是用「心」字和其它漢字組合形成新的字,似乎是想告訴孩子們「心」的重要。盡管孩子少,他教得還是那麼認真。山西臨縣的那位李福蓮老師,因為校舍破舊,就把孩子們接到家裡來上課。每天放學,她一定要目送孩子們安全地離開。短短的一段路,「慢點、慢點走……」不知道講了多少遍。還有那位讓主持人感動的打秀韋老師在吃飯時,看著孩子們的眼神,那是慈母才有的眼神。
更不用說四川湯鴻老師用自己年輕的生命,傳遞的那個愛的故事。雖然我們再也見不到湯老師的音容笑貌,但從被她救出的女孩馮雅的真情獨白中,我們不難想像湯老師生前的大愛。只有始終懷著一顆「愛」的心,才能在最關鍵的時刻,捨身救人,才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感召這個開始慢慢冷酷的世界。
(註:2011年11月12日,在成都我見到了湯鴻老師的女兒,影片中那個可愛的小姑娘。她還只有四歲,天真活潑,似乎並不知道這個世界在三年前發生了什麼,以及那一刻對她人生的影響。但就在地震的那一刻,她突然面向湯老師所在學校的方向,大聲喊出了生平第一聲的「媽媽」;而在采訪的時候,又獨自唱起了「世上只有媽媽好」。所有這一切,都讓我唏噓不已。同時我還見到了馮雅,一個小個子的堅強的女孩。我想湯老師的大愛,徹底地改變了她的一生。若用自己的生命,能夠感召一群人,改變一群人,是不是已經足夠了呢?)
鄉村老師在付出愛的同時,得到的是滿足和快樂。我們聽到韋老師笑眯眯地回應為什麼不外出打工時說:「這些孩子需要我,山裡的孩子需要我」;「那沒人叫我老師了,我就愛當這個老師」,然後是她爽朗的笑聲。我們不能忘記何美基老師在講到他教的眾多的孩子最終走出山區,在外面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時臉上那自豪的表情。說到其中一個孩子外出打工一個月掙1萬多元,何老師顯然不是嫉妒,而是驕傲。甘肅嚴泰山老師一生第一次「下館子」,是因為他教的班考出了好成績,這是他「最高興的一次」。
在我走訪的河南保靖和貴州從江幾個小學,我見到的鄉村老師都是快樂的。他們的笑容,是那麼地真切;他們的笑聲,是那麼地爽朗。是的,他們也有他們的煩惱,更有他們的理想,但是他們並不好高騖遠。他們知道,他們做的工作很有意義;他們很滿足。
在影片中,我們聽到最多的是:
「這就是我的工作」;
「沒有人強迫我在這里干」;
「種幾畝薄田,平平淡淡過日子就成了」;
……
我感觸最深的,還是那句「高工資教的是書,低工資教的也是書」。這需要怎樣的胸懷,才能說出這樣的話啊。而說出這句話的,是一位只有兩個學生的「低工資」老師。我從中沒有聽出任何的抱怨,反而有一點自豪。
這不是一種消極的態度,這是一種淡定和平和。
在城市中生活的你我,每天朝九晚五,下班後或者回家與家人團聚,或者外出放鬆一天的辛勞,能不能想像在遙遠的農村,有一批人,白天講課、抽空還要給孩子們做飯、打掃衛生,更要種地養豬;晚上要備課、批改作業。他們就是「鄉村老師」。他們拿著微薄的工資,面對艱苦的物質生活條件,個人婚姻生活難以完滿……但他們得到了巨大的回報,那就是孩子們的信任和愛(馮雅所說的,如果湯老師能夠聽到,她一定會無比欣慰的)。所以他們滿足而淡定。
在采訪中,我們沒有聽到任何的抱怨。當然,我想鄉村老師也一定是有抱怨的。面對這樣的生活條件、面對日益減少的學生(意味著事業沒有發展),怎麼可能沒有抱怨呢?然而,即便有抱怨,在我聽來,也比城市中無病呻吟的「抱怨」要順耳得多。因為鄉村老師在不滿現狀的同時,並沒有放棄。
這些鄉村老師們實在是可愛的,也是值得令人尊敬的。但是,我們對鄉村老師的關注實在太少了。他們不是新聞的焦點,不是家長里短的話題,也不是城市日常生活能夠接觸到的群體。他們是那樣的普通,卻又是那樣的不平凡。
當然,我們應該記住的,不是影片中講述到的一個個具體的個體。我們更沒有任何理由,哪怕是出於最無私的精神,去打破他們平靜的生活。然而,我們卻不能忘卻中國鄉村老師這個群體,是他們的堅強和執著,為中國的下一代默默奉獻著。他們每一個人,或許只是教會了孩子們幾個漢字,或許只是讓孩子們知道怎樣進行簡單的計算。但他們作為一個整體,留給我們的卻是無盡的財富。因為他們讓我們看到了,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還有那麼一群人在堅守他們的職責;還有那麼多人用愛傳遞著愛;我們從他們身上學會了從容、滿足,和淡定! 我們一定能夠為他們做點什麼,就從現在開始。
『陸』 教師的奉獻精神的讀後感怎麼寫
一般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主標題,下一行是讀《xxx》有感,為副標題。也可直接寫讀《xxx》有感
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與自己的生活相結合,否則作文會顯得空虛。
要符合情理、寫出真情實感。注意不要寫成流水賬
『柒』 我們的老師電影觀後感作文
。片名是《機器人總動員——瓦力》。電影還沒開始,我們只是看預告片《大雄兔》。 開始了,片中的主角是一個垃圾清理機器人——瓦力。他在一次偶然機會,在「大賣家」公司的「公里號」宇宙飛船的救生艇在地球上降落的時候認識了「伊芙」——一個探測機器人,她是來自500年後的被污染的地球,尋找一株綠色植物。瓦力的唯一的朋友——一直蟋蟀見到伊芙之後,跳到他身上搔她的胳肢窩,逗得伊芙哈哈大笑,瓦力就想趁這個時候跟她說話。可伊芙的遠紅外線發現了他,伊芙迅速轉過身來,把手變成火箭炮朝瓦力邊上的建築進行轟炸,瓦力就暴露在伊芙眼前了,瓦力開始是縮著脖子不敢出來,把手腳都縮了起來,只留雙眼睛在外面打量伊芙,伊芙用紫外線看了一下瓦力,確認瓦力對自己沒有用處,就走了。當伊芙發現瓦力身上有綠色植物,就和他玩了起來。過了幾天伊芙便開始休眠了,當救生艇再次降落到地球時,瓦力冒著生命危險登了上去,到了宇宙公理號的所在地,他大吃一驚,自己身上的泥土竟成了外來污染物。當
『捌』 求大神幫看一部有關奉獻的視頻,寫觀後感。(視頻任選)
額。。你還是自己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