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吝嗇鬼》(也叫慳吝人)的賞析。導演是路易 德 菲奈斯
阿巴貢,一個一毛不拔的吝嗇鬼,在他的一生中,幾乎沒有感情可言,他甘願淪為金錢的奴隸,為了金錢,可以不顧一切,甚至可以犧牲兒子和女兒的終生幸福……
影片中的阿巴貢有一個兒子克萊昂特和一個女兒愛莉絲,他們是正值青春年少的妙齡少年,然而,他們卻並未像其他的年輕人那樣,可以享受天倫之樂,他們的父親擁有萬貫的家財,而他們,作為一個擁有萬貫家財的父親的兒子,卻完全不像公子哥抑或是千金小姐,他們穿著最樸素的衣服,過著最清淡的生活,而這些都是因為他們的父親不肯拿出一分錢來替他們購置新的衣物,而他自己也是如此,每天穿著同一件衣服,就連最後兒子和女兒的結婚禮服也是由對方所出。
他很想讓別人為其做事情,然而卻不願意掏一分錢,就拿他喜歡上瑪麗雅娜來說吧。他雖然是一個吝嗇鬼,但他首先是一個男人,男人都是喜歡漂亮的姑娘的,而他也不例外,他委託別人幫其說媒,起初說的好好的,可是一提到錢,他就像是發瘋了似的,對人如老虎般凶惡,簡直就是變色狼轉世,令人「敬而遠之」,覺得他不可理喻!
在對待他的家人的問題上,就更加顯得他的吝嗇與小氣!為了節省開銷,他僱傭了一個人既當廚子,又當馬夫;為了節省開銷,他終日不給馬餵食物,以至於最後只剩下皮包骨頭,令人不禁心生憐憫之心……
不僅對待旁人如此,更令人不可思儀的是他對待他的兒子和女兒亦是如此。兒子克萊昂特為了生存起見,竟然另外出去借錢,而債主竟然是喜歡放高利貸的父親阿巴貢,這一看似滑稽荒誕的情節正刻劃了阿巴貢的自私及愛財如命的一個吸血鬼的醜陋形象!在對待他們的婚姻問題上,唯一可以左右他的決斷的便是:兒子的結婚對象有沒有大量的嫁妝帶來,女兒的結婚對象是否不要嫁妝,而他為他們擇偶的標准亦是如此,誰不要嫁妝就將女兒嫁給誰,當然最好是還能從中澇到好處;對兒子,則是誰給女兒配備的嫁妝豐厚就讓兒子同誰結婚,看到這樣的父親,我們不得不說,這整個是一老頑固、老變態!真的是不可理喻!!
這部影片雖然講述的是一個吝嗇鬼阿巴貢的生活點滴,但是卻從不同曾面反映了舊時封建社會的性質,刻劃了一個活生生的吸血鬼、吝嗇鬼的形象,也反映了在舊時封建時代的父母包辦婚姻的惡劣風氣,最後影片以阿巴貢的全部積蓄被盜為尾,以其強烈的反映更生動的刻畫了他的為人,在箱子下落明了的情況下,他為了避免付法官的口供費,竟然要處死說謊話的僕人,從中可以看出他的噬財如命,認為金錢高於一切,沒有了金錢,人生也就變得毫無意義,在金錢面前,他喪失了人性、失去了愛情以及對兒子和女兒的親情、對僕人及其他人的友情、對窮人的憐憫之情、對牲畜的關愛之情……好象人世間的一切對他來說都已經不復存在,甚至包括他自己,在他的信念中,只剩下了金錢,金錢就是他生命的唯一!
片尾以阿巴貢拖著他那沉重的裝滿了金錢的箱子踏上了他孤獨的人生之旅,而請求獲得布施的老婆婆依舊在後面追尋著他收尾,使得本文更加具有諷刺性,看似荒誕的結尾,實則給人以無窮的回味……
『貳』 《慳吝人》全文和作者介紹
又名吝嗇鬼,查查似乎是西班牙的作家
『叄』 《慳吝人》的電子版
網上沒有全本,只有個節選: http://www.yuwenchao.com/jiaoyan/jcjs/gd/siben/200606/2672.htm
『肆』 莫里哀的《慳吝人》的電影名是什麼
《慳吝人》本來是戲劇,後來被翻拍成電影。
導演: Jean Girault / Louis de Funès
主演: Louis de Funès Frank David Hervé Bellon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影名: L'Avare
上映日期: 1980-03-05
簡體中文名: 慳吝人
imdb編號: tt0078813
語言: 法語
英文名: The Miser
『伍』 哪位有莫里哀的戲劇 《慳吝人》《偽君子》的下載鏈接,急,謝謝!
劇本還是視頻
英文還是中文
『陸』 高分!!!急需《慳吝人》話劇團演出視頻,
咱們班又不排屈原,你要這個干嗎……
還有一個:
http://www.verycd.com/topics/87530/
要是沒人回答就加給我吧~
『柒』 《慳吝人》莫里哀
當然有中譯本,我覺得寫的精彩極了
『捌』 喜劇作品《慳吝人》主要講述了什麼樣的故事情節
《慳吝人》(又譯《吝嗇鬼》)是莫里哀又一部著名的喜劇,它諷刺了資產階級的拜金主義。阿巴公是個靠放高利貸起家的資產者,他貪心錢財,又非常吝嗇,在世人面前假裝貧窮。他總是抱怨兒子在穿著打扮上花費了太多金錢,還主動教給他一個賺錢的方法,就是讓他把賭博贏來的錢拿去放高利貸。除了金錢,他不會關心別的事情,盡管女兒已到了待嫁的年齡,但是他所考慮的卻不是幫她選擇一位好女婿,而是關心想娶他女兒為妻的人,是否能夠不要一文陪嫁。妻子死後,他想再度結婚,可是他看上的妙齡女郎,恰是他兒子的情人,兒子還成了他高利貸的借貸人。後來,他秘密埋在花園中的一罐金子被人偷去,這使他痛哭流涕,痛不欲生,他要求開動國家一切統治機器,為他找回命根子一樣的金子。為了要回金子,他主動放棄了要娶的妻子,還沾沾自喜於自己的巧妙算計。
在《慳吝人》中,莫里衰將一個嗜錢如命、貪婪自私的傢伙的真實面目,刻畫得生動傳神,惟妙惟肖,阿巴公的性格十分鮮明,吝嗇的本能和致富的慾望支配著他的整個人生。這個形象是如此深刻地反映了吝嗇鬼的靈魂,以至於在法語中,「阿巴公」與「吝嗇鬼」完全可以等同。
『玖』 慳吝人的基本簡介
與《歐也妮葛朗台》、《死魂靈》、《威尼斯商人》中的主角同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四大吝嗇鬼形象。 貪婪和吝嗇是阿巴貢的絕對情慾和性格的基本特徵。阿巴貢滿腦子是埃居、放債和生息。金錢是他的精神支柱,也是他和子女沖突的焦點。他剋扣子女的花費,貪沒子女從母親那兒繼承下來的財產。他要女兒嫁給年近半百的老頭子,因為對方「不要賠嫁費」。他要兒子娶有錢的寡婦,因為這不僅不花錢,還可以撈到一大筆收入。
僕人拉弗賚史對阿巴貢的脾氣了解得很透徹。他說阿巴貢「愛錢比愛聲名、榮譽和道德還厲害,他看見了一個跟他要錢的人,馬上會難受得抽筋。跟他要錢就等於在他致命的地方打了他,就等於在他心上刺了一刀,等於剜掉了他的五臟。」因此,阿巴貢為了錢,對所有的人都刻薄無情。 阿巴貢把金錢當作人生追求的理想目標。因此丟了錢,便要了他的命。劇作家卓越的成就之一,就是他把主人公這一心理狀態,生動逼真地展示在讀者面前。《一壇黃金》的主人公歐克里翁在他丟失了黃金後,曾大喊大叫地說;「我完了,我死了,我被人殺害了。」但還沒有阿巴貢那樣瘋狂和痛不欲生的程度。阿巴貢大叫說:「你一被人搶走,我的依靠、我的安慰、我的快樂就全沒有了,我算是整個完蛋了,我還活在世上干什麼啊?沒有你,我簡直活不了啦。全完啦,我實在受不了啦;我要死,我死啦,我已經入土啦。」
歐克里翁要求「把那偷金子的人告訴我」,他並不懷疑所有的人。阿巴貢則要求把所有的人都絞死,要求法官一個不漏地審問他全家。如果法官找不回他的錢來,他「連司法官員一齊控告」。因此,阿巴貢「愛錢如命」的性格比歐克里翁更突出、更可笑。 歐洲的一些作家寫過不少吝嗇鬼的形象,但都把他寫成是不要享受的。其實不然,金錢和享受是分不開的。只是在吝嗇鬼身上這兩者之間經常發生矛盾罷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在資本家個人的突出的胸內,同時展開了積累情慾與享受渴求之間的浮士德式的沖突。」
莫里哀塑造的阿巴貢正是這樣一個人物。他不是一個清心寡慾的人,他還是要享受的,他有男女僕人,有廚子和馬車夫(雖然都由雅克一人擔任)、馬車。而且像他這樣一個六十多歲的老頭子還有色慾。他愛上了一個可以做他女兒的美麗姑娘,一見面就贊美她是「明星群中最美麗的一顆」。他不顧旁人和兒女的笑話,決定要娶她。
然而,他那享受欲、色慾,總是和他那吝嗇、怕花錢的積累欲發生沖突。為了色慾,他可以不要對方的賠嫁費;為了金錢,他又抱怨「一個女孩子一點賠嫁都不帶過來是沒有人要的」。他明知瑪麗亞娜的母親拿不出錢來,但他還要媒婆轉告她「加緊張羅張羅,賣點氣力,總得從自己身上出點血。」阿巴貢喜歡瑪麗亞娜,可是當克雷央特把阿巴貢的鑽石戒指脫下來,送給瑪麗亞娜時,他恨得咬牙切齒。暗暗罵兒子是「劊子手」,「該上絞架的胚子!」甚至當克雷央特用預先定購的點心款待瑪麗亞娜時,他吩咐瓦賴爾盡可能地把點心搶救些回來,「回頭好給商店退回去」。
最後,阿巴貢的寶貝箱子丟了。金錢和色慾的矛盾發展到頂點。克雷央特要挾父親在兩者之中任選一個。阿巴貢終於選擇了金錢。這進一步強調了阿巴貢的性格本質。 普勞圖斯的《一壇黃金》里,採用一些誇張性的描寫來表現主人公的吝嗇。如歐克里翁在理發時,把剪掉的指甲都要收回家。一次,一隻老鷹叼走了他的飯,他便上法庭去控告。同樣,莫里哀在劇本中也採用誇張的寫法。如廚子雅克揭發阿巴貢自印了一種日歷,他在日歷上把每個季度的齋戒日增加了一倍,目的是讓家裡人多吃幾天素,好節省幾個錢。他在辭退僕人或發工錢的時候,總是准備好一場大吵,以便找出理由不給錢。有一次,他要求法庭傳街坊的貓上堂,因為它吃了一塊他吃剩的羊腿。他還在夜裡跑到自己馬廄去偷喂馬的蕎麥,結果被馬車夫揍了一頓。當阿巴貢的兒女要結婚時,他竟厚著臉皮要親家給他做一件新衣裳,以便他在婚禮上穿。
細節和誇張對於揭示阿巴貢的性格起了重要的作用。古希臘美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喜劇的目的在於將我們所看見的人,表現得更壞些。」因此,這些符合人物個性特徵的描寫和誇張是必要的,也符合藝術的真實的。阿巴貢由於貪婪和吝嗇變得完全喪失人性和人格。《偽君子》中的奧爾恭曾說過,他可以看著兄弟、兒女、母親和妻子死掉全不在乎。但這是受了偽君子的愚弄,出自一時的感情,當他看到兒女哭時,還「覺得心軟」。而阿巴貢的心腸卻像冷鐵塊。當福勞辛在誇他身體棒,「不但能親身埋葬您的兒女,還能埋葬您兒女的兒女」時,他竟高興地說:「那太好啦!」當瑪麗亞娜到他家相親時,他怕瑪麗亞娜見了他的兒女會見怪,連忙向她解釋說:「您看見我有這么大的兩個孩子未免有點驚奇,可是過不了多久我就要把兩個都打發出去。」
劇本末了有個對比的鏡頭:一方面是富有人性的昂賽末急於要去看他那失散多年的、患病的妻子;另方面是喪失人性的阿巴貢急於要去看他那寶貝的箱子。從而強調了阿巴貢從錢孔里看世界的狹隘、冷漠、自私的心理。《慳吝人》中除了阿巴貢這個典型人物,其餘的人都是作為陪襯而出現的。莫里哀並沒有著力去刻畫他們。在這方面,俄國著名批評家別林斯基說得很好。他說:「《慳吝人》中所有其他的人物只是宣傳吝嗇是一種缺陷的配角,其中就沒有一個人是過著自己生活和為自己而生活的——所有的人都是為了更好地烘托出那喜劇的主人公而臆造出來的。」 莫里哀是寫喜劇性沖突的能手,這在《慳吝人》一劇中得到充分的反映。阿巴貢和兒子克雷央特在愛情和金錢上的沖突是劇本的主要沖突。昂賽末和兒子瓦賴爾在愛情上的矛盾作為烘托。而昂賽末在金錢上的慷慨行為,愛情上能體諒青年人(如主動放棄愛麗絲,積極促進兒女的婚事)恰好和阿巴公形成對照。
莫里哀把精力放在對主要沖突的描寫上。劇本中出現了許多極妙的經過精心布置的喜劇沖突的場面。如父親放高利貸正好放給自己的兒子,兒子借閻王債正好借到老子的身上。
第二幕第二場,阿巴貢父子會面的一場,突出地表現了他們在金錢上的沖突:
阿巴貢:「怎麼,你這個該死的東西,甘心走這種萬惡的絕路的就是你。」
克雷央特:「怎麼,我的父親!干這種丟臉事情的就是您。」
阿巴貢:「借這種違法的債來敗家的就是你?」
克雷央特:「想用這種罪惡滔天的高利貸來發財的就是您?」
阿巴貢:「幹了這種事之後,你還敢站在我的面前?」
克雷央特:「幹了這種事之後,您還有臉見人?」
父親咒罵兒子浪盪敗家,兒子怒斥父親重利盤剝,黑了心肝。在愛情上,阿巴貢父子的沖突更為尖銳。父親喜愛的年輕美貌的姑娘,正是兒子心上的人。父親不肯讓步,兒子也不肯讓步。
第四幕第四場這種沖突發展到了頂點:
克雷央特:「好呀,我的父親,您就是這樣戲弄我嗎!既然事情已到了這一步,那我就明白告訴您,我對瑪麗亞娜的愛情是絕不能放棄的,為跟您爭奪這個女子,不管多麼極端、多麼過分的事我也敢做;您雖然已得到了她母親的同意,可是我會有其他方面的援助來幫我打這個仗。」阿巴貢:「怎麼,你這個殺胚!你竟敢來奪我嘴裡的肉?」克雷央特:「是您搶了我嘴裡的肉,按日子算我還在您之前。」阿巴貢:「我不是你的父親吧?你不應該尊敬我嗎?」克雷央特:「這種事並不是兒子必須讓父親搶先的事;愛情是六親不認的。」
關於阿巴貢父子沖突的事,在歐洲一直有過許多議論。不少人指責莫里哀把父子間的關系寫得太過分了。連法國啟蒙主義者盧梭也接受不了,他認為父親固然不像父親,兒子卻不可以不像兒子。他把《慳吝人》當作傷風敗俗的一例。德國在上演這部劇本時,把父子關系改為親戚關系。這種看法和做法都是偏頗的。莫里哀的偉大就在於他在金錢統治一切的資本主義社會里,看到了資產階級父子間關系的實質,揭發了金錢的罪惡和拜金主義者的愚妄。反之,劇本的尖銳性和諷刺性就要大大地削弱了。
除了以上基本沖突外,還有大量圍繞情節展開和表現阿巴貢性格的喜劇性場面。如第三幕第五場中,阿巴貢聽信了福勞辛的勸告,戴著老花眼鏡,穿著燈籠褲,挺著鼓鼓囊囊的胸膛會見瑪麗亞娜的場面;第四幕第四、五場廚子雅克調解阿巴貢父子沖突的場面;第五幕第三場,阿巴貢要瓦賴爾承認偷了他一萬埃居的事,而瓦賴爾卻承認偷了他女兒愛情的事等。這些喜劇性場面既豐富了劇本的情節,也有助於表現人物個性和基本沖突,使劇本幽默生動、活潑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