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皇太極的墳墓嗎
北陵,本名「昭陵」,位子沈陽城北約十華里,故稱「北陵」。這里埋葬著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後。陵區古松參天,湖水盪漾,金瓦紅牆,斑斕耀目。充分顯示出這座封建皇家陵園雄偉的氣勢。「風水寶地」特有的庄嚴,肅榜和神秘,徜徉其間,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激起思古之幽情。 昭陵始建於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順治八年(1651年)初步完工。康熙、乾隆及嘉慶各朝又對之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可以說.它是一座積累式建築群。它既保持有清初關外某些建築特色,更多的則是按照中原王朝陵寢制度所改建的。所以它與明清皇陵有許多相似之處。
2. 皇太極的昭陵的棺木被打開了嗎還有地宮裡面是不是像《國家寶藏》裡面一樣布滿機關啊
皇太極沒有棺木。沒有機關,開放參觀的。
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及孝端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雖歷經戰亂,所幸地面建築保存完好,地宮也未被盜掘。但文革時期遭到破壞,已經過修繕現已對外開放,遊客可以前往游覽陵寢的地面建築。
和其他陵墓不同的是,因為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後的遺體是火化了的,所以地宮內並沒有棺槨,而是骨灰瓶,也叫寶宮。因為隨葬品大都與遺體一同火化了,因而,地宮的建築也不是很龐大、復雜和豪華,這樣普通的帝王之墓沒有遭到「光顧」。
(2)皇太極古墓電影完整版擴展閱讀:
清昭陵始建於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順治八年(1651年)初步建成,順治元年(1644年)8月9日定名為昭陵。康熙、乾隆、嘉慶各朝又對之作了若干增建和改建。
民國十六年(1927年),當時的奉天省政府將清昭陵辟為公園,即北陵公園。
1963年9月,清昭陵被列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國務院公布清昭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7月1日,清昭陵與沈陽故宮、沈陽福陵和撫順永陵,經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表決通過,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3. 皇太極的墳墓在哪裡
皇太極一直期望能在五宮後妃所生的兒子中冊立皇位繼承人,真是天遂人願,崇德二年(崇禎十年,1637年)最受寵愛的宸妃第一個給他生下兒子,此即皇八子,此子一出生就被立為皇儲,而且皇太極還為此大赦天下。 說來也巧,庄妃在一年後生下了皇九子,盡管皇八子出生後一年多,就夭折了,但皇太極仍無立嗣皇九子之意,他依然寄希望於宸妃,想等宸妃再生育個阿哥作為繼承人。 不承想經受喪子打擊的宸妃,健康狀況日下,不僅未能再育,而且卧病不起。崇德六年九月(1641年)正在錦州指揮戰事的皇太極,得到宸妃病危的消息,立即從錦州往沈陽趕,馬不停蹄,日夜兼程…… 但心急如焚的皇帝還是未能趕在死神之前回到關雎宮,宸妃懷著對皇太極的無限眷戀與牽掛離開了人世,享年33歲。關雎宮從此失去了生氣,失去了真情,失去了歡樂,失去了希望,誠可謂:從此生死兩茫茫,多情天子空懸念…… 皇太極失魂落魄,精神恍惚,雖然他也時常提醒自己別忘了作為一位清朝開國皇帝的責任—— 「天生朕為撫世安民,豈為一婦人哉」,但在實際上卻不能從悲傷中自拔。就連攻陷松山、錦州,收降洪承疇這樣一系列的重大勝利也不能減輕他內心的痛苦。 庄妃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如此下去,就是鐵打的人也會被摧垮。在庄妃的建議下,皇後安排諸王大臣陪同皇太極到郊外打獵,散散心,誰料在行至蒲河時看到的竟是宸妃的墳墓,皇太極自然又是一番傷感。 表面上看來,皇太極依然在處理朝政,但庄妃心裡明白皇太極的魂已經被姐姐給帶走了。天崩地坼說不定哪一天就會降臨,但立儲一事又是個極為敏感的話題,會再次觸動皇太極對宸妃以及皇八子的思念,弄得不好失去理智的皇太極甚至還會遷怒提出這一問題的人。 皇太極不僅自己被悲傷吞噬,而且要求其他人都得像自己一樣痛不欲生,郡王阿達禮——即當年曾經說服代善擁立皇太極即位的薩哈廉的兒子,因在宸妃去世後未能如喪考妣,甚至「作樂」,而被皇太極奪爵。「作樂」尚且如此,何況立儲…… 皇太極已經被宸妃去世所擊垮,天崩地坼不知哪天就會降臨。庄妃很清楚,不立嗣必然就會有一番爭奪…… 本來按照當年皇太極那含而不宣的在五宮後妃所生的兒子中擇立繼承人的意圖,也該輪到皇九子福臨了。但身邊的人包括皇後在內,誰也不敢提到這個會勾起皇帝傷感甚至發怒的話題,一個涉及到清朝國本的問題就這樣拖著,真不知要拖到哪一天…… 庄妃所擔心的一幕終於發生了:崇德八年(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多情天子終於追隨他的心上人而去了。沈陽後宮一片悲哀,在悲悲切切的啼哭聲中既有對大行皇帝的追思,也有對未來命運的擔心,眾妃嬪不會忘記17年前太祖晏駕時後妃被逼殉葬的悲劇…… 在後妃中只有一個人顧不上流淚,此人就是庄妃,不是她太絕情,而是她必須面對皇太極突然去世所造成的動盪局勢,如果處理得好她的兒子不僅能入承大統,後妃被逼殉葬的厄運也就能避免。冷清的永福宮為她提供了梳理思緒的場所:多爾袞肯定不會善罷甘休,不會把17年前太祖去世時的舊賬一筆勾銷。 如今多爾袞是功績顯赫的睿親王,32歲的睿親王已經步入政治成熟的年紀,何況在他周圍還有一母同胞兄弟阿濟格、多鐸以及兩白旗大臣的支持,多爾袞肯定會為兄終弟及而全力一拼的。 皇太極親自統領的兩黃旗,絕不會允許帝系從兩黃旗向兩白旗轉移,而且兩黃旗大臣中的核心人物都把同多爾袞競爭的希望寄託在長子——35歲的肅親王豪格身上。
4. 阷於皇太極陵墓的電視劇
《國家寶藏之覲天寶匣》?是講盜皇太極陵墓的
5. 皇太極的陵墓找到了嗎.
找到了
北陵,本名「昭陵」,位子沈陽城北約十華里,故稱「北陵」。這里埋葬著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後。陵區古松參天,湖水盪漾,金瓦紅牆,斑斕耀目。充分顯示出這座封建皇家陵園雄偉的氣勢。「風水寶地」特有的庄嚴,肅榜和神秘,徜徉其間,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激起思古之幽情。
昭陵始建於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順治八年(1651年)初步完工。康熙、乾隆及嘉慶各朝又對之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可以說.它是一座積累式建築群。它既保持有清初關外某些建築特色,更多的則是按照中原王朝陵寢制度所改建的。所以它與明清皇陵有許多相似之處。
昭陵陵區范圍,三十年代沈陽市政公所公布的實測結果:南北5.1華里,東西為2.6華里,總面積為12.4平方里。
陵區四周設有紅、白、青三種顏色界樁,其前面還備有擋眾木(又叫「拒馬木」)四百四十二架。陵區南北狹長,東西偏窄。陵區最南端是下馬碑,其北為華表和石獅。石獅之北建有神橋及滌品井一眼。神橋往北為石牌坊。石牌坊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小跨院。東跨院是更衣亭和靜房。更衣亭是皇帝祭祀時更換衣冠及小憩之處。靜房是御用廁所。西跨院是省牲亭和饌造房。省牲亭是祭祀時宰殺牲畜及家禽的場所,饌造房是製做祭品之處。石牌坊之北是陵寢正門----大紅門,此門周圍是環繞陵區的朱紅圍牆。大紅門內有一條南北筆直的「神道」,神道兩側由南往北依次立有擎天柱一對,石獅子一對,石獬豸一對,石麒麟—對,石馬一對,石駱駝一對,石象一對。這些石獸統禰「石象生」。再北,在神道正中有神功聖德碑亭一座。碑亭兩側有「朝房」。碑亭之北足方城,方城正門曰「隆恩門」,城門上有樓,方城正中是隆恩殿,兩側有配殿和配樓。隆恩殿後有二柱門和石祭台,再後是券門,券門頂端為大明樓,步入券門是月牙城,月牙城正面有琉璃影壁,兩側有「磴道」。月牙城之後是寶城、寶頂,寶頂之內為陵寢的「心臟」——地宮。寶城之後是人工堆積起來的陵山——「隆業山」。另在陵寢西側,與寶頂遙遙相對還有一組建築叫「懿靖大貴妃、康惠淑妃園寢」,是安葬太宗眾妃的塋地。昭陵建築布局嚴格遵循「中軸線」及「前朝後寢」等陵寢規制。陵寢主體建築全部建在南北中軸線上,其它附屬建築則均衡地安排在它的兩側。這樣的設計思想主要是體現皇權至高無上,同時,達到使建築群穩重、平衡及統一等美學效應。「前朝後寢」是出於「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需要,帝王生前使用的宮殿是按「前朝後寢」建造的。按照古人的傳統觀念.皇帝死後也要和生前一樣如期「臨朝」,仍然有飲食起居的「寢宮」。
昭陵的管理有文武兩大衙門。一個叫總管衙門,一個叫關防衙門,管衙門主要負責陵區的防衛,關防衙門負責祭祀和陵寢建築的一般修繕。
清朝遜國之後,昭陵雖然仍由三陵守護大臣負責管理,但由於連年戰亂,國庫入不敷出,對昭陵無力做大的修繕,以至陵園建築殘破凋零。當時有位文人寫過這樣一首《游北陵》詩:「涉足昭陵戶與庭,輝煌眩目未曾經。莓苔滿徑無人管,楊柳山中猶自清」。寫出了當時昭陵的真實面貌。從三十年代起奉天省當局將昭陵開辟為北陵公園,並設置監督員和管理員進行實際管理。昭陵自古就是沈陽重要景區,清代「陪京(沈陽)八景」里有「北陵(昭陵)紅葉」。金梁在《奉天古跡考》中說:「北陵多楓柳,西風黃葉紅滿秋林,故名北陵紅葉。」
6. 皇太極的墓葬發現沒有
沈陽(盛京)昭陵位於古城北約十華里,因此也稱「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寢和現代園林合一的游覽勝地。園內古松參天,草木蔥蘢,湖水盪漾,樓殿威嚴,金瓦奪目,充分顯示出皇家陵園的雄偉、壯麗和現代園林的清雅、秀美。
昭陵陵寢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後博樂濟吉特氏的陵墓,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是清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昭陵除了葬有帝後外,還葬有關睢宮宸妃、麟趾宮貴妃、洐慶宮淑妃等一批後妃佳麗,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之一,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2004年7月1日與沈陽故宮、沈陽福陵和撫順永陵,經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表決通過,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昭陵始建於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順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後歷經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呈現現在的規模。陵寢建築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後寢」的陵寢原則自南向北由前、中、後三個部分組成,其主體建築都建在中軸線上,兩側對稱排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滿族陵寢的特點。
昭陵全陵佔地18萬平方米,共分三大部分。由南至北依次為:前部,從下馬碑到正紅門,包括華表、石獅、石牌坊、更衣廳、宰牲廳。;中部,從正紅門到方城,包括華表、石象生、碑樓和祭祀用房。;後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寶城,這是陵寢的主體。
方城正門稱為隆恩門,上有門樓。方城四角有角樓。方城內有隆恩殿、東西配殿、東西晾果房和焚帛亭。隆恩殿後面有二柱門、石五供和券洞門,券洞頂端是大明樓。方城之後是月牙城和寶城,在寶城中心,上為寶頂,下為地宮。寶城後面是隆業山,登山俯視,陵園風光可盡收眼底。
游昭陵時,先游前部。前部在繚牆外,參道兩側有華表、石獅、更衣亭等,而正中是牌樓。牌樓是前部主體建築,系青石建成,四柱三層,雕刻得玲瓏剔透,精美無雙,為罕見的藝術珍品。游罷牌樓,即可至正紅門,這是游中部的開始。正紅門為繚牆的正南門,層樓高聳,十分庄嚴,而其兩翼所裝飾的五色琉璃蟠龍壁,因造形生動,更引人注目。正紅門內的參道兩旁,有華表、石獸和大望柱,它們兩兩相對。既整飭又肅穆。石獸中最值得欣賞的是"大白"和"小白"。這兩匹石馬形象逼真,栩栩若生,據說是以墓主生前最愛騎的兩匹駿馬為原型雕琢而成。欣賞罷石馬,即可至碑亭。碑亭與正紅門相對,為頌揚墓主而建,裡面所豎碑稱"昭陵神功聖德碑"。
出碑亭即至隆恩門。隆恩門是方城的正南門,與碑亭相對。方城為後部,它建造得如同城池一般,位於繚牆,彷彿是城中之城。遊方城先要游隆恩殿。隆恩殿居於方城中心,前有隆恩門,後有明樓,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樓,猶如眾星拱月一般,故顯得異常雄偉。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崗岩台階為底座,以金光閃閃的黃琉璃瓦為屋頂,再加上畫棟雕梁、金匾紅牆,故又顯得異常華麗。
參觀罷隆恩殿,經過明樓,即可至寶城。寶城在方城北端,為月牙形。寶城又稱寶頂,其下即地宮,安置著墓主夫婦的棺槨和陪葬品。登上寶頂,向四下一望,綠樹環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於城市山林中,一種恬適之感油然而生。現在昭陵已辟為北陵公園。
昭陵的另一特色是漫漫數里的古松群。現存古松二千餘棵,松齡達三百多年,搖曳挺拔,參天敝日。這些蒼翠的陵松在金瓦紅牆中構成昭陵又一壯麗景觀,其中的「神樹」、「鳳凰樹」、「夫妻樹」、「姐妹樹」、「龜樹」等更是別具特色。
民國十六年五月(1927年),以陵寢為中心辟為「北陵公園」,如今佔地面積330萬平方米。其總體規劃是以陵寢為中心,分陵寢、陵前和陵後三部分。園內的自然景觀千姿百態,五彩繽紛,其中芳秀園是北陵公園的園中園,總面積4萬平方米,種植了近200種植物,四季分呈,各具特色。初春櫻花盛開,滿園飄香;盛夏荷花競放,柳浪聞鶯;深秋滿山紅葉,層林盡染;寒冬銀裝素裹,蒼松挺拔。縱觀整個園林,春有花,夏有陰,秋有果,冬有青,奇花異石,小橋流水,頗有江南之秀。園內建築與景觀巧妙結合,用中國傳統園林建築藝術將自然美和人工美合為一體,構成了一幅天然畫卷,吸引大量的中外遊客來此參觀。北陵公園擁有30萬平方米的人工湖水面,夏天碧波盪漾,柳岸成蔭,乘坐腳踏船、快艇觀光遊玩,泛舟湖上,別有一番情趣。
7. 找一部關於盜墓 皇太極墓的電影或電視劇
劇名:國家寶藏之覲天寶匣
8. 盜墓人終於打開了皇太極的棺木 叫什麼電影
《國家寶藏之覲天寶匣》
該劇講述的是末代皇帝溥儀被困東北時,愛國勇士們為了保護皇太極陵中陪葬的一隻神秘的紅木盒子不被日本人搶奪,而深入皇太極陵,從此圍繞這個盒子發生的一系列死亡,失蹤等離奇事件。
9. 皇太極陵墓在哪裡 皇太極陵墓介紹
皇太極陵墓:昭陵位於盛京古城北約10華里(皇姑區北陵大街北端),俗稱北陵。是清朝關外3陵中最大的陵園。始建於1643年(清崇德八年),1651年(順治八年)竣工。昭陵保護區佔地面積近48萬平方米,現存古建築38座(組),所有的建築以神道為中心軸線對稱分布,形成平面布局規整、禮制設施齊備的皇陵規制。自南向北依次有下馬碑、華表、神橋、石牌坊、正紅門、石像生、神功聖德碑亭、方城、隆恩門及門樓、角樓、隆恩殿、東西配殿、二柱門與石台,明樓、月牙城、寶城、寶頂等建築。
清太宗文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申時-1643年9月21日亥時),滿族,又譯「黃台吉」、「洪太主」、「紅歹是」,乾隆年間改用現譯,沿用至今。他是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公元1636年,皇太極被漠南蒙古部落奉為「博格達·徹辰汗」,又稱天聰汗,同年改女真族名為滿洲,在沈陽稱帝,建國號大清。皇太極前後在位17年。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作戰,為下階段清王朝迅速擴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廟號太宗,謚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