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大決戰之遼沈戰役電影觀後感

大決戰之遼沈戰役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8-06 18:04:56

㈠ 大決戰之遼沈戰役最最深刻印象的情節

電影大決戰之遼沈戰役最令人深刻印象的情節是,塔山阻擊戰前,老蔣在重慶艦上問重慶艦的艦長,炮彈如何,艦長說炮彈充足,老蔣很有氣勢的說了一句,把它全部打出去,然後塔山上就是鋪天蓋地的炮火和爆炸點,這一情節生動的表述了塔山阻擊戰的殘酷!

㈡ 電影 大決戰 觀後感

思路:根據電影《大決戰》系列的內容展開,並結合自己的觀點加以說明。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同時也是解放戰爭勝利70周年。關於三大戰役的記錄,我認為最為經典的當屬1991年拍攝的《大決戰》系列,我用了一周的時間陸續重溫了一遍。《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其中我認為最震撼的要屬《淮海戰役》。

60萬對80萬,延伸來說,為什麼人民解放軍能夠戰勝裝備精良、人數眾多的國民黨軍隊。以前只在歷史書中劃過知識點——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但具體來說,決定解放戰爭勝利的有很多,我認為關鍵一點在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並進行了徹底的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在主觀上得到了廣大農民的用戶,得到了農民的認可和支持,客觀上使得原本束縛在土地上的生產力得以釋放出來。這樣就是數以萬計的農民在主、客觀條件同時滿足的情況下,能夠奔赴前線,支援解放軍在廣闊的華中平原上「中原逐鹿」。

土地革命,一是走群眾路線,依靠群眾,發動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二是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正是如此,土地革命成功了,解放戰爭成功了。至於其他類似「戰爭藝術」種。

只不過是縮短了戰爭的時間的「把戲」罷了,當然也不能完全否認,但過分強調軍事指揮的重要性,特別是將國民黨部隊失敗的原因全部歸結於蔣介石的失敗指揮上,這難道不就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嘛

㈢ 觀看電影《大決戰》,並寫一篇觀後感

《大決戰——遼沈戰役》讀後感

星期三下午,我在網上觀看了《大決戰——遼沈戰役》。這場戰役十分精彩。下面就有我來給你們講一下裡面的劇情簡介吧!要認真看哦!

劇情簡介是:國共內戰時共有三個大戰役,遼沈戰役是第一個戰役,但他造就了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有利條件。一九四八年3月,為了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的需要,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他們率領了中央機關和解放總部離開了東北,來到了河北省與劉少奇、朱德等相討目前形勢。及時把握住戰略決戰的時機,並決定首戰殘擊已處處困境的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命令東北野戰隊主力南下北寧線。並封閉蔣軍後路。

林虎提出首先攻打長春,來殘滅沈陽援敵之戰役計劃,四八年七月,林彪致電軍委。決定按照毛澤東的意見。南下北寧線作戰。在此期間,蔣介石對東北蔣軍的撤與守,曾反復研究。出於政治利害的考慮,最後決定將主力撤至錦州,等待國際局勢變化。九月十二日,遼紳戰役開始。十月十四日,東野主力向錦州發起總共,僅用三十一小時便攻克錦州,殲敵十餘萬人。接著長春宣告解放。未幾,沈陽、營口亦相繼解放。在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同時,華東野戰軍勝利舉行了濟南戰役,中央軍委決定發起淮海戰役。

我覺得解放軍戰士們十分英勇,不怕敵人的炮火勇敢前進,就是死也還是前進。我們應該學習他們不怕困難,奮發向前,不怕犧牲,不灰心的精神,為祖國媽媽爭得許多許多的榮譽!讓它永遠閃耀!

㈣ 觀看電影大決戰,並寫一篇觀後感

《大決戰——遼沈戰役》讀後感

星期三下午,我在網上觀看了《大決戰——遼沈戰役》。這場戰役十分精彩。下面就有我來給你們講一下裡面的劇情簡介吧!要認真看哦!

劇情簡介是:國共內戰時共有三個大戰役,遼沈戰役是第一個戰役,但他造就了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有利條件。一九四八年3月,為了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的需要,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他們率領了中央機關和解放總部離開了東北,來到了河北省與劉少奇、朱德等相討目前形勢。及時把握住戰略決戰的時機,並決定首戰殘擊已處處困境的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命令東北野戰隊主力南下北寧線。並封閉蔣軍後路。

林虎提出首先攻打長春,來殘滅沈陽援敵之戰役計劃,四八年七月,林彪致電軍委。決定按照毛澤東的意見。南下北寧線作戰。在此期間,蔣介石對東北蔣軍的撤與守,曾反復研究。出於政治利害的考慮,最後決定將主力撤至錦州,等待國際局勢變化。九月十二日,遼紳戰役開始。十月十四日,東野主力向錦州發起總共,僅用三十一小時便攻克錦州,殲敵十餘萬人。接著長春宣告解放。未幾,沈陽、營口亦相繼解放。在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同時,華東野戰軍勝利舉行了濟南戰役,中央軍委決定發起淮海戰役。

我覺得解放軍戰士們十分英勇,不怕敵人的炮火勇敢前進,就是死也還是前進。我們應該學習他們不怕困難,奮發向前,不怕犧牲,不灰心的精神,為祖國媽媽爭得許多許多的榮譽!讓它永遠閃耀!

㈤ 遼沈戰役觀後感300字

遼沈戰役觀後感

以前歷史課本上曾介紹過遼沈戰役,此次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遼寧西部和沈陽、長春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第一個戰役。

觀看《遼沈戰役》影片,查了相關內容得知,在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後,國內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中國共產黨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決定首先在東北同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並制定了相應方針政策,定了主力南下北寧線(今京沈鐵路),攻克錦州,把敵人關在東北就地殲滅的作戰方針。開始時,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彪不願南下錦州作戰,企圖回師長春。在毛澤東批評和糾正了林彪在攻錦(州)打援問題上的猶豫之後,東北野戰軍按照中國共產黨中央軍委的戰略部署,發起遼沈戰役。

1948年9月12日,第四野戰軍發起遼沈戰役。東北野戰軍在林彪、羅榮桓指揮下開始攻錦作戰,全殲守敵近9萬人,生俘國民黨東北"剿總"副總司令范漢傑。錦州的解放促使長春守敵一部分起義,其餘全部投降。東北野戰軍乘勝追擊,於11月2日解放沈陽、營口。東北全境獲得解放。遼沈戰役歷時52天,殲敵47.2萬人。人民解放軍從此在數量上也對國民黨軍隊有了優勢,使中國革命形勢發展到一個新的轉折點。

這次觀看《遼沈戰役》,讓我對這段歷史又有了新的認識。影片中氣勢恢宏的戰斗場景、催人淚下的犧牲精神時刻提醒著我現今美好興奮的生活來之不易,這是我們的革命先烈用熱血之軀鑄就的幸福,用滿腔的熱情換來的安逸。他們生活在吃不飽、穿不暖並備受壓迫的環境中還能毅然為了國家犧牲小我、奉獻國家,那成長在幸福搖籃並享受著生活的安逸的我們不是更應該為了國家努力奮斗嗎?!我們要時刻銘記先烈的貢獻精神,努力為國家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結遼沈戰役的成敗,我認為上級對下屬的態度起了重要作用 .毛主席對下屬擁有充分的信任,並善於應用管理的藝術使得共產黨的團隊,能和諧地達到戰略統一,並發揮各成員之長,取得最大的效益。反觀國民黨內,蔣介石與衛立煌始終沒能達成共識,反而專斷獨行,最終的下場不言而喻。這也教育我們要充分信任和尊重自己的下屬,並善於引導來發揮其最大的作用。

每一場戰爭都有屍體和鮮血的堆砌,無數血淋淋的事實在告誡我們戰場多變,但是必須努力適應並懂得用最小的損失獲得最大的成功。現今生活亦然,我們要不斷適應變化的環境,在生活中要懂得變通和思考,當機立斷,努力前行。

以後的生活中,要銘記先烈精神,敢於拼搏勇於奮斗。

㈥ 《大決戰》讀後感

九十年代初由李俊擔任總導演拍攝的三部6集《大決戰》堪稱是真正的鴻篇巨制。從1948年到1949年初,在東北、華東、華北地區進行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打垮國民黨反動派的戰略大決戰。「三大戰役」以中國人民的偉大勝利和國民黨的慘重失敗為結局,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是人民革命戰爭史上的光輝篇章。 影片《大決戰》三部6集(《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既獨立成篇,又可以聯成一個整體,構成了對這一偉大史實的總體再現。《大決戰》是一部氣勢宏偉、規模空前的作品。自有中國電影以來,中國的銀幕上還未出現過這樣結構復雜、人物眾多、場面壯觀、氣勢磅礴的作品。創作者是站在一個偉大歷史的轉折點上來寫「大決戰」的。影片不僅表現了共產黨與國民黨之間的軍事斗爭,而且展示了這兩個政黨在政治、經濟、外交等多方面的較量,通過多側面、多角度、立體式的描寫,展示了中國社會各個方面的風貌,揭示出決定戰爭勝負和歷史變革的最深層的動因,成為一部名副其實的全景式的戰爭巨片。該片獲第12屆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等多項國內獎。 影片上映後,以它歷史的真實、人物性格的鮮明和場面的宏大而獲得高度評價,同時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獲得第十五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第十二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美術獎、最佳剪輯獎、最佳道具獎和最佳煙火獎。
《遼沈戰役》影片從史實出發,深入挖掘了歷史人物深刻的內心活動,表現出了毛澤東、林彪等人的軍事才能和解放軍的歷史功績,並對國民黨內部不團結、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和政治腐敗也進行了描述。電影相較於以往革命戰爭題材電影,在場面設計和人物造型上都屬於經典之作,在問世時便以其宏大的戰爭場面而引起強烈反響,加之影片對於人物的細膩刻畫,使該片在觀賞性和藝術性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
《淮海戰役》「三大戰役」中規模最大的「淮海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打響了,在遼沈戰役的打擊下,國民黨軍隊已心無鬥志。這天,華東野戰軍某部從國民黨起義部隊的防區悄悄進軍,及時斷了黃百韜兵團退路,將其圍住。同時,中原野戰軍攻佔了軍事要地宿縣。國民黨危機時刻,蔣介石懇請已經病重的杜聿明回徐州擔任總指揮。這時,解放軍幾路兵團逼近徐州,淮海大戰一觸即發。1948年11月16日,中央軍委決定由劉伯承、鄧小平、粟裕等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統一指揮中野和華野。經過十幾天激戰,黃百韜兵團被全殲。12月底,黃維兵團又被圍困於雙堆集,蔣介石的高級顧問陳布雷見大勢已去,自殺身亡。蔣介石為保實力命杜聿明棄徐州南下與黃維會合。我軍早有準備,將杜困在半路。12月底,黃維兵團被全殲。為穩住傅作義集團,中央軍委決定兩星期內不對杜聿明部作最後殲滅,同時展開政治攻勢及心理戰術,瓦解敵人。1949年1月初,華野和東野對傅作義兵團展開分割包圍,華東野戰軍對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部被殲,杜被俘。兵團司令邱清泉被擊斃。
影片較真實地再現了戰爭的殘酷,也詳細描繪了解放軍的指揮高明和英勇善戰。許多戰爭的場景都有可看可取之處,歷史地藝術地把十分復雜的戰爭用電影的手法進行了詮釋,讓人們感受到了戰爭影片的獨特魅力。
《平津戰役》影片深入刻畫了中共中央領導人的政治大智慧,也把傅作義既深明大義,卻又不甘心輕易退出歷史舞台的心理。同時,電影也表現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軍英勇善戰,不怕犧牲的精神。歷史地再現了解放天津的部分史實,讓人們了解到了真實的戰爭場面。

㈦ 給我一片遼沈戰役觀後感

按中共中內和mzd的戰略部署,東北人民解放軍於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二日至十一月二日,進行了戰略決策的第一個戰役——遼沈戰役。
1948年9月12日,東北野戰軍7xxxx人,在司令員林彪、政委羅榮桓指揮下,遵照中共中央的決戰部署,發動了遼沈戰役。當時東北戰場上國民黨軍東北「剿總」衛立煜集團總兵力約5xxxx人,分別收編在長春、沈陽。10月15日解放軍攻克錦州,全殲國民黨軍1xxxx萬人,俘東北「剿總」副司令員范漢傑,切斷了國民黨軍從陸上逃往關內的道路,17日,長春國民黨軍第六十軍軍長曾澤生率xxxx多人起義,19日,東北「剿總」副司令鄭洞國率領其部xxxx人投降,長春即告解放。這時蔣介石仍企圖奪回錦州,占營口,解放軍於10月26日—28日在黑山、大虎山及其地區圍殲廖耀湘兵團1xxxx餘人,於11月2日解放沈陽,殲敵1xxxx餘人。至此,遼沈戰役結束。
遼沈戰役歷時五十二天,共殲國民黨軍一個「剿匪」總司令部,第一、六、八、九等共四個兵團部,十一個軍部、三十六個正規師,連同非正規師及其他游擊武裝,共四十七萬人,東北全境獲得了解放。
遼沈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戰略反攻的第一個戰役,它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群眾和中國人民的士氣,為全中國的解放奠定了基礎。人民解放軍從此不僅在數量上佔有了優勢,而且在質量上也佔有了優勢,這是中國革命的成功和中國和平的實現已經迫近的標志。 東北是最早被日軍侵佔的地區,長期處在日寇的鐵蹄之下,從這里建立紅色根據地的時間上看,「群眾基礎」應該不強,為什麼能在極短的時間里建立起能夠支撐大兵團作戰的強有力保障,秘訣在於發動群眾。
當時長期以來,共產黨處於非執政黨,有關「她」的消息被國民黨政府嚴密封鎖和壟斷。但共產黨能在短時間內發動群眾,非常了不起。
從遼沈戰役的勝利來看,一個政黨要想保持長盛不衰,必須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的聯系,只有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和擁戴下,我們的黨才能進一步發展壯大。
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國共產黨正是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才領導中國人民不斷斗爭,從勝利走向勝利,推翻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使中國人民當家作主。
遼沈戰役的勝利也充分說明,中國共產黨是偉大、光榮、正確的黨。

㈧ 電影《大決戰》觀後感700

大決戰》觀後感-共兩篇
(之一遼沈戰役)
我們看了影片《大決戰》的第一部。影片向我們展現了四十多年前,國共兩黨空前規模的一次具有歷史決定性意義的大決戰。決戰的開戰是遼沈戰役。影片通過對南下攻克錦州、黑山阻擊戰、攻克沈陽、營口圍殲衛立煌軍團,表現了林彪、羅榮桓的英勇機智和毛澤東軍事思想我勝利。影片通過一位農民在嫂用漆箱子築戰壕,充分表現了人民解放軍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忠心擁護和熱烈支持。
影片使我們看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千辛萬苦,和那時人們為了解放全中國做出的巨大犧牲。我們應當永遠學習這種奉獻精神。
(十一月六日)

大決戰》觀後感
(之二淮海戰役)

著名的淮海戰役,是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人民解放軍殲敵人數最多而且是以少勝多的偉大戰役。淮海戰役是解放軍的六十萬對國民黨的八十萬人。充分的表現了解放軍戰士的英勇無敵,指揮官的聰明果斷。在淮海戰役中,蔣介石狗急跳牆竟殘忍的想用化學武器。最後還被阻止了,這說明蔣介石發動內戰在國民黨內部也是不得人心的。陳毅說淮海戰役是用小車推出來的。人民群眾為了支援前線,發出了「傾家盪產,支援前線」的口號。
影片《大決戰》使我們看到那個時代歷史,使我們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我們在思想上受到了很大教育。
(十一月七日)

㈨ 求 電影《大決戰》讀後感一篇

《大決戰I——遼沈戰役》觀後感2010-02-21 14:06
為了更好了解祖國的艱苦奮斗史,我在寒假專門觀看了一部歷史題材的電影——《大決戰I——遼沈戰役》,其中最令我震撼的就是這場戰役中最慘烈的一場戰斗——塔山阻擊戰。

塔山並不是山,只是錦州與錦西之間一個僅有著百多戶人家的村莊,稱塔山堡。1948年遼沈戰役在錦州打響了第一槍,塔山是錦西至錦州的必經之路,是國民黨軍西進兵團支援錦州的必經之路,也是我國東北軍堵住國民黨援軍的必爭之地。敵我雙方在這里進行了生死搏鬥。當時的東北野戰軍第4、第11縱隊為保障主力奪取錦州,曾在這里對增援錦州的國民黨軍進行的一次阻擊防禦作戰。這次戰斗,從1948年10月10日開始,至10月15日結束,戰鬥打得異常激烈,解放軍戰士們用血肉之軀成功地阻截了增援錦州的國民黨救兵,為遼沈戰役的關鍵——錦州贏得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先機。戰斗共進行了六天六夜,塔山一片炮灰,山也被炸的矮了一截,殲滅國民黨軍數千人,從而保障了我軍主力攻克錦州作戰的勝利。

錦州攻克之後,長春的國民黨守軍起義,衛立煌逃走後,沈陽的守軍投降,緊接著我軍又攻克了營口。遼沈戰役自9月12日至11月2日,歷時52天,東北野戰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47.2萬餘人。此戰最終取得勝利。這一戰後,國民黨軍總兵力下降到290萬人,解放軍總兵力上升至300萬人,國共雙方的正負位置,已經顛倒過來了。毛澤東主席信心十足地說:「這樣,我們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現在看來,只需從現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

遼沈戰役結束後,又經過了平津戰役、淮海戰役,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中國人民解放軍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遼沈地區那朵鮮花下沒有為國捐軀的屍骨?花依然開得分外妖嬈。這是以戰士們的血肉為養料所生長起來的啊!這鮮花警示著後人:我們英雄的鮮血不會白流,歷史不會忘記,人們更不會忘記!

㈩ 遼沈戰役觀後感 怎麼寫啊

遼沈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遼寧西部和沈陽、長春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第一個戰役。

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後,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當時,東北戰場是全國五大戰場中我正規軍數量超過國民黨正規軍數量並掌握了戰爭主動權的第一個戰場。因此,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決定首先在東北同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制訂了《關於遼沈戰役的作戰方針》,規定了主力南下北寧線(今京沈鐵路),攻克錦州,把敵人關在東北就地殲滅的作戰方針。開始時,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彪不願南下錦州作戰,企圖回師長春。在毛澤東批評和糾正了林彪在攻錦(州)打援問題上的猶豫之後,東北野戰軍按照中共中央軍委的戰略部署,集中了12個縱隊和1個炮兵縱隊,連同各獨立師共53個師,70餘萬人,發起遼沈戰役。

1948年9月12日,第四野戰軍發起遼沈戰役。東北野戰軍在林彪、羅榮桓指揮下開始攻錦作戰。蔣介石急忙調集華北、山東的一部分兵力組成東進兵團,並以沈陽主要兵力組成西進兵團,兩路增援錦州。解放軍在塔山、虹螺峴一線對敵東進兵團進行英勇阻擊;敵西進兵團也被解放軍頑強阻擊於黑山、大虎山東北地區。10月14日,東北野戰軍對錦州發起總攻,經過31個小時的激戰,全殲守敵近9萬人,生俘國民黨東北「剿總」副總司令范漢傑。

錦州的解放促使長春守敵一部分起義,其餘全部投降。東北國民黨軍隊向關內的退路已被切斷。蔣介石仍嚴令廖耀湘率領西進兵團奪回錦州。東北野戰軍在攻佔錦州後,立即從南北兩翼合圍包括國民黨軍隊精銳主力新一軍和新六軍在內的廖兵團。10月26日完成對廖兵團的分割包圍。經過兩日一夜激戰,全殲該敵十萬人,生俘廖耀湘。東北野戰軍乘勝追擊,於11月2日解放沈陽、營口。東北全境獲得解放。

遼沈戰役歷時52天,殲敵47.2萬人。人民解放軍從此在數量上也對國民黨軍隊有了優勢,使中國革命形勢發展到一個新的轉折點。

前事不忘,後世之師。電影看完了,感慨發完了,但是工作在繼續,生活在繼續,困難仍在,希望仍在。希望我們大家一起不要僅僅發發感慨而已,要繼承革命先烈頑強拼搏的精神,一起走過今後的道路,走得更好,更遠。

閱讀全文

與大決戰之遼沈戰役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喬杉演的電影是音樂人 瀏覽:747
2021台灣電影上映時間表 瀏覽:192
薇婭直播間電影票如何兌換 瀏覽:402
想做電影導演選什麼專業好 瀏覽:779
巧克力工廠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205
正古宅驚魂電影演員 瀏覽:59
齊步走的燈謎猜一電影名字 瀏覽:477
千王1991電影完整版梁朝偉 瀏覽:773
海鮮大餐電影中文版 瀏覽:531
看動漫電影的app大全 瀏覽:284
電影院音響系統是什麼 瀏覽:11
沙漠電影十大巔峰之作 瀏覽:74
有關蟒蛇的電影泰國 瀏覽:780
平遙電影節什麼時候 瀏覽:611
韓國喜劇電影泰國 瀏覽:239
電影院英文意思 瀏覽:945
電影賭王大騙局優酷 瀏覽:826
花樣年華戛納電影節 瀏覽:300
抖音南京南京電影中配的音樂 瀏覽:699
三少爺的劍電影男主角是不是燕十三 瀏覽:321